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伞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雨中的伞

雨中的鱼

深山中,年轻的僧人继续走在向高野山朝拜的路上,却强烈地想要回转:从此不思解脱,不问修行,只想跟昨夜留宿的茅屋里那位女施主在一起,相守一辈子。这时,那女子的老仆役从远处走来了,手里拎着一尾活鱼。原来,那是此前曾与僧人偶遇的马夫,被女子诱惑而变成了马,又被老头牵到山下换得一条鱼,“带回去给小姐下酒喝”。

多年以后,已经得道的圣僧对旅伴讲起了这段往事:当我逃过这一劫,逃到山下的村子里时,下起了瓢泼大雨。那尾鱼,想必因这雨,可以活着抵达那座孤零零的宅子吧!

这是日本近代唯美主义作家泉镜花(一八七三——一九三九)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高野圣僧》的结尾。在从一九一二到一九二六年的“大正梦幻”的时代,没有哪个日本作家没有受到过泉镜花的影响。芥川龙之介说,镜花的笔致兼备绚烂与苍古,几乎可以说是日语的极致。他为明治大正文艺开辟了浪漫主义的大道,浓艳胜似巫山雨意,壮烈赛过易水风光。川端康成说,日本到处是花的名胜,镜花的作品则是情趣的名胜。从尾崎红叶、幸田露伴到泉镜花、芥川龙之介,时有森鸥外和夏目漱石的参与,再经谷崎润一郎到三岛由纪夫,构成了日本文学中妖谭志怪的现代流脉。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分量”相当,风格相继;他们有共同的文本祖先:《今昔物语》、《古事记》、《平家物语》、《雨月物语》……镜头拉远了看,同时代的书架上还有美国的爱伦·坡,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诗人波德莱尔和兰波,以及爱尔兰的诗人叶芝。这是一些或多或少被诅咒的现代唯美主义者,仿佛生错了时代,进错了房间,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惶恐,散发着佛理和妖谭、背德与忏悔的气息,兼具上帝的智能与魔鬼的疯狂。

镜花的父亲是佛像雕金师,母亲出身能剧(日本一种传统乐剧)世家。他从小就被母亲收藏的附有彩色插图的草双纸(江户时期的通俗文艺小说)里的故事所吸引。这样的出身背景和经历,在明治、大正时期的作家中是相当典型的:手工艺、戏剧和讲故事,有着共同的、前现代的特征。在十九世纪中叶,日本浮世绘画家、印刷技师、刀工、建筑工的衰落,不仅是工业现代性侵袭的结果:它们也意味着佛教传统的衰落。自六七世纪的飞鸟、奈良时代起,佛教传入日本,与本土的神道教混合并统摄之,这些职业也依附于佛教而代代相传。到了明治维新“祭政一致”,在神佛分离、排佛毁释的浪潮中,全国的寺院都受到了冲击。自七世纪传下来的奈良兴福寺五重塔曾以十五两的价格被标卖,激发幸田露伴写作小说《五重塔》。同时,雕金师等职业匠师穷愁潦倒,成为名副其实的没落阶层,他们的故事也“沦落”为都市怪谈和短篇小说。明治才女樋口一叶的小说《埋没》,幸田露伴的《风流佛》,以及夏目漱石与鲁迅《野草》齐名的短篇集《梦十夜》中的“第七夜”,都是以手艺人在时代颓败之际“庖丁解牛”式的悟道为题材的、散发着古旧气息的故事。像所有生于时代剧变中的人一样,这些作家将祖先的能量汇集在笔尖,佛像上的金妆化成了瑰丽的文体,在神秘的微光中审判人们的善恶,传达对过去的乡愁,是背水一战,也是倒戈一击。

专写旧式男女恋情的尾崎红叶和迷恋汉学的幸田露伴极盛时,明治文坛上有“红露时代”之称。文学青年镜花进城投奔红叶,当了人家数年的门丁,终于出师,青出于蓝。在日本,镜花的文坛地位崇高,《镜花全集》洋洋十五卷,一九七三年设立的镜花文学奖也是与芥川奖齐名的纯文学奖(女作家吉本芭娜娜即因获此奖而出道),而在中国,却只有几个短篇和剧本被译介出来,镜花的读者仍是“小众”,原因之一,是他的文字太美也太难,和汉混合文体及大量用典,如夏目漱石早期的小说《虞美人草》一般,是译者难以挑战的高度。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文洁若、陈俊廷、蔡鸣雁等人的译笔中,欣赏到镜花作品中的精华部分,特别是这篇《高野圣僧》。

