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

摘 要: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它关乎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存在,规定着人类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正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才展开了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画卷。人与人的关系关乎社会秩序,它探究如何以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维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虽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它们也有各自的话语权和各自适用范围。然而近现代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话语权被人与人关系所剥夺,认为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发生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这种殖民化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被遮蔽,生态危机则是这种殖民化的逻辑后果。关键词:人;自然;关系;殖民化

生态危机的发生和自然环境的残破作为当代世界的一个严重事件,暴露了人与自然关系已经陷于严重的不和谐状态,而且这种不和谐状态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在世生存。基于此,谋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化解生态危机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困境就成为世人普遍关切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寻求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各种谋划中,深入追问造成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关键。尽管人们对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缘由作出了各种版本的解读,但笔者认为,近现代以来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所谓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是指现代人用人与人的关系侵占并替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附庸和中介,从而取消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立话语权。正是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造成了自然世界对人类在世生存的本体论关照的缺失,致使现代人把谋求人类自身内部的秩序当作终极目的,把对自然世界的促逼视为人的本真存在。生态危机的发生正是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殖民化的逻辑后果。因此,对被人与人关系遮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去蔽,重新确证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生活中的本体性地位,是建构尊重自然之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地位

自人类被抛到这个世界之后,从事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就成为人类不可剥夺的天命。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这种两种关系构成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直接加工改造自然界的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否定自然存在物的直接存在形态,使其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第二,从形上学高度确证自然世界对人类存在的本体论性质,以实现自然世界对人类在世生存的终极关照,达成维持人与自然世界共在的目的。前者是目的与手段的生产关系,属于人类生存的物质世界;后者是人与终极存在的内在关联关系,即人的本质与自然世界的本质的关系,属于人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世界。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不仅要从自然世界中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源,还要在此基础上理解自然世界的本质,从这个世界的本质中获得指导人类生活的本体性原则,以使人与自然关系除了生物性生存关系外,还能够保持一种超越生物关系的价值关系,从而担保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生存不同于动物的生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活动的组织形式,即人类要组织起来以“群”的形式实现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牵涉的内容主要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所追求的目的是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如人类社会内部生活秩序的完善与正义、劳动成果的公正性分配、社会制度的道义性安排等,以保证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地占有改造自然界的成果,使改造自然界的成果能够满足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整个人类的需要,以及后代人的生存需要。

人与自然关系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使得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也具有两种规定性: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的“人”指认的是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群,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人们必须组织起来才有对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中的“人”指认的是人类整体,这个整体并不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数量概念,而是“质”的概念,亦指人类的自我意识、人性或人的本质。当人们指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将自己与动物区别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时,这种创造人本质的实践活动应该指认的是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因为人只有以自然世界为参照对象,与整个动物界作比较,才能将作为“类”的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性和人的本质只有在与动物作比较中才能得以确认。人与人关系中的人往往指认的是个人或群体,人与人的关系表示的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群体与群体的关系,而不是类的关系。在人与人关系中所确证的人的本性,也只能是人的个性、群体性、阶级性,而不能是整个人类的本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处于同一层面上,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则根本不在同一个言说层次上。只有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指导作用,而不存在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形上学关系的干涉。

人从自然世界中获取自己生存的物质资料,以及运用人与人关系组织这种获取物质资料的活动,实际上都属于生物竞争法则支配权限内的活动,都没有超越生物必然性限制的范围。因为在生物界中所有结群性动物几乎都能够利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关系,即利用一定的群体组织形式捕获所需要的食物对象。而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由于超越了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探究的是自然世界本质对人的本质的内在关联,因此,人对自然世界的本体论把握才是人超越生物界的活动,才属于人作为人的意义生活和价值生活。人以自然世界为参照而确证自己的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是以自然世界为参照确认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同于动物的存在方式,在本体论层面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以确保人类的生活合乎自然宇宙本体性的要求。人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中反照和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才能使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具有人类学的意义。

人类怎样理解自然世界,也就怎样理解人类自我,理解自然世界与认知人类自我具有同一性。如果人将自然世界仅仅看作是一个物质世界,看作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资源库和能源场,那么人也就将自己的类自我视为满足吃喝的生物性自我;如果人将自然世界做本体论理解,也就将自己的类自我理解为具有超越生物属性的本体性自我,理解为真正的人之为人的自我。马丁•布伯在《我与你》这部著作中指出,人对世界持双重态度,因之世界也为他呈现出双重世界。人对世界的双重态度:其一是“我”将世界视为“它”,从而建构起“我—它”关系;其二是“我”将世界视为“你”,从而建构起“我—你”关系。“我—它”关系中的“它”是指物或物的世界,“我—你”关系中的“你”是指作为本体的自然世界,即作为绝对者的世界。而这两种关系中的“我”的确认则栖居于与“它”和与“你”的关联中,说出了“它”或“你”,也就随之确证了“我”。“一旦讲出了‘你’,‘我—你’中之‘我’也就随之溢出。一旦讲出了‘它’,‘我—它’中之‘我’也就随之溢出。”[1]18马丁•布伯认为,尽管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存留于“它”的世界中,但人对“你”的渴望又使人不断地反抗和超越“它”,并且只有进入“你”的世界,才使人成为其人。“人呵,伫立在真理的一切庄严中聆听这样的昭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1]51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决定着人的生存,又规定着人的本质性存在,而人与人的关系仅仅是实现生存关系的组织形式,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具有本源性、基础性、根本性、本体性作用;而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来说,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当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就道破了人与自然关系对人与人关系的支配作用。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尽管人与人的关系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也仅仅局限在加工、改变自然物直接存在形态的领域内,而根本不能凌驾于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之上。

