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传媒排名

2022-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国大众传媒排名

大众传媒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摘要]大众传媒作为美国的第四种权力,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的对外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对于对外政策而言,公众既是施力者又是受体。公众舆论将大众传媒和对外政策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大众传媒;决策议程;公众舆论;政治工具

[

大众传播媒介(以下简称大众传媒)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大众传媒可以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与电子媒介(电影、广播、电视等)两大类。20世纪后半期,互联网的出现使大众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众传媒在美国独立革命中曾发挥过巨大作用,因此奠定了它在日后美国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作为“美国的第四种权力”,大众传媒对美国外交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送国际政治信息以及外交信息

大众传媒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信息来源,国际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网以及报刊等传媒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据。通过看报纸、收听收看新闻节目以及和记者交流来进行政策调研,是外交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国家元首到外交部长,从驻外大使到外交部的普通工作人员,无一不将大众传媒作为他们了解国际风云变幻的耳目和捕获信息的得力助手。美国前总统里根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预计第二天将会有什么新的热点问题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众传媒是传送外交信息的生命线。新闻媒体传递外交信息的功能在处理危机和突发事件中尤其突出。在危机和突发事件初起时,外交途径的信息往往不灵,新闻媒体成为政府惟一的信息来源。美国前总统里根和布什的外交事务顾问丹尼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CNN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道要多得多。

二、大众传媒具有设定外交事务的决策议程和舆论导向的功能

大众传媒不仅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大众传媒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大众传媒的“设定政治议程”的功能,不在于它如何影响公众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而在于它通过所提供的信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告诉公众什么是重要的,应给予关注,什么是不重要的,不必给予重视。这是一种隐蔽的影响方式,潜移默化,最后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间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大众传媒的这种左右统治者言行的能力颇使当权者头疼。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律师劳埃德·卡特就曾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抱怨政府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大众传媒“设定政治议程”的功能还表现在加快外交决策过程上。大众传媒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暇。在时间的压力下,有关政府官员必须加快处理信息的速度,缩短决策过程,以免贻误契机,造成被动。1962年,在公众了解古巴导弹危机之前,肯尼迪总统有6天时间来考虑和制定他的对策。而在今天,由于高科技的发展,这种时间几乎不存在了。1998年11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国准备于14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9点。8点刚过,国家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积极的”反应。8点15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CNN的报道,同时与他的安全顾问们在电话里进行讨论,包括正在飞往亚洲途中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8点45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后来,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了。大众传媒令外交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以小时分秒计算。

除了“设定政治议事日程”之外,大众传媒还有极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问题上这种独特的功能更显突出。普通公众对国际问题的了解相对较少,外交政策对他们来说过于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仅告诉人们世界上发生的哪些事件更为重要,而且还能按照自己的选择来强调或隐瞒或暴露某些事实,支持或批评政府的外交政策与行动,从而影响公众对国际事务或外交政策的看法,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导向,给外交政策带来推动或抑止的影响,例如,1993年底,美国的电视上充满了索马里内战造成的杀戮不止、饥民遍野的画面,克林顿紧急下令美国军队参与一项在那里的大规模维和行动。然而,没有多长时间,电视上几个美国兵的尸体被愤怒的索马里人拖过大街的镜头立即令全美哗然。公众要求攒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政府匆匆终止了这次不成功的维和行动。美国的政治分析家评论说,是“CNN”把美国拖进了索马里;也是“CNN”把美国拉了出来。

三、舆论精英和舆论领袖通过大众传媒向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美国公众可分为四个层次:普通公众、专注公众、舆论精英和舆论领袖。美国著名学者伯纳德·科恩在其经典著作《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对“公众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公众舆论是外交政策制定者政治轨道之外的环境中能作用于外交政策的一种政治力量,一种能推动、限制或者纠正决策行为的力量。”四个层次的公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方式和力度不尽相同。这里着重阐述后两者的影响。

