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课程实施计划

2022-1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不断面临机遇与挑战,而一份好的计划能让我们抓住机遇,翻越障碍,那么你会拟定一份合格的计划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特色课程实施计划》,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小学特色课程实施计划

基于核心素养实施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思考

【摘要】课程改革背景下,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的改变势必会促进艺术课程的改革,农村小学也正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力求打造特色化艺术课程,突破传统艺术教育的弊端,取得更高的成果。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存不足,并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打造特色化小学艺术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

引言

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下,艺术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搞好艺术教育、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艺术基础成为了全国中小学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艺术课程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课程建设需求。但是,想要向着这一目标努力,我们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教育资源短缺

农村主要的艺术化课程为音乐、体育和美术,这类课程与一般的文化课不同,需要许多专业化教学工具和材料的支持,否则学生只能掌握一些皮毛,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期教育目标。但是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校内缺少专业化乐器,仅有的乐器数量也少,损坏和音准问题严重,学生们无法人手一个进行操练。美术教育的材料基本上只有一本教材,教学范围狭窄,学生的艺术视野难以拓展;体育教育更是缺少场地和设施的支持,一些必要性的训练难以开展[1]。教育资源短缺是最根本的教育问题,连最基础的教学需要都无法满足,又如何能构建出特色化的艺术课程呢?但是不可否认,这就是农村艺术教育的现状。

(二)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教育改革牵引着教育思想的不断开放,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小学院校仍然保有陈旧的教育观念。为了培养“尖子生”、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成就,教师一门心思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只关注语数英这类所谓的“重点课程”,对艺术教育还不够重视,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设施的引进上都缺少足够的投入,安排的课时本就有限,还经常被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霸占,学生们叫苦不迭,拥有艺术天赋却得不到培养。

(三)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农村小学招收教师的门槛较低,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本就偏低,再加上对艺术教育不重视,很多美术、音乐、体育教师都是从校外招聘的“临时工”,他们中很多只有中等专业水平,甚至并非该专业毕业,很难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开展标准化教育。也有一些学校,由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任课教师负责艺术教育工作,这无疑也是对学生艺术发展不负责任的行为。

(四)教学方法老旧

艺术本身是千变万化的,它在课堂中的呈现不应该是模式化的,教师应该不断以新的方法去体现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受到启发,培养他们的创新力及艺术个性,这才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宗旨。但是,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显然已经掉入了一个固定的圈子当中,采用的方法大同小异,缺少创新,这就导致艺术教育停留在原地,无法向前迈进,教学问题频出[2]。

二、基于核心素养开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建议

(一)完善特色艺术课程建设的必要设施

想要打造特色课程,真正有效培养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农村小学必须先解决最基本的教学问题,补足设施和材料,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以音乐教学来说,应大量购进乐器,供学生们训练,打破过去那种教师演奏,学生只能旁观的学习模式,通过训练学生使用乐器的专业技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在体育教育方面,更应该加大投入。学生们拥有强健的体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健康地发展,这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基础。针对农村小学体育设施不全,现有设施老化,存在使用危险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大经济上的投入,修建操场,购买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等基础的体育设施,保证体育课程中的所有项目都能够顺利开展,解决学生排队使用体育器材、教学效率低的问题[3]。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学生需要更多绘画的工具和学习的材料,教师应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延伸教学范围,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同时,为学生发放必要的绘画工具,与学生家长沟通,统一购买一些必要的美术学习材料和工具,使那些拥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華、更好地发展。完善艺术教育所需的必要设施是构建特色课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二)开发新的课程

艺术教育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教学活动不应该按部就班教授书本中的内容,教师应该设法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全面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核心素养教育的要求。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文化艺术特色,体现教育的独创性。比如,音乐教学在以教学为依据的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个民歌训练的环节,在每堂课中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展示自己搜集的当地民歌,可以是直接播放音乐材料,也可以亲自演唱,然后说一说歌曲背后的故事:有怎样的文化特色,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首歌。每堂课十分钟,日积月累,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大量带有当地特色的歌曲,也对本地文化及音乐作品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4]。此外,还可以组织乐器兴趣小组,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们操练,弥补课堂时间不充足的问题。根据学生们的兴趣需求,可以组建二胡兴趣小组、葫芦丝兴趣小组、小提琴兴趣小组等,将校内以及学生们个人拥有的乐器集中起来,在课下训练。相信很多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乐器,梦想着像音乐家一样站在大的舞台上演奏,但是音乐课堂上按部就班的歌曲和理论知识教学将他们一次次打回了现实,组织兴趣小组是对音乐课程的创新化建设,也是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举措,能够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充分激发出来。

