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全域旅游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局全域旅游

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近两年,慕名前往开阳县南江大峡谷漂流、参加“六月六”“三月三”“杀鱼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游客逐渐增加,观光游、乡村游、体验游、休闲度假游成为开阳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泵”。开阳县顺势而为,打造旅游品牌、推进旅游产业升级、促进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旅游产业聚集区、实现旅游全域化,发展“大旅游”。

“高原硒谷,诗画开阳”正全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首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向“全时间、全空间、全产业、全过程”发展,促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全时间”规划

开阳县依托资源优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培育打造24小时、白+黑、春夏秋冬“全年候”旅游产品,实现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与夜间旅游市场和消费的均衡发展,构建全时旅游。

围绕旅游业发展新态势,精心编制《开阳县“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开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和丰富旅游业态,提供和增加多样化、常态化“全年候”旅游产品。一是着力打造无季节性产品。即增加不分淡旺季的旅游产品和业态,重点发展亲子游、老年游、户外拓展、养生健康、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无季节性旅游产品;二是着力打造淡季旅游产品。针对非黄金周、非周末时资源闲置等实际,通过整合包装,创意设计个性化的新产品并实行精准营销,激活旅游市场;三是着力打造度假型产品。重点开发水体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野营旅游等产品。

“全产业”融合

开阳县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强力推动“旅游+一产”“旅游+二产”“旅游+三产”的互动融合发展,丰富旅游载体,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旅游+N”全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加强对农业园区旅游功能的布局规划,积极引导传统农业向能够提供餐饮、住宿、娱乐、体验、观光等的综合型农旅一体化转变,促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按照“厂区就是景区、企业就是景点”和“工业产品就是旅游商品”的开发原则,培育和打造工业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以金中为核心的磷矿洞采作业观光旅游项目;以永温、双流为核心的磷煤化工工业流程旅游观光园;以龙岗为核心的综合型旅游观光园。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重点发展阳明文化和水东文化,同步发展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推动旅游与创意、影视、商业、民族、民俗、节庆、餐饮、建筑、养生等文化的融合,着力规划建设文化创意园、影视旅游基地、商贸中心、旅游主题风味餐厅、主题公园、主题博物馆、温泉度假村、医药养生园、茶养生园、水东土司官衙等主题文化旅游景区,建成以高寨“蒲窝八寨”为核心的苗欢苗娅生态文化旅游区,建成禾丰王车、马头寨等一批民族文化古村落,建设阳明山文化公园、阳明湖生态公园、阳明文化茶城、开阳书院等一批阳明文化示范区和体验区。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充分发挥气候和山地优势,建成以开州湖为核心的水上运动旅游基地,以紫江地缝、香火岩、猴耳天坑、春彩洞、十万溪等景区为核心的徒步、探险、露营、攀岩、洞穴探秘户外运动基地,以清水河大桥为核心的蹦极等极限运动基地,以南江大峡谷为核心的探险漂流基地。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商务会展的融合。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通过举办承办各类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招商会、车展会等,实现销售会展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目的。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融合。坚持城镇景区化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着力建设生态化、现代化、信息化新型城镇;重点发展城市商业街区、城市主题公园和城市综合体。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林业产业的融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优势,以生态经济开发为手段,积极创建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区,实施“千山千水”计划,开发建设原始森林探险游、避暑森林生态游、森林体育游、森林养生游、湿地休闲度假游、“森林人家”体验游等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建成城关北岭等一批森林公园,苏家坡等一批山体公园,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森林公园、生态茶园、湿地公园等资源特色化、景区化。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水利产业的融合。依托丰富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水体及其相关联的岸地资源,大力开发水上休闲运动基地、水利工程体验游等水体休闲旅游产品。

加快推进旅游业与大数据产业的融合。加快推进“开阳大数据”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综合应用,建成南江大峡谷公司等一批智慧旅游企业,溪麓温泉等一批智慧旅游景区,禾丰、南江等一批智慧旅游乡镇。

加快推进旅游与社会民生事业的融合。以社会民生事业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景观化”工程,推动旅游与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全方位”优化

开阳县优化旅游大环境,围绕构建“快旅慢游”全方位配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优化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制定全县旅游交通建设专项规划及分年度实施计划,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点)的公路,优先纳入交通规划并提前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汽车露营基地建设。完善开州湖旅游航运服务功能;推进城镇、车站、高速匝道、港口等重要节点与南江大峡谷、开州湖等重点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尽快形成交通环线;建设十里画廊等重点景区内部公路循环线和绿道循环线等“快、慢”系统,实现无障碍通行;大力推进城郊公交一体化进程,开通县城到各旅游乡镇、各景区的公交线路。

优化住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住宿产品的多元化、标准化、精品化和主题化战略,满足各类游客的多样性需求。支持发展具有开阳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和经济型酒店,鼓励发展星级酒店,支持农家乐向乡村主题酒店转型发展,进一步规范社会旅馆的接待和安保设施配套。新建一批星级酒店、乡村庄园、主题客栈、精品农家乐,建成一批汽车自驾游基地。

优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构建以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以身份认证和信息主动推送为特色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旅游信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加强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建设,在高速公路两侧、机场、车站、城镇等重要节点区域设置旅游标识标牌。加强旅游咨询服务建设,在城区主要街道、主要旅游景区以及重点乡(镇)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积极开展旅游热线服务,推进旅游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强旅游网站、旅游企业网站之间的链接,做好旅游信息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优化配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景区医院、景区银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景区物流、游客服务中心、车辆租赁维修站、停车场、加油站、厕所、购物广场、文化娱乐中心、供水供电、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优化旅游人才供给侧结构。全面推行旅游行业弹性工作制度。制定引进优秀旅游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校企、企企合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旅游业发展急需和短缺的人才,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广泛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知识培训,增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

优化生态服务体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继续巩固绿化、水系、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文明县创建成果,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寨创建。坚持“一路一景”“一寨一景”,实现城镇和农村“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全覆盖。

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坚持“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理念,推行窗口行业、旅游行业“微笑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全民宣传,培养市民友好接待和游客文明旅游的习惯,营造建设全域旅游先行示范区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友好的旅游接待环境,让市民真正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责任编辑/哈文丽)

作者:谭仕伦

第2篇:全域旅游推进旅游数字资产化

旅游新技术应用,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正在积极影响着旅游行业,如何拥抱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红利,旅游信息化的落地能力成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能力。智慧旅游发展、旅游大数据应用都离不开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没有旅游信息化的基础建设,智慧旅游就无法落地,旅游大数据也不能发挥真实价值。旅游信息化建设有五个问题需要我们关注:第一,旅游信息化的基础是什么;第二,如何实现旅游信息化的价值最大化;第三,旅游信息化与旅游数字资产的建设;第四,是否具有拥抱社会信息化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第五,是否具有强大的服务和落地能力。

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旅游数字资产的创举

智慧旅游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更是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先进的智慧应用体系。途记科技依托多年行业经验,钻研新技术,深挖旅游营销理念,创新性发掘并建立的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是旅游数字资产的创新。

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由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分析与旅游行业数据交互三部分组成,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全域旅游大力开发和建设进程中,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能够帮助旅游政府部门对本地商业资源(餐饮、酒店、线路、购物、娱乐等)进行高度整合,掌握本地旅游企业的游客分布信息和日常经营情况,基于大数据展开统计分析和发展管理,实现可查、可导、可分析、可引流、可决策、可推广的智慧化平台。它具备五大基本能力:连接旅游资源、连接旅游服务、连接硬件设施、连接多个平台、连接多个分销。

旅游商圈——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前端应用平台

旅游商圈是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的前端应用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实现智慧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对接并流,从满足游客获取更便捷游玩体验的角度,整合景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资源,服务旅游企业,连接旅游市场,构建全新的旅游服务,形成具有强大生态发展的新型模式。通过构建旅游服务数据前端交易平台,不仅能够实现游客与经营者的利益双赢,更能够活化智慧旅游平台,实现资源科学化、合理化使用,从而让旅游商圈发展进入良性的生态运营。

