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质控方案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医院质控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医院质控方案

质控科在医院三级质控体系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在三级质控体系中的效果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12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2016年8月未设置质控科,2016年9月-2017年12月设置质控科,对比护理质控科成立前后的效果。结果:质控科成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4%(3/680),成立前为2.67%(16/600),成立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控科成立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控制意识、护理质量评分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比成立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立质控科能够提高护理操作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质控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基层医院科室; 护理质控小组; 三级质控体系; 效果

【Key words】 Grass-roots hospital department;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group; Three-level quality control system;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Sanxiang Hospital,Zhongshan 52846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1.023

醫疗质量不能缺少的一个部分即护理质量,与此同时,护理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护理质量[1]。护理质量不仅会对患者健康和生命产生影响,而且也影响社会公众对医院的评价。怎样以人为本,不断地提升护理质量和水平,防止护理事故的出现,确保护理工作更为高效地实施,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2]。实践证明,强化护理质量控制以及管理可有效达到目的。卫生部提倡实施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提高护理质量[3]。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本院成立质控科对三级质控管理模式(院-科室-个人)进行管理,取得显著成果,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此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12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12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1月-2016年8月未设置质控科,2016年9月-2017年12月设置质控科,对比设置护理质控科成立前后的效果。质控科成立前,护理质量是由护理部负责监管的。成立质控科后,护理质量是由质控科监管的。成立前,12个科室护理人员260名,患者600例,男380例,女220例;年龄18~78岁,平均(40.85±5.69)岁。成立后护理人员为272名,患者680例,男410例,女270例;年龄18~79岁,平均(40.56±5.56)岁。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质控科成立前后护理人员数目、患者性别及年龄等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未设置质控科,2016年9月-2017年12月设置质控科,对比护理质控科成立前后的效果。质控科成立前,护理质量是由护理部负责监管的。成立质控科后,护理质量是由质控科监管的,改进质控小组管理方式:(1)建立且完善质控科。成立质控科,按照内科专业科室质控、外科专业科室质控、医技科室质控和质控档案管理进行了明确分工,每季度调换一次。采取多种形式,如参加医院管理培训班等,全方位培养每位质控人员的综合医疗质量管理素质能力。由于质控工作点多、面广,特别是在质量检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伤及部分医务人员的利益,故要求质控人员务必从医院发展的大局出发,做到照章办事、秉公执法,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从而实现规范化、制度化[4]。(2)严格挑选质控小组成员。挑选质控员是要求护师以上,最好是护理组长担任。不可频繁换人,至少担任此工作1年[5-6]。(3)人员培训。成立好科室的质量控制小组之后,要与科室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对科室的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制度进行制定。与此同时,要加大力度对质控小组成员实施专业的培训,让其更了解自己工作流程。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应强化质控小组成员的责任意识,通过开展思想教育让其将患者的健康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强化成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以及安全质量意识,对其工作职责进行明确,要求其根据相关制度开展相关的护理工作[7-8]。让其了解每一项护理工作的管理方法以及质量标准,并细致地开展质控管理工作,在第一时间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9-10]。(4)三级。采用每月交叉检查归档病历每个科10份,运行病历每个科

5份。每月交叉检查各科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环节质量。当场签名确认反馈被检科室。质控科根据每月质控员反映情况,综合分析,对重点频发问题进行专项检查。科室层面是质控小组成员对本科室护理环节质量进行日常监控。质控科为其设置了“护理安全及基础护理质量监控本”。质控小组人员将每日监控内容写在上面,科室每天早会后,组长组织宣读及讨论整改方法[11]。(5)质量监管。这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质控人员不定期下科室监督、检查并指导基础质量和环节质量运行情况,其重点放在环节质量控制上,即主要检查各科室是否认真落实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分级护理制度、病区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抢救制度、急救物品管理制度、药品器材管理制度、差错报告和处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会诊制度等。病案质量管理方面,定期组织病历书写规范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以培养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能力,实时监控运行病历并每月进行质量讲评,加强科室三级病历质控,对出院病历逐份审核[12]。

(6)考核。一是一般性错误,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时间等录入错误;二是较重错误,主要指历质量缺陷,如现病史与主诉不符、病情记录错误、诊断错误、未在规定时限内书写运行病历、粘贴复制他人病历不修改等;三是严重错误,指能够造成医疗纠纷(如丙级病历)或直接导致医疗纠纷等不良后果的病历质量缺陷。

