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菊花展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观菊花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新进展

摘要: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对传统的学习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也应运而生,本文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者及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获得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 知识 教育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纳了各种学习理论,尤其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新世纪的生存理念,学习能力也将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能力。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对当前的知识观和教学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对学习与教学也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启示。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新进展作简要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一、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建构主义存在多种理论流派,当前影响较大的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此外还有社会文化认知观点、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社会性建构论及控制论的观点等;建构主义也被视为不同形式的表达,有外源建构主义、内源建构主义及辩证建构主义之分。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较之认知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强调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由于各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意义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涵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人的学习本质认识的发展,有关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社会极其迫切的实际需求。有关认知与学习的情境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

1.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探讨中都涉及对知识本质的论述,有论者认为知识是对有关世界意义的建构或创造,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与和解的社会建构。也有论者认为提出知识的本质是解释和假设,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积极建构的人不同,看到的事物则不同,对于世界赋予的意义更不同。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相对性、情境性、社会性、复杂性、默会性,同时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这种观点反映在教学过程上,表明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2.对学习者的认识

在传统的学习观中,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事实上学习者有着天然的主体性,学习者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有着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潜能。学习者既是自我学习过程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是以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流经验来确定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学习过程的建构主义理解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过程,这是所有建构主义理论者共同的宣告,它有以下特点:

3.1多元化的双向建构。首先学习是在对新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时,在理解和消化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即存在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就是所谓的同化和顺应。再者,学习者在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利用的先前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为此学习者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灵活性”。因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所以建构是多元化的。

3.2多维化的时空限制。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知识的建构受时空和环境的制约。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了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网络空间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随着网络在教育中的逐步普及,有关网络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有论者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育观:学习自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启示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日渐显示出其生命力,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教学纷纷从中汲取营养,研究者也试图以此发展新的教学理论来更好地指导教学。

1.对学科课程教学的启示

在学校德育中要重视学生早期道德教育,创设有针对性的道德情境,同时德育内容应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德育过程要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尊重差异,实施个性化德育。英语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注重学习者对英语学习过程的感悟并培养自我激励的学习者。生物教学则要优化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在合作与互动中学习。还有论者根据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提出有效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应使学生形成对运动项目的全面理解及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

2.对不同类别教育的启示

有论者提出成人教育应采取以下方式:问题定向学习、自我监控学习、情境化学习及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在学前教育中学习应从属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引发最适宜的认知冲突,以便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学习,同时要接纳幼儿的错误,并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脚手架”,注重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创设自主探索的支持性环境。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教师角色定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大的自由度,总之,一切支持学生的“学”,以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四、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从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学习,对知识的本质、学习者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诠释,以期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学习。从当前来看,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研究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变化,并对教育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仍显不足。

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现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较多的是主体对知识建构的结果迥异,对建构的方式涉及不多,建构主义所偏重的是过程还是结果,它的特色是体现在过程还是结果上,或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还没有达成一致。

其次,目前的建构主义研究依然处于“搭架子”的阶段,在对建构的内容研究上涉及较窄,除了知识的建构,意志、情感的发展是否也能纳入建构的过程;就知识本身而言,是否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可建构性,知识的建构是否有范围限制抑或是应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不能建构的知识应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

最后,研究者从建构主义理论中所得的启示在实际运用中的可操作性不够强,当然这与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关,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依然处于发展的阶段,再加上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后结构”主义,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色彩,这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在研究建构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建构主义本身进行建构。

参考文献:

[1]李晓华.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参与式学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魏明霞.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学前教育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3]谭立雅.建构主义学习观给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4]李冬青.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角色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

[5]王国臣.建构主义教学论与教学模式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03,(12).

[6]张旭,赵静波.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当前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7).

作者:吴胜林 陈 栩

第2篇:顺应行业大发展 树立职业编辑观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对科技期刊及其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学历青年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行业。将高素质从业者培养成为科技期刊行业的专家型人才是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共识。因此,编辑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正确认识科技期刊发展趋势,树立职业编辑观,将个人职业成长与单位行业发展相融合,从熟悉编辑技能的合格编辑,到一专多能的职业编辑,再到复合型领军人才,每一步地实现都需要良好的职业环境和个人发展规划。

关键词:职业规划 科技期刊编辑 职业编辑 复合型人才

當今社会飞速发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兴行业层出不穷。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不断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是传统出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新媒体平台、移动技术的普及,人民的阅读习惯和方式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期刊编辑,既需要熟练掌握行业传统知识技能,又要面临新知识新技能的挑战,因此,未来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要求将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编辑的职业化将进一步突显。近些年,出版行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时代,人才培养力度大大加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办刊人开始成长,但新时期的办刊人所面对的职业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作为一名编辑如何构筑自己的职业规划,作为一个杂志社或编辑部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期刊出版需要的高素质多层次编辑团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一名从普通期刊编辑逐步成长起来的科技期刊经营管理者,对于期刊编辑职业规划有着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予大家启迪。

