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2022-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韩文化对比英文版

中韩女性文化对比研究

摘要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以孔、孟为主要代表创造了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汉文化。由于儒家文化极具生命力和适应性,因而它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成为韩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两国女性在性别意识和性别魅力以及家庭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某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来对比研究两国现代女性的思想变化。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韩女性 性别意识 审美观 性魅力 家庭地位

一 共同文化起源——儒家思想

1997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我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和研究两国的文化和互相之间存在的差异。

中国和韩国同属东亚文化圈,中国文化对早期韩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从我国的春秋战国开始,以孔、孟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百家创造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汉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的文明程度长期在世界保持领先,因此中国文化也成为人们学习儒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化也就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合在汉民族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血液中,影响深远。它已成为人们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和伦理观念等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中韩女性的文化传统共同植根于儒家文化。

二 中韩女性文化对比研究

文化可以说是人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共通的生活总体经过接触与刺激而变化的特性。文化的特征既复杂又多样化。在中国和韩国的现代社会中,传统的观念依然在中韩两国女性心理文化诸方面植根颇深,本文主要是以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韩女性在观念上出现的变化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1 女性的性别意识和性观念

在中国,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叶,对于“性”一无所知和完全漠视的女性还被认为是没有低级趣味并且高尚而纯洁的。对性问题的公开性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是“五·四”运动之后引发中国社会伦理观念变化的第二次革命。对于中国都市女性性观念的一系列调查显示,42 %的女性不避讳谈论性话题。一项对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仅有4 %的女大学生认为性是“肮脏的”,其余的女生则认为性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自然属性的一个方面。性知识的普及以及在中国女性群体中展开性问题讨论开始发展成为一种趋势,这是一个相当令人惊讶的变化。

至今,韩国女性还普遍认为关注性话题、好奇性知识、坦诚性需要是件羞耻的事。在韩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以性观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和面谈,如实地揭示了韩国女性的这一心态。大部分韩国女性总是尽可能地掩饰其对于性知识的关心与好奇。她们认为性是隐秘的,并且应该有所避讳,同时她们认为在公开场合谈论性话题是不够端庄的行为。韩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然而至今当代韩国女性较中国女性更加固守传统观念。与当代中国女性的豁达、崇尚个性相反,韩国女性更执着于柔顺、内向的传统美德,并以此作为贤淑的标准。这是朝鲜民族的性格所致。

2 女性审美标准与性魅力

(1)女性审美标准

自古以来,男人的价值判断总是以其社会成就为尺度,而对于女人,美貌与否是其价值判断的关键。女性在她的其它潜在能力都被否定之后,沦落成为一种单纯的身体性存在。在以精神和理性价值占绝对优势的传统社会中,女性成为精神与理性的主体——男性的附庸,并且遭受歧视与嫌恶。即便在当今社会,女性依然在公共生活中受到种种无理的限制,她们只能通过依附男人,生养孩子,并且塑造理想中的人体美来宣告自身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各个时期女性美的标准是以相应时代的最理想的女性形象为标准的。因此,有很多时候,这种美体现为畸形的、病态的美。先秦时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言。到了汉代,体态轻盈并能在皇帝手心中跳舞的赵飞燕成为上千宫女模仿的偶像。直至后来在民间流行开来的缠足、束腰,都是迎合了男性需要而成为所谓“美的标准”的。

事实上,直到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能够多生养的丰满女子是美的。上世纪20 年代,西方社会率先进入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纤细、苗条的女性代表了女性新形象。还有当时蓬勃发展的、以电影为龙首的大众传媒产业推出了一批纤瘦的女性形象,直接刺激了这一审美趋势的形成与发展。从此减肥成为所有女性生活的一部分。

在中国,美女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化显示出一定的差异,但大体上以体态丰满、外形齐整的女子为美。60年代之前,以有母性和福气相且善良的女子为美。60年代到70年代中叶,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意识空前强化的过程中,女性的性魅力被冠以“资产阶级情调”的恶名成为禁忌。因此,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都身穿绿色军装。这时以朴素、健康的“铁姑娘突击队”的女性形象为美。到了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女性的性美意识逐渐苏醒。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涌入,经济上的富裕化,女性开始自觉其女性身份,自觉拯救男性化带来的女性意识的丧失。在80年代,人们审美观的焦点是在面部,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整形手术。到了90年代,坚挺的胸部成为女性美的另一个焦点,至今隆胸手术依然方兴未艾。然而以高瘦的时尚模特形象为美的标准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与中国女性的性美观念的发展情形相比,韩国女性的步伐快了近10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女性已经不满足于面部的毫无瑕疵,只有兼具苗条、纤细的形体,才能成为公认的美女。到了90年代,减肥已经成为韩国女性追求美丽的最主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产生这种审美标准,既出于性别差异带来的不平等因素,又出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同时,女性自身对于这一标准积极接受的态度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女性为达到这一性美标准所进行的种种艰难的尝试都是自发的,也就是说,中韩两国女性都缘于自身意志选择减肥束身,并以此来获取快乐与自信。通过积极而艰难的自我塑造获得理想的外形条件之后,所对应的外形优势又会产生一种社会特权。

(2)职业女性与女性魅力

在儒教文化支配下的传统社会里,无论中国还是韩国,妇女的角色总是女儿、妻子、母亲,这就是她们的人生轨迹。然而不同的是,自解放以来,大多数中国女性接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即使结婚,也会与男性一样,走向社会,进入生产领域,其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增加经济收入。从中国女性就业的总体特点来看,不难发现她们的关注点还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她们相信努力,期待成功。她们深刻体验着家庭和工作这双重体系赋予她们的功能期待与功能义务。女性眼中的成功模式逐渐演变成为拥有社会地位、事业顺利、经济独立和个性洒脱。她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社会的承认,她们所说的“努力”的涵义,是事业中的奋斗精神和无止境的追求。同这种女性成功相关的要素——女性魅力,不再是纤瘦性感的身材,而是渊博的知识、自主独立性、洒脱的个性、奋斗精神和健康体质的综合体。

在中国社会中,虽然具有性魅力的女性比较容易受聘于服务业,但是从事这种行业的女性毕竟是少数。在普遍意识中,仍以成功女性为强者。因此,有些男人也提出对于女强人敬而远之的论调。与此相反,自80年代以来纤弱女性形象开始广泛出现在韩国的广告、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中。由此衍生的观念就是成功的韩国女性形象与干练的气质和女性的苗条的外形划等号。从这一意义上,现在社会中公认的成功女性,即为美丽的女性,因而在大众媒体中粉墨登场的这些女性形象给女性同胞一种印象,即苗条等于社会性成功。苗条的外形现在已超越了单纯美的涵义,成为自我实现和追求社会性成功的女性欲望的重要手段。很多女性认为在电视上出现的成功女性或时尚女性都不是胖女人,胖女人与愚昧划等号,与知性和时尚相背离,并且认为肥胖是获取工作的最大障碍。

和中国女性不同,有接近一半的韩国女性在结婚后,就放弃职业生涯,做专职主妇,这些女性同那些上班的女性相比,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物质上较富裕,文化素质不比职业女性差。与中国女性相比,韩国女人没有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取经济收入的必要,也不想负担生计包袱,她们所追求的是兼具性魅力和知性要素的贤妻良母形象。韩国一项对专职主妇的心理、情绪和矛盾要素的调查表明,个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和自我尊重感与心理情绪安定程度成正比。自我尊重的一个涵义是自我满足和自爱,可以理解为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综合。韩国职业女性意识中的苗条,等于社会性成功的心理与专职主妇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增加,赋予女性生存自律与成就意识。为了实现自我满足的心理需要,她们更加执着于减肥,以求获得性魅力。

(3)女性的家庭地位

中韩两国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女性社会和家庭地位发展历程上两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过程,但在各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两国女性地位呈现出了一些差异。

在中国,重视和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尽管“男主外,女主内”的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意识依然存在,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男女平等尚未完全实现,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重男轻女的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城市早已没有这种观念,女人不再是“家庭主妇”的代名词。中国男人和女人共同分担家务、照顾孩子,而且几乎所有中国女性都和男性一样,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韩国,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大男子主义”国家。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在韩国,女性从小就受到儒家关于女子服从忍耐的教育,为将来充当贤妻良母做好准备。女人一生要自觉遵守“三从”规定: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的责任是照料子女、帮助丈夫耕作、为家里人烧饭缝衣以及使家庭保持和睦气氛,让丈夫能更好地处理社会上的大事,即使是知识女性,她们中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这种思想。 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的权利。在韩国,男性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进入房间时,女人不可以走在男人的前面,进入房间后,女人须帮助男人脱下外套。男女一同就坐时,女人应主动坐在下座,而且不得坐得高于男子。通常要求传统女性的顺从。当然,韩国的现代女性,也已经享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只不过总体来说她们的社会定位还比较传统。

三 结语

中国和韩国因为地缘的因素,两国的文化都深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很多的传统文化都极具有相似性。但由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两国的文化又有一些差异。诸如:

1 中国女性追求的理想模型是独立性强、事业与婚姻都圆满的形象;而韩国女性追求的理想女性的形象,是兼备性感体态和知性要素的现代式贤妻良母。

2 由于两民族的性格差异,中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女性不再避讳谈论性话题,对于此话题的谈论也已成为一种趋势;而韩国女性依然固守传统的观念:内向、温顺,她们会尽量掩饰对性的好奇和关心。

3 中国女性更加注重个性追求和自我满足;韩国女性更执着于社会所公认的女性形象,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接受的模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研究,使我们对中韩女性文化有了一个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我们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女性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明芸:《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韩国女性开发院:《有关家庭主妇心理、情绪稳定与矛盾要因的研究》,韩国女性开发院,2000年版。

[3] 梁旭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发展状况研究》,妇女研究》,1999年第2期。

[4] 范海燕、胡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婚姻观念的变化》,《妇女研究》,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郭英,女,1963—,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宋改容,女,1962—,陕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工作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作者:郭 英 宋改容

第2篇:跨文化交际下的中韩禁忌对比

摘要: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同属于汉文化圈,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不同,在文化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禁忌是人类社会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现象,它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交往,以韩国为例,对中韩两国禁忌进行对比,了解文化禁忌,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有助于我们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韩国;禁忌;对比;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冲突。而禁忌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着我们的交际。中韩两国由于同属汉文化圈,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越是相似越是要注意一些差异。了解中韩两国的禁忌,有助于我们对韩的交际,避免文化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一、理论依据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交际一词在《辞源》中解释为:“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1]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中的问题,是在观念和信号系统不同的人群之间的交际,文化差异会导致交际信息的失落、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此有彼无和此无彼有的信息就会很容易失落。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不同的信息就会容易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是冲突。同时跨文化交际学对第二语言教学也有着独特的指导作用。[2]

