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2022-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常见修辞手法介绍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应考锦囊

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考查9种修辞手法,要求考生在准确辨识常见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能夠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作出分析和鉴赏。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文考试中变化最大的考点之一。近年来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需要(仿写、扩写、拟对联等)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在诗歌题中,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作文中,要求善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的趣味性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从近年来的命题形势看,高考较注重对考生能力、表述、综合运用及分析的考查。

1.熟悉9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及表达效果。

2.不断锤炼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不懂比喻手法,而是思维能力欠佳。

3.具备认真审题、分析语境、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些修辞要求暗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考生捕捉不准,拟写的句子或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就会出现错漏。而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旨紧密相连的,修辞句往往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的表达,所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必须结合上下文文意。

回答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考生要注意规避以下答题误区:

1.对常见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辨析不清,因而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准,在拟写句子或者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时不准确,不明晰。

2.审题不清,对题目隐含的信息分析不深入,忽略了题目中隐含的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3.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找不准修辞手法的考查点。

4.答题不规范,步骤不明晰。只有对写作手法的判断,没有关于作用、效果的阐述;或拟写的句子不伦不类,缺乏感情色彩,缺乏美感。

考题连线

(2020·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回答这类题,考生从以下几点着手:

1.紧抓特征细对照:关键要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

2.把握语境细协调:分析文中的比喻句,最重要的是要切合其语境,既要与上下文连贯顺畅,又要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情感相符合。

3.疏通事理细衔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其表述的内容与思想既要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符合客观实际。

【答案】

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质行动,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共有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被取消等级。这无疑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要让A级景区“有进有出”,实现A级景区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相 ,这成为旅游行业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锦绣风光、风土人情,还是历史积淀、文化传承,A级景区往往具有 的资源优势,但如果以为守着这块“金字招牌”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那么就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既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耗,也是对广大消费者心里预期的一种 。让A级景区“有进有出”,说到底是通过建立动态评级体系,鼓励和督促景区提升管理水平。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是在旅游行业中释放“鲶鱼效应”,时刻提醒旅游景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以为A级评价是一个“铁饭碗”,要想端得稳,还要靠自身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匹敌 不论 巧夺天工 辜负

B.匹配 不论 得天独厚 辜负

C.匹敌 不仅 得天独厚 欺骗

D.匹配 不仅 巧夺天工 欺骗

(2)下列语句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的确,书籍到任何时候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作“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而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

B.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

C.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

D.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两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人,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学习:花开与花落,尽是花儿在四季轮回中咏唱的永恒之歌,我们要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做到积极向上; ——愿人人能做到:在观察中反思,在学习中进步。

4.下面是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萌萌的简介,请根据材料,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她的赞许之情。要求:内容紧扣材料,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鲜明,50~80个字。

王萌萌是合肥工业大学2013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她创立了吴圩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建成100亩草莓园、50亩果蔬园、200亩葡萄园。成立了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王萌萌还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在创业基地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目前,西孔村7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答:

【陶兴国、孙娟/供稿】

作者:陶兴国 孙娟

第2篇:中学英语中十大常见修辞手法探究

英语与许多语言一样也有修辞手法。如果同学们在英语书面表达中能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中学英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者:王号召

第3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摘 要】语文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提倡以及国学热的兴起,学校和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开始侧重方法的教授,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的深意。一般情况下,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需要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深刻了解表达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的语文,更多是考查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语文写作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教授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一、教师教授比喻类表达方式

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内容的同时,一方面要讲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意义,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修辞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比喻类的修辞方式,课文中的作者或诗人往往会通过比喻的方法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此类修辞方式的教学是依托现有的课本段落,通过课堂分析和举例引申,将比喻的句式用法和表达内涵讲解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修辞用法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

首先,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比喻类修辞的特点和种类,让学生在了解比喻类修辞用法的基础上,对比喻进行应用和解析。比喻,通常就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对甲事物的形象表达,将原本可能比较复杂不常见的事物通过简单常见的事物的特点表示出来,讲解比喻的特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由于比喻类型的不同,所组成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同时,针对一个比喻句式,可以将其结构分化为本体、喻体和喻词。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比喻基础句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引申和应用。

其次,由于比喻类句型的多样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借助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向学生介绍此类句子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初中生在理解和记忆经典比喻句子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比喻类句型的用法,并能举一反三,将其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文中的许多句子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春天的景象形象地表示出来,让读者在感受到语句优美的同时,体会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比喻类句子的独特魅力之处。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句式上来看,作者连续运用了三个明喻,将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和青年,學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写出来的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也是生机有活力的,并且三个春天的喻体都是指人,通过拟人的形式将春天人化,这类句子往往能够便于学生理解,语文教师也能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比喻的特点。

二、教师教授排比类表达方式

排比类句式在三类句型中往往是最易被理解的。由于句式本身特有的排比连续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相关的排比句。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在排比句中,意义、结构和语气是排比句中三个或三个以上词组或小句的相似点。作者通过运用排比句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深化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能产生句子的结构美。

