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2022-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直接体现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教案是教师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的总体方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材(冀教版)六年级上册介绍

摘要:冀教版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内容包括比和比例、百分数、圆的周长和面积、统计等。单元编排各具特色,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新旧教材之间的变化是教师备课、进行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冀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冀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是供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上学期使用的。本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目标进行编写的。本册教材坚持了冀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力图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所需的重要知识和能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形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了让广大教师尽快熟悉和用好本册教材,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对教材主要内容编排和编写特点做一个简单说明。

一、数与代数领域

(一)比和比例。

比和比例的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正比例、反比例”部分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正比例、反比例”的具体内容标准有四条,即:1.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纲》比较,有两点变化:第一,增加了第3条要求;第二,把比例尺放到“空间与图形”领域中。

从这部分内容安排看,传统的教材通常把比、比例、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下册集中一个单元来学习,这样的安排,内容多,学习时间长,而且学习内容又比较抽象,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比和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从分散难点、重视应用的角度出发,本套教材把《数学课程标准》的四条要求分两个单元落实。六年级上册本单元“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第一条目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正比例反比例”,落实《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第二至第四条目标。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即: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关系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任何两个相关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是比的知识的具体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会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从编写思想、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概念。本单元要认识的数学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学生对这些概念实际意义的理解,是学生能否应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叙述,通过选取学生熟悉的、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如,选择现实生活中搅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1千克水泥对3千克沙子”认识比;选择我国《国旗法》中规定的五种国旗长和宽的比都一样的真实素材,让学生通过计算不同规格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值,认识比例;结合在一块长方形地里种茄子和西红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本套教材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使学生在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做的过程中,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如,学习比的意义时,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调配涂料的问题,通过“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启发学生用已有知识写出6÷3=2和3÷6=1/2两个算式,然后,说明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写出比的式子。这样,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识比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质,选择了学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数据,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再让学生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比值有什么关系,把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计算自己写的比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性质,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选取了大量的、真实的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如,菜农按比例种植茄子和西红柿的问题;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药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现实问题。通过学生自主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比和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比和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和化简比,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等。

(二)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

本套教材分两个单元学习百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百分数;稍复杂的、需要两步计算的百分数问题,折扣,成数,税收,利息等问题。单元最后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的内容——“学会理财”和“学会购物”。

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本套教材与《大纲》教材相比,在内容安排和编写思想方面都有较大变化。《大纲》教材通常把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以及解答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等安排在一个单元,强调的是百分数的计算。本套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分两个单元安排在本册教材中。其目的:一是分散难点,二是突出重点。本单元认识百分数,强化百分数意义的理解,百分数与分数、小数、比等知识的联系,重视用百分数来描述、刻画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的应用价值。第五单元百分数的应用,强调的是百分数的应用,而不是百分数的计算。使学生在用百分数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百分数是一个典型的分数——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如,百分数的读法、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大小比较、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等。但是,由于百分数在反映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关系时,更容易说明问题,所以,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用百分数来刻画、描述事物的定量化特征,交流、传递社会发展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百分数又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因为百分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与分数问题是一样的,所以,百分数应用的“重要”主要体现在百分数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而不指解决问题的方法。本单元教材,改变传统教材将百分数问题进行分类,分别总结计算方法的做法,而是紧紧抓住“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一核心知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发展应用意识。

这部分教材内容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材通过选取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实的、具体的事例,让学生经历抽象出百分数、认识%及百分比、百分率的过程,突出“百分数”的特殊性。如,教材创设了篮球队员进行100次投篮练习的情境,用画“正”字的方法给出了李明、王建投中的次数,首先提出问题(1):李明投中的次数是投球总数的几分之几?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讲是很简单的。由于数据的特殊性,结果只能是67/100。在学生用已有的分数知识写出67/100后,介绍67/100通常写作67%,%是百分号。问题(2):王建投中的次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把同样的问题由“几分之几”变成“百分之几”,把新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就是一个特殊的分数。然后,通过育林队三个小组计划每天植树各100棵和实际植的棵树“97棵、125棵、100棵”这个现实的事物,在学生讨论97%、125%、100%三个百分数表示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介绍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这样认识百分数,使学生既感受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理解了百分数叫做百分比、百分率的实际意义。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传统教材对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它们之间进行转化,通常是给出一组数(有小数、有百分数;或者有分数、有百分数),提出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分数等要求,师生共同完成互化,再总结互化的方法,然后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既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体会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必要性和作用。本教材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想是:淡化“形式化”的方法的总结,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互化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互化的必要性和价值。如,教材选择了某校七、八年级学生人数和戴眼镜人数的事例和有关数据,在解决“戴眼镜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的过程中,学会小数与百分数转化的方法,体会转化的必要性。再如,教材设计了比较兽类和爬行类动物多少的问题情境,呈现了“爬行类约占脊椎动物的6%”、“兽类约占脊椎动物的2/25”的数学信息,在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比较的过程中,学会分数和百分数转化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了解根据数据特点,可以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或者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分数。这样的学习,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是有价值的,是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3.注重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单元教材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例或数据,使学生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如发芽率、成活率、合格率,计算生活小区绿地的面积,森林覆盖率、退耕还林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

本单元解决的百分数问题,虽然都是两步计算的,但是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如,“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为学生列式提供了知识基础,分数两步计算的问题,为百分数两步计算提供了思路上的基础。所以,本单元教材在内容设计上,采取抓住核心知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百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本单元第1节课,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计算扩大后的湖面面积是多少”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可以把原来湖面的面积(2800平方米)看作单位“1”,扩建后的面积就是(1+35%),因此,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来列出综合算式计算。问题二,已知实际退耕还林的公顷数和超过计划的百分比,求计划退耕还林的公顷数(这是传统教材中的百分数除法问题)。本教材不讲百分数问题的分类,更不讲“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除法计算”。而是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把计划退耕还林的公顷数(单位“1”)用x表示,找到630与单位“1”的等量关系;即实际退耕还林的公顷数等于计划的(1+20%)。进而根据“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出方程并解答。再如,打折、成数、纳税等,这些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都是“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教材都采取让学生理解相关“术语”的含义后,自主计算来解决,感受知识间的联系,经历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5.突出教材内容的现实性,发展应用意识。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具体要求。本单元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一方面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事例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如,湖面扩大问题,退耕还林问题,家具打折问题,电视机定价等。另一方面,还特别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和数据,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应用意识。如,听新闻、提问题。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这一鲜活的形式呈现“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3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1%”等真实数据,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材把有关百分数知识的学习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如,选择2003年、2004年国家统计公报中的真实数据,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还有,在解决求利息的问题时,让学生“按现实的利率”计算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使教材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性和发展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的价值,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一)圆的周长和面积。

分两个单元编排,主要内容包括圆的认识、用圆规画圆、扇形的认识、设计图案;圆的周长公式、圆的面积公式、解决问题等。

认识圆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 “图形认识”部分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具体标准要求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与原来的《大纲》(修订版)相比,进一步明确了观察、操作是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两个基本数学活动,强化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实际出发,本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上与过去的教材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

从单元安排看,《大纲》(修订版)教材把圆的认识与圆的周长、面积编排在一个单元,并且用1课时完成圆的认识和画圆的教学任务;而本教材把圆的内容分为“圆的认识”与“圆的周长和面积”两个单元,其中圆的认识和画圆共安排3课时进行。这种编排的思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的调整,更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的建构思想:重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从教学内容看,本教材首先增加了用多种方法画圆、设计图案等活动。关于圆的画法,《大纲》(修订版)教材只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本教材除重点学习用圆规画圆以外,还介绍了用其它工具画圆的方法。如,用带有圆面的物体描圆;用两枝铅笔和一段线绳画圆;将直尺的一端固定,让铅笔随直尺的另一端转动画圆。这些画圆的方法有的可以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有的可以让学生感受定点与定长在画圆中的作用,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其次,增加了利用圆设计图案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圆来设计一些图案。这一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图案的美,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价值,还可以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巩固画图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扇形的认识,《大纲》(修订版)教材只作为选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的认识”里没有认识扇形的要求,但《数学课程标准》“统计与概率”部分却明确提出了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内容标准,考虑到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及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需要,本教材在认识圆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认识扇形。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大纲》(修订版)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掌握圆周长和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是: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标准》与《大纲》相比,增加了“探索”这一活动性目标。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索圆周长和面积公式的过程并学习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教材在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这部分教材内容有以下特点:

1.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圆形的物体,基于学生这样的认知基础,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具有趣味性和现实性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认识圆时,教材创设了富有趣味性的动物汽车设计大赛的情境,呈现了三角形、正方形、圆等三种不同形状的汽车车轮,让学生选择喜欢哪种设计,并说出理由。这种具有童趣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助对车轮形状这一常见生活现象的经验,通过讨论,初步体会圆的特点。再如,认识扇形时,让学生想像“扇形”像什么,把学生熟悉的“打开的扇子”形状与“扇形”联系在一起,建立图形的表象,认识扇形,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2.重视动手操作,在动手“做”的活动中,认识圆,形成相关技能,经历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探索的全过程。观察、操作不但是“第一学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本活动,在“第二学段”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形式。以动手操作为基础,在操作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圆的认识,形成相关的技能,是本单元教材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在认识圆时,教材设计了描圆、剪圆、折圆、测量等操作活动。通过描圆、剪圆,初步感受圆是曲线图形的特点,体验“面在体上”;通过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使学生发现圆的对称性,进而认识圆的直径、半径、圆心;通过测量圆内几条线段的长度以及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直径活动,认识到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在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教材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白纸上自主画圆,然后教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形成画图的技能,同时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让学生在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教材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第一,让学生利用滚动法、缠绕法等自主测量硬币和圆形纸片周长和直径,通过观察分析测量的数据,初步感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获得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活动经验。第二,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周长÷直径。为发现圆周率积累素材,体验探索方法。第三观察大家测量、计算出的数据,发现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现象,获得初步结论和活动经验。第四,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和我国数学家在研究圆周率中的贡献。确信探索结果的准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再如,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也设计了四个方面的活动。第一,估算飞标盘面积。通过把飞标板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估算,为探索活动打基础。第二,让学生把圆形纸片分别平均分成16份、32份,剪开后拼成近似长方形,观察、比较。第三,提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会怎么样?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像长方形。第四,讨论“拼成的长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进而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在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体会了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经历圆的面积公式探索的全过程。

3.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应用意识。本单元教材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和活动,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如,探索圆的周长公式时,教材创设了“全家骑不同型号自行车去郊游”的情境,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讨论“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的过程中,理解圆周长的概念,初步感受车轮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再如,“计算圆形草坛需要多少草皮”、“水缸的木盖需要多大”、“给圆桌选择台布”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加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突出了教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发展。

4.渗透数学文化。结合“圆周率的探索活动”,教材在“知识窗”里介绍了圆周率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发展历程,感受人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结合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和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比例尺。

放大与缩小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内容要求,具体标准要求是“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比例尺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 “图形与位置”的内容,具体标准要求是“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而原《大纲》(修订稿)把“比例尺”作为“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安排在 “比和比例”中,学习“比例尺”的目的是解决有关比例尺的计算问题。具体说就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内容处理和编排形式上都作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比例尺的工具性,重视用比例尺解决现实问题。

“比例尺”之所以重要,首先,它是用数学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认识空间与图形并形成空间观念需要将现实几何图形和转化为我们头脑中想象的几何图形,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之间的转化。这离不开比例尺;其次,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几乎所有与几何学有关的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用比例尺表示事物,小到认识地图方位,大到建筑设计、零件绘图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情。因此,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教材改变《大纲》教材通过“编制的图”和问题来认识“比例尺”,再通过列比例式和解比例学会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教材建构思想,首先通过“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镜框的示意图”,在作业本上画不下的现实问题,使学生认识学习比例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工具性。然后,通过画数学教科书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的示意图等,进一步体验比例尺的工具性。另外,认识了比例尺以后,让学生亲自测量真实的地图上的距离,再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

2.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与《大纲》相比,除把比例尺作为“空间图形”的内容以外,还增加图形“扩大与缩小”的内容,强调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图形的相似。本单元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学生能够完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过程中,认识图形的相似性和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如,通过用3根、6根、9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三角形,来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给大头蛙设计名片首先认识1∶1,再由给较大的镜框设计示意图,需要把长和宽按比例缩小,并在按比例画简单示意图的基础上认识比例尺,了解比例尺的含义,体会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建立起原图形和示意图之间的相似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主要内容分两个模块编排,1.放大和缩小。主要内容包括:按给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把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2.比例尺。认识比例尺画简单示意图和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

认识扇形统计图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具体要求,而绘制扇形统计图却是《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具体要求。本套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把认识扇形统计图安排在六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扇形和百分数之后,强化读统计图和统计意识的培养,淡化作图的要求,并通过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经历选择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表示数据的过程。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在读图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会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本单元教材坚持全套教材统计知识的编排特点。首先,选择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典型事例,把读统计图贯穿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体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事物的作用。例如,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用扇形统计图呈现某学校六(1)班40个学生一些项目的调查结果,在学生读图中的百分数、讨论图中每个小扇形表示什么的过程中,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描述部分与整体关系中的直观作用。再如,在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后,教材又选择了七大洲分布的彩图、地球陆地分布和海洋分布的扇形统计图,拓展学生视野,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扇形统计图,提高学生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体会统计图在表达、交流信息中的作用。

2.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统计观念的培养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本单元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学习扇形统计图的素材。如,选择六(1)班“喜欢吃不同水果的人数”、“上学方式”、“喜欢不同球类项目”等调查结果,让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到数学就是身边的事情,这些统计结果反映了全班同学的一些情况。再如,设计了喜欢数学情况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调查表、实际调查、整理、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是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喜欢程度的调查,使学生清楚自己数学学习的感受,了解全班同学的情况,体验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外,教材选择现时世界上的内容。如,用统计图表示中国运动队参加历届奥运会获金牌情况数据,预计2050年地球上人口总数等。让学生感受到扇形统计图在传递现时世界信息方面的作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统计的意识。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扇形统计图,读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借助集合图分析、解决问题;喜欢数学情况调查等。

四、综合应用领域

共安排5个内容

●测量旗杆高度——结合“比”单元内容设计

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活动,根据测量活动获得的数据,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旗杆高度的具体问题。

●卧室设计——结合“比例尺”单元设计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房示意图和卧室摆放家具等典型事例,给学生提供根据平面图和比例尺计算新房面积,以及设计卧室摆放方案,并用给定的比例尺表示出来的活动素材。

●学会理财——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支情况,给学生提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事例,鼓励学生关心自己家,学会理财。

●学会购物——结合“百分数应用”单元设计

结合现实生活中商品“促销”的不同策略,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探讨合理购物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喜欢数学情况调查——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学生学习感受的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调查表,用数字表示事物,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真实态度,帮助老师改进教学。

作者:张承印

第2篇: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折扣》教案

《折扣》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折扣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折扣”的问题。

2.理解“折扣”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折扣”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重点:理解“折扣”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折扣”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商场,商场在开业或节假日经常会搞一些优惠酬宾活动。你知道哪些优惠方式?

学生交流

生1:返卷。

生2:打折。

生3:给赠品。

生4:买一送一。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现在我们就到一个新开业的商场去看一看。

二、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商场开业情境图。 师: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所有电器一律八五折。

2、读图,你们是怎样理解“八五折”的?学生讨论后汇报。 生1:“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生2:“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100出售。(师板书)

师: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五五折呢?

生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折扣的含义来掌握解决有关折扣问题的方法。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如果老师打算买一台电视机,你们能帮老师算一下可以便宜多少元钱吗?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并尝试解答。

方法一:1580×85%=1343(元) 1580-1343=237(元)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解答过程) 方法二:1580×(1-85%)=237(元)

4、学生根据情境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生:打八五折后一个电饭锅现价是多少钱?

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计算。全班交流。

师:谁能给大家提个稍复杂点的问题?