舆论精英为数很少,处于社会结构的高层,他们信息灵通并具有国际问题的专业知识,外交事务跟他们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这类人包括国际问题和外交领域的专家、学者、资深新闻记者、资深企业分析家、政府官员、知名社会组织者、政治活动家、企业管理人士,等等。这些人不仅对国际问题有系统的知识和看法,而且往往参与一些有关组织的活动,并通过利益集团或非政府组织网络向外交决策者施加影响。他们是公众舆论的制造者。在外交问题上形成舆论的主要是这部分人。舆论领袖只是为数极少的高层人士。这部分人在政治上极为活跃并且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包括著名政治活动家、企业界的头面人物、各大民间组织发言人、著名专栏作家、高级新闻编辑及管理层人士、著名专家、教授以及前政府高级官员。这些人对政治和国际问题极有见解,而且经验丰富。他们深刻地卷入同外交有关的政治活动,经常

受到政府的咨询或主动地向决策者提供政治和经济支持,并常常通过院外集团和压力集团对政策施加影响。他们是舆论发起者。人们熟悉的基辛格博士、著名的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以及著名新闻评论家沃尔玛·里普曼等人就可以被看作是“舆论领袖”。舆论精英和舆论领袖对新闻题材进行透视描述和解释说明,对外交政策的走向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政策建议,或者批评现行的政策,其观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精英舆论”。各国的外交决策者对“精英舆论”都十分重视,会在不同程度上吸纳其“有效”成分,并根据其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修正决策或行动措施。

四、大众传媒是美国对外政治和文化扩张的政治工具

在美国,传媒一方面高喊“新闻自由”,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动地充当政府的“第四部门”(其他三个部门分别为: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众所周知,美国政府的国际喉舌“美国之音”是美国外交政策的积极推行者。“美国之音”隶属美国新闻总署,是联邦政府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宣传机构,其工作人员由美国国务院的外交官和专业新闻工作人员组成。这个新闻机构十分庞大,每周以四十多种语言向全世界播放近1000个小时的节目。它的宗旨之一非常明确:清楚、有效地向全世界传达美国的外交政策。1996年时任“美国之音”总监的杰弗里·考思撰文解释“美国之音”在后冷战时期的六大任务,包括协助全球进一步了解美国,协助全球了解美国认定至为重要的价值观和制度,向全球解释美国的政策,为美国的文化、贸易、旅游制造良好的气氛,等等。这可以说就是传播媒介阐明本国外交战略的最好证明。

传媒的宣传作用并不只体现在政治新闻的传播上,娱乐媒介所起的宣传作用也不可忽视。娱乐媒介,尤其是电影电视,对一个国家公众的政治信仰和社会意识有着微妙而又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也许是比较缓慢的,但却是十分巨大的。在当前,美国已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制作;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美国的电视节目甚至占到了60%—80%,这些国家实际上成了美国的转播站。在这场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对外舆论传播中,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都竭力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普世性和价值观念的救世性,试图把一个充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纳入美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之中,使美国不但成为军事上和经济上的霸主,更成为世界的精神领袖。

值得强调的是,近年来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力急遽增强,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对外影响方面已超过了传统媒体的作用。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凭借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确立了在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在美国看来,一个能够出色地领导信息革命的国家,将会比任何国家都强大。信息优势有助于加强对外政策与军事实力之间的联系,成为一种新的威慑力量,成为国家关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目前,美国正凭借其在网络的优势地位,将自己制定的网络标准推广到全球,利用互联网把美国意识形态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对于互联网在未来美国全球战略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大众传媒不仅是美国的“第四种权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特殊的势力。作为国际政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其对外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响。各国传媒的国际报道基本都与本国的对外政策保持一致。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来推进一个国家的事业,防止大众传媒对自己利益的伤害,这是每个国家决策者、外交官、传媒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

(本文责任编辑 李红)

作者:徐海娜

第2篇: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目 录

一、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 2

(一)美国建国前 ................................................ 2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 2

(三)20世纪

三、四十年代........................................ 2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 3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 3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 ........................................ 5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 .................................. 6

三、总结 ................................................. 7

大众传媒与美国政治

摘要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大众传播媒介依靠《权利法案》第一条的保护,享受着充分的自由,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势力”,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界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政治生活的主角,美国总统与大众传媒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依托,相互影响,推动着美国政治的前进。