在美术教学方面,教师同样可以融合当地文化开发出新的课程教育项目,比如带有地方特色的剪纸,制作皮影人物、花灯等,这些元素不仅新颖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也为美术课程添彩不少。

体育教学活动在户外开展,在新课程的开发上有更大的空间。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体能训练,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体育动作要领外,还可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学生的意见,看一看他们还想在体育课上学什么,从而满足他们的需求,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无论是武术、搏击、健美操还是游泳,教师都应该有求必应,如果校内的现有设施不支持,就让学生到多媒体教室中看视频、学技巧,课下不定期到校外组织一次实践训练。总之,千万不要对学生说“不”,不要扼杀他们仅有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也能提高教育成果[5]。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在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要时常反思自己授课的方式,想一想学生们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了什么、还需要什么,应该怎样去完善自己的教法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快、更好,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很多优秀教师已经在艺术教育改革的工作中做出了有益的摸索和尝试,也总结出了大量优质的方法,农村小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融入带有个人特色的新元素。

小組合作学习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在了课堂中,这种学习模式充分凸显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是一种突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艺术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在借鉴传统合作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与众不同的理解。比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选择几名学生站到讲台前,为他们发放一些常见的废弃物品,如饮料瓶、包装袋、绳子、木棍等,第一名学生随机选择两个物品,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将他们搭配在一起,然后递给第二名学生,第二名学生在这个半成品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件废弃物,进行二次创作。这样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名同学完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接着换下一组。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可谓形式新颖,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力,将他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一定能够获得学生们的积极配合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效。在这样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任务才能最终落到实处。

三、结语

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但是绝不能将所有的目光和重心都集中在文化课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加大在课程投入和建设上的力度,以核心素养教育为目标,开展新一轮的课程建设工作。在以后的艺术教育中,必须加入一些新颖的内容、多样的方法,使艺术教育与文化课教育齐头并进,为培养出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学义.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艺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9(2):68.

[2]吴亮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新思考[J].福建教育,2017(24):23-25.

[3]邓承敏.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校课程建设思考[J].教育家,2019(6):55-58.

[4]李国兴,肖淑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17(17):25-27.

[5]王玉,朱文.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0):115-116.

作者简介:赵竞宁(1983-),女,纳西族,云南丽江,本科,小教二级,班主任,研究方向:农村艺术教育。

作者:赵竞宁

第2篇: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在自身原有优良传统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等。提出了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工作的新思考: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该项目启动以来,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院校入选教育部试点高校。可以说,“卓越计划”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其实施的成效直接影响着高校改革发展的成效。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轻工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传统及“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一、行业特色优良传统奠定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坚实基础

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立足“轻工”,强化特色立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逐渐形成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多课堂”的人才培养理念,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热能与动力工程、艺术设计等专业,尤其是获批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三个专业,在河南省均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郑州轻工业学院建校30多年来,面向行业,紧跟时代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为“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秉承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校风,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注重质量、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通过增加见习实习、确保实习时间、严格规范毕业设计等环节,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课外学分制度,加强第二、三课堂建设,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与学分挂钩,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之中;积极探索尝试组建本科教学实验班,试行以两大一小为特征的“三学期制”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和发扬工科院校面向行业、重视实习实训的教学传统,不断加强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校内实习基地等硬件平台建设;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借助于学校构建的机构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IT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自主设计、自由探索的机会,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条件,设有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2.从校企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保障

学校非常注重校企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源于轻工、服务轻工的优势,利用与企业长期在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中形成的“亲缘”关系,与红塔集团、河南中烟集团、上海中烟集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新飞集团、许继集团、宇通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并尝试与企业联合培养,进行“订单式培养”、“无缝对接”等多种工程教育改革实验,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平台和通道。学校不断完善学科性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活动,通过资金支持、对获奖师生奖励、开设竞赛选修课等方式激励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这些措施使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智能车”、“节能减排”、“广告艺术”、“电子设计”等各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学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探索实践

