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分支,我国的儿童文学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展维度,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更加深层次的建议。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儿童文学进行探析,以科学发展的观察角度审视当前的研究方法,选择更加合理的学科平台,为儿童文学创作提出更加明确的建议,也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提出更加宽泛的思考角度。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 篇1:

浅析大众传媒影响下儿童文学作品的传播

摘要:伴随着儿童文学在文学中地位的提升,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受关注,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如今在高销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其受传媒的影响有多大?传媒是否已经掩盖了儿童文学作品真正的内涵?儿童文学市场面临着怎样的问题?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以杨红樱、曹文轩、郭敬明、安妮宝贝四位作家为研究对象,将大众传媒下儿童文学作品品质与营销之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发现高销量儿童文学作品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并对进一步规范儿童文学作品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为构建纯洁和谐的儿童文学作品起推进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儿童文学传播

中学校园,书店,刚刚到货的《最小说》被迅速抢购一空。安妮宝贝淡淡忧伤的文字,不知令多少女生泪眼朦胧。大量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如同雨后春笋,一夜间横空出世,广大的读者群、作家们的忠实粉丝更令许多儿童文学作品的销售异常火爆:2008年,《小时代》 三天创下2008年全国第一销量,几乎毫无悬念,郭敬明的《小时代1.0折纸时代》一上市就成了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2011年8月,安妮宝贝时隔五年推出新作《春宴》,首印120万册;从2004年开始,杨红樱的作品一直是国内少儿图书的销量冠军,而在此之前,这个位置被J·K·罗琳等国外作家所占据。2000年至今,杨红樱的作品在中国内地累计销售近4000万册,创造了中国童书史上的销售奇迹;2009年,曹文轩的《草房子》突破百次印刷……有人说,这些现象足以证明今天的中国儿童文学有了长足进步,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一部作品得以畅销,恐怕不仅仅是文学纯文本的魅力所致,作家的个人人气、大规模的宣传和炒作同样不容小觑。以郭敬明的《小时代》为例,这本书模仿CD、DVD推出了限量版,书籍附上了特别绘制的海报,在封底印刻上编码,以期在阅读功能之外增加收藏价值。据书店的导购员说,《小时代》的限量版和平装版放在一起销售,定价相同,所有人都会选择限量版。有人买书要挑个心仪的号码,还有人要买连号的书。两个版本同样售价29.8元,限量不加价。一般情况下,限量版的销售量是普通版的3、4倍。有业内人士认为,《小时代》发行限量版只是营销手段,两种版本一起卖,既契合购者的比较心理,诱导买书,又大小通吃;而当前图书市场,10万册已是大销量,一本书出版99999本,还叫限量版吗?虽然安妮宝贝号称中国“小资女”们最钟爱的女作家之一,但出版方似乎也为销量“担忧”,《春宴》随书赠送广播剧、电脑主题桌面等,“刺激”销量,资料片甚至颇有新意地公开声明放弃版权,任何个人与单位均可免费发布、传播、分享。

由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的繁兴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条,文学逐渐被商业化。如果我们听任商业操纵儿童文学,那么读者、作家将受到重大创伤。首先,某些作家的创作内容一味迎合小读者的需要,失落,伤感成为作品的主色调,暴力,血腥的描写也屡见不鲜,这些对心智并不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和到导向力,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在其心中留下印象并有可能成其日后模仿的样板,这对于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可谓恶劣。其次,出版商出于经济目的对于作家施加压力,要求短时间高数量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导致文学作品的大量泛滥,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作家沦为金钱的奴隶,创作才能被极大程度地损害,难以展示自己的创作个性,长此以往,难免被时代淘汰。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之下,儿童文学作品被大力炒作,过分包装,一系列的促销策略更是让读者颇为动心,在选择阅读作品时眼花缭乱,盲目从众。

