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2023-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中学英语中十大常见修辞手法探究

英语与许多语言一样也有修辞手法。如果同学们在英语书面表达中能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大大增强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中学英语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者:王号召

第2篇: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摘 要】语文是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学科。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提倡以及国学热的兴起,学校和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开始侧重方法的教授,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分析文章的深意。一般情况下,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需要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灵活运用,才能让学生深刻了解表达的深层意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修辞手法

初中阶段的语文,更多是考查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在学习表达方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语文写作的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教授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一、教师教授比喻类表达方式

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课文内容的同时,一方面要讲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意义,另一方面还要为学生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修辞中应用最普遍的就是比喻类的修辞方式,课文中的作者或诗人往往会通过比喻的方法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具体。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此类修辞方式的教学是依托现有的课本段落,通过课堂分析和举例引申,将比喻的句式用法和表达内涵讲解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修辞用法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

首先,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比喻类修辞的特点和种类,让学生在了解比喻类修辞用法的基础上,对比喻进行应用和解析。比喻,通常就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对甲事物的形象表达,将原本可能比较复杂不常见的事物通过简单常见的事物的特点表示出来,讲解比喻的特点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来说,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由于比喻类型的不同,所组成的句子的表达效果也是有差别的;同时,针对一个比喻句式,可以将其结构分化为本体、喻体和喻词。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比喻基础句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引申和应用。

其次,由于比喻类句型的多样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借助课文中的经典句子向学生介绍此类句子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初中生在理解和记忆经典比喻句子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比喻类句型的用法,并能举一反三,将其灵活运用。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文中的许多句子都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春天的景象形象地表示出来,让读者在感受到语句优美的同时,体会春天的气息,这就是比喻类句子的独特魅力之处。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句式上来看,作者连续运用了三个明喻,将春天比喻成娃娃、小姑娘和青年,學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写出来的春天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也是生机有活力的,并且三个春天的喻体都是指人,通过拟人的形式将春天人化,这类句子往往能够便于学生理解,语文教师也能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比喻的特点。

二、教师教授排比类表达方式

排比类句式在三类句型中往往是最易被理解的。由于句式本身特有的排比连续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相关的排比句。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在排比句中,意义、结构和语气是排比句中三个或三个以上词组或小句的相似点。作者通过运用排比句往往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深化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能产生句子的结构美。

首先,语文教师对学生讲解排比修辞的时候,要注意从句型上分析排比句,针对排比句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分析各句之间的联系,做到在内容与形式上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排比句型。学生在了解排比句型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再依托课文原文深入分析,同时学会灵活运用。

其次,由于排比修辞的语言特点,教师在分析课外原文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对此类排比句进行朗读,教师与学生在朗读排比句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体会到排比的气势,从而更加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思想感情。例如,同样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文章中的多处排比与比喻相结合,生动突出春天的活力。“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这几句排比的描写,能够生动地为读者描绘出春天的活泼景象,并且作者在描写该类排比句的同时,非常注意对称,动词与量词、名词的组合往往能让读者忽略外在的形式,而去想象春天里人们的喜悦与活力。

三、教师教授拟人类表达方式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修辞教学,除了上述比喻和排比类教学,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拟人类修辞的教学。拟人类的修辞方式,主要是将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可以透过拟人的比喻将事物呈现人所特有的感情、行为、动作以及情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此类修辞时,要注意分析事物与人之间的联结点,找出其中的特点。

首先,根据被拟人事物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将拟人的修辞手法划分为非生物拟人化、有生物拟人化以及抽象概念拟人化三类。语文教师在讲授该类修辞的表达方式时,要注意分析清楚每类拟人手法的特点和不同,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句式理解作者拟人的用意。

其次,语文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掌握拟人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学会灵活运用拟人的手法创作优秀的句子。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保证在解析课本时,学生对文中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能够正确地理解。

四、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修辞教学是必须和必要的。语文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解析课文原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课外文章的自我解读,并且通过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并加以训练,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对学生的修辞教学,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作者:何萍