旅游商圈是一个集综合数据库应用、消费链搭建、大数据沉淀等多功能的可视化平台。商圈应用典型案例有:“一部手机游乌镇”,为游客提供酒店预订、美食导览、特产订购等专项服务,轻松实现“掌上游烏镇”,尤其是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一部手机游乌镇”更是带给了参会嘉宾完美的服务体验。

在“第十一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一部手机游茅台”茅台商圈应用产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物流”七个方面展开,在会议期间,平台入驻商户超过160家,全面落地服务茅台旅游。

旅游休闲年卡——一款集多个优点于一身的智能应用

旅游休闲年卡是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支撑项目,旅游休闲年卡集合在线办理、在线支付、一码入园、一码核销等众多智慧旅游功能,为游客在当地加盟景区入园和年卡特惠商户消费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应用推广灵活,便于发行和统计消费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无限延伸它的应用和推广能力。它拥有四大管理功能:年卡管理、权限管理、用户管理、景区管理。

旅游休闲年卡是旅游商圈用户服务的精简版,商圈是旅游休闲年卡的延伸服务平台。途记为新余旅游开发运营的“一部手机游新余、新余旅游年卡和新余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在2016年6月份新余人民政府主办的“数创新余、智汇江西”的江西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论坛上,获得政府和业内人士的认同,有效推进了新余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

商圈运营体系——帮助商户更好地提供服务

众旅云旅游商圈运营体系是通过新技术应用,为入驻商家提供基于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端交互、消费于一体的应用,帮助企业真正实现旅游信息化,商户可以基于管理平台进行旅游营销推广,借助新技术应用和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优势的互利互补。

商圈运营体系分为平台运营、日常运营与用户运营。平台运营包括平台建设和商户入驻;日常运营包括内容运营、推广运营和活动运营;用户运营包括用户服务和用户优惠,主题活动策划和新媒体运营。它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渠道,提升游客游玩的便利性,全面为游客推荐各个旅游目的地及周边区域的优质旅游产品资源;促进旅游网络营销与线下服务的紧密融合,提升市所辖区域内各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只要进入旅游服务基础数据库就有消费者需要的内容,让旅游休闲消费行业经营更高效,旅游休闲消费产品更丰富,随时随地休闲生活更美好!

(作者单位:杭州途记科技有限公司)

第3篇:全域旅游视域中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进工业旅游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经济型、交叉学科性、综述性理论研究,以及对工业旅游区域战略、行业企业开发实践的经验研究为主。从全域旅游视角来探讨工业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既是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全域旅游;工业旅游;发展路径

随着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也紧锣密鼓地推进,其中“全域旅游”是最重要的改革理念,而工业旅游则是备受关注的旅游业态及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具有全要素聚集、全时空覆盖、全产业融合等特征,在此理念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城市设施以及工业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发展历史短、认知程度不够、开发利用不足等原因,工业旅游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旅游业态,成为全域旅游发展中不能忽视的短板。

一、全域旅游视角下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工业旅游迄今有70余年的发展历程,它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兴盛不衰。学界对工业旅游的关注,最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的理论探讨,二是基于一种旅游产品的实践开发研究。

(一)理论性研究以产业经济视角为主,兼涉交叉学科研究及综述研究

这主要是学界基于经济发展理论,对工业旅游的基本理论、要素特征、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效应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工业旅游与文化、历史、环境等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综述性理论研究。

1.产业经济型理论研究。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几乎参与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建筑设备、厂区环境、研发和生产过程、工人生活、工业产品,以及企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企业管理方式和经验、企业文化等工业资源作为吸引物的工业旅游,因为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此类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及观点有:德国学者BECHER&BERND认为,在工业长期衰退、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Aufbruch zurmodernenind us triear chitektur und technik》,1977);学者姚宏结合我国实际,较早地提出了工业旅游的概念及特征,并尝试性地提出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前景和模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1999);英国学者John Swarbrooke认为在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工业要素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2001);杨振则以我国345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状况(《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组织优化》,2009);梁坤等学者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探讨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及当代工业旅游不断延伸的内涵和外延(《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015);学者涂文慧等则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提出工业、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结合路径(《工业旅游城市发展探究》,2016)。

2.交叉学科性理论研究。工业旅游的发展具有依附性、知识教育性、体验性等多重特征,因此从人文历史、法律、环境、产业融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有较多成果。学者刘会远就德国工业遗产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对提升工业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议(《浅析德国工业旅游的人文内涵》,2008);任宣羽等对工业旅游的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做了初步的探讨,并且认为工业旅游最大的效益是社会效益(《工业旅游效益研究》,2008);顾跃峰结合旅游法的出台,探讨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工业旅游的相关建议(《<旅游法>背景下的工业旅游示范点转型升级研究》,2014);另外,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城市发展等理论,分析工业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也颇多,如邱瑛《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2014)、杨建娣《区域经济视域下柳州工业旅游文化发展研究》(2014)、赵鸽《工业、旅游业与城镇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2014)、樊信友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工业旅游发展研究》(2015)、张亚倩《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江苏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研究》(2016)等等。

3.综述性理论研究。随着工业旅游实践的日新月异发展,学界对其关注度也持久不衰,各类研究文章频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各类学术型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都有500篇以上。因此,相应地学界关于工业旅游发展的综述性理论研究也非常多,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和作品。较早的有李蕾蕾与德国教授DietrichSoyez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工业旅游发展的差异,以及西方經验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2003);李同升等学者则介绍和概括了国外(主要是英、法、德等国)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2006);李晓(2011)、刘源(2015)等一批学者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实践发展、经验模式、研究进展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总结性分析。王明友和李淼焱教授合著的《中国工业旅游研究》一书,则标志着中国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正在从“零打碎敲”阶段进入系统研究阶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但随着工业旅游开发实践的发展及各类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工业旅游的相关理论性探讨仍然在持续增加。

(二)实践性研究以总结性和探索性为主要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透明工厂”行动以来,工业旅游的实践迅速在世界各地、各行业推广开来,与之相关研究也同步跟进,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很强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此类研究主流还是各类学者,但旅游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各厂矿企业人员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他们的研究类别主要包括四大类别。

1.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研究。此类研究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区域性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这是此类研究的主流,国内大部分的省、市均有此类相关的研究,而一般都是以战略研究为主。较早的有同济大学风景旅游系陈万蓉、严华等学者受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委托,于2000年8月进行了《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课题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其他类似研究诸如林艳珍《辽宁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2005)、严莉等《推进重庆工业旅游的创新策略研究》(2007)、徐淇《南京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2011)、杨建娣等《柳州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综述与建议》(2015)等等。二是对以往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如李跃军、吴相利等学者分析概括了英国工业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行业特征及有益启示(2003)。三是基于某种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的策略。如学者陈芳敏以Gronroos理论和HERITQUAL模型对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深度体验研究(2012)、任楠《沈阳市发展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2008)、趙大伟等《基于AHP的玉门市工业旅游发展探究》(2015)。

2.对工业遗产开发实践的研究。因为工业旅游发端于西方去工业化历史进程,业内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格外关注,其中既包括西方的开发模式探讨(孙志娟《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14),也有对诸多国内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利用的研究,如王富德《首钢工业旧址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2006)、郑岩等《东北工业遗址旅游开发研究》(2009)、张丹丹等《基于AHP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以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为例》(2012)、杨香春等《南京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15)等等。

3.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因为工业资源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各地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自然不尽相同,但也有诸多可资互鉴之处。因而学界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也表现出极大关注热情。学者丁枢就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2005);学者毕燕则以广西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实践为例,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2005)。不过由于这两项研究时间较早,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实践则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的参考价值较小。学者秦燕以新疆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为例,探讨了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2013)。学者郎富平、徐云松以新昌县的工业旅游4A景区“达利丝绸世界”为例,分析了企业工业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2013)。

4.行业性工业旅游开发研究。工业旅游总是依附于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厂矿单位来开展的,因此工业旅游研究的行业特征亦十分明显。在2000年时,学者付江就煤炭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开发多种经营、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展开了论述。后来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企业也越发多元化,如谢志明《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10)、孟宝《白酒文化主题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宜宾市为例》(2011)、刘宇等《工业旅游项目电厂的景观设计》(2012)、朱芳《中国食品工业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长沙市食品工业旅游模式分析》(2016)。除上述四类之外,随着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以及工业旅游的嵌入,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开展。如方玲梅等《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旅游开发初探》(2010)、汤临佳等《工业旅游嵌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模式》(2017)。

