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2023-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教师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爱校如家、师生互敬、勤奋好学、遵规守法的风气。

一、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内涵不深,成效不大

1.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体现文化氛围的载体也丰富多样。对一所学校而言,校园文化的展现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比如,标语口号、广播电视、墙报书籍、行为理念等。但是,一些农村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往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一谈到校园文化,仿佛就是写几句标语、出一两版黑板报,而且内容陈旧。与时俱进,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引进我们的校园,让师生感受到先进文化的时代气息。

这种对校园文化内涵认识的肤浅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够科学严谨,随意性强。

2.不少教师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潜课程认识不足。农村中小学的不少教师至今不清楚“潜课程”这个概念,以为课程就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实际上这只是显性课程。相对来讲,那些非正式学习的各种教育要素,如师生关系、班风、学风以及学校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形成的气氛等一些潜在的教育因素称为隐性课程,即潜课程。整个校园文化生活的内容,都是潜课程的内容,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他们没有重视这一课程的教育作用。

3.教师的师表作用对学生影响最大。比如,做操时,教师站在操场上若无其事地聊天;在教室里抽烟;穿着打扮不合时宜;在背后议论同事等。这些不文明或不规范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4.学校的有些警示语客观上起到危害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例如,“禁止……”“严禁……”的牌子,目的是警示学生,但缺乏人文关怀。学生会得到怎样的心理体验呢?校园里到处都是潜课程的课堂,如果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种行为规范不健全,就会给那些反面“教材”创造条件。

(二)投入不足

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而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比较落后,投入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人力投入不足。现在的农村,适龄儿童少了,学校规模也越来越小。有些校点甚至只有十几个学生,两三个老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课程一门都不能少。因此,农村教师通常一个星期要上几十节课,一天到晚都呆在教室里,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文化建设。

2.物力和财力投入不够。从前,在农村学校随便找点石灰,用水搅拌,就可以用来刷墙写标语;现在,文化建设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资金投入。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都面临资金难题,为校园的文化建设投入资金,政府和学校更是能力有限。

(三)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手硬,一手软”

不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偏重物质文化,忽视精神文化;重视校容校貌等室外文化,忽视教室、宿舍、办公室等室内文化;重视学生文化,忽视教师文化。这些都制约了校园文化整体教育功能的发挥。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校园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等,是物质的、有形的。二是校风建设,包括群体精神、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作风、群体舆论、群体凝聚力等,是精神的,无形的。所谓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手硬,一手软”就是重校园建设,轻校风建设。如,在建设目标上,把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重点,由校长亲自请专家去设计校门、装饰花坛、装修会议室,而学生行为规范的建设则降为次要目标,交给德育主任去抓,校长很少过问。在投入上,舍得把钱花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如果给学生添置一些乐器或科技制作材料,就很舍不得。

如果说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躯壳,那么校风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校风是一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校风不正,再美的校园也会失去它的光彩。校园文化建设上的片面认识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根本原因。

(四)校园制度文化缺乏群众性和人文关怀

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少,但缺少科学性、时效性、可操作性和人文性,执行的严肃性也不够,制度不能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意识,不能很好地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

(五)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缺乏特色与活力

不少学校看起来布局合理,却缺少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内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等缺少管理,导致学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教室布置整齐划一,墙面整洁干净,感觉不到文化氛围。这就放弃了学生个性生成的主要阵地,丧失了开展实践活动的多样舞台。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四者要协调联动、和谐发展。

2.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各校地域不同,校情也各具特色,因此,应根据当地条件,扬长避短,在校园文化的特色上下工夫。

3.方向性原则

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去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注重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和价值导向,确保校园文化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

4.参与性原则

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只有人人参与,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建立学生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才能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品格。

三、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农村学校不同于城市学校,财力薄弱,各种教学基础设施和校舍比较简陋,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从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生活资料等校园文化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从“五化”,即净化、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入手。

净化。净化要做到“五无”,即地面无杂物、痰迹,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

绿化。绿化要根据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绿化布局,如种植廉价、生命力较强的植物等,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