《高野圣僧》写于一九零零年,是个古意盎然的故事:“我”在旅途中遇到云游僧,向“我”讲述了他年轻时的经历。那一年,他从飞驒前往信州高野山朝拜,途遇奇险,闯过了蛇海和水蛭林,终于在深山里发现一座茅屋,里面住着白痴和他美貌的妻子,以及一位老汉。美女带僧人到瀑布下洗濯,回来后,老汉奇道:你怎么原样回来啦?原来,那些对美女动了邪念的男子,都变成了各种鸟兽,依然围绕在美女周围。夜里,这些禽兽围着茅屋叫了一宵……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却有太多的原型嵌套于中。作为旅行和朝圣的故事,它的母体显然是《西游记》。朝圣的目的地高野山之于日本,如同印度之于唐代高僧。所谓“高野诣”,是七世纪以来的日本云游僧传统,目的是参拜日本东密祖师——弘法大师空海开创的、以金刚峰寺为中心的一百二十多个寺院。以此为原型的传说,很自然地与唐僧取经的轶事结合起来,在许多以佛教为本的怪谈故事中,都有表现。最著名的,就是后来被改编成歌舞伎名剧的《道成寺》,讲述美女清姬爱上了朝圣的僧人安珍被拒,愤而化蛇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多的是奇特、优美、险峻的地方景色和神秘美丽的女性,象征修行路上的贪、嗔、痴诸障,唯有道心坚定的人主能一心正念,决然前行,而故事里表现的,往往却是执迷不悟的世人如何痴缠耽溺。安珍也好,高野圣僧也罢,都难免如《楞严经》里,佛对遭遇女祸的爱徒阿难所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关于小说的评价,有人说,这故事表达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太快,让敏感的作家难以接受,因而创造了这个奇幻的世界,还有人说,美女与白痴的遭遇反映了封建包办婚姻的残酷云云。再退回来,这故事的外层是圣僧给旅人讲故事,这又还原到了本雅明式的“讲故事的人”。这些说法大致都不差。只是,“深山遇美人,美人却是妖”,这样的“内容简介”却往往误人。

那女子随心所欲地使路过并迷恋她的男子变化成动物的能力,并非不可理解的“妖法”:僧人从老仆那里得知,女子不过是山里人的女儿,由于善良和与世隔绝的生活,渐渐地有了一些不同罢了。美女之“妖”,乃是与天地共处日久的结果。她的能力,是人类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基本的,却又最难以觉察的能力:转化。

对于自幼浸润于佛教的镜花来说,六道轮回不是机械相续的空间。一道之中,富含六道,生与死之间的转换,总是冲破我们通常的理解。稍稍加速,走错一条路,我们就进入不同的介质中。芥川龙之介的短篇《貉》(一九一七)亦可谓泉镜花式“转变”的注脚:在靠近海边的村庄,男青年每晚到窗下与心爱的女子相会,女子的母亲听到动静,问是什么声音,女子骗她,是貉。久而久之,女子竟真的发现了家门口貉的脚印。芥川由此评论道:

也许大家会说,不是真的会变,而是人们相信它会变,可是,真的会变和相信会变之间,究竟有多少区别呢?

不仅貉,对于我们来说,一切存在的东西,归根结底,难道不只是相信其存在吗?

日本的怪谈物语之吸引人处,往往在于其日常性。万物有灵,不仅在于“山川草木皆具灵性”这样空间性的信仰,也在于时间性——儿童有灵,活得久的树木有灵,被精心养护的器皿有灵,缺口、损坏而无法成精的器物则有怨。甚至由于地势的改变、移物换景,也有相应的灵的改变。日本人对于万物的分类,常有一种现象学式的执著:观念应覆盖全部实存。他们把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控制的力量统称为“怪”,而“怪”也各有各的逻辑和来处,来自生物,来自器物,来自怨念,来自神;或可变幻,或捉弄人,或不可理喻……“怪”,既无法解释,而又确凿存在。日本的怪谈,常常短小、平易、清淡,不像中国明清以后的志怪,总以人的逻辑强加给妖,还要加上劝诫的尾巴。尽管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如《高野圣僧》般突兀奇特的故事必定散落各处,但它们却无法成为国家教育的中心——经过儒家思想过滤的教科书和童话书中没有它们的位置。想来,正是彼国志怪中的细腻体贴、源于人而高于人的“人的文学”,曾经吸引着周作人和丰子恺去往日本文化的深处。

