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2022-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新课改下,教育逐步全面化、系统化,改革的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要实行德育原则,小学阶段的全面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面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德育,理解德育。德育,是集政治、道德与心理品质于一体的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是教育改革之下的一项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极为重要,阅读在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以下形式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一、在课本中创设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情境教育模式逐步深入在教学中,而阅读是一项需要动脑的智力活动,如果要使小学生真正去理解课文,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中,实现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部编版教材中《清贫》一文讲述的是大官革命者的清贫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理解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在清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接着,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体会革命工作者在为国家做贡献时,理想为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虽然国民党士兵在地毯式搜查革命工作者的身上,依旧没有搜到他们想象的贵重物品,因为在革命工作者心中,物质的匮乏不是清贫,最贵重的东西是心中的理想,他们虽然“清贫”,但是快乐。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度思考,学习革命者的高尚觉悟,心存理想,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在创设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课文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练朗读之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思想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时,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泛读一遍课文,并询问学生范读一遍之后,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并加以指导,经过小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和教师从旁的及时指导,层层深入理解,逐步将德育教育渗入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朗读的意境。在此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小学生已经能够熟读的情况下,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将自己融于文字之中,深刻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不论身处何地,都心系故土,培养学生要不忘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在欣赏品鉴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必然是广为傳颂的,有效阅读并理解这些名句中的思想精髓,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在名句中升华了德育教育。例如,小学部编版课文《将相和》中,蔺相如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以秦王不守信用为铺垫,引出要拿15城池换和氏璧,否则人玉俱毁的话语,广为后人称赞。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历史背景仔细阅读课文,并分角色带入感情深刻体会去欣赏这些名句,诠释人物性格,蔺相如的临危不惧的果敢,才使得赵国没有蒙受损失,传为佳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从名句中体会好的品德,在欣赏名句中渗透优良德育教育。

四、在课本的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物的优秀品质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形象需要小学生去效仿,以分析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运用人物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借鉴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田忌赛马》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阅读课文,把握“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语境的阅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分析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人物特点,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孙膑的冷静,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能力。反之,语文教师应教导学生,遇事不应狂妄自大,沉着冷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事情,并让小学生积极发言,讲讲他们心中想效仿的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书本里的,这样,可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本量,也可以使德育教育通过人物分析渗透在教学中。

五、在课本的故事情节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走向,而这样的情感走向,是由通过情节来体现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生起因、发展方向、故事结局,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全过程剖析,理清课文文脉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代入式以共情方式进入故事构思中,以激起小学生的情感共情,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军神》一文时,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泛读课文之后,列出故事的发生(一名病人到了沃克的诊所)、故事的发展(在需要右眼摘除眼球这样的剧痛下,病人要求不打麻药,理由是怕损伤大脑,医生佩服)、故事的结果(从医多年的沃克敬佩的称刘伯承为军神),在这样的故事构思中,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并将情感代入,真切感受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烂新床单的剧痛,从而理解沃克对刘伯承的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坚韧和勇敢,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情节发展的同时,学习刘伯承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体会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分析、思考、总结、深入理解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分步骤、分层次把教材特点分析透彻,用敏锐的观察力、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带入课本的情境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领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而塑造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J].教师,2014,(3):10.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作者:秦小英

第2篇:音乐渗透德育教学激发情感

初中音乐教育中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更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开启人的心扉,从音乐美的享受中升华情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为内容,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因此。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任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使他们能够参加音乐活动,能够从音乐中享受到乐趣,让音乐课堂成为爱与美的课堂。从而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一、教师的情感。是音乐渗透德育的前提

事实上,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感情,对真善美没有追求的热忱,他就不可能从音乐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德育内涵,更不可能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首先。—个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丰富知识的音乐教师,必将会让学生对你肃然起敬;其次,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都会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认真负责的教育态度,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重大影响。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

爱国主义教育处于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音乐教师有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就会在浩如烟海的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中寻找到素材,并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苏武牧羊》就是一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的历史歌曲。这首创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庸,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歌曲的旋律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加上庄重、坚定、平稳的节奏,所有这些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当时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除了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大量的近现代创作歌曲、民歌以及器乐曲如《五星红旗》《祖国祖國我爱你》《红旗颂》等。通过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从心灵深处来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陶冶爱国主义情操,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情的教育目的。

