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

第一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国门打开,经济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对于人才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则成为人才战略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对学生们基础知识的一次考验,更是他们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一次挑战,尤其是网络化的形势下,各种形形色色物质利益的诱惑,更需要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来抑制各种不正之风。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心理辅导运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研究

一、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在家里大都是“皇帝”“公主”级别的待遇,而且大多数家庭条件都比较富裕,对于孩子们都是有求必应,想着法的宠着惯着,从来没有受过委屈,更没有经历过挫折和考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下,大学生们的心理成长过程也发生着变化。

(一) 超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在几代人的呵护下长大的,他们在家里都是“唯我独尊”,于是养成了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的性格,做事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任何一丁点的委屈,有着超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觉得没有办不到的事情,这就使他们在经受一点儿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还会为一点小事而大打出手,为的就是要争回自己的面子。这些大学生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不过没有经过良好的心理教育,遇事易冲动。空有自信心和自尊心,却不会处理问题。

(二) 超强的逆反心理

到了大学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从他们自己的意识里,觉得步入大学,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所以对于自己的“私事”不喜欢家长和老师插手,而且还会把自己的真实心理严实的包裹起来,遇到问题也不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一个人去生闷气,而家长和老师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不能及时的疏导,就进行盲目的教育或管理,就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前不再信任老师和家长,更不愿意进行主动的交流和沟通,最终成为一名问题青年。

(三) 受网络的影响大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现代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QQ、微信,能够在网络上与陌生人交往,对于网络游戏非常熟悉,而且在课余时间进行闲聊时,大多数学生还以自己比别拥有更多的QQ号为荣,以自己所玩过的游戏最多而骄傲,觉得这是自己的个性。还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的物质条件非常好,就把穿名牌、赶流行当作一种时尚,经常一幅非主流的打扮,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坏的影响。

二、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以上大学生的心理特性,如果单纯地进行个人教育,很难以深入学生内心,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施以团体的教育和学习,不但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而且颇有成效。

(一) 在心理健康课程各个章节中的应用

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有心理健康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有心理困惑、自我意识与培养以及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内容,而作为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老师,只有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把心理辅导工作融入到各一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当中,使学生们能够在团队活动与互动中进行体验、分享和感受,找到人生之路的正确方向,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二) 加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只有把心理健康課程的每一个章节都设计得非常精彩,才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其中,尤其对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更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提前准备好一些切实可行、简单易操作的活动,让大家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乐趣的感染中调整心态,激发斗志,从而形成高尚的人格魅力,提升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三) 认真对待教学评估与反馈

教学的评估与反馈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这些评价与反馈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学习成绩及心态改变的总结,更是老师教学方式的提升,老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评价与反馈去琢磨他们的心理,调整他们的心态,让他们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能够在及时的反馈与评估中得以更快的提升,为大学生走上健康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而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直到90年代,专家和学者们才开始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团体心理辅导更是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实施方法和解决策略,为大学生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做好了铺垫。

参考文献:

[1] 莫梦娴,李小娜.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团体心理辅导的运用[J].安顺学院学报,2016(2):61-63.

[2] 丁成,李晓燕.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7):142-143.

[3] 万玉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心理辅导运用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4(9):61-62.

[4] 许新赞,吴丽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70-71+81.

作者:杨红兰 冯守富 农秀丽 罗畅英 靳松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探究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大学校园环境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很多学生仍没有建立起坚实心理防线,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将结合积极心理学特点,讨论突出主体位置、设置障碍情景、建立团队合作、强化师资力量、完善心理档案、专业心理辅导等教学策略,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0 引言

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保障其身心发展健康。由于大学生仍不具备充分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为各种烦恼而激发心理问题。校园暴力、自残轻生、室友矛盾等事件近几年屡见报端,需要以科学手段对学生心理给予引导。

1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人们往往会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后,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世界,抑郁、焦虑、强迫症等问题在群众生活中愈演愈烈,传统心理学已经不能矫正这种问题,对此相关人员就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该学科提倡从正面解决问题,推进个人能够保持健康、活跃、积极地心态,这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目标十分相似,所以在开展高校思想教育课程时需要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从动态角度去看待个体发展,积极鼓励大学生优点,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适应校园生活。[1]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1 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早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个体身心健康不仅仅针对患病或缺陷而定义,而是需要综合社会生存能力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关于个体心理健康的7个准则:智商较高,能够调控自我情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和谐人际沟通关系,心理情况与生理年龄相吻合,人格健康,对外界环境有良好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健康需要保证身体不患病同时还需要做到心理健康。对此高校领导人员要从根本上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思想意识,突出学生主体位置,致力于给其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加大社会实践比例,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其主观学习意识,联动情感体验,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发挥出个体特长与优势,用公益活动、主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其思想认知,自动自觉建立起进取精神与社会适应意识,提高综合素质。[2]

