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的农业的发展

2022-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我国主要的农业的发展

浅析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非常迅速,生态农业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已经实现由经济效益向综合效益的转变。对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如何保障生态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对策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当前,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将经济作物与林、渔、牧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在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化生产与养殖技术,促使生态与经济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打破传统农业单一的产业限制,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生产力[1]。发展生态农业要结合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及地域优势,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促进农业需求与当地实际的协调发展。

1 生态农业规划建设的内涵

生态农业规划建设是在特定区域的特定范围内,根据当地的有利资源、地理条件等,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经济协调发展为原则,在现有的农业建设基础上采用系统的工程方法来合理规划区域农业建设,并对特定区域、特定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建设进行高效、持续的部署,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与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加大对土地、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此外,农产品价格问题也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贫困地区要做好食物安全保障,而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则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激励更多的农民投入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2]。

2.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农民来讲,最直接的表现即提高其生活水平。由于目前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仅仅依靠种植业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土地资源短缺、人口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态势下,农村地区的生态发展已经出现一些障碍,因此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保障农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促使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农业服务与农业技术占据同样重要的地位。首先,许多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无法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幼苗、肥料等农资;其次,发展生态农业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对于刚刚开始发展的生态农业项目,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够盈利,因此,必须强化生态农业的信贷服务[3];最后,有效的信息服务能够帮助农民及时地调整生产结构,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生产,最终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收益。

2.4 农民文化程度有限

生态农业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必须在结合现代化生产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实施生态农业项目,广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是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大多数农民处于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对于新理念的接受以及新技术的掌握都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具有先进思想的农民发挥带头人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意识。

3 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形成正确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保护农业资源、发展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然需要进一步细化[4]。首先,国家及政府机关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意义与发展优势,改变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的认知,树立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的先进理念,促使广大农民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态农业生产中来。其次,在正确的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农民提供可循环利用的农业资源,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与科技水平来对农业生产进行规划,有秩序地、稳步地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进程,促使生态农业向规模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2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化技术,由于大多数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对运用现代化技术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只有农民切实掌握了现代化生产技术,拥有了正确的发展理念,才能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3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加强农业生态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促使农产品向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的潜在价值,帮助种植业、养殖业逐渐向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生产逐渐向产业化转型。在种植规模与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农产品的商品率会随之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因此更能激发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生产的热情。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再生资源,发展少投入、多产出的农业产业,选择最适宜的农业技术,降低环境污染,为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以及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生产开创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带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 1 ] 石海霞.浅谈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南方农机,2019(10):15.

[ 2 ] 李显歌.改进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新農业,2019(10):10.

[ 3 ] 韩秀芹.生态农业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30.

[ 4 ] 姚长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J].江西农业,2019(2):23.

作者:冯东辉

第2篇:我国农业规划的发展趋势及主要内容研究

摘 要:本文从经营体制、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方面论述我国农业规划的发展趋势,并总结我国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信息技术的融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旨在为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规划;发展趋势;主要内容

我国农业规划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当时是为了迎合经济发展,在我国多个省市开展了农业规划,并有专业部门进行指导。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农业规划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规划,保证我国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一、我国农业规划的发展趋势

(一)经营体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调整的一个主线,是在不放弃“统”的前提下,重视和强调“分”。19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落实了农户的承包经营权,激发了亿万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不断创新高,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此经营体系与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矛盾,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主建立的承包形式,从侧面阻碍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令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分离,抑制了经济增长。另外,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还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地区种植技术和工具老旧,阻碍了农业新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令农业生产目标还停留在产量增长上,阻碍了绿色无污染农产品种植技术的研发,降低了农村土地使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所以,建立规模化经营模式,是将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建立适度规模的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生产链的衔接,减少投资生产的盲目性,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生产利润。规模化经营,即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土地拿出做股份,进行规模化种植和管理。规模化经营和传统的互助经营不同,不是强制性的,并且收益的分配有差别,按照股份投入量进行分配。而以往的经营管理则是强制每名成员都参与其中,收入也是相同的。当然,中国农业规划中经营体制的转变,不是对原有家庭承包制的取缔,不会剥夺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而是将土地集合起来,改善以往小规模生产面临的困境,不会对农民造成经济损失。

(二)生产方式的突破

农业经济增长缓慢,主要原因为生产形式单一、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生产成本过高等,归根结底,是专业性不强,整个生产过程由一个家庭独立承担,缺少分工。此生产形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潮流,和时代发展相悖。这不仅会增加市场风险,因为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者,精力分散,不再有精力和时间分析现在市场形式。另外,受农民文化素养的影响,不能对现在市场做出精准判断,则会降低经济收益[1]。另外,还会加大农业风险,即使现在有很多新型农业技术,但是使用不广泛。农民在生产上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如不能区分种子的好坏和化肥使用比例等,易受营销商欺骗,购买假冒伪劣产品,降低生产质量和效率。

将来在我国农业规划中,生产形式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区域专业化。站在宏观角度,提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专业性;站在微观角度,就是创建规模化、单一种类的种植或养殖场所。此类形式既有利于技术的指导,规模化生产又会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加经济收益。还能建立专门的销售渠道,形成规模效应,提升单一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的经营收益。第二,部门专业化。各地可以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研发和使用新型农业技术,彻底摒弃传统经营观念,优化管理形式;可以多個家庭组成一个小组,一个家庭负责一个环节,通力合作,建立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形式,提升劳动力运用率,降低农业风险。第三,流程专业化。以种植为例,从开始的栽植、收割到再加工、销售整体工作,分为多个经营主体进行,每个主体只负责一个工作,这样更具有规范性,可减轻农民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不会出现盲目生产现象。