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讲解排比修辞的时候,要注意从句型上分析排比句,针对排比句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分析各句之间的联系,做到在内容与形式上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排比句型。学生在了解排比句型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再依托课文原文深入分析,同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由于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教师在分析课外原文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对此类排比句进行朗读,教师与学生在朗读排比句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体会到排比的气势,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例如,同样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文章中的多处排比与比喻相结合,生动突出春天的活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几句排比的描写,能够生动地为读者描绘出春天的活泼景象,并且作者在描写该类排比句的同时,非常注意对称,动词与量词、名词的组合往往能让读者忽略外在的形式,而去想象春天里人们的喜悦与活力。

三、教师教授拟人类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修辞教学,除了上述比喻和排比类教学,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拟人类修辞的教学。拟人类的修辞方式,主要是将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可以透过拟人的比喻将事物呈现人所特有的感情、行为、动作以及情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类修辞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结点,找出其中的特点。

首先,根据被拟人事物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将拟人的修辞手法划分为非生物拟人化、有生物拟人化以及抽象概念拟人化三类。语文教师在讲授该类修辞的表达方式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类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不同,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句式理解作者拟人的用意。

其次,语文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拟人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学会灵活运用拟人的手法创作优秀的句子。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在解析课本时,学生对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能够正确地理解。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修辞教学是必须和必要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解析课文原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外文章的自我解读,并且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并加以训练,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对学生的修辞教学,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作者:何萍

第4篇: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2)比拟的种类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2)借代的种类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宝剑锋从磨砺出,1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 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

8.反问

“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小学知识积累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

③欲穷千里目,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

,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第5篇:小学常见修辞手法练习

在小学语文基础知识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 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一、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

6、骆驼是沙漠之舟。(

)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 )(

)

11、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12、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13、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 )

14、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

15、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16、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

17、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

18、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19、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

20、说话的声波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碰到蓝天。( )

21、它蓝得可以发出声音,它可以把你的视线冻结。( )

22、这是一份伟大的遗产,它是我们人民最宝贵的财产,难道还有人感觉不到吗?( )

23、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的恍惚入了梦乡。( )

24、海在我们的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

25、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

26、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27、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28、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像一座山峰。( )

二、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三、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四、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五、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____________。(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 了

;一会儿跑来了

;一会儿

。(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六、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仪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6、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

7、这孩子简直成了泥猴。

七、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

)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

)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

)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

)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1、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

12、葛洲坝真好象一位仙女脖子上戴着的项链,镶嵌着无数珍珠和宝石。( )

13、苍蝇和蜘蛛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 )

14、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文明?是劳动人民。( )

15、他们好像寄居在人家房檐下的燕子。( )

16、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

17、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9、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 20、因为红色是火的颜色,是血的颜色,是旗帜的颜色。( )

21、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22、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 )

23、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的红绸子,映在小镇的江河上,像开了一朵一朵鸡冠花。( )

2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25、什么花儿秋天阵阵香?什么鸟儿秋天排成行?桂花秋天阵阵香,大雁秋天排成行。( )

26、傍晚在楼台小坐,看到天上的飞鸟还巢,他会想家;秋风萧瑟,看到树木落叶归根,他会想家;每逢鱼汛,看到大海里的群鱼回游,他还会想家。(

)

2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 )

2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29、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 ) 30、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 )

3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

3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3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34、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

35、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 )

八、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 )

2、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6、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 )

7、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9、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

)( )

九、按要求写改写下列句子。

1、老师不辞辛苦,用心血培育我们成长。(用比喻手法)

2、鸟儿在树枝上跳动。(用拟人手法)

3、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用夸张手法)

4、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用拟人手法)

5、树叶很绿。(用夸张手法)

6、他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用比喻手法)

7、这里很适合鸟儿生活。(用比喻的手法)

8、颗颗水珠在荷叶上滚动。( 用比喻的手法)

9、沉甸甸的稻子垂下来了。(用拟人手法)

10、鲜花盛开。 (用拟人手法)

第6篇:常见的修辞手法(推荐)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

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特别的修辞手法: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

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显得含蓄隽永并意味深长。

再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在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

还如白居易《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总之,象征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我们阅读诗歌时要抓住这把钥匙,它能带我们登堂入室,去体味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7篇:小学常见8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借代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反问

8、设问

1、比喻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明显,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等。

例如: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

例如: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例如: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发 ) 注意两点:

(1)有些句子用了“像”“好像”一类的次,并不表示打比方,二十表示估量或者比较的意思,这类句子不是比喻句。如:刚才的铃声好像谁也没有听见。

她的相貌长得好像他妈妈。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所相似,但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这顶帽子真像昨天商场门口挂的那顶。

比喻的作用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

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①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要有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例如:

1、蜜蜂引路!

2、风翻开了书!