2.2 设置心理障碍情景

上文中提到,当前大学生由于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面临一些困惑与措施时无法自主进行判断,很容易受到心灵伤害,对此就需要教师创设挫折情景,以实际情况锻炼个人抗挫折能力。目前高校开展的抗挫折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挫折心理认知,通过结构化课程深化学生对于挫折的了解,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定义;第二,挫折情景演练,在可控范围内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在模拟情境中对其行为作出正确指导;第三,实际生活反馈,大学生自我面临挫折,并将应对预案与心理知识融合在其中,并给予教师适度反馈,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从而提高心理承受效果与抗挫折水平。

2.3 建立团队合作生活

大学生社团是当前高校常见学生合作组织,通过共同爱好、兴趣点吸引人群,从而自动自发地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在心理教育课程中,相关教师要积极发挥出社团团队合作的思想引导作用,在学生团队中培养心理素质过硬,政治意识良好的干部队伍,使其成为心理辅导课程的线下深入者,以社团活动为基础,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团队活动成为思想课程的延伸,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操练品行、提高认知、学会沟通。

2.4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新课程标注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职能与地位,虽然我国目前开始重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但是从整体发展形势上来看,仍慢于发达国家,无论是师资质量与人员配置都有一定欠缺,很多心理教师都较为年轻,仅仅通过了理论考核,在开展工作时并不具备丰富经验。对此就需要校内管理人员制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树立教师积极心理学思想认知。例如,每季度或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技能考核,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关注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情况,确保其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深化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合激励机制、激发竞争模式,在维护好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为学生输出更优质的服务。

2.5 完善心理档案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还有很多学校领导部门缺少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偏向重视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教学,在平时开展学习活动时也都以考试为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比较流于表面,等到上面檢查时才开始做“面子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长,需要我们不断检查的过程,所以需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情况的发生,在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心理障碍预防,重视个体心理发展与人格培养等内容,构建出完整的心理档案体系,从整体心理问题衍生形式来看,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出现焦虑、紧张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就需要在大一开始定期调查学生心理情况,集合数据资料,对于心理出现异动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平时在学生行为评价时,也要从学科成绩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入手。例如,设置乐观量表、积极量表等等,以积极心理学为出发点,完善个体评价体系,不能仅仅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潜在能力,不断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健康心理。

2.6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产生困惑,面临如就业、情感、生活、学习等压力时候,往往会选择对家人、朋友倾诉,而并不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发生这种情况与高校内开展的心理辅导课程水平不够专业有一定关系,如果心里困惑在初期等不到有效纾解,很容易堆积引发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另外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对于相关课程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科学的认知,导致自我主观性不强,从心理上抗拒辅导活动,制约了教育效率的提升。

对此高校教师就需要尽快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致力于给其提供专业化课程辅导。目前常见心理资源主要是通过咨询技术了解个体心理动态,根据:交流、采访、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心理动向,从而针对性疏导。学校内开展的心理疏导往往是基于医学案例开展,从问题研究到疏导措施都比较局限,而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对个体引导更具有专业性,深度挖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将其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保持充分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条件解决问题。另外,在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时,校内管理人员还需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自我认知课程、实践操作活动、抗压训练、人际关系模拟等内容,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课后作业等一体化模式,找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必然联系,将心理健康培育课程纳入战略发展计划中,从而给更多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3]

3 结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教师要重视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构建专业化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活中,正视心理情绪等问题,在平时生活中做好自我反思、自我加工,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带动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实现自我情感体验的高度满足。

参考文献:

[1] 黄禹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02):14.

[2] 胡敏辉,涂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2018(12):25-26.

[3] 金鑫,崔翠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系)合作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08):40-43.