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积极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通过各类专题研讨会,明晰思路,完善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卓越计划”的意义、内涵及相关核心问题,从学校和相关专业两个层面派出人员,连续参加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三期全国高校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专题研讨会,尤其是在第三期专题研讨会上,学校作为被推荐的3所高校之一,立足于“学校整体工作推进”层面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扎实有效推进‘卓越计划’,着力彰显工科教育特色”的主题发言。通过参加国家级专题研讨会,学校对“卓越计划”的发展方向、建设思路、标准体系、整体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及申报程序等核心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学校通过召开专题会、研讨会、汇报会、评审会等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学校“卓越计划”的工作思路、进展情况、难点问题等进行了梳理和谋划,对学校相关政策制定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分析,对“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平台建设方案”、“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方案”、“企业培养方案”、“专业平台建设方案”、“学生遴选方案”和“试点班运行方案”等进行了反复地论证和研讨,为学校“卓越计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借鉴经验,查找不足

为了更好地推进“卓越计划”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对外出调研工作统筹规划,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任务分批次安排学校相关人员有针对性进行。学校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后,学校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负责人,对同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5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就“卓越计划”工作方案当中涉及的校企合作、实验平台建设、试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构架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学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科学与工程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三个专业正式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主管教学的领导、教务处及“卓越计划”相关专业人员,分三批次赴广东、武汉、南昌、西安等地考察,紧紧围绕学校“卓越计划”工作实施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公共实践平台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生遴选方案、课程架构等具体实施问题,对广东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等10多所第一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习。通过实地参观、集中访谈、个别交流、收集材料等多种方法,获得了较多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政策保障,稳步推进

学校高度重视“卓越计划”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院(直属系)两级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与“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改革措施。为确保“卓越计划”的稳步实施,学校相继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关于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的暂行规定》、《外聘企业教师暂行管理办法》、《本科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关于加强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等,从机构设置、平台构建、过程管理、师资队伍等各方面全方位保障了“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客观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映了行业企业在“卓越计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紧密结合“卓越计划”要求,在与现有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企业和延伸合作项目,先后与许继电气集团公司、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许昌帝豪实业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等20多家知名企业正式签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协议。学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烟草专卖局签署共建郑州轻工业学院协议,学校进入了省局共建行列,跃上了新的发展台阶。学校也将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的人才培养、在烟草行业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烟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与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努力挖掘特色、创造特色、放大特色,全面提高烟草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和河南省烟草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思考

郑州轻工业学院作为轻工行业特色明显的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对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1.更新工程教育理念是前提

“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强调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其中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种类型,这就无疑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理解。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高校必须增强办学理念的创新意识,增强观念更新的能力,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工程教育理念变革为先导,打破之前狭隘的工程教育观,树立大工程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明、目标趋同、面向工程实践不足、缺乏特色等问题。“卓越计划”试点高校必须认真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卓越计划”本科试点专业校企联合“3+1”培养模式。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按照教育“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参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或专业认证标准),科学制定各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构建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主要特征是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高校与企业可以考虑以重大合作项目为依托、企业委托定向培养学生、依托学科性公司培养学生等方式或途径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

3.搭建实践创新平台是保障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观念,启迪创新思维,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程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工程环境的熏陶和工程实践,要使学生能获得较全面的工程素质,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环境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从布局到使用的设备、提供的场地、加工的材料、指导实训的教师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如何贴近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要讲经济效益,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建设效益。二是要建好学校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三是要建设好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是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四是要建好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卓越计划”所提出的工程教育目标无法通过单纯的课堂培养达到,必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突出工程特色,注重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领先,以培养现代工程师为主要目的,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的训练,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4.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

实践教学环节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基本操作程序和方法的必须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积累实践能力的过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进行工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才能推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行业特色地方高校应积极构建集实验、实习、设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注重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教育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二是要打造“创意工厂”、“模拟工厂”等亮点。创新能力就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出台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

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1-02-20.

[2] 李培根.未来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意识[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0,(6).

