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护理经验总结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过得很快,四季轮回的过程中,一年忙碌的工作时间结束。在这一年的工作中,大家通过工作,可学到更多方面的工作知识,也留下了众多的学习回忆。为记录这一年的成长,可编写一份年终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儿肺炎护理经验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小儿肺炎护理经验总结

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管理学在线教学实践与经验总结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护理管理学教学团队积极调整教学计划,依托学校自建的Moodle教学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构建起基于小组合作和线上翻转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总结线上教学经验,思考在线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促进在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护理管理学;Moodle;教学资源;合作学习;线上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Onlin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Nursing Manage-ment Under Context of COVID-19//LIANG Sijing, ZHAI Huimin, MA Yue, WANG Lingxiao, LI Juan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Moodle; teaching resources; cooperative learning; online flipped classroom; blended teaching

1 前言

2020年初,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暴發,全国高校推迟开学。为保证延迟返校期间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倡导各高校依托各级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实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护理管理学作为护理学和助产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理论性较强[2],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护理管理学线上教学,帮助学生适应融入,确保在线教学质量,是教师尤为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理管理学教学团队结合以往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出基于小组合作和线上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介绍护理管理学在线教学思路,总结在线教学经验,抛砖引玉,促进在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2 在线教学准备

教学计划调整 课程学时总数为32学时,原教学计划中,大班面授9学时,自主学习8学时,翻转课堂教学9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经过调整,线下自主学习18学时,线上翻转课堂教学12学时,实践教学2学时。

教学资源准备 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管理学》第4版教材[3],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共享优势,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1)必要资源,包括学习指引、电子版教材、PPT课件、重难点讲授视频等,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理解教材内容;2)辅助资源,包括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和案例素材,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拓展资源,包括相关文献、书目推荐、案例视频录像、网站资源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视野,提升思辨和综合能力,能更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学生准备 课程实行分组管理,将2017级护理和助产共计169名学生分二轮12组,每组13~15人,各组选拔1名组长,配备1名专职教师和1名研究生。开课前,教师对小组长进行线上培训,帮助组长明确任务和职责,协助在线教学高效开展。同时,提前发布在线混合教学学习指引,督促学生做好相应准备。由于学生对学校Moodle教学平台的使用较为熟悉,且此前已有数次翻转课堂学习的经历,可认为他们具备了线上学习护理管理学的基础。

3 在线教学实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有效引导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提前在Moodle教学平台发布章节相关学习指引和资源,布置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学生登录平台,阅读学习指引,开展自主学习,并形成自学笔记,如思维导图、手绘或电子笔记。学生自学完成后,完成章节测试题,检验自学成果;教师通过追踪平台的学习数据,督促自学进度。

选取新冠肺炎疫情相关案例实施线上翻转课堂 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轮开展以抗“疫”为专题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精心选取系列抗“疫”相关案例素材,重新裁剪设计,使之贴合课程内容,形成抗“疫”专题讨论,如“与时间赛跑——从抗‘疫’效率看管理”“解密火神山医院极速建成——组织的力量”“面对新冠,如何紧急调配护理人力资源”“抗‘疫’模范成守珍——领导的艺术”等。学生提前熟悉案例,领悟情景,围绕案例组织讨论,随后开展“小组汇报—互动提问—教师点评”线上翻转课堂。以“领导”章节为例,介绍线上翻转课堂教学的详细流程,见图1。

课后反馈 教师对自学笔记以及小组讨论报告逐一批改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意见或建议,总结共性问题。完成批改后,及时在教学平台发布作业反馈和问题汇总,并在Moodle平台展示优秀作业,供其他学生借鉴参考。

答疑解惑 答疑贯穿线上教学全过程。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疑惑,学生可通过平台论坛提问,主要由教师和教学助理负责解答,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解答。建立课程学习交流群,确保每位学生加入,师生可随时在群内互动交流。另外,定期通过小组长收集小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一回答,确保与学生学习相关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4 课程考核

