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忆秦娥

2023-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娄山关忆秦娥

忆秦娥 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

2011-05-05

【字号:大中小】【背景色 ■■■■■■】 【收藏此页】 【打印】 【投稿】 【关闭】 关键词:娄山 娄山关 长征 教学 设计 默写 大无畏 朗读 课文 教学设计

《《忆秦娥 娄山关》教学设计之一》摘要: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

相 关: ◇ 湘教版:《忆秦娥 娄山关 >>详细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提要 >>详细 ◇ 《番茄太阳》评析 >>详细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详细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娥、娄、蹄、咽”4个生学。

2.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1.重点:朗读、背诵并默写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2.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长征》电视剧片断。

2.让学生补充知道的长征故事。

3.屏幕出示文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发问之后,师相机点拨,屏幕出示相关内容。

①毛泽东简介

②娄山关地点简介

③娄山关战役的发生背景

4、引入课题

师简介:忆秦娥——词牌名娄山关——题目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感受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克服困难,一往直前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到本文内容,并以插图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诵读文本,初步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试读或试背,另外的同学注意纠正字音。蹄ti:注意声母不是d,咽ye:多音字。

2.同桌交流读。

3.男女分组读。

4.全班齐读一次。

5.全班试背一次。

6.老师配乐范读,生思考:听了老师的朗读,除了书上那幅图,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图画?

7.引读:哪句写的是此次战役的时间、环境?

哪句写的是红军战士行军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红军跨越娄山关的情景?

哪句写的是胜利后看到的景色?

8.师生共同总结:上阙写的是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下阙写的是黄昏时红军攻克和越过天险娄山关的情景。

[设计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首先要做到“以读为本”,“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自主、合作阅读,理解文本。

1.合作阅读,疏通文意

2.指名回答

3.师点拨重要字词的意思:烈:猛烈、碎:细碎

咽:本文指在寒风中听到军号声时断时续,漫道:不必说

4.屏幕出示全词译文

[设计理念:打破老师逐字逐句串讲诗意模式,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

四、再读广本,感诗境,悟诗情

1.分组比较阅读下面两组词句,回答问题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一、二大组(A)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问题:①两句各抓出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②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三、四大组(B)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问题:①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

②这两句应读出什么语气?为什么?

③想象并说明红军战士在行军和跨越娄山关时的心理活动。

2、生合作探究

3、生汇报A题,师点拨

①第一句的景物有:西风、长空、大雁、白霜、残月。

第一句的景物有:苍山、夕阳(第二句用了比喻)

②结合文章,品头完成填空

()的西风()的天空大雁()的叫

()的白霜()的早晨()的残月

()的山峦()的夕阳

③上句应读出低沉的语气,因为环境恶劣

下句应读出高兴的语气,因为胜利后心情喜悦。

④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4、生汇报B组题,师点拨

①碎,写出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快。

咽,军号声被西风撕裂,环境艰苦卓绝,突出红军仍一往直前的革命在革命精神。

漫道,表现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

从这句话可看出:此句既是歌颂娄山关战役的辉煌战绩,抒发跨越娄山关关口的豪迈情还,表达把长征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也是对遵义会议所取得的胜利和热烈赞颂。

②B组第一句应读得低沉有力,第二句应读得昂扬。

③指名读,挑战读,全班读。

④指名说心理活动。

5、本文写出了作者怎样情怀?歌颂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6、配乐、同学们朗读、背诵。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深入地赏析此词的精髓,以及所表达的感情。]

四、拓展

①屏幕出示毛泽东的《长征》、配乐读。

②说说对今天生活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将本词改写为记事文

8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跨越雄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2篇:忆秦娥 娄山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复习《沁园春长沙》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板书课题)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课件展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学习作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回顾学习方法可以照应整个诗词单元的整体性,让学生明白方法的运用是举一反三的。背诵《沁园春长沙》,可检测学生课后背诵情况,督促学生课后学习,同时照应到学习的延续性。]

二、弄清标题,了解背景 师: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拿到一首诗词,首先要读的也是标题。明确: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秦娥梦断秦楼月”,而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师:1935年在娄山关究竟上演了一段怎样的历史呢?(教师介绍,课件展示图片)

又名太平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四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南50公里为遵义市城区。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在军事上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935年1月,红军遵义会议后,纠正了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彭德怀亲自带兵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作于2月26日左右。

[设计意图:标题是诗词的眼睛。了解背景可为后面理解词的感情作好准备。]

三、初读全词

1、生自由读:

师: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感慨万端,吟出了长征中的著名诗篇《忆秦娥娄山关》。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