(三)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仍是新兴领域

相对工业旅游丰硕的理论成果与丰富的经验总结,全域旅游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绍兴市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从此旅游业开始突破景区、景点的限制,逐渐拓展到行政区划的全域范围。后来大连、杭州、北京、山东等地逐渐开展全域旅游的实践探索。201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厉新建、张凌云、崔莉等以北京为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全域旅游既是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并在要素利用上要充分重视本地居民作为吸引力载体的作用。后来全域旅游概念得到不断推广,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对交通、水利河道的改造、扶贫工作等都有重要作用。此后全域旅游迎来高度关注时期,各地都纷纷将全域旅游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2016年,国家旅游局将首批262个市县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深入过渡到“全域旅游”的新时代。2016年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正式期刊发表有关文章达到近260篇,相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3倍。

与全域旅游的突然大热相比,以全域旅游视角来审视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却凤毛麟角。寥寥数篇的研究中,较有深度、特色的有:学者李晓南立足于辽宁工业旅游在品牌知名度、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开发模式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从全域旅游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016);学者苑剑英、王青青认为,大力开发工业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适应全域旅游时代的必然之举(2016)。2016年底,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大力推进工业旅游,丰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官方的高度重视与实践的迫切需求,使得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开发工业旅游,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研究亟待深入

综上所述的各类关于全域旅游和工业旅游的研究,都从某一理论视角或发展实践出发,进行了或全面系统、或侧重某一方面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但若把二者结合,从“全域旅游”理念来审视工业旅游的开发价值和意义,至少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工业旅游的角色定位不清,不能够从理论层面说明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该如何发挥工业企业优势来补足及丰富全域旅游。二是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及推进路径仍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概括。三是截至目前的实践研究,大多关于行业性、区域战略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意义,但是缺乏对个案的深度研究或追踪研究,因此对县域开发及微观企业运行的借鉴价值不大。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研究工业旅游发展的意义

“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概念,它的研究内容、推进路径、发展预期等都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各方面研究资料、数据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全域旅游是国家层面的关注重心,是旅游主管部门的力推发展理念,因此学界密切关注,整合力量全力攻关,既是应有之义,也责无旁贷。

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来研究工业旅游的推进路径,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义:一是从理论层面来看,从地方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切入,运用旅游开发、产业经济、旅游社会学、文化学及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阐明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定位与重要价值,因此可以极大丰富和发展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二是从方法层面来看,此类的相关研究既可创新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又能增加全域旅游发展的着力点,更是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三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采取蹲点调研、政企联动、政策追踪研究等方法,结合各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的实际,通过撰写咨政报告的方式,为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研究思路初探

本研究可立足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对本地工业旅游资源状况、工业旅游发展情况等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工业旅游的合理定位和推进路径。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位置极其重要,但又普遍是各地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既是丰富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本理论模型可参见下图所示:

相关研究可以在充分收集本地工业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创建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和系统的理论分析,逐步找出适合本地的,可持续推进工业旅游的对策,以不断丰富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升,张洁.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6(6).

[2]王明友,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4]程玉,王艳平.旅游供给侧改革:关于概念的一个思考[J].旅游研究,2016(5).

[5]苑剑英,王青青.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建材,2016(11).

[6]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

作者:孟令国

第4篇:全域旅游:思考旅游 发展旅游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自国家旅游局2016年初向全国发出全域旅游发展的动员以来,全域旅游迅速成为高层充分肯定、地方热烈响应、社会积极参与的发展热潮。

2016年7月,总书记在宁夏考察工作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2016年12月,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导思想中要求“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少地方省委、省政府也对全域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截至2017年6月,全国有500个省(自治区)、市(州、盟)、县(区、旗)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在此过程中,许多旅游企业、投资商和社会公众也积极参与到全域旅游发展中来。全域旅游正在成为旅游业内外的普遍共识和推进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全域旅游是

新时期旅游发展

理念的重要革新

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发展理论,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全域旅游的出现正是因新实践和新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过去,中国公民出游频率不高,出游主要局限在传统的旅游景区景点,在旅游方式上也多选择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再加之旅游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旅游业与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不多,旅游业对多数地方发展的影响力也微乎其微,因此发展的思路不可避免地是就旅游说旅游。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国公民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3次,非传统景点旅游的游客量超过80%,散客旅游在全部游客数量中的比重超过90%,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1%,旅游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了全域旅游这种具有鲜明革新性的发展思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全域旅游是一种战略思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域旅游摒弃了狭隘的产业思维和行业思维,打破了行业局限和部门壁垒,将旅游业的发展自觉地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的总体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得旅游业能够围绕大局、配合大局,进而真正融入大局。由于在战略上找准了自身的位置,旅游业就更容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样,在战略层面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旅游业也更容易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全域旅游是一种系统思维。旅游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域旅游把旅游业看成整体,并自觉将旅游业发展与各个领域的发展视作一个系统进行考虑。在发展旅游产品时,全域旅游强调“旅游+”,即要通过增量的旅游市场去盘活各类存量的资源,进而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发展的保障方面,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业发展不是旅游部门一家的事情,需要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在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上,全域旅游并不局限于单纯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而是看重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特别是对就业、扶贫等领域的独特作用。这种系统的思维,既符合旅游业自身的特点,也顺应了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辩证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全域旅游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不协调这一主要矛盾,把工作的重点放到了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改善旅游公共服务、增加旅游软硬件支撑供给,净化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消费环境供给等方面,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旅游业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全域旅游是一种精准思维。总书记2014年在兰考考察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全域旅游除了强调全,同样关注细。

因此全域旅游特别注重解决具体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并力图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扎实推进各项旅游工作。比如,全域旅游对像旅游厕所这样表面上看“微不足道”,但其实是旅游业发展的“痛点”问题高度重视。为此,在衡量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时,旅游厕所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被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旅游市场秩序乱象,除了加大治理整顿力度之外,全域旅游又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旅游警察队伍等方式来形成长效机制。正是基于一个个具体的要求,让全域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理念,同样也能够成为旅游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域旅游是促进

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各地都希望找到能全面推进地方发展的有效抓手。农业是基础,无农不稳。抓农业,可以解决粮食增收及部分农民致富问题,但是从农业入手抓发展,涉及面相对较窄。工业是重要的财富来源,工业化也是传统的发展路径。抓工业,可以大幅增加GDP,同时也能给政府带来较为丰厚的财税收入,但随着工业技术集约化和区域集聚化的不断加深,工业对一个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小。而在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工业化道路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旅游由于自身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其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成为地方推动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

全域旅游的切入点是旅游。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全面发展之所以可行而且有效,在于全域旅游是从外来游客的视角来对某个区域的发展进行审视、衡量和要求。这就要求一个区域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多元的供给、更加精细的管理和服务与之相对应。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的活动范围已经全面深入到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而旅游业的联带拉动作用也辐射到区域发展的各个领域。因此,通过全域旅游来促进区域全面发展,既是一种倒逼机制,也是一种主动选择。

全域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促进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变。过去地方发展要么重视经济,强调经济增长率,唯GDP至上;要么孤立地看待社会事业,将其仅仅看成财政负担;有的地方虽然关注文化,但更多地是看成文化事业;虽然重视生态,但更多地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在新的时代,需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进行通盘考虑。全域旅游既关心旅游业的经济贡献,又关心就业以及扶贫,也关心如何让文化通过旅游的渠道弘扬和传承,还关心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经济,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比如贵州,将生态文明与全域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大生态、大旅游的发展战略,进而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喜转变。

促进经济发展的全面优化。在新经济时代,融合发展既是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旅游业与其他经济形态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全域旅游在经济层面的最大特征就是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正如李克强总理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所说,“旅游业不仅是服务业,它已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全域旅游强调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比如全域旅游下的乡村旅游,既是农业的拓展,也是旅游业的深化;再比如全域旅游下的工业旅游,既关注工业制成品在旅游业的运用,也关注将工业生产变成游客的体验过程。