生:打八五折后一个电饭锅能便宜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写完后同桌交流想法。

全班交流不同的算法,指名讲解。 方法一:160-160×85%=24(元)

方法二:160×85%=136(元)

160-136=24(元)

方法三:160×(1-85%)=24(元) 4.师:其它商品按商场的规定打折后,各便宜了多少钱?请大家赶快算一算吧!写完的同桌选一个算式,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解折扣的含义,找出解题的思路。

5、小结:商品打几折,其实就是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题:(1)打折后,每种体育用品的单价是多少元?

(2)小明买1副羽毛球拍和2个羽毛球,比原来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不同算法。

2题:出示题目,让学生不计算,先猜测一下,打折后哪个更便宜,并说明理由。

生1:A牌的便宜,因为它的原价低。 生1:B牌的便宜,因为它打的折扣大。

师:谁猜的对呢?让我们算一算吧。

学生计算之后全班交流。 四.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总结:今天我们又学了新的知识,课下请同学们利用我们今天新学的内容,找找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去解决它们。

第3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 教学重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教学难点:

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1、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 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 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

1、 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 布置展览台。 教学过程:

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 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

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 学生讨论如何筹办植物博览会。

提示:

(1)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展览的内容。

(2) 根据展览的内容,进行小组分工,相互协作。

(3) 在室外单独搜集资料时,要注意安全。

(4) 布置各部分展区时,要有条理,尽可能作到设计新颖、美观、主题突出。

(5) 结合展览内容,写出解说词。

2、 学生绘制一个展览的预示图。

3、 学生开始用所搜集的资料来布置展览会。

拓展活动:

让学生把展览后的资料分类存档。

1、 提问:如何保存资料?

2、 怎么样保存资料科学些?

小结。

课后记:

第3课 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的: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

2.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

能相近。 教学重点:

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 述各种鸟类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时见过哪些鸟?

二、学习新课:

(一)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鸟的名称。

2.能从不同的角度(主要是外在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设计不同的观

察项目。

3.能根据各种资料(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等)客观地描述各种鸟

类的特点。

4.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5.能根据鸟类的共同特征辨别能飞翔和不能飞翔动物中哪些是鸟类。

6.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了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

活动过程:

1.上课前,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汇报观察到的鸟的名字,对鸟还有哪些了解。

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 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动物——这是什么?

鸟,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

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以

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引导学生用排除法逐渐删掉那些非本质特征,最终形成共识,明确鸟的共同特征。

6、引导学生据此判断哪些动物是鸟?哪些动物不是鸟?

(二)鸟喙与取食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我们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

2.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各种形状的鸟喙适合吃哪些食物。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4.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5.能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不同看法。

活动过程:

1.本活动因为是趣味性活动,可不必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

(典型 的鸟喙不一定非选教材上的四种,当地典型的鸟应优先考虑。只要

能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鸟喙与其取食方式是相适应的即可。)

2.准备模拟食物时尽可能选取易找到的物品,还可以有别于教材提供的材料。如木棍洞可以用泡沫块打洞代替,钻孔留下的泡沫甥料粒刚好也要用到;橡皮虫可用细小的纸团代替;硬纸剪成的兔子要固定在木板上。

3.活动时可让学生分别观察鸟喙及几种工具的特点,然后再将不同的鸟喙与其形状和功能相似的工具对应起来,在教材上可用直线将它们连接。

4.根据教材上的提示步骤做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时争取让每个人都有一次体验的机会,为确保实验数据的可比性,要提醒学生注意计时的准确性,注意不能随意改变“食物”的摆放位置。记录时兔子以块为单位,其他以粒为单位。

5.把自己组的结论填写在表格下面,内容不强求统一。引导学生将取食的物品与实际环境中的食物对应起来。

6、说一说——要想又快又多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7.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对鸟类起源问题的不同看法,意识到对鸟进化的问题还在继续研究。

8.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三)小结:

1、鸟类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蝙蝠、猫头鹰属于哺乳类,蜻蜓、蝴蝶属于昆虫。

2、不同鸟喙与工具的对应关系: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

匙);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四)作业:课后继续收集更多种类动物的图片、标本及相关资料

第4课 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乐于讨论,从而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除了鸟类以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动物?每类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观察15页的图片

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请你介绍其中一种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法。

2、学生观察图片,汇报

3、小组讨论:

根据动物的特点,自己制定标准,给以上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

5、讨论:哪种分类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三、了解科学分类方法:

1、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呢?我们来进行一个活动。

2、活动:摸脊柱

两个同学一组,相互摸一摸后背中间,你发现什么?

(有一节一节的骨头)

这叫做脊椎骨,它一节一节的组成脊柱。

3、讲解:科学家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四、猜一猜: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任选一张动物卡片,不让对方看到,只能用“Yes”或“No”回答对方提问,对方围绕动物特征提问猜测,用较少的问题在最短时间猜出动物名称。

五、作业:

思考: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分类的?

科学家的分类还能继续分下去吗?我们来看看。

二、区分更多的动物:

1、小组研究:

根据自己的理解,在18页各类动物的分类圈中补充更多的动物

2、小组汇报结果

3、小组讨论:

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4、将19页各类动物的特征的序号填入上图相应的位置。

5、对照各类动物的特征,检查在分类圈中填写的动物是否正确?

三、阅读科学在线

四、作业:

收集各种动物的分类资料。

板书设计:

种类繁多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昆虫„„

动物 哺乳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课后记:

第5课 细菌和病毒

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病毒的危害和作用。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细菌和病毒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中,除了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外,还有一些极其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就是细菌和病毒。

二、寻找细菌的特点:

1、提问:与常见动物和植物相比,细菌有哪些特点?

2、有关细菌的问题卡

(1)身体大小有什么特点?

(2)生活在哪儿?

(3)怎样繁殖?繁殖的速度如何?

3、将细菌的特点以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在自己设计的图表中

三、细菌、病毒的害与利

1、说说自己曾经患过的疾病,并记录在21页表中

2、判断自己所患的疾病中哪些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

3、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4、总结细菌、病毒的危害

细菌: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鸡瘟、牛瘟、人的脊髓灰质炎、烟草的花叶病、口蹄疫病毒

5、找出细菌、病毒对人类有益的例子

细菌: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

制醋要用醋酸杆菌

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地球上一些细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病毒:可以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和防治农业害虫。例如:用来防治松毛虫

四、让我们更健康:

1、判断23页图中做法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理由,怎样做才能使我们更健康?

2、学生判断、汇报

3、与同学交流看法,找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作业:

回家制作酸奶

第6课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3)认识当地常见的食用菌种类及各自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歌曲。

2、提问:你认为蘑菇是什么生物?

3、蘑菇、霉菌都是真菌,它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二、认识可以食用的真菌:

1、认识27页可以食用的真菌,描述真菌的形状、颜色、生活环境等特征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我国目前已知的食用真菌有350多种,我们食用过哪些真菌?它们有哪些营养?

5、学生分组根据带来的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学生分组汇报研究成果

6、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有些蘑菇有毒,误食后会中毒。(辨认方法:颜色较柔和的一般无毒,而色彩艳丽的一般有毒;有小虫叮咬的一般无毒,而不招小虫甚至周围也没有小虫痕迹的,一般有毒;菌柄憨实粗壮的一般无毒,菌柄较细的一般有毒。)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三、食物发霉:

1、除了蘑菇、木耳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3、提问: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4、学生对发霉的条件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证明假设,学生填写29页实验设计。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5、讨论:怎样防止或减少发霉?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设计一种未来的食品保鲜技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食用真菌:银耳、灵芝、香菇、竹荪、金针菇

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第7课 宝贵的生物资源

教学目的:

(1)通过发现人与其他生物存在哪些关系。

(2)通过调查发现生物资源的宝贵。 教学重点:

能设计可以表现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写一份保护濒临灭绝生物的倡议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动物、植物、真菌、细菌、病毒共同构成生命世界,正是依赖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人类才能够生存。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在哪些地方利用了生物资源?

二、人类与生物的关系:

1、设计图表,将人类与生物的关系表现出来

2、观察31页设计实例

提问:图表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并汇报

哪个组的设计最能体现人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4、阅读科学在线

三、生物资源的保护:

1、感受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高等植物3万多种,木本植物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种(爬行类300种,鸟类1100种哺乳动物40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10%,淡水鱼600种,海鱼1500种,占世界鱼类10%,还有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熊猫、金丝猴、银杏、珙桐

2、认识生物资源遭到破坏

已经灭绝:野马、高鼻羚羊、白臀叶猴、白鹤、黄腹角雉等10种

濒临灭绝:长臂猿、坡鹿、虎、白鳍豚、象等20种

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因为无计划采集枯竭:冬虫夏草

3、调查:当地有没有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捕杀青蛙)

4、设计保护生物资源的建议书,汇报设计。

四、布置作业:

收集我国珍惜动植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宝贵的生物资源

人类的衣食住行与生物密切联系

保护生物资源 课后回忆:

第8课 生活中的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的

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

2、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那种形式的能量

3、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

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

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2、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3、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植物 情感价值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2、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2、难点:找出身边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准备

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观察单元页,引导学生了解能量的作用

2、提问:关于能量,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讨论)

3、讲叙: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进入能量的世界。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能量

二、认识各种能量

1、 认识机械能

① 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

② 提问: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

③ 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④ 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2、认识其他能量

① 讲述: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产生的效果。

② 出示利用各种形式能量的图片

③ 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利用了什么能量?

④ 学生讨论,交流

⑤ 讨论:为各种能量的使用举出实力

⑥ 学生交流

3、小结: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机械能、化学能等都是能量,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能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我们周围的能量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讨论: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能量形式,并清楚的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什么?

3、学生讨论,记录

4、活动:找一找,教室里所利用的能量

三、食物中的能量

1、提问: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需要吗?

2、阅读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① 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② 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

③ 哪类食物中所含能量高,哪类食物所含能量低?

④ 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量?是如何计算?

3、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4、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

这些食物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哪些生物?

5、师生交流,归纳

四、拓展

1、交流: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种类和数量

2、利用教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三餐大约所含的能量

3、交流: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是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

4、小结:过多或过少的获取能量,都不利于身体健康。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平衡,才能保持我们的健康。 课后回忆:

第9课 植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2、让学生知道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3、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光能是怎么转变为化学能的。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酒精灯、燃烧匙、淀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探究植物体能量的来源。

1、 提问:各种生物需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最终来源是什么?

2、 植物体的能量又是从哪里得到的呢?

3、 看书上的事实,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4、 小结:植物中的能量来自阳光,并以另一种形式储藏在叶片的淀粉中。

5、 学生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1)分小组讨论证明方法。

(2)分小组进行实验。

(3)汇报交流总结。

6、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光能和化学能

1、 太阳的能量形式是怎么通过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

2、 学生看书上的图片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3、 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哪些物质参加了这个变化过程,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如果有,是什么?

4、 讨论:

假如自然界没有绿色植物,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二、|保护绿色植物

1、 了解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意义。

2、 讨论:绿色植物是怎么样被破坏的,提出保护的建议。 课后回忆:

第10课 动物与能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2、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3、 能积极认真的完成课堂游戏,并能协调配合。

4、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之间的食物链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破坏食物链的危害。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寻找动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1、 看书上的图,说说那些动物活动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2、 根据鹰、蛇、青蛙、蝗虫的食性,判断它们属于哪种类型。

3、 找出上述几种动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并填写

4、 认识食物链

动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就象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项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二、结网游戏

1、 书上有十种动植物,请你们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找出来,越多越好。

鱼、河虾、蛇、水藻、鹰、鸟、松鼠、松树、草、松毛虫

2、 每十个人一组,每人分别扮演一种生物。

3、 用红领巾将不同食物链连在一起。

4、 讨论:每条食物链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5、 讨论:如果食物链中的某种生物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数量的减少或增多,食物链中其他生物的生存会受到什么影响?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总结

课后小记

第11课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2、会自己制作一个风动小装置。

3、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能量是靠一些什么样的装置转化的。 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和图片设计改造风车使它能变成风力发电机。 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科学学具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量的转化

1、 电灯泡、摩托车等是常见的能量转化装置,你知道它们是如何转化的吗/

2、 分析电吹风的工作原理。

(1)电池风工作时,输入和输出的是什么形式的能量?填写在书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转化装置,它们是怎样工作的?

电灯、电热水器、风力发电机、摩托车、电视机、自行车。。。。。。

(3)观察书上50页的彩图,分析能量在物体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4)将能量转化的过程记录在书上。并把自己的发现也填写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制作风动小装置

1、设计一个风动的小装置。小组讨论后大家交流。

2、利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开始制作。

3、制作完后各组进行交流。

4、讨论:

(1)自制的风动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2)在工作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3)怎样改进自己的装置,使它变的更好?

5、 研究结果:能量可以通过某种物体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二、改造风车模型

1、 怎样改造风车模型,小组讨论。

2、 把自己讨论的想法用图或文字表示出来。画写在书上。

三、师总结。 课后回忆:

第12课 电铃响叮当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2、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3、了解电磁铁的用途。 教学重点:

学会制作电磁铁,并能根据实验中的现象分析电磁铁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假设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设计相关的验证实验。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中的材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制作电磁铁

1、 用手按开关,为什么电铃会发出叮零零的响声?

2、 电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看书上的解刨图。

师:在电铃内部有一个将漆包线绕在铁心上的装置,叫电磁铁。下面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做成的。

3、 制作电磁铁。

(1)学生拿出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认识所用材料。

(2)将漆包线顺着一个方向绕在钉子上。

(3)用砂纸除去漆包线两头的漆皮,接通电源,用铁钉的一端接近小铁钉,观察有什么现象?切断电源又有什么现象?

(4)汇报实验中观察的现象,讨论电磁铁有什么性质?

(5)填写实验报告:电磁铁通电,( );断电后,( )。电磁铁是一种将( )能转化成( )能的装置。

第二课时:

一、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思考: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后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的实验

1、 实验目的

2、材料和工具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论

电磁铁的用途

1、 电磁铁可以将电能变成磁能,人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做很多的事情。你知道哪些装置用了电磁铁?

2、 老师把从网上找到的一些相关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 科学在线的学习。了解电铃的一些巧妙装置。

第13课 能量的控制

教学目标:

1、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2、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3、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4、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5、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会自己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学会分析一些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能自己设计一个控制装置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进行专题研究能量转换装置。 教学准备:

科学学具袋里的制作材料 教学安排:

两节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生活中的能量转换装置。

1、 能量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需要控制吗?为什么?

2、 找一找,生活中有那些控制能量的装置。

3、 分析书上的各种控制能量的饿装置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并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装置名称

作用

控制的能量

操作方法

炉灶开关

控制火焰的大小

热能

手动

变色眼镜

控制透过光的强弱

光能

自动

二、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

1、 关于能量控制装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

2、 选择台灯的开关来研究。

3、 学生实验后猜想台灯开关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子?

4、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实验中的原理?

5、 观察书中58页的水管图,思考他们是怎样控制能量的?

6、 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设计自控装置

1、 思考与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需要安装自控装置。

2、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情选择一种进行设计。

3、 提示:先选择自控装置的类型(声控、光控、热控、时控等),再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设计。

我的能量控制装置

装置名称:

能量自控装置的类型:

设计思路:

适用范围:

主要优点:

4、 把设计的方案与同学老师交流。

二、科学在线

学生阅读书上的科学在线,了解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三、专题研究能量转化装置

1、 学生根据书上的参考选题,选择所想研究的题目。

2、 参考设计制作流程图进行设计制作。

3、 制作中的几个关键环节的解决办法。制作展示台,介绍自己的模型。

课后小记:

第14课 常用能源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活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2、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

3、 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在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析能量的来源

1、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 看书还是能够的图,分析能量的来源。

3、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还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 板书:能源。解释能源的概念。

5、 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能源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6、 将自己知道的能源进行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7、学生分析后思考,你觉得什么能源最好?