(二)弗洛伊德“禁忌”理论发生说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在对澳洲土著部落的社会学与精神分析学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禁忌的发生及原因。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成果运用到了图腾与禁忌研究中,融入了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思想,并将禁忌视为一种社会存在,探讨研究其生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3]

二、中韩禁忌

(一)禁忌的概念

“禁忌”概念最早出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表示“神圣和不可接触”,当地人称之为“Taboo”。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认为“Taboo一词指所有作为这一神秘特征的载体或者源泉的事物,既可指人,也可指一个地方、一个东西、或者一种短暂的状态。它还可以指具有神秘特性的禁忌。”

在中国,“禁忌”一词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中,这里的禁忌,指忌讳、避讳的事物。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道:“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忌,憎恶也。从心,己声。”《现代汉语词典》将“禁忌”定义为:“犯忌讳的话或行为。”总结起来,禁忌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禁止性的规范要求,它以无形的状态存在于人们心里,包括犯忌讳的语言、行为等。

(二)中韩禁忌对比

1.称谓

在中国,子女禁忌直呼长辈的名字,更不能叫长辈的乳名,与长辈名字相同或者同音也要有所避讳。尤其忌讳的是,晚辈的名字绝对不能与长辈同名。否则认为是对长辈的不尊敬。中国人起名字讲究一个生辰八字,认为名字中只有“五行”成分俱在,人的一生才能平安幸福,所以会在孩子的名字中加上缺的五行,平衡五种成分。比如说缺金,要用金或者金属旁的字,如“鑫”。在名字中对生辰八字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对《易经》的信仰。

在韩国,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也同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韩国也存在“避讳”的现象,如国讳、家讳、圣讳。韩国人不能直接称呼长辈的名字,要加上其相应的辈分称呼,如遇到一定要说出家中长辈名字的情况,需要在名字中每个字后面加个“字”,来表示一种礼貌。通过和韩国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不仅仅是古代,如今也是不可以直接说出长辈的名字的,如我的韩语名字为???,晚辈要说我名字的时候要说“?????????.”句尾的“???”表示一种尊敬的说法,这种敬语的说法在韩语中非常常见。称呼比自己级别高、辈分高的人的时候,要加上敬语词尾。这一点与中国有着极大的不同。

2.饮食

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忌用筷子敲碗。旧的习俗认为,只有乞丐才会去敲空碗。所以在中国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教导他们,在吃饭的过程中,不可以敲碗。同时也非常忌讳将筷子竖着插在饭碗里,认为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这样。

韩国人在吃饭前一定先喝汤,这不仅是一种饮食的习惯,也有些文化渊源的,古代韩国人认为吃饭不喝汤会贫穷。这个禁忌延续至今,慢慢的成为了一种习惯。韩国的渔民在吃鱼的时候不可以翻面,认为翻面意味着翻船。在中国沿海地区也有类似的说法。

中韩两国在酒文化上也有差异。敬酒的时候,中国的敬酒者应右手端起酒杯,同时左手托住杯子底部,目视对方说出祝酒的话,被敬酒者要将酒杯高高举起,说完感谢的话再将酒喝下。在韩国,人们敬酒的时候,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后,则可以单手斟酒。晚辈对长辈敬酒后,要侧身转过去喝酒,喝完再转过来。在韩国还有一个禁忌是不给自己倒酒,有不吉利的说法,认为喝自己倒的酒喝了以后会有害健康。[4]

3.礼仪

在韩国,非常注重礼仪,初次见面以握手礼为主,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者单独使用右手。在与长辈或者上级握手的时候,要在长辈、上级伸出手后,先以右手握手,再将左手放在长辈上级的右手之上。女子一般不主动和男子握手,一般以点头或者鞠躬为主。再次见面的時候可以使用鞠躬礼,九十度的鞠躬为敬。韩国人非常讲究辈分,要无条件的尊重前辈。

中国人见面一般不会使用鞠躬的方式,主要以微笑点头示意或者挥手示意为主。社交场合使用握手礼,男士不可以主动伸手向女士握手,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女士不先向男士握手,男士千万不可以先伸手。握手要起身站立,表示尊重。

4.数字

人们总是认为数字有吉利和不吉利之分。中国人喜欢六、八、九,意味着顺利、发财和长久。对四和七有一定的避讳,认为“四”和“死”谐音,“七”和“气”谐音。中国人喜欢双数,认为“好事成双”。韩国人也认为“四”是不吉祥的含义。韩国的“四”和“死”同字同音。韩国人也不喜欢数字18,因为在韩语中18的发音和骂人的话非常相似,而在中国18和“要发”的发音有些相似,中国人对18没有禁忌。相比中国人喜欢偶数,而韩国人更喜欢奇数,如1、3、7。韩国人觉得数字7意味着幸运。

5.送礼物

送礼物是人类社会普遍的文化现象,了解两国送礼的禁忌,以免造成误会的发生。中国人在送礼物的时候禁忌送“钟、梨、扇子和伞”。送“钟”与“送终”的发音相同,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不能给人送钟,尤其是给老年人。“梨”在汉语中与“离”同音,认为有着“离别、分离”的含义。中国人不送“扇子、伞”是因为其与“散”的读音相似,寓意“离散”。

韩国作为东方礼仪之国,也喜欢送礼物,韩国的“礼物”写做汉字词“膳物”,主要指吃的东西,食物类。在韩国情侣、夫妇忌讳送鞋子和手帕,因为寓意着“分手”。

三、中韩禁忌异同原因

(一)相同原因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近,公元前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朝鲜半岛就有人生活过的迹象,中国东北部的古人类通过迁徙和远征的方式,与朝鲜半岛的联系交往越来越深。通过各方面的交往交流,两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也越来越相近。中韩及其相似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风俗文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中韩两国同处于东亚,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韩两国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多共性。其次是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非常尊崇“仁、孝、礼”。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韩两国都尊崇孝道,注重礼仪。

(二)差异原因

中韩两国虽然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中国在不断的发展融合、侵略中慢慢走向统一,是多民族的国家,因此中国人喜欢和谐,万事和为贵。韩国发展也是经历朝代的更替、殖民统治、民族分裂,同时韩国国土面积小,资源少,民族单一,所以韩国人对资源的保护意识,爱国意识非常的强烈。

文化的其中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人给事物赋予意义的能力是后天习得的,并且以文化为基础,[5]没有对前人的继承就没有文化。中国人和韩国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后天习得的文化也会有所差异。

四、跨文化交际中对中韩禁忌的建议

(一)注重禁忌文化的差异

禁忌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约定俗成的文化,是对社会生活中特定时期场所人物等言行的自我约束。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如同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虽不若以往有法律的效力,但在潜意识里对人类的言行意识还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7]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有意识的了解文化禁忌,尤其是禁忌差异,以免造成一些文化冲突现象。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不同的文化禁忌中,我们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积极参与文化交往,积极去理解和了解文化禁忌的现象,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主动适应新的文化,同时学会“移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理解不同的文化禁忌。

五、总结

通过对中韩一些文化禁忌的对比,可以看虽然中国和韩国同属亚文化圈,但是由于各自独特的发展历史,在文化禁忌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之处可以促进我们的交际,对韩国文化会有一种亲切感。面对禁忌的差异,我们要必要去了解和理解,在交往中注意这些禁忌,避免误会和冲突,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有利于第二语言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文丽.跨文化视阈下的中韩禁忌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李文英.弗洛伊德禁忌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4]顾庆灵.多元文化视角下中韩两国酒文化对比研究[J].华夏教师,2015.

[5]Samovar,L.A.,Porter,R.E.&McDaniel,E.R.(2010).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oston,the USA:Wadsorth,CENGAGE Learning,27-28.

[6]C.kluckhohn,Mirror for Men (New York:McGraw-Hill,1944),24-25.

[7]馬淑红.2013锦州世园会国际游客接待中的禁忌问题浅析--以韩国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作者:梁天祎

第3篇: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中韩动物文化对比分析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正因为历史的发展,两国的文化在相似的同时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本文就“动物文化”,以“马”和“虎”为例来分析汉韩文化的异同,以及该文化对汉韩两国语言的影响,并在最后提出一些对于动物文化与动物词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中韩文化;动物文化;对比分析;汉语教学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国家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也是受影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之后的发展,韩国在一些文化领域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也使得两国的文化有相似也有不同。在平时的汉语教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都有许多词语是由带有动物名字的字构成的,尤其是在熟语中。当然,在韩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动物词。现以“虎”和“马”为例,对中韩两国的动物文化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借此能使大家在更加了解两国动物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知道其中的异同,并对韩汉语教学中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中韩“虎”文化

中韩两国的“虎”文化都较为丰富,且在两国的文化中,虎都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形象,下面来分别介绍分析一下两国的“虎”文化。

(一)中国“虎”文化

虎的形象无处不在,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所以在很早的楚文化中就出现了虎的图腾。当今流传的神话故事、儿歌、文学作品中也都有虎的身影,如广泛流传的民间童话《老虎学艺》,还有我们熟读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等。

首先,虎在中国是一个被神化的动物。虎具有像龙一样被神化的形象,它们时常一起出现,象征着具有与自然相互感应的神秘力量,如“风虎云龙”,说的是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又如“龙骧虎步”是说像龙马昂首、老虎迈步,形容气概威武雄壮。民间又有白虎一说,认为白虎是老虎通过五百年演变成的,神仙们往往也是乘着虎上天入地的。

虎象征着勇敢坚强。由于虎霸气的形象,所以经常出现在古代的军队当中,如横扫千军、骁勇善战的将领被称为“虎将”,冲锋在前的武士被称为“虎贲”,忠勇刚烈的大臣被称为“虎子”。同时虎也是统治者、权利的化身。君王传达军事命令、征调兵将的兵符上面也刻着金老虎,此为“虎符”,《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是得取了此物,才能够命令他国的兵将,从而连续的去了三座城池。

虎也象征着吉祥。这体现在各地的风俗中,如陕西的送满月孩子布老虎、陕西的送过生日的小孩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陕西华县一带“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这些风俗中,人们都是希望老虎能给他人带来吉祥。

最后,虎还有作为一种猛兽的凶猛形象。如:“虎毒不食子”、“苛政猛于虎”等。“苛政猛于虎”故事中,孔子路过泰山时遇见的在坟前哭泣的妇女,即便由于当地的虎患自己的家人全部都被虎咬死,也因当地没有苛刻的暴政不愿离开。虽然故事旨在说明苛政对人们的残害,但还是可见老虎凶猛的形象。

(二)韩国“虎”文化

在韩国的神话中,有这样一个关于虎的传说,虎和熊都很想化成人,太阳神之子为了考验他们,让他们只能靠吃大蒜在洞穴里度过100天,最后老虎因为没有耐心,未能实现化为人的心愿,而熊如愿变成了人。所以对于韩国人而言,虎可以说是像祖先一样的存在,受到了高度的尊崇。

