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价一个好学生的标准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而“德”是放在第一位的, 可见一个人的“德”是多么的重要。培养一个有用的人, 不只是看他的知识有多丰富、技能有多强, 还要看他是否将他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上。而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高科技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所以,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每一个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美术教师,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呢?我就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几点同大家共同商榷。

1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

有的美术教师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学生画点画, 教会一些绘画技能就行了, 甚至有些农村的教师在上美术课时, 不是上成语文数学课, 就是让学生自己活动, 跟学生的德育教育根本沾不上边。纵观小学美术学科教材, 不难发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它强调了主体存在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小学的美术教学重点不在训练学生的绘画技法上, 而是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 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 学会交流, 能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美好事物用笔体现出来, 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七课“纸风铃”时, 先让学生欣赏书中的作品, 思考小作者是用什么来做的风铃, 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在思索中理解怎样将人们丢弃的废品变成美丽的物品妆点我们的生活。“收集废品, 变废为宝”,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节能的意识。

第八课的“鱼儿游游”, 利用多媒体播放海洋鱼类, 让学生体会鱼儿的美丽可爱, 画出自己心中的鱼儿形象, 再播放一些海洋被污染, 死鱼漂浮水面的镜头, 教师适时提点几句, 可爱的鱼儿快无家可归了, 我们该怎么做呢?激发孩子们保护小动物的爱心, 在教育孩子们时, 尽量使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 没必要讲书面语, 让他们一听就明白, 而且在讲的时候注意不要花太长的时间, 毕竟是美术课, 重点应放在美术上, 而不能上成了品德课。

2 讲爱心故事, 学生根据情景作画

美术课上, 老师讲一个生活中的爱心小故事, 如扶起摔倒的小孩子, 送盲人过马路, 帮老人提东西等, 可先让学生上台表演故事内容, 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它画下来, 画完后再同大家议一议。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同样的事情就会知道该怎么去做了, 在这“讲—演—画—议”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助人乃快乐之本。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尊老爱幼的事情, 并用小手画出来。在独生子女娇生惯养, 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今天, 已经有很多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尊老爱幼了, 有了好吃的自己先吃, 还独食, 有了好玩的自己玩, 不懂得与人分享。因此, 我在美术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此作为一个主题, 让学生先说后画, 有少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说不出来, 红着脸低着头, 我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从一些小事做起, 就像其他同学所说的给长辈倒杯开水, 帮奶奶梳头, 为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 而不是欺负他们等。

3 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课改后的美术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二年级的“纸盒变家具”, 用废弃的纸盒制作适合的家具, “和妈妈在一起”用泥土捏出表现母子亲情的作品;三年级的“有趣的造型”利用蛋壳创作出各种动物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学生做出来很有特点, 各具特色。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 可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感受, 提高动手创作的兴趣。

4 同绘家乡, 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周嘉小学处于农村, 农村有许多适合儿童绘画的好题材, 但如果教师不提点, 学生是意识不到的。我就带着学生到野外去观察, 让他们感受家乡的美:山美、水美、房美、家禽美, 然后将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景物用画笔画出来。同绘家乡不但培养了学生绘画创作,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共建和谐社会, 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可塑性最强、也是最重要的时期, 教师要用自身良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们;用正确的言论去教育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规范他们;用真心去感动他们, 我想每一个学生都会成为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链霉素耐药细菌的分离及鉴定下一篇:油田企业如何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