第15课 节约能源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3.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作品。 4.能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利用图表记录自己家中用电情况。

5、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二、教学重点:

1、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2、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设计一种节能产品

2、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论——家中能源使用情况

2、学习新课:

A、我国的能源问题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2、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 、

3、能把本组的方案与其他组交流。 。

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最占世

界的66.8%,石油居世界第5位。但我国仍面临众多的能源问题,谁想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

2、阅读资料,出示阅读提示: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什么,用数字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着“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69 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办法来解决能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节约能源可能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节约能源是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内容,当然学生提到开发新能源会更好。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发现的某一具体的能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交流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和讨论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能

源问题,必须从节能开始。

5、进一步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下而的活动。

B、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活动目标:

1、找出人们日常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2、能针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解:一些人认为能源是自己或单位花钱买来的,使用多少是自已的事,由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浪费能源的。提示学生,浪费能源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a.像运行着的车辆、电器、燃烧的炉火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

能源

b.像冰糕、饼干、衣物、学习用品等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消耗过能源,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也是能源浪费。

3、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如不能随手关灯、浪费学习用品和食物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组织学生针对能源浪费现象找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全班同学共同出

谋划策,针对不同小组学生发现的每一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C、“节能作品”大赛

活动目标:

1.能独立设计一种节能产品,为自己设计的产品撰写一份说明。

2、能设计一种可以充分展示自己设计产品的方式。

3、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已的作品。

活动过程:

1、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1)阅读第70页“海报”内容.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阅读第7l页“资料”内容,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参赛项目;

(2)设计节能作品的过程是:先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再设计作品的内容,并用某种形式(模型、图、文字)表示出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通过调试、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作品制作一份介绍作品的说明书。

2、学生独立活动。学生按括动要求,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及时地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题、设计内容、制作作品,同时号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结成活动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3、交流评价。举行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用评价表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寄送到当地有关节能部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从小为决策服务的意识。

D、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

活动目标:

1、能提出调查家庭用电量的相关具体问题。

2、能设计出与调查问题相对应的记录表,坚持对家中用电量进行观测和记录。

3、能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

4、能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中每周用多少度电,每天什么时间用电最

多,什么时间最少吗? 2.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在一周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查看、记录家中电表的数值。查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电表、开关等,最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观察一周内用电量的变化。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统计图,并通过分析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

(3)统计家中常用电器的瓦数、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量。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调在结果,比较自己家在本组内属于用电

多的家庭,还是用电少的家庭。

4、阅读教材第73页资料,说说平时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学生汇报、分析统计结果。

E、小结:

作业: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第16课

第17课 太阳系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资料,初步了解恒星、行星、彗星等不同星体的特点。

(2)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初步认识太阳、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进而对行星的体积和太阳系的膨大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3)通过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活动,初步学会建立科学模型的基本方法,并对太阳的膨大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行科学史以及学习科学家精神的教育。

(2)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努力,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头脑风暴:假设你是神六航天员,你上太空后想探索什么知识?讲述: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历史。

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1、观看有关太阳系的视频和课件。认识恒星和行星。

2、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太阳系的资料图片,交流自己的感受。

3、结合实际说出地球饶太阳运动的规律。

4、交流九大行星有关方面的知识。

5、教师通过课件介绍九大行星的知识和最新科学发现。

6、通过计算了解九大行星的大小,从而推断太阳系的膨大。

7、结合自己的计算,讨论太阳系的大小。

8、想象太阳系的膨大及九大行星的运行规律。

通过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更加深刻的认识太阳系的组成。

教师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做相对距离计算。

根据计算结果,设计自己小组的太阳系模型。提醒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长度代表一个天文单位。

提醒学生先把自己设计的太阳系模型画出来。要求以太阳为圆心。

选择适当的材料做行星,将它们放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启发有兴趣的学生考虑行星的大小。

总结建模的过程、方法和注意问题。领会从计算设计到制作模型的过程。

阅读科学在线。

总结提问:太阳系有哪些成员组成。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

第18课 地球绕着太阳转

教学目的:

能用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能调查本地动植物受四季变化的影响情况,并进行记录。

能初步建立起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概念。

能用文字或图的形式把四季的显著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

是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公转是引起一年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1、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对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地球运动又引起了哪些自然现象等,学生可能比较陌生。教材用文字的形式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呈现了出来,要求学生通过科学阅读,分析整理资料,来加深对自转相公转的认识。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资料,培养学生从科学阅读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1、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渡曟從麌從际上是一个验证实验。通过多次模拟演示、反复的观察,来分析理解地球公转与四季形成的关系。模拟实验的关键是要考虑用什么来模拟什么。本实验要引导学生考虑分别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轨道、用什么来模拟地球和太阳、用什么来模拟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等。

2、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图示来做模拟实验,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来模拟地球的公转。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要提醒学生地球的公转是自西向东逆时针的方向,千万不能转错方向。二是要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应保持地轴始终指向同一方向。三是实验的条件最好选择室内光线比较暗的地方,灯光最好选择直线光源 (如手电筒等),这样便于学生观察。

3、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重点要指导学生观察春、夏、秋、冬四个特殊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个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学生需要反复观察、反复分析推理。重点研究地球公转过程的规律,如地轴的倾斜等。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引起了太阳在地球表面南北两半球直射点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引起南北两半球四季交替变化的根本原因。

4、实验中要求学生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记录下来,并用自已的语言解释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季节的变化。最后,要引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讨论问题:如果地轴不倾斜,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地轴的倾斜,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不会在南北半球上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不同纬度就不会有四季的交替变化。

二、四季变化对植物影响

l、学生对寒来暑往、风云雨雪、花落花开、大雁南飞等自然现象和变化都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对动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形态和生活习性等也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活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总结提炼生活经验,形成对自然现象和变化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关系的认识。

2、教材中提供了四幅图用来提示学生一年四季中不同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形态。教师可以事先收集 (也可发动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四季的资料和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季节变化对身边动植物的影响。要求学生选择一两种身边常见的典型动植物,研究其在不同季节里身体形态和生活习性的变化。比如,春季里白天逐渐变长,气温日渐升高,春雨绵绵,桃树发芽,桃花开放;夏季到来,天气炎热,桃树生长茂盛,逐渐结果成长;秋季天气变凉,树叶逐渐变黄,桃子成熟;冬季白天变短,天气寒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桃树枝傲立风中。一些动物皮毛(羽毛,在秋冬季增厚增多,在春夏季脱落渐薄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填写教材上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已寻找的典型动植物在四季中的不同变化记录下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启发,加深认识。

4、教材上提供了用一棵树把一年四季变化表示出来的做法,启发学生想像怎样用生动的方式把一年的四个季节表示出来,用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四季生物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用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设计:

18 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周需用时间 形成

自转 23小时56分4秒 昼夜

公转 365.25天 四季

教学反思:

第19课 美丽的星空

教学目的:

l、能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已知道的了解星座方法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观察某一星座的变化。

3、能把自已的制作展示给大家,并能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教学重点:

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星座方面的知识。用自已制作的星空观察器把星座复制到自家的屋顶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对星座多少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动员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交流自己认识的各种星座,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星座。

教材中提供北半球四种常见星座,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星座,启发学生来认识,初步了解星座是怎么命名的。

二、寻找四季的典型星座

学生对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一知半解,对从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可能知道得也不多。教材上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际观察两种途径获得四季星座方面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里学习查阅星座资料的方法,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天文方面的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查阅。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天文馆去参观,获得更多有关星座方面的知识。

在查阅资料时,要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在地球的南北半球看到的天空是不一样的,因此才有南半球星空私北半球星空一说。在同一半球一年的不同季节里,看到的星座也是不一样的。随着地球的自转,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观察星座,看到的星座位置也会有变化。有关星座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星图讲授给学生,最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这样可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一定星座方面的知识后,动员学生在晴朗的夜晚实际观察星空。教师要把观察星空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学生讲清楚。比如怎样认星图、怎样把星图与实际天空对应起来、怎样选择观察地点、怎样选择参照物、需要带什么工具、怎样做观察记录、怎样制作自已的四季典型星座观察图等。并在适当时候,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自己观察星空的经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坚持观察星空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观察星空,星座的相对位置是有所变化的。教材上提供了四个时间段,供学生来观察记录,要求学生真实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否看到不同时间星座的变化,关键是选择参照物,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参照物。

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从中获得更多关于星座方面的知识,并且动员学生积极运用星座科学方面的知识,去批驳"星座决定命运"这种迷信的说法。

三、留住群星的美丽

这是一个有趣的设计制作活动,学生可能会非常感兴趣。

观察星星的相对位置画下来。

板书设计:

19 美丽的星空

典型星座 恒星

春季 狮子座 北极星

夏季 牧夫座 天鹰座 天琴座 牛郎星 织女星

秋季 仙后座

冬季 猎户座

教学反思:

20 地球的近邻——月 球

教学目的:

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

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月球的知识

本课书可以从美丽的月球的神话故事引人,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以及关于科学探索月球的种种努力,引导提出有关月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活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教材用资料呈现的方式把有关月球自然状况方面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带领学生通过科学阅读来获得有关月球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书面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方式,当场获得月球方面的知识。

查阅资料活动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问题引导,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料查阅。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好查阅资料后的交流活动,便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二、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可能已经对月相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已的语言概括出“月相”的概念。每个月的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规律的发现则需要靠长期观察才能获得。

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做长期观察的基本要求,比如,明确观察目的、准备观察工具、查阅有关资料、选择观察地点、设计观察记录表·做好观察记录等等。教材中提供了一个月中8种月相变化的图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认识这8种月相,然后再做实际观察。

做长期观察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事先一定要设计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表,其中包括观察的日期、所看到的月相、月球上的发现、月出时间、月落时间等。

为了督促学生坚持做好长期观察,教师要选择适当时间进行检查,并组织各种交流活动,让学生随时交流观察心得,以及自己的观察记录等,确保长期观察的有效性。

三、模拟月相的变化

l、这个活动要求以小组的形式在室外进行。可以选择直径在20厘米以上的皮球,一半涂成黑色,一半涂成白色。教师一定要讲清楚需要用什么来模拟月球轨道、用什么来模拟月球等,在模拟过程中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月球的公转轨道是逆时针的;二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应该让白半球始终朝向一个方向。

2、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可以先观察新月、满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四个固定位置的月相,接着再观察不同位置月相的连续变化。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多次。

3、组织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和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假如站在月球公转轨道以外是否能看到月相的变化。事实上是看不到月相的变化的,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用模拟实验来说明。

四、做个小小宇航员

到月球上旅行,首先要解决的是衣食住行问题,怎样解决月球上的衣食住行主要依靠前面所学的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要考虑月球上的水、空气、食物、温度等,还要考虑月球上的失重等问题。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月球上旅行还需要制定一个旅行计划,要充分考虑到月球上需要观察的事物、想研究的问题和需要带的工具等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开展旅行活动。

板书设计:

20 地球的近邻----月球

一天中不同时刻月球东升西落

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月相的变化: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一周

娥眉月 新月 娥眉月 下弦月 残月 满月 凸月 上弦月 娥眉月

课后反思:

第21课 蔚蓝色的宝库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将搜集到的资料设计成生动、易懂的方式进行展示。

2. 能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海洋中蕴藏着的资源。

3. 能将发现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 能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保证较全面地搜集资料。

2. 能感受到海洋资源的丰富与美丽。

环境目标:

1. 能在阅读资料中意识到有些海洋资源正在遭到破坏。

一、 感受美丽的海洋:

猜字谜引入。“家住大海,走向岸来. 太阳一晒,身体变白.”学生猜出后,又出示另一个谜语“肚中藏宝,浩瀚无边,入口苦涩,性情多变”待学生猜出是海洋后,和学生一起走进《蔚蓝色的宝库》并板书。

师:你到过海边吗?

生:

三、五名说一说,在海边见到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海洋,出示视频材料。和学生一起随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海面、海浪、海水、以及海底的美景。过一会我们看谁的发现多?

生:我欣赏了海洋的美丽和神奇,我想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海边去看一看。

师:希望你早日实现看海的愿望。

生:看到了平静的海面、看到了海上日出、看到了日落、看到了汹涌的海水,我感到海洋太美,

师:你的眼睛很亮,发现了这么多

生:丰富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星、海葵等),我感到海洋的生物种类太多,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的新物种,等待我们去探访。

师:你的表述很有条理,你是个有志气的好孩子,希望你长大了立志于海洋生物研究。

师:通过刚才看图片,我们对海洋有了个很初步的了解,知道了海洋是美丽、壮观的、还有它的富饶。

活动二 丰富的海洋资源

师:那么海洋到底有哪些自然资源呢?我想这也是你们急于了解的,现在我们就先把自己的收集的有关资源的资料快速的阅读并整理、随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理分类、并记录。过一会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分类更合理,记录更详细。

生:自己分类,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分类,并个别指导。

师:刚才我看你们做的很投入,分类分得也很认真、记录得也仔细。现在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分类结果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它是否有生命来分的,我找到了海洋生物资源,如海洋的各种鱼类各种植物,还有矿产资源。我们要介绍的是滨海砂矿易于开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约96%的金红石、80%的独居石、75%的锡石、30%的钛铁矿都产自滨海砂矿。另外,还有磷钙土、金、铂、金刚石等。

师:这个小组是按照有无生命来划分的,哪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发呢?

生:我们小组是按照是否可再生分的,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小组重点给大家介绍海洋能源它是可再生能源。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全球海洋中蕴藏的发电能力达到766亿千瓦。技术上有可能利用的为64亿千瓦,约为目前世界发电装机总容量的1倍。海洋能源的开发正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呢?

生:我们是按照开发历史的长短划分的,有传统的资源和新能源和潜在能源三种。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的是藻类,数量70%都是由海洋藻类的释放的,数量惊人。有许多的新能源 师:你们的分类标准很独特。

师:真是了不起,真是巨大呀。

师:通过我们的交流分类,我们知道了海洋资源真不愧为资源的宝库,生命的摇篮。看到学生收集了这样多的资料,课下我们一起把有价值的好的资料收集起来

师:有那么多的资源要知道它是如何开发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关注的问题,请同学课下继续搜集有关的资料为下节做好准备。

本课的设计意图:

《蔚蓝色的宝库》是冀教版的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1课,在学生充分关注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及其能量和能源的关系基础上,“海洋资源”作为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再次从系统的角度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讨论和举办展示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各种类型的海洋资源,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和美丽。本单元包括“蔚蓝色的宝库”、“海洋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两课。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

本课的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本课以课下收集资料、课上分小组交流、分析、分类,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活动一“认识美丽的海洋”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或搜集图片的方式让不同地域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感受海洋的途径,然后,通过用语言描述交流自己对海洋的认识,共同欣赏、感受海洋的美丽,并初步认识到海洋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资源。

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丰富的海洋资源”先引导学生围绕“海洋中蕴藏着哪些资源”为主题查找资料。接着,组织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以学生共同掌握的较充足的资料为研究对象,尝试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关注海洋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是对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第4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3.浩瀚的宇宙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学生交流。

◆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 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板书设计:

第十三课 浩瀚的宇宙

银河系介绍 (1)外形

从地球上看,银河系像一条带子。 从宇宙中看,银河系像一个大铁饼。 从侧面看,银河系就像一只织布的梭子。 (2)位置 地球属于太阳系; 太阳系属于银河系; 银河系属于宇宙空间。 教学反思:

14.探索宇宙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

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 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 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望远镜。 步骤参见教材P68。

学生、学生制作并互相展评。 (此活动也可以课后完成,视时间而定) ◆活动2:宇宙探测器

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探索宇宙

1.望远镜:

(1)伽利略折射式望远镜 (2)牛顿反射式望远镜 (3)射电望远镜

(4)哈勃太空望远镜 (5)„„ 2.宇宙探测器: (1)天文台 (2)望远镜

(3)各种行星探测器 (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教师: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 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枚火箭。

制作步骤参见P71。 学生制作火箭并试飞。

学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箭工程师,要成为真正的火箭工程师还需要学习很多,希望同学们努力!我们国家有许多为了祖国的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爷爷的哪些精神?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第十四课 探索宇宙 火箭飞上天空的原理: 利用反冲力飞上高空的。

教学反思:

15、人造地球卫星

讲授时间:

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航天技术的杰出成就,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更多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探索地球卫星运动规律和原理的兴趣。模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推理思维能力,体会地球的引力导致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各国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分类。 3.能有根据地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4.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难点是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特别振奋人心的图片,边欣赏边思考你有什么体会?(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相关图片)

师:看完图片,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很激动。 生:很让人羡慕啊。

生:杨利伟可真棒啊!我也想乘坐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

师: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成功的绕地球进行了飞行,那“神州五号”是什么卫星你知道吗?