课程总成绩为100分,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50%,具体如下。

形成性评价 单元测试成绩(占10%):每章节均设置单元测试,共测试9次,平均题量为15题,总题量为135题。同伴互评(占20%):学生根据同伴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资料准备情况、发言积极度和个人贡献)进行评分,共4次。教师评价(占20%):教师根据各组在线翻转课堂的表现以及讨论报告的撰写质量进行评分,共4次。

终末评价 期末闭卷在线测试(占50%),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

5 在线教学效果

网络学习平台数据

1)学习页面访问情况:线上学习期间,169名学生访问课程学习页面共105 183次,人均访问约622次。

2)讨论区话题发布情况:教学平台共设有4个主题讨论区,学生发表与主题有关的讨论共260次,学生之间回复讨论数共210条,教师回复讨论数共266条。

3)互动答疑情况:学生发布学习有关问题数共162条,教师回答问题数共135条,学生之间相互回答数共44条。

4)作业完成情况:教学平台布置自学笔记作业4份,学生完成率为97.4%;布置小组讨论报告4份,完成率为100%。

课程成绩 Moodle平台单元测试成绩为97.49±7.54分,同伴互评的成绩为95.53±4.83分,教师评价的成绩为84.42±2.87分,学生期末考试为77.70±9.86分,课程最终成绩为84.59±5.65分。

学生评教 课程结束前一周,进行护理管理学线上教学满意度调查,学生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其中15名学生由于未在问卷开放时间内及时登录系统填写,造成样本脱落。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共15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结果详见表1。

6 经验总结

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明显,能有效助力在线教学本课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和线上翻转课堂等教学环节,学生自学后的单元测验成绩为97.49±7.54分,课程最终成绩为84.59±5.65分,表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掌握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实际上,不少学生都经历了线上学习从混乱到适应的过程。疫情期间,学生独自居家学习,脱离了教室集体上课的氛围,难免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孤独、焦虑的情绪[4]。考虑到特殊的学习环境和学生复杂的心理状态,教学团队采取线上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以学习任务为中介,设置共同学习目标,并将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挂钩,使得学生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学习,促进成员之间交流,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在线学习的孤独情绪和焦虑感,增强组内落后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相比,线上合作学习在相对自由、轻松的网络环境中进行,那些不习惯或不擅长于公共表达的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性发言的渠道分享观点、贡献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参与。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距离的限制,使合作变得便捷[5],同时能够促进和发展学习者高层次的信息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6],达到两全其美。在信息化背景下,线上小组合作学习优势明显,能有效助力在线教学,今后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将抗“疫”专题引入在线翻转课堂,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近年来,教学团队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完成小组讨论;在翻转课堂环节,与教师面对面讨论交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原有的翻转教学安排被打乱,教学团队开始在线翻转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为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和迁移,实现深度的课堂参与,教师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情景和任务应尽可能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真实性和复杂性[7]。疫情特殊时期,战“疫”和防控本身无疑是一份鲜活的素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真实性教学的情景。在线翻转课堂教学中引入抗“疫”案例专题,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从理论知识出发去解释、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而非被动接受教师灌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8]。此外,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抗“疫”实践背后蕴含的管理学元素,鼓励学生向一线医护人员学习管理学,逐渐培养起学生用管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管理的思维思考世界的能力。学生课后评价:“这些案例让我受到了启发,起初觉得护理管理学和自己关系不大,现在发现管理学原来无处不在,好的管理可以事半功倍。”

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利用疫情创设教学情境,围绕当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增强了在线教学的效果,疫情过后也可继續借鉴该理念和思路,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良好的线上师生交互促进了教与学的同步提升 学习平台数据显示,师生、生生之间线上互动情况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师生交流感到满意,表明教学团队探索网络教学场景下师生交互新模式的实践初见成效。在线教学环境下,学生失去面对面的约束和教室上课的仪式感,容易过于放松和走神,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也变得困难[9]。创建良好的线上交互环境,采取多种互动形式,确保师生沟通渠道顺畅,是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同质等效的关键。