1.3 观察指标 (1)安全性。采用不良事件进行分级:Ⅰ、Ⅱ、Ⅲ、Ⅳ级,等级越低表示不良事件的影响越大[13]。(2)护理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借鉴国内邱平学者的研究对护理人员质控意识进行调查。(3)调查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其中护理质量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护理质量和得分高低成正相关;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护理满意度和得分高低成正相关[1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安全性 质控科成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0.44%(3/680),与成立前的2.67%(16/6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质量控制意识 质控科成立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控制意识水平明显比质控科成立前比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较于质控科成立前,质控科成立后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更高(P<0.05),见表3。

3 讨论

患者的安全是医疗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在护理工作中,时常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损害,因此增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完善医院的护理质量安全监控,采取护理质量控制,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3.1 使护理安全得以保障 质控科能够确保全方位质量控制的实现,同时能够助于科室质量控制网络的形成,在第一时间找到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实行针对性的护理[15]。此外。通过有效评价以及监督,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防止护理缺陷和护理差错的出现,使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得以保障。這在本次研究中得到证实,质控科成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4%(3/680),成立前为2.67%(16/600),质控科成立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质控小组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护理安全性。

3.2 使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成员的管控意识得以强化质控科能够使每一级护理人员的长处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确保人尽其用。此外,通过展开一系列活动,包括质量分析、会议讨论、质控分析及评价等活动,不仅能够给年轻护士提供个性化管理的契机,还能够使经验丰富、资历深的护士特长得以充分发挥。并且借助会议契机,能够让每位护士更进一步地理解问题,利于他们团队精神的培养[16-17]。与此同时,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能够使护理小组的自认意识得以强化、自控意识得以深化。此外,由于提倡的是主人翁的管理意识,因此更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重视护理的管理以及护理的质量。过去,是护士长一人管理大小事务,而当前变成人人参与管理,实现了个人行为到群体行为的转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对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进行培养,还能够使护士长繁重的日常事务得以分担,从而更高效地实现宏观控制和全方位控制[18]。质控科成立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控制意识明显比质控科成立前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质控小组的设置有利于提护理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提高。

3.3 使护理质量与患者的满意度得以有效提升 质控科更为确保更为规范、系统且完善的护理工作,并能够有效落实各个环节的质控,防止事故出现、差错发生。因质控小组会定期地开展会议,并实行质控的分析和评价,可有效地解决一些盲点问题,并对一些工作细节进行完善[19-20]。同时,也能够参照相关的流程和标准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而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能够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提升护理质量,使护理质量处于一个更高标准上,确保更良性的护理质量循环。此外,对护理工作评价时,主要采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方式,而医院也会基于患者护理满意度来界定护理质量标准。实践证明,通过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成立,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确保患者享受充满人文关怀的、更有温度的舒适服务,同时能够让医患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从而给患者营造一种温馨的住院环境和氛围,继而助于其更快地康复。相较于质控科成立前,质控科成立后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更高(P<0.05)。提示,设置质量控制小组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进而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3.4 更利于建设护理管理队伍 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立后,可让更多人参与到护理质量管理的工作中去,这不仅使护士长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得以减轻,确保工作效率提高,还可有效地对护理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更利于建设护理管理队伍。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在三级质控体系中,能够提高护理操作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质控意识,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蔚萍,敖莉,刘玲,等.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联合PDCA在二甲医院等级评审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149-2151.

[2]刘炜,高玉梅,徐欣,等.加强三级质控,提高护理质量[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5,7(5):436.

[3]蒋永红.三级质控体系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3,39(5):618-619.

[4]冯惠霞,蒋红花,李桂容.实施三级质量控制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01-102.

[5]张桂芳.三级质控管理在减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163-165.

[6]杨恩艳,曾为娟,李惠俊,等.护理三级质量控制在神经科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e01):243-244.

[7]孙丽,熊莉娟,彭昕,等.三级甲等医院实施分级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4,29(3):61-62.

[8]吴清香,李秋明,郭辉,等.医院感染控制专科护理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护理学报,2013,7(21):21-23.

[9]林淑平.护理干预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7(32):69-70.

[10]钟爱玲,戴红霞,常后婵,等.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23):3641-3642.

[11]宋慧娜,何露斯,张利岩,等.三级质控在日常卫勤战备管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6,11(2):176-177.

[12]李建云,张英,黄一丹,等.指引式重点护理质控项目表在提升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7,31(21):2650-2651.

[13]邹德莉,孟威宏,张薇,等.三级护理质控选择式目标管理模式评价[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7(2):167-168.

[14]梁新蕊,徐庆华,赵君花,等.专业小组质控模式在血液净化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4):350-352.

[15]醋爱英,李春红.实施专业相近科室护理质控大查房对质控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64-66.

[16]夏道娟,周晓清,余桂英,等.管道专项质控小組的成立及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8(6):21-23.

[17]吴倩,刘红玲,赵英杰.岗位查检表在心胸外科病区一级护理质控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9(10):70-72.