像湖南省,在2016年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设,其中就有以“锦绣潇湘”为品牌的全域旅游基地建设。在此基础上,湖南省委还希望将全域旅游基地作为带动科技创新、现代制造业、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文化创意四大基地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正是由于着眼推动地方经济全面优化,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全域旅游也因此得到了地方的高度重视。

促进城乡环境的全面改善。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建设,让“处处都是旅游景区,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因此全域旅游绝不仅仅关注某一两个旅游景区的建设,而是关注整个区域城乡环境的营造。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要求城市不但是市民的生活和休闲空间,而且也应是游客体验城市特色文化的空间;要求小城镇不但是一般的特色产业汇聚地,而且也应是风貌突出,旅游功能完善的旅游目的地;要求乡村不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而且应该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就连许多过去传统的交通公路,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也正在变成自驾游游客乐享的旅游风景道。正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海南琼海所总结的,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把琼海变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

促进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所在。但寻找改革的“痛点”,抓住突破口推进改革并不容易。全域旅游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地方体制机制的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抓全域旅游,实际上就成为理顺和调整各类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体制机制的一个途径。比如,近年来游客消费碰到的“天价虾”“天价鱼”事件,表面上看是旅游市场秩序问题,但暴露的却是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

全域旅游强调要实现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这自然就要求拓宽城市管理的思路,构建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体系来为旅游消费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再比如,针对旅游景区发展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全域旅游强调的是要通过对各部门职能的统筹协调来齐抓共管。在杭州,由杭州旅游委牵头,联合杭州市的“三委四局”建立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建设项目立项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既保护了西湖的整体风貌,又促进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表面看抓的是旅游改革,但真正抓的却是地方的全面改革。

以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要把握的重点

如何抓好全域旅游,进而促进地方全面发展,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具体来说,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工作内容上,要实现领域拓展与服务跟进并举。全域旅游需要突破旅游景区景点的局限,将旅游业推向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政府的各项公共服务和管理措施及时跟进。要在城市市区发展旅游住宿的分享经济,政府的法规制定、政策引导就需要及时跟进;要在边远山区发展乡村旅游,政府的公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教育培训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快捷准确地获取旅游目的地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信息,政府的智慧旅游服务就需要及时跟进;要让游客能在更大范围安全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政府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等服务同样需要及时跟进。总之,各级政府要沿着全域旅游发展的脉络,将各项工作延展开来,把全域旅游促进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在工作路径上,要实现产业增长与体制突破并举。全域旅游关注的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面子”,更关注旅游业发展的“里子”;全域旅游要求的并非是旅游业“一时”的发展,更强调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抓好全域旅游,既离不开旅游产品层面的建设,旅游项目的投入;同时更需要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组织领导机制、旅游综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让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部门更好地参与进来,形成全域旅游良性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是在工作效果上,要实现旅游发展与作用发挥并举。尽管旅游业的增长自身会带来综合作用的释放,但是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共建共享。这就需要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创业就业,通过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和政策支持,给各类人群在旅游领域创业就业提供便利。需要通过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需要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真正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群,使旅游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产业。

四是在工作方式上,要实现典型示范与全面推动并举。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发展旅游业,但由于资源、交通和区位的原因,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和优势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齐头并进式地推进全域旅游。因此,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工作。既要有全面部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开展工作,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要优先打造一批省、市、县的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在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一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为其他开展全域旅游的地方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样本,同时要通过示范引领,梯次发展,让全域旅游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巅峰智业”)始创于2001年,是国内成立较早的旅游规划公司。http:///

巅峰智业在以旅游规划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全程服务,大力发展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管理、旅游营销等业务,形成“规划引领-投资驱动-运营支撑-营销拉升”的“四位一体”一站式全程服务模式,提供综合型智慧旅游系统解决方案。

巅峰智业拥有丰富的全域旅游规划经验,上百个省市县级总体规划项目经验,多项全域旅游案例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战经验。

巅峰专题研究:全域旅游。http:///topic/comprehensive/

第5篇:全域旅游

去年河南旅业实现双"破五" 2016全力攻旅业转型

2016-02-26

中国网2月26日讯 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昨天,河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开封召开。河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寇武江做了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了双“破五”,分别达到5.18亿人次和5035亿元。

截止“十二五”期末,河南省年均分别增长14.9%、17%,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会议指出,河南省旅游业总体呈现五大特点,即旅游业发展氛围浓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转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影响广泛,市场秩序规范。

寇武江指出,“十三五”预期目标是:全省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13%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正处于旅游形式良好,但也存在着多方面矛盾的转型关键期。“2016年是我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全省旅游业要坚持观念转变与结构调整同步、投资驱动与消费拉动并重、硬件完善与软件提升并举,做精旅游产品,做大客源市场,做优旅游服务,做靓主题形象,做高综合效益,立足实际情况,克服井喷式市场需求等多重矛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打造新支撑。”寇武江指出,2016年旅游工作的预期目标是: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5.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3%以上。

会议指出,河南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开拓为抓手,突出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保护优先,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化、个性化、标准化转变,倾力打造旅游品牌,全力推动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形成河南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常态化。(伍策 一剑)

全域旅游核心发展理念:

1、全地域: 整合地域范围内的全部吸引物要素,将整个地域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来打造;

2、全领域: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围绕旅游增价值,工业围绕旅游出产品,服务业围绕旅游成规模”的泛旅游产业格局;

3、全要素: 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带给游客完美的旅游体验。

4、全方位: 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破除壁垒,实现多规合一,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

5、全过程: 实现游客整个旅行中的全程化服务。为游客打造“食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的完美之旅,为游客带来“商务、养生、研学、休闲、情感、探奇”等多元化的“旅游盛宴”。

6、全行业: 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对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都要找到自己位置,怎么做?如何做?都是围绕旅游业。

7、全时间: 实现全年旅游,春夏秋冬各有特色,淡季不淡,旺季更旺转变。

8、全社会: 引导社会各个层面,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出谋献策,建言出力,都来投入建设旅游。

9、全产业: 创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与地域文化融合,与特色资源融合,与大网络空间融合,力求在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赢取主动,谋求产业转型新跨越。

1

10、全空间: 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全新资源利用,所有地方而不是单独景区旅游,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全域旅游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2016年金猴闹春,开年出现了很多的火爆词语“IP”“供给侧改革”“全域旅游”等等,对于全域旅游这个名词,是在2016年1月19日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中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转变。在2016年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又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引发整个旅游行业及各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思索。笔者在这里就全域旅游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思考和探索。

一、什么叫做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这个名称其实很早就有不同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来了,当时作为一个新创名词,没有引起行业的关注。例如奇创规划院和北二外的厉新建教授都曾先后提出来过类似的概念。笔者觉得其实全域旅游是之前的区域旅游和整体战略结合的升级版,是单一的旅游景点和目的地以地域扩展的一个方式。是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规划及整合营销的结合。是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链协作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二、全域旅游的意义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出路。在2016年1月11日,汪洋在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强调:大力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而对于旅游行业的供给侧,包涵了一个区域的酒店、景区、餐厅、车队、旅行社等等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及其服务和产品。其未来发展,则要根据市场和目标客源的需要,相互结合、统一协作,方能以更好的营销方式和服务水平来适应终端市场的需求。这就是全域旅游的目的与意义所在,当然也更好的诠释了旅游供给侧改则的方向。

2、全域旅游是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侧的产品升级版。2015年国内旅游已经突破40亿人次的出游市场,出游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周边游到度假休闲,从自由人到跟团旅行,从商务会议到高端定制,不同的出游客源市场的要求也各自不同,随着80、90后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需要随着市场客源的需要升级和改变。过去单一的旅游产品已经逐步失去了吸引力,这从旅游的散客和团队的比例基本达到7:3上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全域旅游的思维也正是可以应对需求侧客源大潮的一个方式。通过全域协作和整合,到全体营销和服务,最后到全员树立口碑和品牌。