那么,在当今娱乐至上,人心浮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我们应当如何保卫儿童文学这片天空的纯净晴朗呢?答案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出版商、作家和读者的共同努力,儿童文学才能取得良性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作为作家,尤其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应随波逐流,为短暂的经济利益蒙蔽双眼,一味疯狂创作而不顾作品质量。曹文轩的《草房子》或许可以给不少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以启示。作为一部长篇畅销书,能够在短短十二年间一版再版,且发行量逐年攀升,所依赖的绝不仅仅是精美的商业包装,作品中描写的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才是打动读者、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其次,作为出版商,盈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选择出版物的时候应该客观选择有利于大众的文学作品,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下选择文学素养较高的作品进行出版,而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塑造培养的时期,作为合格的出版商,我们有权利和义务担当起这份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责任,给孩子们的心灵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最后,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受众,更应该具有明辨好坏、真伪的能力,鉴于青少年人生阅历浅,知识素养较低,有时无法为自己选择正确的读物,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更为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抽出时间为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阅读作品;作家们在写作之余,走进学校,和学生们互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近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应当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困境与出路》.赵坤.《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第04期

[2]中国儿童文学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文学—文史哲—CNKI学术论坛

[3]《中国读书报》.《草房子》突破百次印刷出版的启示

作者:闫晓庆 于雅楠

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 篇2:

谈论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摘 要:儿童文学是文学中的一个分支,我国的儿童文学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展维度,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更加深层次的建议。本文针对当前中国儿童文学进行探析,以科学发展的观察角度审视当前的研究方法,选择更加合理的学科平台,为儿童文学创作提出更加明确的建议,也为促进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提出更加宽泛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主要趋向

儿童文学是将儿童作为主体,以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也不断在和世界儿童文学相互融合,体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创性精神。我国儿童文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研究方向上还应该与时俱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建设方向。

一、开拓新的研究空间

(一)儿童文学的多媒体研究

多媒体在当下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包含文本、图片、动画、短片、音频等多种形式,是感官综合体验的重要组合形式。儿童文学的多媒体研究强调的是,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及功能性,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形式。例如儿童文学与美术相结合,儿童文学与网络相结合、儿童文学与屏幕相结合等。儿童文学与美术相结合,就是将儿童文学故事进行卡通艺术创作,在故事场景、人物漫画等方面进行深入加工,卡通漫画的形象更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这方面我们可以更多地借鉴国外的相关产业,例如日本和美国的漫画业,其具有相当发达的产业链条,学习借鉴将其国产化。儿童文学与屏幕的结合,就是将文学作品搬到银幕上来,以更加直观的视觉传递出儿童文学作品想要传达的主题,儿童影视是影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的运作下也有了显著的业绩成绩,我们倡导儿童文学与屏幕相结合,以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构建儿童文学的多种形式[1]。

(二)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点,初年级的学生所学习的语文大部分都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影响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转述能力。儿童文学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阅读中感知情感的力量,儿童文学所宣扬的“真、善、美”正好与语文教学传递的“正能量”相仿,将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化”更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对于树立孩子的价值观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的发展必须要依靠阅读推广,我们不仅要更多的推荐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要害鼓励作家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创作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儿童阅读需要有辅助教学,语文教育就是通[2]过老师以更加专业的教学手段带领孩子进行赏析,为儿童构建更加纯净的精神世界,这种举措也有效避免了当前网络游戏泛滥的现状,给孩子提供更符合教育特征的儿童文学环境。

(三)儿童文学出版传播研究

儿童文学要有一个好的传播途径,而出版传播方向的研究就是为儿童文学更好的制定战略性指导方针。儿童文学出版研究需要从两个维度上进行考虑,首先是时间的角度,我们要注重积累以往的儿童读物出版经验,以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更多有关儿童文学发展方向的思考,特别对于一些工作在一线的编辑、营销人员,要认真的听取他们的评论和总结,对于未来的儿童文学出版有着战略性的发展意义。其次是地域上的角度,我国的儿童文学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但是我们也不能“闭门造成”,要更多借鉴、考察、研究其他国家的儿童文学发展路径,以更加宽裕的视角审视实际儿童文学发展的趋向。随着社会变革,儿童文学出版传播成为了一项产业,也是儿童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商业化利益的驱使下我们还要为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导向把好关,要勤思考、多品评,让儿童文学的品味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促进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的同向发展。