[18]陈洁,李萍,卢敬钗,等.层级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9(12):1186-1188.

[19]熊红,胡郁,许伶俐,等.建立护理质量控制自查小组促进消化内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中国护理管理,2015,7(s1):14-16.

[20]邵培双,邵培艳,陈丽丽,等.三级质量控制体系在压疮预防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801-802.

(收稿日期:2018-01-29) (本文编辑:程旭然)

作者:沈英梅

第2篇:混凝土原材料在路桥施工中的质控方案探析

【摘要】在路桥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对工程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也是路桥施工建设中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质控人员严格把关,保障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路桥施工的标准,从而保障路桥工程的质量。通过对混凝土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的措施,提高路桥施工的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原材料;路桥施工;质控方案

混凝土原材料作为路桥施工中的重要材料,直接关系着施工的质量,因此混凝土原材料的质控工作十分的重要。混凝土原材料与水搅拌而成的水泥浆可以将建筑中所需要的砂石凝固在一起,具有耐久性和强度等性能,担路桥施工过程中也有一些因素影响路桥施工的质量。

一、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

(一)原材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混凝土的原材料由黄砂、石子和水泥组成,其中混凝土的质量与黄砂的细度模数和含沙量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细沙还是粗砂都影响着混凝土的干缩和裂缝。如果混凝土中黄砂的含泥量过高,那么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等特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混凝土会失去抗冻性和抗渗性,这样在路桥完工后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因此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的黄砂时应该使用比较小的筛孔来筛选,筛孔的半径不高于0.315mm,此外还应当对黄砂中的硫酸盐以及含泥量等进行严格控制,确保黄砂的质量能够确保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另外石子的级配、压碎值等都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也是决定石子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市场上的混凝土中的石子都达不到路桥施工的质量要求。因此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的石子时强度不能低于3级,符合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能低于15%。混凝土的质量还受水泥的强度和体积的安定度影响,也是混凝土质量的首要因素。在路桥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选择应当结合路桥的承受重力,选择强度较大的硫酸盐水泥,强度要大鱼42.5兆,防止路桥出现裂缝或者膨胀的现象。因此要想保障路桥施工中的质量,就必须严格控制好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

(二)原材料的配合比例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条件

混凝土是原材料按照路桥施工的标准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混合的,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用水量、黄砂率以及水灰比。在满足路桥施工的要求基础上,单位用户量和粗骨料的质量要按照一定的规格,将单位用水量控制在165kg/m3.混凝土中的水灰比也要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将0.34作为最佳的水灰比。

(三)混凝土灌注以及后期的养护工作保障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振捣和模板支设施影响混凝土浇灌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混凝土在振捣时要采用不同的原则,使用振捣棒将振捣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支设模板之前要先将表面的污垢清理干净,防止模板之间衔接不紧密,确保支架的牢固性。此外在混凝土浇灌以后养护也十分的重要。混凝土凝结后表面的水泥会不断的水化,对增强混凝土表面的强度,因此混凝土凝结后要在表面不断的洒水,让表面保持干燥,防止发生裂缝现象。

二、路桥施工中混凝土原材料质控措施分析

(一)选择适宜的水泥型号,做好水泥质量控制

路桥的施工质量与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要想保障路桥的施工质量,首先应当合理选择水泥的型号,这应当根据路桥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的具体标准来进行选择,选择时还要考虑路桥工程的施工特点以及工程的环境,从而选择出适合施工的水泥型号。一般路桥施工中路基表面使用C25或者C20型号的水泥,抹面使用C15的水泥。交通混凝土路面的拉弯时要选择强度为42.5兆的水泥。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好新搅拌的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外加剂的化学性能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控制外加剂的化学性能,演唱路面的使用寿命。其次,检测好施工现场的水泥。虽然施工现场的水泥有严格的技术标准,但还需要检查水泥是否混料或者出现受潮结块的现象。在检测所有项目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最后要做好混凝土的管理工作,施工场地不能放置过多的混凝土,放置混凝土混合使用影响工程的质量,区分好不同型号的混凝土,保障混凝土的结构质量。

(二)重视水质量的分析和研究

用于搅拌混凝土原材料的水大都是纯净的水,水中不能含有有机盐、酸等物质。对于成分不明的水要严格控制质量,检测水中是否含有腐蚀性的物质,合格后才能通过。水中的硫酸盐含量应当小于2.7mg/m3,水的PH值不能低于4。含盐量应当小于5mg/m3,水质检测达标后才能使用,否则会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严格控制集料质量