一、 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美国建国前

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二)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

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三)20世纪

三、四十年代

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

二、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21 世纪的今天,大众媒介在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谓不重。在国家建构中, 大众媒介起着政治动员作用;民主建设中则起着传播民主思想、维护民主制度的 作用;此外还有在行政方面起着促进合理化的功能等。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装 置",大众媒介影响巨大。在美国,传媒与政治的互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 响着美国的政治生活。对它的关注,无疑可以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提 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西方主流媒体常常以“自由”和“人权”的卫士自居,标榜自己独立、客观、公正。近期发生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反映出一些西方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政治和经济利益,完全可能做出侵犯人权和公民利益的行为。那么,其他西方媒体又怎么样呢?它们能做到尊重人权尤其是其他国家公民的人权吗?它们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能做到客观、公正和独立吗?我们不妨从美国媒体与美国外交决策的关系来看这些问题。在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复杂。仅就过去十年而言,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战争,从反恐到防核扩散,从中美关系到美俄关系,媒体与政府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依赖并且在多数时候相互配合的关系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也颇耐人寻味。

(一)大众传媒对美国政策制定的影响

美国媒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有着上百年的传统。“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 者的屋子里面。 ”这是摘自美国某位学者的言论。从早几年前开始,大众媒介就 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国际 政治和外交信息一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通过通讯社、电视网络、广播电台、因特 网以及报刊等媒介进入有关政策制定人员的办公室,成为制定政策不可或缺的依 据。美国第三十九任总统里根在任期间每晚和他的高级助理一起观看电视新闻, 然后研究电视新闻对政府决策的评论,并对第二天将会爆发新的热点问题进行预 计以及讨论如何对付这些问题。曾任里根于布什两任政府外交事务顾问的丹尼 斯•罗斯曾表示:“在突发事件中,从 CNN 报道中所获取的信息比从政府自己的渠 道要多得多。 ”可见,当今大众媒介早已不仅是政府对外政策得传声筒,更是决 定外交政策的一把定音锤。

为外交决策提供信息、决定外交政策方向的同时,大众媒介在某种程度上也 充当着影响外交政策的轻重缓急的角色。通过对国际信息的选择和编排,美国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公众对国际问题的 关注程度,从而拟定了公众对国际事务的兴趣和倾向这一社会政治议程,进而在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处理外交事务的议程。 与此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所提供的信 息及提供信息的方式,潜移默化在公众的意识中形成某种定势,造成某种舆论, 间 接地对决策议程产生影响。

大众媒介对国际事态发展的跟踪报道,其速度之快往往令外交决策者应接不 暇。这时大众媒介的角色就好比加速器,迫使政府决策的时间从以天计算加快到 以小时分秒计算。据了解,1998 年 11 月,由于伊拉克拒绝联合国的武器核查,美 国准备于 14 日对伊进行轰炸。轰炸时间定在美国东部时间 9 点。8 点刚过,国家 安全事物助理伯格就在家里接到手下的电话:CNN 记者萨德勒正在巴格达进行直 播,他从一位伊方官员处得知萨达姆已对安南秘书长要求伊接受核查的信作了“积极的”反应。8 点 15 分,伯格赶到白宫,克林顿一边收看 CNN 的报道,同时与他 的安全顾问们在电话里进行讨论。 点 45 分,克林顿下令五角大楼推迟这项计划。 8 结果,这项轰炸计划被取消。在该项中大众媒介的作用是双向的,对于合作方的 政府,可以促使其短期内做出决定,缩短决策时间,以免贻误战机;而对于敌对 方的政府,则可以扰乱其政治议程设置,迫使其处于被动地位。