音乐教师还要准确利用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即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能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像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地进人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二、课堂的教学。是音乐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情感的关键。教师的言行和表情。教师对学生的表扬批评等等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让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学生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现。教师又是演员,与学生们一起欢歌跳舞。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以达到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德育渗透目的教育。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人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学唱仪勇军进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环节的设计,是音乐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

1.备课环节,充分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白备课环节开始,教师就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五星红旗》《姑苏行》《祖国颂》等。而有些教材,如:《春江花月夜》《茉莉花》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发现、挖掘和提炼。如:歌曲《荣莉花》是一首江苏民歌,它的曲调被用在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里,成了东方音乐的代表,在学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更加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上课环节,应成为教师充分利用的德育主阵地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说教,要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从学生步人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开始让学生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3.课外活动环节,教师要积极充分开辟德育的新战场

初中音乐课外活动主要以唱歌、器乐、欣赏为主。唱歌活动所选用的歌曲、器乐活动所选用的乐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演奏风格多样,歌(乐)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歌曲,学生在演唱、演奏的同时,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活动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哥白尼说:“音乐并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是音乐诗人,音乐思想家所表达出的高尚情感。”所以,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六十六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感化。

孔子的“移风易俗莫于乐”“礼乐治天下”,充分说明我国自古至今都十分重视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以前的音乐教育,过于重视技能与审美教育,而忽视了它的德育功能,事实上,音乐和德育相辅相成、彼此交融、彼此互化。所以,我们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定要充分重视德育渗透的功能。去激发学生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把人教育成美的和善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梅堰中学)

作者:李道琼

第3篇:小学寄宿管理渗透德育教学

摘 要:小学生在班级中能够身处一个有效组织、有效管理的小团队里学习生活,无疑对小学生在校期间和人生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正能量。班级寄宿管理中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小学生标作为精神引领,用寄宿管理来规范小学生,在班级中实施寄宿管理,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学老师在寄宿管理制度中要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孩子们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寄宿管理;小学生;德育工作

本文通过对小学寄宿管理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进行研究,以寄宿制小学班级管理为研究背景,重在探索建立适合小学班级寄宿管理模式的德育工作教学,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把班级管理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的开拓寄宿管理思路与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保证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希望该研究能够对广大寄宿制学校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以实现实效性的提高以及丰富班级管理理论的案例研究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

一、寄宿管理中小学生常遇到的问题

小学生独立性差,目前小学普遍存在独立性较差的问题,学生在家时过分依赖家长,除了学习,很多事情都由家人包干代替;在学校就过度依赖老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他们较少有机会独立面对并处理问题,部分学生自己的生活尚不能自理,更何谈心理上的独立。寄宿小学生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不仅在学校学习,生活和交往也在学校。这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上自理;其次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都要求学生能自主自立地解决,但因为他们独立性差,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某些小学生自闭或存在交往障碍。小学生对友情有较强烈的渴望,希望能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有自己的好朋友,同时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因为暂时远离了父母亲人,此时更加渴望与同学、老师有很好的沟通,得到理解。但是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不懂得处理、化解各种矛盾,面对交往困难时又缺乏指导和帮助,使小事被放大、小矛盾被激化,严重者甚至对同学或教师产生仇恨心理。

二、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寄宿管理中去

1.给学生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和谐相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有如春雨润物。在家时,家里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在宿舍里,每个人的性格脾气、作息习惯都不一样,没人会顺从你,如果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集体,矛盾就很容易产生。关灯、讲话、打扫等一些小事都会成为矛盾的导火线。因此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用爱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老师要教育孩子们凡事能以集体为中心,待人处事宽容点,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这些都是非常重要。老师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校园,学校和老师应当及时组织新生熟悉校园环境,了解学校的荣誉,使其在情感上将自己和学校紧密相融,尽快消除新生对学校环境的陌生感。还可通过组织寝室“室友会”或寝室之间的联谊活动,加强生活指导,让寄宿生们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学会与室友和睦相处,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友谊,使其缩短对家庭、父母依恋的“断乳期”。

2.教师赏识教育,给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良行为的减少与良好行为的增加是相对的。每个小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好的时候,教师要及时抓住他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良好表现,给予充分的表扬鼓励。鼓励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还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气氛和情绪。一个班级,尖子学生闪光点很多,常能得到教师的青睐;而少数问题学生总是“情况”不断,常常只有挨批的份。批得多了,自信心没了,破罐子破摔,问题便会越积越多。因此,教师的鼓励和赏识教育无疑是学生的一种上进的“催化剂”,使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寄宿学习生活。