1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宏观分析,当前正处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更高的要求,因此,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是大势所趋,社会经济形态会从被动供给式的需求满足过渡到以主动服务式的需求满足。微观而言,出版行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数字网络技术的浪潮[1],使得传统的纸媒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数字出版形式将成为主流,纸质出版物可能会演变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奢侈品”。作为出版人,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可能将面对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缺失[2],最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人生价值。

2 职业规划中的“两个统一”

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青年编辑在入职之初,对自己长期从事的编辑工作进行正确合理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职业生涯的开发和管理包含个人和单位两个层面,它既强调个人的自身发展,同时还要求个人和单位需求的同步提升。青年编辑职业规划应当是编辑个体满足与编辑部发展需要的统一,二者相互相成[3]。如果在编辑部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势必会顺风顺水,相反则会处处“碰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丧失职业信心。另一方面,职业生涯的开发和管理不能只是停留在认知,还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将职业规划转化为职业能力,通过职业能力的提升强化职业自我效能感,进而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一步步走向职业成功,因此,良好的职业规划是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3 编辑职业规划的层次化与多元化

3.1 编辑职业发展的3个层次

(1)入职初期:编辑应以及早熟悉编辑业务和基本流程,能尽快独当一面为期刊工作为职业规划目标。尤其涉及专业学术期刊(如医学期刊),通常需要编辑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双重学习,甚至一名优秀的青年编辑还应熟练掌握专业英文、统计学知识、应用文写作、对外交流沟通等从事出版行业必备的公共技能。这一时期是青年编辑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感性认识编辑职业的重要时期,未来能否发展成为职业编辑,入职初期的规划和自我效能感尤为重要。

(2)专业化形成期:在完成了入职初期编辑基本技能的积累后,编辑职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应当以某一专业领域或者方向的深入研究作为中期职业目标,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4]。编辑职业的多元化是由行业的职业属性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复合型编辑人才成为人才发展的趋势[5-6],但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人才成长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此时期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的结果会使青年编辑失去了方向,难以形成良性的职业规划,因出现职业倦怠而虎头蛇尾,导致主动学习能力丧失、职业能力发展停滞,甚至放弃编辑职业。相反,青年编辑如果能根据自身基本能力素质、工作风格、兴趣爱好等在多元化能力培养期找到自己优先专研的专业化方向,并努力形成专长,将大大提升职业规划的成功率。

(3)编辑职业化时期:在既能熟練掌握编辑技能,又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造诣之后,编辑可以突破自身发展角度的限制,更多地从全局(编辑部或期刊社)的发展需求出发,以培养自己成为本单位(行业)的领军人才为长期职业目标。这一时期也是编辑真正走向职业化的阶段。因为有了较高的专业学术造诣,很容易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加之传媒出版行业的团队合作属性,复合型人才(团队)的锤炼将变得顺理成章。

3.2 编辑职业发展多元化分析

什么是编辑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当前是知识信息爆炸和传播媒介快速更迭的时代,随着出版业务的不断转型发展和产业延伸,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已经不再局限在传统纸媒时代策划、审稿、编校等编辑学技能,而是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应用到传媒、艺术、计算机、营销等更为丰富的专业能力。除了跨界人才的引进以外,通过编辑自身职业规划培养出版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才是长远之计。随着编辑职业的多元化需求,自然给职业规划带来了多种选择路径,也符合编辑专业化形成期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结合当前出版行业的发展和本单位传媒中心的战略规划,以下几类专业化人才应当是未来出版行业需要的,可以纳入编辑职业规划的参考:(1)学术型编辑,此类人才应注重编辑学和专业学术(如检验医学)能力的研究,不断专研提升学术价值导向、学术选题策划、学术价值研判、学术前沿焦点捕获、学术问题与专家学者对话、出版影响力评价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时需要具备根据不同学术受众设计差异化学术内容的能力[7-8]。(2)技术性编辑,此类人才以熟悉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流程和技能为前提,通过创新性技术手段实现对传统及新型编辑出版业务及流程的标准化、智能化、科学化、可视化管理,帮助出版单位合理调配人财物资源,提升出版质量、优化出版周期[9]。(3)传媒型编辑,此类人才应重点聚焦在传播学的研究,包括不同传播媒介、形态、形式、内容、品牌、职业习惯等因素对传播力的影响,具备优质内容与优质媒介融合的能力。(4)营销型编辑,此类人才应该重点培养学术客户服务、学术需求挖掘、学术产品推广营销、招商引资等学术与产业融合的能力[10]。(5)管理型编辑,此类人才应当重点专研出版管理领域,特别是随着多元化编辑职业形态的出现,传统单一的编辑部管理制度,人事、绩效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编辑团队,构筑单位文化软实力成为刚需,也是实现出版单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跟许多传统行业学科发展的规律一样,随着我国学术出版行业战略转型,对编辑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精细化[11]、专业化,但不论选择哪条路径开启自身的中期职业规划之路,都绕不开学习与专研。编辑职业发展的多元化为青年编辑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但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实现编辑职业化,在实现所在单位发展目标的同时,获得个人更高的职业成就。