归而总之,媒体对美国内、外政策制定的影响体现在推动政府采取行动、阻碍和延缓政府行动两方面。大众传媒的局限性和反作用也是在美国政策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基于媒体求新的本能,很少有事件可以长期得到媒体的“垂青”,而一旦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对某一事件或话题失去兴趣,这一事件就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如果一件事情本身既缺乏持久的影响力,又缺乏商业意义,就很难受到媒体的持久追踪。美国媒体所特有的“本土意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如果是一场发生在与美国没有多少关联且地域狭小的第三世界国家里的内战,美国媒体就很少或根本不予报道。例如,美国媒体经常会忽视一些非洲国家的内战和人道主义灾难。

(二)大众传媒与美国总统

在美国230多年的历史中,美国政治制度,民主程度日益完善和提高,美国一度成为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而大众传媒为美国人获得民主和自由作出了巨大贡献。1690年《国内外公共事件》被当地政府禁止,这也拉开了美国政界与大众传媒的恩怨情仇史。总统,作为政界中最重要的角色,也与大众传媒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保持着一种微妙和暧昧的关系。

此外,随着本世纪 50 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媒介制造政治人物的作 用日益凸现。1963 年,25 万人的队伍进军华盛顿,进行为黑人自由与平等权利 的游行演说。 期间, 电视媒体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从而直接使本次运动领袖马丁. 路德.金进入美国公众的视线,成为政治明星。据统计,1960 年总统肯尼迪与尼克松的电视辩论赛至少有8500万美国观众,首场辩论,三大电视网现场直播,这是竞选关键时刻。肯尼迪 以年轻、干练的形象战胜老气横秋的尼克松,成为上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明星也 是如此。根据当时辩论以后民调发现,凡是通过看电视听辩论的,绝大多数人认 为肯尼迪赢了;但是凡是听收音机听辩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为尼克松赢了。为 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通过电视的方式把两个候选人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 了。全国选民看到的一个尼克松就是一个穿着灰色的西装、跟灰色的背景也模模 糊糊的, 然后呢脸上胡子也没刮干净, 看上去还老冒汗, 不断的拿出手帕来擦头, 给人的一个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无精打采的一个人,是一个已经被繁重的国事 给压得不知道该如何去办的人。相反,肯尼迪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个神采奕奕的 感觉,生气勃勃的,而且辩论的时候所用的语言也简短有力。11月,肯尼迪以领先118550张选票获胜,这归功于他良好的电视形象。

大众传媒对总统竞选起极为重要作用,原因有一下几点:

1、人们关于竞选的消息大部分来自媒体,这就需要候选人通过媒体进行竞争。

2、大众媒体在形成选民对候选人的印象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约翰•莱恩赞特指出:“因为电视每天把政治领导人的形象送往千千万万公民的家里,电视也就引发出对人的情感反应,这样有助于电视观众关注政治候选人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关注他们所代表的政党或他们对有关问题发表的意见。”

3、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助于确定公众认为重要的政治问题,从而影响到公众对候选人的偏向。

4、媒体在投票日开展的民意测验对选民的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三)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及监督

媒体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和执行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影响公众舆论来对政府施加影响。由于多数美国人对国外缺乏直观的认识,很难知道发生在其他国家的真实情况,因而在外交事务上缺乏自信,这使得他们更依赖于媒体的报道和专家的评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民众在外交问题上看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显而易见的。

一个对媒体有利的事实是,美国人对媒体的依赖性非常大,而美国媒体显然也很清楚自己的力量所在。根据传播学家的描述,媒体对什么报道得多,公众就可能对什么感兴趣,而公众(也可以说是选民)感兴趣的事,政府就要给予更多的注意。无形之中,媒体就可以通过公众的力量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方向。换句话说,决定什么是新闻,即“新闻制造”是媒体的日常工作,这使得它较改变民意更容易制造出“新”的民意,而这种新的民意常常会对政府的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但同时,在影响监督政府和外交决策方面,媒体与公众舆论是存在着共生和互动关系的。一般来说,公众关心和热切谈论的外交话题,也往往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使得公众舆论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来影响政府的对外政策。在美军虐囚丑闻中,美国公众对媒体的高要求就对媒体产生了影响,也成为了媒体必须有所作为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在表达民意、影响外交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博客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格外引人注目。博客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的传播形式,一种内容不断更新的新闻出版方式,在互联网上兴起后,成为了一种越过传统新闻出版部门直接与广大受众见面的新的传播形式。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博客所起到的作用甚至让传统媒体汗颜。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三、总结

