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济战略分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和经营战略的调整、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文认为该研究将有助于掌握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基本信息,并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变化,可预测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跨国公司经济战略分析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跨国公司经济战略分析论文 篇1:

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地流入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引起了大家对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本文综合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华的发展战略、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经济安全 资源 策略

一、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主要战略

1.跨国公司的概念

跨国公司是一种新兴的企业形式,在1860年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到了20世纪后期,跨国公司更是迅速发展,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把跨国公司概括为三方面:

首先,跨国公司的成立需要选择一个国家作为基础,并且对外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公司。其次,全球的经营战略。最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生产经营、市场和组织运作。

2.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动因

我国的经济正在飞快的发展。纵观世界市场,由于金融危机和世界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却获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的竞争优势在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目前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吸引外资的诱因已经不再是廉价的劳动力了,而是我们国家广阔的市场潜力。

3.跨国公司对我国主要的投资方式

(1)科技为主导的投资。研发机构的设立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加入WTO,科学技术将会变得日益重要。目前,许多跨国公司争先在华设立总部,争夺领土、占据有利市场来适应高科技产业中产品周期短、市场需求量大、消费者需求复杂的特点。

(2)扩大企业规模的合并 。跨国并购是全球化最明显的特点。通过企业合并,企业规模得到扩大,规模效应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加快直接投资。目前跨国公司对中国高新技术的投资增加的非常快。中国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设立的R&D机构在我国的发展随着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服务于本国在中国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地点。

(4)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引进。外商投资会追求资本报酬最大化,因此一定要求最先进的技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的技术是最好的、最先进的。面向国外的产品会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西方国家是跨国公司争夺的主要产地,美国、日本、欧洲就占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目前中国是许多国家跨国公司认为最有潜力的地区。

二、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1.经济安全的内涵

这个内涵定义起来是很复杂的,首先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化。也是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最后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国的经济权益不受到威胁,客观上不存在受到侵害的可能和事实。它是与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

2.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

(1)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随着汇兑自由化、资本管制宽松化、热钱大量涌入中国,中国金融市场面临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资本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使得经济增长加快,引起通货膨胀,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还很不健全,一定要严格控制热钱涌入,打击投机外商,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2)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资源安全的影响

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中国的资源随着跨国公司的进驻变得更加短缺。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加剧了我国资源紧缺的局面,我国的资源安全受到的威胁。

(3)跨国公司垄断局面对中国传统产业安全的影响

跨国公司进驻中国确实在技术和资金上有帮助,但是他们也占据了本土大部分市场,不利于我国长期发展。尤其是中国进入WTO以后,民族企业的发展更是越来越难与跨国公司抗争。而跨国公司的目的更是赤裸裸想占据中国的主导市场。据调查国内一些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已经被外商控制。一旦外商控制了内资市场,中国的民族产业发展也会受限。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路与对策

1.严格限制跨国公司规模

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本国资源不足。因此我们既要欢迎外资,也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进外资。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我们应该吸取美国的教训,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提高资本投资率,确保中国的资源合理的配置。拉动内需,深化金融政策。

(2)通过引进外资和提高质量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从中小资本向大资本转变;改变目前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占引资主导地位的局面。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

中国作为WTO一员,必须做到公平的对待外资和内资,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杜绝一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润。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按照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惯例合理规范外商的投资经营活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系统,加强对外资的预警和监测

对关键产业的流程进行规范评估很重要,要在竞争和评估中找到不足,改正并且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谨防跨国公司对市场垄断。实施由我国建立数据库,并且将信息公开化。中国应成立外资管理机构,管理全国的外资工作,制定国家的利用外资政策、定期对各地审批项目进行检查等,保证外资的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淮.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与国际化对策[J].经济问题,2006,(7)

[2]孟旭光.关于国土资源经济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8,(2)

[3]吴承康等.能源科学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4)

作者:程艳

跨国公司经济战略分析论文 篇2:

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摘 要] 本文对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和经营战略的调整、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文认为该研究将有助于掌握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基本信息,并根据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变化,可预测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趋势。