4 良好职业规划形成的建议

既然职业规划是个人和单位发展的统一,那良好职业规划环境的形成也是个人和单位共同努力营造的结果。就用人单位而言应该尽可能具备以下条件:(1)高度的文化认同。(2)明确的发展目标。(3)科学的价值导向;(4)健康的激励机制[12]。(5)公平的竞争环境。(6)公正合理的回报。就个人而言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高度敏锐的思想政治觉悟。(2)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3)创新思变的危局意识。(4)知行合一的优良习惯。(5)实事求是的个人定位。(6)合作共赢的大局观念。

作为当今的科技期刊从业者,我们面临者着变革、面临着多元化,我们该坚持科技期刊经营以公益性为主的基调[13],坚持为学科发展人才成长服务的宗旨;努力让我们自己成为符合当代学术出版行业需要职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科学事业快速发展,实现科技强国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浩.浅谈数字编辑的职业规划[J].科技与出版,2016(7):8-10.

[2] 谢文鸿,江霞,吴艳妮,等.医学期刊青年编辑职业自我效能感缺失原因分析与培养策略[J].编辑学报,2017,29(1):84-87.

[3] 卢佳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3):281-285.

[4] 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5] 王向军.“技术型”全媒体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J].视听,2018(6):243-244.

[6] 刘绍斌.论创新型符合型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30-31.

[7] 赵慧芳,栗晓黎,邹宇玲,等.学术期刊编辑业务能力培养是期刊质量之本发展之源——以《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事》编辑团队建设为例[J].编辑学报,2016,28(2):183-185.

[8] 蔡永明.学术期刊编辑的人才培养路径[J].学报编辑论丛,2016(00):194-197.

[9] 郭飞,游滨,薛婧媛.学术期刊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68-71.

[10] 丁明刚.试论期刊的学术营销[J].出版广角,2010(2):55-56.

[11] 贺伟,孙芳.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办刊经验初探[J].编辑学报,2017,29(S2):93-94.

[12] 严国兴.浅谈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媒体人才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2018(5):180.

[13] 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4):99-102.

作者:苏畅 陈玮嘉 陈健

第3篇:论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意蕴

[摘 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延续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上提出了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发展举措。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一般逻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协调人民群众发展权益、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三个核心发展目标,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基本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中国理论样式,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国家发展方案。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本观

[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社会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515”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回应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总体诉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思想。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同志要求全面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发展,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不断解决,系统推进“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战略”的实践衔接,实现“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内涵深化和战略布局延伸两个层面的与时俱进。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新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直接承袭了“科学发展观”思想,是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新时期理论形态。在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新发展理念”深化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略,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十五个具体方面,系统落实“新发展理念”蕴含的经济社会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来都不是封闭、抽象、停滞的思想教条。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创新过程,又是勇于破除旧思想束缚,不断追求真理的理论创新过程。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确证。从列宁提出要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开始,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领导者,都曾结合中国社会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实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进行过辩证理解和创造性运用。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议题,指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2]658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3]67“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3]42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所有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形态,无一不与具体国家、具体时代、具体实践密切联系。通过一般性原理与具体实践条件的创造性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强大生命力,并不断获得丰富发展。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发展的一般逻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机结合,从内部动力、总体结构、资源支撑、外部环境和价值目标五个社会发展方面,全面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基本走向。对中国当下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目标,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说明。

(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

成功走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前半程”之后,怎样高质量地走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后半程”,是中国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关注。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不断认识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构成了“新发展理念”得以提出的时代背景。依托这样一种实践场景,新发展理念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巩固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信心支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家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百姓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社會主义制度日益健全。这些发展成就的取得,凝结着整个国家在人力、物力;精力上的巨大投入。尤其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历史阶段,为了完成后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起步动作”,我们耗费了大量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资源。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和巩固现有发展成果,一旦出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断,我们便很难依托剩余的自然资源,完成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二次起步”,从而失去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历史机遇。因此,协调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保持国家发展整体态势的平稳持续,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当务之急。