生:人造地球卫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揭开人造地球卫星的神秘面纱。

(板书:人造地球卫星) 二.探究过程 (1)资料交流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大量关于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和图片,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内容,交流后选择

1、2个你认为最精彩的资料到前面来汇报,组内其他同学作为补充,看看哪个组汇报的最完善!

生:组内进行交流。

师: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收获多多,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你收集到的资料,其他同学作为补充。

生:交流资料,教师适时给予评价。(适时板书:卫星用途:气象、侦查、资源调查、导航等。)

师:同学们介绍的资料非常的丰富,老师也按耐不住了,我这儿也有一部分资料要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世界上最早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是前苏联,这颗卫星从太空向地球发出“滴滴”的声音,这声音虽然微小,却震惊了世界,同时也揭开了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到现在为止,人类共发射了500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展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内容。)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卫星的功能很多,卫星对于一个国家确实很重要。 …….

师:卫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卫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提出问题

师:对于卫星同学们有了一定的了解,关于卫星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呢? 生: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这是为什么? 生:太空中人造卫星很多,他们会撞上吗? 生:人造卫星靠什么燃料飞行? ……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我们今天就拿其中一个重点来研究,为什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同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原因。 (3)猜想假设

生:是因为地球引力的吸引。 生:是科学家的作用。 生:是遥控的作用。

师:同学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非常精彩!要想知道谁的猜想正确,该怎么办?

生 :做实验。 (4)设计实验

师: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和以前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个模拟实验,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这个问题

(出示问题:实验用什么材料?棉线、乒乓球分别模拟什么?)

生:材料有棉线、乒乓球、小棍、橡皮泥。棉线模拟地球引力,乒乓球模拟卫星。

师:(出示温馨提示:卫星的飞行速度不同,卫星离地球距离不同,卫星质量不同,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来设计模拟实验?)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几个问题进行设计实验,小组同学先设计方案。

生:小组讨论,交流方案。

师:哪一个组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案?其他组认真听,一会儿进行补充。 生:交流方案。

师: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把棉线举过头顶。

生:站在里同学远一点的地方。

生:旋转的小球不要击伤同学或自己,不要让小球脱手。 生:小组同学要注意合作。

师:下面同学们边实验,边思考,边记录,看一看你有什么实验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找到一个比较快的组,把实验结论板书到黑板上。)

(5)汇报交流

师:我们请这个组来读一读你们的实验结论,其他组听一听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说出不同的意见。)

生:我们组认为绳子越短,拉力越大,其他方面都相同。

师:出现了不一样的体会,不要紧,我们再回到实验,让实验来说明问题,先听清这次实验的要求,要保持小球的质量不变,小球的速度不变,棉线一次放到最长,另一次放到最短,这一次你再来试一试,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操作。

生:绳子越短,拉力越大

师:小球能够做圆周运动,是因为有绳子的拉力,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之间并没有绳子,他是靠什么绕地球飞行的呢?

生:是地球的引力。(板书∶ 飞行原理:地球引力)

师:说的非常好!刚才我们认识了卫星,之所以能围绕地球飞行,是因为有地球引力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只有地球引力,卫星就可以绕地球飞行了吗?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卫星放在我们的操场上,它就能飞行了吗?它靠什么飞行呢?那还需要什么条件?卫星之所以能绕地球飞行而不掉下来,原因是什么? 生:需要有很高的速度,还有地球引力。

师:解释的很精彩!要有一个足够的动力,要给卫星一个足够的速度,“神舟5号”飞上太空就需要很高的速度。(板书:速度)

师: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种特殊的卫星。边看图片,边听录音。这是什么卫星?

生:是地球同步卫星。

师:根据名字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他转动的速度和地球转动的速度一样。 师:从地球上看,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生:静止的。

师:它真的是静止不动的吗?

生:它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是静止不动的,如果相对于火星,它又是运动的,参照物不同。

师:试用以前学过的相对运动的原理,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解释自己的结论。老师已经准备好了这个模拟实验的步骤要求,课下同学们到老师这来取,看看那 11

一个组设计的最完美,最有创意。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我们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 (三)升华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经历每一个探索的过程,享受每一次成功的喜悦,成为一个爱科学,懂科学的人。

板书设计:

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用途: 科学探测、技术实验、资源调查、通信等 实验结论: 绳子越短,拉力越大;

小球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大;

小球的质量越大,拉力越大。 飞行原理:地球引力、速度 教学反思:

16.在太空中生存

讲授时间:

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议决搜集宇航员在太空中生存的资料和图片,懂得人类在太空中面对的物质、灵魂和生存等各方面的题目,提议自己管理这些题目的对策;激励学生打算自己的空间站,引导学生研讨人类在太空中生存的或者性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激励学生到宇宙中生存的好奇心。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方向

1.能想法搜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存的各样关连资料。

2.能依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发挥创造力打算一个空间做事站。

3.能使用废旧质料将自己打算的空间做事站制作成模子。

4.能依照自己已有的太空知识提议宇航员在太空中或者会遇到的题目及管

理想法。

5.能有依照地对“成长航天技能、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议自己的想法。

二、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方向

1.能主动与其他同砚交流并共享资料。

2.能对我国和其他国度宇航技能的最新成长保留重视。

三、科学知识方向

能用自己的话注解人类在太空中与在地球外观的生存格式分歧的原理。

四、科学、技能、社会、处境方向

1.能有依照地提议自己关于我国前10项投资项目循序的意见。

2.能阐明自己对成长航天项目投资的位置决定的原由。

教导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查阅资料,懂得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存。

难点是打算和创建空间站模子。

教学方法:

教授传授与学生运动相连合的互动教导法。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讲述:2005年10月12日,神州六号载着2位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行了近五天,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怎样生存的吗?我们这日来聊聊这个话题。

(二)新课教导

◆活动1:搜集宇航员生存的资料或图片

老师: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宇航员生存的资料,和大众一起共享吧!可以用你自己最喜爱的格式,例如献技、口头引见等。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注意提示不要重复。

老师:这么多的资料,你能遵守自己的准绳给它们分类吗?

学生分类并交流。

◆活动2:打算自己的空间站

1.出示空间站的图片,引见空间站的特点并展示几个大型空间站的资料。

提问:你想打算一个自己的空间站吗?把你的打算用图可能笔墨描摹出来。

学生打算自己的空间站。

学生交流各自的打算并相互评价。

2.讨论:分歧国度的宇航员在空间站里做事和生存的时间,他们或者会遇到哪些题目?应该怎样管理?

学生讨论。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在太空中生存

宇航员的太空生存:

(1)吃:压缩砖,牙膏管。

(2)穿:航天服重10千克,值万万。

(3)住:挂着睡,能洗沐。

第二课时

(一)导课

讲述:宇宙探索事实有没有代价呢?这日也让我们开个争论会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关于宇宙探索代价的争论会

相关争论的内容:“挑衅者号”航天飞机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误事出事的事故,这些航天飞机上装备了大量代价振奋的设置和科学实行数据,由于它的爆炸,这些全部报废了,而且尚有宇航员失去了自己名贵的生命,因此有人以为成长航天技能,探索宇宙弊大于利,也有人以为是利大于弊,你们怎样以为呢?

学生公布自己的看法,统计各方的人数。

老师:而今我们来开个争论会,各方代表用自己最有利的证据来说服他方,另外同砚用最简略的语言把他们的论点记实下来。

学生争论。

学生整理自己的看法。

★拓展运动:投资决定

老师:在各个国度大举成长航本分业企业的时辰,我们国度也不甘落伍,神州系列飞船的放射便是很好的证明。那么要是你是一位认真财务预算、投资的政府高级官员,而今有一笔停止款子可以操纵,请你列出前10项优先思考的项目,而且阐明原由。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

提问:有许多官员都把成长航天技能参加了前10位,你能说说这样决定的原由吗?

学生交流。

老师:祝愿你们的投资能得到丰盛的回报!也祝愿我们的国度越来越发达!

板书设计:

第十六课 在太空中生存

争论问题:宇宙探索的利弊

正方:宇宙探索利大于弊

反方:宇宙探索弊大于利

教学反思:

17.走近科学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议决查阅资料,懂得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进献,领悟到科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绩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灵魂、科学态度、科学的头脑格式及广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方向

1.能想法搜集相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成长的资料。

2.能采纳某种办法将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二、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方向

1.能领悟到科学是一直成长的。

2.能领悟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势巨子。

3.能认识到科学灵魂、态度、代价观与科学成绩的取得有直接联系。

三、科学知识方向

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绩及给自己留住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能的成长史籍。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能、社会、处境方向

1.能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2.能开端领悟到科学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我所懂得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教学方法:

教授传授与学生运动相连合的互动教导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大众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学生答复。

讲述:大众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绩和追求真理的灵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日,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懂得他们的遗迹,去领会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我所懂得的科学家

1.看课本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绩?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绩。

(3)学生间相互交流。

2.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1)张衡

(2)牛顿

(3)爱因斯坦

(4)阿基米德

(5)袁隆平

(6)居里夫人

3.讨论。

哪位科学家给自己留住印象最深?他们有哪些主要成绩?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灵魂?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 走近科学家

(1)张衡

(2)牛顿

(3)爱因斯坦

(4)阿基米德

(5)袁隆平

(6)居里夫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思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科技与史籍

1.讲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感人民的辛劳垦植,推动着科学技能的成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能,看看它在史籍的长河中是怎样成长的。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技能举行研讨。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

3.交流。

相互交流各自小组的发掘,并试着将全班的研讨成就收集在一起,在校园走廊或围墙上举行展示。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 走近科学家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教学反思:

18.科学学习回顾

讲授时间: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激励学生将四年来所展开的科学探究运动举行分类总结,进一步概括探究,在此根本上总结所学的一些基础办法和技艺,为往后的科学学习奠基牢固的根本。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方向

1.能概括出科学探究的运动的基础类别。

2.能梳理出科学探究的办法和经过。

3.能用多种办法得到信息和整理信息。

二、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方向

1.能运用多种办法举行科学探究。

2.能领悟到科学探究办法和技艺的作用。

三、科学知识方向

1.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础枢纽。

2.能知道科学探究技艺的种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括梳理科学探究的基础办法和技艺。

教学方法:

学生追思为主,教授传授为辅的互动教导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讲述:从学习科学课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议决各样科学探究运动,发掘一些科学知识,并测试着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艺管理现实生存中遇到的题目。这日,我们做一个转头回来和总结,看我们学到了什么。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丰裕多彩的科学探究运动

1.回忆所学科学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1)我们举行过哪些科学探究运动?

(2)这些运动分哪几类?

(3)你对每一类中的哪几个运动最感兴趣?

2.从你的回忆中,你发掘了什么?

讲述:纵然探究运动有着分歧的类别,但是,科学探究的基础经过是一律的。

3.科学探究经过。

一个完好的科学探究经过分六局部:

(1)提议题目。

(2)推想、假设与预测。

(3)制定安排。

(4)察看、实行、操纵或搜集整理信息。

(5)思考与结论。

(6)表达与交流。

4.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运动,遵守上述的六步探究经过,对一个科学探究运动经过举行剖析。

5.交流。

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 科学学习回顾

一个完好的科学探究经过分六局部:

(1)提议题目。

(2)推想、假设与预测。

(3)制定安排。

(4)察看、实行、操纵或搜集整理信息。

(5)思考与结论。

(6)表达与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思上节课内容:科学探究的经过。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我学会的一些技艺

1.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议决各样运动,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技艺和办法,这些技艺和办法对我们往后的学习是特别重要的,让我们转头回来在往日的学习运动中是怎样运用这些技艺的。

2.学生回忆所学知识,体验技艺和办法的运用。

3.教授总结图表技艺的运用。

(1)弧线图

(2)柱状图

(3)扇形图

(4)观点图

4.安排职分。

任选一组自己在运动中得到的数据,尽或者分别用以上分歧形态的图表表现 20

出来。

5.打开书P88,看图说说从图中我们会有哪些发掘?

综合运用技艺:

(1)察看

(2)推理

(3)预测

6.讨论:怎样写出一份完好的研讨汇报书?

板书设计:

第十八课 科学学习回顾

1.图表运用的技艺和办法:

(1)弧线图

(2)柱状图

(3)扇形图

(4)观点图

2.综合运用技艺:

(1)察看

(2)推理

(3)预测

教学反思:

21

第5篇:新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Lesson 1 At the Airport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听懂会读本课课文

2.使学生通过练习复习句子:What time is it? It’s ____.复习所学过的时间表达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模仿课文对话,能练习相互问候的日常用语。

2.培养以旧带新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的能力,练习该如何表达时间。

(三)情感目标以情感培养人,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掌握what time is it ? It’s_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的用英语表达时间。

四、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资源 2 : 10 two ten or two past ten. 4 : 30 four thirty or half past four. 9 : 00 nine o’clock or nine. 5 : 45 five forty-five or a quarter to six.

六、教学过程: Step 1 : Review 1) Play a game: “ The number game” to review number , play with numbers up to ten thousand . 2) Review some phrases : What day is it ? What time is it ? Step 2 :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引出新课题,教授新单词airport,教读数遍并让学生明白单词的意思。 2.Ask and answer: 1).Who is this? JennyDannyLi Ming. 2).Where does Jenny live? Canada. Where does Li Ming live? China. 3)How long is it from September 1 to June 25? Ss count the months: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January February„June. Wow!That’sten months. 3.Teaching “ What time is it ? ”

1) 指着自己的手腕处,ask: What time is it ? (强调连读is it).Explain that we use “o’clock” only on the hour. 2) Demonstrate : Draw a clock on the blackboard.More the hands on the clock as T ask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 Then get volunteer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 Eg: 2:40 two forty 5:10 five ten 6:37 six thirty seven 9:00 nine o’clock 3.Practice : 1) Practice in pairs . 2)Ask the volunteers to more the hands on the clock as they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 4.Teaching “ the text ”

1)When th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 think over the question : a.Why does LiMing come to Canada ? b.When does Li Ming arrive ? When will LiMing go home? c.What time did Li Ming’s plane arrive ? d.Who meets him at the airport ? e.Did he have a good trip ? 2)Read the dialogue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in groups . 3)Ask th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 4)Read by themselves , then read role-play .

Step 3.Homework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meeting someone at the airport . Use“ What time is it ? It’s .”

七、 Blackboard Lesson 1 At the Airport 5 o’clock ——What time is it? 6 o’clock ——It’s 5:25. 教学反思:

Lesson2 Jenny’s House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toilet ,study

2、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的家中的各个房间。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正确运用英语描述家中的房间,能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使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感受学英语的乐趣。

2、培养学生要热爱家庭、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toilet, study能正确运用There be„.和Here is„..句式。

(二)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There be句式。

三.教具、学具: Some pictures,vocabulary cards ,audiotape and the tape recorder

四、教学资源:起居室和客厅的区别简单的说,区别: 客厅主要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起居室主要是家人一起聊天,看电视的地方。因为咱们现在的条件有限,一般人家是把客厅和起居室没有分开,一个空间,两种功能。

五、Teaching steps: Step 1. Class Opening 1. Greetings Step 2.Revision Use vocabulary cards to review the words “ house”, “classroom”, “bathroom” ,“bed”. Step 3.Key concepts: 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1. Introduce: a. Use posters of rooms to demonstrate each word. b. Point out the word “room” in bathroom, bedroom and living room. c. Free talk

2.Student book : a. Play the audiotape as the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 b.1).Teach “There be” 句式.Use a room to introduce some objects say There is a„. There are„„s. 2).Ss say sentences freely, they should introduce some objects say There is a„. There are„„s. Step 4:Practice: Use a picture-prompt drill. Hold up vocabulary cards for objects found in particular room.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showing someone around a new house. Step 5:Consolidation Fill the blanks. Ask one volunteer to show . Step6. Tell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of the room to help them complete the 4sentences in Part2. The draw their homes and write with There is a „ There are „ Step 7:Homework: Write some sentences to describe your rooms in your house.