这样的以万物为本,依旧是当代日本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在今天的大众文学中,仍有它的影子。若从此一角度,我们又可为这一“怪谭家族”的传承再行细分:电影界有恐怖美学的小林正树、清水崇、三池崇史,漫画界有战后的“妖怪博士”水木茂,受其影响,更有开辟当代日本动画电影一片天地的手冢治虫、宫崎骏,推理小说中则以京极夏彦、道尾秀介的妖怪推理领军,歌舞伎中有坂东玉三郎,甚而有动漫、电影、艺术、文学的综合创意大师天野喜孝,将这种唯美幽玄的理念引入中国电影《画皮》中……一切均以镜花为滥觞。

无独有偶,受到东方浮世绘的影响而诞生的西方印象画派中,也有类似于“万物有灵”的表现形式——人物与周围的环境都是由细密的点组成,仿佛街灯变成了人,又仿佛人变成了河流。在人与万物之间,只有相互沁染,别无樊篱与界限。而镜花小说的精致之处在于,女子似有若无的能力与她的挑逗和诱惑一样,微妙而暧昧,无法形容。如果圣僧是知识——分类、命名、秩序的代表,那么女子就是反秩序的。她兼具神性与魔性,更是普通人:有出身,有来历,也有着为秩序所承认的婚姻。她是在社会的岩缝中抽长出来的一枝异端的花。

德国俗谚: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得道与死亡一样,赋予故事以最终的权威。当年那个年轻、热诚的僧人,正是汲取了女子赋予他的奇妙经验而获得了资格。深山中的小屋,结合了路的危险与家的温暖,谁能经受得住这种诱惑呢?这是“寻找圣杯”的故事,也是“旅行与家”的故事,那女子,是母亲、妻子、圣女和妖精,是一切女子的原型,所有的男人“经过”她,就要发生变化。所谓修行途中,大死一番,有了这般经历,僧人今后的寒暑,也只如月影照阶吧。于僧,厄运成全人,就像那大雨中的鱼;于女,好风吹开花朵,花朵却并不解于好风。或者,最好的东西,总是带着善者不来,来者不善的气魄。

月光下,女子与僧人一起走到瀑布之中。在那肉体纯粹的美面前,僧人确信她并没有“诱惑”任何人,但是,她与这瀑布一起,令他深深感到困惑。周围鸟鸣猿啼,脚下的瀑布,被山崖分裂两股——男瀑与女瀑,仍然纠缠撕扯,难舍难分,直到合体形成漩涡,不知是谁吞没了谁,仿佛世间万物都向心公转,堕入深深的湖底欣赏月圆。

正是这一段情与欲的描写,让镜花名留千古。后来的人们,于镜花文学的衣钵,都只能各执一端: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的“新感觉”将其视角美学放大;战后存在主义的安部公房那干涩的科幻变形抽离了镜花的美,仅仅继承了他的诡;三岛由纪夫虽吸收了镜花“理性的酩酊”,其光华却变得稀薄,惟余淡雅和委婉。

再转过身,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叶,像美术界的“一来一往”一样,东西方的“浪漫志怪”也跨越了大陆和海洋,相互唱和。镜花喜欢江户怪谭,也喜欢叶芝和拜伦,得知这两位诗人都研究过爱尔兰精灵传说,喜不自胜——像动物一样,文学家们循着相同的气息找上彼此。那是“讲故事”最后的辉煌时代,是物语、神话、经文向现代小说过渡的时期。现代和传统像两股气流,在每一部作品中缠斗,打败的那个,就成了作品中哀怨的鬼脸。

讲故事的人不一定相信自己的故事,而镜花相信。在人类天真未泯的童话时代,的确生活着像山中女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我们的评价标准已经变了:只有现代人才怕鬼。爱尔兰的叶芝也同样相信他自己讲的那些鬼故事,这让他那些介于哲学、神学和诗学之间的作品永远保持新鲜。随着身体的机能一天天衰败,一个古老的梦想也开始浮现出来:唯愿精神能比它的肉身更为长久。

作者:卢冶

第2篇:雨中的伞

早锻炼的时候天阴沉着,心存侥幸不带伞,结果刚往回走就一阵大雨下来,躲都躲不及,低着头就往前跑,突然有人说,你没带伞啊!我抬头一看,眼熟的一位大姐,她说, 我把伞给你,我还有一把。我只是对她眼熟,不知名不知姓更不知她住在何处,也没有联系方式,怎好要她的伞,我以不知道如何归还为由拒绝了她的好意。她慷慨地说,不用还了。

下午下班在中南二路等车的时候,又赶上一阵大雨,站牌下挤满了等车的人,我几乎找不到可以避雨的位置。正发愁呢,感觉到头顶上忽然没雨了,我抬头一看,一学生模样的小伙子把自己的伞向我头上倾斜了不少,我说了一声谢谢,我乘坐的636进站了,我赶紧冲进雨中准备上车,小伙子竟然跟着我,撑着伞送我到车门。