[3]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4] 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

[5] 叶树江,等.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

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作者:陈江风 张东初 王红利

第3篇: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摘 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

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ZHANG Qiang,FANG Zhi-jun,HE Jin-p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program;basic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体育系,创建于194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体育系科之一,被誉为中国体育教师培养的“摇篮”。近十几年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身心兼修、魂魄并铸”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面向基础教育战线,培养大批技术动作规范、教学技能扎实的优秀体育师资。2007年9月体育教育专业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2011年4月27日东北师范大学2007级“师魂先锋队”全体18名免费师范生,以《总理,我们准备好了!》为题,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汇报了4年来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温家宝总理在信上做出重要批示:“读了同学们的信,深受感动。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确实准备好了。”经过4年免费(2011年修订为“公费”)师范生教育得出的成果和经验,2011年5月东北师范大学对本科课程计划(师范类)进行了修订,现将有关课程修订的理念、目标和课程体系等特色加以整理,旨在为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目标定位:培养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根据200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2011年颁布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课程计划》)培养目标由2004年制定的“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现代教育观念、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又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1]修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目标定位“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2],主要是出于就业压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竞争力的考虑提出的,而本次《课程计划》目标定位由宽泛转向具体,内涵较为清晰,即由2004年《课程计划》中的“多能一专”职业理想背景下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由运动技术的传授者、教书匠、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促进者”[3]、由“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转变为“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该《课程计划》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规范的教学技能”专业特色培养规格;同时定位突出了“为人师表、乐于从教”的师德教育内涵。目标定位妥善处理以往社会需求与专业特征、理论与实践、体育人才专门性与综合素质的矛盾关系,职业取向更加明确和具体,这一目标定位基本符合2004年5月国务院转发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文件精神[4]。

《课程计划》围绕“身心兼修、魂魄并铸”[5]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结构上,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和审美等方面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度重视公费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结构,培养具有扎实教学技能等“善于教书”的优秀师范生;在师德教育方面,注重职业动机、态度和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师德等“乐于教书”的教育品质。具体规格体现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3个方面。

2 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设置特色

《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课程计划》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针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适应面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配套,与社会需求也有严重的脱节现象”[6]等问题,《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 “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妥善处理培养专门人才与提高综合素质的关系,贯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制定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育为本位,人文教育为灵魂,奉献教育为宗旨”的课程理念,不断精化专业教育、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院各专业或学院之间相关专业共同设置大类平台课程;构建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相协调的模块式、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如下特色:

1)通识教育“宽口径、厚基础”课程特色。

通识教育课程是整个本科教育的基础,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培养学生具备作为高素质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识课程保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分析能力。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以下称“通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下称“通选课程”)组成,共41学分。

通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交流与表达课程、国防教育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交流与表达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通过语言(本国语言和外国语言)将思维进行清晰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交流与表达课程包括中文写作课程和外国语言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通选课程由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构成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多元性、广博性,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艺术诸领域中精选课程内容,优化组合供学生选修。社会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认识社会行动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熟悉科学探究人类个体行为的方法。人文科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在,体会哲学的深邃,探究人生的理想与意义,使学生具有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与交流思想的能力。自然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艺术课程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专业教育“精化”课程特色。

专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专业基础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田径、篮球、排球、体操、足球、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专业主干课程(运动专项、健美操、速度滑冰、游泳、乒乓球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含专业实习)、专业系列课程组成。

专业教育课程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为必修课程,达到70学分,专业系列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最低达到20学分。围绕“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精化”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科目、课程方案、课程规格、精品课程及教学团队,具体表现为精选课程、精讲内容、精心备课,把课程由课堂内转向到课堂外,加强课余体育俱乐部联盟建设,保证学生拥有个性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不断精化专业的知识、丰富运动经验、提高技术技能指导、课堂掌控、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开发与设计等能力。

专业系列课程是本专业相关的大类平台课程,旨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专业系列课程是面向本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程。专业系列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系列(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运动营养学、人类遗传学、健康管理学),教学与训练系列(运动训练学、团体操创编理论与实践、体育游戏、棒垒球、形体健美运动、跆拳道、定向运动、软式排球、举重)和社会体育系列(体育社会学、体育史、体育管理学、体育舞蹈、野外生存、轮滑、网球、羽毛球)。此次修订增加了5学分,增加了课程科目数量,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课程设置体现知识交叉和融合,重视研究方法,反映学科前沿,力争与免费师范生体育硕士阶段课程有效衔接。