二、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侵犯

对人与自然关系这种更为本源的性质,古代人的理解是较为贴切的。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古希腊文化,都表达了人从自然世界的本体存在中获得指导人类社会生活原则、规定人与人关系的见解。从哲学观念上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受命于天”和“道法自然”观念,阐释了自然世界本身所蕴涵的内在机理乃是人道之本原,人的所作所为都应该根据这种本原而发生,合乎“天命”或合乎“自然”的亦是合乎道德的和应当的,违背“天命”或“自然”则是大逆不道的。在古希腊,人们普遍认为自然宇宙是一个充满灵魂的活的有机体,它在为自身立法的同时也把秩序加于属于它的所有事物,以及人身上;而人则是对自然宇宙的分有,不仅分有它的机体和灵魂,同时也分有它的理性和人性。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人的灵魂和理性均来源于自然宇宙的灵魂和理性,斯多葛学派则提出“人是宇宙之火的一朵火花”,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而生活”,千万不要僭越宇宙之最伟大灵魂为人类安排的自然秩序。从社会观念上讲,中国古代人关于“社会”这一概念的原初规定是,人们为了祭祀神灵而聚集在一起。“‘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旧唐书•玄宗本纪》,书中就有‘村闾社会’的说法,这是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连用。其涵义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聚合到一起。”[2]而先民祭祀的这些神灵往往是自然神,如天神、地神、山神、海神等,它们表达着自然世界意志,代表着令先民敬畏的自然世界。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先民在使用“社会”一词时的心态和他们对社会本质的体认,即人与人组成关系而结成社会完全是为了讨好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世界。既然人类社会的发生是取悦于自然神意的结果,那么作为本体的自然宇宙就内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目的之内,并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古代人为什么在进行改造自然界活动时总是先从事祭祀活动的因由。古代人将自然世界看作是活的、有灵魂和有意志的存在,其中隐喻着人与人的关系守制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优先于人与人关系的价值观念。无独有偶,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经过考证指出,古希腊人关于人与人关系的“伦理” 概念的含义是指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后引申为人的“住所”、“居留”,进而才转化为风俗、习惯和伦理。古希腊人关于“伦理”概念的这种含义的演进也在暗示人们,“伦理”意味着人对大地和“居所”的看守,表达着人与野兽进而人与自然的共同居留,这其中也隐喻着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发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大于人与人关系的价值的伦理情怀。

然而,近代发生的启蒙运动,把古代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这种价值秩序彻底倒转,从而开始了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过程。笛卡儿经过理性的普遍怀疑,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从而确定了人本身的“自我”观念是人与自然关系发生的逻辑在先的起点。人是能思维的主体、自然是仅具有广延属性的客体,就成为现代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性规定。人与自然的本体论关系由此转化为认识论关系,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形上学关系的遗忘。康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人类自我,认为人与自然关系仅仅属于纯粹理性的领域,而纯粹理性能够运用先验范畴确保人为自然立法;人与人的关系则属于实践理性的本体论领域,人只有作为由人与人关系构成的“目的王国”的成员才能成为人之为人的存在。康德把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价值秩序规定为:实践理性高于纯粹理性,人首先在人与人关系的本体存在中为自身立法,才能确保为自然立法,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大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更是从辩证法的角度明确了“自我”这个概念的社会性质,他认为,当个体形成“自我”概念时,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我”是相对于“你”和“他”而言的,“我”是在与“你”、与“他”的关系中确认的,没有“你”和“他”的人与人关系,就不能形成“自我”的概念。黑格尔同时还指出,自然世界的一切皆是人类自我的对象化,自然界就是自我异化的精神,人类自我的精神才是自然世界的真理性和终极目的。卢卡奇则提出:“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这就是说,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无论把什么看成自然,这一自然总是与人相关的,也不论人与自然的联结采取什么形式,即不论自然的形式是什么,自然的内容、范围和客观性总是受社会制约的。”[3]我国有些学者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着人与人的关系。“人改造自然的行为是人类的社会性的行为;人与自然的协调只能通过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来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评价是以人的价值为尺度的。所以,当我们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实际上把人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把自然定义为人的对象性存在,从而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了人与人的关系之中。”[4]

