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及阻碍,以期探索适合河南农业经济产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优势阻碍河南省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 篇1:

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恶化了农村金融吗?

摘要:1996年启动的农村融体制改革,使中国农村金融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以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引发的评论最多。一种颇具影响的观点是,这一改革直接导致农村金融形势恶化。为验证这一观点,本文选取1985-2008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数据,以1997年为转折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大规模撤离农村并未使农村金融发展发生显著的结构性变化,农村金融市场也并未明显恶化。最后本文从农户信贷特点和农村信用社经营特点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农村金融改革;Chow检验;农户信贷;农村信用社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其中,从1996年起开启的一轮以农村信用社为重点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影响最为深远,其主要目的是改变农村金融以国有产权为单一主导的格局,恢复以合作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次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制度设计,这次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1996年农村信用社和中国农业银行脱钩,农村信用社重新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第二,1997年起,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收缩,大规模撤并县以下金融机构;第三,从1998年起,国家对民间金融非法性的界定,直接导致和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转入地下;第四,1999年,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出发,国家取缔了农村合作基金会。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难免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全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最为学术界所瞩目。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大量国有金融机构从农村退出,其结果是恶化了农村金融形势。林毅夫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以后,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历史包袱过于沉重,难以满足农村经济活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何光文、冯兴元、荣艺华从制度变迁角度进行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政府主导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带来农村金融市场的收缩,使农村金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地带。冯兴元、张军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进行的分析表明,1996年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脱钩后,不但没有被拉回合作化的道路,反而明显出现脱离农村的倾向。郑冉冉、张孝岩认为,1997年以后国有金融机构不断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压抑了农村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实际上已经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作者:扈映 陈伟鑫 王振江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 篇2:

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及阻碍分析

【摘要】本文在分析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及阻碍,以期探索适合河南农业经济产业化道路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优势 阻碍

河南省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03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之后,河南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表现为:农业产业基地规模逐渐扩大;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能力增强;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要参与者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注重品牌建设,打造“思念”水饺、“金苑”面粉、“莲花”味精、“双汇”火腿肠等一系列国内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等等。河南省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经济发展现状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一、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推进的有利条件

(一)自然条件优越

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省处于居中的位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异常方便。河南省平原广袤,山川秀丽,地理气候条件适中;全省耕地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产,河南省有很多名优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灵宝苹果等。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龙头企业逐步壮大和农民组织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优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进入了全面启动、加速推进、优化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以双汇、莲花、白象、科迪、大用、众品、华英、三全等为代表的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了高科技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省有40%多的农户加入到农业产业化组织中,户均收入1300多元。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显著增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中心,由21个市级农科所、30个县级农业试验站组成的全省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十五”以来,河南省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创办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中心、农村区域科技中介组织,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民科技培训,从上到下形成了以科技人员为骨干,以各类技术服务组织为纽带,以科技示范乡、村、户为基点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障碍因素

近年来,凭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多种经营模式的推动下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和改善。

(一)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发展程度还不够,发展水平还不高。不仅单个产品、单个市场主体竞争力弱,而且包括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科技和产品质量、品牌与价格以及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化体系的综合竞争力也较弱。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也是限制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农户经营规模较小、分散化程度较高、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育程度不同、业务范围狭小。

(二)合同关系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

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各方实现“共赢”的基础。

目前,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不紧密,龙头企业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强势地位,缺乏对农民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同时,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一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稳固的合同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很多只是简单的买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三)金融体制滞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困难

农业是弱质产业和风险性高的产业,生产周期长,比较利益低,故而大多数农村资金流向非农产业,资金外流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河南省农村仅通过四大国有银行县域分支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流失的资金就从2000年的200多亿元,猛增到2000亿元以上。同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收缩,各大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农村乡镇网点,现在只剩下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条件的要求农民通常难以达到,加之长时期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不足,农业科普推广缓慢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需的科技支撑需要农业科普的推广,农业科普工作对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些部门和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重经济、轻科普”的现象,导致涉农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同时,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低,不利于农业化的顺利发展,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技推广人员缺乏,严重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使用,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对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是关系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及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我们扬长避短,进一步发挥现有优势,实现政策性突破,以寻求更加科学、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雷瑛,于海飞.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5):22-23.