其次,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中国发展也面临着解决各种发展危机和发展困局的迫切压力。经济发展不能等同于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不能等同于社会进步。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上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物质财富创造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但是,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全面性却出现了问题。第一,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简单来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个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否强劲,另一个是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是否雄厚。只有建立在强劲创新能力和雄厚生态基础上的国家发展,才有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当前时期,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单纯依靠人力集中、资源投入的低效率发展模式大量存在,这是社会发展可持续性不强的现实表现。第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在发展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全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在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群体间仍然存在着发展成果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和劳动创造性的增强,也给国家长治久安带来重大隐患。第三,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有待提高。从单一发展到全面发展的转变,是一个国家实现从弱到强发展的必然规律。生产力提高和物质创造能力增强,只能算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只有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国家整体进步,中国的发展才算真正走上正轨。“四个全面”思想的提出充分表明,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国家整体进步,我们仍然有很多方面的具体工作要做。

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

内涵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全面而深刻,这一思想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于人的本质的“抽象性”“机械性”理解,指出“實践性”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把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当做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和实现,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对于“人本”概念的理解

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对人的本质的定义时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4]73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家把人性、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爱、追求幸福、理想等,这些思想对于反抗封建专制和神学对人的束缚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和革命。但是,他们所说的人只能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他们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爱,也只能是一种抽象理论。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规定为“现实的个人”,专指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类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的理论起点。这一概念的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提供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内核,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人本观”里的“人”指的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参与生产生活实践的人类个体。“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72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坚持马克思对“人”的概念的基本理解,把“人本”思想中“人”的本质内涵,理解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具有相同或类似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共同生存发展需要,共同从事特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类个体。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中的“人”,不再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个空泛虚无的思辨符号,也不是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一个“类本质”的哲学概念,而是一个有着时间、空间意义,进行着具体实践活动的人类个体。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人”的定义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个人、群体、种类三者的统一。另一方面,“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等同于我们对“人民”这个概念的理解。即在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以根本利益一致为基础,形成的人类群体。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中的“本”,就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要求我们在思考自身同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时,以及理解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时,始终把“人”作为优先考虑的发展因素,把“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不断满足,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从理论内涵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就是要在发展的“人”与丰富的“物”之间确立一个辩证关系框架。从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明确“物 ”是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人”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从实践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强调社会发展对“人”的现实需要的满足。要求把经济社会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主要标准。不断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实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目标的国家发展。

(二)对于“人本”内涵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社会层面、实践层面进行辩证理解。相较于对“人本”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本”内涵的理解要更加丰富,也更加立体。

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对“人本”内涵理解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现象的哲学批判有着密切关系。“人本”内涵是作为人类劳动“异化”现象的对立面出现的,指人对“异化”现象的克服,以及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德国古典哲学赋予异化概念深刻的哲学寓意,认为异化就是主体自身制造的产物反过来成为制约、压迫主体的一种力量。黑格尔指出“绝对观念”外化、对象化的过程就是异化。“绝对观念”外化为对象,这一对立物与主体即“绝对观念”构成矛盾,反过来成为“压迫性的”“吞食它(指主体)的力量。”费尔巴哈也说,人是通过自己本质的异化而创造了神,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的神。人把自己的本质抽象出来,外化为对象,然后又对它顶礼膜拜,绝对服从,受它控制。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异化现象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劳动,才是人的真正本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种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却发生了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本身、劳动者作为人的类本质以及其他的劳动者日益分离。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因此,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属于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5]108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消失,劳动异化也会被克服,人们能够控制异己的力量,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而这一飞跃过程的实现,需要无产阶级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从社会层面看,马克思认为,尽管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但人的本质并不是他的自然属性,而只能是他的社会属性,即“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6]24要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就必须关注现实的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现实的人从根本上说不是自然的人,而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把克服“异化”,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视为终极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重视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对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影响。通过变革调整社会关系,改变人的社会交往方式,逐步实现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从实践层面看,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占有,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的劳动入手才能实现。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6]96“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6]96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本身,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关注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实现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必然要求。

三、“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坚持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牺牲人的发展,换取财富的增加。一味延续这种“物质至上”社会發展方式,只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发展困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优势,把制度创新作为继续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会议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两项发展举措,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政治权益保障和普遍民生权益提升两个方面,展现了“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实践创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思想的理论视域中,一国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方式,都应以不断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为最终发展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用何种方式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7]1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思想内涵,把“消除劳动异化”、突显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都是围绕现阶段“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设置的。

首先,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直接带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创新”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决国家发展的动力来源问题。这一理念肯定“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要求为“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要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为目标,改变制约人民群众创新能力提升的机制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全民创新的整体社会氛围。