第3篇: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应考锦囊

对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考查9种修辞手法,要求考生在准确辨识常见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能夠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能够对作品中修辞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作出分析和鉴赏。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语文考试中变化最大的考点之一。近年来该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包括:在语言运用题中,根据需要(仿写、扩写、拟对联等)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在诗歌题中,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表达效果;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在作文中,要求善用修辞手法,提升作文的趣味性和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从近年来的命题形势看,高考较注重对考生能力、表述、综合运用及分析的考查。

1.熟悉9种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及表达效果。

2.不断锤炼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近年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也考查思维能力,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不懂比喻手法,而是思维能力欠佳。

3.具备认真审题、分析语境、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有些修辞要求暗含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考生捕捉不准,拟写的句子或者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就会出现错漏。而某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往往是和上下文甚至全文的主旨紧密相连的,修辞句往往是上下文文意的延伸或含蓄的表达,所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必须结合上下文文意。

回答关于修辞手法的题目,考生要注意规避以下答题误区:

1.对常见的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辨析不清,因而在文学作品鉴赏中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不准,在拟写句子或者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时不准确,不明晰。

2.审题不清,对题目隐含的信息分析不深入,忽略了题目中隐含的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3.找不到做题的切入点,找不准修辞手法的考查点。

4.答题不规范,步骤不明晰。只有对写作手法的判断,没有关于作用、效果的阐述;或拟写的句子不伦不类,缺乏感情色彩,缺乏美感。

考题连线

(2020·全国新高考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

回答这类题,考生从以下几点着手:

1.紧抓特征细对照:关键要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

2.把握语境细协调:分析文中的比喻句,最重要的是要切合其语境,既要与上下文连贯顺畅,又要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情感相符合。

3.疏通事理细衔接: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要注意其表述的内容与思想既要体现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符合客观实际。

【答案】

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质行动,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共有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被取消等级。这无疑是在传递一个信号——要让A级景区“有进有出”,实现A级景区的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相 ,这成为旅游行业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锦绣风光、风土人情,还是历史积淀、文化传承,A级景区往往具有 的资源优势,但如果以为守着这块“金字招牌”就可以高枕无忧、一劳永逸,那么就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既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耗,也是对广大消费者心里预期的一种 。让A级景区“有进有出”,说到底是通过建立动态评级体系,鼓励和督促景区提升管理水平。动态化的管理方式,是在旅游行业中释放“鲶鱼效应”,时刻提醒旅游景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以为A级评价是一个“铁饭碗”,要想端得稳,还要靠自身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匹敌 不论 巧夺天工 辜负

B.匹配 不论 得天独厚 辜负

C.匹敌 不仅 得天独厚 欺骗

D.匹配 不仅 巧夺天工 欺骗

(2)下列语句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 )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D.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的确,书籍到任何时候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閱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作“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而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

B.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

C.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

D.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3.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写两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人,一定要善于观察、思考和学习:花开与花落,尽是花儿在四季轮回中咏唱的永恒之歌,我们要明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道理,做到积极向上; ——愿人人能做到:在观察中反思,在学习中进步。

4.下面是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萌萌的简介,请根据材料,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她的赞许之情。要求:内容紧扣材料,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得体、鲜明,50~80个字。

王萌萌是合肥工业大学2013届法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她创立了吴圩镇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建成100亩草莓园、50亩果蔬园、200亩葡萄园。成立了吴圩镇皖圩种养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0余人,采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王萌萌还积极配合人社部门,在创业基地建设就业扶贫车间。目前,西孔村70多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答:

【陶兴国、孙娟/供稿】

作者:陶兴国 孙娟

第4篇: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1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

2 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第5篇: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范文)

双关(Pun)

一、 界定

双关(Pun)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式。《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198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Vo1.xII.P832)对其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two or more meanings or different associations, or the use of two or more words of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with different meanings, so as to produce a humorous effect.”双关可以使语言意蕴丰富,诙谐幽默,或具有嘲弄讽刺的修辞效果,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双关的分类大致分为语义双关,谐音双关,习语双关,语法双关以及延伸双关。

二、 英语双关的构成

1、 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Homograph)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双关,例如: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明天你来找我,你就将发现我已经是个坟墓中的人了。句中grave有两义,可作“坟墓”或“严肃的”、“重大的”解。

2、 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Homophone)是指利用语义不同但语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形成双关,例如:

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ak.

