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塑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要求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而各级文化馆(站)正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1:

中国文化馆协会在京成立会员涵盖各级文化馆、文化站及相关公共文化机构标志我国文化馆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

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馆行业发展,9月11日,中国文化馆协会在北京成立。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主持会议。来自全国各级文化馆的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主管厅长、处长,以及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相关社会团体,文化部有关司局和直属单位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

文化馆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站以组织群众文艺创作、举办群众文化活动和普及文化艺术知识为主要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截至2013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数量达到3 315个,文化站40 945个(其中乡镇文化站34 343个,街道文化站6 602个),村(社区)文化室25万个。近年来,各级文化馆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二是长效发展机制初步建立。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全面实施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2013年全国文化馆站的财政拨款总额147.84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83.9%。三是服务效能显著提升。2013年,全国文化馆站共组织各类文艺活动74.06万次,比2010年增加了16.39万次。文艺活动参加人次达4.41亿,比2010年增长了55.8%。举办培训班39万次,比2010年增长了9%。举办展览13.8万次,比2010年增长了18%。四是事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蔡武在讲话时指出,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以中国文化馆协会成立为契机,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加强对本地文化馆站事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为抓手,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强力推进文化馆站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一是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思路,继续完善文化馆站设施体系,促进设施提档升级;二是要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提升文化馆站服务效能;三是要着力引导和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文化馆站事业发展活力。

蔡武对于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成立寄予厚望。他指出,希望以文化馆协会建设为切入点,最终在公共文化领域逐步建立政府规划布局、政策指引、运行监管、考核评估,公共文化行业协会规范运行、严格自律,公共文化机构各负其责、开展服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有序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实现政府、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文化馆协会自去年3月开始筹备,会员招募将分批进行,目前已发展各类会员近千个。成立大会上,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王孝谦宣读了批复文件,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于群宣读了协会理事会领导机构成员名单,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宏介绍了协会筹备情况,协会理事长张彦博代表协会理事会领导班子讲话,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萧华璎代表会员代表发言。(熊 英)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馆(站)的责任使命

摘 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塑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以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以文化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要求进一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发展格局。而各级文化馆(站)正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化馆(站);责任使命;

近年来,我市文化馆(站)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后,长春市积极响应并全力推进,2013年9月,长春市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创建工作带动了全市基层群众文化馆(站)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建设和发展,目前全市共有12个文化(艺术)馆、167个综合文化站和2003个文化活动室。随着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当下,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机构健全、设施先进、服务优质、人员配备齐全的基层群众文化馆(站),以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文化艺术形态的推陈出新,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分人群免不了受社会上不良文化的影响,污染了社会风气,如何抑制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净化社会环境,这又是对文化馆(站)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馆(站)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充分扮演当地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阵地。

二、基层文化馆(站)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特别是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我市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体制、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文化馆(站)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馆(站)在建设中,尤其是后续的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地方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文化站建设发展很不平衡。那些经济条件较差、基层领导不重视、群众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乡镇文化站建设则较落后,乡镇文化站只能沦为摆设,常年不开展活动,职能名存实亡,这十分不利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群众文化馆(站)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有些地区不重视文化建设,认为经济建设才是重头戏,文化建设是附属,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没有作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经费投入也相对减少了,导致部分地区常年没有或缺少文化活动经费。甚至一些地区的免费开放经费都不能及时拨付到位,文化馆(站)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文化设备简陋,人员流动性大,起不到文化馆(站)作为文化活动中心的积极作用。

(三)群众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方式单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但是相应的群众文化生活却仅表现单调,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有些人认为看看电影、跳跳舞便是文化消费,文化生活品味不高,缺乏先进文化的感染和启迪。

(四)基层文化馆(站)人才匮乏

一些基层文化馆(站)人员队伍老化、短缺,人才队伍薄弱,素质较低,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有些馆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没进过一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导致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文化工作展开困难重重。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馆(站)工作的领导