美国之所以大众传媒对政治有巨大影响,是因为大众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具体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第3篇: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及近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它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美国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 "○杂志缺乏报纸的及时性,但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早期美国杂志价格昂贵,是显贵阶层的消费品,主要刊登小说、学术论文、政治和社会评论。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杂志才逐渐兴起,销售量逐步扩大,有的刊物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上的"揭丑时代"到来,这是美国杂志史上大规模、深度参与社会的辉煌时期。《大西洋月刊》、《哈波斯氏》、《麦克卢尔杂志》、《舞台》等杂志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公共政策,反对托拉斯,抨击政府腐败现象。二战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杂志辉煌不再。

20世纪

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电视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形象化特征。政治事件的视觉化图解强化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渲染效果。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一夜间传遍世界便是一个有力例证,网络政治的时代就要

1 到来。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互联网已俨然以"新媒体"的角色风行世界。小布什在1999年3月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最终帮助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诠释外交政策,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美国有一位学者曾说:"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

2一位议员的助手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说:"国会首先研究的问题有90%是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头版。3就历史与现实看,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据统计,美国主要传媒所发国内新闻的70---80%是关于各级政府官员的消息。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制造政治人物,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充任某种政治官职或竞选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而是在一些事件或政治运动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他们或因大众传媒的追踪报道而成为某次运动的代表;或因某次丑闻而名噪一时。前者如马丁·路德·金,4与此相关的是在总统竞选中,后者如尼克松总统。○我们看"电视政治"的巨大威力,它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的未来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可资援鉴的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时的辩论。肯尼迪新鲜、生气勃勃的面孔最终战胜尼克松胡子邋遢、倍显憔悴的容颜。一般认为他们间的辩论开创了“美国电视政治新纪元。”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并不止这两点,它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对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另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大众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贡献有加。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崇奉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公众,帮助他们树立基本价值体系;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运作方式,确立民主观念。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 2 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埃默温· 埃默里 ,○《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 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J·赫位特·阿特休尔 ,○《权力的媒介》【M】,陕西;华夏出版社,1989。 ○4本·巴格迪坎 ,《传播媒介的垄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第4篇:美国大学传媒专业排名及申请解析:

1、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Columbia University专业包括:新闻学硕士和传播学博士学位课程,另研究生院还开设新闻与商业或新闻与法律等双学位课程。要求:GPA 3.7 + 托福114 + 一篇论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是唯一拥有新闻学院的常春藤大学,其新闻研究生院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

2、School of journalism,University of Missouri专业涉及到了新闻的各个领域,学院提供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本科课程为5年制的本硕连读,硕士课程为两年制。要求:GPA 3.5 + 托福110 + GRE 1100 + 一篇论文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开设新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该校毕业生在美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十分活跃,成绩突出,每年就业率和起薪方面都在美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3、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开设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包括印刷、广播报道、编辑、广告、出版、国际关系、多媒体动画等。要求:GPA 3.4 + 托福100 + GRE 1000(写作5分)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新闻与传播学院是美国最古老和最优秀的新闻学院之一,该学院是第一所开设电子编辑和制作专业的美国的大学。

4、Medill School of Journalism,Northwestern University要求:GPA 3.4 + 托福114 + GRE或GMAT或LSAT + 一篇论文西北大学(全美一级14)的麦迪尔新闻学院由美国著名的传媒巨人芝加哥先驱论坛的创始人约瑟夫麦迪尔捐助而于1921年成立的。

5、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University of Florida.学院提供新闻专业的本科(四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一年制硕士),优势专业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大众传播等。要求:GPA 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 一篇论文佛罗里达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其他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不同,佛大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仅有不到50年的历史,但其已发展成为了一所世界一流的新闻学院。