[2]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74-279.

[3]仝孟蛟.论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J].区域经济,2009(12):37-38.

[4]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25.

[5]陈少强.中国农业产业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3-56.

作者简介:张曦(1985-),女,汉族,河南新乡人,就职于新乡学院商学院,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

作者:张曦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金融论文 篇3:

关于支付清算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支付清算工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基础性服务工作。为促进支付清算业务更好地服务“三农”,满足农村地区多层次、多样化的支付清算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对天津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服务;支持清算;新农村建设

一、天津市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现状

(一)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通过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天津邮政储汇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截至2007年11月底,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共设立524个网点,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的21.34%。2007年1~11月,天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处理大、小额支付业务133.29万笔,清算资金4104,27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7.62%、3.30%;处理支票影像业务4.61万笔,占总业务量的21.78%;处理同城票据交换提出、提入业务288.44万笔,清算资金1873.64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19.21%、9.90%;通过银行(邮储)行内资金汇划系统处理业务39.49万笔,清算资金892.01亿元,分别占总业务量的4.63%、5.15%。

(二)完整的农村支付清算系统基本建成

随着近几年天津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的加快建设,完整的支付清算系统已经覆盖到了广大农村地区。这些系统主要包括:大、小额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银行卡系统、农发行和农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邮政储蓄行内汇兑系统,以及2007年9月农村合作银行加入的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这些系统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资金周转,目前农村地区每笔结算业务的平均资金到账时间比2004年提前了2至3天。以2007年1至11月农村地区2516.9亿元的资金清算量为基数,由于资金提前到账,相当于减少在途资金占用约10亿元,提高了农村地区的资金使用效率,为天津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三)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增添新品种

在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推动下,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天津农村合作银行不断加强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2004年5月1日开办了银行卡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计发卡156.5万张;2007年9月10日农信银汇兑银行汇票业务系统开通运行,开办了汇票业务,截至2007年11月底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1007笔,金额20.82亿元;开办本票业务的机构网点不断增加,截至11月底已达到了57家,2007年1至11月,累计签发银行本票434笔,金额34.32亿元。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改变了农村地区工商企业以现金结算为主的状况,为农村地区商品交易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结算工具。

天津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市场交易、招商引资等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郊区工业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天津农村地区生产总值达1241.9亿元,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提升至28.6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15个,总资产达到90亿元;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加610元,实现人均纯收入7942元。

二、农村支付清算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

在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农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汇局在农村地区的机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三家银行以及邮政储汇局在农村的机构网点数量从2004年的646个降到了2007年的524个,年均减少7.2%,其中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的机构数量约减少了三分之一。天滓市区平均每0.3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市区银行机构多为规模较大的分支行网点;在农村平均每0.98万人拥有一个银行网点,且农村地区多为储蓄所机构。支付结算服务在城乡之间的覆盖水平差异较大,同时由于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机构数量萎缩,导致缺乏竞争,农村的支付清算服务功能弱化,主动拓展服务市场积极性不高。

(二)从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调查中发现,一些基层农村金融机构配备的高素质一线临柜人员较少,员工缺乏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有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多年不进新人,员工平均年龄偏大,且支付清算业务知识培训不足,导致从业人员支付清算服务素质和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三)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