六、板书设计: Lesson 2 Jenny’s House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toilet ,study There is a toilet. Here is the bathroom. There are some four bedrooms. 教学反思:

Lesson 3: Making Breakfast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争取掌握(正确地说、读、写、用)单词:make , breakfast, table put half 2.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 I would like a/an/some____, please. (二)能力目标

1. 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更多有关厨房的名词,扩充词汇量。

2. 能运用本课所学的内容及以前学过的相关句子结合实际生活情况表达自己感情和意愿。

(三)情感目标学习课文后,让学生能够领悟到父母劳碌的辛苦,鼓励学生们多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读写单词:make , breakfast, table put half并应用。

三、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单词卡片

四、Teaching Steps: Step 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s. 2. Review:

1)Play “What time is it ? “ to review the way to say some times . 2)Play “Draw and guess” to review the words of food. Step 2 Presentation 1.Teach “make and cook”(Explain “ cook ”) Ask the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write the answer. S1 : I want to cook ___. S2 : I want to make___. 2.Teach the new words “breakfast, table put half” 1)Play “ Simon says “ to practice the new words . 2)Ask the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to read . Step3 Drill and Practice 1.Study the dialogue 2.Open your books,read the part one and answer my question. What would Jenny and Li Ming like for breakfast ?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blank. 1) Mum is _________ eggs in the _________. 2) The juice is in the _____________. 3) Let’s put the _________ on the _________. 4. Role-play the dialogue.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making a meal in a kitchen. Step4.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in Part2 - 1.Then make a dialogue with the words and would like„. Read the passage in part2-2to the students. Tell students to tick the correct reponses below that go with the passage. Check as a class. Step 5 Homework 1.Make a dialogue . 2.write a short dialogue or passage about a meal in a kitchen .

六、板书设计:

Lesson3: Making Breakfast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breakfast? I would like a, an ___ ,please. dish-----dishes refrige I would like some ___ ,please. 教学反思:

Lesson 4: Making Dinner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四会单词:lunch / clean/dirty/dinner/dry.

2.能力目标:理解并能够运用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日常的会话练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四会单词。

三、教学难点:clean 和dirty 的区别与运用。

四、教学用具:录音机、教学卡片、实物等。

五、教学过程:

(一)、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Greeting.

2、Review: Play a variation of “Where is the world?” to review rooms and objects that go in them.

3、Sing “In the Bathroom.”

(二)、Key concepts: 1. Introduce: Demonstrate the new vocabulary with a basin of water, some dish detergent, some real dishes and a towel. Wash and dry the dishes and say: These are dishes. These dishes are dirty. Let’s wash the dishes in the sink. Now, I am washing the dishes. 2. Use the student book and audiotape. Pause between Number 1 and Number 2. What will Li Ming do after Jenny says “Please pass me the peas”? 3. Practice: Divide that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clean and dirty.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have fun. What gets dirty? How? Where? Play a game such as “Go fish” or “Memory cards”. Play “opposites” and include the new vocabulary. 4. Use the activity book. Number 1 is a listening exercise on the audiotape. 5. Check for understanding. 6.Tell students match each sentence to correct picture above by putting the number of the picture in the square to the left of the sentence.. Then complete each sentence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 spaces. Check as a class.

六、板书设计:

Lesson4: Making Dinner lunch dinner dish (dishes) clean dry dirty 教学反思:

Lesson5: In the living room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听、说、读、写单词me ,him, them, card ,Mr. Mrs. (2)能够牢固掌握现在进行时,并将之灵活运用到课文图片的谈论及实际生活中,就家人在

家里的活动用现在进行时进行简单、准确的描述。

2、 情感及文化目标

(1)激发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流的兴趣,敢于用英语进行表达,并能主动利用语言环境大胆实践。

(2)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谈论自己家客厅的物品及家人,使之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通过学习客厅物品及能家人的描述,教育学生珍惜亲情,热爱家庭,增强学生对家的热爱及对父母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单词me ,him, them, card ,Mr. Mrs. (2)掌握动词短语。如:watch TV, read the newspaper ,play cards, write a letter ,sit in the chair , (3)现在进行时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

(1)变现在分词的不同方法。如:playing , reading , watching ,writing ,sitting (2)掌握现在进行时以及能够熟练运用。

三、教具: 录音机, 图片课件

四、教学过程

step1:warming up A. sing a song “In the living room” B. revision step 2:new teaching 出示Jenny家客厅的图片课件What can you find in the living room? What do you do in the living room ? step 3. game 教师让一个学生看动词短语,然后做动作,其他同学回答:what is heshe doing ?what are you hey doing ? what am I doing ? 教师把黑板上的短语变成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出示现在进行时自我介绍的picture, ask and answer about the picture. 出示Jenny家客厅的图片 step4:cousolidatio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 Is everyone in the living room quiet ?” Listen ,repeat and check your answers . step 4.activities .Show a picture of your living room and talk about it with your partner. step 5 Tell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blank in each of the sentences by writing in the correct pronoun from the yellow box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sentence. step6: Students should listen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repeat them. Tell the students to put the inflections and stresses in the right place in each of the sentences as note by the red markings in each of the four sentences. step6:homework Talk about your living room with your friends and your family.

六、板书设计

Lesson5: In the living room

me ,him, them, card ,Mr. Mrs.

watch TV read the newspaper play cards write a letter sit in the chair 教学反思:

Lesson 6: Baby Becky at Home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听懂病理解这个简单的故事 能力目标:能看懂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

二、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图片、小奖品、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1.Greeting 2.Review Use the quiz in the student book as review. Observe the students closely. 3.Story Use the storybook and audiotape. Prepare to Read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 can use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story. Use as much English as possible, but allow the discussion to take place in Chinese where necessary. Who remembers Baby Becky? What is Baby Becky doing in this story?...... Read 可以利用录音带和故事书,让学生边听边阅读,阅读完毕能从故事中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并通过Find the words. 等形式,训练学生熟练拼写单词。

4.Discuss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 can use to reinforce the main idea of the story. What does Baby Becky do at home? Does Baby Becky “help” her mother? Did Baby Becky have fun? Did her mother have fun? Why not? Where does Baby Becky “help” her mother cook? How does Baby Becky get dirty? Where does her mother take Baby Becky when she is dirty? Do you like this story? Why or why not? „„

四、板书设计:

Lesson 6: Baby Becky at Home 1. Are these dishes clean or dirty? The dishes are clean. 2. What is Mr. Smith doing? Mr. Smith is washing the dishes in the sink. 3..Where’s the toilet? The toilet is in the bathroom. 4.What does Baby Becky do at home? 5. Does Baby Becky “help” her mother? 教学反思:

Lesson 7:On the School Bu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always, sometimes, often, never等表示频度的词汇。

2. 掌握四会词汇:dry/ wet ,umbrella 能力目标:学生能用所学词汇、句型谈论日常生活的一些话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健康、关心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四会单词。

难点: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具、学具:图片、录音机、

四、课堂教学资源 : Word Supermarket always: at all time often: most often sometimes: not often never: at no time

五、教学过程: 1.问候

2.复习常用短语:(eat breakfast watch TV go to the park ,go to school by bus „可以出示卡片,进行复习) 3.Key Concepts (1)Always / usually /sometimes / never的教学。教师利用Danny Jenny Steven LiMing 一周吃早餐的图表学习单词: 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Danny donut donut donut donut donut donut donut Jenny sandwich sandwich sandwich sandwich sandwich Steven soup soup LiMing From Sunday to Saturday ,Danny eats a donut every day .He always eats donuts for breakfast .(教师放慢速度,并板书这句话) 板书:He always eats breakfast .A-L-W-A-Y-S always (2)单词的理解和运用。 (由于这四个表示频度的副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上面的图示帮助学生认读并熟记单词,有必要让学生说说这四个单词的区别,从而让他们理解并能灵活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这四个单词的意思) (3)巩固操练。教师给每个学生一张表格(如:下图),教师描述表格中每个人所做的事情,让学生完成表格。 name do homework Watch TV Walk to school Wear dresses Jenny Steven Danny (设计意图: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听力的训练,又是进一步熟记、巩固单词的训练。之后可以找学生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再进行一下复述,对教师来说也是个检查的过程。) (4)单词 umbrella dry wet 的教学。 接着上面的表格进行描述)After breakfast ,Jenny and LiMing go to school, How do they go to shool ?出示对应的画面及短语:bus stop school bus bus driver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单词的意思,读两遍就可以了,之后在教师的操作下出现另一幅画面,让学生形象的感觉到dry ,wet 的意思,是反义词) (5)学习课文。 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6)作业:(范例) 学生自由结组, 完成调查。

Name do homework watch TV take a shower Wash the dishes „

Student 1 Student 2 „„ Ask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charts. 4.Play the song so the students can hear the beat. Tell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son

page19. The new words in this song are: falling ,sky, wet, boot. Students listen and sing the song. 5.Students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mastery words in this lesson. The tick and write part3-2. Check as a class. 6.Class closing

六、板书设计

Lesson 7:On the School Bus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教学反思:

Lesson 8 LiMing Meets Jenny’s Class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复习句型:How are you ? How old are you ? Where do you live ? Nice to meet you! What’s your name ? 能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问答。

新句型: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in your school? We have English, math, science, art„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each school day? Three classes inn the morning and two in the afternoon. (2)能运用学过的重点句型,谈论自己的年龄、姓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话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理解句意,并在情景中进一步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与同学交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句型: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in your school? We have English, math, science, art„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each school day? Three classes inn the morning and two in the afternoon. 难点: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谈论有关年龄、姓名、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话题。

四、教具、学具:课件、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1.Greetings 2.Song: Sing an English song “The Rain Song”

3.设置情景:在奥运会期间,北京的志愿者笑迎八方的来客,下面就是一名志愿者和一名运动员的对话:有必要让学生猜让学生自问自答,复习以前学习的句型,给学生一种自主说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性。

4.学习课文,教师可以先介绍。LiMing wants to go to school in Canada. H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Now LiMing meets Jenny`s class .Can you guess what do they talk about? Practice the questions again .播放录音,让学生回答问题

5. Student book: Play the audiotape as the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 . 6.Students choose a city where they are from ( not the one they no live in). Each student writes the name of the city they have chosen on s card. Students ask and answer., then talk and write part3-2. .六、板书设计: Lesson 8 Li Ming Meets Jenny’s Class Where are you from ? I’m from „

What subjects do you have in your school? We have English, math, science, art„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each school day? Three classes inn the morning and two in the afternoon. 教学反思:

Lesson 9:Mr. Wood Teaches a Lesson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单词:class , ill , lesson, its (2)学生能理解掌握temperature 这个单词,并实际做对话:What`s the temperature ? It is 。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温度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明白掌握单词和句子。

3、情感态度:通过天气、温度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掌握四会单词:class , ill , lesson, its 并且能够运用句型 What`s the temperature ? It is degree(s) .做对话。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运用问温度询问天气。

四、教具准备:实物温度计、录音机和磁带。

五、教学过程:

1.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Greeting. (2)Review words :rainy, sunny , windy, cloudy ,snowy ,and sing” the weather song. 2.New concepts 出示课件,课件上是一副中国城市地图,分别标着每个城市的天气情况。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知识 What`s the temperature ? It is degree(s). 这样引出比较自然,前后联系紧密。) 3.Demonstrate : “temperature”with a real thermometer .板书What`s the temperature ?

It is degree(s).安排适当的练习,通过练习学生初步掌握。

Put the thermometer in a cup of cold water and then a cup of hot water . 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这个对话。教师可以分给每个小组一个温度计,学生可以随意的去测量他们想测量的东西,这样不仅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

4. Read part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part2-1. 5. Tell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4 weather boards on page 25 in part2. For each of the weather boards , students should complete 3 sentences below on the correct line using the patterned shown in#1.

六、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9:Mr. Wood Teaches a Lesson What`s the temperature ? It is degrees . 教学反思:

Lesson 10 : How Many Are There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名词的复数并能灵活掌握和运用规则名词和不规则 名词的复数形式。

(2)过程与方法:利用游戏复习和引入规则名词的复数,避免语法学习的枯燥。

(3)情感态度:通过游戏的引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不规则名词的复数形式。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掌握和在句中灵活运用名词的复数。

四、教学过程: 1.Greeting 2.New concepts 出示图片 What is this ? (铅笔,椅子,数量由一个变多个) What are these ? 从而引出规则单词变复数的形式。学生观察名词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引出新单词difference和word. 3.Play a game : “WHANT`S WRONG” to review nouns that form regular plurals . Here are some nouns that form regular plurals that the students already know : book, chair, girl , boy , desk , school , teacher , eraser , pencil , pen , marker , arm , ear , eye , leg , hand , finger , toe ,apple , banana , orange , stamp „„用同样的方法,引出buses, boxes. 4.Write “bus , box, watch”on the blackboard . b.Tell Ss the word end in x ,s, sh , ch , they need to add “es” , and pronounce /iz/ . So : dish --- dishes bus --- buses box --- boxes watch---watches There words get bigger with an es at the end . 5.Introduce the new words in part3, using your flashcards and pictures. Introduce the concept for adding “ es” or”s” to make thgese words plural. Ead the words

and have the students repeat them on4r bye one. 6.Only one man ,one woman and one child ? So many good –hearted men , women ,and children donate their things for the area . (引出 men , children , women .) man ---men woman --- women child --- children 7. Play the audiotape and the Ss read these sentences after the tape . 8. Play “TIC-TAC-TOE” to practice regular and irregular plurals . 9. Listening :Activity Book No. 2 and No 3.

五、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10 : How Many Are There ? (1) pencil ---pencils chair---chairs (2) bus --- buses box --- boxes watch---watches dish --- dishes (3) man ---men woman --- women child --- children 教学反思:

Lesson 11 : Always Do Your Homework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并能按要求完成表格。

(2)通过表格练习,训练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表格训练学生的读和写,通过回答问题训练学生的听和说。

3、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教学重点:复习频度副词。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掌握频度副词并顺利完成表格。

四、教学用具:表格 ,录音机和磁带

五、教学过程:

Step 1.Organizing the teaching 1.Greetings 2.Sing an English song “The Rain Song” 1. Play “True or False ” to review adverbs of frequency. 教师出示句子: a. I never brush my teeth. b. I always go to school. c. I sometimes play computer. d.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train . 2. Review shapes with a dill. Teacher shows the model of the shapes where the students can not see them and let the students guess. Step 2.Key concepts: 1. Wiret” A,S,O,N “on the blackboard . Beside each letter ,write an adverb of frequency and say the sentence : Let`s put A for always . Let`s put O for often .

Let`s put S for sometimes . Let`s put N for never . 2.Chart a. Teach it and let the Ss remember it. 3. Learn the text a. Play the audiotape as the Ss follow in their books. b. questions: Does Li Ming always do his homework? Does Li Ming always help his mother? Does Steven always walk to school? Why does Denny never wear dresses c. Read the text in groups Step3.Practice: a. Div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make charts like the students’book. b. Find students to read their question and answer . Step4. Students should listen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repeat them. Tell the students to put the inflections and stresses in the right place in each of the sentences as note by the red markings in each of the four sentences.

六、板书设计:

Lesson 11 : Always Do Your Homework ! Name Liming Jenny Steven Danny Do your homework Help your mother Walk to school Wear dresses 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教学反思:

Lesson 12. Be Safe on the Way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词汇、标准用语和问答。

(2))通过故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本课故事大意,复习本单元的词汇。

2、技能目标:所学词汇和句型的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 对所进行的英语活动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难点

1.通过故事学习,复习本单元所学的四种形状单词。

2.在相应情景下运用本单元所学句型对课后活动进行提问与回答。

3、理解故事大意,在复习部分提前渗透;同时在表演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表达。

三、教具准备磁带、故事插图图片

四、教学过程

Step 1 :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写出下列各词的复数 I _________him _________this ___________her ______ watch

_______child _______photo ________diary ______ day________ foot________ book_______ dress ________ tooth_______ sheep ______box_______ strawberry _____

2、Review the word of Unit 2 Step 2 :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The students answer the questions .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Do you know how to be safe on the street?

