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代汉语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文章中作者阐述了其观点,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与地方方言、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特点、地方方言、文化制定确实可行的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拓宽古代汉语教学事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篇:古代汉语论文

古代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主要从量词的通史研究、断代研究和专书研究三个方面整理了自殷周到明清时期量词研究的文献资料,以期对不同时期量词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到现代汉语量词的用法的历史来源,将古今研究进行衔接。

【关键词】 古代汉语;量词;综述

量词是汉藏语系中一类重要的词,在汉语中,量词常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词,使用频率很高。量词以其形象性、复杂性和表义的准确性成了汉语词类研究中的热门问题。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首次提到量词,他在书中称量词为记数的别称。直到1958年,张志公等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正式将这类词称之为“量词”,量词由此成了汉语词类体系中独立的一类。

量词发展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196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是量词断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此后各种通史类研究、断代研究以及对于古代专书中的量词研究不断涌现,量词的历时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将对清代及以前的量词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

一、通史研究

对量词进行通史性研究的主要有王力《汉语史稿》(1957),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1987)以及向熹《简明汉语史》(1993)。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将量词称为单位词。与名词配合的是指称事物的单位,即事物单位词;与动词配合的是指称行为的单位,即行为单位词。他认为度量衡单位是一般语言都具有的,但是天然单位,比如“个”“只”“次”等是汉藏语系所特有的。书中详细说明了单位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殷墟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少量单位词。先秦时期度量衡单位已广泛使用,天然单位词开始萌芽,单位词出现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和消失。汉代之后,数词、量词和名词位置开始发生变化。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认为量词是数词的附属词,做名词修饰语的是名量词,做动词补语的是动量词。太田辰夫注意到了汉语量词的重叠式,量词在句中的组合规律等现象,并且从语义上总结出了量词具有表数量,形态性和有意义不太明确的倾向的三个特点。

向熹《简明汉语史》从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时代分期说明了不同时段量词的发展特点。上古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只有“朋”“丙”“升”“卣”少数几个量词。周秦时期出现了许多物量词,大都由名词或动词转化而来。动量词此时还没有产生。动量词在魏晋以后广泛运用,是中古量词发展的一大特点。同时,中古时期的名量词可以省去数词,直接与指示代词结合。数量词还可以省去名词,单独在句中做主语宾语或表语。向熹还注意到了这一时期的量词重叠现象、连用现象以及名量词事物词缀化趋势等语法特征。中古时期量词的语法特征到近代发展更盛,名量詞可以两、三个甚至更多连用,量词的重叠也日益丰富。新的量词大量出现,伴随着一部分量词应用范围的扩大、缩小、转移甚至消失。

二、断代研究

目前对汉语量词的断代研究涉及了汉语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语法研究中都提及了量词。

商周时期量词研究的成果有李若晖《商代量词初探》(2000)、吴峥《殷周汉语名量词辨析》(2009)、张桂光《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2009)、麻爱民《试论殷商时期汉语个体量词的有无》(2011)、毕秀洁《商代金文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学者主要通过商周的甲骨文、金文语料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类型以及语法位置等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出商周时期的量词数量及种类较少,主要有度量衡量词、集体量词以及容器量词,而个体量词出现在西周时期。量词的位置逐渐从其修饰的名词后移至名词前。

秦汉时期量词研究的突出成果是黄盛璋的《两汉时代的量词》(1961),这一研究使人们对两汉量词的种类、数量以及语法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文中用大量例证阐述了两汉量词的用法及语法特征,阐明了两汉量词的发展趋势。此外,学者们根据出土简帛中的文献对秦汉时期的量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比如王建民《〈睡虎地秦墓竹简〉量词研究》(2001),王贵元《战国竹简遣册的物量表示法与量词》 (2002),肖从礼《从汉简看两汉时期量词的发展》(2008),龙仕平、李建平《秦简中的量词及其历时演变》(2009)等。出土文献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量词的数量、用法以及量词的地位有了更加全面地认识。