其次,“协调”发展理念关注发展过程中的良性社会结构构建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现实需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01“人”都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人的发展状态和社会结构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特定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它的运转方式直接决定着特定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以及“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一方面,组织严密、运作良好的社会结构可以保证发展动力的有效利用,保障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质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用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规划,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发展创造力。

再次,“绿色”发展理念突出“人”的自然属性,强调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倡导建立一种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在不断寻求生产力发展、物质创造力增强的同时,必须科学平衡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储备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大国,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每个社会个体的生存质量,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幸福感的实际体验。尽快建立一个生态友好的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需要,为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开放”发展理念拓展了发展主体的内涵。它把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范围,从个体的“人”拓展到群体的“人”;把一国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上升到全人类进步的高度。从理论上看,“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本身就涵盖了全体人类,是要在世界范围内克服“异化”现象对人类个体发展的制约和禁锢,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开放”理念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逻辑,以全球格局考察中国一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提出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建立起一个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

最后,“共享”理念倡导发展成果在个体之间的公平分配、合理分配。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生产实践的参与程度的高低,贡献的大小,都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所有实践主体公平合理地分享国家发展成果。这既是对发展主体社会发展贡献的物质褒奖,也是对发展主体参与发展活动积极性的精神鼓励。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实践方案

从内容上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容涉及。但是,新发展理念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思想认识更为深刻,提出的实践举措也更具时代内涵和问题针对性。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作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决定。这也是新发展理念关于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首次以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方式出现在实践举措上。

首先,新发展理念对“创新”理念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践行策略都有新的理解。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9]514在下一阶段国家发展过程中,把“创新”放在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上,用全民创新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来源,这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还是首次。同时,为了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我们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创新发展举措。例如: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力要素,培育发展新动力;改善社会机制体制,依靠制度供给、体制供给、环境供给、空间供给、战略供给,激发社会创造力;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预调微调,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上述这些发展举措的系统推进,为新发展理念的实现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其次,“協调”发展理念关注国家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解决未来中国发展的后续动力和平稳发展问题。但是,与之前历史时期我们对国家发展协调性的追求有所不同,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协调”发展的具体举措上,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入、培育区域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健全军民融合统筹发展三个方面。第一,深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在工业产能与市场需求、金融信贷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与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用更加清晰的政策落实,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家发展过程的系统平衡问题。第二,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协调发展。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和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不同区域间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使中国在区域发展战略整合和国家级湾区建设方面首次走在世界前列。第三,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创新国防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协同机制,完善军事单位和地方机构共同发展的组织机制,科学推进军民融合。

再次,新发展理念对“绿色”发展的内涵理解也有新的深化。“绿色”理念要求我们认清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改善当做一项重要的人类福祉。为此,我们要创造性地看待“绿色”发展问题,在社会发展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不可偏废。坚持绿色发展,需要从观念、制度、体制、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生态革命。在实现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二,用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中国“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继续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倾向性地支持生态科技领域创新,鼓励环境生态产业快速发展,用绿色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三,强化“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有机性。运用整体性思维重新梳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绿色”发展逻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生态秩序。

最后,新发展理念把我们对于“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地域广度。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就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思想高度定义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全体人类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开放”“共享”,从一开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内在规定。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国家越发展,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就越丰富,对“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也越深刻。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后,新发展理念把中国发展的意义提升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主张建立起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人类发展新格局。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发展构想,倡导国家发展过程的全球开放、发展成果的全球共享,寻求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展国家之间构建一种新型国家间关系。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了两项具有开创性的“开放”“共享”发展举措:一是国内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工程;二是“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努力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9]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谭月明,龚志军,李兆峰.论新发展理念的三重逻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6-43.

[11]龙群,成国转.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2-39.

[12]陈加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四维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17-23.

[责任编辑]王立国

作者:周晓光

第4篇:观菊花展

赏菊

四(2)班 王晴皓

深秋,菊花开得正旺,爸爸妈妈带我去锡惠公园看菊花展,一踏进锡惠公园,就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着迷。公园中央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大花坛,花坛里的菊花争奇斗艳,诱人的清香引来了一群小蝴蝶翩翩起舞,几只小蜜蜂“嗡嗡”闹着。

继续向前走上小桥,两边几只用草编织的小海豚向我们微笑着。我们一边向纵深行进,一边照着相,不知不觉走到了菊花展会场,一排排婀娜多姿的菊花看得人眼花缭乱,令每个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有如此的杰作。这些菊花红的似火,粉的若霞,白的如雪,黄的赛金,绿的如翡翠„„你听,菊花的名字也充满了诗情画意,有嫦娥月舞、东海牡丹、霞光万丈、月圆人寿、寒潭印月等等,细细品味,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