(三)组织形式的优化

以往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农业经营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小、合作机制不完善、主体多且分散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将来的发展中,应逐步完善农村组织形式与合作机制,促进农村经济效益的提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建立了相关组织,如农产品经销商和农产品加工部门等,但是因为其是与农业生产无关的利益团体,和农业生产缺少利益的联系。在农业环境下,正规经营管理机制缺失,加之商家道德观念不高,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最终利益受损的是农民,农户利益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完善农业组织形式是将来农业发展的趋势。

例如,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和组织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农民以自己的土地、资金、人资资源等作为股份,在某一区域中,建立股份合作组织,股份最多的是农民,并成立股东大会,再从中选出管理人员和法人代表,实行层次化管理。农业专业组织主要涉及两方面工作,第一,负责本组织中农民需求生产资料的提供、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农产品销售流程与金融风险的降低等工作。组织中的成员可利用自己的股份做信用抵押,换取生产资料,待产品销售后再还回资金。小组成员还享有种植技术服务和销售信息咨询等权益。并且如果种植时遇到灾害,组织可通过信贷帮扶形式,对成员生产给予帮助,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股东代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交流沟通,斩断农民与政府、利益团体的经济联系,改变以往不科学的制度和政策,为农民争取最大化利益,如拒绝政府对农业补贴的非法侵占。另外,针对多变的市场经济,采取有效策略预防市场风险,提升农民的地位,抓住对农民有利的条件,加大谈判价码,为农民争取最大化利润。

二、我国农业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调整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农产品种植方面,要优化种植结构,做到有保有压。例如,在全国范围内以玉米种植为重点,扩展小麦种植面积[2]。基于北方和南方地质和环境的不同,生产能力也有所差异,如南方双季稻与北方粳稻的数量与质量不同。玉米适应能力强,可以在北方与南方环境恶劣的地区大肆种植,增加种植面积。针对现在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的形势,尽量增加种植面积,种植高蛋白食用大豆,保证我国油产品大豆的生产能力,施行粮食大豆轮作。在适合种植棉花、糖料等区域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同时,在广西、广东等省区建立南菜北运生产基地。

畜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了提升其生产质量,分析当前养殖规模、市场需求与环境承载能力,调整生猪与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牧业结构,建立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格局,以省市为代表,先实现现代化生产。保持食用肉类生产的稳定性。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实行绿色生态养殖,提升肉质质量。

渔业结构的转型发展,以保护资源为主促进渔业结构的调整,完善发展空间,科学使用公共水域,扩展养殖规模,利用稻田养殖。池塘中加强水产健康养殖,減少捕捞量,增加转产力度,使用强制手段,减少非法渔船入内,构建执法监督指挥调度平台,促进养殖业大力发展。

(二)提升农业技术和信息水平

在高科技的引领下,在农业领域激发创新活力,提升自主研发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机制的改革,将农业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在我国,积极开展重点技术的研发工作,尽早完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研发;完成技术的创新,加强对我国恶劣土地的管理和优化;建立科学实验室,建立现代技术知识体系,加强食物安全检查。

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优化实验条件,建立现代良种繁育机制,提升农作物品种的换代速度,研发适合现代化生产的新品种,做好优良品种的利用,保证我国种子的使用安全。构建畜牧优良基因的繁育机制,推进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提升培育效率,促进我国主要畜牧品种国产化。

促进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加快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物联网与智能设备的产生,将信息技术深入农村,农民使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就能掌握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重要信息[3]。争取到2020年农业物联网的使用比例提升至18%,农村网络普及率达到53%,农村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1%。设置全球化农业信息数据发布系统和分析系统,建立集监测、分析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网络平台。农村重要设施实行远程监控,如水利工程,提升其使用效率。

三、结语

农业规划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提升农民经济收益,减少农民工作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建设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进而增加我国农业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李岫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农业规划优化[J].新农业,2018(7):54-55.

[2]罗其友,高明杰,张萌,等.新时期区域农业规划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1):1-6.

[3]黄晓军,黄馨,李同昇,等.都市农业规划研究:以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示范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89-493.

作者:张卉

第3篇: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同时也是一个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农业保险;问题;对策;建议

前言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我国开办的农业保险主要险种有:农产品保险、生猪保险、牲畜保险、奶牛保险、耕牛保险、山羊保险、养鱼保险、养鹿、养鸭、养鸡等保险,家禽综合保险,水稻、蔬菜保险,森林火灾保险;烤烟保险、西瓜雹灾、香梨收获、小麦冻害等保险。

1.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获得了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第二次制度变革中,农业保险发展迅速。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我国的农业保险业务便日益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停办。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

2.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风险可保性差,经营风险大

理想的可保风险的条件是:大量的独立的同质风险;损失是意外的、偶然的、不可控的;风险损失必须是可以测量的、确定的;发生巨灾损失的概率非常小。农业风险与可保条件多有不符。农业风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农业风险大多来源于人类难以驾驭的大自然,比如洪灾、旱灾、雹灾、虫灾等等,在灾害事故及灾害损失中常常表现为高度的时间与空间的相关性。