虎是正义的化身。如俗语“???????????(直译:老虎只是做了把狗叼走的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老虎把遭人恨的狗叼走了一样爽快,比喻心里变得舒畅了,大快人心。从此可以看出老虎正义的形象,为人们带走不喜欢的东西。

虎也象征着吉祥。韩国百年名校高丽大学的校徽是虎头,校方解释说,虎是朝鲜民族的神灵,借着它的吉祥之意,希望学子们都可以成为人才。虎也是吉祥物原型,1988年在韩国举行的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名为“???”的小老虎。同样,今年在韩国举行的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也是老虎,是一只可爱的小白虎。关于白虎,韩国有白虎年是吉祥年说法,在这一年中,适合做出人生大决定,白虎年降生的男孩将来会有大作为,适合涉足政治界和军事界,而白虎年降生的女孩将来则可以做老师或是法官。

虎有时也被比喻为有威信的人。如熟语“??????????????????”,直接翻译这句话的意思是老虎饿的话连念在鼻子上的饭粒都会舔。韩语中用这句话来比喻有威信和爱面子的人肚子饿的话,会放下自己的身段,什么东西都会乱吃。这里就将老虎比作了有威信的人。

最后,老虎在韩国也有凶猛的形象。如下面的韩语熟语:

?????????.(直译:老虎会打自己的幼崽。)

?????????????.(直译:老虎饿的话连宦官都会吃。)

?????????.(直译:抓着老虎尾巴的后果。)

前两句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老虎的凶猛。第三句的意思是抓着老虎的尾巴会逐渐变得体力不足,但放开的话又会被老虎咬伤。比喻陷于难堪的处境,这样做也不行,那样做也不行。从这几句中可以看出老虎的凶猛。

总结起来,虎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韩国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从各地风俗上可以看出虎在中国人的重要性,从韩国两次奥运会的吉祥物也可以看出韩国人对虎的喜爱。因为是民族的象征,所以总体上韩国人对虎崇敬是高于中国人的。而且对于虎凶猛的形象也只是单纯地体现于语言上,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较少。

二、中韩“马”文化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韩国,马都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两国的“马”文化。

(一)中国“马”文化

马作为古代交通出行、驰骋沙场的重要工具,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历史上也有许多名马,带着落入檀溪的刘备脱离险境的的卢马,陪着吕布数十骑破万余精兵的赤兔馬,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统一全国的昭陵六骏。其中昭陵六骏由于伴李世民出生入死,为了纪念,李世民下令对这六匹战马的飒爽英姿用浮雕手法进行描绘,其作品现今看来也是十分宏伟。从这几匹随主人征战名马就可以看出马忠诚的形象。

马又是能力、人才的象征。如“千金买骨”的故事,说的是君王愿意花千金去换取一匹千里马,最终大家看出了君王的诚意,纷纷带着千里马前来给君王挑选。又如“伯乐相马”的故事,受楚王委托寻千里马的伯乐去到多个国家,最后在返回的途中发现一匹拉盐车的瘦马,带回后经过精心饲养,果真是一匹良马。两个故事都是君王想要寻得一匹良马,现分别比喻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和善于识别与爱惜人才。

(二)韩国“马”文化

在韩国,马是吉祥的象征。马是新王出现的预兆,也是与太阳有关的神物。在古代的婚姻风俗之中,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时要骑着白马,因为白马象征着纯洁和光明。马日也是非常吉祥的日子,在这一天制作出的韩国传统大酱,味道会特别的醇香。

虽然马在韩国也是很好的象征,但通过一些带有“马”的熟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马的另一种形象,如:

?????.(直译:对着马耳朵念经)

??????.(直译:牛去了马去的地方)

??????????.(直译:马和牛去的地方都去过了)

???????????.(直译:苍蝇因为在马尾巴上而行千里)

这几句韩语熟语中,第一句的意思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意思相对应。第二句是去了不该去的地方的意思。第三句是走遍天下。第四句则是比喻仗着别人的势力施展自己力气,仗势欺人,与成语“狐假虎威”类似。虽然几句话各有引申义,但是通过这些直译,我们不难看出,马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家畜,带着擅长走路、愚笨的动物形象。

总结来说,中韩两国文化中“马”都具有美好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更加丰富具体,有更多的韵味在里面,马的精神也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而在韩国,“马”的形象除了吉祥之外,本身动物的形象比较多一些。

三、汉语动物文化和动物词的教学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两国文化的异同,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正确掌握中国的动物文化和动物词。

对于两国文化的相同点,教师可以不用过分的强调,但是就算是同样的动物在两国有着相似的形象,在汉语使用方面,也许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这句话直接翻译是进老虎的洞穴才能抓到老虎幼崽,而在汉语中我们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样的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表达形式不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提醒学生在使用时不要直接翻译,而是把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教给他們。又如“?????????????????”,这句话的直接翻译是“虎生虎,狗生狗”。这句话汉语和韩语在表达形式上虽然类似,但是使用了不同的动物。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区别,尽量避免学生因为母语的影响而使用了错误的动物进行表达。

对于两国文化的不同点,教师应该更加注意地去引导学生们进行区分,然后将中国特有的文化讲授给学生。如“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就比韩国文化中多了“忠实”、“人才”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可以通过讲授一些相关的词语和历史故事的形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领悟“马”的形象。同时,文化的不同就会导致一些语言的用法不同。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马”的形象一般都非常正面,所以与韩国不同,很少会将它作为愚笨的象征,不会出现韩语中“?????”对马念经的用法,所以这时与上文提到的一样,教师要注意学生由于母语引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有振.汉韩动物词“虎”象征义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07):150-153.

[2]冯敏.中韩虎文化渊源考论[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09):119-122.

[3]宋莲娉.中韩俗语中“马”的形象对比[J].才智,2012 (23):138.

[4]权娥麟.中韩语言中“马”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以中国成语与韩国俗语为中心[J].理论界,2010(02):172-174.

[5]李有振(LEE YU JIN).汉韩动物词象征义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作者:刘畅

第4篇: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摘要:大韩民国历史上受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很大,受我国佛学、儒学影响很深。韩国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的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对两国传统文化的保留程度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现代文化

一、 中韩语言文字的差异对比

(一) 语言属系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 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2.辅音

(1)韩国语中的清辅音与浊辅音无对立。

(2)韩国语的辅音是由松音、送气音、紧音形成对立。 (3)韩国语“r”和“l”不分,而汉语中区别明显。 3.音节

(1)都可以由一个元音单独构成。 (2)都有“辅音+元音”的组合形式。

(3)汉语无复辅音;韩国语有,以复韵尾的形式出现。 (4)韩国语无复合元音;汉语有。如“买” 4.音节构造

(1)韩国语属闭音节语言,汉语属于居于开音节语言和与音节语言之间的语言,二者既有开音节,又有闭音节,音节构造闭日语复杂。 (2)汉语和韩语音节可由4个音素组成 6.声调

(1)汉语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内,即所谓四声。

(2)韩国语的高低声调发生在音节和音节之间。因此,有些词虽然发音相同,但根据声调分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7.语调 (1)句法语调

一般表现在句末,用于区别不同的语气意义。

韩语属黏着语,独立词后粘着附着词才能组成句子,而不少附属词可以直接表达各种语气、意义和思想感情,这一特性,相对的削弱了语调的作用。

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语气和思想感情的附属词,主要靠语调来表达句子的意义。 (2)逻辑语调

汉语的逻辑语调的变化比韩语广泛、自由。因此汉语音节的音长变化比较自由,音长没有辨义性,即单词中某一音节加长一些不会产生词义的变化。而韩语语音长短是辨义的。 8.敬语

(1)表达方式不同

韩国语的敬语表达都有一套完整、复杂的敬语体系,可分为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而汉语中则不成体系,主要带有敬谦意思的词汇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2)适用对象范围不同

汉语的敬语一般只用于谈话的对方;韩语可以用于话题的第三者,适用范围比汉语广。

9.表达的风格上汉语简洁明了,韩语委婉。

(三)两国文字起源

1.汉语的书写文字是汉字。它是汉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实践中创造的,属自源文字。具体起源时间尚无定论,但至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适用最广泛的文字。

2.韩语的书写文字是韩文,是由朝鲜世宗大王借鉴汉语音韵于公元1444年“训名正音”创制的。在此之前,韩国没有文字,从公元1世纪左右开始陆续借用中国的汉字,采用直接用韩文记录和利用吏读两种方法记录语言。现代韩国语中仍夹用繁体汉字。综上可见,韩语文字的创制都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汉字是韩文和日文的母体。 3.两国文字比较:

2 (1)文字性质:①汉字—表意文字。

②韩文—表音文字。

(2)标记方式:①汉语:标记系统单一,稳定。

②韩国语:基本以韩文为主,但一些正式场合使用汉字。

二、中韩历史文化差异

(一)节日差异对比 1.中国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介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法定休假日)

元宵节、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其他节日) 2.韩国

韩国民众最重视中秋节。

传统节日:元旦、独立运动纪念日、植树节、释迦摩尼诞生节、儿童节、光复节、中秋节、开天节、韩语节、圣诞节

(二)传统服饰对比

1.中国:汉族(汉服)、藏族(藏袍)、苗族(苗服)、蒙古族(蒙古袍)、满族(旗袍)、中山装等

2.韩国:韩服(女士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男士是短褂搭配长裤,并以细带缚住裤脚)。

(三)中韩礼仪文化对比 1.中国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3 2.韩国礼仪文化

韩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韩国人在交往中十分重视所应具备的礼仪修养。社交场合中,大部分韩国人会讲英语,对讲日语的人没有好感。在社交礼仪上,韩国一般不采用握手作为见面的礼节。握手时讲究使用双手,或是单独使用右手。在晚辈、下属与长辈、上级握手时,后者伸出手来之后,前者须先以右手握手,随手再将自己是左手轻置与后者的右手之上。 在韩国,妇女和小孩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和男子握手,以点头或是鞠躬作为常见礼仪。 在称呼上多使用敬语和尊称,很少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要是对方在社会上有地位头衔的,韩国人一定会屡用不止。见面必互致问候,男子见面微鞠躬,互握右手或双手,分手也鞠躬。初次见面,交换名片。韩国人多以软饮料待客,客人必须接受主人提供的茶点。韩国人在一起聊天,都不谈本国政治、经济、妻室等话题,但喜欢询问个人情况。他们自尊心极强,不容公开被人批评或异议。在社交场合,男女必须分开。在公开场合,得让男土先行,各种会议发言者致辞都把“先生们”放在“女士们”之前。

按照传统,韩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关系,而且涉及的范围很广泛,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应当建立在一种合作和互相支援的传统基础之上,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爱和责任感十分强烈,是无法割断的。家庭里的一家之长被视为权威所在,全家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命令或遵照他的愿望行事。严格的命令必须服从,不得有违。儿辈或孙辈违抗长辈的愿望被韩国人视为不可想象的事情。