课程以学校Moodle教学平台和腾讯会议作为线上教学的主要阵地,以微信、QQ群为辅助平台,搭建师生交流互动的桥梁。一方面,借助教学平台,课前发布任务、课中督促跟进、课后反馈评价,让学生時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促使其紧跟教学步伐;讨论区内发布相关话题讨论,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报道中,分享一个最让你感动的护理管理故事,说说用到了哪些管理理论和方法”“分享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一部电影、一本书、一篇文章或报道,简单谈谈你的收获”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及时回复,营造出活跃和谐的网络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借助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主动了解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实质帮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多次开展线上调研,向学生征求对于教学模式、学习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升。

7 小结

本次实践表明,基于小组合作和在线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适用于护理管理学线上教学,教学团队通过将抗击疫情相关热点事件融入护理管理学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组长带头、同伴互助和优秀榜样的激励作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保证在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本次教学也还存在不足:各小组人数过多,可能会造成责任分散,降低运行效率,今后仍需调整;在线翻转课堂教学需保证网络运行通畅,但难以避免少数偏远或农村地区的学生有时因网络不稳定而出现掉线的情况,影响学习体验。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学团队通过群聊、点对点聊天或语音通话的方式进行课后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学生心态,帮助其投入在线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20-02-0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05/content_5474733.htm.

[2]陈丽华.案例导入与问题设置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09(12):46-48.

[3]吴欣娟,王艳梅.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王胜兰,卢晓中.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研究及教师应对策略: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J].中国德育,2020(10):44-47.

[5]龚少英,刘华山.基于混合式网络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5(11):55-58.

[6]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40-44.

[7]饶艳.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6):1-4,45.

[8]李娟,翟惠敏.小组案例讨论式教学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11):1172-1173.

[9]梁剑.疫情背景下高校“云课堂”在线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6):43-45.

作者:梁思静 翟惠敏 马玥 王灵晓 李娟

第2篇:小儿肺炎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肺炎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体温、双肺呼吸音、血常规、胸片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治疗过程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改善临床效果,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天数。

【关键词】小儿肺炎;临床护理;研究

2011年10月——2013年8月,我院对49例肺炎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肺炎患儿98例,男63例,女35例;年龄1-3岁,平均1.5.岁。其中细菌性肺炎57例,病毒感染性肺炎23例,支原体肺炎10例,衣原体肺炎8例。患儿均临床诊断明确,无任何并发症,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程度、胸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患儿入院当日由负责护士发放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路径表,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儿家长进行详细讲解;每日按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并及时评价效果。对照组入院时发放小儿肺炎标准护理计划,并详细讲解;每日按护理计划护理,及时评价效果。

1.3评价方法入院后详细记录患儿体温、双肺呼吸音、血常规、胸片恢复时间、住院费用、住院天数;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评估。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

3临床护理路径

3.1入院当日护理入院后即刻办理入院手续;安排床位;做入院介绍、评估及健康教育;协助检查;告知患儿家长病情及患儿治疗期间协助治疗方法。保持室内的整洁和空气新鲜、流通。冬季每天开窗通风3-4次,每次15-20min。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60%。①指导并示范使患儿能有效咳嗽;②勤更换体位,协助翻身叩背排痰;③保持患儿摄入充足的水分,以降低分泌物的黏稠度;④对咳嗽无力、痰液较多的患儿,应积极采用吸引器吸痰;⑤遵医嘱使用止咳祛痰剂。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3.2入院2周内护理做好基础护理,随时做好体温测量记录。给予少食多餐,鼓励患儿多饮水。肠外营养保证热量。限制患儿活动量,减少消耗。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暖。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30min后复测体温并做好记录。遵医嘱给予退热剂,并密切观察药效,防止体温骤降致患儿虚脱。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年长儿多漱口,年幼儿多喝水,口唇干燥时可涂唇油,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观察并指导患儿家属识别高热惊厥的早期表现,如出现烦躁或表情呆滞、四肢小抽动,应及时报告,以便及时处理。

3.3入院第3-4周护理家属可正确喂养,逐步减少胃肠外营养用量,临床症状消失、检查正常后可停用抗生素,进一步恢复治疗。

3.4入院第5周护理正常饮食后,观察2-3d无阳性体征后进行出院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评价;健康评定量表评分;定期检查,告知门诊复诊时间,办理出院手续。