近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不仅表现在哲学世界观层面上,还深入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生产活动领域。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即现代性社会使商品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之上,从而颠倒了商品价值的等级体系,确立起以交换价值为权力意志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本逻辑。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创造使用价值,满足生活需要和简单再生产,而是为了获取交换价值、创造利润,使资本本身永无止境地得以积累。交换价值发生在人与人关系的情境中,因为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更多地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物质生产关系,它是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创造出来的。当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现代社会的主宰,并支配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即现代社会按照“资本的逻辑”纯粹为了交换而进行商品生产时,在物质生产领域中人与人关系也对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殖民化。

近现代社会之所以发生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是因为现代人抛弃了人与自然世界的本体论关系,认为那是大而无当的问题,属于被现代哲学清除之列。就像胡塞尔所说:“它将所有那些人们归之于或严或宽的形而上学概念的问题,其中包括所有那些被含糊地称作是‘最高的和终极的问题’统统丢弃了。”[5]随着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形上学关系的遗忘,自然世界不再具有终极价值,而被看作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自然有二义:广义的自然是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它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这些范畴是同义的;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或称自然界。它是各种物质系统的总和,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两大类。”[6]既然自然世界是死一般的物质存在,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也就仅仅是改造“物”和利用“物”的关系,其中再也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可供言说和可供追寻。人与自然的关系沉沦为改造物和利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就仅仅具有生物学属性,因此必须由人与人的关系对其社会化,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物界提升出来。只有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真实的关系。在这种现代性思维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支配下,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殖民化就成为必然发生的过程,而且也被现代人认定为是价值合理与应当的过程。

三、人与自然关系被殖民化的后果

在古希腊哲人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世界的形上学问题是有关最高和终极的学问,它具有诸学问之王后的美称,只有形上学的精神才能够赋予一切知识、一切其他学问以终极的意义。但是,随着现代哲学本体论转向认识论,现代社会把人与自然世界的这种本体论关系彻底抛弃了,将哲学的头颅彻底砍掉了。哲学丧失了自己的头颅,人类生活必然会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剥夺了人与自然关系本身的独立话语权,并用人与人关系的言说代替人与自然关系的言说,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灾难性后果。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领域所牵涉的关于人类存在命运和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生存智慧问题被遮蔽,人与自然关系本体论关系中所蕴涵的用于指导人类生存的基本原则被遗忘,结果使现代人像浮萍一样生活在一个没有生存根基的社会状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产生了盲目和反动。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关系所直接指认的问题,是关于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存在以及怎样存在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包括自然世界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自然存在物是实现人类生存目的的手段等工具理性的思考,还应该包括从自然世界形上学存在中获得指导人类生活本体论原则、人与自然世界共在的哲学理性思考。其中,人类怎样进行物质生活,即怎样生产物质产品,怎样分配和交换物质产品,要受人与人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而人与自然世界共在,人在自然世界面前的正当行为的规定,用于指导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生存的基本法则,主要涉及人与自然的形上学关系,并且应该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中引申出来,而与人与人的关系根本无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合理决定着人类的存在命运,而人与人的关系的是否合理则主要牵涉到人类社会秩序的正当性。认识人类能否存在与确认人类生活秩序的正义性并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涉及的问题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领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独立话语权,而且这种独立的话语权是不能被另一方剥夺和取代的。但是,当人与自然关系被人与人关系殖民化后,用对人与人关系的言说置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言说,那么关于人类在自然世界面前的存在大智慧问题就必然被遮蔽。正是这种生存大智慧问题被现代人所遗忘,造成现代人不再对自然世界怀有任何敬重心和敬畏感,只知道一味地向自然世界索取,谋求在物质丰饶中纵欲无度。

尽管现代科学技术也在探究自然界的规律,但这种探究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是:现代科学将自然世界图像化,将自然世界看作是一幅摆置到人类面前并被人类所摆置的图像;现代技术则向自然世界提出蛮横要求,在促逼、摆置、订造意义上将自然世界资源化和能源化。即现代科学技术不是探究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的本真存在,而是变成服务于人与人之间交换关系的工具。尽管现代自然哲学也在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却把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当作人与自然关系的真相,提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之为人的存在就是对自然世界的征服和统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施行殖民主义,用人与人关系的话语言说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现代人在改造自然界的世界活动中失去了行为合理性标准,误把满足人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对自然物的蛮横剥夺视为目的合理与价值合理的行为,结果导致了现代人对自然世界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发生。