3、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产品营销及整合的创新版。过去我们提出过打造某个景区为旅游目的地,即使是有打造一个区域为旅游目的地的想法,多数是停留在区域的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上。全域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旅游产品的营销及整合的创新上提出来,那就不仅仅是需要一个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更是需要调动区域内的各种旅游服务企业,不但拿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更需要把各自的产品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全产业链旅游产品。这种有机的结合,需要有协作的心态,更要有全局的观念,也需要有效的营销思维和促销方式,

2 并且可以与其他的旅游产品和企业服务融合。

4、全域旅游会加速区域旅游的产业布局融合与协作提升。当一个地方提出全域旅游目标的时候,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的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协作。在以前传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一般都是旅游企业自己分析市场及需求,所有的营销传播的渠道基本都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相互的协调和产品的差异化基本没有做过多的思维。也正是这样才造成部分区域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形势严峻。当全域旅游的思维出来之后,旅游企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可以结合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形成差异化的服务及产品,同时利用不同的产品的优缺点的互补,来打造成为全域旅游的新产品和竞争优势。

5、全域旅游会促进区域内不同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管理服务提高。在全域旅游的整体模式下,在区域内的不同的旅游产品的供应商如果在积极参与全域旅游的产品打造和营销品牌传播,那么对供应商企业的管理上也会有更大的提高,会在区域内形成高等级的产品服务的聚合,并且逐步由市场的手淘汰管理差服务差的企业和产品。同时为了维护新的聚合性产品和品牌,各供应商之间有一定行业自律的约束和协作的条款,来促进品牌的提升,最后达到共同建设区域品牌的目的。

6、全域旅游加速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过去的区域化发展的思路演变到今天的全域旅游的模式,这也是一个从传统思维到创新思维的转变,更是一个从初级产品往高级产品升级的过程。当全域旅游的概念实施后,从一个区域整体发展去布局,从一个区域所有旅游企业的营销和传播,服务和管理,整合和协作都是一盘棋去看,会加速区域旅游的品牌传播速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更符合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并且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有更强的推动力和提升力。

三、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旅游企业的应对与思考

1、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的大潮中的思维转变。当我们谈到“旅游供给侧改革”说到“全域旅游”的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感觉到可能是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政策和方向的改变。那么在这样的大潮中旅游企业作为旅游服务及产品的供给商,应该首先从思维上转变。先要开放企业的经营思路,从单打独斗到愿意协作,从靠自己到愿意整合,从自己为自己摇旗呐喊到愿意共同打造创新产品及品牌。只有先从旅游企业的内部观点先转变,才是积极参与全域旅游大潮的基础。然后,就是旅游企业的传统的算账方式的问题,有些时候可能需要舍弃一点暂时的利益,需要让出一点眼前的收入,用包容的态度主动联手主动沟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新的区域旅游的产品。

2、旅游企业在全域旅游中的顺势和借势。全域旅游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原来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演变,在现在的国内的旅游企业来说,国内的旅游大的OTA发展到今天基本都出现了各种瓶颈,而对于区域化的平台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过去我们去海南上去哪儿网查,我们去云南到携程网看,我们去黄山登陆驴妈妈网了解„„

这些大的OTA真的很专业么?为什么游客不能去海南到海南的平台,去云南到云南的平台。其实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机会,全域旅游的发展未来可能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地方性的旅游综合平台,他们一面携区域性的优势,一面以更接地气的价格和服务来提供更好的产品。那么旅游企业在这样的大潮之中,顺势发展借势而为,积极主动的转换角色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和发展方向么?

3

四、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

1、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扮演。全域旅游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局或者旅游企业的战略,更是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发展的战略。结合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制定一些的地方性法规,发布一些地方性鼓励政策,协调相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和管理能力,同时用行政手段加市场手段结合的方式,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来保驾护航,指导规范。地方政府在全域旅游中需要做好裁判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既不能过多干预市场的发展,同时又可以规范引导,并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制约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也正是作为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执行力和对市场的指导及规划。

2、全域旅游的核心问题及难点在哪里。全域旅游是旅游供给侧改革的着力之处,也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升级版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是一个好的方向和方式。但是,作为全域旅游模式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呢?首先就是政府的战略和市场战略的结合。在国家旅游局的262个全域旅游的示范区,有些区域都还没有具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现在提出来全域旅游还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所以当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不能落地的时候,那么全域旅游就是一个书本上的词语,无法实施。另外就是全域旅游实施中各个旅游企业的协作和整合,我们看到很多的旅游联盟和各自旅游联合体都是开始的愿景非常好,但是慢慢的都是各算各帐逐步消失无影无踪。对于全域旅游的参与企业,不应该是区域内的几个旅游服务企业,它应该是全体企业全员参与整体发展,那么这样观念的一致,愿景的统一,动作的协调等难点也是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因素。最后关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规定的执行和标准,也是影响着全域旅游的效果的关键因素。

五、全域旅游的思考综述

全域旅游其实不是什么鬼,也真的没有那么神,更不是深不可测的。它更需要的是政策的鼓励与奖励,政府的支持和规范,企业的整合与协作等有机结合到一起,用一盘棋一条心一起做的宗旨去做一件事。

全域旅游在2016年将是很多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的内容,经过区域内全体企业的参与并认真的打造和执行,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区域旅游整合营销和品牌传播的关键,只有全域旅游的有效的执行,最后才能打造出更具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增加区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

第6篇:全域旅游时代

欢迎你到衢江来,欢迎你到莲花来

这里的“盛世莲花”越开越美!

王崇军 胡宗仁 柳婧 俞锐/文字

彭小丽 胡城苗/排版

采摘野炊、赏荷观景、坐船骑行„„走进衢江区盛世莲花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派怡人之景扑面而来,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特色街区、生态公厕、文化餐饮一应俱全

如是说陈建海家庭农场

农场推出的田园式休闲观光采摘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尤其在去年12月“盛世莲花”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来园区采摘游的人更多了(图为:人参果)

在陈建海家庭农场的果蔬菜长廊里搭建了一个个柴灶,不少游客忙着切菜、烧菜。“最多一天有800人来休

36

够用。”

如是说一加一农业 谭得文

我是第一批到园区创业的,农场面积150亩,以栽培各种葡萄为主,原先大部分通过市场销售,随着游客增多,现在农场的葡萄有三分之一通过采摘游销售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肺,脾,肾经,能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滋肾益肝。葡萄根、叶也是中药材。

如是说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

从2010年成立至今,衢江共投入1.1亿多元用于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内旧貌换新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实现“放心农业”“放心采摘”

“盛世莲花”越开越美。火龙果、蓝莓、葡萄等各类采摘水果应有尽有,仅草莓基地就有2000多亩,亩净收益2万元以上;葡萄基地1780多亩,亩均效益也在万元以上。据统计,2015年,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园区内“万元田”达到85%以上。

为了促进农旅融合,近年来园区成功打造了“荷塘月色西山下”“童年时光老爸果园”和“花海迷宫心莲之餐厅”等“五朵金花”,成功策划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盛世莲花瓜果蔬菜节”和“庆首个世界瑜伽日”等活动,打响了“盛世莲花”的品牌,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如是说莲花镇党委书记杜卫荣

莲花镇从精品农业切入,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发生了质的改变,走上了一产与三产融合,农业与旅游并进的发展模式。

今后目标 1.‘放心农业’再提升 2.农旅结合再提升

Fighting

—————————怀挺,大莲花!—————————

第7篇:全域旅游时代来临

全域旅游时代来临!全方位解读“全域旅游”

百家号06-1917:29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端午假期,大众出游热情高涨,旅游市场持续火热。端午假期期间,各地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全域旅游理念。全域旅游,俨然成为当下旅游业最有谈资的话题。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作为最近两年的流行词,在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里,国家就对走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子作出了新的部署。

一、全域旅游中的“全域”体现在哪里?