4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专业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并以表格的形式提供时间、有效的照顾及治疗。同时,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管理新模式,溶入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将尽早康复和尽量减少医疗费用列为对患者实施护理的重要内容,缩短了住院日,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实施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患儿家属掌握健康教育知识,使患儿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工作个体化模式具有计划性、预见性、针对性。在整个过程中护士承担管理、设计、协调患儿家属参与的宣教并促进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评价、修正不足,从时间、内容、方法上均提出了严格要求。每班次护士必须按当日路径的内容实施,详细讲述患儿家属应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患儿及家属由被动接受治疗护理变为主动积极参与配合。由表1看出观察组患儿出院时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5)。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也有利于培养专科护士对护理措施的效果评价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促进护理人员加强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满足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渴求。促进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患者感到亲人般温暖,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參考文献

[1]张伟,丁寅君.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

[2]乔建红.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体会[J].北方药学,2011(12).

[3]兰晓云.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2).

作者:杨颖

第3篇:小儿重症肺炎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借鉴参考。方法 从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中随机选取46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方法进行护理,并观察重症肺炎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各项参数的差异。结果 通过8-21d的治疗护理,所有46例患儿临床症状表现均有明显改善,其中41例痊愈出院,5例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出现。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能有效改善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小儿;重症肺炎;护理;肺功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72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尤其在婴幼儿人群中,由于自身抵抗力较低,或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极易因病毒、细菌感染,导致肺炎的发生。肺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气喘、呕吐、腹胀等基本症状,严重者可能引发呼吸衰竭、肝脏肿大、四肢水肿等表现。重症肺炎是小儿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由此可见,探讨临床上对小儿重症肺炎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于改善患儿病情,降低重症肺炎的死亡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我院对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6例重症肺炎患儿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病人46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患儿,均符合我国关于重症患儿肺炎的认定标准。其中男27例,女19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3岁,平均年龄2.1±1.3岁;临床上不同程度表现出呕吐、腹泻、皮肤苍白、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等症状。患者入院时,院方通过与患者父母或家属进行协商,均在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1.2 护 理

1.2.1 环境护理 保持病房的舒适和清洁,维持室内温度和湿度在小儿能适应的范围;尽量减少亲友的探视时间,以免造成交叉感染;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性。

1.2.2 呼吸道护理 在小儿重症肺炎的护理过程中,对于进行消毒处理,1-2次为宜,避免病毒、细菌的再次入侵。尤其在给小儿实施超声雾化吸入的时候,应将患儿抱起或采取半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雾化药物的选择和用量应根据个体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通常情况下,雾化用量一般为成人的1/3-1/2为宜[2]。雾化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每天实施2-3次。雾化吸入后,应将患儿托起,对背部进行轻叩,这样能使呼吸道内的痰液顺利排出。

1.2.3 治疗护理 对患儿的肺功能及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及时的监测,每天定时进行体温检测,针对性的给予抢救治疗;护理人员对于重症肺炎患儿每天的用药情况要进行详细的记录,有效避免不良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控制每天摄入的液体量,避免因心肺负担过重而导致病情恶化;每天进行吸氧治疗,同时配合注射氨茶碱、洋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

1.2.4 五官护理 小儿重症肺炎可能会导致眼睛分泌物过多,或者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要对眼部进行及时的清洗,较为严重的患儿,可配合使用抗生素眼药水进行滴注;重症肺炎患儿时有呕吐现象,异物经脸部滑入耳道,可导致中耳炎、外耳道疖肿,因此,对这些异物要立即清除;小儿在患病过程中,进食少,水量缺乏,容易口干舌燥,出现臭味,需每天用冷开水进行口腔清洗;同时,腹泻、呕吐的患儿容易污染皮肤,引发皮肤感染,应定时进行擦洗,防止皮肤出现糜烂[3]。

1.2.5 饮食护理 日常饮食应以母乳为主,尽量提高患儿的抵抗力,为减少患儿吸食母乳时用力过度,增加心肺负担,可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然后用汤勺喂食。