美化。美好的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需要。校园静态环境的美化,应符合儿童少年的审美要求,才能达到美化的目的。

硬化。保证校园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保持干净,改变“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状,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规范化。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少先队活动室等的同时,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名人画像、名人雕塑、学校标志性雕塑和激励性名言警句挂于校园适当的位置,并督促师生加强维护、保养。

2.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传统文化建设。虽然是农村学校,只要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各种活动,良好的校风在各项活动中逐步会形成一种舆论或氛围,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入手:首先建立学校的文化传统,确立学校重大集会的时间,开展主题教育,如:开学典礼、迎新生会、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六一”、“教师节”、“十一”等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其次,确立属于学校师生的节日,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展示师生在绘画、表演、手工制作等方面的才能和特长。其三,定期表彰、奖励文明班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优秀教师等,给有进步的师生发进步奖。第四,丰富学校的课余生活,创办宣传橱窗,反映校风校纪,表扬先进典型事例,定期更换。第五,创办校刊,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学生的优秀作文等进行排版编印,下发各班传阅。第六,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篮球、绘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兴趣小组,分组定期开展活动,专人辅导,让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

3.加强师德建设

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学校各组、各科教师,要求互相信任、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组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弘扬奉献精神。

4.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创设培养心理健康的情境,让学生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5.加强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责编韦文)

作者:余胜湘

第2篇:基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以山东省Q村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村民等方式,调查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现状,并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形成原因,从政府、社会及村民自身等不同层面提出了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农村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加快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1.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1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单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调查问卷 “您平时在文化方面的爱好主要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根据对Q村100位村民(有效问卷92份)统计,有39.1%的农村居民选择看电视,有28.3%的人选择棋牌活动,有27.1%的人选择上网,23.9%的人喜欢串门聊天,喜欢跳舞等健身活动的占19.6%,读书看报的人占13%,其他依次为:听广播、念经拜佛及其他、看戏或文艺演出。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主要是以看电视、打麻将打牌、聊天、跳舞健身、上网的娱乐文化为主,民间传统文艺活动不足,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选择还很有限。

1.2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文化资源无法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关于 “您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如何?”这一问题中,有39.1%的居民知道村内有文化活动场所但很少去,35.9%的居民认为村里的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7.3%的居民反映村内提供的文化资源陈旧,资源更新或设施维护不及时,仅有9.8%的居民认为当前村内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情况良好。通过调查情况可见,Q村虽然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文化设施及文化资源,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并不乐观,所提供的文化设施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居民仅仅知道其存在却很少参与其中,导致该村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合理有效配置的现象。

1.3农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因此,关注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乃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在调查中,有71.7%的村民认为当前提供的文化活动或文化设施不能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仅有28.3%的村民认为满足;在“您希望政府提供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多选)”一题中,村民希望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草根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汇演、送图书电影下乡、组织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开展新文化技能培训活动(如上网、摄影等)等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以上两题的调查情况,可见就Q村的居民来看,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还是很渴望的,但是现阶段社区所提供的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吸引力,而这种有组织的互动性、科普性、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相对较少,难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2.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3.就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nmg.xinhuanet.com/zt/2012zt/zqlh/2012-12/14/c_114033068.htm,2012-12-14.

[2]孙宏健.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09,21(3):21-33.

[3]王维.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作者:李琳

第3篇: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状调查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这一创新形式,对于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农民学习知识,更新观念,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价值观

作者简介:王由海(1993-),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杭州师范大学2013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2013年以来,泰顺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省、市关于创建农村文化礼堂的要求,目前,全县21个文化礼堂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农村文化礼堂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着经费不足、资源整合、如何持续运行以及人员保障等诸多问题。

基于研究的目的,笔者选择以泰顺县台边村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典型进行现状分析。台边村文化礼堂属于泰顺县五星级文化礼堂。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过台边村全村的不懈努力,台边村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经验。