2、Learn the story : “Be Safe on the Way ”

(1)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Listen to the tape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 (2 ) Read the students to follow along as you slowly read the story. (3) Play the audiotape for the story. Ask the students to ffollow along in their books silently. Play the audiotape again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along with the tape. (4) Read in groups and role play this story with the pictures. Step 3 Consolidation 1. Review what we have learnt in Unit 2 . 2. Do the activity book.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2 Be Safe on the Way be (always) excited, be (always) very careful , look to the left , be safe, Don’t stand too close to the street. Always remember to be safe on the way. 教学反思:

Lesson 13: seasons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并能运用表示季节的四个单词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及表示天气情况的词cold warm hot cool ice sun wind 2.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熟练的交际,并在此基础上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成功中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四个季节单词

2. 难点: 熟练地运用句型参与交际教学过程:

三、教学用具:表格 ,录音机和磁带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1. Say hello to the Ss.分别出示四幅表示季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回答 how’s the

weather is it? 练习表示天气的句型 Step 2 Presentation 1.Lead-in 以不同季节的不同图片引出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fall (设计意图:在热身中引出新单词,在呈现时教授新单词。并练习询问天气的句型及回答。) 2.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依次通过图片询问的方式来一道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天气

3.Exercise 根据图片填空(冬天的图画)This is _______. It is _____. (春天的图画) This is _______. It is _______. The _______bloom. (夏天的图画)This is _______. It is _______. What a ____ _____ day. (秋天的图画) This is _______. It is _______. The _____blows the leaves off the trees. 4.Game: let’s play a game named guess who I am.(八四幅图分别分给四个同学,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手中的图片,其他同学猜猜他们所描绘时那个季节。) 5. Ask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chant in part 3. On each of the running out from the seasons, students should write spring ,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fter they complete , they should write three sentences about each season beside each season picture.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3: seasons winter spring summer autumn 教学反思:

Lesson 14 Snow! It’s Winter!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 again , put on, take off

2、使用句型I like to____.表达个人喜好。

3、进一步复习掌握表示衣服名称的词和天气情况的单词。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物、图片等让学生获得感知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有合作、有竞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季节穿不同的衣服,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交际。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表示衣服名称的词和天气情况的单词重点单词again , put on, take off 及句型I like to____.。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描绘自己的行为及动作。

四、教具、学具:一些衣服实物、单词卡片、滑冰鞋、录音机、雪橇等。

五、教学过程:

1、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Play “Simon Says”学习“put on, take off“及所学衣服的词汇,例如:指名到教室前面,教师发指令,Put on your scarf. Take off your mitts. (2)学生快速描述每位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说出自己所穿的衣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I am wearing ____. I like red .My sweater is red. (3)(Ask and answer)问答练习

(a).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b).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c).What do you wear in winter/spring/summer/fall? (d).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spring/summer/fall/winter?

2、New concepts

3、a、skate, ski, learn, teach 教师拿出滑冰鞋,边做动作边说:“I like to skate on the ice. Can you skate? Do you want to learn? I can teach you.并用单词卡片学习“skate, learn, teach”

b.用同样的方法教学“ski, I like to ski on the snow.” 学生模仿并结合实际说句子。 C、This is winter. Where are Jenny and Li Ming? 学生听录音或放光盘,回答问题 No.1 A cold, snowy day a) What day is today? b) What season is this? c) What clothes does Jenny/Li Ming wear? d) What do they see? e) What does Danny say? 将学生分组,根据所回答的问题变成一段话,并指明复述,也可分组比赛。 No.2.Where is Danny? 听录音或放光盘,回答问题: a) What does Danny like to do in winter? b) Does Li Ming swim? Why? c)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winter? 回答后,分组讨论自己在不同的季节喜欢做的事情。

3、Class Closing 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 Why?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the season? Talk about them and write down.

六、板书设计: Lesson 14 Snow! It’s Winter In winter I put on my ____.I take off___. What a cold ,snowy day! I’m putting on my scarf. I’m going to take off„„ 教学反思:

Lesson 15: Winter Fun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body, nose, mouth, head, ear, arm leg ,eye 2.介绍自己眼中的winter fun; 了解雪人堆积过程,并能用所学英语进行描述。 情感目标:积极营造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受冬季的乐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喜悦。 学习策略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和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冬趣。

三、教学难点:能够用“First, then”等对堆雪人的过程作贯穿性、整体性的描述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课文VCD光盘,多媒体课件,包有雪人身体各部分图片的纸包。

五、教学过程

Step 1: Presentation 1.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The Seasons Song 2. Make a snowman, make snowballs and throw them, slide on the snow. Step 2: Practice 1. Why? Because _________. 2.eat ___ hungry drink ___ thirsty laugh ___ happy cry ___ sad sleep ___ tired put on ___ cold 3.Read part1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学生读问题然后看1遍课文课件,回答问题,最后核对答案。做练习

1). First, we make a big ball of _____. 2.) Then we make another ______. This one is _______ than the first. 3.) we put ____ snowball on ____ snowball. 4.) Now we make another small snowball. we put it on _____. 5.) Let’s make a ____ on the_________. This carrot is his _____. I have some little rocks for his ______ and _____. I have two sticks for his _____. The snowman is wonderful! 学生读书之后独立完成填空。

Step 3: Production 小组练习,说说怎样堆雪人。边说边画

Step 4: Students should sequences the four sentences by looking at the pictures above and then numbering each of The sentences below in the correct order. Check as a class. Step5: Play the audiotape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sing the song. Step6: Class Closing Step7: Homework: Write some sentences about winter. 教学反思:

Lesson 16: A Skating Lesson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四会词语learn, teach, think,can.

2、能力目标:能运用learn, teach, think等词语进行实际交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培养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听、说、读、写和运用词汇learn, teach, think ,can

三、教具准备:词汇卡片 录音机 课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问候 Hello,boys and girls.

(二)、复习借助图片复习ski, ski on the snow; skate, skate on the ice等词及短语。出示图片并提问: What does Danny do ? Can you ski ? Can you skate ?

(三)、新授: forwards, backwards, turn around.

1、做游戏:“Simon Says.” 先由教师发指令,Stand up. Turn left. Turn right. Walk slowly. Walk quickly. Run fast. Skate. Ski. Walk forwards. Walk backwards. Turn around. 然后由学生发口令。让学生看书中第一部分的图,提问:What is Danny doing?让学生回答。播放录音,让学生看书跟读。

2、出示课文课件认读词 learn, teach, think,can. (四)、新授: learn, teach, think。

1、演示learn, teach, think。教师出示Danny滑冰的图画,和问题Danny is _____ing. 假装不知道怎样拼skate,.引导对话: How to spell “skate”? Hmmm„I am thinking. I am thinking. I don’t know what letter comes first! Can you write “skate”? I want to learn. Can you teach me? I want to learn. Can you teach me? 出示单词learn, teach, think. teach 与teacher从词音和词义上比较教学,think与sink从读音上比较教学。

2、Listen to the radio. Then answer my questions on page45 part2-1,check the answers. 然后让学生看书跟读。

(五)、编对话。给学生一些话题,两人一组编对话,小组展示。话题:fly a kite, swim, play ping-pong, play basketball, skate, ski, play cards, play checkers, make a snowman, play computer games. (六)、Tell students to make up questions for each of the six pictures,and then ask them of a partner. Check as a class. (七)、作业:分别用learn, teach, think,can各造一个句子。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6: A Skating Lesson

learn teach think can I am late. Come on. fall down Can you on the ice? I’m going to teach you to skate. 教学反思:

Lesson 17 I like All Seasons!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运用“Why?” “Because„”进行交流,能在听说读写方面掌握和运用一些关于季节和衣服的单词;能够理解运用并能口头应答下列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My favourite season is _____. Wh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

2、能力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各种服装的词汇并能运用句型做简短的情景对话。如:在教室中两个同学在谈论同学们四季的服装,等等。 会简单描写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会唱歌本课的歌曲。

3、情感目标:用游戏、歌曲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氛围, 运用实物、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加强记忆,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体验。养成一些良好习惯,渗透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和运用一些关于季节和衣服的单词;能够理解运用并能口头应答句子: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My favourite season is _____. Wh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学生的语言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图片、录音机、磁带、单词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Class closing and review:

1、Greeting: Step 2: New concepts: rain sun wind Draw some windows on the blackboard. Find someone to draw picture of the weather. Teacher describes the three pictures of them.

1、The weather is sunny.

2、 It is rainy.

3、 It is windy. Teacher asks others to describe the last picture. Point to the sun, rain, wind and lead the sentence: How’s the weather? Step 3: Review the main structure and practice: What’s your favourite season ? My favourite season is _____. Wh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 How’s the weather? The weather is _____. Step 3: Exercises: 1.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the text: Season Do you like this season? Why?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然后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填写,然后相互提问,纠正。

2. Practice the main structure: Practice in pairs. Make up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phrases. 3. Learn the song of part 2. The season song Step 4: Students should listen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repeat them. Tell the students to put the inflections and stresses in the right place in each of the sentences as note by the red markings in each of the four sentences. Step 5: Homework: Draw your favourite season and write some sentences. Step 6: 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17 I like all seasons! sun rain wind Why? Because ____________.

Season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Do you like this season? Why? 教学反思:

Lesson 18 The Snowman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本单元听说读写方面掌握和运用的单词;能够理解运用并能口头应答一些关于各个季节衣服变化。并以冬季为重点。

2、能力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各种冬季运动的词汇并能运用句型 做简短的情景对话。如:在教室中两个同学在谈论同学们冬季里的活动,等等。

3、情感目标:用游戏、歌曲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更多的关于冬季活动的语句。

2、难点: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句。

三、教具学具: 图片、录音机、冬季的衣服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问候: Sing a song “ The season song”

Step 2: 故事: “The snowman” 利用《教科书》和录音带 阅读前准备: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可以先讨论: 1. Who is in this story? 2. What can this snowman do? (Talk, skate, ski) 3. Why do the students think the snowman is in the refrigerator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Step 4: 阅读:教师先读一遍故事,让学生理解。让后让学生单独朗读。

阅读后讨论:用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对故事的大概意思理解就可以。

1.What can the snowman do? 2. Why is the snowman sad ? 3.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tep 5: 复习重点句型的问答标准用语及口语: Take off ______. Put on _______. Go backwards. Go forwards. Turn around. Why? Because ______. 两人一组进行一对一练习. (学生根据短语自编对话练习)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8 The Snowman Take off ______. Put on _______. Why? Because ______.

教学反思:

Lesson 19 Christmas is coming!

一、教学目标

掌握四会词汇:holiday bring give song tomorrow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四会掌握holiday bring give song tomorrow Christmas tree, Christmas lights, Santa 等词组和单词

教学难点:了解有关圣诞节的等词及在文中的用法。

三、教具:圣诞树、彩灯、圣诞老人、圣诞节课件。

四、教学过程:

Step 1: Free talk. Step 2: New lesson . 1.What’s Christmas? It’s a Western holiday. Christmas, say it, please. On a holiday, people don’t work. Children don’t go to school. Talk about the holidays. 2. Christmas is special. Why? Because we have some special things. Look, this is a special tree. It’s a Christmas tree. Point to the Christmas tree in the front of the blackboard. On Christmas, we can see a special man, too. Look, here is he. (Show Santa.) Do you know his name? His name is Santa. Please discuss it in groups and answer. Step 3: Practise in groups. Answer some questions: What holiday is it? What do you see? Step 4: The text on Page 56. 1.Show the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with actions: invite, bring, give, sing, carol (a special song at Christmas). The students learn to say it. 2.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isten what do they do on Christmas? Then the students answer. 3.What will you do on this Christmas ? Please talk about it in groups. Then you can come to the front and make a role-play. 4.Read after the audiotape. Step 5: Students read the text and match the answers.Then let them have a discussion.

五、板书设计

Lesson 19 Christmas is coming! Christmas tree Santa Christmas lights When is Christmas? It’s December 25th. holiday bring give song tomorrow 教学反思:

Lesson 20 Christmas Tree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四会词汇:yesterday, tomorrow, today, be going to 知道怎样装饰圣诞树。

(二)能力目标:

1.要求能够熟练地向他人描述某人昨天做了哪些事情;今天做什么事情;明天打算做什么事情。

2.能够用所学词汇和句子进行对话,能烘托出装饰圣诞树时的气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多了解西方国家的节日,看一看西方国家的节日与中国的有哪些异同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四会词汇:yesterday, tomorrow, today, card, be going to 难点:区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这三种时态。

三、教具、学具:图片、圣诞树,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1.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Greeting复习在第6册学过的动词的过去式。Today I walk to school. Yesterday I walked to school. Today I eat an ice cream. Yesterday I ate an apple. What do you do today?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板书 Yesterday I _______. Today I ______. walked walk ate eat „ „. 2.Key Concepts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card going to Introduce:介绍tomorrow. 在黑板上写的两组词旁边加上tomorrow 和going to 练习将来时。What day is tomorrow? I’m going to fly a kite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出示各种人物的图片,给出时间 yesterday ,today , tomorrow,让学生用三种时态描述图上内容。

3. 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tore. Christmas is coming. So I saw Christmas trees. They had Christmas lights. They’re very beautiful. I saw Santa. I talked to Santa. At last, I bought Christmas cards. Look,I bring the Christmas cards today. 解释bring的过去式brought. Yesterday I went to the store. Christmas is coming. So I saw Christmas trees. They had Christmas lights. They’re very beautiful. I saw Santa. I talked to Santa. At last, I bought Christmas cards. Look,I bring the Christmas cards today. 教学card.并解释bring的过去式brought. 同样学习walked . 4. How to make a decoration for the tree . Put up a big , cut out Christmas tree and ask each student to make a decoration for it . They can make any object they want as long as they can name it in English and write it on their decoration. When each student has finished, he or she says “There!It’s done. It’s beautiful.” 5. Listen to the tape . Then read the text . 6. Students draw and write part2.

五、板书设计:

Lesson 20 Christmas Tree

Yesterday I _______. Today I__. Tomorrow I am_______. walked walk going to walk bought buy going to buy „ 教学反思:

Lesson 21 Christmas Card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 Christmas Cards ,get ready for , Christmas gifts 能力目标:能够用所学词汇和句子进行对话,能写圣诞卡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 通过课堂上的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乐于竞争,乐于交流,乐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并运用 Christmas Cards ,get ready for , Christmas gifts 难点:用英语进行情景交流。

三、教具学具:单词卡片、若干图片、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2. Review ① When is Christmas ? ② What do you do on Christmas ?

(二)、New concept 1. I suppose there will be a Christmas party tonight. Then lead a dialogue. The students should already know “ song ” . Play “ What’s wrong ? ” with phrases such as : “ I read a song ” or “ I talk a song ” to reinforce this word . Sing a song for Christmas . Ask for a volunteer and lead a dialogue 2. Take some time to talk about Christmas cards. Use the in formation in the Teaching Tip to help you .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at exchanging Christmas cards is a huge part of the Christmas tradition in the West. 3. 介绍如何写圣诞卡, 示范给朋友写圣诞卡。

Use the student book and audiotape. Questions: Who does Li Ming want to send a card to? What does Cousin Jing like? How does Jenny’s family get ready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4.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the text . 5. Let the students make and write a Christmas card in Part3. After they finished,they can share their cards in small groups.