1.2.6 健康教育 从患儿入院时起,就要对其家属进行适当性的健康教育,教与他们照顾重症肺炎患儿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常识;及时向他们汇报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保持与患儿家属的有效沟通,排除他们的疑虑,增强家属治愈重症肺炎患儿的信心。通过家属积极的配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儿的康复几率,有效避免医患纠纷的产生。

1.3 观察方法 采用日本进口System-7肺功能检测仪于8-12d测量患儿肺功能。肺功能参数包括有肺活量、深吸气量、用力肺活量、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和峰流值。

1.4 统计学处理 表中所有数据都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作处理,通过均数±标准差(χ±s)的方法显示计量资料,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重症肺炎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比较 重症肺炎患儿护理前后肺功能的各项参数,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相较于护理前,护理后肺功能的各项参数均有明显改善。

2.2 治愈情况 所有46例重症肺炎患儿经过护理人员的精心呵护,临床症状出现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住院时间在8-21d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3.6d。其中41例痊愈出院,5例好转出院,所有重症肺炎患儿无死亡病例出现。

3 讨 论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环境护理、呼吸道护理、治疗护理、五官护理等综合措施的执行,重症肺炎患儿的肺功能参数与护理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无死亡病例发生。由此可见,我院实施的护理方法科学、合理、有效,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金涛,梁丽红,熊静.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2):225-226.

[2] 陈惠萍.25例重症肺炎婴儿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2013,(03):34-35.

[3] 杨杰.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9):3244-3245.

作者:史雪萍

第4篇: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观察及护理

[导读]观察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抗感染、退热、止咳、氧疗)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每天两次,每次每侧15分钟,疗程为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微波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为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能促使症状消退,啰音消失,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

微波治疗仪

观察及护理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性湿啰音,严重者常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导致死亡[1]。临床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其治疗护理大多采用抗感染、雾化、祛痰、止咳、协助拍背、促进排痰等。2008年我科采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配合正确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治疗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胸片均为单侧或双侧肺野有斑片状阴影,符合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将本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均排 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儿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抗感染、退热、止咳、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南京产的微波治疗机在背部距离病灶5~7cm做垂直照射治疗,输出方式为脉冲式微波,功率:年龄在2m至2岁选择10~15w,3岁至5岁选择15~20w,时间为每次每侧15分钟,每天2次,5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无微波治疗外,余同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片进行观察评价。

1.2.2 效果判定。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明显减轻,气促消失,肺部体征消失,X线胸片示无渗出或渗出基本吸收。有效:治疗3天,体温下降、咳嗽气促减轻,肺部体征明显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时间>5天,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改善,X线胸片示两肺渗出无变化。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观察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微波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病例效果观察及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1

98% 对照组

50

29

82% 注:*与对照组比较X2=7.11,P<0.01。

2.2 不良反应,经微波治疗的患儿无一例发生呼吸困难及面色改变,无皮肤烫伤,所有的患儿皆能完成脉冲式微波治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微波治疗仪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治疗前向家长及患儿讲解,让他们了解这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措施,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3.2 操作前准备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室内人员流动;检查取下患儿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如衣服出现潮湿时,应先更换棉质衣服,以2~3件衣服为宜。

3.3 检查微波治疗仪的性能,确定照射部位,探头固定。遵医嘱确定照射部位为单侧或双侧,进行背部病灶照射。照射探头采用支架固定,婴幼儿选择俯卧位在睡眠时进行,年长儿可采用半坐卧位,要有专人看护,落实安全措施,防止坠床。

3.4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进行照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心率、呼吸体温变化,随时探测微波照射的温度,以温热为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痰液较多的患儿,应先进行拍背促进排痰,必要时采用负压吸引。