(一)注重文化精神内涵

“文化礼堂”建设的目标是“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台边村充分认识到加快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实施农村“精神”工程作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台边村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放在“文化礼堂”建设的首位,通过主题活动和“五廊”的展示,积极进行宣传、弘扬和践行。另一方面是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通过“五廊”的展示、编写村规民约、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方式,提炼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让村民了解村庄历史,激发村民爱家乡、爱祖国。

(二)统筹礼堂场所设施

2013年以来,台边村结合村庄的实际,根据农民的需求,合理设计功能布局。一方面是注重核心价值观传播。台边村针对不同类型文化礼堂的实际,设置不同的工作侧重点。礼堂以主流价值引领为重点,内部在大会堂主席台醒目位置悬挂国旗及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并且具备于召开村民大会,举办报告会,开展表彰活动、文艺活动等,大门入口墙上标有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另外,注重文化教化。台边村文化礼堂在内容设置上,突出道德建设的内涵,通过“五廊”充分展现村史传统、民风民俗、成就业绩、先进典范,把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化,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思想素质得到提升。

(三)注重因地制宜

台边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礼堂有效融合。一方面是将美丽乡村礼堂化。利用文化墙绘在圆州古村落入口的民居墙面上展示本村的风景名胜、文化底蕴等内容,让人民看到村貌之美、人文之美;在路边的位置立宣传牌,介绍本村的乡土人情、发展历史,让村民回顾本村历史,感受道德的力量。另一方面是让乡村生活礼堂化。在文化礼堂开展农历节气习俗活动和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将普通百姓在乡村中的生活情景,通过村民自导自演,以情景剧的方式在文化礼堂进行演出。比如: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就是借助本村的文艺班子,既有畲族山歌、又有村主任二胡表演,让村民体会到了过年的气氛。

(四)弘扬泰商文化,展示创业之美

泰顺是中国市场投资第一县,全县将近半数人在外务工经商。弘扬泰商创业精神,也是文化礼堂重要展示内容。通过展示泰商带动家乡经济发展事迹。台边村文化礼堂通过“五廊”展示了台边籍立众竹木董事长筹资投入改善家乡基础设施环境等等;并将台边籍泰商筹资带领农民发展农业致富的成果进行展示,进一步显示当地百姓发展的激情和自豪感。实在的弘扬了“诚实守信、勤劳务实、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泰商精神。

(五)注重指导扶持

泰顺县政府和司前畲族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加强指导,注重扶持,为农村建设“文化礼堂”提供源源不断的生长动力。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财力保障,采取上级补助、镇(街道)投入与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泰顺县政府和司前畲族镇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礼堂建设,为“文化礼堂”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二是注重智力支持。邀请专家和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草根”文化专家,提供各类专门的文化支持和服务,来加速推促进“文化礼堂”建设。三是注重本土力量的支持,比如台边村依靠本村组建自己的文艺队伍和管理队伍等等。

二、今后建设中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村级“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以台边村农村文化礼堂为例,文化礼堂的建设投入需要10多万,文化礼堂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维护、充实,每年仍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据调查,现在台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还不足以支持礼堂的建设和运行。单靠自身的力量去建设是力不从心的,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利用。比如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将文化礼堂建设一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运行管理问题

村级“文化礼堂”要真正成为精神家园,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文化礼堂”建成只是基础,后续的运营才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加强对“文化礼堂”的管理,确保“文化礼堂”的运营。一是要健全管理制度。市县要下发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乡镇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各村则要将“文化礼堂”年度活动计划、宣传文化员职责和村“文化礼堂”管理办法有机结合。二要坚持运行管理“制度化”的长效机制。“文化礼堂”建设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内在规律和模式,要及时总结经验,在管理制度、运营机制上建立起“文化礼堂”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健全工作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完成后,农村文化设施发生了根本变化,村民文化活动的热情迅速高涨,文化活动类型和层次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对“文化礼堂”的管理人员、宣传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是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本县本镇本村的乡土专家与各村结对,帮助各村深入挖掘本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力争实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另一方面是健全村级管理员队伍。整合提升现有的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文化建设力量,培养一支既能熟练操作、又能组织管理的文化礼堂建设工作骨干队伍。

