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美丽的诗歌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这是一首美丽的诗歌

用音乐、诗歌和故事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

【摘 要】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不美丽、不生动,甚至死气沉沉,纯粹的理论、纯粹的制度、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感情的讲授,不要说学生,就连我们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要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历史课,必须使历史课堂美起来。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音乐、诗歌和历史小故事是最佳选择。

【关键词】历史;音乐;诗歌;故事

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已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市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遗憾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改变。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如此的冷落?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课堂不美丽、不生动,甚至死气沉沉,纯粹的理论、纯粹的制度、空洞的概念、没有任何感情的讲授,不要说学生,我们教师自己也觉得索然无味。不美丽,怎能吸引学生?怎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历史课堂美丽起来?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符。”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普遍喜爱音乐,让音乐走进历史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因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促其形象思维的强化,能为师生交往、互动构建平台。音乐是一条流淌的小河,时而湍急,时而温和,永远都被赋予生命的意义。历史是一座高山,巍峨挺拔。山水结合,生机盎然。用音乐为历史教学服务,能够为历史教学插上生命的翅膀,引导学生用关注生命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惊奇地发现历史课是美丽的,是鲜活的。用音乐为历史教学服务,会活跃学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从欣赏音乐的轻松中走进历史,从感受音乐的沉思中走进历史,从体验音乐的美妙中走向知识的殿堂,去汲取去思考去求索。音乐使我们的课堂也不再枯燥,告别沉闷,历史课堂在音乐声中美了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用听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60%,三天后则下降为15%;单用视觉,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70%,三天后则下降为40%;听视觉并用,三小时左右能保持所获得知识的90%,三天后则下降为75%。可见,用声音、影像来传递信息,边欣赏边议论,比单纯的文字材料更生动、具体,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效率也理所当然会更高一些。以抗日战争为例,虽然时间已过去半个世纪,但只要一播放音乐,就能把我们带回到那腥风血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之中,使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人体会到当时全民抗战、同仇敌忾的历史氛围。歌曲《松花江上》形象地再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全曲贯穿了叹息性的音调,采用北方妇女在坟上哭诉亲人的哀婉哭声,集叙述、抒情、悲怆为一体。歌曲的第一乐段以第一人称抒情地诉说家乡故土的富饶和美丽。第二乐段表现反对侵略,强烈要求打回老家去的思想情感。“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沉重而悲凉的音调饱含着愤怒的情绪,对东北同胞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九一八,九一八”反复出现四次,感情层层递进,把东北人民反对侵略者,要求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充分地表现出来。“爹娘啊,爹娘啊”的悲痛声中蕴藏了东北同胞要起来斗争的力量。这一切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这与直接让学生分析九一八事变背景、经过、影响的传统教法相比,效果大不相同,歌曲起到创设情境、烘托铺垫、激发兴趣的作用,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用诗歌提升课堂品味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古至今,脍炙人口的诗篇,可谓浩如烟海,其中反映历史的诗词占了不少篇幅,正如杜甫诗有“诗史”称号,黄遵宪诗有“史诗”之誉,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我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历史课堂的品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例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显示了西周奴隶制国家的强盛和“周天子”的无上权威,是对西周奴隶制的绝好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在讲秦王统一业绩和雄才大略时,引用李白的诗句,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秦王威武雄姿的印象。“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措,朝瞻尔庭有县貊兮……”,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怎能不激起学生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呢?“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农民起义战士昂扬的斗争风貌和扭转乾坤的气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三、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故事一直以来就是孩子的最爱,听故事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历史小故事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生动、最丰富、最典型的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利用这些故事,让历史课魅力无限。在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讲述了明朝大臣钱宰的故事: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屁滚尿流,连忙磕头请罪。学生听得饶有兴趣,我乘兴而问: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因为故事激发了兴趣,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我们不仅可以讲故事,还可以演故事。我们可以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设置情景式历史故事,让学生去充当演员。如在讲《西周宗法制》这一目时,笔者让一位同学扮演周王,去驯服正在为王位争吵不休的嫡长子、二儿子、三女儿和小儿子。通过这样情景式的历史故事演绎,不但增强了学生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西周宗法制的情况。

在历史课堂中给学生有意无意地插讲一些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故事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把历史课变成纯粹的故事课。事实上,有一部分学生只喜欢听故事,而忽视了对历史知识本身的掌握。在这点上,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对历史故事的兴趣转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来,不能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美是教育的磁石,学生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需要美的推动。要想让学生爱上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使历史课堂美起来。打造美丽的历史课堂,音乐、诗歌和历史小故事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方来.高一学生入学前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J].历史教学,2008(7)

[2]朱煜.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9)

作者:潘文杰

第2篇: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歌

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歌,它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在祖国的故土上,它迎来了共和国和谐的旋律!