4 讨论

微波是高频电磁波,透入组织较深,可达3~7cm。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利用微波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速度和组织细胞的通透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利于病灶修复。作用于支气管、肺部可增强血液循环,有消炎、脱敏和抑菌的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支气管、肺泡的通气换气功能。微波还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非热效应指微波形成的电磁场对组织分子结构的影响。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互相协同作用,从而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病程。本组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能起到促进肺部症状消退,啰音消失,缩短病程。但在执行治疗过程中,应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对哭闹较剧烈的患儿,应查看衣服是否汗湿,因为汗湿的衣服会增加热的通透性,应及时更换,必要时暂停治疗,选择安静睡眠时进行,确保微波治疗为一种无创伤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第5篇:2015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5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 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继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从2015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患者61例,门诊患者36例,共有97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6.5天,门诊平均治疗日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35%,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0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例(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例(100%),中药外敷15例(15.46%),推拿治疗41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76例(78.35%),拔罐3例(3.1%),儿科基础治疗97例(100%),其他疗法6例(6.1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法治疗肺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外敷方法。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临床痊愈73例(75.26%),好转转诊21例(21.65%),效果不显著转诊3例3.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改善情况的评价

(2)对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的评价;

(3)对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7例患者主症发热改善94例(96.91%);咳嗽改善89例(91.75%),痰鸣改善95例(97.94%)喘促改善96例(98.97%)综合主症未改善2例(2.06%),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2)改善体征(肺部罗音) 97例患者中,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7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89例,10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3天内体征(肺部罗音)为改变3例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97例患者中,X线全胸片阴影全部吸收73例,X线全胸片阴影大部分吸收转诊21例,X线全胸片阴影未吸收或加重3例(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1)风寒闭肺:该型占整个证型分布的2.92%,可出现于本病的早期,以发热相对较轻,咳嗽以呛咳为主,痰量较少为辩证要点。临床治疗多采用辛温开肺法疏风散寒,开宣肺气。华盖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减,该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尤其对于咳嗽症状缓解明显。 (2)风热闭肺: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早期,风温重症,多见于风热闭肺向痰热闭肺转化阶段,以发热、痰黄、咽红、舌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宣”为主,用药轻清宣散,不可过于苦寒。

(3)痰热闭肺:痰热闭肺证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占证候分布的75%,以喘、咳、痰、热四大症为表现,多见于本病的极期阶段,治疗当分清痰重或热重,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人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发热重,咳痰黏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便秘尿黄;痰重者喉中痰声漉漉,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腧穴药物注射,根据临床喘促、咳嗽、发热痰鸣等症,应用中药注射剂、西药注射剂进行腧穴药物注射。该疗法效果良好,但是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开展起来相对有些难度。

第6篇:2015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 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继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从2015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患者61例,门诊患者36例,共有97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6.5天,门诊平均治疗日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35%,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0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例(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例(100%),中药外敷15例(15.46%),推拿治疗41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76例(78.35%),拔罐3例(3.1%),儿科基础治疗97例(100%),其他疗法6例(6.1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法治疗肺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外敷方法。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临床痊愈73例(75.26%),好转转诊21例(21.65%),效果不显著转诊3例3.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改善情况的评价

(2)对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的评价;

(3)对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7例患者主症发热改善94例(96.91%);咳嗽改善89例(91.75%),痰鸣改善95例(97.94%)喘促改善96例(98.97%)综合主症未改善2例(2.06%),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2)改善体征(肺部罗音) 97例患者中,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7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89例,10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3天内体征(肺部罗音)为改变3例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97例患者中,X线全胸片阴影全部吸收73例,X线全胸片阴影大部分吸收转诊21例,X线全胸片阴影未吸收或加重3例(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1)风寒闭肺:该型占整个证型分布的2.92%,可出现于本病的早期,以发热相对较轻,咳嗽以呛咳为主,痰量较少为辩证要点。临床治疗多采用辛温开肺法疏风散寒,开宣肺气。华盖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减,该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尤其对于咳嗽症状缓解明显。 (2)风热闭肺: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早期,风温重症,多见于风热闭肺向痰热闭肺转化阶段,以发热、痰黄、咽红、舌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宣”为主,用药轻清宣散,不可过于苦寒。