2、指读(教师给予鼓励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

3、教师范读

4、听配乐诵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

5、齐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这首诗歌。]

四、品读鉴赏

师:同学们都能准确地读出词了,但若要真正地读好它,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才能走进诗词,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首先让我们透过诗歌的意象体悟意境。

1、透过意象,体悟意境

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这首词。

上阕和下阕分别写到了什么景物?他们构成一副什么画面? 上阙:西风、长空、雁、霜、冷月、马、喇叭声 此时你的眼前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说画面)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霜晨行军图。(板书) 下阕:雄关、苍山、残阳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看到的情境?娄山关战役胜利归来 明确: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幅胜利越关图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体悟这首词的意境。

播放歌曲,给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再次体悟那诗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2、推敲词语,品味精妙。 师:读毛泽东的词,如读一幅幅画,一幅幅山水画,一幅幅逼真的、动感十足的画。《沁园春长沙》一个“看”字让我们看到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情境。在这首词中又有什么词用得如此精妙呢?(学生分析,教师归纳) (1) “碎” :是马蹄声断断续续、时断时续、零零落落,是零碎、杂乱、急促的,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师生共同用手指体会万马平川奔腾的声音与万马在崎岖道路上奔跑的声音,从而理解“碎”的妙处。 (2)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3)漫道:不要说,表达了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4)“铁”: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5)“越” :形象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可请学生表演“越”的动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体会词中用词的精妙。]

3、通观全词,把握情感。

一个个意象营造了一幅幅画面,一个又一个精妙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更加逼真的画面。《尚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诗词的终极目的还在于抒发诗人的情感。大家透过这首词的画面和精妙之词,从上下阕中又分别读到了什么感情呢? 上阕:紧张、沉郁

师:毛泽东在自注此词时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板书沉郁)

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好它。(生读) 师:攻打娄山关这可是一场硬仗,心情怎能不沉郁呢?然而一场激战过后,红军取得了娄山关大捷,站在娄山关关口,毛泽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师读下阕) 下阕:喜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担忧

板书:亦喜亦忧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师(总结):有同学认为这两句只写眼前所见之景,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抒发娄山关战争的胜利,因为长征的前期一直都打败仗,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次胜利,长征中的第一次胜利;还有同学认为这是借眼前之景暗写红军排除外难取得胜利,预示未来斗争的艰辛与曲折。每个同学都能从中读到属于自己的见解,这就是诗词的最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无达诂”。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全词。

2、收集自己喜欢的毛泽东诗词。(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上阙:

西风、长空、雁群、霜、冷月、马蹄声、喇叭声

碎:马蹄声断零碎、杂乱、急促

咽:喇叭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下阙:

雄关、苍山、残阳

漫道: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铁: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

越:翻越时的雄姿

胜利豪情

霜晨行军图

沉郁

胜利越关图

亦喜亦忧

第3篇:忆秦娥·娄山关

【注释】:

咽(yè):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产生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烈:猛烈,强劲。

长空:辽阔的天空。

碎:细碎。

咽:声音阻塞低沉。

漫道:莫道。

残日:日落时残存的晚霞。

残阳:夕阳。

【题解】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遵义会议开了三天,随后红军就经娄山关北上四川,想和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功四川土城。没料到四川辣子们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二月二十六日左右。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

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

我们皆知毛泽东一生写下许多政论文和军事论文,这些大都结集在《毛泽东选集》中。毛泽东的政论文章明白晓畅、大气磅礴,又高屋建瓴,说理透彻。这些文章大多创作于战争时期,有对时政的分析,有对形势的判断,有对战争的宏论,有对救国救民的设想,有很强的针对性。由此我们可知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作为一位军事家的纵横捭阖。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翻开毛泽东诗词,我们更走进了他的诗歌世界,同时也走进了这位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采用旧体诗的形式,乃是因为毛泽东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很深,他沉浸其中,博通经典,而他处的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又不得不让他这个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年轻的毛泽东心怀家国壮志,身历困苦舛桀,时代的洪流在他身上投影为离乱奔波,交织成一首雄浑悲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让他有了深厚的感情积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发言为诗,又或为词,便成了他真实感情的写照和当时时代状况的折射。他的诗词基本风格便往往会慷慨激昂,气势如虹。“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贯注了作者多么豪壮的感情!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泽东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更体现他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中,“乌礞磅礴走泥丸”这样的诗句是何等的豪壮,又是何等的胸怀。