(三)、class closing

五、Blackboard: Lesson 21 Christmas Cards send a card get ready for put up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教学反思:

Lesson 22:Christmas Gifts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四会单词 special,gift;并且在句型中正确运用。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准确运用本课单词special,gift;和句型。 3.情感目标:通过圣诞节赠送礼物,了解西方习俗,同时使学生懂得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会单词special,gift;,理解课文。 难点:正确使用一般将来时态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具:日历、单词卡

四、教学过程:

Step 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1. Greeting Say hello to the students .Ask the wether and date. 2. Review ① Play “ Never Never ” to review adverbs of frequency .(usually sometimes always never) 例如:Li Ming always wears dress ,yes or no? ② Review the words : umbrella buy rainy snowy .(Use the words cards)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Write “shops” and “shopping”on the blackboard. Ask: What do we do when we go to a shop? We go shopping. Talk about this and explain. Play the audiotape of the dialogue and the students listen silently. Explain the main idea and read it twice. Ask two volunteers to read the dialogue. Let several pairs to present in front of the class.

2、Teaching “ the text ”

Read the text and think over the question in part 2. Discuss in groups . Answer the questions . Role – play the text . Step 3. Consolidation Play “special gift ”Use the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of this lesson. Work in groups,then show. Step 4 . Homework

五、板书:

Lesson 22 Christmas Gifts What do you want to buy? Are you going to give gifts?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Christmas 教学反思:

Lesson23 It’s Christmas morning !

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四会单词open,little.

2、了解西方节日——圣诞节互送礼物的习俗。

二、教学重点:掌握四会单词open,little.

三、教学难点:区分三个动词 bring give open

四、教具学具:圣诞老人玩具熊装扮好的圣诞树 礼物盒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Step 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Greeting Step 2 .Presentation

1、Teach “ bring , give , open .”

① Role – play to demonstrate the new vocabulary . Bring a wrapped “ gift ” to class . ② Says : This gift is for . I am bringing the gift . Now I am giving the gift . Open it , ! Look ! It’s a . .. ③ Ask this student to put the toy in his or her pencil – case . The pencil – case now becomes the gift . ④ Stand beside another student in class and give directions to the first students such as : Please bring the gift . Please give the gift . open it ! What is it ? It’s a toy . Practise: Ask some volunteers to do the same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n the Bb . The game is “gift giving “. The teacher asks a volunteer to picks up a gift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 and do the practice with other volunteers.We can do this practice three groups ⑤ Listen to the tape as they follow their books . Play the audiotape The teacher tells the students today ,Santa bring gifts for Jenny Li Ming Danny and so on .Let’s listen .What are the gifts ?What’s the gift from Li Ming to Smith family? ⑥ Divide the class into the small groups as last class . Give your friend your Christmas present . Step 2 Consolidation

1、Listen to the tape .

2、Role – play the dialogue Step3. Students should listen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repeat them. Tell the students to put the inflections and stresses in the right place in each of

the sentences as note by the red markings in each of the four sentences. Step 4 . Homework Prepare some Christmas gifts to your family members

六、Blackboard design Lesson 30 It’s Christmas Morning Dec. 25 I bring a gift for you. I give you the gift. Please open it . It’s a toy. 教学反思:

Lesson24: Maddy’s Christmas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小的总结和复习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听懂会说本课的story : Maddy’s Christmas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歌曲等多种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他们对西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小总结和复习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听懂会说本课的故事:Maddy’s Christmas

四、教具学具:词汇卡片、录音、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Step 1. Class Opening and Review a.Greeting. b.Sing a Song. “Rocking Carol”

Step 2. New Concepts: Maddy’s Christmas 1.Prepare to read Look at the story book carefully .Then answer questions . Where are Maddy and Ann ? What are they doing ? Is Maddy having fun ? Why or why not ? 2.Read播放故事录音,学生静听。

3.Discuss 出示问题,检查学生理解情况:

(1)Did Anna buy Christmas gifts for her family? (2)Did Maddy buy her family a gift ? Why not ? (3)What does Maddy give her family Christmas ? (4)Does her amily like gift ? (5)Do you like this story ? Why or why not ? 4.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 Step 3.Class Closing Homework :全面复习本单元,为小测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Lesson24: Maddy’s Christmas Did Anna buy Christmas gifts for her family?

Did Maddy buy her family a gift ? Why not ? What does Maddy give her family Christmas ? Does her family like gift ? Do you like this story ? Why or why not ? 教学反思:

第6篇: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比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6页的内容和“做一做”的题目,练习十九的第

1、

3、

5、

6、8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一幅比例尺是的教学大楼平面图. 教具准备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1.比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在学习比的意义时,我们已经知道有时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两个数的比来表示.那么,比的意义是什么呢?举例说明比的各部分名称.(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例如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其中3是前项,2是后项,“∶”是比号,并且后项不能等于零.)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写成分数形式?(3∶2可以写成,仍读作3比2.) 教师:两个数的比能不能求出它们的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3∶2==1)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

除法

分数

联系

3∶2=1.5 ┆┆┆ ┆ 前比后 比 项号项 值

3÷2=1.5 ┆┆┆ ┆ 被除除 商 除号数

分 子„3

分数线„─=1.5 分 母„2 ┆

分 数 值

区别

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是一种运算

是一种数教师: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

教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师:什么是比例?并举例说明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例如:5∶6=20∶24,其中5与24叫外项,6与20叫内项.)

教师: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例如:5∶6=20∶24,5×24=6×20.)

教师: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比例.) 例1解比例(1)12∶x=8∶2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3.做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要说明能组成比例的理由.

第2题,先让学生说明1.4是甲数除以乙数的商,还可以表示什么?(表示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比值是1.4的甲数和乙数的比有多少.例如:14∶10,7∶5,28∶20,35∶25等等.教师问:为什么有多种答案?(因为1.4可以看成甲数和乙数的比的比值,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比值不变,所以会有多种答案.)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求比值和化简比 例2求比值: 教师:在做题过程中,要思考解题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做完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整理成下表:

一般方法

求比值

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

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化简比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o除外).

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教师: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要化简比时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解答.例如:

注意:化简比的结果要是一个比,而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96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比例尺

教师出示一幅教学大楼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后提问: (1)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 (2)这个比例尺表示的含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如果实际距离是1米,图上距离就是1厘米.)

(3)比例尺除了写成1100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可以写成1∶100,还可以在线段上标出1厘米的长度所代表的实际距离:

教师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7页上面“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

1、

3、

5、

6、8题.

第7篇: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

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功能单一到综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房屋的变化,知道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这节课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房屋。

(二)新课教学

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师:课件出示不同风格的房屋图片。这些房屋在外形、材料和功能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交流。

教师:介绍各个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建筑间的关系。 教师:除了以上这些,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

学生:交流资料,进一步领悟房屋的建造要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2.分析房屋的构成。

讲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层次,你知道房屋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吗?

教师出示楼房构成层次图,学生诉说楼房是按照什么层次构成的。 提问:外形不同的房屋它们在构成上有何相似之处? 楼房构成的简图: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3.分析自己熟悉的房屋是如何构成的,用简图表示出来。 拓展活动:不同功能的建筑

1.提问:除了我们居住的房屋外,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建筑物呢? 2.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的图片。

讨论:图片所表示的建筑物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教师:请学生根据不同功能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课后调查:我们周围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他们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板书设计:

第一课 常见的建筑

1.认识不同风格的房屋。

傣族竹楼、四川民居、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教特色的房屋、北京四合院等。 2.楼房的构成

一栋楼房(相当于一个系统)——单元房——房间——墙——砖

2.巧妙的结构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房屋的产生、外形和功能、结构与层次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房屋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探究建筑物中力与结构的关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世界中某些结构的奇美,培养学生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 4.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 2.能举例说明建筑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2.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定性或定量地探究力与结构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讲述: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这些不同的结构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呢? 2.板书课题:巧妙的结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1.讲述:上节课布置了查找关于建筑物结构的资料的作业,现在全班分组讨论,观察我们周围的建筑物有哪些形状和结构。 2.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发言。

4.全班一起讨论第八页的几幅图,各属于何种结构。

5.讲述:书上的第九页总结了三种不同的建筑结构,大家还能找出更多与之对应的建筑吗?

6.分组讨论并填图。 7.汇报讨论结果。

8.讲述:想一想你还能制定哪些分类标准,举手回答。 9.汇报结果并将第九页的建筑物结构分类卡填好。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赵州桥:拱形结构。

美国佛罗里达的安普卡特中心:球形结构。 泰姬·马哈尔陵:圆屋顶结构。 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柱型结构。 金字塔:三角结构。 埃菲尔铁塔:框架结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为什么那么稳固呢?与力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出示赵州桥、埃菲尔铁塔等有特色的建筑的图片。 提问: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什么? A.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B.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C.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

2.设计研究方案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研究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

5.讲述:在第10页的几个实验项目中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一个实验进行研究(一个小组合作一个项目)。 步骤:

(1)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6.分组展示研究结果。

7.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1.讲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物体的结构非常巧妙,大家看看书上第11页的几幅图片,看看这些生物的结构与建筑物有哪些相似之处?

2.学生描述图中及自己发现的各种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 3.阅读科学在线

思考:想一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仿生建筑? 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妙的结构

说说下列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1)弧形结构 (2)拱形结构 (3)管状结构 (4)柱体结构 (5)球体结构

3.美丽的建筑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由两个活动组成,“欣赏建筑美”是基本活动,“调查建筑材料”是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先从建筑物自身的造型、图案、色彩、装饰、功能等方面欣赏建筑物的美,再从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及功能的协调性上来进一步欣赏建筑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鉴赏建筑物的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多个方面研究同一件装饰材料的特点。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出一些有关建筑的诗歌、散文中美的意境。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描述某一建筑的特色。

2.能举实例说明可以从哪些方面欣赏建筑的美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对现有的装饰材料(如是否环保等)作出自己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欣赏建筑物的美。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你注意过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吗?留意过公园长廊的雕刻和绘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建筑物的美丽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欣赏建筑美

1.课件出示一组美丽建筑的图片。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美吗?美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交谈;用词语、诗歌或散文来表示建筑物的美。 2.教师归纳

归纳赞美建筑物美的方面:造型、色彩、装饰„„ 3.课件出示一些赞美建筑物的诗,请学生分析这段文字是从哪个方面赞美建筑物的。

(1)讨论:人们是怎样利用周围的环境或创设某种环境来体现建筑物的美? (2)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为你所喜欢的建筑物写一首赞美的诗?

学生写诗并朗诵。 4.教师归纳

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拓展活动:调查建筑装饰材料

1.出示各种各样建筑物装饰材料。

提问:这些建筑材料的图案、造型和颜色是什么样的?

2.结合课前调查得到的一些资料,小组讨论:人们是怎么利用某种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 课后调查:我们学校是利用哪些装饰材料来美化建筑物的?怎样改进效果更好? 板书设计:

第三课 欣赏建筑的美 建筑物美的表现:

(1)表现在自身造型和色彩上。

(2)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

4.人体的组成

教学设计思想: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人体的主要器官和系统,包括其名称和大致的解剖位置,运用类比的方法,理解由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借助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能借助工具(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等方法初步认识人体的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人体结构模型,显微镜,各种细胞装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那么人体内部有哪些器官呢?这些器官又是如何构成我们人体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人体的组成 1.出示人体结构模型。

提问:说说我们人体内部由哪些器官组成?把你所知道的人体内部器官画出来。 2.参照P20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身体相应的位置上找出来。 3.介绍人体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名称。

器官:心脏、肺、胃、肝脏、大肠、小肠、肾脏、脑 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4.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建筑物的组成,说说它和人体的组成有哪些相似之处? 提示:

(1)观察教材P21图片。

(2)用类比的方法:人体的结构层次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 讲述: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 (3)同学间相互交流。 人体的构成: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5.人体的结构除了与建筑物的结构有一定相似外,与机器和植物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请选择某种机器或植物与人体的结构进行类比。 植物体的构成: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植物 机器的构成: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6.提问: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认识,说说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学生:细胞 板书设计:

5.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以“小冬”同学为代表,描述了现在一些青少年同学中经常出现的不注意饮食卫生的现象,借此加强学生对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的重视程度,调动学生探究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与吸收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饮食的重要性,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知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人体消化道模型。 2.能通过调查发现引起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

3.能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有关消化系统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能举例说出各个消化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3.能举实例说明暴饮暴食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危害。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探究治疗消化不良药物的作用。

2.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3.能举实例说明技术的进步给诊断和治疗疾病带来的帮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想像等多种方法在记住消化道名称的基础上,探究消化器官的作用,逐渐感悟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创设情景:

生日聚餐会上,小冬胃口大开,一通狼吞虎咽后,忽然感觉到胃里不太舒服,四肢无力,同学们把他送到消化科。

提问:你遇到过“小冬”这样的事情吗?医生可能会对小冬说什么?小冬会从中学到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要将小冬送到医院去? 学生交流。

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妙的旅行。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奇妙的旅行

1.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

提问:你想知道食物是怎样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吗? 学生观察。 提问: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这些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和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

(1)讨论。 (2)汇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板书)。 2.介绍重要的消化腺。

教师:肝脏、胰脏和唾液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医生给小冬开的药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板书设计:

6.呼吸与交换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主要讲呼吸系统,让学生通过体验呼吸、制作肺模型、测量肺活量、召开呼吸与保健信息发布会等活动,识别呼吸系统中主要器官的组成及其在呼吸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呼吸与保健的具体措施。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5.能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3.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2.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呼吸的过程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肺的图片或模型,测量肺活量的仪器。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观看“肺”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学生交流。

2.讲述: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每天大家都会自然的呼气和吸气,今天我们就再次体验一下呼吸。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呼吸

1.呼吸时胸部的变化。

教师: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的过程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你仔细分析过自己吸气和呼气时胸部是怎样变化的吗? 学生:

(1)互相观察小组同学深呼吸时的胸部变化,体验呼吸的过程。 (2)交流呼吸的过程。 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教师:你观察过吹气球时胸部的变化吗? 学生:吹气球,观察汇报。

讨论:怎样利用这种变化解释呼吸时空气被吸入和废气被排出的过程? 2.分析人体呼吸的过程。 出示人体呼吸过程流程图。

学生:观察、描述人体的呼吸过程。 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教师小结: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讲述:我们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 学生:

(1)讨论、设计方案。 (2)交流制作方法。 (3)制作“肺”模型。 板书设计:

第六课 呼吸与交换 1.呼吸时的胸部变化: 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②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2.呼吸过程:

新鲜空气—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 废气—肺—支气管—气管—喉—鼻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时时刻刻要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的交换,几乎每个人都患过呼吸系统疾病。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呼吸与保健。

1.提问:生活中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呼吸系统的健康呢? 学生:

(1)阅读有关资料。 (2)汇报、交流。 2.调查与交流。

选择生活中有关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进行调查,以“呼吸与保健”为题,召开一个信息发布会,将自己的调查结果用最喜欢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并共同提出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3.阅读教材P30有关感冒的资料。

教师:你自己感冒过吗?如果要服药你会选择感冒药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选择药品时,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说明书中了解药品的有关信息。

学生:阅读感冒药说明书。

教师:如果你感冒了,会选择那种药,为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仅仅靠感冒药能治好感冒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 拓展: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教师: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学生:将自己的肺活量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并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 讲述:适当的加快呼吸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 教师要求学生测量自己在平静时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提问: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为什么? 板书设计:

7.循环与运输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引导学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探究氧气和养料的运输问题,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插图(利用泵灌溉图、人体循环系统示意图、食物传送示意图——孩子们从传送带上取食物并将垃圾放回到传送带上)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2.能想出2种以上测量和计算心率或脉搏的方法。 3.能通过挤压网球推测并描述心脏是怎样工作的。 4.能初步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5.能运用一种调查的方法寻找治疗心脏疾病的新技术。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将自己的方法或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说出心率的定义。

2.能举例说明哪些因素能影响心率的变化。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实例说明新技术如何帮助人们解除疾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综合运用以往学过的方法探究与“心脏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相关的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人体循环系统图,医用听诊器,计时工具。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一个工厂要不断地运来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并要运走它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和废物,可以用什么工具来运呢? 学生:飞机、火车、汽车、轮船„„

教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我们可以用运输系统来概括。也就是说,一个工厂需要一个运输系统。我们的人体好比一个工厂,也需要一个运输系统,需要把肺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到全身各处,也要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那么,人体的运输系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新课教学

出示人体循环系统图。

教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 学生:观察水泵及食品传送图,从中寻找答案。 活动1: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1)分组制作简易听诊器。测一测自己和同学的心率,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2)计算自己在一天中心跳的次数。 心率×24小时×60分 2.心脏的工作原理。 (1)情景创设

用一只手握柱一个网球(或较硬的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 问题1:体验手的感觉。

问题2:用力挤压网球后手的感觉如何?由此联想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2)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反复握拳,体验心脏的工作。 提问:谈谈你的感受?