2.2农业保险经营技术落后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客观上对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农业风险的识别、度量、预警技术;农业保险的定价技术;农业保险的防灾减损技术;农业损失的测定及理赔技术;农业再保险技术等。

2.3农民收入低,政府投入少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决定了农业保险的高费率,但就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来说,现行的费率也难以承受。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我国农村经济仍相当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我国目前除对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外,没有其它扶持政策。虽然此次农业保险试点中试点公司大多与地方政府签署了协议,由政府对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进行保费或经费补贴,有的地区甚至提出由当地财政对农业保险亏损兜底,但补贴的实质性支持措施并未到位,而且没有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2.4法律法规建设缺位

我国自1982年恢复农业保险业务以来,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至今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缺位,极大地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最根本的环境因素。

3.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技术水平

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技术,建立农业风险预警系统。农业风险监测是农业保险经营的基础环节,不仅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降低保险经营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它保险技术的运用和发挥。农业保险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包括气象卫星技术、通讯卫星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等,建立灾害及其相关要素的观测系统,灾害全程动态检测及资料处理、分析系统,预报警报制作系统,以及预报警报的传播、分发和服务系统等,提高农业风险监测水平。

3.2严格风险区划,科学厘定费率。风险区划是开展农业保险经营的重要技术之一,是科学厘定保险费率的重要前提。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在开展农业保险初期,都投入过大量人力财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严格的风险区划。我国至今尚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区划,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保险精算等相关技术人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依据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和农作物的种类及水利等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合理划分风险区域;在严格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合理适度的多档次费率体系。

3.3提高定损理赔技术,降低理赔成本。由于农业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在生长期内受到损害后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从而使农业保险的定损变得更为复杂,尤其是农作物保险,往往需要收获时二次定损。

3.4健全防灾减损体系。防灾减损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环节。实务中应牢固树立“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观念。充分利用农业风险预警系统,避免或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后,动员各方力量控制灾害事故蔓延,加强灾后管理,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人工降雨、人工防雹等为防灾防损服务。

结语

总之,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转变保险人的经营体制和观念,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楚汴英.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与农业保险制度供给[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黄英君.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J].金融与保险.2006(3).

[3]王凤山.王永文.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J].保险世界,2005(2).

[4]王丽萍.加快推动农业保险发展[J].经济日报,2009-12-01.

(作者单位: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建三江中支前哨保险社)

作者:丁丽丽

第4篇:我国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都有哪些

农庄经济型

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鲜气候,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需求。

园区农业型

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相结合的休闲观光农业形态。如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无公害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等。

特色产业型

以绿色、生态、自然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业资源位载体,为游客提供观光、赏景、采摘、游玩等项目,使人们领略到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如各种特色农业生产。

自然人文景观型

即挖掘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效利用自然景观,开发探幽、访古、赏景等休闲项目。如四川都江堰、桂林灵渠、新疆坎儿井等古代水利设施探古休闲游乐项目。

农家乐型

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利用自然、生态与环境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资源,体验生活为特色。如各种乡村度假游。

农业贸易型

是为利用各类大中型农副产品集散市场,商务会展中心及农产品加工园等把休闲观光内容与农业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优质农副产品采购等服务活动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如各种农贸会,农产品交易会等。

民俗节庆型

利用农村、农业的乡土民俗、节庆资源、举办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如三月三歌节,五月五龙舟节,农历五月十四红瑶祭“盘古庙”,四月“八牛节”等。

我国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独特丰富,品位高,特色鲜明,富有民族特色,开发潜力大。

第5篇:我国农业技术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 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工农关系不协调 我国自建国初始,由于受国外环境因素和本国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采取了工业发展优先发展的政策,即使是改革开放以后,也是长期采取农业哺乳工业的方针,导致农业发展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工业与农业之间未能建立起一种均衡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但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整体的不断进步,农业发展滞后的弊端不断显现,并且开始制约整个社会的进步。实现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土地流转使用的基本政策制度,这一政策的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以承包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事情屡屡发生。首先,农民土地权益的稳定性得不到根 本的维护,无法获得对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而且对自己的土地,由于受制于土 地承包合同,往往缺乏真正的使用权力;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国家总 体上看,变相侵占耕地的现象严重,农业用地正在不断的缩减,从根本上制约了 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相对于世界上的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竞争力还较弱,包括 我国的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生产分散,缺乏必要的农业生 产组织。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以求协调农业发展 中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但是从我国近些年的实践来看,我国的农业产业化 发展收效甚微。首先,由于农村长期存在的劳动力、资金和土地流转等问题,使 得农业发展难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集中;其次,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及时有效的 信息保证,但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和信息导向不足,加上农村信息更新 的相对滞后性,导致大量初步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受挫;再次,由于农业产业化 的进程本质上而言就是农业市场化的进程,需要市场经济中各种因素的进入,而 农业市场化将会给我国农业发展的稳定性带来挑战, 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 展和推广速度。

(四)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农村的自然环境先天性差,例如高产地少低产地多,水资源分布不均且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低,自然灾害频发等,加上后天的农业发展中对农业环境的不 断破坏,使得我国目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一现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雨雪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硬化严重等。脆弱 的自然环境对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成为了我国农业改革中必须面 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 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农村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制约农业的 发展速度,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发展迅速,但是仍然有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存 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极大的制约农业的发展。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 虽然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 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仍然处在相对落后的境地。首先,由于政策资金的投入结构不 合理,资金来源单一,加之对资金的使用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长期处于资金不足的境遇;其次,由于缺乏发展的前瞻性规划,导致在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与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再次,农村的道路、水利等与农业发 展有紧密联系