三、中韩现代文化差异对比

(一)饮食文化 1.中国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菜的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川菜的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粤菜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闽菜的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苏菜的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浙菜的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湘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

4 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徽菜的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2.韩国

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 韩国的食品以辣为一大特色,它的辣和中国四川的麻辣不同,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且常多“冷辣”。即使是冬天,饭店里冷面的生意也还是相当好。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食品的另一特色是少油。韩国人自古以来把米饭当做主食。韩国米饭白而且香软,很有黏性,吃的时候如果包上一张撒盐的紫菜,饭本身的黏性会把紫菜包紧,吃起来又香又糯,十分可口。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烤肉的种类很多,如烤牛肉、烤牛排、烤五花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烤牛肉。吃烤肉时,生菜、芝麻叶、生蒜及小青椒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用芝麻叶包烤肉,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想从烤肉里补补油水是很困难的,因为韩国烤肉是要把油都沥掉的。

韩国人生活崇尚简朴,吃的方面并不讲究,惟独对泡菜情有独钟。饭桌上如果没有泡菜,韩国人是吃不下饭的。泡菜的种类很多,做泡菜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最常见的一种是白菜,红艳、辛香,保持了原有的水分,吃起来辛辣却没有苦涩的感觉。另外也有用萝卜块茎及各种植物叶,比如芝麻叶、豆叶等制作的泡菜。韩国人家一般都有腌菜器皿,自己腌制各种泡菜,随时取用。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凉拌菜是把蔬菜直接切好或用开水焯过后,加上佐料拌成的。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生拌鱼肉,是把生肉、生鱼等切成片,加上作料和切成丝的萝卜、梨等,再浇上加醋的酱或辣酱拌成。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它通常用蔬菜、山菜、肉类、大酱、咸盐、味素等各种原料烹调而成。韩国的汤有两种。一种是汤饭,是将米饭、肉和葱放在一起水煮而成的,味道鲜美。常见的用来下饭的汤有两种。一种是用豆叶、豆芽菜、豆腐、肉末等混合加水制成的,色泽淡褐,吃的时候加一种非常辛辣的粉状调料,也可以把饭泡在里面一起吃。另一种汤称为清酱,和前面一种材料差不多,但是红色的,水很少,介于我们观念中的汤和酱之间。韩国人非常喜欢吃清酱,在韩国古代文献里甚至记载着某官夫人用自制的美味清酱帮丈夫与上司拉拢关系的故事,可见清酱魅力之大。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勺和筷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饭碗和汤碗,其他所有的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韩国人使用饭碗也很有讲究,分男用、女用和儿童用。韩国人注意节俭,无论是自己食用还是招待穷 5 人,都尽可能把饭菜吃光用净。

(二)电视剧文化 1.都市化比较

(1)中国:国内都市青春偶像剧对“都市”误解为只要剧中出现林立高楼、豪华轿车、宽阔马路和高档消费场所便具有了“都市气息”,于是许多所谓“都市青春偶像剧”便特别热衷于展示高楼大厦、宽阔马路和富丽堂皇的酒店等场景,试图通过豪门恩怨、西餐爱情来吊起观众胃口。但观众看到这些豪华场景却反而觉得别扭,因为这是一种刻意制造的“虚假都市”,并不符合中国实际。 (2)韩国:韩剧中,家庭的装饰、路边咖啡店、城市的广场、街道上的车辆,甚至男女主人公的服饰、发型,甚至在一些不经意之处,譬如女主人公挎包的装饰品都透露出一种浓厚的现代都市情调。当然,有时韩国青春剧中也有乡村场景,但这些乡村景物并没有影响其都市情调,相反,这些乡村风光融入了现代社会中,成为表现其都市性和现代性不可缺少的东西,韩国都市青春偶像剧对于“都市”理解的成熟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把“都市”简单地等同于高楼大厦、豪华饭店和宽广街道,都市生活方式已经普遍到每一个角落,例如在《浪漫满屋》、《冬季恋歌》、《守护天使》中,一些简单别致的房屋、街道和餐厅,却依然透露出一种特别的都市气息。 2.偶像们内在的比较

(1)中国:中国的“青春偶像剧”,似乎并不那么“青春偶像”,青春显得有点残酷、沉闷。青春是残酷的青春,偶像也是残酷的偶像。例如,《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仅从电视剧的题目便能感受到一种灰暗的青春基调。《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大学毕业的主人公们,他们的青春在残酷的现实中无处安放,成长的代价恍惚却又惨痛,这些非但不能引起年轻观众向上的激情,反而容易导致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偶像没有起到偶像的作用。 (2)韩国:韩剧中“偶像”并不仅仅靠外在的服饰和美丽。韩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善良单纯,正直热情,并具有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富有现代都市青春气息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实有些韩剧中的“偶像”外表并没有特别出众,譬如《我是金三顺》中的金三顺,相貌一般,但其成为“偶像”是因为她在剧中所扮演的那个角色坚强自信,具有奋斗精神和青春气息。

参考文献:

[1]石源华 中韩文化协会研究(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丛书)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6

第5篇: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摘要

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本论文主要对中韩两国饮食发展的历史背景、饮食的一般特征以及饮食礼仪上进行研究。

本论文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查阅书籍、询问韩国同学的方法,了解到中韩这两国关系密切的伙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多民族与单民族,地大物博与地小人多,经济发展条件等等的因素都很大程度的形成了两个国家各自应有的特点。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饮食文化 饮食礼仪 饮食特征

1

目 录

摘要................................................................................................................................ 1 引言................................................................................................................................ 3 1.中国饮食文化............................................................................................................. 3

1.1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3 1.2 中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4 1.3 中国饮食礼仪................................................................................................. 5 2.韩国饮食文化............................................................................................................. 5

2.1 韩国饮食发展历史......................................................................................... 5 2.2 韩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6 2.3 韩国饮食礼仪................................................................................................. 7 3.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10 总结..............................................................................................................................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引言

饮食,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一个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词语,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大差异,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港口城市,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韩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地理位置的不同,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差异,通过研究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了解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发现两个国家在饮食文化上的各自特点。

1.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特点。并且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就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从而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等真知灼见。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饮食及其特殊的文化特点和意义。 1.1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饮食最早起源于巢氏的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不懂得人工取火,也不懂得熟食,当时的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并足以形成文化。燧人氏的时候已经能够钻木取火食用熟的食物,进入石烹时代。

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有了改善是在皇帝时期,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是在汉代,这归功于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取代了动物油

3 的使用。饮食文化的高峰是在唐宋时期,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

到了近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近现代的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融合中西饮食文化精华于一炉的过程实现的,自从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开始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在西方的文化领先于中国的大背景下,便开始了西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以饮食为先导的,西方的饮食文化通过各种路径不断涌入中国,其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在中华文化对外交往史上是空前的正如严昌洪先生《西域东渐记》所说:“由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是外来的许多习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呈现出与祖、父辈完全不同的风貌。”这便是中国传统饮食生活中出现了创新,二创新又蕴含着传统。就像农作物的近亲繁殖,必然使其原有的优良本性逐渐退化,而远缘杂交,不仅可以保持双方原有的优良外来风格,而且也不是他们简单综合的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在文化形态上完成了古代向近代的转型。 1.2 中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1. 菜系多种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 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还有八大菜系:川菜、粤菜、苏菜、鲁菜、湘菜、浙菜、闽菜、徽菜。

2. 讲究品味情趣。我国烹饪不仅具备了“清、鲜、滑、嫩、爽”的口味特点,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尝的方式、进餐时的流程、用餐的娱乐性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

中国饮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这四个点上。但如果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那么可以将冬天和夏天分为: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具有一定的要求。

4 3. 伴随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名人食趣。中华美食往往伴有优美动人的故事。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鸿门宴‟、„东坡肉‟。

4. 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 „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1.3 中国饮食礼仪

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呡汤而饮。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不用舌头舔食餐具。用餐时不大声说话。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用餐时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损坏,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的。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说:“(碎碎)岁岁平安”的习惯。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2.韩国饮食文化

韩国是—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八珍菜的主料是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椿梗、藏菜、蘑菇八种。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韩国人爱吃辣椒,因此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 2.1 韩国饮食发展历史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通常采摘野果和猎取动物以及鱼类为食,新石器时代开

5 始,人们开始从事农耕种植谷物,并开始制作陶器用来储藏食物。青铜器时代人们种植的作物开始增多:水稻和豆类开始被种植栽培。由于铁器时代由于使用铁质用具,作物的产量呈飞跃的增长,三国时代,由于高丽人喜欢吃肉,所以发展了百济和新罗人的酿酒和制酱技术。

在高丽时代,受佛教影响,因为禁忌杀生,所以肉食衰退。并且在寺院内只能制作酒饼、面条、盐和茶等等。高丽后期,蒙古军队侵入,肉食的苗头也随之而来。牛杂汤、香肠、牛头料理逐渐流传开来。烧酒也从他们的驻扎地区开始大范围流传。这样以来,这个时期肉食与素食交替食用就演变成了如今的饮食方式。

在朝鲜时代,佛教和饮茶文化衰退,人们开始食用狗肉和生鲜。这个时期的玉米、辣椒、土豆、地瓜等从美洲进入,饮食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用辣椒面腌制泡菜和制作辣椒酱的时代开始了。土豆和地瓜也在青黄不接时派上了用场。 2.2 韩国饮食的一般特征

韩国人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饮食习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

韩国主食为白米饭,常用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食的调味作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韩国有名的食物有:韩定食(韩国式客饭)、烤牛肉和烤牛排、面条火锅、包饭套餐、冷面、参鸡汤、石锅拌饭(韩国独有的食谱)、紫菜包饭。同时韩国的茶也挺有名的如大麦茶、人参茶。

韩国饮食特点十分鲜明,食物以“辣”和“少油”为主要特点,但口味深受中国人的青睐。与中国料理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韩国料理比较清淡,少油腻,并且基本上没有将味精加进去,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出发,蔬菜以生食为主,用凉拌的方式做成,将由厨师牢牢掌握味道的好坏。对于广大外来客人而言,对于韩式白菜泡菜这个属于韩国饮食文化中的“国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式烤肉以高蛋白,低胆固醇的牛肉为主。韩国美食以辣味著称,辣中带甜的味道让人觉得回味无穷,然而与中国四川的辣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属于只辣不麻的类型,并且还有“冷辣”。冷面就是韩国典型的冷辣食物,就算冬天仍旧有很多人吃冷面。

韩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自古就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国民爱好,韩国

6 饮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是韩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韩国虽说是我们的近邻,但毕竟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生活习惯。因此,两国的饮食文化业有着很大的不同。韩国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发展农业。谷物是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韩国饮食还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北部地区因山多,主要种旱田,所以多产杂谷。面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主要种稻。因此,北部以五谷饭为主食,南部以大米饭和大麦饭为主食。在山区因购买肉类和新鲜鱼比较困难,所以多吃腌鱼或干鱼,海草以及用山菜做的食物;在海滨或岛屿城市主要吃海鲜、海草做的食物。