当然毛泽东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豪放派”,他也有婉约低徊之作,真情流露的表白。《贺新郎》一阕怀念杨开慧,“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真情之真切,语之婉丽不让宋人佳作,而《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我失骄杨君失柳”,又让我们看出一代伟人晚年时期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我们称许毛泽东诗词的艺术价值,着眼于他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更着眼于他对于诗词内容上的创新,我们赞叹他对于语言典故熟练的驾驭程度,赞叹他高度的成就,更加看重他诗词中体现的精神和人格气质。这些诗词不只给我们艺术上的美感愉悦,更加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让我们领略其中雄浑苍茫的景象,感染其中乐天达观、笑看风云的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曾从技巧上批评毛泽东诗词作品,认为有些作品没有严格遵守音韵声律,甚至有重字等犯戒,又有俚语入诗词的习惯,这些也许从传统诗词创作的角度该是成立的,但我们欣赏今人的作品,没必要非要拿古人的标准苛求今人,亦步亦趋,以形式的来约束内容,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大胆创新,继承古人又不拘泥于古人,形式上突破声律的繁文缛节,不以内容迁就形式,内容上取材用语大大拓宽,表现了更广阔范围内的题材,表达了更丰富更绮丽的情感世界。

不走进毛泽东的诗词世界,不仔细品味研读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就无法欣赏其精华,无法知其价值所在。下面只以毛泽东在长征初期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加以赏析,可窥其诗词艺术之一斑。

【背景】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 “红军二渡赤水, 24 日攻占桐梓, 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 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 340 页 ) 。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962 年 5 月毛泽东在修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 ( 词六首 ) 》 ( 见《人民文学》 1962 年 5 月号 ) 加写的一段话中,细致而深情地回忆了本词的创作过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第4篇:《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

杨子稳

一、 说教材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冀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是精读课文。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全是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功不克的战斗雄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二、 说学法

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三、 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二、激情诵读 1.生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2.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学生个别朗读)

3齐读

师:给我们大家的启示:要想读好词,先要品好词的情感,为提高效果,可以用音乐做辅助。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刚才的交流所得,男女同学先分组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在齐读中能够读出感情,那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四、品悟鉴赏 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概括上阙内容,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3、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4、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 词的下阙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

五、课堂小结

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第5篇:《忆秦娥 娄山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忆秦娥 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安排了内容、写法、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有奔放豪迈、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有徐志摩柔美细腻的《再别康桥》,有食指的体现个人体验的现代派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通俗易懂、朦胧抽象的《外国诗两首》。从学习的重点来看,毛泽东词两首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

3、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全诗,体会进军途中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 (2)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写法; (3)引导学生领会词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3、诗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将重点目标确定为目标(1);难点确定为目标(2)和(3)。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朗读的教学目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词意。通过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进行学习探讨,适时点拨,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的有效提问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意境,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课堂发言上已经不是很积极,很多学生知道答案但却不愿意举手,我将积极调动学生情绪,通过点名提问落实课堂教学提问。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一步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介绍背景背景入手。

展示娄山关的图片,学生先看后说(谈对图的理解)。师补充: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 第二步作品欣赏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点名朗读。学生点评,师讲读诗要领。首先、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要把诗读好,这是不够的。其次、就是要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情感。这个环节要注音读的节奏,轻重,缓急,一定要把我好。再次、就是要读懂诗词大意,读懂作者的心声。

2、读出感情

让学生听读,师播放课文朗读,听了之后,让学生试着去自由朗读,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3、读懂词意,学生齐读词的上阙,揣摩这阙写了什么。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师问:行军的环境如何?生:不好。怎么过不好,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西风、雁鸣、白霜、谈月——清寂苍凉。引导学生把这些具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2)、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让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师点拨,“碎”字是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字,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4、生齐读下阙,揣摩这阙写了什么。写了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哪句是写胜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品读领悟,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哪句是写景的?“山如海,残阳如血。”领悟其艺术效果。点拨:此句运用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娄山关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 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真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 第三步,总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 (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 第四步.作业,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 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 最后、全班分任务合读全文

第6篇: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拼音

《yì qín ã ·lóu shān guān 》 《忆秦娥·娄山关》

máo zé dōng 毛泽东

xī fēng liâ ,cháng kōng yàn jiào shuāng chãn yuâ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shuāng chãn yuâ ,mǎ tí shēng suì ,lǎ bā shēng yè ;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xióng guān màn dào zhēn rú tiě ,ãr jīn mài bù cóng tóu yuâ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cóng tóu yuâ ,cāng shān rú hǎi ,cán yáng rú xuâ 。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