其次是建立健全文化礼堂宣文艺宣传队伍。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动员他们投身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鼓励更多村民加入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把更多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能人,特别是村里的一些艺术能人吸纳和充实到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

三、大学生在农村文礼堂建设中作用的一点对策和建议

作为浙江省高校的一名大学生,我们有理由也有义务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素养和特长,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积极在服务农村“精神家园”建设中实现“中国梦”。譬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为农村提供远程教育服务和互联网知识的普及,使农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站点的丰富资源,对群众实施远程教育;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去农村普法,担起农村法律宣传员的职责,第一时间将党和国家制定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传递到群众中去和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和意识,为依法治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农林专业的学生,可以做农村科普宣传员,对农业大户上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艺术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组建大学生文化艺术团等群体组织,自拍自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相声小品等,通过志愿服务等形式,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师范专业的学生,这可以通过支教等形式,为农村送去知识和希望,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变得多姿多彩。

[参考文献]

[1]葛慧君.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在线,2014,08(17).

[2]沈向荣.临安建设村级“文化礼堂”构筑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实践与思考[EB/OL].浙江文明网,2013-7-10.

作者:王由海

第4篇:一、当今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但是仍旧比较贫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在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开始丰富;一是农村文化逐渐增多,农民信息接收渠道日益拓宽,农民不仅可以看报纸、杂志,还可以看有限电视,数字电视,目前,数字电视转换到边远山区已开始推进,一些年轻人学会了上网,部分农民对网络已不再陌生;二是乡镇宣传文化系统每年都通过“三下乡”,艺术节,文艺汇演等形式,使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活跃。民间文艺团队的演出活动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是现有的文化活动还是难以满足足群众的需要,农民文化生活仍旧比较贫乏。很多农民的娱乐活动还是仅仅局限于看电视,除此之外,别的文化活动很少,目前文艺团体的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现有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往往只局限在乡镇街道中心地段和节徦日,一些乡镇文艺演出一般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口密度大的村子,每年的文艺演出能有

三、四场,而位置偏远的村子每年几乎仅能看到正月十五由秧歌队,龙船队等组成文化队伍的汇演,

第5篇:就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近几年来,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各地为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农村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村文化市场得到发展。但从调查情况来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较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滞后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 现状

1首先农村现在普遍拥有的传媒设施有: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文化活动室或图书室、寺庙、在部分发展较好的村庄也拥有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老年活动室

2 文化消费: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国家逐步降低对农村基层的介入程度,乡镇和村一级的经济实力弱化,除东部个别地方之外,中西部的绝大部分乡镇和村都不再有文化设施上的资金投入,乡镇文化站、村一级的老年活动室、文化大院、村组文化室大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县乡文化机构组织的“文化下乡”、“电影进村”活动,有一定的效果,但这种“喂食”式的文化建设机制,往往是政府唱独角戏,难以有效激发农民群众心中的文化热情,也没有点燃农村的文化火种,几十年的建设和努力依然没有培养出农村文化的造血功能。与这种公共文化活动逐步退缩相对照,农村文化建设的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自发集资改建文化阵地、资助政府办电视差转台、成立个体电影放映队、兴办舞厅、游戏厅与网吧等,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产业成为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生力量。调查显示,农村文化公共投入在配置上不尽合理,国家对农村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几乎没有对文化人才的投入,也几乎没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经费,绝大多数是只管“建设”,不管“运转”,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的特点。与公共文化设施严重老化衰败相对照的是电视、影碟机等现代文化设备快速普及到家庭,从投入主体上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开始进入一个以个人(家庭) 为主的时期。组织体制:行业部门分割、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农村文化建设责任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 。在县一级,县广电局负责电视广播,县文化局负责群众文化,县体育局负责群众体育活动,县委宣传部负责群众文化宣传工作。在乡一级,党委有党委组织的文化活动,教育办(所) 有教育办(所) 组织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内容重复率高,组织形式简单,政出多门,领导网络不健全,分类不明确,边界不清,谁都组织管理农村文化,谁都不负全责,谁都没有同其他部门协同起来做统一的规划与投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农村文化资源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3重形式轻效果、轻后期管理与评估