不过,最令人欣赏的还是菊花的姿态,有的像一道道金色的晨光,有的像一条条精致飘逸的长裙,有的像公主满头的卷发,有的像一只只振翅高飞的凤凰,还有的像落下的彩色雨条,更有的恰似节日夜空里璀璨耀眼的烟花„„你瞧那“绿牡丹”,雪白的花瓣簇拥着嫩绿色的花芯,渐变的颜色非常和谐幽雅。外层挺直的花瓣,好似一根根银针,又如一把把玉梳,我不由自主地蹲下身子,凑近花朵,让柔媚的花瓣轻轻地摩挲我的脸颊,爸爸妈妈在笑我痴迷的模样。我听爸爸说,名贵的菊花多以花瓣奇特稀少取胜。你看那“千手观音”,就属于珍奇名花,白色的花瓣招人喜欢。这种奇异的花瓣,只有当你贴近了仔细观看时,才能看清楚那龙爪型畸管瓣、畸匙瓣,整朵花犹如一位慈眉善目的观音伸出无数双纤纤细手在向你点头微笑。 回去的时间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赏完菊展,我不禁在想:菊花虽然不象牡丹、玫瑰那样艳丽,但是,玫瑰与牡丹到了秋天就会凋谢,这时侯,它们的美丽就会荡然无存,而淡雅的菊花,此时却迎着凉飕飕的秋风怒放,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人们之所以喜欢赏菊,也许,不是仅仅因为它们色彩缤纷,姿态优雅,而是因为它们高洁坚贞,它们总是傲霜挺立,凌寒不凋,正如诗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凌霜留晚节,殿岁夺春华”所言,我想:这真是菊花的最可贵之处吧。

第5篇:观菊花展有感

今天,阳光灿烂。我和妈妈吃过早饭去香坊公园看菊花展。

到了香坊公园,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花香,甬路两侧和草坪上都摆满了菊花。菊花的颜色非常鲜艳,有白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紫色的„„千姿百态,各种各样,十分漂亮。聪明的园艺工人把菊花放到树干上,远远望过去,就像树上开满了菊花,我和妈妈给它起了好听的名字叫“菊花树”。

我和妈妈随着人群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公园正门,妈妈拉着我大声说:“你看那是什么?”,我朝着妈妈手指的方向望去,两条黄色的巨龙横卧在我们的眼前,我和妈妈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菊花做成的。我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园艺工人的聪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繁花落尽的中秋时节,菊花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美丽。

我爱菊花!

哈尔滨市东风小学四年级:姜圣镐

第6篇:观菊花展作文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菊花展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观菊花展作文 篇1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因开于晚秋,又有扑鼻的香气,故有“晚艳”、“冷香”之称。它傲放于晚秋的寒风中,是坚毅、顽强者的象征。

今天上午,妈妈带我去青枫公园观看菊花展。一到青枫公园的大门口,就看见无数的菊花摆在那儿,有黄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红的……这些菊花摆成了各种造型,真让人感觉巧夺天工。其中我觉得最吸引人眼球的菊花是“二龙戏珠”。“二龙戏珠”是由无数盆黄雏菊摆成两条长龙造型而组成的,两条“龙”中间还有一个大花球,就象一颗宝珠。由于这个菊花造型是放置于水边的,所以远远望去,那两条“龙”好像真在水中嬉戏。这两条跃腾于湖边的“龙”,寓意着我们常州各行各业的发展,犹如这金龙腾飞,新姿勃发。

沿着湖边,再往前走,便是精品单盆菊花的展览区。在这数百盆菊花中,我最喜欢的是“珍珠泉”和“金蟹”。“珍珠泉”这个名字取得非常贴切,这盆菊花的花朵很大,中央是浅黄色的,宛如一个泉眼,下垂的花瓣是粉红色的,花瓣到头的地方打一个卷,呈球形,就像一个个珍珠,真是花中极品。至于“金蟹”,这个名字就更形象了。你看它那向四面分开的花瓣,不就象一只横行霸道、张牙舞爪的螃蟹吗?就在我细细观赏的那一会儿,一只黑色的蝴蝶飞上了这朵菊花,我急忙掏出相机,拍下了这难得的一幕。

黄巢曾有一首赞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看着在寒冷中独放的菊花,不禁令人对它的高洁品性肃然起敬。徜徉在菊花的世界里,觉得一株株美丽的菊花仿佛是一个个难得的隐士。

美丽的菊花展,大家快去一饱眼神吧!观菊花展作文 篇2

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意,也无情地扫落了夏日曾给我们撑过绿伞的张张树叶,爱赶热闹的花姐姐们也偃旗息鼓,待来年春暖夏热时再现风华了。只有菊花不畏风霜、在这个花的“淡季”开放,我想去看看这独傲风霜的花君子。

到了菊花园里,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菊花让我映入眼帘,那儿有菊华、秋菊、九华、帝女花,还有夜间开放的晚艳和冷香。各式各样的花瓣也异常诱人,有的花瓣像一双双“龙爪”,可逗人啦!