我很难把伞还给那位眼熟的大姐,我也很难再遇到那位给我撑伞的小伙子,但风雨中这份不期而遇的善举令我难忘,让我感动。

风雨中的那把伞,挡住的是风雨,增添的是一份暖透心灵的温度,他们能做到,我们都能做到。

第3篇:雨中的伞暑假作文

宽容是一张木椅,它可以承载殊途同归的人;宽容是一顶雨伞,它可以包裹两颗冰冷的心。心胸有多大,宽容就有多大。

下午,我要独自回家,在街道的一个拐角,我把立在旁边的一个遮阳伞恶作剧的搬倒,在主人的哭声中笑嘻嘻地跑掉,伴着徐徐清风,缕缕阳光,我跳步走到医院门口想休息一下。

休息片刻后,我迈出一步,呼我惊讶道,北风呼啸,枯树干枝,乌鸦悲叫,一件黑风衣遮天空,很快雨哗啦啦就降到地上。不一会地上就出现成千上万的涟漪,犹如迈开的花朵,顿时街景又呈现出别样的美丽,话说回来,这倾盆大雨的,我怎么回家呀?

时间一分一秒无情的流逝,我冻得手脚蜷缩在一起,透过雨帘不弱电地看到路人五光十色的雨衣,雨伞点缀在雨中……哎!没有手机,也没干冷,嘴里悲叹着倒霉呀。

小弟弟,过来,用我的雨伞吧。雨变小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那位大叔二话不说,把手中的雨伞递向我,我接过雨伞,分明感到连伞把都热乎乎的。

我们只撑一把伞,身子贴地近近的,但我依然看到他半个身子在雨中淋着,一种暖流涌上心头,眼睛有些湿润了。

边走边聊中,我知道了他的身份,他就是工作在那街的拐角,以修鞋为生,其实,他早就看出我就是那个捣蛋鬼……

到了我家,我让他进来休息一下,他说不了。我还以说了些对不起。谢谢你之类的话,可有些语无伦次了,大叔微笑着,转头走了,我则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在雨中那若隐若现,饱经沧桑的背影,我想这就是人间最美好的雨伞吧

第4篇: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雨中的树,撑起的伞

雨中的树,撑起的伞

——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

《雨中的树》9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仪式。影片生动再现了四川省万源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对党忠诚、为民尽责,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燃尽生命写忠诚的感人故事。

一幕幕场景,一段段经历,一个个情节……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又可亲可敬可信可靠的基层组织部长通过闪烁的荧屏展现在广大观众眼前,让在座的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的感动中潸然泪下。平凡而真实,淳朴而善良,为民而清廉,李林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组织部长给出了最直观最鲜明最深刻的释义:他就像一棵屹立在雨中的树,为广大干部群众撑起了一把不倒的伞。

为百姓撑起一把“希望之伞”。李林森总是把自己当成群众的儿子,像孝顺父母一样对待身后的百姓。无论是在平常日子里还是危难时刻中,他的心总是和老百姓紧紧栓在一起。暴雨洪灾面前,为了五宝镇两万多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全力组织抗洪救灾。洪水消退以后,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住进新房,他又顾不上休息马不停蹄地投入灾后重建工作。“绝不能让一个群众饿倒、病倒、冻倒!”李林森用铿锵有力的承诺为失去家园的老百姓撑起了一把“希望之伞”。 为干部撑起一把“公道之伞”。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李林森力倡“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干部选用标准,坚持公正地评价人、公开地选拔人、公道地使用人。他从不让老实人吃亏,自他任组织部长以来,11名长期坚守偏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交流回市直部门;他更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面对别有用心之人的拉拢腐蚀,他怒斥道:“歪门邪道少来!干出实绩,群众信任,组织会考虑”。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李林森用一身正气为广大干部撑起了一把“公道之伞”。

为党建撑起一把“活力之伞”。对于组织部门而言,基层党建工作一直以来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任职组织部长后,李林森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为基层党建创新倾注了大量心血。曾在三个乡镇担任过“一把手”的他经过深入调研,大胆实施了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以“自我荐评、群众相评、组织考评、公开竞评”为主要内容的“四评村官”模式,让沉寂的大山焕发了勃勃生机。“要让党建之树在革命老区开花结果。”李林森用开拓创新为基层党建撑起了一把“活力之伞”。

第5篇:雨中的我

雨中的我

窗外的天空依旧阴雨不断,然而此刻,就像迷失森林中的游客一般,内心深处各种无奈与无助,一幕幕过去的影像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次次浮现出来,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份份让自己满意的抉择,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还是半年,甚至一辈子?我不知道,我开始怀疑自己,你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承受这一切,是否能为此做的更好,一次次肯定了你却又否定了你,想笑却流露出的是千般的无奈与沉默!外面的雨一直下着,内心里迷茫的我依旧在这里,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能干什么,这一刻,我多么的希望我不用一个人去承担,多么的希望下一刻外面的雨停下它的脚步,让我回到过去!!