6、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专业包括广告学、电子传播、公共关系、视觉沟通、医学新闻、媒体法等等。要求:GPA 3.4 + 托福105(写作4.5)+ GRE 1000(语文部分580) + 一篇论文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北卡的新闻与大众传媒学院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7、 E.W. Scripps School of Journalism,Ohio University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开设的专业包括:广告管理、广播新闻、杂志新闻、新闻写作与编辑、网络新闻、大众传播、公共关系等。要求:GPA 3.2 + 托福100(写作4.5)+ GRE 1100俄亥俄大学新闻学院的特色是提供小班教学和世界各地的实习机会,在过去的35年中有超过200多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到了包括欧洲、中东和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习。

8、School Of Journalism,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开设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新闻与法律专业的双学位硕士课程很热门。要求:GPA 3.0 + 托福94+ GRE 1000。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校区新闻学院,印地安娜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于1932年。

9、UC BerkeLe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专业方向包括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与电视、新媒体、图片新闻、国际报导、环境新闻学、商业新闻、都市新闻等等。要求:GPA 3.5 + 托福105+ GRE 1100(VERBAL不低于580)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研究生院,是美国著名的公立大学,两年制的新闻硕士课程是其优势专业,十分看重工作经验,应届生申请难度大。

10、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California专业包括:广播新闻、印刷新闻学、公共关系新闻学、大众传播、传播管理、全球传播、新闻学、战略公共关系等。要求:GPA 3.2 + 托福105 + GRE 1000(语文部分550) + 一篇论文南加州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为全美最优秀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之一,南加州大学安隆博格传播学院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提供范围广泛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第5篇:大众传媒论文: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

【中文摘要】大众传媒作为现代化的产物,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形势下,它已经广泛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了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的观念,继而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中维护一系列大众所需的社会公共利益,进而对政府决策的制定产生影响。我国政府决策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项政府政策的出台,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很大关注,假若人们合理的要求没有得到考虑,政府决策就会失去他们的支持,所以提供一个让各种意见充分表达的平台成为必需。大众传媒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一方面把政府的决策传达给民众,增加民众对我国政府决策的了解,让民众积极的参与政治,并对政府的决策过程加以监督;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为民众提供一个利益表达的平台,把民众的利益需求传给政府决策者,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大众传媒对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课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运用了系统分析法、社会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的分析了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关系,并提出了四项让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策良性互动的建议。

【英文摘要】The mass media as the product of the social, it has been widely worked into every aspect of the society, and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life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global situation, its influence is growing stronger day by day. Especiall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mass media as aspecial of environment, providing a impotent of the public value,and maintain a series of social interests, and then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s policy.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 of interests been influente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so the People will be intereted in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if the reasonable demands of the people not be considered, the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will lose their support.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ary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On the one hand,the mass media as a disseminator of information can tak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to the people,increased public support for our government policy, Let people participated in political and supervise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process;On the other hand, the mass media provide a public platform for people,and take the public demand to the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guarantee the government policy’s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fic.The impact of mass media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 relatively new research topic. Lots of paper are consulted and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system analysis approach, social inquiry methods and so on,are applied.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and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s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four proposals that make the interaction ofmass media and our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re proposed. 【关键词】大众传媒 政府决策 媒介寻租

【英文关键词】mass media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media rent-seeking 【目录】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3-47-1178-999-10Abstract

4目录5-7

摘要

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的来源1.1 课题来源和意义7-81.1.2 课题的意义7-81.2.1 国内研究情况8-91.3 研究思路和方法9-1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情况1.3.1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众1.3.2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10-11传媒的含义、种类、功能及其现状11-1511121213-1515-192.2 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11-132.2.2 引导舆论122.2.4 提供娱乐12-1

32.1 大众传媒的种类2.2.1 传播信息

2.2.3 教育大众2.3 大众传媒的现状第三章 政府决策的含义、特征及其现状3.1 政府决策的含义1

53.2 政府决策的特征

15-163.2.1 政府决策的权威性15-16

3.2.3 决策方式的民主性16

3.3 我国政府决策的现状

3.2.2 决策内

3.2.4 决容的公共性16策方式的科学性1616-191718-1919-213.3.1 决策信息不完整173.3.3 程序不规范17-18

3.3.2 制度不完善3.3.4 权责不明确第四章 大众传媒与政府决策的辩证关系4.1 政府决策背景下的大众传媒19-20

4.2 大众传媒时代的政府决策20-21策21-3121-26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与我国政府决5.1 大众传媒对我国政府决策的积极影响5.1.1 大众传媒在突发事件上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了