“新妃”金灿灿的,花瓣就像一条金黄色的`舞裙在微风中飘舞。“君子国”更是奇异无比,它虽然(ran)洁白如(ru)雪,但是,洁白中还包含着(zhe)一丝丝的淡紫色,显得非常雍容华贵,那一朵朵花连在一起,仿佛是一片白云,又似一层层浪峰,我仿佛坐在一只轻舟之中,凌驾浩荡的秋风,拨动双桨,溅起了雪白中带紫的浪花,耳边呼啸着(zhe)万顷海浪。

红菊花围成一簇像一团熊熊烈火,我置身其中,轻轻地抚摸,细细地观赏。它更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zhe)脑袋,泛红了小脸,默默不语。

这么多美(mei,释义:美丽,好看)丽的菊花在阳光照耀下,在秋风的吹拂下,为秋婆婆演奏着(zhe)一曲——秋之歌!观菊花展作文 篇3

重阳佳节,我兴致勃勃地来到雨花台,因为这里正在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菊花展。

一进园,迎面是一座长长的展览台,上面高低错落的摆放着许多菊花,这一片金黄灿烂、那一丛洁白无暇、有的是高雅的淡紫、有的则是娇艳的粉红、还有的竟红艳如火,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啊。

万菊丛中,最别致的当数“金发女郎”了:一条条细细的花瓣低低地向下垂挂着,那花瓣细极了,大约像春天的雨丝那么细,最顶端还带有一个个弯弯的小钩,真像刚烫过发一样,加上淡淡的浅黄色,不愧叫“金发女郎”呢!

着我看到一个奇怪的名字“岸的赤星”,“哦,一定是个日本老外”,不由我多看两眼:它的姿态与“金发女郎”一模一样,不过是红色的,怪不得后两个字叫赤星呢。

展台当中显眼处是最气派的菊花——“国华”菊花,它的颜色是金灿灿的黄色,花瓣厚实而宽大,每一片都高高翘起、昂然向上,最后在顶端收拢,整体的形状接近一个硕大的圆球,那情景就象身穿一件金色绒袍的古代武士,显出威风凛凛的气势,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还欣赏了一些菊花,如:“二乔”、“白玉霜”、“霜满天”“秋菊晚红”等等......

那天参观菊花展是我难忘的一件赏心乐事,当我向菊花告别的时候,我默默念道: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观菊花展作文 篇4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十一月,妈妈要带我去看菊花展。我听了这个消息后不禁一蹦三尺高:“耶!可以去看菊花啦!”

我们坐上刚通车的地铁,向天府广场进发。到了天府广场,我们便急急忙忙地奔向人民公园,去看菊花展了。

“哇!”一到达目的地,我就马上发出一声赞叹“真美呀!”这不,你看,一片菊花铺展在土地上,红的、白的、紫的、橙色的、黄的,令人目不暇接。令人惊异的是,里面还有一丛绿菊花——这不是你眼花,它是真的存在!我问妈妈:“你见过绿菊花吗?”“没见过。”妈妈如实答道。

走了一会儿,我们看见了一只大“孔雀”躺在地上。我用DV横拍竖拍,就是拍不下来。看看周围,其他人也急得跺脚。我看了又看:孔雀的头是一个塑料壳,脖子由金黄色的菊花围成,它还有一个浅红色的“项圈”。它的身子是五颜六色的,绿色、玫瑰红、白色、金黄、橙色、粉红,每一种颜色都异常艳丽,看不出一丝单调。

我们边走边欣赏路边的菊花:有一些长着细丝,尖儿上是金黄色的,中间的花蕊紧紧地挨在一起;有些还未开放,但已经红了;有些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怒放了……

没走多远,我们又看见了一个花篮子,里面的菊花排列有序,让人看着很舒服:外围是一些波丝菊,比较小,星星点点的;第二圈是绿菊花加金黄的菊花,像是在结伴跳舞;第三圈是细丝紫菊,给人一种淡雅的感觉;在中间,有一朵特别大,很美丽的洁白菊花。我想给它取个名儿,突然想到“众星捧月”——是呀,不同颜色的小菊花像小星星,围拥着那颗又大又白的“月亮”,真是恰当的形容。

回家时,妈妈说:“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啊!”我也不甘示弱,说道:“我觉得应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才对。”“好,好。”妈妈听了连忙附和我。

啊!菊花真美丽,它不和百花争艳,只是在深秋吐着芳香。我爱菊花!