绩效评价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它对农村文化建设起着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的作用。但调查表明,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评估工作机制不全,评价标准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评价的标准就是多少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多少本藏书、多少盘光碟、多少台电视、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文化设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设施的使用率等指标。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评估一般都是一次性评估,缺乏一个事后的反馈监控机制,一些已建成的农村文化设施很难得到有效使用。

4文化的封闭性

中国农村文化具有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建国后,随着农村宗族逐步消减,亲缘、业缘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消退,而基于地缘之上的地域文化特点保存相对完整。据课题组对东、中、西部农村的实地考察,当代中国农村文化体现在地缘结构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即不同地域的农村文化差异很大,地域文化特色往往与当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一种文化的系统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地域的农民很难轻易融入其他地区的文化体系中去,例如,各地方戏曲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这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范围内造成了农村文化在地缘结构上的相对封闭性。

(二)思考

一切上层建筑都由经济基础决定,农村文化的滞后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滞后的影响。所以要建设农村文化必须要将农村的经济带动起来,只有衣食无忧的人才会重视文化精神的建设,文化建设不是空口白话,没有物质文明何来精神文明。 在近几年来国家在建设新农村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例如:

1、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要以文化工程项目为基点,加快推进农村“三大”文化工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文化信息和电影服务网络,满足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不仅要确保中央业已确定的三大农村文化项目的建设与完成,还要建立保证这些项目长期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如:大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尽快全面实现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以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基础,健全“人”、“机”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探索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机制。逐步建立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以乡为重点、以村为基点、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体系。

2、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民应对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冲击的有效缓冲机制,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既可以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生活的意义,又具有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丰富,它基本上是公益文化产品,应该纳入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

3、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

引导建设兼有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证明,不论是在东部还是在中西部,体育健身项目受到乡镇干部、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以体育健身带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趋势。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群众希望将村公共体育场地建成综合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及村落公共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国家应支持在村一级建设兼具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村落公共活动设施。

4、进一步强调“送书下乡”工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基层性,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投入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农村的“三农”图书和报刊数量偏少、实用性差、价格偏高。中国农村广阔,差异极大,国家统一配送方式目前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送书下乡”项目应该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如“送书下乡”要求送到乡镇文化中心,有村级文化室(中心) 、“农家书屋”的地方,要求送到村级文化室、文化中心和“农家书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送书下乡”工程项目中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准入限制,切实提高“送书下乡”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民的支持与配合,近几年我国在这一块上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小觑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会是另外一番繁荣景象。

第6篇: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我县22.7万人口,有17.5万在农村,占77%。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到**等地对农村文化建设等进行蹲点调研,对如何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作了一些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群众文化不断丰富,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增强,文化古迹得到有效保护,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再上台阶。但是从总体来讲,我县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与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一、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欠缺。我县二十个乡镇文化站只有7个乡镇有文化中心,占总数的35%,还有13个乡镇文化站属“有站无舍”,“一人一桌”的现象较为普遍,即使有文化活动中心的7个乡镇,文化站内配臵设施的建设也很薄弱,仅有部分图书、乒乓球桌和少量的棋牌,而且图书大多是旧书,课本和政治书籍。村级文化设施则更加缺乏,全县395个行政村,目前尚有阵地、有设施有活动的村文化室不到60个。县城的文化基础设施比农村稍好,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县文化馆“有馆无舍”,图书馆陈旧偏僻,博物馆尚在规划图纸上,对农村的幅射作用不大。

(二)文化工作开展难。近年来,全县文化事业经费虽然有所增加,但除人员经费中增资因素外,业务经费总体增幅不大,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差较大。乡镇文化站专项经费更为困难,除了人员经费外,平均每个乡镇文化站业务经费只有

一、两千元。经费的严重不足,造成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文化器材得不到更新、添臵,导致文化站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一年到头冷冷清清,只有在节日时开展一些拔河、下棋、打球之类活动,热闹一两天,文化阵地和活动的示范、幅射作用基本丧失。村级文化室则因村级经济基础的薄弱,难以维持其生存。