二是韩国饮食的搭配特点。韩国的饮食也分主食、副食。主食类似我国北方,以稻米饭为主;而副食则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还有用肉、干鱼丝、蔬菜、海藻等做成的食物。这种吃法不仅能均匀摄取各种食物,还能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韩国居民的日常饮食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小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饭和混合小米、大麦、大豆、小豆等杂谷饭。另外,也偶尔以面条、饺子、年糕汤、粥、片儿汤等为主食用来调节生活。副食则以汤、泡菜、酱类食品为主,还有用平鱼、肉、蔬菜、海藻制作的食物也很常见。

三是韩国饮食口味的取向。食物吃其味道,味道凭舌部来感知。在人的舌部,不同领域分布有不同味道的味觉细胞,人们称其为味域。在韩国人的舌部,感知特定味道的部位特别发达。这就是用于感知食物发酵时散发发酵味的部位。这是因为韩国人吃了数千年的饮食中80%-90%是发酵食品。所以,韩国人感知发酵味的味域发达也理所当然。 2.3 韩国饮食礼仪

在餐具方面,韩国传统食具包含筷子和匙。箸以金属制成,多呈扁平而长;匙亦多为金属制。特别的是,韩国人一般吃饭、喝汤皆以匙来进行,箸多用以夹菜作为辅助工具。

从韩国传统餐桌的摆法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话,所谓“床”是现代式的厨房和餐桌出现之前,韩国的一般家庭使用的移动式餐桌。目前,依旧执着于传统的餐厅一般家庭也仍在使用这种矮餐桌——“床”。传统韩国饮食的餐桌摆法一般是将准备好的菜一次全部上齐为原则,每种菜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根据摆桌的方法

7 和种类可分为粥床、饭床、面床、酒宴床、交子床。

一般来说,主要用于摆饭和菜的桌子叫饭床,一人吃的饭桌叫独床,两人吃的饭桌叫兼床。独床饭桌有3碟、5碟、7碟、9碟、12碟等叫法,数字是指除了饭、汤、泡菜、作料以外的菜碟数。3碟是一般平民的摆法,5碟是富裕的平民,7碟是新郎、新娘的餐桌,9碟是一般平民最高级的宴请,12碟是宫廷中献给国王的御膳。

在餐桌礼仪方面,坐法:韩国饭馆内部的结构分为两种,分别是使用椅子和脱鞋上炕。在炕上吃饭时,男人盘腿而坐,女人右膝支立——这种坐法只限于穿韩服时使用。现在的韩国女性平时不穿韩服,所以只要把双腿收拢在一起坐下就可以了。注意:围坐在一张矮腿方桌周围。盘腿席地而坐。在这种情况下,切勿用手摸脚,伸直双腿,或是双腿叉开,都是不允许的。

斟酒:给对方斟酒时,右手拿酒瓶,左手放于右腕或右肘下,左手伸展托右腕或右肘。身体前倾以示礼貌。如果对方是长辈,则必需用一只手托住酒瓶低端斟酒。对方给自己斟酒时,也要点头示意感谢。饮酒时晚辈和女孩子一定要侧过身,用手挡住酒杯然后喝光。注意:如果双方第一次见面,则一手需托住另一只手的肘部为对方斟酒;双方熟悉之后,则可单手为对方斟酒。

吃饭: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圆底儿带盖儿的碗“坐”在桌子上,没有供你手握的把。再加上米饭传导给碗的热量,不碰它是合情合理的。至于碗盖,可以取下来随意放在桌上。既然不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儿”。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而筷子呢?它只负责夹菜。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麽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这首先是食礼的问题,其次是汤水有可能顺着筷子流到桌子上。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8 招待外宾韩国饮食时:

招待外宾时,要特别注意摆席,不得让外宾感到不便或别扭,最好能让外宾带著兴致接受招待。 首先,要决定餐桌的形状。 传统的餐桌为四方桌或圆桌。 按用餐人数摆为独桌、 共餐桌、3人餐桌、4人餐桌,超过4人时,摆为圆桌或四方形大餐桌。 按韩国的传统,应该把食物和匙、筷摆在桌子上招待客人,但超过4人时,对外宾来讲站著吃要比坐著吃更加方便。

除了桌布、桌垫、匙筷托子、汤匙和筷子、餐叉、餐刀、餐巾、水杯、酒杯之外,服务时使用的剪刀或擦桌子的抹布清洁与否,将对影响到外宾下次还会不会再用我们的饭菜。

桌布和桌垫:

传统的饭桌不需要桌布,桌子的原样会显得更加雅致,干净。 但在饭店使用桌 布或单人桌垫看起来会更加美观且卫生。 桌布虽然以白色为原则,但饭馆也可在上面铺上彩色正方形桌布, 以营造气氛,也较 容易清洗。桌布下垂30cm 左右,不抵膝盖时最恰当,但坐在坐垫上的时候,还要稍短一些。

如果桌布不能盖住整个桌面时,不要将食物,匙和筷原原本本 放在桌面上,最好要使用桌垫,至少使用用纸做的桌垫。 这时即使不使用匙筷托儿,也能使人以愉快的心情用餐。 一般桌布的大小要能放下前碟、匙和筷、餐刀、水杯等餐具。

大体上,以30×45cm 的四方形或椭圆形桌布,印上漂亮的条纹, 饭店名称和菜单等来使用。或者就直接使用白纸。纸制的桌垫是一次性。

匙筷托子:

匙筷托子的材料有瓷器、木头、银等多种,但最好是用物美价廉,方便使用的简单式样。 使用桌布时,或在大方卓上使用匙筷托子会显得更加高雅。

匙筷以及餐叉 : 中国,日本及东南亚人会使用筷子,因此,可以在桌上放匙和筷子。 但对不能熟练使用筷子的外国人,把餐刀和餐叉与匙筷子一起摆在桌上更恰当。 放餐刀的时候,把餐刀放在匙和筷的左边,并将餐叉放在左手易拿到的左边,这样会使人感到更加亲切。

餐巾:餐巾种类和大小式样繁多。最好是用与桌布相似的布做成的50~60cm 长方形或正方形餐巾。 但在一般饭店不能每次使用这种餐巾时,可使用餐巾纸。 餐巾纸最小标准为30cm正方形,更小的餐巾纸用于茶席。

9 水杯和酒杯:瓷器制成的水杯使用起来较方便。一般用餐之前准备凉水是迎接客人的一 种礼仪,但中国、新加坡以及东南亚人一年四季喝热水, 所以最好也要准备热水。 在正餐席或酒席上,应准备玻璃杯或水晶杯。 用正宗清酒或传统民俗酒招待外宾时,应准备瓷器酒杯。

食物剪刀和餐桌抹布:餐桌抹布要白净,整洁。擦桌子的抹布若不干净,食物再好吃,也会影响食欲。 常在冷面店或排骨店看到,剪面和肉的剪刀太尖,使人感到恐怖。 外宾到我国印象最坏的就是在饭店使用的剪刀样子和卫生问题,希望今後有所改正。剪刀的尖最好是不尖而圆,并用不锈钢材料。

注意事项: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动筷;

勿把汤匙和筷子同时抓在手里;不要把匙和筷子搭放在碗上;不要端着碗吃饭喝汤(这点与我国传统正好相反);

先喝汤再吃别的食物;用餐时不要出声也不要让匙和筷碰到碗而发出声音。 共享的食物要夹到各自的碟子上以后吃,醋酱和辣酱也最好拨到碟子上蘸着吃。

用餐时咽到骨头或鱼刺时要避开旁人悄悄地包在纸上再扔掉,不要直接扔在桌子上或地上。

用餐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与别人统一步调。与长辈一起用餐时,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用餐后,汤匙和筷子放在最初位置上,使用过的餐巾迭起来放在桌子上。 用餐中长辈会给晚辈添菜,以示关心,晚辈无论是否爱吃,都不能用手挡住碗拒绝,长辈给晚辈添菜时,晚辈一定要起身但不用站起来,以深深点头示意鞠躬答谢。第一碗的饭一定要吃干净,不能剩下。如果长辈过于热情,第二碗以后的饭或菜是可以剩下。

就餐完毕后,要保持筷子、汤匙和碗的洁净,不能粘着食物,汤匙和筷子放在开餐时的位置摆好,用过的纸巾要叠好。

3.中韩饮食文化对比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饮食文化,它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

10 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所以我们要比较中韩两国的饮食文化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韩国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并普及了水稻的种植,因此,谷物也是韩国饮食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以谷物为主食这一方面两国是相同的。饭作为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的功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两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饮食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驰名中外的中国美食囊括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食源、独到的加工技艺、蕴含深厚的饮食美学以及饮食民俗等文化内涵,不仅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对社会物质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的传统饮食具有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类丰富、流派众多、风格独特的特点,是中国烹饪数千年发展的结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美好的色泽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赏心悦目,而且可以增进人们的食欲,因此,我国传统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对菜肴的整体美感引起了足够地重视,讲究的是色、香、味、意、形、养六大重要特征一应俱全。与此同时,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我国传统饮食还结合季节特征来进行调味、进行配菜,夏天多凉拌冷冻,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煮,味醇浓厚。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可以说是十分悠久的,中国传统饮食将色、香、味、意、形、养六者融于一体,紧密协调在一起,这一高超的烹饪技艺不仅能改善营养,而且能丰富生活情趣,更能体现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乃至于中国饮食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 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韩国地理位置处在亚洲大陆东北部朝鲜半岛的南段,三面环海,是典型的半岛国家,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气候四季分明。韩国气候和风土适合发展农业﹐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了杂粮的种植﹐进而普及了水稻的种植,所以,韩国也就以谷物为中心作为本国的饮食代表。除此之外,韩国饮食以其食用功能分为主

11 食、副食和甜点。主食跟我国北方相类似,主要以稻米饭为主;副食则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等发酵食品和由贝类、鱼类、海藻等海产品做成的食物,这样一种饮食搭配将帮助人类吸收所需要的各种元素,从而可以保证营养均衡的。

韩国自然形成的地理分界线使各地区形成了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饮食传统,以首尔、京畿道、江原道、全罗道等地方饮食最为著名。韩国饮食的最大特点,是讲究调料的搭配,菜肴鲜美可口,有益养生保健。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是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附属国家,连最隆重的皇帝加冕仪式都要经过中国政府的批示才算承认,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对于韩国文化的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韩国从古代到如今一直是个单名族国家。而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的特点,我们中国人一向热情好客,大家围在一起吃一顿"大锅饭"似乎更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这一点当然也深深的影响着韩国朝鲜族,因此聚食制也是两国人民相同的饮食习惯。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两国人民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饮食艺术,是以色、香、味为烹调的原则,无论缺少哪一项都是不可以的。为了使得食物达到色美的最佳效果,更多的时候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叁到五种颜色调配在一起,也就是选择使用恰当的荤素菜料,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一种主料以及