在混凝土中集料占据着75%以上的比例,也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料质量不仅决定着工程结构的骨架,更决定着路桥的性能。细集料主要由洁净且坚硬的天然砂组成,因此在选择天然砂时应将细度模数控制在2.5以上,筛孔的半径在0.315mm以下。天然砂的通过量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超标或者不达标会使混凝土的表面产生裂缝。选择粗集料要考虑到集料的品种、岩性等,碎石是粗集料的主要组成部分,碎石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折性,应用在路桥施工中比一般的混凝土的抗折性要高30%以上。选择碎石的岩性时应当选择母岩,母岩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比一般的岩石高100MPa。碎石的直径应当低于40毫米,泥沙含量不能超过1%,保障针片状颗粒的含量在15%以下,石料的强度应当不低于3%。

(四)混凝土的养护控制

路橋施工中常用养护剂和保湿等措施进行养护,但是养护剂养护方式会在路面或者桥面上留下痕迹,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因此通常使用无纺布包裹内层,使用塑料包裹外层,防止塑料薄膜直接接触混凝土,避免影响混凝土的外观。在养护的过程中可以在无纺布的表面喷洒水进行保湿。

总结

路桥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多种多样,直接关系着路桥施工的质量,因此除了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外,施工中还要严格的按照工程标准,严格把关每项指标,从而为路桥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如平. 浅析路桥工程桩基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的应用[J]. 山东工业技术,2015,(01):173.

[2]李鹏飞. 冬季路桥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研究[J]. 科技与企业,2015,(02):139+141.

[3]王天江. 混凝土技术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12):71-72.

作者:王法志 彭兵

第3篇:医院医疗设备质控管理探讨

摘要:质控管理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从指标、法规、技术三个层面讲述质控管理的基本实施过程和对医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疗设备质控管理;现代化医院建设;意义

近年来随着各医院的医疗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多,医疗设备的科技化和复杂化程度也日益加深,科学管理和质量控制也就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1]。那么,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医疗设备质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医疗装备在使用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科学管理的可持续性。

1质控管理的核心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监测管理。它主要包括4个方面内容:(1)医疗设备安全检查。制订详细的检查计划,定期完成不同医疗设备的安全检查。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医疗设备检查密度;(2)风险预警,发现某类医疗设备安全隐患,要及时通知临床;(3)临床科室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安全隐患要及时反馈给医疗设备管理部门;(4)安全监测考核。定期对各个临床科室的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情况进行监测考核,重点内容为医疗设备的安全情况以及操作人员的使用安全情况。

2质控管理的基本实施过程

2.1 指标管理

为确保医疗质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解决某一缺陷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结构指标:医院的人员、设施、材料、技术、流程和环境,反映客观情况能够提供医疗服务的水平过程质量指标。过程指标:指医疗设备管理活动,涵盖了准入过程、采购过程、供应过程、使用过程。结果指标:指设备的使用质量和供应效率,其结果是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

质控管理的参考依据主要有:《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9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與使用管理办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目前江苏省无锡市在质控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好,也有些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2.2 法规管理

例如,B超设备在完成采购,验收流程交付临床各科室使用后,必须按照计量法,由专业部门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每年一次的计量检测。我院对每台大型设备(包括B超设备)配发大型仪器使用登记本,对仪器的使用状态、故障现象、维修情况逐一进行记录备案。超声诊断仪的检测标准主要依据JJG639-1998《医用超声诊断仪超声源》国家计量检定规程、GB10152-1997《B型超声诊断设备》国家标准、YY/T1084-2015等相关行业标准。

2.3 技术管理

我院设备处建设了HRP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包括设备数字化台账,设备采购合同和维修合同也同样可以被检索到。我院设备处对每台设备资产加贴二维码设备信息标签(包括每台超声设备),通过手机APP扫码或资产编号便可方便快捷地查询到相关设备信息。还引进了两套软件系统对设备进行质量管理。其中一套是南京新空间的医院物资管理系统,针对的是全院医疗设备。临床通过信息系统对故障设备进行报修,故障信息会及时将短信发送到工程师手机,工程师维修处理后填写维修过程记录,临床进行评价。超过1万元的维修或保修需要签订维修或保修合同,合同需在系统中进行登记备案。通过系统对全院的设备运行维护状态进行动态的质量控制,后期还可以对需要的设备相关维修信息进行提取,对设备的质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019年我院设备处与外方合作开发了大型设备运行实时监测系统,实现了云端互动,通过远程传输,将设备运行状态、错误日志等主要相关信息进行解读和汇总,实时发送至设备处终端及工程师手机APP上,实现了室内质控管理的一个新的跨越,目前已做到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覆盖。