(三)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滑坡。全县文化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现象非常严重。近几年来,由于受到体制、编制、职称等因素的制约,人才的调动和引进十分困难,全县文化员队伍几乎没有新增人员,专业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非常突出。全县32名乡镇文化员中35岁以下的只有9人,大部分的文化站干部都已经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同时由于经费困难,县文化局多年来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组织过对乡镇文化干部进行必业务培训学习,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成了井底之蛙,看不见先进的方法、学不到先进的经验、掌握不了先进的手段,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吃老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文化干部队伍素质滑坡。随着农村文艺骨干“进城打工”、“外出发展”,农村中留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文化站开展活动缺少了生力军和热心人。大多数文化站演出活动都只是少儿或老年文艺演出,缺乏年轻人的参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文艺骨干也缺乏了以往的热情和积极性,讲究劳动报酬,给缺少经费的乡镇文化站组织活动带来了新的难题。

(四)文化员不能专职专用。当前乡镇文化站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工作只是文化员的附带工作。除王村口镇外,其它乡镇普遍存在乡镇中心工作与文化业务工作相冲突,以至文化员被乡镇聘用作驻村干部,主要精力用于搞农村工作,而抓文化工作的精力却相对较少。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一是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思想认识不高。近年来,党中央、省委、市委都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县委也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县的宏伟目标。但是,由于前几年我们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文化工作是软任务,一些基层领导往往认为文化工作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了文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长期冷落了文化。有的地方长期没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划。有的从不研究文化工作,更谈不上有布臵、有检查、有落实。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搞弄虚作假。有的不懂得寓教于乐,以文化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全县的情况看,对文化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较为突出,缺乏普及意识,往往把握不住工作方向,把主要的财力、人力都放到县城,淡忘了农村这个主阵地和农民这个主群体

二是经费不足,农村文化设施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省政府就规定,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能低于财政支出的2%,并要求每年增加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县财政和乡镇都非常困难,虽然近几年对文化投入非常大,但大部分资金都是人员工资和**文化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还是严重不足。再加上一些

地方的领导,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投入产出关系,总认为在文化上投入只会赔钱,不能赚钱,得不偿失。看不到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不可估价的间接经济效益,舍不得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设施的建设上大投入。而是修修补补、拼拼凑凑,文化设施建设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甚至相形见拙,以致年复一年,“山河依旧”“面貌如故”。

三是文化员队伍素质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由于队伍老化,知识老化,引进人才少、学习培训少,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呈逐步下降趋势。加上多年来有些地方的领导对文化工作的冷落和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不力,难免使文化干部“心寒意冷”,事业心和工作热情逐步减退。文化干部队伍由于自身条件不足,文化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宽,总体水平不高,真正具有真才实学成为业务骨干,能够在工作中独挡一面,做出成绩的为数不多。一些年轻的农村文化干部自进入文化站就因为文化部门缺乏组织培训学习,素质水平难以提高,加上不能专干专用,工作目标不明确,很少开展文化工作。文化站不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中心、辅导中心、示范中心。由于队伍素质不强,工作无力,导致在社会上的无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农村文化工作势必严重滑坡。

三、解决对策

(一)纳入考核体系,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在新时期的重大作用;要充分认识加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重要作用。建立乡镇、部门文化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工作实绩量化考核制,并提高考核分数比值。要把抓好文化名县、山花工程和民族民间

艺术保护工程建设;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建设;提高村文化室、图书室的普及率;农民定期参加文化活动和观赏艺术表演、观看电影;提高文化娱乐支出中生活支出的比例,改善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等项目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列入政府职能部门、乡镇领导班子的目标责任制,并定期考核。促使各级领导把两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二)抓住机遇,增加投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文化站、村文化室或图书室是农村基层重要的文化工作网和文化活动阵地,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落实配套建设经费,争取上级财政的补助,每年能够建一批。特别建议能把“乡文化中心”建设列入各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小康目标、列入年度计划,有条件的乡镇争取得到省政府24万元新建补助,条件不成熟的乡镇争取12万修建补助。鼓励支持村集体、村民以新建、改建、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同时要着力推进周边企事业单位与农民共建共享文化设施,地因地制宜,创造不同的办法使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有依托、有载体,使农村文化工作逐步从“游击战”转变为“阵地战”。