[关键词] 跨国公司 在华战略调整 影响因素

从跨国公司出现以来,它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其支配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而且是全球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组织。因此,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状况、战略调整和投资环境变化等已成为国家、有关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最关注的焦点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为了加深人们对跨国公司及其行为和跨国公司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方面影响的理解,每年发表一份《世界投资报告》。1993年,该方案转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下。目前UNCTAD是联合国秘书处内具体负责与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有关的所有事务的中心机构。UNCTAD力求加深人们对跨国公司的性质及跨国公司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方面影响的理解,促进跨国公司对本国发展目标和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处理跨国公司问题中的谈判能力,并努力为国际投资和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关于跨国公司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John Dunning和Raymond Vernon的研究。1953年,John Dunning 做了一项《研究美国对英国制造业进行直接投资》的项目。三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Dunning, 1958)。这本书对今后的跨国公司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基础。1960年,Raymond Vernon 在哈佛商学院组织了一项《哈佛多国企业》的项目。经过12年的努力,该项目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虽然,Dunning和 Vernon 对TNC 行为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分析的重点是国家不是公司。Dunning 的研究重点在于规范跨国公司及其有关国家政策。

90年代以来,对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和在华经营战略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专家学者对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已进行比较系统地调查,并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他们的研究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和在华经营战略的调整及其原因

90年代以来,中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状况和在华战略调整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首先,在1994年,他集中调查了戴姆勒—奔驰、大众汽车公司、西门子、赫希斯特、巴斯夫、拜耳、蒂森、博世、金属公司、克虏伯、贝塔斯曼、亨克尔等12家德国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情况,并得出了一些德国大跨国公司加强对华投资的原因。它们是我国改革日益深人、开放日益扩大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德国大跨国公司在华贸易和投资取得的成功以及德国政府和大公司调整对外经济战略重点的结果等。其次,从1995年9月~1996年7月,他通过走访深圳、杭州、上海、南京、青岛、天津、沈阳、大连和北京等地的83家著名跨国公司的投资企业,得出这些跨国公司对华增资的原因。如,有的由于经营状况良好所以想投入新资金扩大经营,有的由于经营条件有了变化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才能维持企业的竞争力,有的为增加自己的股权来增加自己在企业中的影响力,有的为适应生产需要和扩大规模投资或决定增资等。再次,他通过对德、美、日、韩等4国跨国公司的调查发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些跨国公司都进行了全球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结构改革。而且,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跨国公司也进行了在华战略的调整。最后,他通过对入世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状况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认为跨国公司在不断加大在华投资规模、延续在华产业链条以及整合在华企业集团。另外,楚永生(2005)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变化入手,分析了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从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全球一体化或者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并把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的转变分成了三个步骤两个阶段:第一步在华设立办事部;第二步与中方企业合作,以获取生产性资源为导向的浅度一体化战略实施阶段;第三步并购本土企业迁来总部,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标的深度一体化战略实施阶段。

二、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的影响因素

21世纪,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环境的变化和战略的调整以及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和在华战略的调整给国内学者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问题。如,杨学军(2004)从战略-环境的角度出发,从内外部环境变化推演出了跨国公司增资扩股的12个动因并归入四个因子:组织效率寻求因子、环境诱发因子、母公司资源与战略调整因子和知识保护因子;姚战琪(2004)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等不同来源的资本在华投资企业的市场战略差异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来源外商在华投资的影响因素:中国市场潜力、中国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的制造业工资成本的差异、外资来源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外资来源国对华出口等;邱立成和陈瑜(2004)认为有以下一些因素推动了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实施管理本土化战略:母国市场要素价格上涨(跨国公司雇佣外派人员的投人过大),东道国的政策和和经济特征(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逐步形成、人事制度的逐步宽松),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整体投资战略)的调整,信息革命等;楚永生(2005)在跨研究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独资化”趋势的过程中发现,跨国公司在华经过多年的合资过程,在华经营的外部风险进一步降低或消除,而内部风险开始日益突出,主要是与中方合资者的文化冲突、管理冲突尤其利益冲突等不断加剧。从而认为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促使了跨国公司改变其经营战略。关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变化及其原因的研究,刘博和曾国军(2005)结合中国的转型经济特征、环境变化和跨国公司战略倾向,分析了在华子公司战略变化的影响因素。他们通过对世界500强及在华子公司的问卷调查发现:全球战略的驱动、中国市场重要程度增加和母公司在华经验的丰富是子公司战略演变的最主要原因,而优惠政策的重要性减弱。

