忆秦娥

2023-03-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忆秦娥

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导学案

【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2、介绍背景

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3、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_____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词一般分为上下两段,称上下阕或上下片,也有 一阕或三阕的。从字数上看,又可分为 (59字以下)、 (59-91字以下)和 (91字以上)。曲调(即词牌)和词的内容往往没有什么联系,词牌指填词时所依的乐调。所以写词(也叫填词)时往往在标出词牌后再加上一个标题。例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________,“长沙”是标明所吟咏的内容。(答案

3、诗余 乐府 长短句 宋 小令 中调 长调词 词牌名) 【 课堂展示】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3.思想目标: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二、学习重难点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体会诗歌的感情。

2、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略)

1、了解作者

2、介绍背景。

(二)、作品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

2、学生读、背课文

3、赏读上阕

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 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 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

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 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3)赏读下阕

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 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 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二、 展示交流

1、背课文展示

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 【反思测评】

1、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上阙:写霜晨行军的情形,渲染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写过娄三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2、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巩固拓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

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________声韵。

③“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 A.悲凄 B.悲壮 C.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做以下各题。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依次写出这首词押运的字。

答:

2、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可这里说“千里来寻故地”,该怎样理解?

答:

3、摘出这首词写景的句子,并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

4、谈谈你对“过了黄洋界(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地势险要,是当年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险处不须看”的理解。

答:

第2篇:忆秦娥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y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第3篇:忆秦娥 上交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设计

金华实验小学

李蔚娜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单

元:气贯长虹 教材分析: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全文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攻不可的战斗雄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4. 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分析:

·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之难,使学生进入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时空。

·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及想象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交流来理解体会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课前准备:

课下搜集查阅有关长征的故事资料,相关的视频、音频课件。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 他少年壮志,27岁就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他身处于沧桑巨变之中,笑看战场风云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还是一位千古独步的大诗人。 他就是? 生:毛泽东(出示图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忆秦娥·娄山关》

二、 弄清题目,了解背景

介绍娄山关地理位置及当时发生的事件

三、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朗诵。

2、自己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四、 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上阙,齐读

师:在上阙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师: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如同欣赏一幅幅逼真、动感的画面,你能给这幅画加个标题吗?(板书:霜晨行军)

当这样一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上阙,试着读一读

师:那么在词的上阙,你认为哪个词用的十分精妙、十分传神呢? 师:欣赏了悲烈苍凉的霜晨行军图,你想对当时的红军战士说些什么呢?

2、出示下阙

生齐读

师:词中哪一句是描写娄山关的? 生:雄关漫道真如铁

指导朗读 理解“漫道”

师:是呀,在红军的眼中,这娄山关算的了什么呢?而今—— 生:而今迈步从头越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越字?

师: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也非常激动,他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他看见了—— 生: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一个“血”字就暗示了娄山关战役非常——(激烈)。从中可以感觉到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

师: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红军胜利闯过娄山关,谁能给这幅画面加个标题?(板书:胜利越关) 师生共读下阙。

五、 全文朗读,感悟意境

师:此时此刻,毛泽东那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艰险的雄放胸怀已深深感染了我,李老师现在特别想完整地读一读这首词,可以吗?( 师读 )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抽生读,

齐读:请同学们齐读全词,你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读,还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师:这首词中最具豪情最有气势的是哪一句? 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师:这是毛泽东对自己说的,更是他要告诉我们的

当我们做完一道难题,再做一道难题的时候,我们要大声说——

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重新再来的时候,我们要深情地说——

当我们遭遇旱灾、水灾、地震等灾情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强地说——

六、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毛泽东,不单是一位千古独步的诗人,更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

毛泽东,有着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创造新中国,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应当将毛泽东思想传承、发扬、绽放光芒!