二、提出新的理论话语

儿童文学的理论话语伴随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而行,特别在八、九十年代思潮涌动的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儿童文学理论,例如“儿童文学作家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儿童文学的三大主题”、“儿童文学映射的儿童记忆”等[3]。在新世纪、新时代、新环境的背景下,我国的儿童文学创造过程依然有着较为活跃的理论氛围,也有一些新颖的声音为当代儿童文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问题、新规划,下面我们有针对性的挑选一些具有学术讨论价值的进行分析。

(一)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格基础

“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格基础”这样的看法是著名教授曹文轩所提出来的,曹教授同时也是一位小说作家,他曾在八十年代末期提出过“儿童文学作家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但是到了新世纪他对于之前的理论话语有了其他的一些理解,也公开表示需要对于自己之前的话语进行修正。“人格基础”本身具有更加宽泛性的讨论范围,而儿童的内心世界正是在逐步的构建与完善过程,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儿童不断的重塑和优化内心世界,这显然是曹教授在新世纪站在了更高的位置观察儿童文学的未来,不再将儿童文学局限于狭窄的地域视野内,而是以全人类的文化交融来解读的价值与意义,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改革的大国,恰恰需要这样的精神高度[4]。

(二)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我们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将自身的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教育也就自然流露出了成人对于未来儿童的期许。儿童文学选择“以善为美”正是成人对于人类的价值期望,在对于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希望孩子能够成为“美”的人[5]。儿童文学的创作主要是将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处理,以此树立“以善为美”的正面角色,并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培养出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人性和人格都有明确的表达,目的就是在通过文学的启迪作用为儿童创造一个精神文化基础,以积极的意义促成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想象。

(三)兒童文学的特征在于对于美好愿望的表达性和满足性

儿童文学所创造的梦幻世界或者虚拟世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故事有一个完美的收尾,要给孩子们一个心里满足,成人的角度去创作儿童文学,但是不会目光集中在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或可能性,但是一定要落脚在故事愿望的表达性和满足性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创造儿童文学的时候,构思是以一个不完美的结局收场,那么将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是如果儿童文学能够激起孩子内心的兴趣,又同时传递了美好的愿望,可以让儿童在内心深处获得满足感,那么这个儿童文学就成功了一半。儿童文学所映衬的虚幻世界不仅是孩子眼中渴望看到的世界,还是他们内心深处希望得到的世界,用梦幻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的研究要基于作品的创作上,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我国的儿童文学发展状况,在时间维度上要多进行前后的对比以及经验的吸取,在空间的维度上要更多的借鉴外国的儿童文学动向。在新世纪的背景下,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当前儿童文学的主要趋向进行认真探析,为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儿童文学翻译中主体叙事交流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5):92-98.

[2] 刘庆瑜.大众传媒视野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状况及发展研究[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7(11):174.

[3]吴翔宇.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演进史的理论构想与研究路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116-123.

[4]唐锦程.基于儿童文学阅读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9):146-149.

[5]谢远博.基于"互联网+"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策略和评测研究[J].课外语文(下),2019(9):88,90.

作者:魏慧娟

大众传媒传播儿童文学论文 篇3:

从儿童文学审视当代儿童教育观

摘 要 儿童文学本是为净化儿童的灵魂和情感,启迪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文学体裁。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子媒介的普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儿童文学这个独特的文化环境失缺了应有的纯真、质朴。探源儿童文学出现的危机异化现状,从教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三方面重新审视儿童文学,以重塑当代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 儿童文学 儿童教育观 教育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少年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其宗旨在启迪儿童对世界的探索精神,净化儿童的灵魂。当下儿童文学危机重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

1 儿童文学异化的表征

文化受经济政治的影响与制约,儿童文学受市场经济、电子媒介、传统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儿童文学快餐化、功利化、成人化三大表征。

1.1 电子媒介的快餐化带来了浮躁的儿童文学

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造就了网络儿童文学的出现,使传统的纸质儿童文学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纸质儿童文学出版要经过多重审核,一系列过程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而网络儿童文学是在第一时间公布于网络以接收读者反馈,并及时修改以满足大众口味的新式文学。现今风靡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诸如穿越、武侠、情爱类的小说,夸张的情节描述,荒诞的图画视觉,简单直白的叙事手法,因其追求视觉的感官享受、对现实的反叛和反教育性的特点而深受少年儿童读者喜爱。