其次,现代人丧失了维护自然世界和谐、稳定和美丽的道德责任,使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获得了道德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的辩护。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必然导致现代人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替代并取消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从而把伦理关系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否定并排斥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伦理性。既然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折射或中介着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人只对人的存在和行为负责就等于对人与自然关系负责,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处理好了就等于解决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再从人与自然关系中生发什么道德关系。因此,在现代性的视阈中始终否认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伦理关系,即使在生态危机发生的今天,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直接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人的普遍诉求时,坚持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实行殖民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仍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仅仅存在间接的伦理关系,人为自然世界承担道德义务仅仅是为他人承担着道德义务,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规定并决定着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凌驾于人与自然关系之上,用人与人的关系规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使现代人合乎逻辑地得出结论说:人类对待自然的任何态度和任何行为不经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而天然具有合法性;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任何态度和任何行为、甚至是恶劣态度和掠夺行为都是天经地义、合理而又正当的。正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这种殖民主义倾向,为现代人任意破坏自然环境和肆意掠夺自然资源提供了道德合理性理由,使对自然世界的掠夺和破坏成为一种有价值且值得欲求的行为。尤其是在商品的交换价值支配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资本的逻辑”作用下,现代性社会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利润而消费,为了利润而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所视为魔鬼的贪婪物欲充分激发出来。现代性社会所产生的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浪费的经济运行和物质生活模式,引发了人们有目共睹的生态灾难。

最后,人类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我。人与自然关系被人与人之间关系殖民化,致使现代人不再以自然世界为参照对象确证人类自我,而是用人与人关系规定人的本质,从而造成了人类自我与自然世界的分裂,使人类自我成为仅仅向人与人关系认同的社会自我。如前所述,在人与人关系中形成的社会自我是一种个体性或群体性的自我,在人与自然形上学关系中形成的自我才真正是人的类自我。随着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现代人就用人与人关系中形成的社会自我取代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类自我,认为社会关系中的自我才是人的真实自我,就像我国哲学教科书所说那样,“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其人”。然而,不能发生替代关系的地方发生了替代关系,这一错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人类自我的迷失,使人类真正的自我隐匿或被遮蔽。用人与人关系规定的社会自我,由于它从人与人关系中生发而来,又复归于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它必然仅仅关注人和社会的福祉,而不关心自然世界的死活,不关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即单纯的社会自我本身隐含着对自然世界破坏的张力,因为现代人始终将社会看作是反自然的,将社会视为对抗自然世界的产物。因此,一旦用社会自我完全取代人在自然面前的自我,自然世界被破坏得不堪入目就成为必然。

揭示现代社会发生的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化,目的是反对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殖民主义,争取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立话语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言说属于自己的真实内容。人与自然关系只有在言说了属于自己的本真性内容之后,使人类能够从中获取指导人类生活、维持人与自然世界共在的形上学法则,才能担保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的价值合理性与社会正当性,才能维护人与自然世界的共在。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想否认人与人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实际上,笔者始终坚持并认为,人与人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胡塞尔所说的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的本真存在。只不过是,为了解蔽被人与人关系遮蔽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本真性,为了争取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应用地位和话语权利,才有意凸显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本体论位置。

参考文献:

[1] 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3.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56.

[4]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5.

[5]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9.

[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253.

(责任编辑 朱凯)

On Colonization of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b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AO Mengqin, DOU Jiahui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China)

Key words: human; nature; relationship; colonization

作者:曹孟勤 窦佳卉

第2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沟通的技巧在管理人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沟通的技巧,化解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建立共识,当共识产生后,事业的魅力自然才会展现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际关系,并非是与身俱来的,在经营认得事业中,我们绝对有机会学习沟通技巧,因此要把握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以下提供几个有效沟通的行为法则:

一、自信的态度

一般经营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不随波逐流或唯唯诺诺,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但却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的相当清楚,并且肯定自己,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信,日子过得很开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会沟通的人。

二、体谅他人的行为

这其中包含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当我们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惟有我们自己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由于我们的了解与尊重,对方也相对体谅你的立场与好意,因而做出积而合适的回应。

三、适当地提示对方

产生矛盾与误会的原因,如果出自对方的健忘,我们的提示正可使对方信守承诺,反之若是对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们并未忘记事情,并且希望对方信守诺言。

四、有效地直接告诉对方

一位知名的谈判专家分享他成功的谈判经验时说到:“我”字在各个国际商谈场合中时常会以“我觉得”,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希望”说出自己的要求或期望为开端,结果常会令人极为满意”,其实,这种行为就是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我们的要求与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诉你所想要表达的对象,将会有效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但要切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五、善于询问与倾听

询问与倾听的行为,是用来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权利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做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行为引起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并且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进而对自己产生好感,一位优秀的沟通高手,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

一个人的成功是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需要观察力的帮助,因此为了提升我们个人的竞争力,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随时有效地与人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使你的事业成功。

有效沟通的15个窍门

1、讲出来

尤其是坦白地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

2、不无根据地批评 无根据地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

3、互相尊重

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地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

4、绝不口出恶言

恶言伤人,就是所谓的祸从口出。

5、不说不该说的话

如果说了不该说的话,往往要花费极大的代价来弥补,正所谓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祸从口出,甚至于还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终生遗憾,所以沟通不能信口雌黄,口无遮拦,但是完全不说话,有时候也会变得更恶劣。