3讨论与展望

大部分的高精尖设备都是基于计算机平台建设的,通过技术手段从设备存储介质(硬盘)中获取设备的相关运行参数和信息都已成为可能,下一步构想从设备使用状态、设备使用率着手实施全方位的数据采集、分析与管理。这为医院做好大型设备效益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医院的设备采购决策提供理论支撑。构想运行监测系统能进一步解析医疗装备的检测日志,甚至与HIS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为大数据采集、工程师实时远程诊断设备运行状态和故障告警提供可能。

从长远来看,医疗设备的发展正经历由设备的大型化到小型集成化,由功能的单一化到功能的多样化,影像设备图像由二维解析到三维重建的不断进步。那么质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将经历由被动化到主动化,直至超前化的发展变革。

4结束语

质控管理无小事,随着科技进步及信息化,人工智能水平的提高,医疗设备质控管理将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晖,陈自谦,陈冲.MRI质量控制参数空间分辨力的智能检测模块设计[J].中国医疗设备,2018,33(8):74-76,86.

作者:吴强 巫琦

第4篇:望谟县人民医院质控方案

望谟县人民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实施方案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是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为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管理,建立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患者就医从入院到出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相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各类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质量考核体系、考核标准。

(三)强化十四项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将每个医务人员的单体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其它管理组织、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 院级管理组织

1、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包括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各委员会要有工作职责、工作计划、明确的目标、检查监督措施、奖惩办法、整改措施和工作记录,以保证各委员会工作的切实开展。

2、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科:其主要职责是接受分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

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定期组织召开质控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解决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组织检查考核各科室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干预措施;认真分析医疗质量统计指标和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分析意见和考核结果;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事件通报。

(二)科级管理组织

医院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及护理单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线。医疗技术质控、服务质量管理、医疗安全防范和医疗成本控制等,都必须落实到科室,才能取得实际效果。因此,科室是微观质控的关键层次。在这个层次,首先是科主任、护士长的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代表、决定着整个科室的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故此,必须依靠他们把好质量关,认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现以科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技术操作规程的严格性和临床思维的严谨性,加强科室基础质量、医疗工作环节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使每个科室都建设成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基层质量体系。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组织的主要职责是: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要有明确的分工,责任落实到人;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管理目标、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科室奖惩制度; 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参加医疗质控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的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十四项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各级医务人员,要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科室

的规章制度和医疗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自我管理。

三、医疗质量管理的三级结构

(一)基础质量管理。主要是对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包括人员、时间、技术、设备、物资和信息六个方面。基础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教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奖惩来进行。 是决策层的管理。

(二)环节质量管理。主要是对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实践所进行的质量管理,包括病人从就诊到入院、诊断、治疗、疗效评价及出院等各个医疗环节的管理。目前,环节质量管理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性环节和重点对象,如:三级检诊、会诊、查房、大手术、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疑难病人救治、病历书写、新技术应用、医疗安全以及出问题的工作人员和特殊操作等。对重点环节和对象要采取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也可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一般环节质量管理,可采用现场控制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是全员管理。

(三)终末质量管理。主要是以数据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质量讲评等形式反馈控制医疗过程,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是中层的信息管理。

四、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范围

(一)医师的工作质量。

(二)护理工作质量。

(三)各医技科室工作质量。

(四)药剂科的工作质量。

(五)门诊、急诊的工作质量。

(六)医疗行政管理质量。

五、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内容

(一)门诊质量:包括初步诊断、医技检查适应症、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门诊病历质量。

(二)急诊质量:包括处置时间、抢救能力和效果。

(三)临床病案质量:包括病历书写、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三级检诊、医技检查后的分析处置、医嘱的执行、病案的填写和归档。

(四)服务环境与服务质量:服务环境、服务流程、医患沟通。

(五)手术质量: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麻醉质量、围手术期管理质量(重点是术前讨论、手术适应症、操作规范、风险评估、核查制度、术后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医患沟通制度的落实)。

(六)医疗收费合理程度:合理收费、平均每门诊人次医疗费用、平均每出院病人医疗费用、单病种医疗费用。

(七)临床用药合理情况:药品质量、处方调配质量、合理用药,特别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八)护理质量:基础护理、分级护理、专科护理和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九)院感管理质量:感染控制环节管理与监测。

六、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判断标准

(一)医疗质量控制的运行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在医疗质量控制运行中有否遵循预先制定的医疗质量标准。

(二)医疗质量控制的成本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在医疗质量控制中各种费用的分配效用。

(三)医疗安全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有无因医源性因素、药源性因素、医疗技术性因素、医院卫生因素及组织管理因素等给病人增加痛苦或致残致死。

(四)传统医疗质量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各种疾病的诊断是否正确、及时,治疗效果是否有效、彻底,治愈时间的长短和医疗工效的高低。

(五)出院病例质量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每一病例的治疗效果。

(六)医疗过程质量判断标准:主要判断和评价对住院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检查、用药及生活的综合质量。