七天不喝水会使人虚弱。其中,weak与week同音,weak意为虚弱的,而week意为周、星期。

3、 习语双关

英语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具有特殊含义固定短语。利用习语,将其巧妙安排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以产生一语双关的效果,例如:

---Why is fly one of the grocer’s best customers? ---When one comes in for sugar, he always settles on the spot. on the spot这一习语/当场、立即。苍蝇见到了糖当然会立刻飞过去叮在上面( settles on the spot) ,但该句中settles on the spot的字面含义却是立即付款。一个立即付款的顾客当然是最好的顾客了。

4、 语法双关

语法双关是指由于语法方面的问题产生的双关,如省略结构、某词或词组具有两种以上语法功能等,例如

--which lager can claim to be truly German? --This can.(旁边画有一罐啤酒)

哪种大罐啤酒可称得上是地道的德国货?这罐。这是一则Lager牌啤酒的广告。句中的can既可作情态动词,又可作名词(饮料罐)。由于can一语双关,加上Lager的品牌名称双关,以及旁边插图的妙用,使广告产生了一定的幽默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5、 延伸双关

延伸双关指巧妙运用某些语言现象(构词、发音等),展开联想、以达到某种风趣幽默的效果。例如:

--Which is the longest word in English? --Smiles, because there is a “mile” between the first letter s and the last letter s. 作者把smile拆成了s, mile, s ,充分显示了其趣味性。

三、 双关的社会功能

修辞是一个以语言为符号的心里运作过程。它受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及功能。它可以影响甚至控制人们的思维,情感及行为等。而双关作为修辞手法的一种,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首先,它具有表达功能,即传递信息的功能。他可以使话语信息更加准确、生动及形象。其次,双关还具有情感功能。人们能够够积极的使用语言来表达其情感,这既是修辞的功能,也是双关的功能。双关还具有控制功能,修辞是一种用以协调社会行为的交际活动,双关同其一样可以调节人们的交际行为。最后,双关还具有幽默功能,它通过幽默诙谐的言语表达向人们传递一定信息,从而调节人们的人际关系。

反语(irony)

一、 界定

1. 反讽法,又称倒反法、反语,为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这是目前一般的解释,但在19和20世纪甚至更早的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古典含义。

2. A method of humorous or subtly sarcastic expression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words used is the direct opposite of their usual sense.

i.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3. A figure of speech in which the intended meaning is the opposite of that expressed by the words used; usually taking the form of sarcasm or ridicule in which laudatory expressions are used to imply condemnation or contempt.

1.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二、 解释

反讽的意思是说此指彼,有时甚至是正话反说。普林斯顿大学法语教授克里斯蒂·沃波尔(ChristyWampole)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如果说反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那么小清新(Hipster)应该是反讽人生的典型了。小清新出没于每个城市的街道和大学校园。这些当代都市丑角怀念那些他们从没经历过的时代,欣赏过时的风尚(胡子、小短裤)、机械(死飞自行车、便携录音机)和嗜好(家庭酿酒、吹长号)。他们很容易遭到嘲讽。但嘲讽对小清新来说是很微弱的痛苦,他们根本就是反讽人生的症候和最极端的表现形式。

三、 不同的涵义

1、 古典含义

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芳的喜剧里,总有一个这样的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使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人们称俄底浦斯王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却不知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2、 19世纪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对反讽的概念进行了改造,使其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德国文论家弗.施莱格里就宣称,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以及“幻想被故意抛到高空,是故意把它们重新抛到现实的地面”。

3、 20世纪

20世纪到新批评手里,反讽得到了进一步阐发。艾略特、瑞恰兹、燕卜荪都谈到过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比较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这句话在一定的语境下可以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倒,这就是反讽。