(3)痰热闭肺:痰热闭肺证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占证候分布的75%,以喘、咳、痰、热四大症为表现,多见于本病的极期阶段,治疗当分清痰重或热重,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人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发热重,咳痰黏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便秘尿黄;痰重者喉中痰声漉漉,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腧穴药物注射,根据临床喘促、咳嗽、发热痰鸣等症,应用中药注射剂、西药注射剂进行腧穴药物注射。该疗法效果良好,但是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开展起来相对有些难度。

第7篇:[导读]观察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 目的 观察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抗感染、退热、止咳、氧疗)基础上加用脉冲式微波治疗(每天两次,每次每侧15分钟,疗程为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微波治疗组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率为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能促使症状消退,啰音消失,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支气管肺炎 微波治疗仪 观察及护理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性湿啰音,严重者常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导致死亡[1]。临床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其治疗护理大多采用抗感染、雾化、祛痰、止咳、协助拍背、促进排痰等。2008年我科采用ECO-100E多功能微波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配合正确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治疗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5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有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胸片均为单侧或双侧肺野有斑片状阴影,符合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将本组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比较均排 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儿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抗感染、退热、止咳、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制造的ECO-100E多功能微波治疗仪在背部距离病灶5~7cm做垂直照射治疗,输出方式为脉冲式微波,功率:年龄在2m至2岁选择10~15w,3岁至5岁选择15~20w,时间为每次每侧15分钟,每天2次,5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无微波治疗外,余同治疗组。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片进行观察评价。

1.2.2 效果判定。显效:治疗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咳嗽明显减轻,气促消失,肺部体征消失,X线胸片示无渗出或渗出基本吸收。有效:治疗3天,体温下降、咳嗽气促减轻,肺部体征明显减少或消失。无效:治疗时间>5天,上述症状和体征无改善,X线胸片示两肺渗出无变化。

1.2.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观察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微波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病例效果观察及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0 31 18 1 98% 对照组 50 12 29 9 82% 注:*与对照组比较X2=7.11,P<0.01。

2.2 不良反应,经微波治疗的患儿无一例发生呼吸困难及面色改变,无皮肤烫伤,所有的患儿皆能完成脉冲式微波治疗。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微波治疗仪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治疗前向家长及患儿讲解,让他们了解这是一种无创性治疗措施,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3.2 操作前准备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室内人员流动;检查取下患儿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如衣服出现潮湿时,应先更换棉质衣服,以2~3件衣服为宜。

3.3 检查微波治疗仪的性能,确定照射部位,探头固定。遵医嘱确定照射部位为单侧或双侧,进行背部病灶照射。照射探头采用支架固定,婴幼儿选择俯卧位在睡眠时进行,年长儿可采用半坐卧位,要有专人看护,落实安全措施,防止坠床。

3.4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进行照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儿神志、心率、呼吸体温变化,随时探测微波照射的温度,以温热为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痰液较多的患儿,应先进行拍背促进排痰,必要时采用负压吸引。

4 讨论

微波是高频电磁波,透入组织较深,可达3~7cm。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利用微波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热效应与非热效应。热效应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速度和组织细胞的通透性,促进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利于病灶修复。作用于支气管、肺部可增强血液循环,有消炎、脱敏和抑菌的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支气管、肺泡的通气换气功能。微波还可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非热效应指微波形成的电磁场对组织分子结构的影响。微波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互相协同作用,从而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病程。本组结果显示,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且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因此,微波治疗仪应用于小儿支气管肺炎,能起到促进肺部症状消退,啰音消失,缩短病程[4]。但在执行治疗过程中,应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对哭闹较剧烈的患儿,应查看衣服是否汗湿,因为汗湿的衣服会增加热的通透性,应及时更换[5],必要时暂停治疗,选择安静睡眠时进行,确保微波治疗为一种无创伤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44~145. [2] 黄庆通,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M].东省卫生厅编制 2003.4:555~556. [3] 张黎明.临床物理治疗学[M].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5. [4] 杨霏霏. 微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42例体会[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2):122~123.

[5] 卞百年,高晓燕,徐晓群.儿科使用微波肺炎治疗仪的护理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6.2(11):996.

上一篇: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下一篇:端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