魏晋南北朝时量词种类基本完备。刘世儒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详细说明了六朝时期量词的使用情况,把这一时期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并对其语法特点和发展史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刘世儒指出,汉语量词的完整体系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此外,郑邵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2013)通过对出土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全面细致地描述了63个名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一时期量词新增、消失以及用法转移的情况,补充修正已有结论,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填补了汉语量词研究的缺失。

隋唐时期,许多量词产生了新的用法和意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研究文献也十分丰富。张美兰《近代汉语语言研究》(2001)全面考察了隋唐以来量词的情况。她认为唐五代量词逐渐发展成熟,原有量词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不断产生新的量词,量词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如动量词重叠式等。这些变化都充分体现了隋唐时期量词发展的新特点。赵中方《唐五代个体量词研究》(1991),王绍新《唐代诗文小说中名量词的运用》(1992)、《从几个例词看唐代动量词的发展》 (1997),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1995),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1998),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2002),王向毅《名量词在唐代的新发展》(2007),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2010),曲建华《唐代动量词探析》(2011)等文章大都结合了唐五代的文学作品对这一时期名量词、动量词的新用法进行了分析。

宋元时期是文学作品从文言逐渐转向白话的时期。这一时期个体量词的数量增加,使用范围扩大,量词开始出现复音化现象。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 (2001),白冰《宋元时期个体量词的变化和发展》(2001),邓帮云《元代量词研究》(2005),刘月艳《宋代名量词研究》(2013),黑学静《宋元以来契约文书量词研究》(2018)等通过对宋元文献,包括戏曲、契约文书、方言著作的整理研究,对宋元时期量词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归纳,肯定了量词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量词的断代研究较少,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明清小说的专书研究。

三、专书研究

针对专书量词的研究有很多,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2003)一书以苏轼作品为基点,收录了其他宋代量词语料,对宋代的量词进行分析,对物量词、动量词进行了细致研究和分类。此外,学位论文中的量词专书研究成果丰富,其中包括文学、历史、医学、农学甚至是宗教书籍等不同种类的著作。如孙欣《明代四大传奇量词研究》(200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2003),李宗澈《〈史记〉量词研究》(2004),贺芳芳《〈齐民要术〉量词研究》(200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2006),陈跃《〈红楼梦〉量词研究》(2006),汪祎《中古佛典量词研究》(2008),顾亚芹《〈本草纲目〉量词研究》(2011)等。这些文献从专书出发,以点带面,探究整个时代量词的用法和特点,对研究量词的发展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小结

截至目前,汉语量词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量词成了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具体细致的分类,使得人们对量词的了解更为深刻。同样,量词的发展史也是量词研究中的重要一环,殷商时期出现少量量词,周代出现了动量词。秦汉时期量词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加,到魏晋时期,量词的系统基本完备。唐五代量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迎来了新发展的高峰。宋元明清时期,在白话文学的推动下,量词产生了新的词法特征,量词重叠、连用以及复音化现象日益丰富,在汉语语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未来对于古代量词的研究需要更多借助出土文献,通过整理分析不同时代量词的发展特点,不断完善量词体系,通过分析量词与其他词类的搭配组合,推进古汉语语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绂.《诗经》中的物量词研究[J].语言文字学,

2004,(03):62-67.

[2]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3.

[3]陈玉冬.隋唐五代量词的语义特征[J].古汉语研究,1998,(02):106-111.

[4]黄盛璋.两汉时代的量词[J].中国语文,1961,(08):

21-29.

[5]惠红军.《水浒传》量词研究[D].贵州大学,2006.

[6]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詞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7]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王力.汉语史稿(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向熹.简明汉语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0]向熹.简明汉语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11]郑绍琳.魏晋南北朝石刻名量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12](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第2版)[M].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胡骁真

第二篇:论汉语国际教育古代汉语课程师资素质培养

古代汉语既是汉语言本科的专业必修课,也是被国际学生公认为最难的课程。然而,此课却是深入学习中华文化的门径。如何令学生兴味盎然地学习文言,如何巧妙、恰当地渗透文化知识,皆与师资素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当前古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观念误区与国家设置古代汉语课程的意义进行较为深入地剖析,以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具有针对性地论述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7]苟承益.谈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修养[J].成都大学学报,1999,(3).