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不健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两种力量及其制度模式构成我国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格局。一是自上而下的 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党的政治领导下的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二是存在于农村 社会的村民自治权,村民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 组织村民委员会对自己进行管理, 按照民主的原则实行选举、 决策、 管理和监督。 但是由于经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在推行村民自治过程中两者产生了诸多 矛盾,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冲突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当前农村农 民收入增长缓慢、交通落后、土地分散、粗放经营效率低、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 后等现状,急需充分发挥村民自治背景下村民的民主创造性和主动性,并且需要 国家负责任的引导和帮助绝不能将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费用变相转嫁于农民或 压制村民自治运行。所以正确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和重要。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市场,诸如农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已经初 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体系。但是在农村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诸多问题。首 先,农村市场多为小市场,竞争力差,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较弱;其次,我国 当前的农村市场多为初级的综合性集贸市场, 交易方式单一, 市场制度建设落后, 且农产品的购销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我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 调控不足,多为行政手段上的干预,缺乏财政和信息上的导向与扶持。这一系列 的原因导致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市场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农业发展需求 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四)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村公共服务是为农村居民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 事物,只要包括农村卫生服务、农村信息和文化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和农村 技术推广服务等内容,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 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但是综观我国目前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于经济发 展的地区性差异, 而且我国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和明确 的制度保障。

(五)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压力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国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使得我国目前面临着空前的剩余劳动力流转压力。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 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断拉大, 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许多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非农产 业,需要进行流转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不断增大;其次,由于我国的第三产业 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乡村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使得乡村本身无法充分吸 纳剩余劳动力;第三,我国的劳动力流转缺乏有序性,致使流入地区在一定时期 内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受到了挑战。 三. 农民群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 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等方面。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并 基本实现了消除文盲的任务,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民素质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 平。首先,我国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从整体上看 仍然是一个“知识贫困”的社会群体;第二,我国目前的农民知识结构单一,与 社会的多元化相比,农民所掌握的知识不能满足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第三,由于目前的农村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十分落后,而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区 差异,极大的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二)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 如果农民收入预期不好, 就会影响到农民进行农业再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要真正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的持久发展,就必须实现农民收入 的未定增长。但是我国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由于受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模式、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其他非农产业相比,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相对缓慢。 科学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改革中的主要工作,科学分析我国农业改 革在农业、 农村、 农民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农业改革现状, 而且将为以后的农业改革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第6篇: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3-05-15 11:23:25

来源:《吉林农业》2012年9期

以色列位于亚洲西部,自然资源贫瘠,山区和沙漠占国土面积的23.以色列自然条件恶劣,沙漠化、干旱严重,全国淡水资源只有2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严重缺水水平。年降雨量在400~55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至次年3月,降雨量分布不均,从北往南雨量递减,50%的国土面积年降雨量少于150毫米。耕地面积40多万公顷,人均不足1亩地。以色列全国人口700余万人,农业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约为2%,农产品自给率达9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其果蔬、花卉大量出口,占领了欧洲40%的市场份额,有“欧洲冬季厨房”之称。棉花单产世界第一,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1. 以色列农业的主要特点

1.1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

以色列农业增产的96%靠科技,其高度发达和集约化的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经费高达数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位居世界前列。目前,以色列已建立一整套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农业研究和推广体系。他们的科研项目直接来自于生产一线,并由生产部门提供部分科研经费及试验基地,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来承担。一旦取得成功,通过农技推广服务站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点,进行实地推广。所创利益由生产部门和科研部门双方分成。以色列支持鼓励科研人员和推广人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办或联办私人示范农场、科技型开发企业、推广型的培训示范基地,很直观地传播新技术、新品种。因此,以色列每一项农业新成果、新技术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应用和普及。

以色列农业生产者大多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现在基布兹里的农民,有一半多受过高等教育。以色列特别重视对农业人才的培训,国际农业培训中心每年都免费进行培训教育,由农业专家亲自授课,讲授水利、气象、农产品储藏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在农产品销售服务上,有专业的内、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全国70%以上农产品通过该组织购销。它是非盈利性组织,通过收取7%~12%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是一个非盈利的半官方公司,现有员工300多人,在国外设有8个办事处,主要任务是组织货源和批销产品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政府不负担费用,靠收取5%的手续费维持运行,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此外,农户还成立了一些跨地区的专业组织,例如花卉组织、蔬菜组织和畜牧组织等。这些组织组成了利益共享的联合体,配套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

1.2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

以色列全国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境内鲜见大小河流,淡水资源极为匮乏。因此,以色列人把水称之为“蓝色的金子”。农作物、果园、蔬菜的灌水,由最为节水的滴灌来解决,即:利用一系列口径不同的塑料管道,将水和溶于水中的肥料、农药通过压力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水、肥、农药均按需由电脑控制定时、定量供给。目前,以色列90%以上的农田、100%的果园、绿化区(含城市街道行道树、公园和房前屋后的绿化等)和蔬菜种植均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水滴灌王国。滴灌比漫灌节水13~12,可有效防止土壤盐碱化和土壤板结。滴灌技术的普遍应用,使以色列建国至今,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以色列注重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保护资源、环境,实行用水许可证、配额制及鼓励节水的有偿用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用水执行配额奖惩,超过配额加价3倍。此外,以色列在污水回收利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全国污水利用率达90%,占农业用水的20%,是世界上污水回收灌溉最成功的国家。