3.举办多种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德育教育加强良性互动

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受到其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还处在心智发展不成熟的阶段,从自我有限的经验出发,缺乏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这一阶段的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对学生的校园生活及今后进入社会的融合,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住校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重点是在师生关系。学校可以举办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师生紧密的联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增长,让学生在互动中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的住校生在心理上有一种脱离父母保护的感觉。这一期间,孩子自我意识上升及敏感度提高,他们就很多的情绪无法排解,有的孩子甚至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对父母也极其抵触。这种不良的沟通造成孩子不仅同班的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亲子关系也发生问题。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起到桥梁作用,搭建适合的平台,调节并促进学生亲子关系的发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父母能够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语

因此老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让孩子们有被保护,被关注的心理。老师自身要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简单的技巧,从而形成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小学寄宿生问题有很多。作为老师,要掌握了寄宿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掌握了问题再通过德育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才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学校大家庭,才会有和谐的寄宿制学校,使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只有学校老师的悉心关怀、耐心呵护,重视关注学生各种问题,引导他们良性发展。才能够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在校园内生活。

参考文献

[1]庄军红.农村初级中学合作学习实施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邱耿.对我国农村寄宿制中学发展的教育学思考——基于中英个案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作者:石金东

第4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聂文杰

一、关于本课德育内容设计的说明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总体德育目标的解读

通过学习英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拓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单元包含的德育目标

1、了解中文书信和英文书信写法的区别。

2、了解有关中西方节日的知识,开拓视野。

3、与朋友以书信的方式保持联系,珍惜友情。

(三)本课德育目标的设计

1、热身环节,师生互致问候,关系和谐,体现关心他人。

2、学习感恩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感恩教育。

3、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给朋友写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四)教材德育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朋友之间以书信的形式保持联系,教育孩子们珍惜友谊。这节课出现了感恩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意外,也在教育和提醒学生学会感恩,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感恩孝心教育。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class. Ss: Good morning,teacher. T:How are you ? Ss:I’m fine,thanks.And you? T: I’m fine ,too. 德育设计意图:师生关系和谐,用英语互相问候,不仅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英语学习氛围,而且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2、 Sing a song《How’s ,how’s the weather?》

3、 Revision (1)、T: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出示课件,各种天气图片) Ss:It’s sunny/cloudy/rainy/windy….. (2)、(课件出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代表食物)

T:What do you eat on Spring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Ss:We eat dumplings/zongzi/mooncakes. T: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festival the people in Canada spend? Ss:Yes. T: OK.Now guess what’s in my hand?(老师手中拿着一封信背在身后) Ss:….. T:Yes,it’s a letter.A letter from Jenny.Jenny lives in Canada .She can tell something about Thanksgiving Day.Today we’ll go on learning Lesson 7 A Letter from Jenny.(板书课题) 德育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生活了解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Step

2、New lesson

1、 Look at the picture.Who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doing?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课件出示问题)

3、 Answer the questions.

4、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1)(课件出示图片,教学生学习 a little windy )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Ss: It’s a little windy.(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操练练习这一句型) (2)(出示感恩节图片,教学生学习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Thanksgiving Day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根据以前学过的英语知识,互动学习这一词以及这段课文中的句子) T:Jenny had turkey dinner .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Thanksgiving Day? Ss: (Answer freely) T: Today is June 15th.Father’s Day is coming.It’s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What will you do on Father’s Day? Ss(Answer freely) 德育设计意图:在学到感恩节一词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感恩教育,x先问学生感恩节他们想做什么。然后提示学生父亲节要到了,他们怎么做去感恩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当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出做的感恩行动时,我抓住鼓励有利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如:竖起大拇指说:You are a good boy/girl! Your parents are proud of you !等等。

5、 小组合作学习。

6、 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德育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7、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peak

8、 课件出示英文书信写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写信。

9、 用所学过的知识给Jenny写一封回信,然后随机抽取信件让学生大声朗读。 Step

3、Home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in English. 德育设计意图: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的英语课本中最后一单元的内容,同窗六年的好友不久就要分开,所以我设计让学生给朋友写信,保持联系,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0一三年五月

第5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渗透德育教案

<<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学生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对比、归纳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2、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情境引入:

星期天,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遇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

三、梳理、归纳:

(一)、

1、动物园门口:售票亭上写着儿童门票每张6元,成人门票每张9元。

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买2张成人门票要多少钱?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2)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师:这个问题也难不到同学们,梁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问题: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不够的话还差多少钱? (2)指名解答,汇报交流。(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方法总结)

2、进了动物园,他们先参观小鸟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小鸟。 出示小鸟图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吗?