5.1.2 大众传媒形成的公共舆论使政府的决5.1.3 大众传媒监督政府决策过程,帮助政

5.2 大众传媒在对政府提供决策中5.2.1 增强社会沟通器的功能,防止过大量素材21-23策更加民主23-25府维护社会的稳定25-26仍然有很大空间26-31度市场化27-2929-

315.2.2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应到位第六章 我国政府决策如何充分反映大众传媒和适应民

6.1 大众传媒要加强自身机制的建设众需求31-3931-3331-326.1.1 建立、健全大众传媒的危机预警机制6.1.2 加强大众传媒的行业自律32-33

6.2 政府应主动与大众传媒合作,向大众传媒提供足够的信息33-356.2.1 政府及时公开突发性事件的各种信息,建立信息

6.2.2 我国政府可以主动与媒体合作公开制度34

34-35法规35-3836-3737-3839-406.3 建立健全有关新闻出版和政府决策等方面的法律

6.3.1 要加快关于大众传媒行业的立法建设6.3.2 法律能保障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6.4 发挥好各方面的监督功能38-39参考文献40-41

致谢41-42

结语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2

第6篇: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不仅会失去方向和目的,而且不能别称为传播活动。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整合性,个人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向他人传播信息。三,隐私化与个性化,微信在其设置上尊重了用户选择,提供专门的隐私设置,并且在朋友圈中的使用中,信息仅为朋友间开放,大大保护了隐私。四,服务性与到达率,微信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由于其有拉黑与隐私保护功能不仅避免了骚扰并且凸显了其服务性,,如语音服务,邮件提醒、离线提醒等,在传播上,保证了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是一种一对一的传播。然而微信也并不是全能没有缺点的,一是比起电脑,手机没有强大的CPU,处理信息并无优势。二十微信虽能传递语音,但却无法取代电话的即时性。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于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谓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年受众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尤其对新科技、新理论等新知识更为敏感,求知欲望强烈。由于青年受众在消费领域往往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更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需求所致,青年受众对新事物的好球心强。敏感性高,,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快、求知欲强,对信息选择性强,对潮流的趋同性强。对传播媒介来说,拥有青年受众的多寡就和青年受众方面均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并也为之付出巨大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那么大众传煤怎么更好的是服务于青年受众呢?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些努力:一,适应青年特点,搞准媒体定位。二,提高传媒素质,满足青年需求。

三、真心传媒声誉,重塑传媒新形象。四,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网络媒体需要逐渐建立一套规则与自律机制。

总之,传媒要想迎得青年受众,一定要在了解青年受众接受传媒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调整传播方式,制作一切切合青年受众需求的,能牵动青年受众感觉的和符合青年受众直接兴趣的高品位节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启发他们,服务于他们,真正做到满足青年受众的娱乐与求职需求。

第7篇:大众传媒

简答

受众与传播内容的关系:受众的(1个性特征2以往的经验3自身的需要)4大众传播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5传播者对受众的魅力6受众所属群体的压力7受众的价值观认知能力8认知偏差

突出的主要方法:1使用大字号标题和大篇幅2新闻配以照片,“新闻人物”“新闻分析”等,强化读者的印3在社论版配以社论4在“社论版对页”配以本报专栏作家的文章或其他人的评论5“新闻摘要栏”6星期日版的“一周回顾”组件加上背景材料,新材料,重新改写加以综述7重大事件连续显著刊登,并连续利用以上各种做法加以配合。

编辑的职业特征:1编辑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编辑活动是围绕他人的劳动成果展开的3编辑活动是大众传播的中间环节,是联系精神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4编辑活动离不开符号系统,要熟练运用这些符号系统,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化的训练5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传播活动。