七、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途径

医院、科室、医务人员,组成医疗质量控制三级网络,通过月(或季度)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开展专项达标活动、病案(历)专审、医疗质量管理

委员会专题会议等五个途径,以环节质量为重点,对全院各科室医疗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一)月(或季度)检查内容

1、临床医疗检查内容包括:门诊病历质量;住院病历质量;处方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业务学习与科研;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三基”考核;诊疗质量。由医务科、质控科负责检查。

2、医技科室检查包括:科室工作制度执行;设备管理与维修;相关核心制度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业务工作文书质量:质量管理 ;业务学习与科研;“三基”考核。由医务科、质控科负责检查。

3、护理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各班职责落实情况;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药品、器械、物品的管理。由护理部负责检查。

4、院感质量检查内容包括:院感病例报告情况;清洁、消毒、灭菌执行情况;手卫生与自身防范的落实;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的规范使用;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医疗废物的管理。由院感科负责检查。

(二)日常监督检查内容

由科室质控小组进行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月(或季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改进落实情况;“三基” 知识培训、技能训练等考核结果;医疗、护理、医技文书质量;医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疗规范、常规执行情况;诊断、检查、用药、手术、护理、告知等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其他医疗质量问题。

(三)专项达标活动检查

根据当年开展的专题活动进行达标检查,如医疗质量管理年活动;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优质护理活动;创建爱婴医院。

(四)病案(历)专审

由医务科、质控科组织检查,抽调2-3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组成专审组,对运行病历、终末病历进行审查评价。主要考评病历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体检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上级医师查房的及时性和记录内容的规范性;日常病

程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治疗知情同意记录的规范性;治疗的合理性。

(五)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每季度召开全体成员会议一次,听取质控办、医教部、护理部、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关于医疗质量情况汇报,研究决定加强质量管理措施,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要求,决定奖罚,职能部门负责及时传达、落实会议精神。

八、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结果的应用

(一)质量分析

根据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存在问题分析和月(季度)医疗质量统计分析。主要是对医疗质量统计指标、医疗工作效率、医疗质量管理进行总结性、导向性、对比性和目标性的分析、评价。

(二) 信息反馈

将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结果、分析评价意见和整改措施通过每季度的《医疗质量简报》反馈给各科室。

(三)兑现奖惩

将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考评结果进行量化后,作为科室目标责任制考评评分,按月兑现奖惩。

二○一二年六月十九日

附:各级医务人员的职责与要求 门诊医师

(1) 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 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 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 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 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 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 处方书写合格。

(8) 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 收住院。 (9) 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 按专科收治病人。 2.病房住院医师

(1) 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 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 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 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 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 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 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 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 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 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 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 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 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 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 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 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 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 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 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4.病房主任(副主任)医师

(1) 组织或参与制定本科质量管理方案、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和操作常规。 (2) 指导下级医师做好医疗工作,督促检查下级医师执行各项制度和诊疗常规。

(3) 对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求72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危重病人至少每日查房1次;病人病情变化应随时查房;每周组织全科查房2次。

(4) 查房内容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普通病人应有:①诊断及其诊断依据;②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有关方面的新进展。未确诊病人应有:①鉴别诊断;②明确的诊断思路和方法;③拟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危重病人应有:①当前的主要问题;②解决主要问题的方法。

(5) 疑难病例及入院1周未确诊病例,组织科内讨论或院内会诊,必要时向医务处申请院外会诊或远程会诊。

(6) 指导和监督下级医师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7) 组织术前和重要治疗前病例讨论,指导下级医师做好术中、术后医疗工作。重大手术和重要治疗要亲自参加。

(8) 审批未愈患者出院,并指导病人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审签主治医师审查的转科、出院病历。

第5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质控方案

2013医院用血管理委员会管理方案

为监督血液安全,加强对医院医疗临床血液质量管理,有效地保障患者权益。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为提高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以培训教育为抓手,加强对临床医生的业务培训教育,通过教育培训,合理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做好血液开源节流工作。

二、加强血液冷链管理,确保血液安全。

冷链是一套用于血液和血浆储存和运输的系统,以安全的方法维持血液及成份制品的各项功能。不仅领取血液的人员资质要到位,而且领取血液的设备也必须符合冷链要求;为保证血液安全,推广血液冷链设备的使用,要配合县献血办做好本单位血液冷链的自查的迎查工作。

三、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的监督和检查。

严格按照国家《献血法》、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要求,督促建立规范的用血制度,并做好年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考核检查工作。

四、要加强输血科的建设。

加快输血科血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加大硬件投入、加快人才培养,鼓励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障技术。