二、叁种具有不一样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够使得菜色更为美观。在进行烹饪时,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种种调味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爱好辣味者感觉辣,爱好甜味者感觉甜,这样才能使烹制的菜肴合乎大家的口味,人吃人爱。韩国的饮食主要分烤肉料理、汤、火锅料理及蔬菜料理。韩国料理的味道非常复杂,蒜头、辣椒是不可缺少的调味料;韩国烤肉一般放在铁锅上烤,多为猪、牛肉;高级一点的,则是在铁网上烤牛排等;名声在外的“泡菜”最为普遍,无论叫什么菜,必定伴有一碟。

第一,韩国是“饭文化”中国是“菜文化”。在韩国点菜时,点一个菜(主要汤、全体料理)的话一般免费提供小菜。但是在中国点菜的时候,没有像韩国那样的免费小菜,要点各种菜。

12 第二,吃的速度也不一样。有个研究表明“中国人基本上有慢慢的性质,还有喜欢边吃边谈,所以一般中国人吃的速度较慢”,但是在韩国有一种“快快”文化。已经快快的文化浸透日常生化,所以吃的速度也很快。还有吃饭的时候,中国人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但是以前在韩国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这样以为没有礼貌。但现在韩国年轻人也喜欢双方一起对话着吃饭。

第三,韩国和中国都是用筷子但样子不同。因为在中国常常吃的鱼是比较大,容易剔出鱼刺,所以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圆圆的。但是在韩国常常吃的鱼刺是又薄又细,所以为了容易剔出鱼刺筷子的梢模样比较尖溜溜,短一点。

第四,现在韩国爱咖啡但中国爱茶。现在在韩国有很多咖啡厅甚至在城市里中心地方从摸一个咖啡厅到另外咖啡厅不到一百米。现在韩国的年轻人越来越爱喝咖啡。 但是,中国是茶的国家。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以喝茶代喝水,还有出驻车司机也放在驾驶座椅旁边茶以后常常喝茶。韩国人是如果要减肥的话有一些人为了减肥花很多钱 但是中国人不要太努力比较容易一些减肥因为茶有中和作用所以即使大部分中国菜有多油也不会那么胖。

第五,邀请客的时候,中国人认为留饮食有礼貌,所以迎接客人的时候,主人点多菜或者做了多菜,客人留下一点食物,但是在韩国留下食物不太礼貌。 韩国人认为给东道主看出空碗就是真正表示感谢的象征。

总结

中韩两国在地缘上有很大的接近性,文化发展上有着相同的根源。但是,随着社会、地理位置、环境的影响,在饮食文化上还是各有各的特点。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味觉以凉辣为主。中国饮食的主要特点,花样繁多、喜鱼肉、喜油腻,在饮食方式上两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用餐礼仪,但是却都遵循着“礼”。

中韩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文化,都使我们具备了交流的条件,我们的沟通中共同点很多。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中韩这两个关系密切的伙伴在饮食文化方面有着很多的相同点,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点,原因是各方面,多民族与单民族,地大物博与地小人多,经济发展条件等等的因素都很大程度的形成了两个国家应有的特点。

本论文由于时间和地域原因,有所局限,以及所查资料时间比较长,随着社

13 会环境的变化,有些饮食文化、礼仪发生了变化,可能掌握不太准确,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亲身去韩国感受一下韩国的饮食文化,从而具体的了解中韩两国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14 参考文献

[1]冬明.《韩国饮食》.成都时代出版社,2009年 [2]吴澎.《中国饮食文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3]华明,康晓城编著.《细说大长今》.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 [4]段洁,陈谦.《餐桌礼仪与口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 [5]任晓丽.《韩国日常生活中的歇语与礼节》.民族出版社,2004年 [6]灯草.《韩国的饮食文化》,《人民日报》.2001年12月21日第十一版 [7]文英子.《韩国饮食文化》.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年第01期

[8]杨艳丽,李文凤.《浅谈韩国饮食熟语》.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9期 [9]徐旺生编著.《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年 [10]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

15

第6篇:中韩教育对比

近年来,中韩两国教育热盛行,国民对教育的热衷也是由来已久,在这两个同是以儒教起源的国家中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又各是什么样的,差别在哪,最后导致了学生们向什么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论:中韩初级教育比较;二次大战以后, 50多年来,韩国教育得到政府和国民的热心支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韩国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其速度和规模比起处于同等境遇的其他国家而言,更是史无前例.学生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但是跟中国一样韩国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牢笼。但是,近年来韩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教育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观中韩初等教育的理念虽然都是一些大众化普通知识的教育(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首先,在韩国的小学里,尊师重教一类的礼仪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因为韩国人非常重视礼仪,学生加到老师必须鞠躬问好等;而在中国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阂,一方面学生怕老师,另一方面老师可能绝大多数时间都很忙,没时间与学生交流,这其实适得其反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在中国的现代教育里是不允许出现打学生这一说法的,这叫殴打、体罚学生,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这主要是因为针对一些学校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做“出气筒”肆意打学生的个例提出的;而在韩国针对个别顽劣的学生,老师是可以适当的“打屁股”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走上不良的道路,是一种教育的方式,韩国不少老师都备有专门的尺子棍子来惩罚不听话的学生。大部分老师说,只要真正是为学生好,学生都能理解,家长也“不会来闹”。

中韩高等教育理念的对比:首先两国有着不一样的高考态度。

虽然也是高考,大家对于大学的看法几乎差不多,但事实上,韩国的教育和我们思想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以下是一篇摘自网上的报道:

【金陵晚报报道】昨日,韩国大田三川中学20名学生和5位老师来到南京中华中学进行友好交流,记者在采访中惊奇地发现,诸如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高考一考定终身制度等等许多让我们的老师、校长和教育决策者感到困惑的热点难点在韩国似乎都不成问题,其中一些做法不乏借鉴意义。

“没有老师做有偿家教”

在南京,对名校的校长们来说,有偿家教是个敏感的词汇,同样是当地数一数二的重点学校,三川中学的朴春植校长却对我们的问题表示了困惑。朴校长说,因为韩国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老师不得做家教,同时韩国的老师享受教育公务员待遇,月薪高达550万韩币,折合人民币3.5万元,所以老师们根本不会为赚点外快去做家教。如果有亲戚朋友一定要请某位知名老师去呢?“不会的”,朴校长摇了摇头说,大家都很自觉地遵守这个约定。

在韩国,如果孩子成绩差,要补习可以在课后到专门的学院去补习,学院里所有的老师都持有教师资格证,普通的个人不能办补习班。在职老师要到学院任教得先辞职。

这个似乎差距太大了,原以为一样是高考,一样的压力,家教应该一样的普遍。可惜的是这个很有理由的判断被事实推翻了,当中发生了什么造成了不同呢,

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资的问题,人总要生活吧,那如果像韩国那样的待遇自然我们国家家教要少很多,还有就是对于管理的力度不够。是的,家教不是好事,完全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一个活动!在家教这个问题上韩国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

高考平时成绩占40%

韩国的学制和中国一样,但韩国的一些升学制度却值得借鉴。在韩国初中升高中,可以根据考试成绩选择重点中学,也可以就近入学,即到家门口的高中读书。韩国的老师每5年流动一次,一个老师前5年在重点中学,后5年可能会到偏远的学校任教,但无论到哪里,待遇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师们对此并没有意见,而不同地区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

此外,虽然韩国一样有统一的高考,但所有高校在录取时都要看学生的平时成绩,平均下来,学生的平时成绩可以占到40%之多。这样要比一考定终生要公平许多啊。在韩国的课程设置中,还有专门的家政课,包括礼仪、裁剪、手工、烹饪等等,金老师说,教会学生生活有时比教给学生单纯的知识来得更重要。 “在中国学习,只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样很容易睡觉。这只是韩国高中的授课方式。”韩国亚洲大学学生金孝燮这样说。

“在韩国的课堂上,老师比较重视和学生的互动,提倡学生的自主参与。”从韩国归来的一位我校留学生这样说道。她提到在韩国上的一门“国际交流技巧”课,班上是二十多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教授提出同学之间要自我介绍后,这位教授首先让大家打乱次序,坐到陌生的同学身边,与身边的陌生人交流,

二十分钟后,相互介绍对方,其他同学提问。独具匠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短时间内与陌生人进行全面的沟通、深入的交流。

在韩国学习专业课,老师会给学生一系列选题,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做准备。每一节课上都要求一名学生上去做相关选题的报告,并接受台下同学的提问。老师就以学生专题报告的内容和回答问题时的好坏评定成绩。即使对提问的同学,老师也会根据多提问题的好坏给出成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可以享受提问的充分自由。当然,享受自由的前提,他们不得不及时查阅课外资料,准备选题。

韩国留学生高在远对于我校选修课的学习环境,大倒苦水:“文化课上好多学生不听,有的做其它科目的作业,有的发短信,有的甚至在下面小声打电话,还有人进进出出,很吵!”留学生们普遍认为这是对授课老师的不尊重。在韩国,上课时手机都要关机的,那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礼貌。开始上课后,没人会出去。

令韩国留学生惊异的是,中国的大学在节假日里好多图书馆会关门。几位在我校读书的韩国留学生说,春节那几天,他们在学校甚至找不到学习的地方。在韩国,学校图书馆是通宵开放的,学生的学习时间很自由。

在中国,大家都习惯四年完成大学学业,然后再找工作,考研,或是出国,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而在韩国,大学生

五、六年,甚至

八、九年完成学业都很正常。除了正常的必须去服兵役的两年半之外,他们还经常休学、停学1--2个学期,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找工作、旅行、出国学语言„„这一切使他们在大学里就接触了社会,具备了充足的实践技能。他们利用大学里的宝贵

资源和这段黄金时间学习各方面知识技能,对自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完善,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竞争力。

韩国大学内部有很多的俱乐部,大一点的大学有近百来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些俱乐部涉及到学习、体育、娱乐、还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在这些俱乐部中,韩国学生可以得到很大的发挥。

韩国学生还特喜欢狂欢,只要没事,就喜欢去酒吧喝酒或是卡拉OK厅K歌。因而学校的周围常被一些酒吧等包围,就如中国的大学被网吧所包围一样。最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校园里很少看到情侣亲昵的身影。他们认为当街拥抱,或在校园里亲密是很不文明的行为,一般都选择去咖啡馆或酒吧之类的场所。近十年来,在韩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然而,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国家,它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开放。甚至,在很多方面,韩国比中国更传统。