基层文化馆(站)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在群众与文化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基层文化馆(站)的作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力贯彻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对“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的领导,把扶持文化馆(站)的地方政府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在考核部门年度目标任务时建议要把文化馆(站)建设发展项目纳入年度目标一起考核。

(二)多方筹措资金,做好文化馆(站)基礎设施的建、管、用。

搞好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加快文化馆(站)标准化推进进程,不仅需要必要的设施,还需要对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后续管理、使用进行长期投入。目前,长春市已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意见》,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在这方面也有比较成功的案列,这样既能为政府减少一部分负担,也能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加快基层文化馆(站)建设、管理和使用,促进标准化进程。

(三)强化文化馆(站)社会公益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服务功能,强化社会公益功能。要提高服务质量,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重视群众反馈,尽量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无论办班辅导、活动策划、还是展示演出,都要力求精益求精,真正发挥文化馆(站)的作用;要建立文化活动长效机制,确保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1、掌握群众文化生活信息,做好服务定位

文化馆(站)在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时,不能仅提供单一的文化服务内容和项目,而是要提供多样化、立体化的综合服务。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和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群众的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这就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文化生活信息,再制订相应的服务计划,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不同需求。

2、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免费开放后的文化馆(站)服务内容不能局限在文化馆自身的阵地空间和设施范围内,而是要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里,最大限度地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使文化服务实现社会公益性化,使更多的人享受文化活动的权益。同时,在社区、街道、村镇等地设立基层示范点或培训基地,引导群众依托基层文化服务网络积极自主地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3、立足本地,挖掘特色文化活动

要发展基层文化馆(站),离不开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尤其是乡镇文化站身处文化一线,对于乡土文化节的发展和培养是最有条件的。文化馆(站)在创作或表演能充分体现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的同时,打造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娱乐空间,并假以时日,经过不断充实完善,形成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也是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4、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长期、长效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一部分展示演出活动借助各种契机,如会展、节日、庆典等,可为人们提供观赏机会,但因为不是常态化的活动,更不是群众可以自己参与的活动,因而常常受到地点、时间、场地的限制。这类活动虽然轰动效应强烈、社会影响巨大,但也存在时效性、临时性和应景性的不足,一旦过了时效期,娱乐环境就不复存在,也就较难持续文化氛围。形成这样连续性的长效机制,同时也调动起群文骨干组织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加以吐故纳新,才能培育出受到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活动品牌。

(四)加强文化馆(站)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馆(站)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各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辅导和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和各种基层业余文化组织等。这就要求文化馆(站)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人才队伍献身群众文化事业和甘当“人梯”的精神。文化馆(站)的人才建设决定着文化馆(站)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

1、要加强文化馆(站)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落实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引入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绩效分配制度及评价机制,对在公共文化服务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优先聘用和奖励;其次,要强化文化馆(站)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文化常识、市场经济理论等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以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再次,要鼓励人才重视文化精品的创作。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源头,对文化馆(站)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对职工自主参加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进行奖励外,同时,为了增强职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一专多能的职工发展方向,还对每位45岁以下职工提出要求,要求职工结合自身实际及发展意愿,完成至少1项自身技能培训任务,并对取得相关机构资格认证的进行奖励。

2、要加强对活动群体的培训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好坏,除了有一个好的组织领导群体外,还直接取决于活动群体的素質。活动群体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离开了这个主体,群众文化工作无从谈起。如乡镇、街道文化站是不可能有条件组建供养一支集各艺术门类于一体的演出队伍,这些群体大都是由一些比较爱好文艺的人自发创办的。参加正规培训和专业人员的指导是提高表演水平的惟一途径,所以文化馆(站)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的表演水平逐步提高,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同时要建立志愿者队伍,用志愿者来组织、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活动,提升活动的水平。

四、结束语

文化部曾提出群众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条件,基层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不断发展的实际与时俱进。虽然目前文化馆(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与完善的地方。我们不仅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还需要借助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基层群众文化馆(站)发展建设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的稳步发展,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侯丽娟