1.3高科技的广泛应用

以色列是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96%.把高科技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是以色列农业的一大亮点,也是以色列农业具有强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他们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农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十分重视新品种的选育。利用生物技术和其他手段,不断培育出品质优良、抗病虫,适应当地气候和地力条件的作物种子、种苗,以先进的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种植优良品种。二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近年来,以色列科研人员以高新技术发展农用机械,主要农机都实现了更新换代,将先进的电子技术应用到农机上,发明了装有计算机和自动装置的拖拉机,能高效地完成从犁地、种植到收割的全套田间作业。化肥不仅充分保证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各种杀虫剂、除草剂也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单产。三是注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如计算机出现以后,广泛应用于滴灌、温室、种子、育苗、栽培、植保、收割、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实行计算机控制,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社会化分工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色列科学家对不同植物所需的光照、水分、养分、温度、湿度、栽培管理方法和预期产量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为农民开好了科学种田的“处方”,农民只需根据“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湿度和温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

2.对我国农业的思考与启示

2.1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坚定农业产业化发展信心 传统农业是自给自足和以家庭为单元的经营方式,现代农业则通过产业链把农户同市场联系起来。农业的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生产资料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生产经营形式的现代化上。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很高的大农场及其组成的合作社联盟、跨国公司,甚至是由农产品出口国组成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单靠农户经营难以完成我国农业与国外大市场的对接,难以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强势竞争。需要培育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个较好的选择,以色列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他们除了基布兹、莫沙夫这种地域性农业组织外,还建立了农业劳动者联合组织和农产品合作销售组织等专业组织,这种农业地域性组织与专业组织相结合的集体与合作经营被视作农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们要加大农村经营体制的组织和制度创新,鼓励通过租赁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参与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2.2着力构建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科研、推广和服务是以色列农业高度发达的源动力。以色列的农业有着非常完善的服务体系:一是国家提供的免费服务;二是联合组织及其所属机构和相关企业提供的有偿服务;三是集体农庄和合作社内部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有两大特点:一是非常专业;二是能覆盖整个产业。目前我国的农业服务体系仍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功能不清等问题,哪些应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哪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组织提供有偿服务两者混淆。结合实际,我们应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集中力量建设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分,要明晰职能,组织科研人员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改关,大力推广新的技术成果,把科技服务机构、科技人员同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民联结起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而对那些应由企业、合作社或社会组织提供的商业性有偿服务,应在市场规划引导下进行,政府不可大包大揽。

2.3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镇化不仅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的过程,而且是优化人口素质结构、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用量的过程。我国许多地方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应以推进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当前重点要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做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统筹发展。

2.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以色列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鉴此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提升培训教育质量,多层次举办农民专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素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基础。

第7篇:农业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摘 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等一系列困境。只有通过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才能解决这一系列困境,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出新的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可以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三农”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一号文件”以改善我国农业落后的面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不高、粮食产量不稳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等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这些问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的分析来强调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必然性。依据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特点结合我国国情分析在我国如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并结合我国国情来分析我国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以及实现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建议。

二、我国农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当前我国农业也存在许多严重的矛盾。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为顺利解决这些矛盾提出方法。

首先,我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2009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6.35亿亩,而粮食产量为10616亿斤。与同一时期的美国产量大致相同,但是美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却远远小于我国。美国的大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远远高于我国。其他的如玉米、棉花等产量也远远高于我国。这说明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但是我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但是效果并不好。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大力推广新技术。

其次,我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相对不高。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民的种粮收入太低。经过我国政府对农村的税费改革,农民的负担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我们不能单纯的依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扩展农民增加收入的途径,使我国农民摆脱单纯地依靠种粮收入生活的困境,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这个原因也是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与美国相比,我国农业不仅在科技方面落后,在机械化方面也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的机械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完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而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平均在50%以下。而且地域之间差异比较大。南方地区的机械化水平比北方稍高一些。在许多偏远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更是无从谈起。农业机械化进程缓慢,导致我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从而阻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但这之间存在一个突出的矛盾,将这些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我们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吸收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因此我们要扩展尽可能多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单纯的大力推广机械化也是行不通的。

第四,我国农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中以粮食作物为主。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远远高于同一时期的经济作物的产量。棉花、油料、糖料的产量分别762万吨、2569万吨和12188万吨。与种植业相比,林业、牧业、渔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较低的重要原因。但是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又不能直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我们只有在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业的结构,充分发挥我国农村生产的潜力。 第五,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太低。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都是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以河南为例,由于人口众多,农村劳动生产率又低,只要少部分的粮食可以卖给国家,获得收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商品率非常落后。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民收入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面对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的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就坚持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但是,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是一种过渡阶段的权宜之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不符合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也限制了农民自主发展的诉求。它不仅阻碍了我国机械化农业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还将我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当前,对我国农村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显得日益紧迫。