总之,跨国公司在华战略调整不仅是因为中国投资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高速增长、加入WTO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等)的变化而更多是因为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的原因。另外,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调整主要受全球战略的驱动、中国投资环境改善和在华经验丰富的影响。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管理者的价值观及组织关系对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调整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3: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United Nations,New York,1993

[2]John H. Dunning(1999),Forty years on:American investment in Brit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visited,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8(2)

[3]Raymond Vernon(1999),The Harvar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Projec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8(2)

[4]王志乐:德国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情况的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1994(4)

[5]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新变化[J].科技智囊《咨询》专刊,2005(2)

[6]楚永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控股”、“独资化”趋势研究[D].西北大学,2005

[7]杨学军:跨国公司在华增资扩股的动因研究[J].南方经济,2004(12)

[8]姚战琪: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不同来源外商对华投资市场战略差异的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3)

[9]邱立成 陈 瑜:在华跨国公司管理本土化及其影响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0]刘 博 曾国军: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战略演变的动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5)

作者:阿提坎木

跨国公司经济战略分析论文 篇3:

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特征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技术成为决定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新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的实施是随着其进入中国的步伐逐步实现的。从最初的简单的技术转让到试探性投资,然后到大规模的技术转让和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经历了从技术应用战略到技术增长战略的过程。本文从国别、行业和区位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实施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技术战略技术增长战略技术应用战略

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技术成为决定跨国公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技术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已经成为战略管理的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技术战略成为许多跨国公司战略的核心。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投资扩张的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加紧技术战略的实施。

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的演变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是随着其进入中国的步伐逐步实现的。从最初的简单的技术转让到试探性投资,然后到大规模的技术转让和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经历了从技术应用到技术增长的过程。随着在中国战略性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的深度增加,研发投资和技术联盟进一步加强。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大体经历了外部化技术应用战略、内部化技术应用战略和技术增长战略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79改革开放到1992年。这段时期,跨国公司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实行外部化技术应用为主的技术战略。跨国公司通过包括技术出售、许可贸易、资本贸易、技术援助等方式,扩大技术应用,占领国外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

这段时期,一些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一些内部化的技术应用,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使技术在公司内部的转移。例如:西门子公司1990年在中国成立了北京国际交换系统有限公司,向中国的子公司转移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EWSD交换系统。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以实施内部化技术应用战略为主。这一阶段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技术环境有很大改善,加上政府的优惠政策,促使跨国公司大规模的对华投资。伴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独资企业的建立,跨国公司可以便利的通过内部市场在国外进行技术应用,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

第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主要以技术增长战略为主,主要表现为研发投资和技术联盟的迅速发展。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深入和竞争的愈演愈烈,单单技术应用已经无法维持并提升跨国公司自身的技术优势了。于是众多跨国公司不仅全面实施技术应用战略,而且向技术增长战略转变。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市场从事研发和技术联盟活动。

二、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技术战略的行业特征

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初的技术战略的实施主要在机械制造业,基本上是通过技术贸易、工程承包等外部化转移的方式,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开放,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技术战略的行业更加广泛和深入。一般说来,高技术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行业的技术投入比较大,专利的转让或申请相对较高,因而,这些行业的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实施程度比较深入,基本上涉及研发投资和技术联盟。

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技术战略的行业特征:

行业的研发投资比例,比例越高,技术战略实施程度越高。行业跨国公司生产性机构投资比例与技术转移的规模(数量和金额)。主要是衡量技术转移的程度,生产性机构越多,技术转移数量越多,表明越倾向于内部化转移。

研究发现,电子信息行业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最多,在被调查的64家跨国公司中,有37家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占该行业被调查公司的57.8%,占被调查研发机构的52.1%。其次是交通工具、能源化工、医药行业,而建筑、材料行业的研发机构比例比较小。 另外,根据商务部2004年各行业技术引进的统计,对比行业跨国公司数量,发现呈现出的趋势与上述相同,电子信息、交通工具、能源化工仍是技术战略实施较深入的行业。可以说,电子信息、交通工具、能源化工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实施程度较为深入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行业的技术发展迅速