(三)创新活动形式,适合农民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文化干部首先突出重点,多组织开展一些参与面广、接受程度高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合农民的文化层次,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其次

是开展文化活动要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避开农忙季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配合性,另外文化干部要能够总结、探索本地农民喜欢的基本活动方式,加以引导,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以及节令假日特色并为群众喜闻乐见,能积极参与的固定文化活动方式。同时继续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解决农民看戏看电影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县文化馆、乡文化站的幅射作用,加强对村文化室和文化示范户的辅导,繁荣村落文化。

(四)加强素质培训,加快培养文艺骨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工作水平,关键要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素质。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培训计划,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采取办培训班、函授、选送深造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干部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改革文化人才进出体制,使紧缺的文化人才能进来,不适应文化工作的干部出得去。全县每年至少举办一期文化干部业务培训班,增强农村文化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在农村文化工作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的文化干部予以物质和精神鼓励。各乡镇、部门要充分发动农民积极性,自发的比政府的行政措施效果更好。文化馆、文化站要加强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辅导培训,以培养业余骨干为抓手,引导发动农民自己开展时政宣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每个各乡镇都培养几支不同门类的拉得出、打得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业余文艺骨干队伍。

第7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在建设文化大市的过程中,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村文化在结构、水平的多样性、层次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59%,高于城市居民。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家里没订阅专刊杂志的占68%;一天中不看报、不读书的占43%,不上网的占63%。二是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先“富了起来”。

目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因较多。一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村级文化建设中,普遍比较重视文化设施的投入,验收合格后,财政有一定的以奖代拨资金,但开展日常文化活动的经费大多不足。二是村级文化设施落后。村级文化设施是农民就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的基础。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村级文化建设,覆盖面越来越广,但老百姓对文化阵地不足的呼声和意见仍然十分强烈。三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尽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2131工程”和文化下乡演出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面向农民的公共文化供给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农村文化市场不健全。由于农村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且比较单

一、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需求。五是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农民重物质需求、轻精神需求的行为特征较为明显。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要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 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队伍。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断地创新载体,县、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8篇: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6、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第9篇: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先进典型

自古以来农村就是中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使中国有了多样化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多样化也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农村的多样化包括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建设,传播.农村的政治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 如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薄弱的问题,实现好、保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文化利益,建设先进文化,抵制腐朽的文化,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生态、诚信、和谐农村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是我们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下面本文就农村文化建设作一个简要的调研介绍.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迈向神州大地的各个方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较快上升势头,农村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硕果累累的骄人成绩! 一: 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改变,增强了乡镇文化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具体措施有: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以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产品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比如我市在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着力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扩大优质专用粮生产,着力

打造八大特色农业品牌。以打造甜玉米、马铃薯、韭黄、梅菜、荔枝、年桔、蔬菜、花卉等8大特色农业品牌为主攻方向,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贸易全面发展。实施优势产业提升计划,做大做强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把农业效益的主要途经从生产环节向加工和销售环节延伸扩展。实施农业科技促进行动,加快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信息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龙头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强化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财力支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确保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稳步提高。水利建设基金、水资源费等要重点投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二)农民阶层结构快速分化,促使农村文化需求呈现了多样化、娱乐化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已明显分化为种植业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个体户)、乡镇企业工人、外出打工农民等若干阶层。不同的阶层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了他们在文化需求上呈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而阶层分化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利益、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导致的! 农村社会阶

层的分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1、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有利于促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仅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 农民的分化使从事土地经营的农民数量改变了随农村劳动力增长而增长的惯常的模式,相对地减轻了有限土地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多样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态势。3.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社会处于稳定状态.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三)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文化主体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上一篇:班会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班主任工作计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