3)生涯规划“多出路”课程特色。

生涯规划课程是面向基础教育培养公费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具体课程是根据公费师范生的职业指向、自身需要与本专业特色和优势所开设。生涯规划要充分理解青少年儿童的发育与心理状况,掌握身体保健、养护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的实践指导能力。生涯规划课程分为教育理论类和教育技能类。教育理论类分为共通教育理论课程(必修课:教师学与教学论、学校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选修课:中外教育史专题、教育社会学专题、教育哲学专题、学校管理学专题)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必修课:体育课程论、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教学论;选修课: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课程设计与开发)。教育技能类分为共通教育技能课程(必修课: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哲学专题、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育技能课程(必修课:微格教学、学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学校体育课余训练;选修课:学校体育安全防护与急救处理、体育绘图、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生涯规划课程最低为2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为19学分,选修课程部分最低选修6学分。生涯规划课程突出基础教育的教师职业特点,面向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重视身心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总之,根据2004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和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修订的《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是针对中国教育实际和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来调整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和课程方案,旨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优秀中小学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 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计划[Z]. 2004.12.

[2] 黄汉升. 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 体育学刊,2003,10(2):1-4.

[3] 陈俊钦,梅雪雄,张涵劲.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J]. 体育学刊,2005,12(1):74-77.

[4]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14/

content_6098291.htm.

[5] 何劲鹏,姜立嘉. 身心兼修、魂魄并铸:论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J]. 体育学刊,2010,17(2):50-53.

[6] 彭贻海,王莉,严精华,等. 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6):89-91.

作者:张强,方志军,何劲鹏

第4篇: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依托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南山集团的资源优势,结合小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开发了钢琴大课、形体大课、游泳大课、英语等校本课程,现将具体实施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设计背景

(一)现实背景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此,我校应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发展前景

1、特色学校是现代学校的鲜明标志,有特色才有办学质量,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特色立校,就必须引导和推进办学特色的创建和提炼工作。

2、作为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建设特色学校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让学校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赢得家长和社会更大的认可。

(三)现有条件

1、一流的教学设施。我校位于龙口市东海开发区,是南山集团投资5亿元建设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学校拥有音美楼、游泳馆、体育馆、天文台等一流的教学设施,总占地1000亩,现有在校生近万人。

2、丰富的实践经验。我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自建校以来就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实施特色教育,开展了20余个特长小组和近10个特色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教育教学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

第5篇:龙集小学特色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特色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特色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特色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特色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特色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特色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地域环境和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特色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特色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特色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特色课程。

三、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诚信等。

四、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中。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研训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五、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特色课程教材《渔趣》

六、特色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 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务处负责考核,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课时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七、课程管理

(一)组织机构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单超

副组长:杨金超 杨洪中 蒋守兵

组员:张文来 祖祎 张海庆 王坤 郇海波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二)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单超

副组长:杨金超 杨洪中 蒋守兵

组员:刘伟 陈业闯 张玉文等20位班主任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三)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1)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2)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3)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4)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5)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1)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2)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3.教研组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八、教材建设

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

2、选编教材;

3、选用优秀教材;

4、拓宽现有教材。

九、课程保障措施

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管理、考核、存档、教师培训与考核奖励等,负责校本课程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及活动的各种协调工作。

1.师资队伍管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工作情况是学校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先等的重要条件,工作成绩也记入教师业务档案,根据各教师的实际指导情况计算工作量,并以学期为单位折算一定工作量。学校教务处设一名专职教师,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常规组织管理与教学工作。

2.学生档案管理。学校建立规范的学生活动档案,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3.课程资源管理。学校重视图书资料、师资配备与培养、校内活动场所建设、活动基地建设等课程资源的建设。

4.诚信安全教育。学校在活动开展前,通过班级分散教育和年段集中教育,由专职教师、各职能部门、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诚信安全等教育工作,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5.课程的研究与建设