作者简介:吕沁(1985—),女,湖南张家界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吕沁

第三篇: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摘 要:现如今,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重视,在教育途径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入手着重教育,所以对于教育的方法也极为重要,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展开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通过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面临的现状,对体验式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以及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解决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以及压力也逐渐而来,在此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这就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和不断的发展,开设健康课主要是为了解决或者帮助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现阶段的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的教育与开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促进了体验式教学的产生以及发展,随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上的不断应用,它也逐渐成为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开展现状

在教育管理方面,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已经逐渐在各个高校普及,但是基本都是针对大一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只有很少数的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公开的分层的教育,并将课程进行系统的划分,但是却是将其设置成选修课程,在对课程的选择上,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缺乏对心理健康方面教育的重视性。

在教学模式方面,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处于教师在课堂上讲而学生在座位上听这样的教育模式,学校将几个班级并在一起组成大型的课堂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只强调了课本上的重点的理论知识,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无法在教学中完全的理解其含义,缺乏对课程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失去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现实意义方面,在现代教育中,大学生的心理以及课程的压力在逐渐的增大,所以相当大一部分的学生并不愿意对心理健康课付出很大的精力与时间,而学校虽然认识到心理健康课的重要,但是在教育系统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就造成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

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一)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以体验作为教学宗旨,以教育作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主要是指教师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获得更好的教学目的,从而根据教学的主旨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并感受到一定的教育内涵,并在实践中得到教育。体验式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特征

体验式教学符合现阶段人们认可的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认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吸收,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吸收率大概在11%左右,而且吸收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体验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教育中,其效率达到了80%左右,其效果显而易见。所以它自身具有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特征。

实践性: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应用一些实际的情境将其表达出来,学生可以根据情境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系统的了解并进行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知识并得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系统性:学生可以在体验式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自身的运动器官等进行全方位的感知,所以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所有的感觉、情绪等等都动起来。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自主性: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通过教学的主体,在学生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主动的体验,所以,体验式教学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

三、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在应用中主要有三个过程,首先必须要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体验教学情境的设置并创建一定的体验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并根据体验过程得到一些体验的感受并与学生赫然老师进行交流,再然后通过对体验中的问题以及体验中不足的地方进行分析改进。以下详细对以上步骤进行分析。

(一)创设体验的情境活动

1.情景体验活动的设置及应用

对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对教学体验活动进行合理的设置。首先在创立情景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情绪以及情境氛围的把握,这样才能促使情境有效的开展,所以,在教师创立情景时,应该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白学生心中的想法,并以诚恳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帮助学习效果的提升。

情境的设置方面也有很大的选择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音乐等进行情境的设置,比如在如何处理父亲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关于父爱的图片以及音乐,唤起学生对父爱的认知,慢慢的逐渐抚平学生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同时在创设情景时,应该突出其中的个性,尽量用一个大的主题将体验情境与教学相统一,层次可以由浅及深,逐渐进行渗透,这样可以防止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跑题。

2.用案例分析对体验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现如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情境设置,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通过心理剧将现阶段的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扮演切身体会,也可以在旁边观看,做为旁观者对现实问题的体会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现如今,大学生在夜晚宿舍熄灯之后打电话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会严重的影响宿舍其他同学的休息,从而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设置关于夜晚宿舍内打电话情况的情景剧,学生可以自己参与其中,通过情景剧的表现,让大家明白换位思考,从而有效的减少夜晚打电话的现象,但是在表达情绪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艺术表达,在完成情境表达的同时尊重其他同学的尊严,对学生的隐私要进行保护,最后还要表达希望改善的愿望,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与效果。

关于学生的情绪问题的表达,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学生的情绪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的学生为一个单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绪写在纸条上进行传递,抽到哪个学生的情绪可以让该学生将自己的情绪读出来,并根据不同的情绪采用不同的宣泄方式,大声的将情绪宣读出来,最后声音逐渐变小,这样可以很好的将学生的情绪进行转化,得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年龄,应该呈现积极向上和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不应该整日为一些烦恼和痛苦压抑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尽力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痛苦的无效性,充分释放痛苦,解决问题,投入美好精彩的大学生活当中去,不辜负自己的大学时光。

(二)对体验结果进行交流并分享

交流与分享体验是体验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程序,它能够使学生认知到自身的问题所在,还可以通过交流吸收别人的经验以及感觉,这样大大的增加了体验的作用,可以对理论进行感悟并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感知并强化自己的体验。