第7篇:菊花展

秋天到了,秋风送来了一阵阵凉意,也无情地带走了夏日给我撑过绿伞的树叶,秋天虽然不是花季,可是公园里还是举行了一场独特的菊花展大赛,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周六去那观赏那花中君子的秋菊。

到了公园的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菊花型的飞龙形状,表示城市在飞速发展。我走进门口,啊!这种场面真让人振奋不已,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随着拥挤的人流走进羊肠小道,一朵朵美丽的菊花争先恐后地开放着,设计人员精心设计,把颜色不一的菊花设计成千奇百怪的形状,有的做成宝珠型的,有的做成太阳型的,有的做成高山的样子菊花的颜色可多了,有火红的,有青绿的,有鹅黄的,还有雪白的等等,这五彩缤纷的颜色让我看得眼花缭乱。 不信?你瞧!远处那朵红色的就是无名菊了,它是多么的矮小,多么的孤单,多么的不引人注意。但它依然是默默无闻地站立在那里,可如果没有它这份热烈的红色,没有它那份执着的毅力,没有它那独特的风姿,这菊花展是多么单调,它虽然矮小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凋零的季节里,我喜欢美丽的秋菊,我更加喜欢它那经历风霜,有顽强的生命力的精神。

第8篇:参观菊花展

新建区实验小学 3(4)班

今天,妈妈带我去看菊花展,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看菊花展。

当我和妈妈到秋水广场看菊花展时,眼前全部都是美丽的菊花。我来跟大家介绍菊花的一部分,就是“流光溢彩”,“流光溢彩”菊展造型以“瓷瓶.瓷盘.葫芦”等为设计元素,并以精致的花卉.凤凰等纹样进行点缀。不仅给游客带来了一场光彩夺目的视觉盛宴,同时也展现出本次菊花展的精湛工艺和江西的陶瓷文化。主体造型高7.5米,长15米,店面摆花品种有墨牡丹,白牡丹,玉翎管.瑶台玉凤.雪海.仙灵芝.天鹅舞.墨菊.绿水秋波.小朵菊等20余个品种。 其它的菊花有的像驼背的老人,有的菊花的花瓣张开了就像露着自己美丽的笑脸,有的菊花花瓣还没有开花好像正在睡觉呢!

还有的菊花的颜色有红的.白的.黄的.五彩的.紫的.粉的.橙的„„栩栩如生.五彩缤纷.各种各样,非常的美丽!

当我看到一朵朵美丽的菊花在寒风中开放的时候,才知道美丽的菊花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坚强啊!

指导老师:罗淑珍

第9篇:小学作文:菊花展

菊花展

菊花自古以来被看作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花姿典雅,月季那样色彩鲜艳,也没有玫瑰那样芳香浓郁。但是它那种不畏严寒的精神和美令我们所有人深深折服。

星期六,我来到公园里参观菊花展,这次让我更进一步地被它的美陶醉了。一走进公园,一阵秋风向我迎面吹来,让我心旷神怡。我沿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往公园里走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公园内。我往前走了几步,就看见了我期盼已久的菊花展。看菊花展的人川流不息,数不胜数。

这菊花可真美丽,今天是我第一次与菊花这样亲密接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万众一心”的菊花造型,这名儿起的可真不赖,远远望去,真像许多菊花姐姐把许多菊花妹妹捧在头上。菊花的颜色并不单调: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黄的像金……真是多姿多彩,迷人极了。这美丽的菊花也为秋天增添了一丝生气。

还有更好看的呢。瞧,那里的菊花正在争妍斗艳呢,有的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有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像一个个毛绒绒的雪球,还有的像天上那五光十色的焰火。一阵风吹来,菊花轻轻地摇摆,与蝴蝶为友,与蜻蜓做伴,就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在跳着欢快的舞蹈。这就是颇为出名的“生态音符”菊花造型。

更有趣的是“秋韵”的菊花造型。这菊花姐妹们全部依偎在一起。它们正是盛开的时期,好像把它们的全部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菊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么多的颜色,随着阳光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朵菊花都有一个新的生命跟着秋天的韵律在颤动。在旁边,两位稻草人笔直地站在那儿守卫着菊花姐妹们,给菊花姐妹们带来了安全感。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在秋风的吹拂下,绽放着自己的笑脸,为秋婆婆演奏着一首动听的歌曲??秋之歌!

上一篇:新课程学习理念制度下一篇:铁路超限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