6、情绪中不要沟通,尤其是不能够做出决定时

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讲不明,尤其在情绪中,很容易因冲动而失去理性。如: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妻,反目成仇的父母子女,对峙已久的上司下属等,尤其是不能够在情绪中做出情绪性、冲动性的决定,这很容易让事情不可挽回,令人后悔。

7、 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

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所以,这种沟通无济于事。

8、反省

不只是沟通才需要反省,一切都需要,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如果不想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我错了——这就是一种反省。

9、承认我错了

承认我错了是沟通的消毒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一句我错了勾销了多少新仇旧恨,化解掉多少年打不开的死结,让人豁达开朗,放下武器,重新面对自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10、说对不起

说对不起,不代表我真的有什么天大的错误或做了伤天害理的事,而是一种软化剂,使事情终有回旋的余地,其实有时候你也真的是大错特错——死不认错就是一件大错特错的事。

11、让奇迹发生

如果自己愿意主动认错,就是在替自己与家人创造奇迹,化不可能为可能。

12、爱

一切都是爱,爱是最伟大的治疗师。

13、等待机会

如果没有转机,就要等待,急只会把事情弄糟,当然,不要空等待,成果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要你自己去努力——若不努力,你将什么都没有。

14、耐心

等待唯一不可少的就是耐心,有志者事竟成。

15、智慧

智慧使人执著,而且福至心灵。

第3篇: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

历史长河,滚滚东流,我们走过了当阳恶战的长坂坡,走过了屈辱历史的卢沟桥,但是否有人留意过那心灵之桥的破损呢?它无形,它有形。

女娲造人,是那么淳朴,人之初,性本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淳朴的民风也正在流逝。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靠心来连接的,但当心灵之桥掺入了一些“伪造”产品,如疑心、自私,它将不再坚固。

如今社会,有的尔虞我诈,机关算尽,防人之心不可无,没有心与心的沟通,没有宽宏大量的胸怀,心灵之桥已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凭着出色的成绩让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进入办公室之后,同事们的热情让他十分开心、感动,他便发奋努力工作,业绩是越来越好,可是他发现同事们的热情却是大打折扣,终于有一天,他被“炒”了。原因就是同事们的那份“热情”,初出茅庐的新手那么出色,给上级的印象无非是两种,一是新手的工作水平高,二是其他工作人员出勤不出力,一种嫉妒心理让一个人才被埋没。我们需要深思:难道世上不能有人比我们强吗,民风是怎样的?奸诈?淳朴?有人说,尔虞我诈实民风之不忍;也有人说,只要自己机灵点,他人耍耍手段也没关系…… 上天赋予了我们的生命,也给了我们一颗真诚的心,不要让心灵之桥蒙上一层阴影,打开心灵的大门,用真诚做桥基,用友情做桥面,用沟通做桥栏,让那座美丽的长虹般的心灵之桥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因“桥”而精彩,因“桥”而和谐!

“心灵桥”上的阴霾,是散,是合,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我相信,只要拥有一份真诚和沟通,心灵之桥一定会展现出美丽的身姿,冲破那黎明前的黑暗,迎接光明的来临,就像那雨后的彩虹,长虹贯日!

第4篇:浅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 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你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去听听对方在说什麼,了解对方在想什麼,有什麼感受, 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 沟通过程中可能会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所以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强弱与头脑优秀是否是毫无关系的,世界上有很多人明明头脑很聪明学历很高,但是说话却支离破碎;所以与人沟通时应注意说话的方式,也要考虑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话应该怎样说,这样既能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又能引起对方兴趣,让人接收到你传递的讯息。

沟通时应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能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去倾听,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当一位好听众,用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人的关系。要理解对方的兴趣,边听变揣测对方所关心的所想听的内容,然后再将话题向前推进。有时候使用正确的专业术语沟通虽然能够给人很聪明的感觉,但若不能把意思传达给对方,再漂亮的辞藻也将变成垃圾。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交流方式也多种多样,在有效沟通的同时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最难以把握的莫过于和上司、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了。

领导与部属应该相互支持领导与部属只是分工不同, 在人格上绝无高低贵贱之分; 在人际关系上, 应该形成一种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相互关心、 相互支持的浓厚氛围。 这是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的法宝。和上司交往最重要的是,时时怀以敬意,保持谦虚的心态。这是对经验和成绩都在自己之上的上司应该有的态度,没有这种态度,即使再有工作能力,也难以获得信任。对上司的话以谦虚的姿态倾听,对于这样的部下,人人都自然抱有好感。严守上下级关系,及时时间长了熟悉了也要时时记住公私分明,工作上有疑问,不能擅自做主,而应该马上协商。事实上,不谈IQ及学历,有很多人仅是因为会沟通会处理与上司的关系就得到了好工作与高报酬。