讲述: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教师:我们用简易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 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 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 学生:一致。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工具:听诊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2.心脏的工作原理。

心脏收缩——血液进入血管——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一天中我们的心跳快慢会发生一些变化,有些时候会感到心跳加快,全身发热,甚至流出汗来。那么,心跳的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2: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提出问题: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假设。

教师:怎样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学生: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3)分组开展探究活动。 (4)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教师小结: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增多,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活动3: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教师: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病痛,甚至重新获得生命;你知道哪些医疗方面的新技术?这些新技术又是怎样帮助人们的呢? 学生:交流自己组搜集到的有关医疗方面的新技术。 板书设计:

8.心理与适应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在引导学生学习感觉、思维、情绪等功能的过程中,渗透神经系统在维持人体正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颇具趣味性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心理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了解一些适应现象及对错觉的体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游戏中出现的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2.能辨别出每一个刺激——反应中的刺激、接受刺激的感官、反应行为和参与反应的结构。 3.能用比较法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适应现象”。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产生“反应时”现象的原因。 2.能举实例说明什么是“错觉”。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举出3个以上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适应现象的实例。 2.能设法找出自己身边利用错觉现象的实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活动感悟人的心理感觉、思维等功能。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木棒,小旗子,有关错觉现象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人类不仅具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身体运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觉、思维、情绪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实现人的心理功能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刺激—反应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方法。 学生:分组开展游戏。

教师:为什么从刺激出现到做出反应,会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游戏中,不同的做出反应的快慢有差别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可借助科学在线的资料)。 教师:在各种刺激—反应游戏中,是什么刺激引起了反应?这些刺激是通过哪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记录表。 学生:汇报,交流。

活动2: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学生:观察看图片,认识各种适应现象。

教师:除感觉器官方面的适应外,还存在另一类适应现象。 学生:体验另一类适应现象。

教师:从以上各种不同的适应现象中,能够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 拓展:体验错觉

教师:在大多数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的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学生:体验错觉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过其他错觉现象吗?人们是怎样应用错觉现象的? 板书设计:

9.健康成长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用简洁生动的语句表达了人体的发育成长是再自然不过的必然规律,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进入青春期时自己身体和心理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怎样正确看待和处理在这一时期可能会出现的疑惑和问题,帮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行动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曲线图中分析出人在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变化的特点。 2.能利用问卷进行调查、统计。

3.能通过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女(男)生欣赏具有什么样特点的男(女)生。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2.能把自己获得的有关青春期健康的信息告诉其他同学。 3.能举例说明与家长、老师交流自己心中苦恼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已经发生了哪些变化。 2.能举实例说明“青春期”自己应注意的生理问题。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通过数据、资料的分析和交流,逐渐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变化,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奇妙的变化,有的阶段变化非常明显,有的阶段变化又不太明显,你注意到了吗?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观察身高、体重和肺活量的统计图表,分析身体在不同时期发生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识读曲线图。 学生:将分析出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学生讨论:我们在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的明显增长发上在人体发育的哪个时期?

教师: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还发生着哪些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祝贺你们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这是人生长河中最关键、最宝贵、最美好的时期,就像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我们可要珍惜哦! 教师:处于青春期的我们,除了身体的变化外,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意识到了吗?

学生:交流心理上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九课 健康成长 青春期的变化: (1)身高变化 (2)体重变化 (3)肺活量

(4)身体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学会健康生活

教师:身体形态的改变,身体功能的完善,心理活动的成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那么,大家了解青春期吗? 学生讨论。 教师:喜欢与同龄人交往是件好事,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 学生:阅读男女生交往要注意的问题。 拓展:我所欣赏的品质与气质 教师:知道学生完成调查问卷。 学生:统计本组的调查问卷。 板书设计:

10.小池塘大世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池塘

(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

(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

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小结: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6)阅读科学在线。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板书设计:

第十课 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 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3.生态系统: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水、空气、土壤、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

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

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 (5)讨论:

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

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

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 (6)展示结果 板书设计:

11.小瓶子大学问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两个活动组织学生查找、分析资料、制作生态瓶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维护生态平衡,认识到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其重点是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活动的趣味性较强,教师要在趣味活动中抓住教学重点,组织好交流总结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小组的生态瓶不能够维持更长时间的原因,改进自己的生态瓶,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生态瓶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自己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的作用。 3.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

4.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5.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3.能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

2.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制作生态瓶,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生态平衡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在分析校园生态系统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物的尸体,周围的环境对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

(二)新课教学

活动1: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 (1)认识生态平衡

查阅资料,寻找更多的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 阅读教材P53资料。 讨论:

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吗?

(2)设计一个生态农业模型或生态系统模型。 阅读科学在线:

北京大兴区留民营村生态农业,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 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 小瓶子大学问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大家想不想制作一个生态瓶来模拟生态系统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试试吧!

(二)新课教学

1.提出研究的任务:你能制作一个生态瓶来模拟生态系统吗?你能通过生态瓶探究如何使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吗? 2.学习制作生态瓶,并设计研究方案。

3.提示:制作前先查阅有关陆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资料,再设计自己的生态系统模型,由哪些成员组成,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怎样使自制的生态系统模型尽量保持长时间的平衡。征求同学和老师的意见后,开始行动。 4.自行设计。 5.交流:自己设计的生态系统模型是如何维持平衡的?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需要做哪些改进?

6.你能参考池塘生态系统,做一个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的模型吗? 根据观察内容设计表格,记下每次观察结果,并画出模型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关系图。 板书设计:

12.小行为大环境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通过“环境情景剧”的形式,力图使生活再现,同时分析平时生活中的行为哪些是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从而提出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的建议,并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本课是对前两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将科学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将人类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行为惟妙惟肖地表演出来。

2.能正确分析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并能对自己的分析说明理由。 3.能提出3条以上具体保护周围生态平衡的措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意识到人类的行为对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人类保护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环境情景剧的表演,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从中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与环境情景剧相关的道具。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每天,我们都要做出许多决定,例如早餐吃什么,上学穿什么,几点开始锻炼等等。也许我们没有意识到,有些看似平常的决定和行为正影响着大环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小行为是怎样影响大环境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1:环境情景剧 1.提出任务:教材P58有4个情景,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景,将本组的决定或采取的行动表演出来。

学生阅读资料,探讨角色分配。 2.表演。

3.讨论:从情景剧中我们须得到哪些启示?

4.交流: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会造成什么影响?今后再作决定或采取行动保护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向人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提建议并交流。 5.阅读科学在线。

讨论:为什么说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板书设计:

13.浩瀚的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围绕银河系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银河系和宇宙的各种特征。 3.能对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说明理由。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科学小论文,并能发现别人或自己 小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正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提出几条保护美丽星空的建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认识宇宙的浩瀚。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银河系和宇宙的图片或资料。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教师:你见过“银河”吗?描述你见过的银河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在晴朗的夜晚,远离都市的灯光,仰望星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的光带横贯天空,那就是银河,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银河系。

(二)新课教学 活动1:银河系和宇宙

教师:关于银河系,我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分小组进行整理,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分小组整理资料。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银河系有关视频)对银河系的情况进行小结。关于银河系,还想知道什么?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学生活动。 教师:关于银河系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认识清楚,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去解开银河系更多的奥秘。 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述“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的关系”。 学生交流。

活动2:给宇宙飞船命名 教师:到茫茫的宇宙中去遨游是人类自古以来最美丽的梦想之一,现在中国少年科学院的“少年宇航局”将发射一艘宇宙飞船,正在征集宇宙飞船的名字,你想不想参加?

要求:参见教材P65页。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

学生互相评价,评选出“最佳命名奖”。 拓展:

1.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野外去观察银河,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2.在城市里容易观察到银河吗?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板书设计:

14.探索宇宙

教学设计思想:

在学生认识了宇宙浩瀚之后,借助认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各种工具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重点学习和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并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初步了解望远镜和火箭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按照要求自己独立进行实物或模型的制作。 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宇宙探测器进行分类。 3.能总结出使火箭飞得更直、更高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望远镜。 2.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资料或意见。

3.能向他人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宇宙探测器的主要用途。 2.能复述“万户”的故事。

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火箭运动的动力来源。 4.能说出影响火箭飞行的因素及其道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说出望远镜的发展对观测太空有什么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种各样的宇宙探测器,从而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制作望远镜的材料,有关宇宙探测器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出示浑天仪图片

提问:这个图片里的物体大家认识吗? 学生观并回答。 讲述:浑天仪是我国古代人民用来研究月球和其他星球的仪器,是东汉的张衡发明的,这表明5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用一些仪器来探索宇宙了,今天我们来看看人类是怎样探索宇宙的。(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制作自己的望远镜

教师:人类探索宇宙少不了要用到望远镜,你知道有一些什么样的望远镜? 学生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望远镜,并作相关介绍。 (如伽利略的折射望远镜、牛顿的反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等,还可以补充介绍其他望远镜,如我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轨道望远镜等) 讨论:了解了这么多的望远镜,你认为望远镜是怎样帮助天文学家提高探索宇宙的能力的?科学技术是怎样影响望远镜的发展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让我们自己来制作一个望远镜。 步骤参见教材P68。

学生、学生制作并互相展评。

(此活动也可以课后完成,视时间而定) 活动2:宇宙探测器

教师:从地球上用望远镜观察宇宙,获得信息是很有限的,到太空中观测,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人类向太空中发射了许多宇宙探测器。你们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各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根据这些探测器的功能进行分类,然后把你们最想和大家分享的告诉大家。 学生整理资料并交流。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它们都有什么用途?你认为探测宇宙组好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力,将各种卫星、载人太空舱或太空探测器发射到太空中。

(二)新课教学

活动3:做个火箭工程师

教师:你知道“万户”吗?能说说他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万户的故事。

教师:古代的火箭曾以火药作为动力,你知道现在的火箭用什么做动力吗? 学生回答。

教师:现在我们用气球做实验来研究火箭的动力问题。 学生做气球实验。

观察思考:气球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学生交流。

教师:火箭工作的原理是用了反冲力的原理,燃料在一个特制的燃烧室里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下喷出,火箭便向前飞去。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枚火箭。

制作步骤参见P71。 学生制作火箭并试飞。 学生研究: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你有什么办法让火箭飞的更直、更高?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里。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我们还只是一个小小的火箭工程师,要成为真正的火箭工程师还需要学习很多,希望同学们努力!我们国家有许多为了祖国的火箭、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学习钱学森爷爷的哪些精神?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15.人造地球卫星

教学目标:

1.了解卫星的特点和分类。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能设法调查各国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人造卫星进行分类。 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 教学教具: 投影、卫星图片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你都知道哪些人造卫星。

二、了解卫星的用途

1.请把你们带来的卫星图片展示出来,你对图片上的卫星了解吗? 2.介绍自己图片上的卫星的特点及用途。

3.东方红1号,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属科学卫星„„ 4.姊妹双星,„„

5.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呢,请你据用途判断卫星的类型,把结果填到空格上 投影示图 出示课件

6.谈谈卫星的应用。

7.依靠我国科学家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卫星从无到有,越来越好,说明了我国人民是聪明的,智慧超人的,勤劳勇敢的!我们应充满自信心,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为祖国作贡献!

8.你最感兴趣的卫星是哪棵,请你说说它的情况。 板书设计

16.在太空中生活

教学目标:

能设法搜集到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各种相关资料。

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发挥创造力设计一个空间工作站。 能利用废旧材料将自己设计的空间工作站制作成模型。

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太空知识提出宇航员在太空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能有根据地对“发展航天技术、探索宇宙的利与弊”提出自己的想法。 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共享资料。

能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宇宙技术的最新发展保持关注。 教学重点:

查阅资料,了解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 教学难点:

设计和建立空间模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到太空中生活,与外星人不期而遇是我们许多孩子的梦想,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宇航员到太空中怎样生活。

二、新授:

1.教师讲解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资料。

2.组织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或图片进行交流。 3.小组讨论,模拟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情景。 4.各小组表演。

5.讨论:在太空中生活与在地球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6.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宇航员在空间站工作的资料。 7.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的空间站。

8.讨论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在你们设计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工作或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发展航天事业的深远意义和崇高价值”展开辩论会。

二、新授:

1.把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两方。

2.双方同学根据自己所持的观点,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展开辩论。 3.教师小结。

4.讨论10项优先考虑的项目并说明理由。 5.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

17.走近科学家

教学目的:

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1.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⑴你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你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二、学习新课; 1.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2.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3.学牛独立获取信息。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4)将查阅的资料及叫记录在资料}片rh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已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5.小组代表,选择并确定呈现、表达方式,演讲排练,准备参加全班演讲赛。

6.学生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所学的技术,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 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和方法。

(1)选择小学阶段所涉及的任意一项科技的发展史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做的研究,

(2)强调研究某项技术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①收集有关资料。

②按照发明的过程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排序整理。重点要体现技术发

明年代、技术改进发展、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几个技术发展阶

段。

2.学生收集和整理某种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町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来获取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整理信息。 3.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在某种技术的发 展过程中,某个科学家的技术发明的重要作用及核心技术的特点。 4.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将学生的发现汇总在一起,利用展牌、墙报等方式展示出来,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共同分享研究成果并吸引更多的同学关注科技发展史,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小结

作业: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提高。

18.科学学习回顾

教学目的: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4.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5.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6.能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重点:

1.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活动的基本类型,梳理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和技能的作用,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教学难点:

1.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思和整理信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知道科学探究技能的种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三年的科学学习即将结束,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学习。

二、新授:

1.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u (1)教师讲述: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经历过许多的科学探究活动,想一想你经历过哪些的科学探究活动。 (2)教材第85页图片,让学生观察后分别同答这些探究活动的类型。 (3)鼓励学生分别举每个类型的3—5个具体探究活动,如设计与制作类的活动;有设计制作风车、小吊车、小火箭„„列表分类记录. (4)提问:除了上述探究活动类型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探究活动的类型·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是什么?说说自己的理由。 (5)学生分组交流。

2.指导认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1)教师提问:一个探究活动需要经历几个探究的环节?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熟悉的课例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几个环节。学生可以选其他活动进行分析.描述并记录每个探究环节的分析结果。

(3)鼓励学生选择分析不同的探究活动过程,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 (4)第86页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分析,尽管科学探究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一般都要经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一一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几个基本的探究环节,但对不同的活动类型,具体的探究环节也有所不同。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有哪些方法和技能。

(1)教师讲述:在科学课上我们要进行科学探究就离不开具体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观察、制作、种植饲养、调查、整理信息、归纳结论、表达与交流等都有具体的片法技能。想一想,在科学课学习中你都掌握了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存交流过程中,可以就某个探究的环节回忆自己所运用的方法和技能。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整理信息的方法等。 根据实际和学生兴趣,鼓励不同小组总结归纳不同的方法和技能。 2.学生体验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1)教师-一边讲述一边投影: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整理信

息的方法有----曲线法、柱状图、扇形图、概念图等。.

(2)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在科学课学习中的一组数据运用上面的力法

来整理信息。

①选择的数据应体现两个量之问的变化,如时间与温度、年龄与体重、时间与小车运行的距离.时间与小鸡的食量等之间的变化;

②尽可能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但不一定每种方法都可行;③绘制图表时要按照具体的方法整理数据、描点、绘图。对于感到难度的学生可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所学的教材中找到更多的图表并加以说明。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掌握方法和技能对探究活动有什么作用。

3.指导学生体会探究活动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 (1)提问:从图中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说说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3)指导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会有什么发现。

小结: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提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和完善在科学课中学到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还要综合运用在语文、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教学板书:

上一篇:少年李四光的故事下一篇:强悍中国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