(1)学生提出加减问题. (2)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3、看完了小鸟,他们又去看了哪些动物呢?出示金鱼图 假如把这些金鱼每6条放一个鱼缸,可以放6个缸,可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缸,只有4个缸,那每个缸应放多少条金鱼呢?

四、总结: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都是这个学期学过的应用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要分析题目,那我们是怎样分析题目的? 归纳解题方法:板书:

1、找重点字

2、找数量

3、写数量关系式

4、列式计算

五、综合练习:选择题

第6篇:学科渗透德育教学设计:

《我是中国人》教学设计

老黑山中心小学 刘东财

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中国人》是小学音乐学科人音版第十册,第六课《京韵》单元课的歌曲。这是一首曲调根据京剧曲牌中典型的西皮流水的音调缀成的戏歌。全曲唱词简短、朗朗上口,曲调的运腔十分口语化,它热情地颂扬了中华民族讲文明的传统美德。曲中每一句中均运用了前半拍的八分休止符,使得曲调刚健有力,特别在最后一句的“人”字上通过了一字多音的长运腔把音调推向全曲的最高音“5”形成高潮,继而又以下行五度结束在“1”音上,它以自豪的语气和心情唱出了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学目标:

1、能用感情演唱《我是中国人》

2、能够体会戏歌《我是中国人》,表现了当代中国人自尊、自豪的形象;体会“做一个中国人”是每个中国公民应有的品格。 教学重点:学唱《我是中国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动作来表演歌曲 教学准备:手风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特殊的音乐,(伴着音乐教师将表演一个小魔术)。请你们跟着音乐拍手,谁拍的节奏准确,老师就把变出的小礼物送给谁。(放音乐)学生拍手老师表演。 教师: 你们在什么地方听到过这样的锣鼓点吗?(京剧、戏曲)

京剧对于我们同学并不是完全陌生的。那么刚才老师送给你们的小礼物就是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净行的脸谱。

脸谱上丰富多彩的颜色在舞台上还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请拿到脸谱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1)分小组展示收集的资料。

(2)重点介绍净行。

(3)教师总结:看来,京剧里还蕴涵着很深的文化呢!其实京剧的起源呀,要追溯到200多年前,当时为了给清代乾隆皇帝祝寿,特邀江南的徽班进京表演。后来,她又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渐渐地发展成我们的国粹艺术——京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京剧中西皮流水的唱腔为素材创作的戏歌《我是中国人》。

二、新授部分:

1.欣赏歌曲录音 (教师带领拍手打节奏)

设问:这首戏歌和我们过去所学的歌曲有什么不同?(节拍、韵味) 回答:1/4拍(这种节拍在歌曲中非常少见,但在京剧中应用很广泛,每小节只有一拍强拍,没有弱拍。京剧中把强拍叫做板,弱拍叫做眼,这种节拍叫做有板无眼。每拍都是强拍,听上去铿锵有力。)

2.请学生们点着板再次聆听歌曲。听一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表演)

3.同学们概括得真好。那就让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4.学歌谱: (1)听教师演唱歌谱,请同学找一找歌曲的旋律中都出现了哪些特殊的音?(装饰音)

(2)唱一唱这些装饰音。(出示课件)

(3)我们已经唱得很准了,我们把它放到歌曲里再来试一试。(不按着节奏,教师指着谱子,带着学生唱。)

(4)唱得好听!如果加上节奏就会更好听的!让我们再视唱一遍,请大家边唱边找一找歌曲中出现了几次八分休止符 ;(7次)八分休止符都是出现在每小节的前半拍,在京剧中称之为闪板。(教师示范)

(5)请大家帮着老师点着板,我再演唱一遍乐谱。

(6)教师和学生一起点板视唱乐谱,感受体会一下闪板的作用(教师总结。)

(7)跟琴完整地演唱歌谱。 5.学歌词:

(1)学生演唱没有装饰音的歌词。

(2)教师范唱全曲,(清唱)找出不同。(装饰音更能体现京剧的韵味)

(3)反复练习装饰音部分,分句讲解带唱。

(4)学生再次完整地演唱歌曲。

(5)通过刚才的演唱,除了装饰音和闪板以外还有哪句是突出表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体现京剧的韵味呢?(拖腔)首先让学生一起数一数“人”这个字一共唱了多少拍?(23拍)这种记谱法在歌曲中少有,在京剧中叫作拖腔。