作者:牛倩

第三篇: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思路探讨

摘 要:在文章中作者阐述了其观点,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应与地方方言、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特点、地方方言、文化制定确实可行的文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拓宽古代汉语教学事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地方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方言;文化;学生特殊性

一、研究缘起

古代汉语教学历来是高校古代汉语教师普遍感到头疼的问题,也是语言教学探讨的热门话题。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大部分是集中在教材建设,理论探讨和语法建设三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将文化融入古代汉语教学中,极大的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大部分学者关注的都是对院校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较少提及针对专门院校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具体方法方案。因此作者认为,古代汉语教学可以针对地方院校的特殊性,结合地方区位和民族特征,结合古代汉语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特点,制定切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真正教好、学好古代汉语课。

二、统一标准与尊重特殊性

(一)统一标准

《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并具有工具课的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阅读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的能力、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能力和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能力。修完此课,学生应能够顺利地阅读今人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具有一定难度的无注释的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古注阅读难度较大的古代文献资料,会利用古代的文献资料和所学的古汉语知识理论分析研究汉语问题,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中学文言文教学任务。师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学生会承担起广西及外省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学生必需达到的学科专业水准严格要求他们,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二)尊重“特殊性”

1. 师园学院的生源主要源于自治区内,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且大多数是基础比较薄弱,底子不太扎实的学生。古代汉语历来是学姐学长口口相传的枯燥难学的科目。在他们看来,古代汉语简直是天书难读难懂又难学。作者认为,古代汉语课程看似难,实则不然,只要找对方法,古代汉语对于师园学院的学生来说其实是相当容易的。根据生源地理位置所在区域呈现的特点,玉林、贵港、桂平、河池、钦州、防城港、桂林、柳州一带,而这些地区除河池、桂林、柳州三个地方外讲壮话、桂柳话外,其他均以客家话、白话为主,而无论是白话、客家话还是桂柳话,在这些方言中都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少量来自外省的学生来到师园后,由于当地语言的影响,很多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南普”,很多语言,词汇、语法都要“入乡随俗”,即使是讲普通话,也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南宁方言口音,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南普”,“南普”中的很多语言现象也都可以用古代汉语中的知识解释。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知识,据以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学好古代汉语。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和老师们探讨古代汉语的教学思路。

每位从事古代汉语教育的教师都应该熟读并掌握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和学生的生源状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古代汉语课程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不同于其他的文学课,比如古代文学课,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课程,重视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思想感情等,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它有别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我们分析古代汉语主要还得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入手,学习古代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讲授中小学文言作品的能力。

师园学院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广西兼少量的外省考生,师园地处南宁市,南宁市本地居民则以白话为主,而无论是白话、客家话还是桂柳话,在这些方言中都保留有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比如词汇有白话,客家话中的“蕹菜(空心菜)、鱼、五、吴”等,可以很好的体现古代汉语中声母“?浊”,而在普通话中声母“?浊”,已经不再作为声母,已经消失了。同样的,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调,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归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但是我们是可以通过让学生读方言中的某些字词来体会古代入声字中的入声发音,让学生体会再发这些音时喉头、声带等发音器官和发音部位的变化,从而理解它的发音方法。对于区内其它省市和外省的同学,相信他们只要留心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根据老师说的方法,也一定能相应的找出古汉语中留存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还可以借助一些方言词汇去记古汉语中词的本意,这些知识,如古汉语中“雕”的本意是“鸟”的意思,如果死记硬背很难记住,哪怕是暂时记住了,也容易忘,因为这些字表示的本意和我们今天的常用意义相差甚远,如果和方言联系起来了,就易懂易记多了。如客家话方言区的同学跟他们日常用的词汇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记忆了,客家话中“鸟”就是用“雕”来表示。跟方言联系起来后再根据文献记载的资料验证一下,“雕”是否表示“鸟”,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这个句子中,“大雕”也就是“大鸟”,其它依此类推。白话区的同学也可以运用他们的方言很好的区分“饥”和“饿”在古代词义轻重是不同的。“饥”和“饿”,在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示肚子空了,需要进食。在古代汉语中“饥”等于我们现在说的“饿”,也就是我们需要吃东西补充能量了,但此时的“饥”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命,暫时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而古代的“饿”表示马上要进食,再不进食就会威胁到人的生命,人就会死亡,所以我们现在说的“肚子饿了”中的“饿”,在古代其实只能用“饥”来表示。在玉林,白话方言区的同学,在他们的方言中表示“肚子饿了”他们就是用“肚饥”表示,而不是用“肚饿”,这一点恰好也体现了古代汉语中词义轻重的不同,即“饥”表示饿的程度轻,“饿”表示的程度重,在方言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所以我们教授古代汉语时,可以根据当地的方言状况、文化,把方言文化融入到古代汉语的教学中。