对于校本课程的实施,尽管学校以前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经验,但不规范;尽管学校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探索工作,但不系统;绝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学校把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操作也不是很有把握。因此特别强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如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实施策略研究、过程管理的研究、评价与考核的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课程实施实效影响因素的研究、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系的研究等等。

第6篇:小学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2005——2006学年

一、 指导思想以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为指导,以开放式教育思想为主线,充分发挥本校资源优势,立足本校,循序渐进地开发和管理本校校本课程——侨乡风韵、孝心责任心教育。使之成为本校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形成特色。用家乡文化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用形象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富有孝心责任心,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课程开发的目标

1以侨乡的乡土地理、历史、特产为载体,以家乡文化、资源为中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健康的情趣,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我们既开发课程资源,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2、“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

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我们学校传统的特色教育产品,是我们学校依据自己的特点将思品教材重新整合,然后作为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和志向。孝心责任心教育是播撒希望的种子、编织未来的梦想。

三、教学目标低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家乡的美丽可爱,从而培养学生对家

乡的热爱

2、通过孝心责任心主题教育,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懂得做事要

有始有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尊敬长辈,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中年级

1、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风貌和历史人物的了解,培

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

2、通过各种探究活动,增进学生对家乡历史和家乡特产的了解,培

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高年级

1、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

命感。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侨乡浓厚的文明文化和高尚追求以及

高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了解侨乡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以及特产资源等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美好愿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四、具体措施

1、遵循以下原则

人文性原则: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载体,用人文手段保护儿童的积极性,引导多角度审视分析事物,提高认识能力,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开放性原则: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社会生活资源,鼓励学生探究,用好社会、生活、自然等教材,跳出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融入社会、融入生活。

亲历性原则: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以亲历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知识教育为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中,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开辟新的途径。

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手段,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侨乡怀抱中去研究、探索、发掘其淳朴丰厚的民间文化精华。

2、遵循多样性原则构建活动方式

孝心、责任心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根本特征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在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遵循以下方式:

(1)责任心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从自身和社会现象中提取有关“责任心”的问题进行探究。成立合作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自助小组和道德法庭等专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构,对有关责任心的现实问题进

行全面探究。

(2)情境讨论式主题班会活动。班主任老师根据责任心培养的具体要求,设计特定的情境,在老师或学生主持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辩论,逐渐明辨是非,形成关于责任认识的正确观点,并激发责任情感。

(3)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活动。基本活动方式有参观、考察和小记者采访,其内容涉及本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等,主要是了解各行业履行责任的基本情况。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活动。这种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三种形式。如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和家政服务;参与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参加地方公益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田间劳作等,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验基地分工,组建雏鹰假日小队进行实践活动。

(5)周末德育作业活动。开展以“孝心、责任心培养”为核心的德育作业,即:①读一本有教育意义的好书;②每天做一件对他人或社会有益的事;③搞一次社会调查,或与成人进行一次交心活动;④每天摘录一条重要新闻;⑤学会背一首健康向上的歌曲;⑥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⑦给师长写一封信;⑧学会一件拿手的家务活;⑨做好一次小老师;⑩每天做好一件孝心事。

3、加强实施评价。

(1)重视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和功能。淡化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强调客观了解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了解家乡,促进自我发展。(2)实施多主体参与学生评价

以自评为主,教师同学共同参与,必要时也可让家长参与。

(3)突出过程性评价

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及行为的发展,进行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

2005.9

第7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教研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1.9月: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

2.10月: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范文网[CHAZIDIAN.COM]3.11月: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4.12月:

四、

五、六年级各推出一节研究课,大家谈体会。5.关于下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研讨会

第8篇:陈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工作,探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教育。做到认识全面,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达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方法灵活的教育合力,努力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富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 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爱人民、爱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社会网络。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建单位德育基地、校外辅导员等。

2、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3、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教导处——备课组——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主线,把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校委会——大队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

四、本学期具体德育课程安排 总体思路:

分段构建,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确立年级段德育目标分别为:低年级段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段礼仪习惯的培养、高年级段社会交往习惯的培养。

德育主题:

九月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大队德育主题:爱,在我们心中闪光 低年级段德育主题:爱校园。 课程建议:

低年级可以开展 “亲近校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认识新校园、新教室、新老师、新同学、新朋友,了解新规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规范意识。