(6)教师具体讲解拖腔的演唱方法,并示范。气息深、口鼻同时吸。气口要偷换。“人”字要始终咬住en的韵母。练唱拖腔。

(7)歌曲处理:“人”字的力度处理。 (8)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6.朗诵诗词:

教师:大家的演唱让我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老师也改写了一首小诗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

(1)教师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出示课件)

(2)师生共同朗诵诗词。

(3)诗词是最能表达人们心情的语言形式,我们的作曲家将这首《我是中国人》赋予了京腔京韵,一定更能表达我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三、知识拓展

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教师:请大家听一听它是否也运用了闪板、拖腔呢?

听后答:《我是中国人》是有板无眼的唱腔;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是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交替演唱的。

四、总结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们走近了京剧,希望明天我们可以真正走进京剧,把我们的京剧艺术发扬光大。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百倍的感情去热爱我们的国家,以百们的决心去报效祖国。

第7篇: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总结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 冯文飞

历史课是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特别是当前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与考核趋向于一种开放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对中学生运用知识来认识和分析社会价值取向或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历史课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界结果,更应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价值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渗透可归纳为:

一、历史政治融合法

历史政治融合法即以历史人物、事件为例阐述历史的价值观点,这是人文科学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规范学生的价值趋向。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侧重于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历史课和历史课的价值内核总是围绕价值观而设置的,明显体现历史课和历史课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侧重于“意识客体价值”(包括意识结构价值、意识形态价值等重要内容)的培养。从整个初中历史教材体系来看,教育的目的始终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培育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所以说,历史教材的编制为政治历史融合法提供了大量的契机,具体表现在:

1、历史人物的人格对事业的影响论述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格塑造的意义,确定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历史的管理事例(包括治军、治吏、法令等)论述规范社会、个人行为的必要性,使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3、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阐述,渗透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反复的选择中,把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最终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二、实践锻炼法

“实践就是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活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确立认识、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的价值内涵在于鼓励学生装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多方位化,常反映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程度,为“全面促进学生成才”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多的培养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的价值择取趋向于社会整体利益,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价值就是以预测为前提,以评价为动因,在批判中实现的。”对于同一个开放性试题,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必定会有观点的分歧,即价值趋向的分歧。这样,教师就要以一定的价值原则为指导,通过民主讨论方式让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在互相争议中确立最佳的价值选择。这种方法的实质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来确立价值的最终渗透。如通常所说的“理不辩不明”。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装主动性,使素质教育的价值渗透更趋向一种公开化、民主化、自主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特征。

实践锻炼法强调的是学生在多种价值认识和选择的前提下进行价值确立,是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而进行的自我意识活动,明显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爱生意识。

三、教师人格熏陶法

历史素质是历史教师首要的基本素质,决定其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态度。中学历史课的学科特点决定历史课教师首先应具备为社会最高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和素养。具体地说,教师的个人脾气性与后天教育实践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总和既教师道德人格,也是教师一定价值的沉淀。事实上,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价值魅力更有利于历史教育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表现在:

第一,教师人格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品质形成。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价值渗透,使学生加快对某种价值的选择。教师人格会对学生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选择得以确认。

第二,教师人格有利于教育学生价值选择。“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运用历史人物教育学生进行价值选择时,教师的表率对有强烈模仿性的中学生更具有感染力,使教师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潜移默化于学生的价值选择中去。

第三,教师人格有利于确立教师的威信,升华教师的道德人格,增强学生价值选择的确定性。教师的威信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动力无穷的精神感染力,也是学生对教师尊重的依据。在某个程度上,学生为获取社会、他人对自己的认同,常主动确定教师所渗透的或具有的价值标准。