四、 特征

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瑞恰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

1 语境的作用而完成。

诗歌中的反讽首先是一种语言技巧,从语言技巧运用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诗论等。

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五、 作用

1. 反语是对语言常态的一种改变,所以它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2.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比正面表达更鲜明、更深刻、更有情趣、更有力量,在表露强烈的爱憎情感上有其独到之处

3. 运用反语可使语言形式富于变化,避免呆板,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4. 举例说明

【例 1】The virtuous, dignified bishop has four illegitimate children. 【译文】那个品德高尚、威严的主教有四个私生子。 【例 2】We are lucky. It’s the other side on the thirteenth of December. That makes us feel real good. 【译文】我们很幸运。到达彼岸的那一天是12月13号,那时我们真的感到很愉快。 【例3】What a noble illustration of the tender laws of his favored country!----they let the paupers go to sleep!

【译文】他们竟然让穷人去睡觉-----这是一个多么高尚的例证,说明他那行善的国家的法律是多么的仁慈。

【例 4】It would be a fine thing indeed not knowing what time

it was in the morning. 【译文】要是早晨不知道是什么时间那才妙了呢!

委婉语(euphemism)

一、 来源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二、 界定

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1979)把euphemism定义为:the substitution of a mild, indirect, or vague expression for one thought to be offensive, harsh or blunt,其意就是“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听起来顺耳的词语来取代令人不快的、粗鲁无礼的、听起来刺耳的词语”。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曾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潜入我们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那些自诩为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的禁忌的施使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

三、 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1. 委婉语从来就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中的反映,因此它的产生始终与时代紧密相关。早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无法抗拒天灾人祸、雷电风火、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就

2 用迷信或宗教来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就产生了敬畏鬼怪神灵的语言,不敢说不吉利的话,惟恐殃及自身。即所谓“To pronounce the word may bring the thing to pass”(Greenough & Kitterdge)(说什么,什么事就会降临)。基于这种观念,人们就找一种迂回曲折的委婉表达法,从而取代禁忌语,但并不改变意思。例如:令人最忌讳的“死”(death),讲英语的人常用pass, pass away, fall asleep, pass on, breathe one’s last, go west, gone before, go hence来表达;

讲汉语的人用“老了,过去了,走了,心脏停止了跳动,见马克思去了”,或者“升天,归位,驾鹤西归”等说法。再如:在经济不景气时期,特别是战争年月,语言普遍粗野化,委婉语出现得便少;太平盛世,当社会趋于稳定时期,人们自然地追求语言文明,于是委婉语也就相对增多。近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变化较大,社会进展也较快,人类也处在变动、进步中。俗话说“饱足知礼仪”,于是涌现了大量的社会的、心理的、语言的忌讳,而这正是产生委婉语的前提。

英语中的委婉语在18世纪出现高峰,从历史看,此时正是英、美两个国家的兴盛时期。虽然委婉语古已有之,但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各不相同。

2.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来自社会的中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人们由于其自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已经巩固,所以在语言上不必再字斟句酌。有时甚至还有意识地使用粗俗语言,以显示自己的“大众化”来笼络人心,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贫苦的下层人民,他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教育都处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素养低下,没有条件进行语言的细致的推敲,更不愿咬文嚼字。唯有中产阶级为了谋求改善自身的状况,提高自身的社会政治地位,表现在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上,处处小心翼翼,既要力求美化自己,又要做到不刺激别人,这就构成了委婉语产生的社会需要。在过去的近百年间,在一些说英语的国家里,中产阶级人数急剧增长,他们占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就是这个时期委婉语出现较多,发展较快的社会原因。

3. 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与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密切相关。美国建国之后,妇女就业机会增多,19世纪中期,在许多地区妇女备受尊重,讲话开头的呼语Ladies and gentlemen 就在这个时期取代了以前的Gentlemen and Ladies。在许多国家,人民渐渐地、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意识:有些话在妇女面前不宜讲,有些词语在妇女面前不宜使用, 对妇女讲话要格外留神等等。因为妇女占人口的半数,于是委婉语就成了许多场合必不可少的东西,实际上也就成了语言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了。