综上种种例子,我的观点是我们和韩国在教育上差距还是很大的。那么多的差异不禁让我思考到底哪种认识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人为是韩国做的比我们好,为什么,从大的方面看,韩国就是比我们国家发展的快,这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再者,从小的一些教育的方面看,还是韩国更注重学生的发展,而中国我则觉得精力并没放在学生上,更像把教育发展成种产业。

第7篇:中韩文化交流

由“大长今”出发,看中韩(朝)的文化交流

第六小组

组长:徐翊榕 组员 崔钟月 乔睿 赵丽楠

摘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也是相互渗透

【1】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同文(汉字)的书写方式在双方的交流中起到特殊的作用。中韩文化交流史是两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众多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文献,但主要体现的都是中韩的文化交流史以及互相的文化渗透,以及对现代中韩交流的影响。我们借鉴了这些文献,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古代韩国(朝鲜)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那么,这对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影响吗?同时,我们也借鉴韩剧《大长今》,来一窥中韩的交流。

关键词:

中韩交流

古往今来

未来发展

大长今

(一)、不同阶段的朝鲜(韩国)以及中韩文化交流

檀君朝鲜

檀君朝鲜(前2333-前238)朝鲜神话时代。朝鲜在13世纪创造的《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约前1122 -前194 ) 。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人华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满朝鲜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鲜卑族)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卫满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今首尔一带。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卫满朝鲜依然属于中国地方政权。 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公元前109年),伐朝鲜。”[4] 汉四郡(被汉朝兼并) 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其中,玄菟郡设于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临屯郡以及玄菟郡的东部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迁至高句骊县。东汉末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出乐浪郡南部都尉设置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

李氏朝鲜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16万第一次侵入朝鲜。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派水陆两军约17万人第二次侵入朝鲜。1598年,日军被击退。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兵协助明朝。1623年,朝鲜内部政变,擅自废黜国王李珲。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后金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后金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 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的势力控制整个半岛,而大批不愿做日本属民的朝鲜人,渡江进入中国避难,成为今天中国朝鲜族的主体部分。

接下来,主要介绍李氏朝鲜于中国的文化交流。

(1)、朝鲜与宋朝的交流 两宋时期,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虽然两宋与李氏朝鲜没有直接的往来,但是,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李氏朝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宋朝的武士精神传入朝鲜半岛,影响了李氏朝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宋朝剑和朝鲜古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次,朝鲜王宫是典型的宋朝建筑风格,景福宫是1395年9月太祖李成桂时所造,是唯一的正宫(是王妃和皇后所住的宫),是仿照北宋宫殿修建的,程工字型,主要宫殿都在一条直线上.

最后,两宋时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非常多,他们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礼遇和照顾,在两国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的影响下,朝鲜很快学会了雕板印刷技术。两宋时期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初传入朝鲜,朝鲜人改铸成铜活字。后来,这种新兴的印刷术被朝鲜政府所采用,为称誉于世的李氏朝鲜铜活字打下了基础。

(2)、朝鲜与元朝的交流 自北魏起,中国皇室与朝鲜半岛皇室就开始了联姻关系。朝鲜在元朝时期的王后也都是元朝公主,能娶到中原王朝的公主,这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 甲午战争前

【】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2。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感幸前有洪火秀,后有孙中山前仆后继,才使我辈未曾抱恨。

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有以下原因。

一、李成桂窃居大位,需要中原政府给予承认,同时需要借重中原帝国的权威打击内部的反对势力;

二、明政府的无私援助和清朝政府的贪暴无恩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朝鲜一向自诩为“小中原”,不会承认蒙元、满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四、朝鲜相信儒家狄夷统治中原不会满百年的信条,不愿意得罪迟早会“恢复中华”的汉人;

五、最重要的一点,朝鲜国王希望臣属忠于国王就象国王忠于明朝皇帝一样。这种忠诚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民族性格。

(4)、朝鲜与清朝的关系:

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但是,那以后的朝鲜也认清了对中国保持藩属关系有益无害,在“事大主义”下保持了两国长达千年的和平与友谊。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

甲午战争后,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三、中国古籍中保留的十分丰富的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3】

1、二十四史及明、清实录中的记载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所修纪传体史书,被认为是“正史”,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至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都有关于朝鲜的专门传记。《史记·朝鲜列传》是正史中第一篇关于古朝鲜的文献。

《后汉书》中《东夷列传》记载夫余、高句丽、秽、马韩、辰韩、弃辰等。其后正史或称高丽传、或称东夷传,或称朝鲜传,绵续不绝

【3】

。二十四史中的这些专传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最基本而可靠的文献资料。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清史稿》亦有《朝鲜传》。中国编年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都包涵大量中韩交流史料。《明实录》和《清实录》有关朝鲜史料也十分丰富。¹

2、历代奉使朝鲜的中国使臣著述

使臣往来,是中韩交流中的最重要的渠道。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向高句丽遣使甲问。º一化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百济王庆余遣使上表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之后,中国使臣奉使朝鲜者日益增多。中国使臣奉使归来留下的著述,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宝贵记录。

唐以后,中国使臣的奉使著述层出不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奉使高丽记》一卷,顾惜《新罗国记》一卷,注云:“大历中,归崇敬使新罗,惜为从事。”此外,有裴矩《高丽风俗》一卷,¼为当探撷奉使著述而成。

3、历代文人所撰有关朝鲜诗文

唐代与新罗交往密切,许多新罗使臣及留学生来到长安,与中国文人结下深厚友情,送别赠答是常见的题材。《全唐诗》中收录陶翰、姚鹊、张籍、释无可、许琳等赠别新罗友人诗。还有顾况、吉中孚、权德舆、钱起、李益、耿滓、刘禹锡、李昌符等人送别唐使臣使新罗诗。宋元时期文人笔记、诗歌中,保留大量有关高丽的诗文。

特别是比较有名的笔记,如王林《燕翼治谋录》、释文莹《玉壶清话》、范镇《东斋记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方勺《泊宅编》、叶梦得《石林燕语》、朱或《萍州可谈》、何造《春清记闻》、周辉《清波杂志》、赵彦衡《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等记载了许多有关高丽的内容

4、类书、丛书中汇集的中韩文化交流史料

中国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四夷部》,首叙朝鲜、秽佰、三韩,清代编纂的巨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第十三卷《朝鲜部汇考》,收录清代以前有关朝鲜的各种文献,既有正史记载,也有文人著述,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有些资料十分珍贵。《朝鲜部汇考》如能整理单独出版,无疑会给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

【4】

三、中韩文化交流的现代化思考

(1)、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目前,中韩两国已经形成政府支持、以民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内容广泛的文化交流模式。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韩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发展,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涉及文化艺术团互访、展览、学术、教育、青少年交流、旅游、体育、社会科学、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¹。

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团体往来不断,各种大型主题展览和演出活动频繁,在各自的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两国每年互访的各种文化代表团、考察团、艺术团、展览团、学术交流团等达百起左右,涉及上千人次。中国访韩的艺术团包括京剧、杂技、交响乐、歌舞剧、木偶剧、话剧及少儿歌舞等;展览也从书画展发展到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古今刺绣、珍珠贝雕、中国文化大展等。中国国家级艺术团、东方歌舞团、民族乐团、人民艺术话剧团、杂技团和韩国国家级的国立芭蕾舞团、国立舞蹈团、国立歌剧团、国立乐团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组都进行了互访,并且在各自国家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¹。

两国还十分重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青年交流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青年交流指明了新的方向。2004年中韩两国又签署了《青少年交流协议》,以此为契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韩国青年会议所、韩国青少年团体协议会的交流活跃展开。两国青年通过参观对方国家的企业、学校、农村,进入百姓家庭生活以及与大学生联欢等活动,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2)中韩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第一,中韩在有关两国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中缺乏沟通,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了两国关系。例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能够事先加强沟通,加强交流,或共同研究,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发生引发民族主义情绪的后果。目前,中韩双方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

第二,两国文化交流不够深入,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并且,由于部分韩国媒体对中国的错误解读,造成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虽然中韩交流日渐频繁,甚至在两国分别出现了“韩流”滚滚、“汉风”阵阵的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相当肤浅,甚至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

【5】

第三,在中韩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中韩影视交流不对等的问题。

中韩文化贸易不对等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统计来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确实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而2005年据估计已超过150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积极向外拓展的同时,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市场却是严格保护。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作品相对缺乏了解,也很少能通过现实题材的作品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6】。

此外,我们还发现与中韩文化交流不同的是,中朝文化交流还处在《红楼梦》等古典艺术阶段,那么对于中朝文化交流该如何推陈出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结语:

文化交流的理想目标是“和而不同”。中韩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两国的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但是文化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长久。

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起新时代富有民族魅力的文化体系,为“汉风”增添多些底蕴,让它更鲜活、更厚重。

下面,我们找了影视剧《大长今》中的中韩文化交流片段。 第6集中提到的“明朝的使臣来访,送来明朝皇室亲自饲养的金鸡以庆贺中宗的生辰,由今英负责保管金鸡”。

第7集中提到的长今培植的草药,百本。实际上就是黄芪,也是由中国引进的,但是一直没有培植成功。 最明显的是18集中明朝使臣出访的片段。“韩尚宫得知明朝使臣有糖尿病缠身,因此特地准备清淡的菜肴呈上,明朝使臣大怒,韩尚宫身处危难当中。使臣特指长今必须在五天内治好消渴症,最终明朝使臣被长今说服了,并且指定长今与韩尚宫亲自为他准备留在朝鲜这段日子的饮食料理,虽然崔尚宫呈上华丽美味的满汉全席,明朝使臣也不为所动,并且爽快答应册封世子的事情”。

说明此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册封世子需要通过明朝正式认定。

同时这里有一个错误,满汉全席是清朝才有的,而此时在明朝时期出现,显然违背了历史常识。说明在拍大长今的时候,编剧显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祁庆富 金成南

【2】 《明实录·邻国朝鲜篇》, 王其集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3】 《后汉书》卷八十五, 范晔 中华书局,1965年

【4】 《宋史》卷二百九十六, 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5】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朴光海

当代亚太 2007年第7期 【6】 《中国影视剧进韩国很难》马蕾 人民网,2007年1月25日。 借鉴书籍: 【7】:《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 [韩]金翼兼 【8】《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杨昭全

孙艳姝 【9】《中韩宗教思想比较研究 》

【10】《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 杨渭生等编著

自我评述要求:

尽量体现我们的努力吧~尽兴发挥哈~ (1) 团队合作

(2) 文献书籍的查询量——我们除了学校图书馆,还去了国家图书馆 (3) 海量视频搜寻,最终确定大长今 (4) 还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5) 除了了解中韩文化交流史之外,还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 (6) 对比现在中韩与中朝的文化交流,提出见解。

第8篇: 中韩文化差异报告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韩文化差异这门课,期间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与韩国在大学、饮食、婚恋、茶文化、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差异,使我有了很多收获,对中韩之间的差异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下面我就这几个方面具体谈一谈。 1. 大学的差异