在社会内部,同事是最有亲近感的人了,同事既是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互相帮助又有良性竞争,对个人和公司发展都有利。要牢记公私分明,即使是同事之间,也要有一定的界限,适宜的礼仪不可缺少。同事之间的金钱往来要谨慎,不要传播小道消息,背后说同事的坏话,公司是个集体,最终是会暴露的,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和宽阔的胸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问题,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少说多做,言多必失;要有礼貌、懂得感恩,不要把别人的好视为理所当然,手高眼低;还要遵守时间,信守承诺,以诚待人,相互关心。

在人际交往中, 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因此, 若想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必须首先尊重他人,在尊重的基础上与人沟通交流,打造良好的人际网络。

第5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当今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的重要,一旦关系处的不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很不顺利,甚至有些人还会遭到冷落,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需要互相理解、宽容和关爱。

现在的人大部分心胸很狭窄,见利忘义。甚至有的人总想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却不会关爱别人,对别人好。当今这个世界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如果人们都只顾自己,不去关爱他人,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先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先学会关爱父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的,然后再去关心朋友。但是,对敌人和那些缺德的人,千万不要去关爱他们。 我很同情那些被冷落的人,不如说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不像薛宝钗那些女孩子有父母,被父母带着,总是有说有笑。因为她没有父母所以被冷落,没有人来安慰、关爱她,才使她成为了小心眼、爱哭的女孩子。对她更不公平的就是最后没有嫁给贾宝玉,别人都嫌弃她身体不好,觉得学薛宝钗好,都喜欢薛宝钗,就让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使林黛玉更加愤怒,最后无情的苍天还是夺走了她宝贵的生命。 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尤其是我们山西,环境遭受的污染非常严重,人们总是不关爱大自然,我每次在大街上都能看到有人乱吐痰还没人管。痰里面有细菌,容易让人得肺结核,严重了还会导致死亡,后果非常严重。还有的人爱乱扔垃圾、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环境,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再这样下去的话,人类就会遭到惩罚。 所以,这个世界需要互相关爱,去爱身边的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关爱,人与自然之间也要互相关爱,这样才会变成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 关爱我的王老师 想起王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 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 ”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王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 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王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王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王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王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王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王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 我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的妈妈近来正在给一个高三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是颇有成效。看着妈妈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妈妈说:“ 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的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感羞愧。同时也由衷地敬佩妈妈。 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 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第6篇: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很多种形式,而这其中唯有妈哈哈关爱是最真挚最温情的,也便更加值得珍惜,可也偏偏最容易被忽视。

那是不久以前的一天,我正绻在姥姥家的大沙发上美美地看着电视,电话铃突然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我懒洋洋地拿起电话,妈哈哈声音钻进我的耳朵:“你马上给我回来!”紧接着“哐”的一声电话被挂断了。我先是一懵,接着就慌了神儿,心想:听这个口气妈妈绝对是生气了,可是,她为了什么事生气呢?最近我也没犯错啊!不管怎么琢磨,我还是乖乖地跑下楼奔向回家的方向。

就这样,我带着满心的疑惑和忐忑按响了家的门铃。妈妈用她特有的零下100摄氏度的眼神盯着我,指了指屋门,示意我进屋。我蹑手蹑脚从妈妈身边溜进自己的小屋,只见书桌上整齐的摆着几张揉皱又被抚平的纸条。

紧张的我只觉得纸条看上去有点眼熟,自己好像与它们似曾相识,忍不住凑近细看,“啊!!”的一声尖叫在嗓子眼里卡住了。

原来,那些纸条是我初一时候上课与同学传的小纸条,我怎么会把它们留到现在呢?虽然我现在已经不再传了,可是,妈妈气愤的模样让我没法说这是曾经的过失。妈妈举着纸条对着我喋喋不休,这都快成文物的东西怎么就会跑出来成了我的罪证呢!我心里一千个一万个不服气,妈妈恼妈哈哈,我不出声地嘀咕着:人家都改了还挨说,你烦不烦呀,真是没天理了。

那天,我满载着委屈加不满很久才睡着。第二天,妈妈带我去了商场,给我挑了好几件新衣服,都是我喜欢的特酷的那种。可我呢,即使心里再喜欢,嘴上也只有两个字“还行”。到了中午,我们来到了我最喜欢的餐厅,平时我都会点很多自己爱吃的美食,这回我只冷冷地丢给了妈妈三个字“随便吧”。

妈妈没有计较我的示威,平静地给我点了我最喜欢的菜,等待上菜时我们始终沉默着,当第一个盘子端上来,妈妈打破了沉默:“星儿,对不起。”我愣了一下,摇摇头感觉一下是否真实。当确定对面是妈妈时,我故意装作没听见,把菜送进嘴里慢慢嚼着。妈妈见我没反应轻轻地报以一个温柔的微笑,继续说:“我真的不想和你吵架,每一次和你吵架我比你难过许多,我只是不想看到你学坏。今天,我来到这里给你买衣服,是因为你那天说你想要和电视里看见的那件漂亮衣服一样的上衣。”