体验的分享主要是通过小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状况将其分成好几个小组并选出每一组的组长,组长对交流体验分享的模式以及顺序进行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展现自我,分享自己对体验的感受与收获。分享完毕后,每组可以选出一个代表概述自己以及本组的讨论分享结果,从而大家的讨论经验混合在一起,教师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评述,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分享体验的感受,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体验结果的实践应用

体验结果的实践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是指学生在进行体验式教学之后把教学中所得到的感受以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还可以使学生在应用学习中不断的进步。

四、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思考

体验式教学的广泛应用,虽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整体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课的学习热情,但是在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的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完善。

(一)应积极的调动学生以及教师的积极性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运用高涨的热情对体验的情境进行设置,还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所以,教师应该按照心理科的理论知识对情境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积极的落实这一要求。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尽情的参与其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个性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等他们到了大学,教师就该应充分释放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和魅力。

(二)对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模式进行完善

现如今的大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如果学生不进行自我约束,教师不进行系统的课堂管理,那么很容易使体验式教学结构变得混乱,影响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所以在体验式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约束力,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约束力和综合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控课堂秩序,还是会容易造成一定无序,这是必须引起注意的。

五、结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现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占据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可以切身的融入到情境教学中,还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现如今随着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的不断开展与问题的不断突出,体验式教学在其中虽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学校应该不断的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创新并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大学生健康课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蔺桂瑞.互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5,01.

[2]苏碧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2.

[3]刘小青,蒋常香.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辅导》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0.

[4]倪海珍.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9.

[5]王学东.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9(06).

[6]刘峰.体验式教学结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7]朱艳丽.从显性操作到内隐拓展:体验式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09).

[8]钱春花.体验式教学中心流产生的机理分析[J].语文学刊.2011(17).

[9]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07).

[10]龚霞光.“体验式教学”新尝试[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作者:谭亚菲

第四篇:伊春市2015年初中结业考试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满分100分。选择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有填空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识图分析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实验探究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分数结构

依据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命题。试题分值分布为:七年级上册占46分,下册占34分,八年级上册占16分,下册占4分。考试内容没有超出教材范围。

(三)难易程度

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试卷难度较为适中,无偏题、怪题和错题。标准差13.87,难度0.87,区分度0.31,平均分87.19。

二、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根据分析,学生没有对生物学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对记背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多数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在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乱填知识点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杜绝偏科思想,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背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好奇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生物学的学习。同时,教师要用好《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分析和建立初、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相关链接,理清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三、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分析学生

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先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要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教师的课堂就得吸引学生,可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用鲜活、与时俱进的实例来讲解知识。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总是关注一些新鲜新潮的东西,比如微博、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新鲜的、健康的事物,和学生一起交流。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掌握一些科学方法,比如遗忘规律、概念图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以便及时对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没有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本的内容。在课本中有很多“资料分析”的栏目,教师要仔细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解决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而是结合了死记硬背,感觉差不多的,就将以前做过的题目答案填上去,从而导致得分率不高。这也能看出教师平时的教学导向,有可能是偏向于让学生背,即重知识、轻能力。应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加深理解。应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关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生物学知识是在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以证实的,因此,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要落实到位,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地积累实验和探究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掌握方法、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等,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整理能力

每次结业考试都要考到识图的内容,从单个知识点的识图到综合知识的识图,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能力。

(六)关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把握生物学科宏观、微观及应用方面的发展,关注新闻、网络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信息,关注生物学科的新发现、新应用,并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不断了解最新的生物方面的信息,如人类的生存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医疗保健等方面。

作者:李筱媛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主体性教学,对于激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分析了主体性教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2006年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则明确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作为未来的工作任务之一。可见,课堂教学是我国促进心理健康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以下简称心育教学)主要通过心理学课、心理卫生课、健康人格课等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进行。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必须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将其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探索和实践主体性心育教学,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和提升。

一、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学事实上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将哲学中的“主体性”概念,嫁接至“教学”中而形成的一个概念,或者说术语。“主体性”和“教学”也是近二十年来理论界争论较多的两个概念。主体性是在现实活动的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当前关于教学的理解也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倾向于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能动而现实地发挥和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对象化活动”[1]。

主体性教学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它们之间彼此的交往,发生在二者与课程内容之间,旨在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活动(本文侧重于学生主体性培养和提升)。主体性教学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鲜明的时代感。它着眼于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人的主体性。这种教学培养出来的人具有更强社会和时代适应性;(2) 完整性。在主体性教学中,要培养主体的人,其教学目的、过程、内容、方法都应该是完整的;(3)以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支柱;(4)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开放和创造。