五、严格落实输血科工作人员备案制度。

要严格按照市卫生局下发的文件精神,建立健全输血科工作人员备案制度,尤其是对新参加血库工作的同志要加强培训,落实备案,严格管理。

六、利用网络和刊物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医院橱窗、宣传栏等阵地,宣传临床用血的政策、信息;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好处。积极宣传动员家庭互助和社会援助献血,使献血无损健康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黄骅市人民医院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6篇:扎赉特旗中医院质控方案

扎赉特旗中医院

关于成立《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认真贯彻《医疗机构处理条例》《执业护士法》《护士手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护理质量管理规定,切实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保证护理安全,经院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小组,各小组成员职责如下: 附件1:中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质控小组 附件2: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 附件3:护理质控管理分组 附件4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计划

附件1

中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质控小组

组长;佟格日乐图(院长) 副组长:高春宇(总护士长) 成员:费雪(外科护士长)

刘轶伟(脑病科护士长)

于桂霞 (供应室护士长)

张凤静(妇产科护士长)

韩岩(内科护士长)

牟海英(手术室护士长) 夏超(儿科护士长)

附件2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工作制度及职责 工作制度:

1.成立由分管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全面督导、检查。

2.负责制定各项质量检查标准,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3.质量管理组织成员定期召开会议,总结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反馈到全体护士。

4.实行护理部、科室二级网络质量管理,科室质检小组每月检查两次,护理部每月检查、每季全面查,并有记录。

5.将质量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并以护理质量改进记录表的形式反馈给相应科室。

6.科室根据存在问题和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并以质量改进记录表的形式汇报护理部,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7.护理工作质量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进一步质量改进的参考及护士长管理考核重点。

工作职责:

1.在院长或主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 2.确立医院的的护理质量管理方针和工作计划。

3.根据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质量考核标准、工作程序,定期进行护理质量的监控和护理人员的培训。

4.负责督促各级护理质控组对全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护理质量检查,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和护理常规。

5.定期组织护理部及管理人员对全院发生的护理差错进行讨论,分析和讲评,提出整改意见与防范措施。

6.年终总结医院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修订计划,以不断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7.学习上级单位先进护理管理经验,组织好护理科研工作。

附件3

护理质控分组

一、 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急救药品物品管理 管理成员;费雪

刘轶伟

二、 消毒隔离(一次性医疗物品回收)、分级护理 (危重病人护理病人护理)

管理成员;于桂霞

张凤静

三、 特殊护理单元

各级岗位职责落实 管理成员;牟海英

张凤静

四、 优质护理

护士素质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健康教育) 管理成员;夏超

韩岩

五、中医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小组;高春宇

韩岩

附件4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计划

一、 目标:基础护理合格率≧90%,一级护理合格率≧85%,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85% 落实措施:

1、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院病房进行全面质量考核检查,及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分析评价与改进。

2、 护士长每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目标:年护理差错发生次数≦0.5/百床 落实措施:

1、 经常在护士长例会上强调,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2、 科室有安全防范教育计划及措施,护士长负责落实。

3、 科室发生的差错、缺陷要及时汇报、讨论、处理,每月按时报表。

4、 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会定期对全院的护理缺陷、差错事故进行分析、鉴定,提出改进措施。

三、目标:急救物品完好率100%,急救设施完好率100% 落实措施:

1、 急救药品、物品各班认真交接,用后及时补充,做到“四固定”。

2、 科室专人负责,每周检查两次,护士长每周检查、签字。

3、 护理部每季度检查、考核。

四、目标:年褥疮发生次数0(特殊情况例外) 落实措施:

1、 加强重病人护理,卧床病人建立翻身卡,床头交接有记录。

2、 护士长每周督促、检查。

3、 护理部抽查。

五、目标: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消毒隔离合格率100%,一次性医疗物品回收率100% 落实措施:

1、 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床一巾,一桌一布。

2、 严格区分治疗室、换药室的清洁区、污染区。

3、 加强三基培训,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

4、 护理部定期检查、考核。

5、 定期做好各项监测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6、 严格执行一次性医用物品分类收集、统一储存和处理。

六、目标:危重病人护理措施实施率100%,有效果评价 落实措施:

1、 制定具体、及时、有效、科学的护理措施,便于护士操作。

2、 指导护士长掌握护理措施与病人问题相符。

3、 要求护士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4、 护理部、护士长督促检查。

七、目标: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落实措施:

1、 规定各科室必备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和标准健康教育计划,供各级护理人员学习和应用。

2、填写健康教育评价表,要求按病人的不同阶段及时进行健康教育。

3、护理部经常深入病房,了解病人教育情况,检查评价记录。

八、目标:病房病人满意度≧90% 落实措施:

1、 通过全年每季度发放“病人调查问卷”的统计,评选出优秀护理团队。

2、 护理部每季度下病房征求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反馈并改进。

3、 科室每月召开病员公休座谈会,听取病员意见。

4、 患者投诉应及时调查了解,如属实按医院规定处罚

九、目标: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合格率》95% 落实措施:

1、

2、

3、

4、 制定护理文书书写统一规范。 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并熟练应用。

护理文件书写要求及时、准确、客观、完整。 护理部检查,护士长每周抽查,及时纠正。

十、目标:各级岗位职责落实率100%,护士素质合格率100% 落实措施:

1、

2、

3、

4、 按“护士行为规范手册”要求,检查落实。 护士长监督检查。

护理部定期检查与平时抽查相结合。 每月考核护理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十一、目标:中医特色护理开展落实率90% 落实措施:

1、每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操作项目不少于2项。

2、科室内有本科特色的健康教育处方和中医护理康复健康指导。

3、护士掌握本科室的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和优势病种的护理方案。

4、护士长每周查看落实情况 ,护理部随时抽查。 十

二、目标:特殊护理单元 落实措施:

1、产房护理记录详实 抢救设备定期检查

2、手术室各项安全核查制度职责完善 ,各班护士知晓岗位职责,医院感染检查记录齐全

第7篇:医院质控办职责

医院质量委员会工作职责

1、在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对全院进行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负责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协助各职能部门制定质量管理标准、质量考核奖惩办法等事宜。

2、负责对每月的医院质量管理进行总结、分析,将结果形成文字,以医院政务通报的形式发至全院。同时,每月组织医院质量管理会议,各相关职能部门汇报医院各质量目标检查结果、整改措施;同时,将医院整体质量的检查情况形成报告,交院长办公会研究讨论,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

3、质控办每季度负责组织一次多部门进行医院质量管理联合检查,将联合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并形成报告,交院长办公会,为每季度开展的专题医疗质量和安全工作提供翔实的资料,并制监督、协助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整改措施。

4、质控办每年一次对本内的医院质量与安全检查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分析,为“全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专题会议提供翔实的资料。

5、负责对科级质控组织开展的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做好全面质量评价工作。

(二)质控办主任职责

1. 在主管院长的领导下,负责医院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2. 在相关职能科室的协助下,不断改进医院的质量管理方案,经院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3. 负责定期组织职能科室对医院质量进行的检查;及时将医院的整体质量进行总结、分析,将改进措施提交院领导。 4. 负责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三)质控办科员职责

1. 负责收集全院医院质量检查结果的数据,并进行汇总、分析,定期以政务通报等形式发放全院。

2. 协助主任联系各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医院质量管理联查工作。 3. 协助主任组织全院的质量与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 4. 协助其他同事做好相关工作,完成主任布置的其他任务。

第8篇:医院质控员职责

省劳卫所附属医院质控员职责

1、质控员应把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重点,杜绝质量隐患,确保质量的提高。

2、协助科主任落实科室质量控制方案、目标、措施和奖惩细则。

3、抓好科内诊疗质量、医疗文件书写质量,做好科室质量自查工作,每周至少抽查1次,病历抽查比例不低于50%,做到抽查情况有记录、针对问题有整改措施。

4、落实科内质量、安全缺陷(差错)登记制度,发现医疗缺陷和差错及时通报科主任进行科内处理,必要时按有关规定报临床部。

5、每月定期对科室医疗质量、安全隐患进行评价分析,协助科主任通报医院每月的《医疗信息通报》,并落实《医疗信息通报》上的整改措施。

6、协助科主任及时总结本科室医疗质量和医疗管理中的工作经验,并提交院级医疗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上交流。

临床部 2010-8-19

第9篇:医院质控会通报

9月28日,我院召开8月份质量考核通报会。副院长通报了医疗方面和医保新农合方面考核情况; 副院长对院感和预防保健及医技考核情况进行了通报;副书记对医德医风工作和护理工作方面考核进行了通报;副院长通报了药事工作考核情况;副院长对行政后勤及保卫工作进行了通报。

李院长在会上对三个月来的绩效工资执行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对新的绩效工资制定的依据、运行体系进行了解读;同时,他对第四季度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

1、全面落实年度工作目标;

2、持续做好院科两级质控工作;

3、进一步抓好医保管理工作;

4、强力推进临床入径工作;

5、深入做好绩效的二次分配工作,对工作积极和消极怠工的要区分开来;

6、要预期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

7、做好当前新旧收费对接的转换工作;

8、认真做好“平安医院”、“服务质量提升年”、37户“精准扶贫”、“母婴友好示范医院”、“卫生应急市”等专项工作。

上一篇:配送中心实施方案下一篇:雨中的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