2.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古代汉语课程历来是高校教师畏教,学生畏学的一门语言课程,上第一节古代汉语课程,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接受问题。十二年寒窗苦读考入大学的学子们,在以前的十二或更多的年月里,他们接触到的都是简体字,第一次拿到古代汉语课本,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相当于他们第一次见到繁体字,视觉上的不适应,导致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学生会发自心底地认为学好这门课程比登天还难。学生拿到这门课程的课本,第一感觉是:难。其次是枯燥。所以想要上好古代汉语课,第一紧要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师园学院学生跟其他本科学生相比,基础较为薄弱,有效地消除或降低他们的畏难情绪,对学生学习古代汉语来说尤为重要。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可以举一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又包含着古代汉语知识的例子,如学生喜欢啃的鸭脖子,在大街上或在校园里,就能看到很多卖鸭脖子的店面名称叫“绝味鸭脖”,这看似简单的“绝味鸭脖”四个字中,这一个“绝”字就属于古代汉语中的表示程度最高的程度副词,“绝味鸭脖”也就是味道最棒的,天下第一美味的鸭脖子。学生很熟悉“绝味鸭脖”,但是如果没学古代汉语,没有老师引导,哪怕是天天见到类似的东西,可能我们也不会明白古代汉语跟我们的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古代汉语中很多东西很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很遥远的。

三、结合方言和文化,拉近与古代汉语的距离

古代汉语按照时间段来划分,从时间上来看距离我们比较久远,由于古代的生产力、生产技术没有如今那么发达,很多古代汉语的语音无法保留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所谓的学习古代汉语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这无形中给古代汉语学习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学好古代汉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留心生活中的语言、语法现象,把古代汉语学习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白话方言区中煮菜用的锅,用“镬”来表示,有些地方也叫“镬头”,这与古代汉语中表示炊具的“鼎、镬、锜、釜、甑”中的“镬”是相吻合的。“鼎、镬、锜、釜、甑”这些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其中“鼎、镬”在古代是用来煮肉的,“鼎”还用于盛煮熟的肉,“锜、釜”是做一般饭食用的,“甑”是用来蒸饭用的。在客家话和白话中,吃饭用的筷子,普遍称为“箸”,方言“箸”的发音也是完全符合古代“箸”的音韵。再如亦声字“忘、婚、嫁、娶”,“忘”:从心,从亡,亡亦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嫁”:从女,从家,家亦声。“娶”:从女,从取,取亦声。这些字也是可以结合当地的或其他省份的风俗文化来理解,不用死记硬背。如其中的“婚”,它是从女,从昏,昏亦声。从女,很容易理解,男人结婚的对象是女性,从昏,则刚好反映了云南以前的“抢婚”的习俗,“抢婚”是在傍晚或者是夜黑风高的晚上进行,所以“从昏”的“昏”是指黄昏。其他以此类推。把方言和风俗文化结合起来古代汉语学习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教学活动