这些良莠不齐的浮躁化、快餐化的作品让儿童应接不暇,会使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未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儿童深受其害,钝化儿童的精神世界,诱导儿童把错误当正确,不良当美好,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1.2 社会功利化加剧了儿童文学的商业化

市面上充斥的各种畅销热书,从向作者约稿、出版到宣传,各渠道最大目的是创造更大化的经济利益。不少小说的主人公人设大多相似,不用努力的高富帅,无所事事,却一路受到众星捧月式的围绕和关注。而努力向上的“丑小鸭”辛苦一辈子也过不上挥金如土的生活。少年儿童处于物欲横流的包围中,很容易羡慕、滋长追求物质生活的心理,精神走向滑坡,内心世界浮躁,粗粝。[1]这样的内容易誤导儿童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形成不良社会风气。

此外由于社会功利取向的引导,学校以升学为重。据学者调查,教师群体中能了解并指导儿童文学与非儿童文学阅读的不到20%。[2]儿童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小学化”的教育,学生从小沉浸在书本、成绩的重压下,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被繁重的课业剥夺,更不用说看课外文学作品。

1.3 成人世界的文化走进了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成人化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语言的成人化和儿童文学价值观的成人化。一方面,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致分两类:成人作家和呈低龄化的少年创作者。当成人作家在写儿童文学时,无论是表现自我或是描写世界,都表现的过于成熟老道,没有儿童应有的单纯与好奇,有些作品中儿童和成年人的审美、价值观出现趋同化。曹文轩曾说过韩寒的三重门就其语言的老练讲,不像出自一位年轻人之手。他们的作品语言、内容背景多为成人化的世界,黑暗、色情、暴力是其特点,如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同居、堕胎、黑色交易等本属于成人文学的复杂,却过早呈现给青少年读者。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的成人化表现在作品传达出的价值观成人化。一部分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是无可挑剔的完美形象,这和儿童时期应有的活泼好动特征完全不符,也使读者过早趋近成人世界的标准。并且因为电子媒介的普及化,儿童不加控制地接受了成年人的“秘密”,导致儿童全盘接收了成人世界的文化,早恋不足为奇,网恋已成趋势,暴力成为榜样,物欲胜过高雅,圆滑当作深刻。少年儿童性格正在形成期,很容易对书中的角色不加选择地效仿。

2 儿童文学异化的探源

儿童文学的异化表征的背后是经济、科技等与文学场域的冲突与矛盾,探源儿童文学畸形的病理,需要去除遮蔽,深入其中,发现本质。

2.1 电子媒介普及导致儿童文学快餐化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网络儿童文学已逐渐成为当代儿童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场域。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的消失。[3]

以电子媒介为依托的儿童文学不受法律、道德的约束,创作者以大众享受的心理为主,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价值、美感以及永恒的精神诉求。其文化符号趋于图像叙事,直观简单遮蔽沉思深刻,浮躁快感冲击美感宁静的特质,不仅限制儿童的想象力,也使读者产生读图胜于读文,读屏多于读书的心理。电子媒介消解了儿童文学的深度和厚重感,破坏了童年的读写文化,影响了儿童成长自我同一性的不完整。

2.2 市场经济盛行致使儿童文学功利化

功利主义的盛行导致儿童文学创作者的价值观发生异化,稿费的吸引力大于艺术的吸引力。创作者力求用荒诞无奇的情节,传奇庸俗的内容吸引读者,作品自然无文学性、教育性。

受商品经济原则的影响,作者、商家把文学作品看做是用货币衡量的商品,无论从包装、销售渠道、受众人群都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满足当下读者猎奇、消遣等心理,作品往往具有重复性、同质性,失缺了儿童文学应有的理智与情感。

2.3 群体意识诱使儿童文学成人化

大众媒体塑造的“儿童化的成人”和“成人化的儿童”的群体意识是儿童文学成人化的一大原因。儿童的思维方式、语态言行受其影响而出现成人化趋势,叙事内容和故事主题弱化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社会群体意识诱导儿童以掌握成年人的一套文化为标准,谨慎细密的思维深受成年人的赞赏,这种普泛性认识无一例外地渗透到了当代儿童文学中,作品充斥着社会化的话语、思维,遮蔽了本属儿童单纯、稚趣的一面。