清晨,鸟语花香,莺歌呢喃,和风与杨柳相伴,孕育着明媚的春光,种子与细雨相伴,收入丰硕的果实!

我们与青春相伴,努力的攀登,不断的进取,成就成功的喜悦!

青春,是一首难忘的诗歌,它扣人心弦,沁人肌理!在美丽的草地上,翩翩起舞

青春,我远远的读你,在静谧的草地上,你的笑声满天飞舞!一如天际的繁星!

青春,是一首绚丽的诗歌,在美丽的绿野里,五彩缤纷!

青春,更是一首动人的诗歌,它的美丽在于她是诱人的,在浪漫的世界里,她们欢声笑语。

江西宜春丰城市荷湖中学初三:黄文娟

第3篇:一首赞美护士的诗歌:美丽的心灵

步覆——轻轻轻轻

面庞——端庄宁静

我们的白衣天使来了

洁白的口罩

一双明亮的眼睛

轻声慢语是你的性格

白色的衣裙是你职业的特征

救死扶伤——你视为天职

护理病人——你视为神圣

多少个夜不能寐的通宵

你柔声抚慰病榻上的呻吟声

床单上的污物伴着刺鼻的血腥

你默默地将它擦拭干净……

你忽略了——

忽略了你那双熬红的眼睛

你忘却了——

忘却了你那张俊俏而消瘦的面孔

你的身心像炉火那样炽烈

你赋与患者更多的爱无私的情

你的生命在这里闪光

你的青春热血在这里沸腾

你细致的关怀

热忱的心灵

使濒临死亡线上的人

起死回生

你凭着坚韧的意志

对事业的忠诚

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日夜穿梭斗转星移

你给予患者的是安详和平静

你用情与人交融

你用心与人沟通

你美美在你的笑容

你美美在你的心灵

讴歌你 赞美你

白衣天使巾帼英雄

“南丁格尔”的精神在你们身上

发扬光大永恒

第4篇: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2、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

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当时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他的妻小却远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在巴蜀东北,故称寄北。

这是一首朴素的小诗。整首诗明白如话,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李商隐的诗里并不多见,他大部分作品以词采“华艳”着称。这首诗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来: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

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第

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演习守旧。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第5篇:五月有奖征文:青春是一首美丽的歌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它包含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有欢声笑语,有忧伤惆怅,有迷惘困惑,更有叛逆冲动。他们交织着形成了青春,这幅美丽的画卷!

青春就像一首美丽的歌,唱着唱着就唱进了我们的心头,经久不忘!

青春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

当我们还在贪恋儿时的童真时,青春却将我们生生拉回了现实!作业、辅导班常常压得我们身心俱疲,我们无不想脱离这苦海!但是,过去终究不会再回去,我们能做的只有加倍努力!

青春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我们只有伴着那奋进的旋律一步步走向成功,那学习的终点站!

青春是一首癫狂的摇滚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内心的反抗、叛逆,更是与日俱增!我们不想再做逆来顺受的乖乖孩,我们要独立!我们开始穿着奇装异服来引得世人的唏嘘,我们开始留飘逸的长发来彰显我们的不同!而当我们这些叛逆期的少年遇上更年期的父母,一场家庭大战更是无可避免,我们也习以为常……

青春是一首癫狂的摇滚乐,我们在青春的躁动中逐渐成熟,逐渐走向那未知的以后!

青春是一首悠扬的抒情歌

在青春岁月中,陪伴我们最多的是朋友!他们会与我们一起走过无数风风雨雨,给予我们温暖!而我们更忘不了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虽然我们不会像孩童般轻易讨得他们欢心,甚至有时会让他们烦得焦头烂额!但是请相信,父母的恩泽长大后我定涌泉相报!还有老师,他们是我们成长的引导者,我们每一个进步都有他们的见证!

青春是一首悠扬的抒情歌,友情、亲情、师生情均是我们礼赞的对象!而我们在他们的期望中,越飞越高,直至划破长空,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飞翔!

青春是一首美丽的歌,而我们也会通过奋斗来谱写一首动人心弦的乐章!河南洛阳洛龙区第二外国语学校初一:李家言

第6篇:这是一首让中国人民感动了37年的歌也是youtube史上被最多外国人听到的中文歌曲

这是一首让中国人民感动了37年的歌,也是YouTube史上被最多外国人听到的中文歌曲...