总之,出于“忌讳”,对不“快”事物之回避;出于“礼貌”对不“雅”事物之回避,就是委婉语产生的社会基础。

四、 分类

1. 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 euphemisms)

传统委婉语是与忌讳语联系着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或思想,受社会道德标准的制约,不宜直说,而必须用另一些说法来代替,这就是传统委婉语。

死亡(death) 用于这方面的委婉语非常之多,下面列举的是常用15种说法:to go to the other world(到另一世界去);to pass away(离去);to be no more(不在了);to breathe one’s last(作最后的呼吸);to come to an end(一生结束了);to join the majority(加入大多数的队伍);to go to one’s rest(安息了);to sleep the final sleep(最后睡着了)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被先父召去);to join one’s ancestor(加入祖先的行列);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run one’s race(跑完自己的赛程);be no longer with us(与我们永别了);go the way of all flesh(走众生之路)。

对与死亡有关的事物也用委婉语,如:corpse (尸体)要说成dearly departed; undertaker(殡葬人员)称为 funeral director; graveyard(墓地)称为churchyard, cemetery或 memorial park ;coffin (棺材)要说成casket(收藏贵重物品的小箱)。

疾病(disease) 疾病当然也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在英美受教育的人中,一些疾病是需要用委婉语的。Look off colour(气色不好,实指身体有病);under the weather(在恶劣天气

3 条件下,实指健康欠佳);social disease(社会病,实指性病);not all there(神志不清,实指有精神病)。另外,leprosy(麻风病)要说成Hansen’s disease,;constipation(便秘)要说成 irregularity。

与性有关的事,(sex) Have relation with(与人有关系),go to bed with(与之共寝) make love(做爱),do it(干那事),sleep around(到处睡觉,实指乱搞两性关系)都是have sex with(性交)的委婉说法。由性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和社会问题也是讳莫如深的。“怀孕”的委婉说法是:in a family way 或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另外还有 to join the club(参加俱乐部),in a delicate condition (处于娇气状态)。

排泄 (excretion) 委婉语的另一个方面是排泄,首先是大、小便。这方面的名称与说法多数一开始便是委婉语,如to pass water; to go to stool; to see the stars; to get some fresh air, to see one’s aunt; to wash one’s hands 等都表示“去方便”的意思。

2. 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s)

文体委婉语是指那些与“忌讳语”无关的一类委婉语,这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避免冲撞,满足交际双方的利益和心理需要的一些委婉语。

职业

对职业进行美化几乎成了西方社会的一种文明,于是对各种工作的美称竞相媲美。janitor是房屋管理员,美称为 custodian或 maintenance engineer(维修工程师);对园林工人称 gardener会不高兴,应称为 landscape-architect(风景建筑师);修树剪枝的工人要称为 tree-surgeon(树木手术师);修鞋匠为shoe-rebuilder(旧鞋再造者),称垃圾工人为garbage collector或 dustman太刺耳,便尊称为 sanitation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管工plumber成了 pipe engineer (管道工程师)或heating engineer(水暖工程师);修理电话的技工称为telephone engineer(电话工程师);连 rat catcher(灭鼠工人)也称为 extermination engineer (除害工程师)。hairdresser(理发师)称为 beautician(美容师)或 cosmetologist(美容专家)。连没有如何职业的 housewife,现在也自称为 housemaker,甚至household executive (家政委员)。

贫穷

说别人“穷”被认为是莽撞,也太主观,说自己“穷”怕被人瞧不起,于是就有了needy, disadvantaged, underprivileged 等委婉语来代替,就显得客观了,似乎poor 不是自己造成的,而说underprivileged,责任就不在自己了。“贫民窟”是slum,好听的说法是 substandard housing(非标准住房),unfit house(不宜居住房屋)或 depressed areas(不景气地带),现在又有 special areas(特殊地带)的说法。