文化馆建设公共文化论文 篇3:

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摘要】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以及互联网数字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越来越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地发生改变,无论是学习知识、获取资讯、阅读书籍还是休闲娱乐等都与大数据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固体、实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点已不能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了,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本文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下,文化馆如何开展数字化建设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文化馆;对策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打下基础。文化馆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早日建成以数字化文化馆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现代”这两个字的指向和意义时认为,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一)对数字化文化馆的简单认识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得到飞快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化媒介获取。数字文化馆正是依托互联网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多通道的信息渠道,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全面提升了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 促使文化馆从原有的单一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快捷式、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数字化、立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途径的重要途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文化服务成本,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区域联通。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它不仅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形势,创新了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拓展了文化馆的新职能,还赋予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任务。

三、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思考

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推上了快车道,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

1.思想认识滞后

数字文化馆是新兴事物,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最新状态,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可是,纵观我国大多数文化馆(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文化馆舍阵地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中,对数字文化馆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反应迟钝,使数字文化馆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滞后。

2.政策的配套不完善

尽管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不难看出,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虽然可以营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社会环境,可对于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意见却极少提及,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性,增加了数字文化馆探索建设的艰难性。

3.资金投入不均等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文化馆事业也得到了飞快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得到较大的投入,但是我们注意到,尽管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可由于历史上对文化馆事业欠账太多,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了还历史的帐,许多文化馆的硬件、软件设施至今都不达标,而真正用于文化馆功能建设,尤其是新鲜事物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就少之又少了。

4.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

数字文化馆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从他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互联网技术、电脑技术融为一体,技术性、专业性是其重要特征,专业技术人才则是其生命的保障。而网络技术人才则是文化馆目前最匮乏的人才,这与文化馆传统的人才队伍结构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却成为制约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最大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

(二)走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

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时代赐予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前所未有的良机,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了,文化馆事业蒸蒸日上,错过了,文化馆事业将如履薄冰,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文化馆事业担当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馆的建设。

1.转变观念,创新思维

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我们文化馆人一定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新事物,把握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价值,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统一思想认识,提供精神动力。

2.把握机遇,完善政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数字文化馆提供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机遇,国家层面的各种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数字文化馆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是作为政策层面,具体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政策、意见、文件还没有成为体系,数字文化馆建设还面临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所以,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数字文化馆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创立数字文化馆的示范区,树立典型;举办数字文化馆建设论坛,加强数字文化馆业务培训,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创造浓烈的社会氛围。

3.多管齐下,确保资金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软件作支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犹如“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因此,文化馆建设必须为数字文化馆建设预留必要的建设资金。

1)加快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计划。加强数字文化馆的资金投入的计划性,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一个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

2)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这个资金,统筹安排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资金,使数字文化馆建设资金常态化、固定化、公开化,减少随意性。

3)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经费自筹渠道。数字文化馆在保障公益性前提下,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艺术个人展、网络广告等形式自筹部分资金,用于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

4.加大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超级生产力,没有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数字文化馆就是空壳子,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因此,加快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数字文化馆能否生存、能否发展、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的前提条件。

5.注重创建数字文化馆的品牌效应

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各项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文化馆对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品牌效应,加强文化馆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栏目设置、内容选择、栏目编导等方面下功夫,建设一个让广大群众满意和称赞的数字文化馆,树立起文化馆文化品牌。

总之,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数字化文化馆服务具有广阔的设计前景和操作空间,其全新的服务模式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广泛、更便捷、更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享受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红利。

参考文献:

[1]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4(3):17.

[2]戴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问[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吴江.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3(4):23.

[4]侯文斌.重庆北碚“数字文化馆”对外开放[N].中国文化报,2014(4):15.

作者:杨进勇

上一篇:信息工作方案(3篇集合)下一篇:社保工作安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