3、花儿随风舞蹈。

4、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不需要讲)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分为: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

①特征代本体 :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风筝(本体)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借体)......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②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③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例如: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④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刻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6、排比

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反问(只问不答)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8、设问 (自问自答)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作用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第8篇:初中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比拟(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____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之情。

•排比: 参考格式:兼顾描写对象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表现力。 •设问(目前多见于说明文): 参考格式:概括该修辞手法表现(引出)的内容+引起思考和注意、兴趣。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反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语气更强烈,激发读者思考。

•夸张: 强调/突出_______,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表达效果突出。 •反复:

参考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第9篇:高考常见修辞手法运用教案

教学目标

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辨析几种易混的修辞格 教学时数:三教时

一、考试要求:

《考试说明》对常见的修辞方法作了明确的规定,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八种。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运用,而不是仅仅辨认概念,指认文句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还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二、考查方式: 由历年各地的高考卷(以湖南卷为主),归纳有关修辞的考查方式、及趋势。 投影显示各地的高考卷。小结考查方式、内容及趋势:

1、指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2、分析运用修辞手法作用

3、通过仿写、扩写、变换句式等形式考查

4、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考查

5、通过作文进行考查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 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b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c 作文当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

三、结合实例详细讲解高考考查的八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概念、结构、特点、种类、辨析、作用及运用等) 比喻

(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 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五)、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六)、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七)、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④“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哪 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B)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八)、准确理解比喻句

1、我猜他把那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2、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似点是“暗淡”。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要问我的意思,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到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此人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将比喻指出来,并说明它所说的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什么问题。

①比喻句:(答案:驼子摔跤)

②比喻所谈的是 (答案: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分量比例的问题。) 比拟

(一)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例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把运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直接描写物。

例②:我不愿说,你只是一块矿石,因为你有理想,因为你要飞翔,为了创造祖国有声有色的明天,你恨不得生出一千副手掌,一千双翅膀——用人称代词来指代物。

例③:井岗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等待着你们——把物当人来呼唤。

例④:莲农们精心培植,把绵绵情意栽种在每一口莲塘里。(把惯用于描写莲耦的“栽”用来描写“绵绵情意”)

(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

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比喻

(三) 比拟要注意问题

1、必须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进行比拟的人和物必须有相近的地方

例①: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C)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分析:“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例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香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惟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1)下列词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①飞鸟: 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帆”,写舟行之快)

②依然不负远来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巫山景色浓秀)

例③: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答案: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借代

(一)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借作者代著作。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二)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四)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B)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夸张

(一)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二)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b、缩小夸张。c、超前夸张。(举例见课件) 练习: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A. 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 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 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 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答案:B项的“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三)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一)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二)对对偶考查的几种形式

1、 配对式。

2、组合式。

3、改写式。

4、话题情境式。

5、对句式。(举例和练习见课件) 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设问与反问

(一)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设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二)反问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跑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例: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练习1: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不超过26个字)(4分) (1998年高考题) 参考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练习

2、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D)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 ②③⑤①⑥④ B. ⑤③④⑥①②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⑤④②⑥①③

作业布置: .1.用比喻句的形式补写一段文字,说明“时时批评自己缺点”的重要性。

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

。 答案示例: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2.以“蜘蛛结网”为话题,分别写出褒义、贬义且语意完整的一句话,要求综合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

(1)褒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贬义:像蜘蛛结网一样___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丝不苟,才有圆满结局。

(2)企图网住别人却也网住了自己。

3.试以“纪念碑”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

(1)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进行衬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

答;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群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

4.仿照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句子的形式,另选一个对象,说明前面加点句子所阐释的道理。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急于出人头地的话,除了自寻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就像一只蝴蝶,要想美丽如画,它的蛹就必须要经过地表下漆黑炼狱般的生活。如果不肯接受被压抑的痛苦,展翅欲飞之时,就是它的美丽终结之日。

答:

答案示例:就像一粒种子,要想长大,就必须先要经过在泥土中挣扎的过程。如果不肯忍受被埋藏的苦闷,破土而出之时,就是它生命枯萎之日。 5.“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依照这句话的格式,造两个字数相同的句子。

①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②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 答案示例:①无舵的航船,颠颠簸簸;没有方向。②漫漫的黑夜,昏昏暗暗,没有光明。 6.在下面这段话里①②③横线处填上适当语句,组成由三个比喻构成的排比句;在④⑤⑥横线处也填上适当的语句,用衬托的方法表现出“中年妇女”的哀痛心情。

二月的春城,蓝天碧水,风和日丽。西山华亭寺的山茶①

,黑龙潭公园的玉兰花②

。圆通山的樱花③

。初到昆明的游客简直不敢相信世间竞有这样美妙的城市!可是对这位刚失去了女儿又失去了丈夫的中年妇女来说.这迷人的春色只是④

,⑤

,⑥

答案示例:在朝阳的照射下,绯红似火;②与蓝天共舞,洁白如玉;③在春风中流淌,宛若彤云;④灰暗的图画⑤满眼的凄凉;⑥无边的哀愁

上一篇:百度运营推广计划下一篇:研究生团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