第6篇:雨中的爱

雨依旧淅淅沥沥,天与地之间隔着那么轻盈的纱。白茫茫的一片:山朦朦胧胧,轻薄的云在山顶间缭绕,似乎还有、还有一切的一切,如诗如画。诗中,画中,都蕴藏着一个字――爱。

叶爱

大的雨点,小的雨点,噼里啪啦,砸在了那娇小可爱的小嫩叶上,疼得他们哇哇大哭,闹着嚷者,可雨儿们还成群结队地欺负着这些无辜的小可爱们。遥望上天,那白驹哭得正厉害呢!细如牛毛的雨扎疼了叶儿。不知什么时候,他们停止了啜泣,噢,又不知什么时候,他们的父母已经立在了他们的头顶,为他们遮风挡雨,但父母们依然是叶子呀!他们同样弱不禁风啊!为了孩子们,默默地忍受着雨点无情的摧残。不知是雨们于心不忍了,还是父母门坚强的毅力,雨点落在他们身上已是回旋无力,只能顺着叶给的道,滚落到地上,啪!碎了。还有的默默的见证了这一爱的诗篇。雨中,叶显得格外耀眼。伞情

来得突然,雨是这么的大,她却没有带伞,只有一个人静静地躲在那里避雨。呆了一会儿,忍不住向外面跑去,冒雨走着。蓦地,听见背后有声儿在呼唤着她,她往后瞟了一眼,是好朋友莹。她转过身去,接着了从莹手中递来的雨伞,听着莹那像父母似的叮嘱:别感冒了!说罢,两人手挽手,一起向前走。伞情,友情。

雨爱

大地焦渴得嗓子青烟缕缕。天看到了,真难过,怎么办?她不想再让大地痛苦了,于是召集了各路勇士:雨,风去帮助大地清凉解渴。它们带着任务出发了。其实,雨是邮递员,传达着天对地的爱。他们多么调皮,单个,成群地来报道了。斜着,竖着。大地解渴了,笑了,天也高兴了。天与地,用雨来传递着爱。

爱的传递,没有距离。

第7篇:雨中的树

读你,雨中的树

还记得董事长曾经说过,我们要像树一样活着,而今,我们人生这棵树,也应该恭恭敬敬的像李林森致敬。

俞敏洪有一段十分经典的话: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也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也许两年、三年你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雨,干净玲珑剔透,而今雨被寄托了新的含义,那就是我们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李林森同志的雨,在他身前,和煦如春风雨露,在他身后,悲痛如雨雪嘶歌。影片中的李林森同志身先士卒战洪魔、扶弱济困献爱心、甘于清贫重名节、公正用权不谋私、工作当命抗死神,燃尽生命写忠诚。

电影里有这么一段情节,让我感触至深:

组织部办公室在六楼,病情加重的李林森上楼愈发艰难,疼痛使他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每迈一步都要歇一会。遇到了工作单位里唯一知晓他病情的办公室主任,问起他要的台历,“正面是今年,反面是明年的那种,我要把明年要做的事写在上面,干一件勾一件,这样我心里踏实”。办公室主任忍不住吼李林森:“你这是为了什么呀!你就不能用剩下的时间陪陪家人”。李林森愣住了。是啊,他何尝不想陪陪家人,父亲出车祸后,他愧疚的感慨自己对不起家人。可是反过来想一想,不正是这些舍小家顾大家的人才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吗?如果每个人都瞻前顾后,我们的事业怎么做?还记得当年某位领导因为工作而将自己手术的时间一拖再拖,春节放假我们在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而我们的领导却为了公司的发展奔波„„想到这,反思我们自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我们没有时间,我们不能按时完成计划?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李林森病重时说,我琢磨我要是放暑假的时候走就好了,不会影响孩子功课。对家人深深的爱也是在奔涌,抓紧咱们的青春多做事,做好事,做好人,做善良的人,做清清白白的人,做说话算数的人,做埋头苦干的人,做爱父母,爱老婆,爱老公,爱孩子的人„„这是李林森留给我们的最动人的音符,风雨中洗涤出蓝天的情愫,让我们把青春深植在脚下的热土,为美好的明天而更努力!

推荐阅读:

上一篇:医院质控方案下一篇:企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