三、农业产业化才是方向

首先,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的必然性。我认为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解决以上所提到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我们可以看到第二部分所提到的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六个突出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我国农村制度设计缺乏创新精神、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这几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农村生产劳动率低下,再加上我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农产品商品率程度低,进而造成我国我国农民收入低。从而形成了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问题采取的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例如,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只是的单纯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没有给我国农民提供新的增加收入的途径,因而这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因此要解决这一系列突出问题,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从根本上解决,使我国农业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困境。只有农业产业化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这一困境。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由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基本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通过主导产业带动当地农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的劳动生产率;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整合整条农业产业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通过规模经营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之后,我国农民的收入自然就会提高。由于农业产业化实行市场牵动龙头,这可以大大的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商品率,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我们来看我国农业走走产业化道路的充分性。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我国才能完成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任务。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只有农业产业化才是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怎样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国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顺利实现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我认为在我国走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进行制度性变革,改革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相符合。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的农业进行深入的改革是相当必要的。我认为改革的方向是农民释放出土地的经营权,将土地的经营权卖给国家认可的企业。这些企业扩大生产或者整合整条产业链,吸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农民把土地的经营权以股票的形式入股当地的龙头企业,然后农民进城打工。这样就可以改变以前我国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规模。这对于在我国推广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具有重大意义。对我国的农村进行深入的改革也是在我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必要前提。

其次,农业产业化的推广一定要与机械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大幅的提高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没有机械化的配合,我国的产业化最终会因为生产率太低无法推进。否则,无论农业产业链的附加值多么的高,都无法转化为最终的利益。离开了机械化的产业化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国家要大力支持农用工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联合收割机及各种专用农机产品。尽快制定有利于农用工业发展的支持政策。

第三,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市场化和企业化。市场化就是要求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实现。企业化不仅要求龙头企业规范化的经营运作,而且其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龙头企业的工商业运行的计划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要求,应由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发展,加强企业化经营与管理。我国企业在整合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市场为方向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产业化过程中,农民可以被看作是企业中的员工。因此一定要注重对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四,龙头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和省级财政要专门安排扶持农产品加工的补助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资金困难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

第五,要在一个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一刀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我们要意识到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从而立足当地自然和人文优势,培育主导产品,优化区域布局。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而专、新而奇、精而美的各种物质、非物质产品和产业,特别要重视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等办法,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

经过对我国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模式、日本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和美国的新奇士模式的对比,我认为美国的新奇士模式是最成功的,值得我国借鉴学习。新奇士模式是一种农业的产业链,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科技指导、股东、收购包装、仓储运输、批发零售。因为它通过政府或者是中间批发商来给农民做整合,整合了整条产业链。只有在整条产业链高效整合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给农民股权。农民的股权不是看他们实际出资多少,而是根据每个农民生产多少农产品来配给股权。如果农民A有5个橘子,农民B有3个橘子,农民C有2个橘子,那这三个农民的股权就是50%、30%和20%;第二,聘请职业经理人贯穿经营整条产业链。整条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必须公开、透明。每一个产业链环节必须赚合理的利润。通过这两点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公平地分配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我国山东潍坊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地方龙头企业成功的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它的成功也对于我们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有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实施了农业化,但是,这其中暴露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农业化工程中一定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否则,可能导致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失败。

第一,在我国进行农业改革的时候,一定要防止外资趁机进入,收购我国农业公司。现在在我国一些地区,孟山都等跨国公司利用农业改革的机会收购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中国农业公司,从背后提供资本,从而大面积收购中国土地。这个趋势如果继续下去,我国的农业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跨国公司在我国推广所谓的高科技“转基因”农业。在当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副作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盲目引进。区域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一定要严格审核具有“农产品收购许可证”的企业资格,并对这些企业的股权提出严格要求,以防外资趁机进入我国农业,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第二,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农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不可能由区域龙头企业吸收所有的剩余劳动力。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农民的意愿,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解决这一部分农民在城市地区的就业问题。一定要防止某些地方为了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强迫农民放弃土地的现象出现。这样做只会是我国的“三农”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第三,要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打破惯性思维,在科学研究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展更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切忌一拥而上。这可能会造成我国区域农业龙头企业恶性竞争的后果。旅游农业和绿色农业无疑是两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所有地区都适合推广这两种模式。这就要求地方政府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正确的农业产业化决策。

五、总结

只有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使我国农业摆脱当前的困境。我们一定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扎扎实实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民成为这一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使农民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复杂的问题和情况,只要我们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就一定可以顺利解决。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单纯依靠市场和农民的力量是无法顺利推进的,这就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解,提供正确的指导和服务。经过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一定可以实现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伟大目标,顺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溢海 李雄诒 发展经济学[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8) [2]郭建宇 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增收效应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8(11):8-17 [3]郎咸平 谁在拯救中国经济[M] 东方出版社 2010(3)

[4]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J] 人民日报 2008(1)1 [5]郎咸平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M] 东方出版社2010(9) [6]鄂道银 扬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8(9):219-223 [7]胡 军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1):304-307

第8篇: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摘要: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而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型农业转变的有效方式。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提出了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条件,对中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展望。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发展趋势 1 国内外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20 世纪下半叶设施农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得到大规模和迅猛的发展,随着各国在设施农业上的投入和补贴增多,设施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世界上广泛应用温室进行设施栽培,目前全世界温室面积达60万公顷。荷兰拥有大量连栋温室l~2万公顷,是世界拥有最多、最先进的玻璃温室的国家,已研制出先进的设施环境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作物对环境的不同需求,由计算机对设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光、水、气、肥等,进行全面有效的自动监测与调控,使设施土壤连作障碍不再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1]。日本是世界上温室面积最大,而又集中发展塑料温室的国家,塑料温室面积占温室总面积的96%,其先进的温室配套设施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在组培环境调控和封闭式育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发达国家的设施农业已具备了技术成套、设施设备完善、生产比较规范、产量稳定、质量保证性强等特点,并在向高层次、高科技和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已形成了全新的技术体系。[2] 1.2 国内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基础差、起步晚,但发展历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种类型,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管理由粗放到集约。