韩国大学生大部分是走读。中国大学生大部分是寄宿在学校。原因韩国比中国小,交通相比之下也更方便。中国的大学生来自中国各地,距离一般比较远,很多地方偏僻交通还不是很方便,统一管理一般是硬性的要求学生住校。 中国大学生比韩国大学生谈恋爱的情况更多,分析其中原因对于韩国大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恋爱会影响学习,男女接触的机会也不是特别多。而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是远离家乡寄宿在学校不像韩国学生都是走读所以缺少亲情会感觉心里空虚,对于合得来的两个人更容易走到一块。

课程安排,韩国没有午休,早中晚都有课。中国的根据季节的不同都有一定的午休而且晚上一般没有课。还有,韩国课程都是自己申请,所以韩国的学生大部分周五都没课,都集中在某两天或三天。中国的课程安排都是统一的周一到周五都有课而且分布均匀,同一班级的课程除了一些选修课以外都是一样的。 2. 饮食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韩国饮食文化 主食白米饭。常用的菜肴有以肉、鱼、豆腐、蔬菜等炖煮的火锅,韩国特有的营养丰富的泡菜。以及用韩国式的调味佐料拌制的各类小菜。餐具使用汤匙和筷子。 菜馆的基本佐料是辣椒与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种不同风味的调味品。因此韩国菜除了辣味以外,还具有独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韩定食(韩国式客饭): 传承朝鲜时代宫中菜的传统风味,各式小菜摆满桌面,除了泡菜以外,一般不加辣椒粉。蒸、烤、烫、拌等烹调方法各不相同。每家餐厅的食谱,价格也不尽相同,但几乎都有用小麦煎饼包里肉类,蔬菜等八种小菜食用的《九折坂》,以及加放肉类、鱼类、蔬菜、磨菇炖煮的火锅“神仙炉”。参鸡汤: 在童子鸡内入糯米、大枣、大蒜、有参后,长时炖煮。随个人喜好还可加放胡椒粉、盐巴等食用。由于营养丰富,是炎夏的高级补品。 锅汤、火锅类: 韩国家庭最经常吃的家常菜就是用豆瓣酱和蔬菜煮制的豆酱火锅,鱼和牛肉脏煮成的什锦火锅等。火锅中以牛的内脏和蔬菜炖煮的牛肠火锅最为有名。此外还有用章鱼加放辣椒酱等佐料煮成的章鱼火锅等种类繁多。韩国一般的火锅多以海鲜类为原料,可享用到各种海产品的鲜美味道。 拌饭: 韩国式拌饭,其中“石碗拌饭”是韩国独有的食谱,值得一尝。白米饭上盖上黄豆芽等蔬菜、肉和鸡蛋等佐料,盛在滚烫的石碗内,加放适量的辣椒酱后,搅拌而食。多种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锅底的锅巴更是一绝。汤茶: 利用生姜、桂皮、人参、五味子、大枣、草决明、葛根等中药材,长时间煎熬而成。中药可健身防病,并有治疗功效。因此,韩国人在感到疲倦时,总是饮用中药汤茶,提神防病。 水果茶: 主要选用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的柚子、木瓜、橘子皮等水果,加水长时间煎熬后饮用,或用蜂蜜淹制后,加热水稀释饮用。冬季常饮,可预防感冒。 风味灌肠: 灌肠是将豆腐、粉条、大米和蔬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灌入猪肠内加工成的韩国式美味香肠。3.婚恋的差异

后相亲秀时代,“婚恋”仍然是综艺节目的“主旋律”。从昨晚起,浙江电视台6频道又推出全新的相亲平台《美的相亲会》。而江苏卫视《老公看你的》等节目也在争夺“夫妻秀”的蛋糕。此外,韩国最火的《我们结婚了》也在中国网友中掀起了一股追看潮。什么样的老公最靠谱,中国和韩国的电视节目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中国有房有车,最好还要会做家务《相亲才会赢》开播已经快两年了,每天几百个报名电话让他们萌生了推出延伸栏目《美的相亲会》的想法节目组在西溪湿地公园设立了一个实体会所式的相亲服务基地。

现在女孩子的择偶要求越来越现实,有房有车几乎成了硬性指标。而江苏卫视的《老公看你的》,更是直接把做老公所需的“十八般武艺”直接搬上了荧屏。《老公看你的》制片人彭囿杰表示,这个节目的最大看点就是这些室内小游戏,从中也能折射出现在社会对于好老公的要求。

韩国会讨女生欢心的才是模范老公和国内更注重展现生活技能、现实条件的夫妻秀节目相比,韩国MBC电视台的《我们结婚了》却把重心放在了男女相处上。这档由当红艺人假扮夫妻“演”出来的夫妻生活场景,从2008年开播以来收视率就直线上升,也吸引了一大批16岁至25岁的中国网友追看。“《我们结婚了》主要是让观众看不同性格、类型的夫妻怎么相处,比如说姐弟恋啊、魔女帅哥型啊。” “每期节目过后,还会由观众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一对夫妻,一般来说那种特别会做人的老公,会平衡妻子和朋友关系的老公最受欢迎。” 韩国婚礼风俗,在很大程度上也被西化了,所以有很多礼节已被删除。 新人结婚会请来亲朋好友,韩国有专门的结婚场所,是大型的写字楼,每一层都可以举行婚礼。时间大部分选择在中午,里面是一排排的椅子,男方朋友坐左边,女方朋友坐右边。新人会穿着西式的服装和婚纱出现,走上白色的地毯(韩国原来基于对中国的抵触不喜欢红色)。朋友们送的红包也是白色的。然后新人要换上韩国的传统服装,新娘子要跪在婆婆面前,婆婆抓一把红枣撒下来,新娘用衣服前襟承接,然后开始数红枣的数目,一定要数成双数,这样才吉祥,如果是单数就偷偷拿掉一个。然后新人家属会给每个来宾发一张餐票,客人凭餐票到指定的饭店吃饭,没有类似中国的敬酒过程,饭就是一碗面条、一碟泡菜和一杯清水,这是韩国的习惯,毕竟不象中国这样丰盛的饮食文化,他们认为面是最宝贵的,所以在韩国人们询问结婚不是类似中国的“什么时候吃喜糖?”而是“什么时候你请我吃面?”。 婚礼仪式后,新人在当天下午就会启程到济州岛,几乎所有的韩国新婚夫妇都到这里来渡蜜月,因为韩国可以有这样自然景色的地方的确不多。因为岛上的新婚夫妇太多,女孩子整容化装后不易区分,所以韩国人会在蜜月中穿色彩样式相同的情侣服,而且与别人决不相同,很有特色,一看就知道是夫妻,这种习惯包括到东南亚国家都会感到,大多面型修长、彬彬有礼、穿情侣装的都是韩国人。 4.茶文化的差异

我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下面介绍韩国茶礼叶茶法(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

(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 5.传统节日的差异

春节中国的春节以喜庆、团圆为主。北方喜欢包豆包、包饺子、炸豆腐,而南方则因地不同而各有各自的讲究。总体而言,春节的食物一般是喜气为先,讲求吉利的。例如吃鱼代表年年有余,吃面条代表钱串子,吃年糕代表“年年高”、“步步登高”,吃五谷代表“五谷丰登”之意。

韩国的春节是以祖先崇拜和孝思想为基础的。他们比较喜欢一边喝真露一边吃“岁餐”。韩国最有代表性的春节料理是“米糕片汤”,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白色的小圆状米糕片就代表着太阳,正月初一早晨吃米糕片汤代表着迎接太阳的光明。中部和北部地区还喜欢在米糕片汤里加入山鸡肉、绿豆芽、蘑菇和泡菜为馅的饺子。

元宵节中国人元宵节的主流食品是汤圆。吃汤圆、赏花灯成为元宵节的必点菜单。这汤圆代表着团团圆圆,而赏花灯更是一种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韩国人元宵节喜欢吃五谷饭。就是将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米、黑豆等杂粮洗净浸泡,然后放进电饭锅里煮熟。五谷饭预示着会有一个丰收年,事业有成,五谷丰登,硕果累累。

端午节中国人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寓意是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来药食屈原的尸体。韩国人过端午的内容主要是祭祀、演戏、游艺、摔跤、绘画、打糕等民俗活动。中秋节中国的中秋节讲究边吃月饼边赏月,《礼记》中就有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每当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的同时,别有一番风味。韩国人称中秋为“秋夕”,一般与家人团聚或是进行各种民俗活动。他们最有特色的中秋食品是花松饼、芋头汤、花样串和炖牛腱。花松饼色泽鲜艳,而花样串美味营养,芋头汤则有辟邪消灾之意。 每周日晚上的中韩文化差异选修课总是能让我接触到许多从未见过或不知道的韩国文化,了解了许多方面韩国文化与中国的不同,有趣的内容总是很能吸引我,让我在一学期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第9篇:中韩文化之争[最终版]

中韩文化之争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措: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通过了;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成功了;论证孔子是韩国人;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连同《本草纲目》、人参、针灸一起收入囊中;急匆匆向联合国提交汉服申遗书等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已经在向一个个高台阶延伸去了。我们社会的繁华,人民生活的改善,很多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到很满足现状。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我们的文化,似乎已经脱离我们的生活了。我们崇洋媚外,过情人节,忽视我们传统节日,以致有了今天的中韩文化之争。

了解了何为文化,文化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中韩文化之争就不难解其中之意了。一个有欲望称雄于世界的民族,一个想要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国家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而韩国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上述欲望的民族,一个正处于民族主义亢奋时期的国家。但50余年的文化沉淀并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凝聚力,更不可能使其民族强大于世界。于是他们需要回顾历史,然而历史与现实一样残酷的告诉他们韩国的文化早已寻不到踪影,所以欲望“逼迫”他们编造了6000年的文明。但文明的表现是各个方面的,诸如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等。在他们的历史上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也只是像“孔子、大禹治水、针灸医疗”等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中韩文化之争便愈演愈烈。

祖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一种对中华名族智慧的象征,是一种骄傲的成绩,是一种探索的精神,现在的我们一味的关注金钱,商业,CPU,GDP。那些古朴的文化,久远的智慧,不息的精神,在岁月中慢慢流逝,现在我们的文化却被我们的一个小小邻国给偷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正了解过文化吗?

何为文化?它又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在我看来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范畴。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则是文化的各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文化即智慧,一个民族的智慧。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世间只有两种力量,那就是智慧与剑;而从长远来看,智慧永远掌握着剑”。我们前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就此足见文化之强大作用——一方面它是改造世界力量,另一方面它是凝聚一个民族的纽带,一个民族存在和强大的根基。

摒弃了5000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如何对的起炎黄子孙的称号,文化是不能用金钱买来的,文化是需要国人捍卫到底,继续发扬„„

上一篇: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下一篇: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