七、 作业

1、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

词。

2、了解长征中的故事,收集毛泽东长征中写下的其他诗词。

八、 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霜晨行军

悲烈苍凉 胜利越关

喜悦壮观

第4篇:忆秦娥 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

2011-05-05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娄山 娄山关 长征 教学 设计 默写 大无畏 朗读 课文 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摘要: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

相 关: ◇ 湘教版:《忆秦娥 娄山关 >>详细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详细 ◇ 《番茄太阳》评析 >>详细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详细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断。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①毛泽东简介

②娄山关地点简介

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

4、引入课题

师简介:忆秦娥——词牌名娄山关——题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克服困难,一往直前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到本文内容,并以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读或试背,另外的同学注意纠正字音。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读。

3.男女分组读。

4.全班齐读一次。

5.全班试背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

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

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

[设计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合作阅读,疏通文意

2.指名回答

3.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

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漫道:不必说

4.屏幕出示全词译文

[设计理念:打破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四、再读广本,感诗境,悟诗情

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一、二大组(A)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①两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②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三、四大组(B)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问题:①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②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③想象并说明红军战士在行军和跨越娄山关时的心理活动。

2、生合作探究

3、生汇报A题,师点拨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风、长空、大雁、白霜、残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苍山、夕阳(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结合文章,品头完成填空

()的西风()的天空大雁()的叫

()的白霜()的早晨()的残月

()的山峦()的夕阳

③上句应读出低沉的语气,因为环境恶劣

下句应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胜利后心情喜悦。

④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4、生汇报B组题,师点拨

①碎,写出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快。

咽,军号声被西风撕裂,环境艰苦卓绝,突出红军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表现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从这句话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还,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和热烈赞颂。

②B组第一句应读得低沉有力,第二句应读得昂扬。

③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④指名说心理活动。

5、本文写出了作者怎样情怀?歌颂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6、配乐、同学们朗读、背诵。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深入地赏析此词的精髓,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

①屏幕出示毛泽东的《长征》、配乐读。

②说说对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将本词改写为记事文

8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跨越雄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5篇: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回顾学习方法可以照应整个诗词单元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白方法的运用是举一反三的。背诵《沁园春长沙》,可检测学生课后背诵情况,督促学生课后学习,同时照应到学习的延续性。]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师: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首诗歌。]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到了什么景物?他们构成一副什么画面? 上阙:西风、长空、雁、霜、冷月、马、喇叭声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说画面)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霜晨行军图。(板书) 下阕:雄关、苍山、残阳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 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1) “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 (2)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一个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幅画面,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画面。《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诗词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 上阕:紧张、沉郁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好它。(生读) 师:攻打娄山关这可是一场硬仗,心情怎能不沉郁呢?然而一场激战过后,红军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读下阕) 下阕:喜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担忧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第6篇:忆秦娥说课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课件设计

湖南郴州地区桂阳县城南完小

刘华丽

一、教材说明

长征途中,红军攻克娄山关后,毛泽东主席追忆当时的情景而写下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词的上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阕写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表现了红军一天紧张的行军和战斗生活。

这首词的意境凄清,反映了当时毛泽东的心情.作者曾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转,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在词语上,不仅形象生动,色彩鲜明,而且含义深刻.学习这首词,有利于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第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们了解历史,知道这首词写作的背景。

第一幅图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红军长征,为什么长征,长征中有哪些队伍,谁领导的。

第二、

三、

四、

五、六幅图主要是观看了红军长征中遇到的困难险阻,以及一些重大战役。其中有著名的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胜利大会师等。

三、第二环节课文朗读设计 。 目的是小学高年级诗词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为此我设计了配图课文朗读这一环节。希望文中鲜艳的插图, 准确的感情基调,浑厚的朗读声都能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帮助他们更好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四、第三环节集中识字。这首词中的生字并不多。只有“娥”“娄”“蹄”“咽”等四个一类字。每个字都设计了读音、笔顺、词语归类和造句练习。(集中识字便于快速学习掌握,可以节约许多时间。识字的设计实现了笔画顺序的书写练习,词语的归类,正确读音及造句练习等。真正是达到了认读练三结合的目的。)

五、第四环节是品读词句,体会意境。 在这里,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如下: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

3、划出这首词的中心句。

4、 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

5、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

6、 读诗词,想像画面,体会意境。汇报交流。

六、延伸课外,精神升华。选读毛泽东的诗词。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拓展学生的视野。我选了与课题有关的长征题材的作品《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菩萨蛮·大柏地》。

七、结束。

上一篇:新车购车协议书范本下一篇:校园运动会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