中年级段德育主题:爱老师。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开展“老师,我们爱您”系列活动,队员们通过广播告诉老师最受感动的一件事、通过黑板报写出最想告诉老师的一句话、通过主题队会请老师检验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高年级段德育主题:爱生命。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开展“珍爱生命”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学习中小学安全知识、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征集安全知识漫画、争当校园“安全小卫士”。

十月份:爱国主义活动月

大队德育主题:爱祖国,从行为规范做起 低年级段德育主题:我爱红领巾。 课程建议:

一年级可以围绕队前教育,开展队知识学习活动,学系红领巾,学唱队歌,比一比遵守行为规范谁最棒,争一争谁能第一批戴上红领巾。

二年级可以组织队员们重温队的历史、学习少先队员榜样,争做行为规范示范员,为红领巾增光添彩。

中年级段德育主题:以行动向祖国汇报。

课程建议:评选红领巾礼仪大使,担任校运动会、建队节活动引导员、重阳节慰问形象大使。

高年级段德育主题:学好本领,保卫祖国。

课程建议:可以围绕国防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开展军训活动。

十一月份:爱科学月

大队德育主题:快乐童年,健康成长

低年级段德育主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课程建议:

一年级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理游戏竞赛,如叠浴巾、穿衣、系鞋带、整理抽屉等,评出“生活自理小能手”、 “劳动小标兵”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周末布置“整理书包、书柜”、“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作业,让孩子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年级可以开展“敬长辈,表孝心”主题活动,引导队员们开展“记住父母的生日”“家庭内务小比武”“家庭才艺小表演”等活动。

中年级段德育主题:亲近自然,保护环境。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结合秋游活动,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友善。 高年级段德育主题:科技,美化绿色校园。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围绕爱科学月活动,开展“绿色校园我设计”、环保节能小发明小制作征集等活动,让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这样的环保理念深入每个孩子的心,培养他们爱校、护校、建校的积极热情。

十二月份:艺术活动月

大队德育主题:素质舞台,体验成长

低年级段德育主题:把我的新本领,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课程建议:

一二年级可以结合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学生排练精彩节目,将在校学到的新本领通过表演、游戏等形式,让父母一起体会孩子成长的快乐。

中年级段德育主题:呵护纯洁心灵。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发展。

高年级段德育主题:有法保护,我们不再害怕。 课程建议:各中队可以围绕小学生自我保护开展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在案例中明辨是非,掌握自护的本领,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宣传。 一月份:成果展示月

大队德育主题:学习先进,挑战自我

低年级段德育主题:争当行为规范小标兵。 课程建议:

一二年级可以通过评选“读书写字小标兵”、“劳动生活小标兵”、“文明礼貌小标兵”,树立榜样,强化巩固行为规范学习成果。

中、高年级段德育主题:发现“校园文明新事”。 课程建议:

各中队可以通过调查、推荐、投票等方式评选“班级文明新事”“校园文明新事”,在评选过程中推动校内文明风气的进一步形成,展现我校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

五、课程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以学校红领巾监督岗四项竞赛检查为主,结合口头回答、书面答卷、调查等其他形式来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评价。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星级班级体评比。有具体可操作的评比量化标准,具体由德育处和大队部负责。

3、活动成果汇报。以各项活动为载体,重视活动过程的实施,以活动成果来展示。

第9篇:王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本地区的自然、历史、人文为研究背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实验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科有效整合和教师文化沟通,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新教师与学生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区域办学特色而不懈努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整合,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具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有效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与沟通,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进自然、主动实践,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和合理开发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见识和行为辨析能力,初步养成服务社会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积极的、科学的人生观。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按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的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3-6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指导》的精神,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全校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固定1课时,根据需要每周可加2课时的“1+2”课时设置。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师资建设

由于我校师资力量薄弱,由班主任老师兼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1、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要十分重视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2、注意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学校还要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要用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

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1、评价理念

a、整体观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穿到活动进行中去。

b、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

c、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

2、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和“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要注意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五、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中心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在教导处、班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该活动具体由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各任课老师协同配合,确保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活动安排

制订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与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一些案例,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

上一篇:建言献策活动通知下一篇:中学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