一、全资源整合

全资源整合是通过全域资源整合,实现全域资源旅游化,扩容资源发展空间。所谓全域资源旅游化,意思是除了传统资源,还要把一些新兴资源挖掘出来,再实现旅游化,从而扩展旅游的发展空间。

比如,旅游的核心资源体是景区,但在新兴的资源中,城市、乡镇和风景道都可作为景区的一部分;此外,广场、公园、博物馆、学校、工厂等社会资源访问点,也都会纳入到未来的旅游产品体系中。

二、全产业融合

全产业融合的实质是“旅游+”,实际上,在这个模式里,从门票经济向全产业链经济转型,其实是旅游业向各个行业渗透的一个过程。因此,就需要一些规划的创新手法,比如休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商品、文化创意等,包括对品牌的包装等,其实现在这些需求越来越多。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1+1>2,就是从“旅游+”,转变到“+旅游”。“旅游+”是旅游业与各行业完全渗透的蓝图,而“+旅游”是各个行业主动融合旅游的全新的发展格局。这就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让一产、二产,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等和旅游业进行融合。

三、全方位服务

所谓全方位服务,主要还是对游客来讲,不断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让游客满意的产品。这里面强调“全域覆盖、共建共享、自由自主和快行慢旅”的十六字发展方针。 通过全方位服务,可以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从而能够更好的体验目的地。这就需要实现全域旅游N大支撑体系,实现各项旅游服务支撑要素大的全域覆盖。

四、全社会参与

全社会参与指的是全域旅游的事情不单单是旅游相关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全社会各个角色在全域旅游里面扮演更多的主体功能,就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事业单位、协会、居民等个人、游客全参与的机制。

五、全流程保障

全流程保障就是政府为了推动全域旅游的工作,从顶层设计,包括旅游发展的机制、旅游发展的政策、资金等方面让整个全域旅游得以贯彻和执行。

二、实践全域旅游,关键在于把握“全域”二字。

1、资源需全域整合

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把旅游发展融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任何资源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新理念,做好整合文章,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拓展旅游生活空间,集聚打造旅游目的地。

2、产业需全域融合

把握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特质,以“旅游+”促进旅游业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共融共生共兴,在更大的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新高地。

3、要素需全域配套 树立“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旅游需求变化,丰富全域旅游生活的要素,既满足大众旅游的普遍需求,又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引领和拉动大众旅游生活的综合消费。

4、结构需全域优化

结构优化是全域旅游的本质要求和关键所在。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而重在结构优化。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引擎,激活存量、创新增量、提高质量,把资源配置调优,把供需关系调优,把产业结构调优,推进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升级。

5、社会需全域参与

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鲜明特征。全域旅游需要坚持政府主导,更需要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因此,需要在更大的空间里引导、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产业主体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中来,培育更多的产业主体,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共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同时,让当地居民和游客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初衷和标志。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既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旅游生活的享受者,又是旅游产业的创业者、旅游生活的服务者。

6、市场需全域管理

全域旅游呼唤管理创新,必须走向全域管理,即从原本的行业管理走向社会管理,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标本兼治”,覆盖旅游生活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过程、旅游市场各个环节的旅游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进而在全域范围内构建起优良的市场秩序。

7、营销需全域统筹

全域旅游下的旅游营销,就是要统筹营销、整合营销,从景点营销、产品营销走向城市营销、目的地营销。同时,要创新营销,即营销“全资源、全时空”,针对旅游旺季与淡季、长假与非长假、周末与非周末、白天和夜晚等四个方面的旅游消费“落差”,激活冷资源、闲资源,促进均衡消费,实现四季旅游、全年旅游,应该是全域旅游的题中之意。

8、服务需全域提升

全域旅游,产品为王,服务是道。实现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化,是全域旅游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注重把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实现旅游要素和服务的区域全覆盖。同时,把优质服务从旅游行业拓展到全社会,提高全体从业人员和社会各个“窗口”的服务水平,提升居民和游客在旅游生活的各个空间、旅游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质量,让消费者为服务“买单”,通过服务让旅游产业增值,共建共享美好的旅游生活,这是以人为本在全域旅游中的生动体现。

9、环境需全域协调

优美的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生活空间。推进区域环境全面治理和全域协调,创造和谐、优美的整体旅游环境,实现全域环境的景观化、生活化,全域旅游的实践将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全域旅游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

一、龙头景区带动型 依托龙头景区作为吸引核和动力源,按照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围绕龙头景区部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围绕龙头景区配置旅游产品和景区,调整各部门服务旅游、优化环境的职责,形成了“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工作机制,推进“景城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以龙头景区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以龙头景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典型代表有:湖南张家界、四川都江堰。

二、城市全域辐射型

以城市旅游目的地为主体,依托旅游城市知名旅游品牌、优越的的旅游产品、便利的旅游交通、完善的配套服务,以都市旅游辐射和带动全域旅游,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城乡互补,优势互动的城乡旅游大市场。按照“旅游引领、融合发展、共建共享、提升价值”的思路,推动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多规合一”,以旅游引领新型城镇化。其典型代表有:辽宁大连、福建厦门等地。

三、全域景区发展型

把整个区域看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建设,推进旅游城镇、旅游村落、风景庭院、风景园区、风景厂矿、风景道等建设,实现“处处是景、时时见景”的城乡旅游风貌。其典型代表有:浙江桐庐、河南栾川、宁夏中卫等地。

四、特色资源驱动型

以区域内普遍存在的高品质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特色鲜明的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旅游综合开发为路径,推动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大众健康、文化、科技、体育等相关产业共生共荣,谋划一批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体育、汽车露营等旅游新业态,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形成特色旅游目的地。其典型代表有:重庆武隆、云南抚仙湖、贵州花溪等。

五、产业深度融合型

以“旅游+”和“+旅游”为途径,大力推进旅游业与

一、

二、三次产业的融合,以及旅游业与文化、商贸、科教、体育、宗教、养生、教育、科研等行业的深度融合,规划开发出一批文化休闲、生态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跨界产品,推动全域旅游要素深度整合,进一步提升区域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南京江宁区、北京昌平区。

四、全域旅游的误区。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一、山西省阳城县:景区引导全域旅游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端,东倚太行,西连中条,北接太岳,南瞰中原,在这块总面积为19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 “康雍盛世,名列三城”,“嘉道之世,风高五属”,辉煌的人文历史让人怦然心动。阳城拥有1个5A级景区(皇城相府)、2个4A级景区(蟒河和上庄古村)、2个3A级景区(孙文龙纪念馆和海会寺)的风水宝地,

阳城县主要做法

1、领导研讨,达成基本共识

阳城县曾以坐拥丰富的优质无烟煤资源而名噪一方,在“煤时代”占尽先机。然而,随着煤炭经济的持续低迷,其优势消耗殆尽,面临生死抉择。如何寻找新的优势,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根据境内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发展旅游为抓手,立足县域,放眼全国,高瞻远瞩,制定了以知名的三大景区为支撑,以县城为支点的“3+1”大旅游发展战略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四季旅游”的就业增收、富民强县战略。

2、借助外力,指导发展 阳城县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办法,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深入全国旅游先进地区取经求教,并邀请全国知名旅游专家前来实地考察,借助外力,指导发展。

3、提升景区,发挥品牌效应 为了发展全域旅游,皇城相府继续加大“国家风景名胜区”建设力度,蟒河景区全力推进“5A”创建,析城山景区加速推进基础建设,充分发挥景区旅游品牌带动作用,以全面提升“阳城旅游”形象。

4、建设美丽乡村

依托县城和三大景区,立足全县90%的地域是农村,90%的人口是农民,有1200平方公里的生态植被良好的实际,阳城县委、县政府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以旅游为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制定了“一园一带四区”美丽乡村连片建设规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全力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荣誉:阳城县先后荣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第三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

二、河南省嵩县:制度创新、全民参与

嵩县地处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是一个生态大县、矿产资源大县,却顶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一度面临农业低端徘徊、工业结构单

一、周边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长期以来,旅游者一直保持着对其“贫穷落后”、“农业大县”、“交通不便”的形象感知。而随着“5A嵩县”理念的提出及实施,扭转了外界对嵩县的看法及感知,成为县域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扶贫旅游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成为全域旅游背景下业界谈论的热点与关注的焦点。