老弱残疾

英语中在这方面的委婉语也很多。老年人在西方社会里如同退出竞技场的斗士,备受社会的遗弃和冷遇落,所以没有人喜欢old这个词,old people 要说成senior citizen;old maid(老处女)必须用 single(单身)或 unmarried(未婚)来代替。对有残疾的人,不能称crippled 而要称handicapped;发育不全的小孩称exceptional child(个别儿童);insane变成 mentally disturbed ;精神病院本是insane asylum,现在多用 mental hospital 或干脆用rest house(疗养院)。甚至连醉鬼 drunkards也该称 alcoholics(善饮者)。

其他方面

商业为了招揽生意,也充分利用委婉语,pawnshop(当铺)挂的招牌是 loan office(借贷处);旧家具店门口挂的是Antiques(古董)的招牌;used car (旧车)变成pre-owned car;到处是super, giant 的醒目招贴,但标有super quality 的商品不过是普通产品。电视台觉得commercial(广告)太露骨,而代之以 message(信息)。外交辞令实际上也是委婉语,The talks were frank 实际是“双方陈述了各自的立场,未达成任何协议”的意思。

五、 委婉语的使用特征 1. 时代烙印

随着时间的推移,委婉语推陈出新,同时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促使委婉语不断更新,其中不少打上时代的烙印。 2. 语体差异

委婉语有着明显的语体差异,在具体的使用中要注意区分是书面语、口语、俚语、戏谑语等。

4 3. 拔高现象

拔高词(uplifting words)的泛滥,是文体委婉语发展的一种有害的倾向和特征。上面提到的职业称谓上的极力美化和商业广告上的浮夸都是用的拔高词

夸张(hyperbole)

一、 定义

英语hyperbole一词源于希腊语的huperbole, 原意为excess(超过)。这是一种故意夸大其词或言过其实(overstatement)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对表达对象进行有违常识或不合逻辑的夸张性描写,以此来取得强烈的修辞效果。

二、 按性质分类

1、扩大夸张(extended hyperbole): 将描写对象的形象、数量、作用、程度等特征性的东西说得特别高、特别大。

His eloquence would split the rock!

他的雄辩之威之利,能劈磐石。

2、缩小夸张(reduced hyperbole): 将描写对象的形象、数量、作用、程度等特征性的东西说得特别低、特别小。

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骆驼负载过重,加根草就能压死。

三、 按构成方式分类

1、用数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词汇手段表示

This made him roar like a thousand bulls. (George Eliot: The Mill on the Floss)

这使他像千牛怒吼一般咆哮起来。

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

(George Herbert)

一个父亲的作用大于100个教师。

2、用虚拟语气表示: 虚拟句式可提出主观假想或非真实条件,故可用于表示夸张。

Some movie stars wear their sunglasses even in churches; they’re afraid God might recognize them and ask for autograph.

(Fred Allen)

有些电影明星连在教堂里也戴上太阳镜,唯恐上帝可能认出来而要请他们签名。

3、用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表示

The most effective water power in the world – women’s tears. (Wilson Mizner) 世上最有效的水力是——女人的眼泪。

She has more goodness in her little finger than he has in his whole body.

(Jonathan Swift)

她小指中的美德比他全身的美德还要多。

4、与其他修辞格交织运用,相辅相成,兼具若干辞格的修辞效果

A drop of ink may make a million think. (George G Byron)

一滴墨水写成的文字可让千万人思索。

缩小夸张、借代、对照三格并用。

A lie can travel half way around the world while truth is putting on its shoes.

当真理刚刚穿上鞋子,谎言就可能已经走了大半个世界。

夸张与拟人并用。

„and the wind from the east go tearing round the mountains like forty thousand devils.

(H. V. Morton)

从东面吹来的风如同4万个魔鬼在山周围狂奔猛闯。

夸张与明喻兼用。

5 „and the fattest woman I have ever seen in my life dozing in a straight-backed chair. It was as if a sack of grain was supported by a matchbox.