师园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是基础比较薄弱,底子不太扎实的学生。语言类的课程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历来是学姐学长口口相传的难学的科目。在他们看来,古代汉语简直是天书难读难懂又难学。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既属于语言类的东西,又属于古代的东西,学生难免会排斥。所以想要让学生学好古代汉语课,就得多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增强古代汉语课程的趣味性,避免枯燥乏味,为此,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型教学设备,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从名称上来看它讲述的就是古代的汉语。汉语,我们并不陌生,每天都在用,但是,古代的汉语就距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且,由于古代的生产力,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有声语言无法保存下来,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实际上只是学习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由于这些东西距离我们所处的时代比较久远,所以单靠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是很难把古代汉语讲透讲清楚的,而且哪怕是能够讲透讲清楚也是很枯燥乏味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各种新兴手段,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比如,在讲授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各个阶段形体演变的过程,使学生对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就比单纯一味的讲解获得的效果有用得多,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讲授文化常识部分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方面可以增加授课的信息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与学过的知识或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如古代汉语中涉及到地域的沿革变化时,可以对比古今地图的变化;在讲授古代官职时,可以插入如今的官职等级。古代汉语教学还可以借助其他的交流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各种APP软件,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教学,在視觉上,听觉上给予学生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实践环节,给予学生实践机会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古代汉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指导中小学语文文言文或古诗词的教学,对于文秘专业,可以指导公文写作或其他语言文字资料的整理。要想古代汉语课程达到这一目标,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时,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师园学院的学生很少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实践课堂所学知识,所以根据这一情况,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践环节,如在讲授“古汉语词序”这一章时,会涉及到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等句式,在讲完理论部分时,可以在课堂上留点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寻找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中与古代汉语相似的地方,让学生到讲台上发言讲解,最后,教师作出点评与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作为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教学技能,毕竟大部分同学毕业以后是从事教师专业,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在学习古代的姓氏、名号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古代取字取名和姓氏的常见方式方法,给自己或同学取名取字。上文言作品课时,如上文选《许行》,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陈相、孟子、许行三个角色,对是否需要进行社会分工进行辩论。也可以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讲授课文中简单的文言文,检查学生讲授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就是要增加各种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突出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师范教育特征,与中小学文言文、古诗词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古代汉语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批判的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大多数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大部分由他们来担当,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的知识,能独立解决中小学课文中出现的语言文字问题,语法现象。在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小学阶段的古代汉语知识进行总结,如中学课本经常出现的倒装句(賓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常用的虚词的用法等,将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小学文言文,古诗词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上课时除了课文中的文选外,也可以选择中小学学过的文选,让学生进行试讲。学生试讲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可将文选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知识点。也可以运用所学的通论部分的知识,灵活分析中小学文言作品。这样既分析了中小学文言课文,让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心里有底,又巩固了所学的文言知识。总之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一定要突显它作为师范教育的特征。

(四)采用多种教学评价考核方式

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对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比较单一的,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一般只局限在上课态度方面是否端正,教学是否严谨,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也会认为不能给老师过低的评价,否则会受到教师刁难或不给合格的错误认识,所以学生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一般评价较高,这种错误认识会导致任课教师不思进取,教学课件、教学方法老套等诸多弊端的存在。真正想要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应主动真心的征求学生意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才能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负责考核教师的主管部门也可制定更完善,更全面,更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考核。

在对待学生学习的考核上,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学生的到课情况,期中作业和期末测试成绩等几个部分的考核。古代汉语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可以增加阅读古书的数量及能力的考核。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指定一些古书给学生课后阅读,如《春秋》《论语》《孟子》等,也可以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古代篇目,不定期在课堂上交流写心得体会或者鼓励学生就某一话题用文言文进行创作,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新,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建立多种考核方式。