我国设施农业目前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及连栋温室,也有少量的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温室,其中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其面积已超过温室总面积的60%[3]。目前,我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按绝对面积计算为世界第一。

我国设施农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不仅试验研究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条件与国情的园艺设施,而且在保护地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育苗以及蔬菜、花卉、无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有些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在温室主体结构的建造方面,不仅国产化水平较高,而且产品的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多种类型、性能各异、用途广泛的配套设施体系,如加温与保温设施、降温设施、遮阳设施及灌溉设施等。因此我国设施设备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需要和技术进步,设施栽培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品种的培育受到重视,设施栽培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大幅度上升,设施农业在我国已被广泛应用于大田作物、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林果、花卉等农业诸多领域[7],栽培作物的品种不断扩大和丰富,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增收。 2 发展问题

虽然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但仍与发达国家有一段差距,存在一系列问题。 2.1 科技含量低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 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2.2 设施水平低下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4]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2.3 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2.4 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市场、高技术和企业化3个特点,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的统一体。当硬件设施建成后,软件技术将起到主导作用。设施农业发达的国家除了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有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完全与市场相适应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这种管理机制,仍然以经验的和粗放的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太明显等诸多问题。现代设施农业的优势是要靠现代工业管理和生产手段才能充分得以展示。 3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对策

我国设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应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针对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1 强化政府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是向人们提供大量无污染绿色农产品的最理想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能大幅度提高单产,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促进了可持续农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在考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时,应注意优先发展设施农业项目,根据各地综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明确设施农业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和投入机制,确定发展重点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政府首先要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部门、企业和个人创办设施农业项目。带动和吸引对设施农业项目的投入,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发展设施农业[5]。

3.2 提高设施自动化控制水平

目前,国内现有的温室大都处于人工控制或半自动控制状态,为提高控制、作业精度和生产率,必须努力提高温室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3.3加强设施农业的科学技术研究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首先要研究开发适宜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类型的新型系列温室及相关设施,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其次要研发设施配套技术和装备,包括温室覆盖新型材料、小型农用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研究开发温室各种先进技术,比如节水灌溉技术、增温节能技术,降低消耗,节约成本。

4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设施农业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水平和档次, 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和设施体系, 重视现有技术和成果的推广应用,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 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

4.1 设施农业与现代工业技术进一步结合, 提高硬件质量, 增强配套能力

我国设施农业要在建筑结构工程、材料工程和节水节能工程方面进一步发展, 在提高主体结构质量的同时, 还要不断增强配套能力。 4.2 设施与设施农业产品生产向标准化发展

包括温室及配套设施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 设施栽培工艺与生产技术规程标准, 产品质量与监测技术标准等。 4.3 继续加强采后加工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

包括采后清洗、分级、预冷、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过程的工艺技术及配套设施和装备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4.4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设施农业与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结合, 以实现光、温、水、肥、气等因素的自动监控和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等。 4.5 设施农业与信息技术结合

建立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化运行和远程服务等。

4.6 设施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

开发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 全面提高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利用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专用生产资料, 向精确农业方向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健康食品[6] 。 参考文献:

[1] 安国民, 徐世艳, 赵化春. 国外设施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J] . 现代化农业, 2004( 12) : 34-36. [2] 闫世霞. 我国设施农业现状分析[ J] . 北方园艺, 2001( 6) : 4-5. [3]周莹,王双.设施农业发展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技[J].2010(1):257-258,261. [4] 李亚敏,商庆芳,田丰存,等.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4):120-121,124. [5]何芬, 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3):462-465. [6] 马承伟,苗香雯.农业生物环境工程[M1.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5.

第9篇: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状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20世纪80年代保险业务全面恢复后,1982年起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地分公司开始试办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1986年以后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现已改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在兵团范围内举办农业保险。此后,民政部的农村救灾保险、农村保险相互组织等纷纷出现,各地掀起了兴办农业保险的热潮。但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国家财政兜底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在1982—1994年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在95%左右,实际亏损2196,但各公司对农业保险成本和盈利考虑较少,所以还是根据各地需要开办了不少农业险种。随着1994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市场化体制转轨的进程,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与农民支付能力有限却希望获得高保障水平的矛盾以及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性质与保险公司的商业性经营的矛盾日益尖锐,致使农业保险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潮跌入了如今的低谷。2002 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6.4亿元,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8.82%,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4%,险种由最多时60多个下降到目前不足30 个。如今的中国农业保险是困境重重,急需根本性的改革。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遭遇困境

致使农业保险发展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哪里?笔者就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特殊的技术障碍

1、保险责任的确定与保险费率的厘定都比较困难。首先,农业保险的风险单位与保险单位不一致,而且风险单位往往很大。不同的风险单位一般也不重合,常常会有多种农业风险同时或相继发生。而且各地区农业实践差异较大,这样无论单一风险保险还是一切险保险,其保险责任的确定都不容易。