夸张与暗喻兼用

四、 作用

1. 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2. 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3. 描景状物,渲染气氛,给人以深刻印象。 4. 幽默风趣,令人发笑,讽刺嘲弄,入木三分。

五、 特点

英语修辞格Hyperbole的实用范围:夸张具有加深印象、幽默、讽刺、嘲笑的特点,多用于诗歌、小说、描写性的文章,也常见于政论和科技文章.夸张还有简明、生动、形象、使人易懂的特点.它也常出现在口语会话中. 英语修辞格Hyperbole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词的描写手法之一,用来畜宣染气氛,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从而抒发作者或说话人的强烈感情,表达其内心的深刻感受。但是在运用夸张修辞格时,难于掌握分寸,因为夸张常租其它的修辞格伴随出现,须特别留心它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含蓄渲染(litotes)

一、 来源

1itotes是一个古英语词,过去专指间接肯定法,即否定事物反面的修辞法。 如:He is not unmindful. (It means “He gave careful attention” ) 另一个词meiosis专指直接肯定法,即缩小事态。 如:It was not easy matter. (It means “ It was very difficult”) 现在,这两个字已成为同义词,而用litotes代替meiosis. 在当代英语中,尤其是美国英语多用understatement代替litotes.

二、 定义

英语修辞中的含蓄渲染——Litotes,是指用否定形式表示间接肯定,故意轻描淡写,缩小事实从而达到加强印象的效果。英语修辞格Litoes含蓄表达法恰是hyperbole夸张法之对,它轻描淡写,缩小事物的本质,意重语轻,隐而不露,情在不言中,它与夸张的目的相同,也起到强调、突出,加深印象的作用,Litotes在英语诗歌中是一个极有特色的修辞格。

三、 结构

1. no的否定意义很强,与具有否定意义的名词连用,表示强烈的肯定 2. 用双重否定来加强语气,表示肯定意义

3. 否定词与带有否定词缀的词连用,构成间接肯定 4. 否定词与表示否定的介词连用表示肯定 5. 否定词与but连用表示肯定 6. 用比较级表示间接肯定

7. 一些含有否定词的固定结构表示肯定意义

8. “否定词 + so + adj. / adv. + as”结构,从反面表示“最”,是一种强烈的肯定It wasn’t so bad as last time! 这次不像上次那么糟! 9. 以Why don’t you...和Why not ... 开头的疑问句具有肯定意义

四、 特点

litotes常采用否定事物的反面,以构成间接的肯定,即借用数学上负负得正的公式,或逻辑学上否定之否定的思维方法。从字面上看是在否定,而实际上比直接肯定具有更加强烈的效果。这一修辞格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在政论文中都被广泛使用.

6 Litotes的另一个特点是轻描淡写,故意用一些低调词来减弱事件的程度或事物的性质。如常将little用作not, rather用作very much, in-deed; no small代替great, not bad代替very good。

折绕(periphrasis)

一、 来源

折绕(periphrasis),拉丁语语法名词,又叫将来时迂回说法或将来时迂回式。英文为Periphrasis。指拉丁语中一种将来时的代替形式。

在中国,孟子早在《孟子尽心》篇中便说到: "言近而旨远,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把这种迂回曲折"含蓄委婉的言辞称为“善言”,因此后人大都便把孟子的“言近而旨远”作为“婉曲”与“折绕”的发轫!

二、 定义

折绕是指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不直截了当地表达语意,而故意说得曲折"绕弯的一种修辞方式。

三、 结构

形变体形变原形体

如:同志啊,你可知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办公室啊,灯光又亮了通宵! “灯光又亮了通宵”形变的是原形体“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这个例子没有直接描述原形体,而是运用了曲折的手法来表现,看似繁琐了许多,但语意却更加深刻了!