采访中常见的心理误区:1观察中的偏差2注重个案,忽视统计信息3带着偏见的观察或寻找

新闻价值:

1时间是突出而且重要的,重要程度以影响的的大小来衡量

2事件具有趣味性,尽管它可能跟人们的生活没有直接相关

3事件具备冲突性和矛盾性

4事件是不同寻常的即反常的

5事件是新近发生的或者内容上具有新鲜性

6事件是在邻近的地区发生的或者与受众具有某种利益上的接近性。

对客观性的理解

1记者在事实的报道中不带偏见

2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实之外

3记者不应对事实发表评论

4努力做到平衡和公平)对新闻事件的表述上也要考虑新闻价值。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事件还要具备一定的可视性。

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魔弹论”也即伯罗所谓的“皮下注射论”,德弗勒称之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认为大众传播具有骇人的威力,它将受众描写成受其本能驱使、人数庞大、缺乏教养、没有个性和独立见解的群众。他们孤寂无援,彼此隔离,难以沟通,除了有限的社会规章、法制、契约外,严重依赖大众传媒跟社会发生关系。他们被看作射击场里固定不动的靶子或护士面前昏迷的病人,是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的存在,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对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产生神奇效果。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理论核心

1应答型 已知刺激引起反应

2操作型 有机体自身发出反应与已知刺激无关。

直觉的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关系的原则2接近或邻近3相似4封闭5好图形原则6共方向原则7简单8连续

新闻写作的五个环节:(预备期,感知期,内孕期,外化期,反馈期)

写作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统摄思维,克服懒惰心理)

写作中的心理误区:(指认不当,写作中的偏见,陈述无意识投射)

版面编排符号1字符2线条3色彩4图像5版面空间

动机(好奇心,求新,得益,参与,接近)

受众需要大致可以做以下归类(获取信息,娱乐消遣,获取知识,拓宽社交)

播音主持的心理(对象感,亲切感)

广播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语言 音乐 音响 画面)

1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斯金纳把强化分成正强化(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和负强化(去掉讨厌的刺激物)两种。 强化列分辨别刺激,行为反应,强化刺激。

2: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分四个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

3:潜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潜意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无论是正常人的言行举止还是心理疾病患者的怪异症状,以及人类的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活动,都受潜意识的影响和支配。

4:顿悟:这一概念是由苛勒提出来的。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顿悟说主要有两个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而非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5: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性的图式,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

6: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7:认知结构:是指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

8:传播者:“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主体,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动者,也是传播内容的源头。传播者有职业传播者和普通传播者之分。本章研究的对象是大众媒介的从业人员。

9:控制:“控制”描述的是传播者在传播中的双重状态,就是传播者操纵传播同时又受到操纵。一方面传播者对信息流通可以进行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即“施控”,另一方面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即“受控”。

10:“伪事件”:西方政府常常为了某种意图,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本来毫无意义和价值的事情,经过巧妙安排而弄成轰动性的大事件,吸引媒体对此加以报道,从而转移媒体和公众对其他事件的注意,有历史学家将这种人为事件称为“伪事件”。

11:印象整饰: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在新闻采访中,印象整饰体现在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采访对象与记者心理距离,使记者顺利实现采访的目的。

12:发散思维与统摄思维:“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目标为中心,把思路向四周扩散,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方法。“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记者将通过发散思维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以求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13:定势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某种认识或事物前已形成的态势和习惯,它具有固着、潜在和综合性的特点。

14: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5:平衡:西方报纸往往自我标榜公正无私、立场不偏不倚,在新闻报道,社论,评论,特写专栏以及读者来信中,尽量表达不同的意见,并在各种新闻体裁中相互补充。

16:前台性:播音员主持人是一种前台现象,是媒介机构和所在栏目综合水准和整体流程的综合体现,他们不仅以个人的形象出现,更多的是代表组织的形象,他们是某一媒介或新闻机构的人格化。

17:对象感: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也就是说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冤枉,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18: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19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上一篇:学习王成龙同志的征文下一篇:信息中心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