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是支付清算服务的重要载体,硬件设备的配备水平直接决定了支付清算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基层金融网点办理业务使用的计算机数量少、且型号陈旧,计算机出现故障后,没有备用设备,修理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影响业务处理。二是支付清算业务自动处理机具配备不足,农村地区ATM自动柜员机数量为269台,占全市8.54%,农村地区平均1.91万人拥有一台ATM机,而市区每0,2万人就拥有一台ATM机。而P0S机具的布放则更少,布放数量1308台不到市区布放数量的4%。支付清算的硬件设备配备不足制约了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农村群众宁愿持有现金进行交易,2006年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共向农村地区净投放现金2471.35亿元。

(四)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结算方式传统、结算环节多、票据化程度低,严重影响着其支付结算的效率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系统建设、人员培养等方面的限制,便捷的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地区尚未普及推广。县以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营业网点仅能提供支票、汇兑、绿卡、委托收款等传统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仅能代理发工资、税款的经收、社会低保等少量业务,而面向农村居民生活的结算工具更少;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多为手工操作,增加了结算环节,影响支付结算的效率。

(五)支付清算知识宣传不到位

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的群众对支付清算知识了解不多,大多数被调查的群众不知道实时到账的大额支付系统,不了解异地、跨行资金汇划都有哪些方式;面对进账单、支票、银行卡等结算工具,往往愿意选择携带现金进行交易。此外,农村地区金融网点从业人员的支付清算知识也相对缺乏,许多业务种类了解不深,对于群众的询问不能给以很好的解答。在新的系统和业务开通后,基层网点虽然也根据上级行的指示张贴公告、发放宣传

材料,但由于宣传材料的内容对农民的针对性不强,宣传形式单一,宣传的效果不够理想,直接制约了新支付清算产品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三、提升农村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网络

随着天津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各区县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新的农村产业区、产业聚集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银行业优质金融服务的催化,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需要紧密结合产业经济的发展来提升自身的实力。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应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新集镇、新兴产业区增设网点,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覆盖水平。对于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要保持现在支付清算服务网络的稳定,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扶持,避免这些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机构一步萎缩。

(二)提升支付结算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农发行、农行、农合行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特别应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尽快在农村地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支付清算服务队伍。一是调整或招录一批同志充实到农村支付清算服务一线。二是要加强支付清算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三是要充分利用市区网点和农村网点业务人员素质不平衡的特点,加强两类网点之间的人员交流,让市区网点业务人员的业务知识带入农村网点,激发农村网点业务人员业务创新和拓展服务市场的积极性。此外,要进一步调整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调动从业人员积极性,研究开发针对“三农”特点的支付清算产品,不断提高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水平。

(三)加大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

应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的硬件设备投入,特别是应在基层营业网点增加计算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提升农村金融网点系统化、信息化水平。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合理增加ATM的布放数量,同时在公用事业收费单位、商场超市、酒店宾馆、批发市场、较大规模的个体工商户、加油站等大力推广P0S机具或移动P0S机具。提升金融网络建设水平,提高网络的带宽,提高支付清算业务传输的效率。建议对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硬件设备的投入应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

(四)创新和丰富支付结算工具

推动并指导农村地区商业汇票业务的发展,鼓励个人使用支票结算,大力推广网上支付、电子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完善支付结算代理业务。建议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委托代理等形式,方便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国际结算等业务,促进城市与农村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

(五)加强支付清算知识的宣传普及

加强支付清算产品、支付清算知识在农村地区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是加强对基层营业网点一线业务人员的培训,加深业务人员对各类支付清算知识的理解,确保把优质服务落到实处,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体会到新业务带来的方便。二是有针对地向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财务人员开展支付清算知识培训,普及支付清算知识,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动地选择合适的支付清算工具和产品。三是建立宣传的长效机制,制定宣传规划,明确宣传目标,细化宣传方案,在宣传内容和形式选择上应让农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课题组组长:苏东海

课题组成员:张玉忠 刘 明 杨玉林 崔建红

杨文玲 郭 巍

卢德钢 柳 勇

执笔人:卢德钢 柳 勇

(责任编辑 刘 洋)

作者: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

上一篇:镇团委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幼儿园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