主体性教学观站在时代的高度,凸显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力求将传统课堂教学中失落的主体性寻回。实施主体性教学,对于激活高校心育教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主体性教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确立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应当成为我国高校心育教学的前提和条件,这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甚至成败,这既是由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当前我国高校心育教学的现状所决定的。

大学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创新意识强,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尤其是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都得到增强,他们更倾向于那些与自己相关,能够“置身其中”的课堂。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也能够胜任主体性教学提出的主动参与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建构要求。

纵观我国高校的心育教学,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大部分高校都意识到了在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种重视和强调落到实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级功能:“以消除心理障碍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功能,以维护心理健康为主要内容的中级功能,以促进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的高级功能”[2]。一些高校只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功能的急迫性,对中、高级功能重视不够。而心育教学正是实现中、高级功能的主要途径。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存形式。这些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心育课不重要,可有可无,因此就出现了应付,乃至凑学分的现象。

也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却由于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经验不足,重视不够,造成心育课堂教学规范性、实效性低。当前存在着一些对心育教学的误解——即认为告知学生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就可以预防心理问题、疾患的发生,还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的课堂无需像中小学课堂那样,搞出那么多的“花样”,加上传统的师道尊严等,都造成了单向传输的“一言堂”——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教学这种双边活动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听众和书记员。这种关系带有浓厚的强制性色彩,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学生希望通过心育课了解个人心理,走向健康生活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其参与性和积极性都遭到扼杀,进而丧失了对心育课堂学习的兴趣。

以个性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情感化交往,注重教学完整性为特征的主体性教学是克服这些弊端中最佳选择,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根本目的重要途径,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我国正在进行的课改相呼应的必由之路。

三、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施

本人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主体性心育教学。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要在高校心育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首要问题在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围绕他们心灵的成长展开,涉及其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只有当知识内化到期认知图式中,才能导致相应的情感、态度、意志和行为变化。与此相应,教师也应该由知识传授者和权威向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引导者、合作者转变,“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目标,完善自己的人格,发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独立自信的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3]

(二)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美国课堂教学的经验是:课程只有和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关心和熟悉的事联系起来才有效果。”[4]主体性心育教学中联系实际,就是要从学生个体出发,联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实际心理需求。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更应该对授课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有更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现实针对性强的问题,如大学生犯罪心理、大学生传销心理、大学生爱情观、大学生网络成瘾等。这些问题也能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选讨论内容,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内心产生共鸣的同时,所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是不言而喻的。

(三)创建良好课堂氛围

主体性教学以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支柱,强调教学活动的自主和开放。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情景,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充分信任学生,营造民主对话的良好氛围,恰当体验学生的心理变化,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实现;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其自主设立目标、选择内容和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其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教师要善于通音乐、录像、小品、漫画、案例、网络等形式,创设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寓教学内容于其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挖掘其潜能,拓展其思维空间,进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再次,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当前高校心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整、多样性的欠缺。实施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演讲、辩论、讨论、主题谈话、参观、社会调查、专题讲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将使心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趣味横生、生动活泼,进而激发学生对心育课的兴趣。

另外,在主体性教学中,问题中心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重要善于选取典型情景、事件、活动与问题作为心育教学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思维能力。学生还能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获得心理体验,接受心理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主体性。

(四)注重方法的指导

“学会学习”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学习心理的任务,教师在心育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学科学习(当然包括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方法,乃至元认知方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调节心态,接受挫折,培养健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心理的方法。

(五)改革评价制度

评价一般具有淘汰、选拔、改进、调控、激励等功能。传统教学的评价主要是前两种功能。主体性教学侧重的则是后三种功能。我们可从以下一些方面改革心育教学的评价:(1)实行等级制,将学习成绩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2)扩大评价范围。将平时评价和期末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记载。(3)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个性、意志、心理素质等方面及时进行评价。

主体心理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心理健康知识的增多,心理调节方法的掌握,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更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主体幸福感的获得,这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也是主体性心育教学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2]盛湘鄂.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3]郑家农.弹性学制及其实施基础[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4]刘陈陵,朱从书.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6,(11).

作者简介:袁红梅(1974—),女,湖南东安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教育。

作者:袁红梅

上一篇:大学生环境保护论文下一篇:地理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