嵩县主要做法

1. 全域理念和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

依托自身优势,嵩县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5A’级景区县域”,即“5A嵩县”的新理念,把3009平方公里县域打造成开放式的5A景区。同时,各个产业按照旅游的标准和理念来转变发展方式:农业围绕旅游调整结构,工业围绕旅游开发产品,城镇建设围绕旅游完善功能,社会服务围绕旅游突出特色。

为保障“5A嵩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嵩县参照国家5A景区标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中国旅游强县标准》等内容,结合自身实际,编制了《“5A嵩县”标准(草案)》。成立旅游标准化领导小组,下发《嵩县旅游标准化试点实施方案》,多次举行培训会议。

2. 机制运行及规划设计的保障支撑 为保证“5A”目标顺利实现,嵩县参照北京市和海南省的经验,决定“撤局建委”,把县旅游局升级,更名为“嵩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县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县政府组成部门,形成部门联动。为保证旅游规划的科学设计及规划工作的有效衔接,把熟悉本地旅游环境的“土专家”和专业的旅游规划机构相结合,成立了嵩县旅游规划研究院,专门进行旅游开发宣传推介的规划研究设计工作。

3. 全民参与和资源共享的政策安排

“5A嵩县”的打造,实现了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普通百姓的全员参与,调动了建设“5A嵩县”的积极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5A嵩县”建设指挥部,确定了“5A嵩县”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及支撑项目,建立打造“5A嵩县”联席会议制度,制定“5A嵩县”标准和考评体系,把120项任务分解到65个县直单位和乡镇,实现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嵩县为回馈社会,于2012年开始推出A级景区免票政策,不断优化免票举措,推出“分时段分区域免票”措施,真正达到了惠民利民的目的,为嵩县赢得了良好的旅游口碑。

4. 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品牌营销

首先,在形象上进行整体营销。县域范围内所有景区都以“真山真水真空气,5A嵩县欢迎您”为主题,全县域统一策划,打包营销,整体宣传。其次,通过系列活动进行品牌打造。通过开展节庆活动,推介“5A嵩县”。再次,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品牌宣传。邀请著名演员、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经济学家、旅游专家等名人体验、评论、宣传“5A嵩县”;最后,运用新媒体进行微博营销。组建了由86个实名认证微博组成的“微之博动队”,为解决游客在旅游咨询及投诉、了解免票区域及时间、到达景区线路、各景区的客流情况等需求提供了便利。

荣誉:嵩县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旅游强县”、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名县”等殊荣。2016年2月,嵩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

三、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主导全域发展

安吉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长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是杭州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安吉县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层峦叠嶂、翠竹绵延,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2008年,安吉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并且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成为全国乡村建设的典范。

安吉县主要做法

1、以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全域发展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安吉坚持四美原则,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

2、创新体制

安吉在浙江率先成立旅游委,政府职能实现从行业管理转向更深层面的产业推进。为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部门镇书记、林业局等部分局长都兼任副主任;为了和市场结合,又成立旅游发展总公司,政企分开,以便能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美好的蓝图首先需要高水平、高统一度、高执行力的规划。安吉因此在全省首创设立专业总规划师,项目审批“一支笔”;同时,建立全县资源、项目库,全县资源一盘棋,统一管理,统筹操作,形成合力。

3、大力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

旅游产业的发,需要更高层次的支撑:更高端的服务水平、更丰富多层次的产品构成、更大气的接待承载能力、更强的市场号召力……而这些,就在于安吉正在努力推进的“全域景区化建设”之中。安吉根据“五化同步”的总体要求,在提质上苦下功夫力促转型: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生态化发展、国际化引领。

荣誉:国家首个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通过上述案例,乡土田园总结出几点经验:

1、政府重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纵观全域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地方政府的领导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的带动作用对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收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十分重视旅游的发展,积极为旅游发展创造各项便利条件。

2、著名景区的引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著名景区是区域内积聚游客的吸引物,景区开发情况是地方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景区现有优势资源,提升景区各类设施,以景区带动全域旅游。

3、乡村旅游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乡村作为区域内占地面最大的部分,自然风光,民俗民居,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部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4、旅游相关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本旅游相关的设施包括饭店宾馆、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景区厕所等,这些设施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行安全、方便、舒适的体验,是全域旅游发展情况最基本的部分。

5、营销推广是发展全域旅游的有力手段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媒体、网络微信、节庆活动等营销方式,有利于提升区域知名度,吸引对区域旅游产品有兴趣的游客,有利于确定自己的市场目标,开发出更合适的旅游产品。

第8篇:全域旅游调研提纲

石林县发展全域旅游对策研究

-----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 全力打造国际最佳旅游胜地

石林县委党校

以石林风景区建设为统揽,发展全域旅游,是新一届石林县委、县政府基于石林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分析石林县城乡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建设美丽石林、振兴旅游经济的对策举措,对于建设国际最佳旅游胜地和滇中经济区东南新城,着力打造“世界喀斯特精华、中国阿诗玛故乡、浪漫爱情圣地、东方狂欢之都”,加快建设美丽石林·幸福彝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域旅游综述

(一)研究全域旅游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三)全域旅游的内涵及支撑

(四)全域旅游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手和支撑

(五)全域旅游的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二、推进石林全域旅游建设——正当其时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错位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顺应潮流的需要

三、石林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石林县旅游业发展概述

(二)石林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四、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实施全域旅游的经验

(一)里昂

(二)新加坡

(三)浙江萧山

(四)丽江

五、石林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六、石林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一)深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制、用人体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加大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促进文旅融合,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改变门票经济思维,加强规划和规划落实,打造特色精品,积极打造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村寨、特色节庆和红色旅游产品

(四)加强与周边区域协作,全局运用旅游营销手段,提升促销能力和水平,巩固和拓展国内客源市场,有效开展入境旅游宣传

(五)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完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推进各项示范区创建工作 结束语:

各地政府响应“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全域化”理念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认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石林更应该把他发扬光大。全域旅游就是把石林县作为一个统一的景区,经过几年的打造让全县辖区内每个区域都是一处景点,每个区域都有接待能力,每个区域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全县上下形成一个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旅游全覆盖的A级景区,真正做到“一业为主导、多业促一业、百业齐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让“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达到游一景、吃一餐、看一场、购一物、住一宿、留一念的基本目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9篇:全域旅游破局

凤凰“全域旅游”如何破题

本报记者

彭 宁

龙文玉

特约记者

麻正规

通讯员

叶庆子

近年来,凤凰县牢牢扭住文化旅游主导产业不放松,旅游产业风生水起。特别是省州旅游发展大会后,该县立足实际、主动作为,超前谋划、迎接挑战,以全新的视野、超强的胆识和果敢的气魄融入全域旅游的实践。作为我省最具备开展全域旅游的优势条件县之一,凤凰既推出了业界热议的成功经验,又经历了旅游服务体系的艰辛探索。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足之所至,目之所极,处处感受到全域旅游的春风扑面而来。

浴火凤凰已重生,旅游大船再扬帆。今日本报特刊发此文,籍以在实施全域旅游战略的实践中参考。

——— 题记

7月20日,凤凰县政府与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凤凰县全域旅游及体育项目投资运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东方园林产业集团将投资50亿元,就“全域旅游投资”、“城市文化及品牌宣传推广”、“景区投资建设营运”、“体育项目投资建设营运”、“重大体育赛事组织”、“产业招商运作”等内容与凤凰县进行深入合作。

此前不久,凤凰县政府已分别与华夏投资集团、秀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订了《凤凰县西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凤凰县旅游投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家公司将分别投资18亿元、30亿元,与凤凰县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旅游综合体开发、旅游投资运营平台筹建等领域开展合作。

如果,把今年4月的古城验票方式之改作为凤凰县推进“全域旅游”迈出的第一步,不到4个月时间,已有华夏投资集团、秀兰投资集团、东方园林集团等大企业先后与凤凰县签约,近百亿大资本即将入驻。

与此同时,凤凰县“多规合一”工作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多个项目陆续落地,各项旅游指数特别是乡村游接待人数与收入强势上扬„„

这座因凤凰古城而备受关注,由文化旅游产业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县城,面对“全域旅游”的新机遇与新要求,已经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迈开了先行先试、破题扬帆的步伐。

“全域旅游”是什么?