环球音乐网第182期

歌曲《我爱你中国》创作于1979年,作词为瞿棕,作曲为郑秋枫。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不久,归国华人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拍摄了一部反映爱国华侨心系祖国的电影《海外赤子》。它反映了海外侨胞悲欢离合的故事:女青年黄思华报考部队文工团,虽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转,但因她是华侨女儿,录取工作受到了阻力;“四人帮”被粉碎后,思华终于登上舞台。 资料图:《海外赤子》

随着20世纪80年代初该影片的热播,这首由马来西亚归侨、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演唱的主题曲也在中国大地上唱响。尽管歌词质朴无华,却有动人心魄的激情。它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每当唱起这首歌,都能让人体验到一派喷涌而出的激情,让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都荡漾着对祖国的崇高之爱。

资料图:丁佩英

《我爱你中国》在1980年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1983年获第一届优秀歌曲评选“晨钟奖”。 时至今日,在各类晚会和综艺节目中时常能够听到这首歌,而且涌现了许多有优秀版本、新版本。

首先是电影片段中叶佩英老师的原声许多歌唱家都演绎过这首歌曲,包括谭晶、韩磊、殷秀梅、张英席等,下面是殷秀梅版本

2013年春晚上由青年歌手平安再次演绎,而他在《中国好声音》的演唱视频在Youtube上创下了超过千万的点击量,《我爱你中国》也成为了该网站史上被最多外国人听到的中文歌曲。

第7篇:一首英语诗歌的翻译

一首英语诗歌的翻译,让人体会难以言喻的中国文字之美

【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译一(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译二(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译三(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译四(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译五(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译六(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 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 却傍佳木趁荫涼。 霜风清和更初霁, 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 尤恐流年拆鸳鸯。

【编后语】

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中文这样产生出如此极具美感的文字来。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各种无厘头的网络时尚用语时,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感动呢?

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浩瀚灿烂的宇宙,便奇迹般的出现了美丽的生命。众神观看这奇妙的世界,无意中发现,人,早已贵为万物之尊,吸收了日月之精华,汲取众神的智慧。众神无语,而他们的沉默则成就了人类的语言。于是,英语、法语、日语„„各种语言如音符花雨般缤纷飞扬。而在这些璀璨无比的人类智慧结晶中,最美丽动人的,无疑便是那最奇特最源远流长的汉语了。

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艳丽。当它被古人创造之时起,它便函命中注定要伴随着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它象天上的月,在一边观看历史的轮回,岁月的变迁。因为汉语之美,才令多少文人墨客写下彪炳千秋的文章名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种悲凉,无论翻译成什么语言,也无法达到个中的那份沦桑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种闺房幽怨,大概汉语最为得意的妩媚吧?!“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此宏伟的气势,哪种语言不是望尘莫及?!

汉语之美,是汪洋国那一掬清水,透明而沉重。它里面有一种叫作“历史”的水分子,太重太重了。字里行间,中国人的血泪无时无刻不在浮现。当屈原在汩罗江边时“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忧虑便化作一粒粒沉重的汉语,被屈原写在《离骚》上;当曹雪芹在悼红轩中阅数十载,“刻”下《红楼梦》时,谁的灵魂不被汉语震撼,谁的心灵不在颤动?我之所以用“刻”,是因为这么沉重的汉语已经令“写”字无所承受了。

汉语之美,是群山中的珠穆朗玛,稳重而脱俗。所有的故事可以胡编乱造,所有的情节可以轻描淡写,所有的图案都可以东拼西凑,唯有汉语,它是真实的,厚重的,完整的,它无法用别的语言代替。它的美,在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中殷红。它方方正正,成为人们做人的标准。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到至死不屈服的刘胡兰,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一切的一切,如同古老的情歌,被一串汉语轻轻拔动。汉语,稳稳重重地教出一拔又一拔稳稳重重的人。它同时还令迁客骚人们心胸广阔,超凡脱俗,不信?请看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请看那“不与培缕为类”的,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柳宗元,请看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汉语的动人旋律、感人的韵味,岂是我一支小小的笔所能描述的?

夜阑人静,独守一隅,指尖轻轻划过泛黄的纸页,洁白的思绪便展开了天使般的翅膀,在汉语中方块字里飞翔。此时,仅需一杯清茶,伴着书香流入心田,就可以领略到汉语的无穷魅力。

汉语之美,先把人引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境界,尔后,又把人领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界,最后又把人带入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汉语都给予了人们永恒的美感,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为它如痴如醉如狂。

上一篇:计划生育会议典型发言下一篇:读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