衣服?!我许久以前随便说过的一句话,妈妈竟然一直记在心里。我的嗓子一下子哽住了,美味的食物瞬间变得淡而无味无论如何无法咽下去。

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就是对我们报以最大限度的包容,就是在你任性的时候为你着急生气,却在第二天清晨送给你最阳光的微笑。就是在你青春懵懂的青涩躁动中焦虑不安,却在午夜十分为你守候的慈祥笑容。 关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人间挚爱。

那把段尺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一种隔阂,但是有些人互相关爱,让他们更加亲近、和谐、还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事……

那天,要数学考试。离考试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再一次检查我的文具盒,看看文具准备好了没。中性笔,好好地躺在文具盒中;铅笔,乖乖地趴在文具盒里内;橡皮,安静地坐在文具盒里;尺子,咦?尺子跑哪去了?我再一次检查,嘴里还喃喃自语“中性笔,铅笔,橡皮……”还是不见尺子。我看了看表,糟了,快上课了,怎么办?怎么办呢?我着急地看了看旁边的同学,心里想“要是有人可以帮帮我就好了”----可是没有,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地准备着东西,只有我,在焦急地东张西望,六神无主的我心里想有一只调皮的小兔子在嘭嘭直跳,我心想“昨天晚上还在呀,现在怎么没了呢?难道它长翅膀飞了?那我考试怎么办?这次百分之八十的题目都要用上尺子,我该怎么办?向同学借?可是每个同学也都只带了一把呀!我越想越着急。”

就在这时,杨诗祺看见我的样子,便跑过来关心地问:“韦祎然,你怎么了?”我着急地说:“我的尺子不见了,怎么办,要是现在去买肯定来不及,更何况我又没带钱,更不要说回家拿了。怎么办呀……”她听完以后说:“原来是这么回事呀,这好办,交给我吧。”她说完回到自己座位上,把一把崭新的尺子“啪”得一声掰成了两半,我当时就愣了,傻傻地望着她,她看我傻愣在那,“扑哧”一声笑了,说:“还愣在那干什么?快拿着呀!”说着,便把手中的一截断尺子伸向了我,她看我还傻傻地看着她,便把我的手摊开,把尺子放在我的手心,我终于醒了过来,半晌,才说出一句话:“你这是干什么?”她笑着说:“„断尺救人‟呗”……就在这时,上课铃声响了起来……

事后,我一直珍藏着这把断尺,直到现在我还珍藏着……

关爱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爱他人可以从小事做起,譬如你帮助一个同学辅导功课,一个好老师的一句诤言或几句鼓励的话,往往能给学生带来不懈的动力,还比如你扶一个盲人过马路,陪老人谈心……这都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如果你给予了别人关爱,那你自己心里都是美滋滋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老师对我们有关爱,她的爱是无私的!父母给予了我们关爱,他们的爱是伟大的!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关爱,关爱别人,关爱自己!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去养老院探望老人,在那里,我们帮忙打扫卫生,端茶给他们喝,又陪老人们聊天,还表演节目给他们看,他们不知有多开心,笑得连嘴都合不拢了,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我想哭,他们已经老了,剩下的时日不多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多给他们点关心,多点爱护,让他们老有所乐吗?!我想他们心里一定暖洋洋的!

还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华强北买东西,妈妈让我和爸爸在下面等她,她到女人世界上面去买衣服,我和爸爸坐在下面等,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长得蛮漂亮的,还穿着旧校服,但她没有胳膊,靠双脚写字来乞讨,她面前摆着墨、纸还有一个装钱的小红桶,脚趾间夹着一支毛笔,沾了沾墨水,开始写字,她在纸上写了四个大字:鸡年快乐。字还很不错哦!我觉得她好可怜啊!我毫不犹豫地就走过去在那个小红桶里投了五元钱,随后路过的人都纷纷献出了爱心,可让人气愤的是总有一些抱着孩子的父母看了一眼就走了,没有一点爱心,这让那些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了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培养爱心。这个小女孩没有健康的身体,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更没有快乐地在学校读书,她多么需要我们的一颗颗爱心、和一双双温暖的双手啊!

关爱,关爱,爱在身边,无处不在!!!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心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心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心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关爱是一种幸福

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关心是一种付出,关心是一种奉献,关心是一种美德,让我们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学会理解,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爱人”是帆,“爱己”是船,只有彼此的推动和支撑,才能使爱心常存,爱意永驻。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

为人,则是为己。

“关爱生命”是一种负责的生活态度;漠视自己的生命、肆意践踏别人的生命的人是可悲的,也是可恨的,因为他或他们带来的是悲伤、痛苦,甚至仇恨;对一切的生命,我们都应怀有一颗“关爱的心”,我们不仅仅关爱我们的同类,也应关爱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因为在独一无二的生物圈中它们的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才使我们生活的星球更为多姿多彩;关爱生命,我们还要讲究方式,生命的成长有它的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关爱是戕害生命;关爱生命,我们就要告别一切不良嗜好,远离那些会毒害我们生命的东西如毒品,让自己健康地活着也是关爱生命的一种表现……