电子信息、交通工具、能源化工行业对技术的适用性要求比较高,技术更新快,特别是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技术创新程度高,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不得不加大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同时开发新的技术,因而技术战略的实施比较深入。另外在电子信息、交通工具、能源化工等技术、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行业的寡占程度越强,相应的寡占反应越明显,即一国的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投资后,同行业的其他跨国公司也会紧随其后到海外投资的行为,这种寡占反应使得行业的竞争加剧,促使跨国公司不得不投入更新的技术以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因而技术战略的实施比较深入。

(二)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驱使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提到跨国公司选择海外投资是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三项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跨国公司在华的技术战略也是权衡这些利弊的结果。技术的外部化转移主要是跨国公司利用自身技术的所有权优势攫取最大的商业利润,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发展,维持技术优势的内部化就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重点选择,因而伴之以内部化的技术转移。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跨国公司不满足于技术的应用转移而更加着眼于技术的开发和知识资源的获取,从而将技术战略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增长战略上来。

(三)中国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

与中国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关。R&D活动是企业最昂贵的经营活动之一,而R&D成本中最大一部分是科研人员的工资。由于这些行业的特性,对R&D的需求较高,因而研发成本是决定这些行业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技术战略的区位特征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技术战略的区位选择还是倾向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地区技术战略实施程度比较深。但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跨国公司加大了中西部地区技术战略的实施,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步渗透的区位特征。

(一)东部仍然具有领先优势

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目前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实施程度比较深入。无论从R&D机构设立的数量还是生产性机构的投资状况方面,集中东部地区的跨国公司数量超出西部地区。主要因为:

1.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和地区,市场空间大,产业基础好,并能对周边地区形成较强的辐射能力,跨国公司向来在这些地区拥有大量的投资项目,需要一定的研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

2.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科技资源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北京与上海无论在科研人才方面,还是在科研设施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能为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活动提供各种资源,深圳地区虽然在研发方面资源不如京、沪,但是创新机制灵活。

3.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各有特色,并形成一定的区位集聚优势,吸引相关行业的跨国公司设立大量的研发机构。

4.从跨国公司角度来讲,UNCTAD认为跨国公司做出设立研发中心的决定通常需要经过慎密的研究和比较,是一个较长的决策过程,尤其在选择地址上,主要考虑所在区域的以下指标:良好的交通条件;精通和掌握多种语言的技术队伍;吸引国际职员的高品质生活环境;低水平的公司和个人税收等等。 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及深圳等地能提供这些方面的要素条件,从而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主要聚集地。

(二)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逐渐缩小

虽然总体上,跨国公司在中西部的技术战略还处于技术应用战略水平。但西部地区像西安、成都、重庆等地也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技术增长战略的实施地区。一些跨国公司诸如爱立信、富士通等纷纷在这些地区设立R&D机构。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发展。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衷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最大程度地攫取利润。中西部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是为整体战略服务的随着跨国公司进入这个市场的深入,相应地自身的技术战略就不仅仅满足于技术的应用,同时也需要技术的当地化改造,这种发展趋势与跨国公司在东部地区的技术战略发展是相一致的。只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技术环境,使得这种发展相对滞后。

2.中西部地区自身存在着吸引跨国公司的区位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大的市场,同时像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区拥有很多的高校,拥有比较多的人才资源,另外相对东部地区来说,中西部相对便宜的土地、劳动力资源也吸引着跨国公司进行更深层次的技术战略的实施。

3.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鼓励。配合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实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战略发展是随着其进入中国的步伐逐步实现的。从最初的简单的技术转让到试探性投资,然后到大规模的技术转让和投资设立研发机构,经历了从技术应用到技术增长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战略是随着竞争程度、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趋势总体上是更加的深化、全面的。随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步伐的日益加快,其技术战略将越来越成熟和深入,这也给了中国的本土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合作机会,以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志乐.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发展新趋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王志乐.2002—2003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葛顺奇.跨国公司技术战略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5]吴林海,吴松毅.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应用论.经济管理出版社[M],2002.

[6] 薛澜,沈群红,王书贵.全球化战略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布局———基于跨国司在华独立研发机构行业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J].2002.3.

[7]V.K·纳雷安安.技术战略与创新———竞争优势的源泉[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8]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于 晨 董 瑾

上一篇:企业减负工作总结四下一篇:政教主任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