儿童文学成人化的另一原因与创作者有关,成年人笔下的儿童,是由成年人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论构想出的儿童,对儿童的解读或多或少有所偏颇。儿童文学的创作者不是把儿童臆想成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伪成人”,就是走极端捏造儿童的口吻,把儿童只当儿童看,儿童成一无所知的“低能儿”,也难怪蒋方舟说 “虽然不少人称赞我风格老练,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我们的生活,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4]

3 当代儿童文学教育观的价值诉求

儿童文学不应是功利化、快餐化、成人化的体现,应该是表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回归儿童本真的天性。

3.1 对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追求——真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儿童文学的语境要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否则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不切实际的肥皂泡。朱自强教授曾说“儿童文学作家应是儿童的同案犯,要和儿童共同面对人生和人性的重大问题,一起在困境中成长,不能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中的挫折困难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辩证思维,化压力、苦难为动力。而规避儿童应体验的困苦与磨砺,为儿童创造出虚幻的乌托邦,会使儿童心灵缺失,在步入社会后无法面对接踵而至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大大降低而产生负面影响。其小说主人公多与苦难相连,人物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升华。《草房子》以主人公桑桑为主线,讲述了他经历死亡和病痛的折磨,在亲身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和可怕时,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桑桑开始发生情感的蜕变,学会理解、关心他人。这样的例子在《草房子》均有体现:细马一家因大水而一无所有、杜小康经历了从富裕到欠债的家庭变故,其笔下的形象在品尝到人世间的生死、苦难而体验到彼此陪伴、共度难关的真情,最终实现自我身心成长。

3.2 对儿童文学人文价值的追求——善

曹文轩在《追随永恒》代跋记中写到“孩子——这些未长大成人的人,首先一点依旧:他们是能够被感动的。其次:能感动他们的东西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5]

儿童文学应包含人文情怀,传达人性的至善至美。感动人的往往是最真挚的情感,《艾地》中的秦大奶奶为救落水孩子险些没命,最后因为一个南瓜,再没醒来。她对土地的情,对孩子的爱,让油麻地的人自发举行了一个“有史以来没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历史上也不可能有的盛大葬礼”,给读者触动心灵的震撼,秦奶奶的墓地开满了奶奶最爱的艾,每天都有人清理看守。这些朴实的文字让读者感受到人世间的善和真情,甚至中青年读者都为之动容。

3.3 对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追求——美

“文学的作用首先是审美作用,只有经历了审美的过程,只有在审美过程中获得了内心的悸动和愉悦,这种心理变化才有可能转化为其他”。[6]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渗透这种美感,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高雅气质。

曹文轩笔下的世界是一种诗意的美、浪漫的美、动态的美、意境的美。荷塘、草房、红瓦、纸月、红菱、这些唯美的意向都传达出美的精神。在《草房子》中有很多这样的描写:“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无痛的枯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微风卷着荷叶,几支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像几枝硕大的毛笔,黑黑地竖着。”[5]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皆有感情,一幅幅柔美秀丽的江南水乡图在读者眼前呈现。

儿童健康心态的形成有赖于儿童文学作品中文字语言传达出的教育价值的熏陶与浸染。通过阅读儿童文学,让儿童找到天性的回归,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关注他人的健康和幸福,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承担,学会同情。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培养成为一名真诚尊重他人和真理,健康積极向上的人。

参考文献

[1] 马力.在大众传媒时代坚守文学——评曹文轩的儿童小说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2012(4):146-150.

[2] 王倩.传媒时代儿童文学传播的三大障碍及破解之策[J].河北学刊,2012(3):88-91.

[3] 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6.

[5] 张悦.当儿童文学出版邂逅成人化[J].中国图书评论,2010(5):46-50.

[6] 曹云轩.草房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

[7] 刘绪源.对一种传统儿童文学观的批评[J].儿童文学研究,1988(12).

作者:陈艺侬 赵彦俊

上一篇:党员远程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民政局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