“我们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让所有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甚至生活习惯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绝大部分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益。”凤凰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海峰接受记者采访时,从另一视角阐述他对全域旅游的理解。

凤凰县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按照‘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思路,举全县之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获得一产乘二产乘三产的乘法综合放大效益,使旅游全域化发展带动脱贫、带动发展,实现富民强县!”2016年湘西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的表态发言掷地有声。

解三道题,创新思路

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凤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年过去了,凤凰县的旅游发展之路,有经验教训,更多的是成绩与收获。

“15年发展旅游的基础,不断稳定增长的固定游客,是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优势。”在凤凰工作5年,赵海峰对凤凰旅游有深入思考,更有深厚感情。“还有那一批散落、掩映在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中的传统村落,更是我们面对‘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资源。”

有基础,有资源,如何走?

“其实就是解好三道题———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赵海峰说,“也就是从思想上解放,从体制上创新,解决好规划、引资和利益分配的难点问题。”

怎么干,离不开高起点的规划。

去年以来,凤凰县投入1000万元,启动“多规合一”工作,即以旅游规划为主导,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所有规划合成一套整体规划,在规划中统筹,实现用一张蓝图指明方向、管控到底,达到各行各业都系统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谁来干,就要破解资金“瓶颈”。

从内,组建投资公司,把原铭城公司升级组建成为凤凰旅游投资公司,瞄准上市目标,争取年内归集资产100亿元以上,发行旅游债券20亿元以上,与社会资本及金融资金共同设立凤凰旅游发展股权基金,争取初始规模30亿元以上,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从外,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全力对接首创、湖湘商贸、重庆财信、中铁二十五局等战略合作伙伴,抓紧机遇实施PPP、基金融资、股份合作、企业债券等现代融资模式,争取实现引资300亿元以上,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服务设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同时,用活用好金融政策,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合作,力争“全域旅游”专项贷款突破100亿元。

利益分配,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兼顾投资者、旅行社、导游、政府、旅游经营者、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利益,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一道重要考题。

“分配的重点与难点,其实是在投资人、政府与原住民之间。”赵海峰说,“也是经过不断探索学习,我们基本告别了以往租赁或买断的方式,而采用股份制。资源拥有者也就是原住民用资源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政府负责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人负责产品、业态的打造和具体的经营服务。”

“这其实是一个建规矩、立制度的过程,有了规范制度的保障,各司其职,各取所得,产业才能健康顺利发展。”赵海峰总结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好“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这三道题,也为凤凰县“全域旅游”发展搭建好了思想与制度的保障。

建三体系,转型升级

看到优势,也必须看到问题。

旅游产品严重不足,旅行社、导游、运输车队不足,高端酒店、停车位、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能力不够,软服务缺失„„已成为制约凤凰“全域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全域化景观体系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我们加速推进的三大体系,也是实现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县委书记颜长文介绍。

“快进慢游”的“快进”,分对外、对内实施推进。

对外,重点加强高铁、干线公路和机场建设。在已有三个互通的基础上,年内开工建设凤大高速南长城互通和张吉怀高铁,加快遵义至吉首国道、千工坪至贵州云场坪、高铁站至游客服务中心快车道建设,支持铜仁凤凰机场延长跑道800米并建设国际航站楼,在长潭岗水库东侧选址建设通勤机场,加快建设直升飞机起降网。

对内,加快景区通畅路网建设。年末可竣工天星山旅游公路、廖家桥至长潭岗旅游公路、长潭岗跨湖人行景观桥建设,启动凤大二级路改造升级。

“快进慢游”的“慢游”,重点是加快推进景观慢行系统建设。规划建设一条全长92.9公里,宽3至4米的“慢游”绿道。全程分为俯瞰古城、水韵田园、观山秀水、苗乡风情四个主题段,初步设计有驿站16个,休息点19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同时,加快环古城观光轻轨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

“‘快进慢游’,就要求游客所到之处有景观可看可游,也就是要求一个全域化的景观体系。”颜长文说,“我们把凤凰县域作为一个大项目来精心包装、着力打造,以古城为核心,沿沱江上下游延伸、向南华山拓展、向乡村游扩展的思路,充分发掘利用县域内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古城核心景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和乡村游线路,提升凤凰旅游品牌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凤凰古城仍是核心。加快推进“青山抱古城”、南华山整体开发二期项目、听涛山庄等一批休闲体验、文化展示项目,打造十里沱江风光带。投入近15亿元,实施古城核心区的棚户区改造,逐步搬迁古城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加快古城核心景区扩容提质,还古城给游客。

建设国际休闲度假区。以投资40亿元的海绵城市PPP建设项目为基础平台支撑,以规划面积3.73平方公里已完成一期81亩建设的“凤凰之窗”文化旅游产业园为代表,建设一批度假山庄、康养休闲和民宿酒店项目,推进城市新区、旅游服务区、乡村游体验一体化建设。

打造乡村游经典线路,实现点、线、面的全域辐射。依托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先行抓好全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及大地景观和林相改造。同时,加快打造凤大二级路沿线兵战文化、农旅体验游,打造八公山、天星山体育探险和休闲度假游等经典景区与线路。

推进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强化旅游要素的聚集效应,大力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全域旅游’提出新要求,曾经的观光游逐步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也成为必不可少。”颜长文若有所思,“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的要求,着力提升住宿服务水平,增强游览接待能力,打造特色产品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重点推进完善城乡全域旅游指挥管控服务系统建设。”

按照计划,今年“十一”国庆黄金周前,城北游客服务中心和2万辆生态停车场就可竣工投入使用,加上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城东、城西游客服务中心和各乡村游服务点,以及规划建设中的立体停车场、景点停车场、公共停车场等建设,共同构成一个功能完备的交通停车服务体系,同时,将逐步取缔城区公路边停车。不久的将来,凤凰每逢黄金周就变“堵城”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旅游无障碍交通换乘的凤凰城。

分三步走,打造生态文化公园

“三年羽翼丰满,七年展翅高飞,十年凤凰涅槃。”

10年左右时间,将凤凰县建设成为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

这,就是“全域旅游”形势下,凤凰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方向已定,我们思路明确,信心坚定。”赵海峰说。

按照规划,凤凰县旅游发展未来10年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2015年至2017年60年州庆前,夯实基础。

要基本完成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接驳体系,解决游客可进入问题;完成大、中、小各多层次游客服务点体系建设,解决游客服务问题;建设一批高端酒店、特色民宿,基本解决游客接待问题。在已有旅游产品中,力争核心景区凤凰古城创5A级景区成功。同时,乡村游景区争取2家创4A级成功,3家创3A级成功。力争增加150名国家导游,引进5家在凤凰注册的旅行社。争取观光农业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花海、果品等农旅产业加速发展。继续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高额回扣等旅游乱象,规范旅游秩序。

到2017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突破8万人,游客平均停留天数达2天。

第二步,2018年到2020年,初具雏形。

要争取实现乡村旅游成线路成产品,并进入旅行社行程,能够独立营销,其中90%乡村旅游点能满足游客住宿。提供的旅游服务产品项目逐步多元化,如游乐体育项目,如养老、医疗、办公等延伸服务。特色化酒店建设有成果,如温泉度假酒店、特色民宿等。大地景观基本成形,农旅产业充分融合,共同发展。

到2020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稳定在10万人以上,游客平均停留天数接近3天。

第三步,2021年到2025年,生态文化公园基本建成。

到2025年,争取实现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2万人,旅游收入突破300亿元。

“那时,游客来到凤凰的每个景区景点,想住就能住,想吃就有吃,想玩就好玩。政府全面退出所有旅游的直接经营,全县域内的基础设施、相关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全社会人口基本素质都能面对与接待游客,绝大部分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益。”赵海峰描述凤凰旅游的发展蓝图时,信心满满。

凤翥千里,领航扬帆。

面对“全域旅游”的新形势新要求,作为全州旅游“龙头”的凤凰县,先行先试,破题发展,必将推动全州生态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湘西建设成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

上一篇:公司毕业实习报告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