白开水,果然是醒人良药,睁开眼,看世界,关怀自己,关心他人。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如果一个人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哪怕牺牲的只是一点点,也是难能可贵的。帮助别人常常是帮助了自己

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

朋友,是你播下的友爱、温情的种子,就会发芽、成长;是你帮助过的人、温暖过的人,最终也会令你受益无穷。

只有纯粹的温暖才能温暖人心,只有用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那种被金钱和利益包裹着的所谓帮助,只会引人厌恶而已。

真正的助人者,是通过帮助别人,来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真英雄。他们不思回报,人格的完善就是最高的境界。

无限芬芳落尽,惟有绿树依然。因为它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关爱别人,从身边做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歌词说的好,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很多事情都完不成的。比如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如果光靠一个人捐钱、捐物是毫无作用的。同样在这个世界上,光靠一个人去关爱别人,整个地球就都会变得冷冷清清。

在2002年的一个冬天,小区花园里新搬来一户人家。那家人一个个都穿着不是很保暖的衣服,最引我注目的是那户人家的小孩,大概跟我差不多同龄,这个小孩叫杨西雅。她的脸被刺骨的寒风吹的煞白、吹的冰凉冰凉的,感觉不到一丝的暖气。杨西雅的身上穿着露棉花、破烂不堪、很旧的一件小棉袄。她的站立之处正是风刮的最大的地方,她站在那里,两条细细的小腿一直在发抖。很显然她们家比较贫穷。

到了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照例下到楼下去玩。杨西雅看见我们在楼下玩,她也跟着我们下来了。“我可不可以跟你们一起玩游戏呢?”杨西雅害羞地问。还没有等我们反应过来,一个热心又急性子的伙伴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就一起玩了起来。那天夜里,乌云密布,天空中看不见月亮和星星,可以说是“伸手不见五指”。一个叫陈思雅的伙伴头望着天空自言自语到:“看来很快就要刮台风了。”陈思雅突然冷不丁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我们正津津有味玩着游戏的小伙伴都吓了一大跳,但我们都没有把陈思雅的话放在心上,因为毕竟是这么小的孩子嘛,怎么可能会有先知呢!

我们正玩的起劲呢,突然,一阵狂风吹来。因为我们都穿着暖暖的棉袄,所以只有杨西雅一个人哆嗦。陈思雅看不过去了,心想:杨西雅家里好像很穷似的,好像没有钱买棉袄,嗯我要帮助她,见死不救可不是我陈思雅的风格。正想着,陈思雅把杨西雅的手牢牢牵住,把她牵回了家。从自己的衣柜里拿出了一件崭新的、很保暖的棉袄,毫不犹豫地递给了并帮她穿上了这件暖暖的棉袄。现在杨西雅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啪嗒!”一声杨西雅的一颗眼泪从眼眶里掉了出来。陈思雅望着杨西雅沉默了。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啪嗒……”几声过后,陈思雅这才明白这是感激的泪水。杨西雅开心的笑了,陈思雅望着她,嘴角隐约闪现出一丝的笑容。到了第二天早上,阳光明媚,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幸福快乐地笑了。

是啊!关爱别人是一种美德,你也会开心,被关爱的人也会开心。

第7篇: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演讲稿)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这句话,岂止只是说给帝王将相听的?对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它蕴含着至为宝贵的真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一位外国教授正在给一群留学生上礼仪课。教授在课堂上做了一次互动,一个学生扮演餐厅的服务员,送外卖到教授家。“服务员”咚咚咚敲了三下门,进门后把外卖轻轻地放在桌子上。教授当场指出了“服务员”的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也没自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弄脏了主人家的地板。于是,那名学生按照教授的指点又表演了一次。 可完成后,那名学生仍站在讲台上看着教授。教授提醒他可以下台了。这时,这位学生认真地对教授说:“老师,如果有人给我送外卖,我不会让他换鞋,我宁可自己再拖一次地板,因为那样会伤害那个人的自尊心。还有,对方离开的时候,我会真诚地对他说一声‘谢谢。’”教授愣了一会儿,继而真诚地说了一句:“你说得对,谢谢你!”这时讲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回到现实生活中,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尊老爱幼,要热心助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尊重?因为我们都希望平等。需要我们尊重的人很多,他们是:顶着高温为您准时送货的快递员;路边身穿黄色工作服,为城市美容的环卫工人;地铁站里穿着脏乱,为城市建设半夜而归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是从事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的人。

尊重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很容易发现它,尊重离我们又很远,因为尊重需要付诸行动。它是您收到快递时的一声“谢谢”;它是您在炎炎夏日为他们送上的一瓶水;它是您主动的一个让座。如今,它正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传承,“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只有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尊重才会像燎原之火永不熄灭,中华文明才能熠熠生辉。

上一篇:让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下一篇:员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