其次,农业灾害损失在年际间差异大,纯费率要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但有关农作物和畜禽生产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极不完整或难以搜集,这就给农业保险费率的精确厘定带来特殊困难。

2、定损理赔难度大。农业保险的标的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标的价格在不断变化。赔款应根据灾害发生时的价值计算,而这时农作物或畜牧产品往往还未成熟或还在生长中,要正确估测损失程度、预测其未来的产量和产品质量以及未来产品的市场价值都很困难。

3、道德风险防范难。农业保险的保险利益是一件难以事先确定的预期利益,其标的大都是活的生物,它们的生长,饲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管理照料的精心与否。因此农业灾害损失中的道德危险

因素难以分辨。据统计,近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农业保险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占农业保险赔款的30%以上。

(二)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质与。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存在矛盾

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的高风险性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低收益甚至负收益的局面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农业保险走商业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这是全世界农业保险界经过多年实践普遍认可的理论,也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业保险经验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政府支持乏力

从国际上看,凡是农业保险搞得较好的国家,政府对农业保险都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如实行免税政策,对保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政府出面制定和实施农业保险计划等。而在我国,农业保险除免除营业税外。国家尚无配套政策对这项涉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性保险业务予以扶持。

(四)农业保险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保险法》实质是一部商业保险法,而农业保险中的一大部分是政策性保险。商业保俭与政策性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该颁布专业的农业保险法。

三、我国农业保险的地区改革

在20多年的农业保险的实践中,我国保险公司为寻求符合农业保险特殊性的、能使农业保险摆脱亏损困境的组织经营形式和制度,先后进行了多种尝试。政府部门也在一定范围内参与了政策性经营。这些经营尝试主要有商业保险公司的准商业性经营、地方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共保、地方政府或其部门的政策性经营、农村保险相互会社的非营利性经营等几种模式,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比较值得借鉴和研究的是上海和新疆两地的农业保险改革试验。

(一)人保上海分公司与上海市农委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

1991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单独机构“上海农业风险基金委员会”(现改名为“上海市推进农业保险委员会”),政府组织推动人保公司办理,并从 1992年起就采取“以险养险”的方法,将农业建房险列入农业险

范围。农业保险实行单独立账,独立核算,并实行区域性统保。财政部门对纳入农业保险经营范围的险种(农作物、饲养的动物和农民建住房等险)免征一切税。2003年,上海还将农业险补贴列入公共财政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每年补贴达1000万元,约占了上海农业险、农村建房险总保费的25%.13年来,上海的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这一模式推动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2002 年。水稻承保面积达到了种植面积的84%,生猪承保比重达到了50%,有效地分散了农业生产风险。

[1] [2] 下一页

(二)新疆的商业保险公司内部“分块”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1991年,人保新疆分公司创造了单独立账、单独核算,结余留在当地保险公司作为当地农业保险基金的经营办法,并且依靠县、乡政府实行以县为单位的统保,财政给予部分免税的优惠。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特点则是初始资本金由财政拨款,全部农业保险业务享受免税待遇,对兵团种植的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牲畜和农业机械实行强制保险,其他农场上的保险标的允许自愿投保,并且实行公司与农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办法。结果是新疆农业保险业务保费规模连续多年超过1亿元,尤其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棉花生产的稳定发展功不可没,对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比较可行的路子。

四、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

(一)美国模式

美国20世纪30年代开办农业保险,其模式经历了由私营公司试办到政府主办,再到政府退出由商业保险公司为主的曲折阶段。目前,美国农业保险管理机构是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与风险管理局;属于两块牌子,一套人事,主要负责全国性险种参数制订、费率厘定、业务指导和检查、开发维护软件等,并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经营管理费赔与再保险。政府还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目前美国200万农户中有131万农户投保了农作物保险,占总农户数的65%.2000年,全美农作物保险服务中心的成员公司的农作物保险年保费收入达30亿美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报道,2004年欧盟已作出决定,将根据美国的模式重建农业保险制度。

(二)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政策性强,国家通过立法对主要的关系国计民生和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的农作物和饲养动物实行法定保险,其他则实行自愿保险;二是经营农业保险的组织是民间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保险合作机构——市、田丁、村农业共济组合与都、道、府、县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三是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技术监督指导和提供再保险以及一些决定项目的保费补贴和管理费补贴。

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结合国内外农业保险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以下两种模式也许是比较好的选择。

(一)政府主办并组织经营的模式

形式上可采取设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农业保险公司或由中央政府统一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农业救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保险和再保险机制,使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分散。具体实践中可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将农业保险的决策和经营主体下放到省、市。 自治区。由各地农业保险公司独立经营,自主决策。

(二)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政府诱导型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是指政府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中退出。让位于私人保险,同时改变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直接补贴的形式和手段,以建立对私人保险诱导机制为主,最终引导农业保险走上市场化发展模式为目标。政府的退出将给私人保险留下发展的空间,政府科学合理地引导和诱导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私人保险机构克服市场化经营的障碍。具体措施上可通过建立农业巨灾损失基金、创新经营管理技术、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等来实现。

保监会在2003年11月完成了一份《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初步方案,提出农业保险制度的总体设计是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立体经营的农业制度框架,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以适应我国农业保险的需要,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保险的需求。可以预见,随着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介入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诸多政策措施的出台,加上保险业同仁的真抓实干、共同努力,保险保障必然惠及广大农民,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得到极大促进,从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上一篇: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下一篇: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