教师人格熏陶法强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项长期而又职业化的过程,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从上述三种方法来看,其实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是从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上阐述的。历史政治融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价值渗透过程,实践锻炼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表现价值渗透过程,教师人格法则是补充手段,是联接教师进行价值渗透和学生接受价值渗透的桥梁,使整个价值渗透活动在一系列的表率引导活动中顺利完成。但是,在进行价值渗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概括分析能力、文科的综合素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素质改革的趋势为教师队伍的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8篇: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物质的组成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教书固然重要,但育人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应该育人于课堂之中。物理德育即物理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借助教材中的思想品德形象有意识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思想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的教育活动。 物理教育与德育始终联系在一起,“授业”和“传道”不能脱离。物理教学中如果不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德育,就等于是没有灵魂的教学。德育是教书育人客观规律的反应和要求,是物理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德育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物理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能量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物质的组成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唤起学生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物理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二、全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物理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上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搞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引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合作性学习,引导探究学习等。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定义、定理或规律,例如“光”教师口头传授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不断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共享一种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所重点讲授内容的德育素材,进行教学的德育教育,还要发挥教材中一些辅助材料的德育功能。如教材中的有关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物理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有介绍物理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如建筑、计算机科学、遥感、CT技术、天气预报等)的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加以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物理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物理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有关理论的丰富文化内涵,理解我国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等。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物理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物理活动课和物理主题活动,来达到对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教育。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通过“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顺利升空。杨利伟、聂海胜、费俊龙等航天员,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一定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搞喧宾夺主,要充分体现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在物理教学中,只要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德育贯穿于物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旦增卓玛

2011年11月30日

第9篇:生物教学德育渗透案例

《生物知识构成》教学德育渗透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知道生物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能力训练点: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让学生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

3.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我们的家园的责任感。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师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发表看法,全班汇报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讨论,举例说明

四、教学步骤及德育渗透的体现:

教师归纳:教材内容归纳如下:

生命的物质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各种生命现象之间、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和普遍联系,等等,都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我国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物科学的成就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国野生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伦理学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生物的关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物工程的兴起和克隆技术的出现,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的伦理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内容,能够帮助学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下面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如何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唯物辩证法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 1.基因——世界的物质性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由最基本的脱氧核苷酸组成,它是实在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并非虚无的、神秘的东西,使学生懂得正是这种物质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事物的普遍联系

在细胞核中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mRNA由核孔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再以mRNA为模板、tRNA为转运工具将氨基酸一个个联结起来,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使学生从中看出有关物质和结构是相互依赖才能发挥作用的,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 3.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当细胞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分裂形成子细胞,子细胞又形成新的子细胞,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代谢、遗传、变异等生理活动,使学生明确只要生物体存在就必然表现出这些生理运动形式,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属性。

4.新陈代谢——对立统一规律

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从方向上看两者虽然是对立的,但是同化作用为异化作用提供了分解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为同化作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基础,两者又是依赖存在的,离开一方,另一方就不能进行,它们共同组成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以此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性。 5.生命活动调节——质量互变规律

随着各生物体内某种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和积累,当达到一定阈值时引起相应的生理活动,然后再进行下次调节,如此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后又引起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6.遗传和变异——否定之否定规律

遗传是保持生物原有特性和性状的存在,变异是促使生物向其它特性和性状的转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体现了生物体也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体。遗传除包括原有特性的遗传外,还包括新形成的可遗传变异的遗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的辩证关系;变异是不定向的,经选择后只有与环境适应的可遗传的变异才保留下来,体现了否定中包含肯定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观。可遗传变异的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产生,这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物种不仅包含了旧物种的一些特征,而且还包含了更适应环境的进步特征,体现了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是生物的特征之一,伴随生物始终,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过程。

另外,生物课程还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长期以来却未引起足够的注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学生物课程的美育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是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外在自然美,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运动之美;

二 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界各个层次上的关联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领略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有序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

三 是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和谐、流畅和对称之美,遗传规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

四 是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谦逊的品格,合作的精神,大胆的想像,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总之,让学生在对自然界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多一些对自然界和科学本身的审美观念,会使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发展相得益彰,不失为科学课程渗透人文精神的一条途径。

二、提高自身的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认识学生主体性地位,从而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教师在授课时展现给学生的不只是他们的知识,而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学生们常常把教师当作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会给学生的言行举止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了,那么他们的人格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师,其教学水平提高的关键,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掌握较多的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其次要不断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方法。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只有将教师的自身素养、知识水平及教学技能,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塑造出教师的良好形象,树立起教师的威信,以最终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

三、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使课内外教学密切配合,做到教书育人

要提高教学效果,师生间需形成双向交流,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学生是资源主体,是未开发的富矿,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天禀赋,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教师就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避每一个学生之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有自尊心,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此外,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更有师生间的情谊,因此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努力通过课外交流来了解学生,并在各方面予其以热情的帮助,以逐渐建立起师生情谊,把课堂教学延伸开来,使课外交流成为第二课堂。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决非一日之功。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坚持由低到高、由表及里、逐渐渗透的原则,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上一篇:企业管理的电子日志下一篇:门卫室人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