(五)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师内涵

古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内涵非常丰富的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也相当多,有文字学,音韵学,语言学,训诂学甚至文学等。想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的古代汉语常识与教学方法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和训诂学。因为这几门科都是语言课,它们没有明显的界限,很多的东西都是相通的。古代汉语的任课教师要对这些课程的知识了熟于心,这样上课时才能做到融汇贯通,贯通古今,在上课时才能自由发挥,打破传统,枯燥乏味的上课模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独立院校的任课教师上课任务普遍较重,很多教师只是疲于奔命,很少能花心思在教学反思上,而且独立院校教师普遍相对年轻,很多都是硕士刚毕业的研究生,在教学上经验相对缺乏。不懂如何上课,加之任务重,所以要上好古代汉语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结合任课教师自身条件给教师减负,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古代汉语教学方式,实在没有条件的话,古代汉语教师自身也应自我成长,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提升自身素质修养,丰富自身知识和文化内涵,上好古代汉语课程。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古代汉语教师质量,提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丰富教师内涵。我相信未来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6):69-73.

[2]张春燕.试论文化与古代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9(01):53-55.

[3]陆蓉秀.秘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45-49.

[4]薛安勤.古汉语课教学改革尝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02):23-25.

[5]农莉芳.改革传统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04):46-49.

[6]曹小云.“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3(06):49-51.

[7]张博.古汉语类课的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1):52-55.

作者:黄予

第四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与古代汉语和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古代汉语基本原理、规律与方法等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作者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索,对教学效果有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课程 实践教学

近年来,由于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影响迅速扩大,国外了解、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需求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国际推广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汉语热”的持续升温,由此促进了国内对外汉语专业(2013年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1983年试办,1985年正式设立,至今已走过三十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400多所。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系统掌握语言学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的汉语基础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工作和在外事、外贸、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胜任汉英双语工作及其他相关职业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培养向外国学生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的使命,但现在国内该专业课程建设几乎都是“中文加外语加教学法”这种简单的模式。古代汉语属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但该专业古代汉语的课程目标等同于纯中文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即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更进一步只是培养学生将来教学中学语文文言文的能力。国内不少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等同于纯中文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应该有该专业自身的实践性、师范性和促进对外交流的实用性特点。

尽管纯中文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国内已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相继推出古代汉语精品课程,武汉大学也从甲金篆文鉴识、繁简字转换、学音韵听方音证古音、读古书看古注、脱离古人句读为古书加标点、学训诂为古书加今注、文言教学、古典诗词吟诵、对联创作与展出等方面展开《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未来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特点的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特别是实践课程建设及具体的实践方法,目前国内鲜有人探索。

基于以上思考和语言教学理论、实践教学理论,我们在《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未来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中需要的实际教学能力等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古代汉语课程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同时根据我校教学实际,我们把具体实施方式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部分。

(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

1.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指按照教材《古代漢語》(1-4冊,王力主編)中的文选顺序和学生学号顺序,训练学生课下独立准备教案、讲稿及多媒体课件,课上进行实际教学,教师补充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态等方面予以综合讲评,以此既帮助学生实现古代汉语课程文选的学习目标,又有效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及以后实习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讲授文选(中高级汉语水平的班级)和中国文化的能力。

2.科研实践。古代汉语课程的科研训练指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要求和本专业特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课程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选题可以是教师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在古代汉语听课或阅读过程中及汉语国际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因为对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感兴趣而自己拟定的。

(二)课外实践。课外实践包括校内课外实践和校外课外实践。

1.校内课外实践。校内课外实践主要指结合课内古代汉语通论的学习内容和文选进行校内实践。古代汉语课上系统讲授文字音韵训诂知识,同时精讲部分文选;学生课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以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6冊,上、中、下三编各分两冊)为依托,每周深入读懂一篇(主要为先秦部分)古诗文,以此培养古代汉语知识素养及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每周熟读5篇、背诵5篇古诗文(篇目由学生任选,但要求每周不一样),这样一个学年下来,40多个周次,学生脑海里可积累400多篇古诗文,古代汉语语感迅速提高。

2.校外课外实践。校外课外实践主要指利用桂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利用桂林名胜古迹和文化景点中繁体字甚多的特点,指导学生结合古代汉语课程所学的汉字造字原理和繁简字知识,以桂林市各主要景点为考察对象,对繁体字在景点或碑刻中的使用情况和中外游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以后的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留学生来中国不但学汉语,更希望了解中国文化,希望多进行一些文化考察,旅游景点是他们了解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对繁体字的认知情况做深入调查分析,既调查已开发的主要景点,又特别注意调查有文化意蕴但未得到重视和开发的景点,并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繁转简的工作,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或编写《桂林旅游景点碑帖用字繁简对照手册》,或建立大学生创新网站(刊录各个景点的繁简对照,或每个学生最新的调查报告),或从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交流一些识繁写简的知识。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

我们进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对该课程教学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习实践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拓展等方面。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之根,有了很好的古代汉语基础,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传播中国文化的的兴趣更浓厚,实习中向外国学生解释中国汉字的理据和字源等更深入浅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实践,学生轮流讲课,搜集资料、分析概括教材、语言表达等初步教学能力在还未见习和实习之时已初步具备;另外,古代汉语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初步尝试,鼓励学生参与校外课外实践,大大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拓展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主編.古代漢語(1-4冊).中華書局,1999,5校訂重排本.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1(第1版).

[3]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6冊,上、中、下三編各分兩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6(2002年6月).

基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校级实践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专项资助,是该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张艳梅

第五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摘要:古代汉语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在分析该课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教学。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古代汉语 教学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这门课程是通过讲授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代汉语通论以及古代汉语常用词,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古书阅读能力。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要求其能够准确地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文言用法及有关问题,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结合。但由于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讨与改革。

一、古代汉语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沿袭经典,专业针对性不足

目前,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先生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也基本遵循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编写体例。王力先生所确立的文选、常用词、通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权威性毋容置疑,但该本《古代汉语》完成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培养语言研究型人才为目标,其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当今各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面向专业、面向新环境在教学内容上适当调整更新。

(二)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在各院校普遍压缩专业理论课时的背景下,古代汉语的课时也在不断缩减。古代汉语知识点多,且历史跨度长、难度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感觉教学课时紧张,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以教师讲授为主,加之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多疲于接受,失去了学习的成就感和动力,更无从谈起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兴趣

古代汉语课由于课程内容、教师年龄等原因,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仍多沿用“一本教材,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或者仅利用多媒体介绍相关背景材料。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很难做到内容丰富、生动,教学效果和学生兴趣也势必受到影响。

二、古代汉语课教学探讨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在汉语国际推广大背景下新兴的学科,其古代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训诂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语言文化传播工作者为培养目标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其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应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和运用汉语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立足专业调整更新

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调整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其教学内容应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立足于汉语教学的古代汉语本体知识,系统而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古代汉语课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理论知识有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二是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和语言教学能力是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和语言文化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在夯实本体知识的同时,重视汉语结构规则和使用规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分析语言偏误、语言现象以及使用汉语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获得,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在古代汉语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训练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设置充足的学生思考与展示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设置问题、组织讨论、构建网络资源平台等教学环节,创造学习、思考、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把握课程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与参与性

古代汉语课教学应该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鼓励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主动探寻不断学习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古代汉语课教学中,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等内容提出选题,学生围绕选题查阅、搜集资料,并将自己的“分析、研究”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利用课堂或课余实践活动给同学讲解展示,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其中,主动探寻求知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另外,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针对古代汉语课,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语言社会调查,在调查材料、分析材料、形成成果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手段: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古代汉语教学中,为了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应做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各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图像、视频、声音、文字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等优势。相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手段授课速度慢、内容量受限制,但是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又长于情感思想交流、重现性强、灵活性的特点。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地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建立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加深补充课程内容,完成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审美。

(六)教学评价:多形式与重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在课程教学评价上也应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本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卷面形式进行评价的方式,做到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学评价的出发点不再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注重学生潜能、个性的发挥,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考核评价,使评价不仅是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变化,新形势、新问题不断出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古代汉语课应根据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教学对象等因素不断改革创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瑾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古汉语教学改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作者:王丽 朱宏

上一篇:环境核心论文下一篇:工商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