四、 特点

折绕在语意上说得很明白,但其侧重点不在含蓄,而是用拐弯抹角的手法来增强语意或表达效果,给人们以弦外之音的婉曲感。

五、 作用

不直白本意,运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将难以直言的话,或难以直接描绘的对象,或作者当时的感受,通过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描绘或表现出来,给人一种弦外之音的婉曲感,也让人有了一种新颖的审美感受

第6篇: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

一、用典

(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 投笔:弃文从武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长城:守边的将士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楼兰:边境之敌

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 折腰:屈身事人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

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尺素:书信

1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双鲤,鲤鱼,鲤素:书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五柳:隐者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明月:乡愁 青云:高的地位 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2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

二、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

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六、象征

用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整理。

七、对比、对照

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互相比较。

八、抑扬

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九、照应

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十、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十一、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十二、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十

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石英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

十四、托物言志

4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十五、赋比兴

诗有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至于属于表现手法的赋比兴三义,有一种解释如下: “赋”者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随物赋形。用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要赋比兴合用。“比”以此物比彼物,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十六、虚实结合

高考的“诗歌鉴赏”,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等。 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用到诗歌的鉴赏活动中。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十六、诗歌的章法分析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6 十

七、文章结构技巧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 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十

八、其它

(一)构思精巧

(二)新颖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三)颇具匠心

(四)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五)跃然纸上

(六)曲折

(七)层次分明

第7篇:常见修辞手法评课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学习在写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感受语言美和情感美。

首先,就课堂气氛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思维活跃。从教学效果上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从学生上交的练习题来看,有个别因为知识储备不足答错(不能正确判断修辞手法)。大部分题目做对完成,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基本达到了学习效果。

总结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1)运用情景造句串联起学过的8种修辞方法,学生听得认真,在老师对修辞手法的一次次提问中回忆起了学过的知识,基础较好的同学看了例句、听了修辞手法名字就能造句。对能自发答出修辞手法的学生,刘老师让她到黑板上写下答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运用图片,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我根据听障学生对色彩敏感的特点,对比喻和拟人这两种常运用于实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图片辅助教学,对夸张和对偶能用图片呈现的实例也运用了图片,这样就比较形象地表达出修辞手法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克服学习重点。

1 (3)由感性到理性,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有用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对于前几种修辞手法运用图片,后几种修辞手法通常运用在句子的逻辑性表达上,就多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第一次课注重举例,增强学生对修辞作用的感悟,第二次课注重解释严格的定义,引导学生摘出每种修辞手法的关键词,利于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部分。这也符合学生理性思维能力逐渐增强的年龄特征。为克服复习语文知识的枯燥松懈心理,刘老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上课实况举例,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在讲授每种修辞手法时,都争取有“包袱”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4)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堂提问和作业部分,刘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选择难易不同的任务让他完成,争取让每个学生高效度过课堂40分钟,在自习时再对基础较弱、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第8篇:古诗词修辞手法

复习讲座:活跃在高考中的古诗词修辞方法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有的试题是直接,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有的试题是修辞格出现于选择题的选项中,如“B.颔联‘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有的试题是需了解句中的修辞格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落红铺径水平池”(山东卷)。更多的试题是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格来答题。如“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上海卷)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借代、对偶、用典、夸张、衬托、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由此看来,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梳理、运用修辞知识来阅读、赏析古诗。为此,本文除简介必要的修辞知识外,还选编适量的例句(附译文和简析),供考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训练迁移能力用。

一、比喻

(一)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④愿保金石志,无令有夺移,(孟郊《同年春燕》)

——愿永远具有金石那样坚强的意志,不要有所动摇。

按:“金石志”是定名式,充当定语的喻体“金石”,直接用在本体“志”的前面;形象地表明意志很坚强。

(二)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无名氏《步出城东门》)

——但愿与友人化为一对黄鹄,一起展翅高飞返回故乡。

按: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

1 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四)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这是用部分代整体。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代指良马。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干戈]‘‘干”,盾牌。“戈”,一种兵器。“干戈”,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阮咸]拨弦乐器。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故以“白堕”来指代“酒”。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七尺]指身躯。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三、夸张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四、拟人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②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朱淑真《秋夜》)

——感谢嫦娥仙子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佳节还没有到月亮就先圆。

按:两句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感情,说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虽然还没有到,便提前“先圆”,以满足我赏月的愿望。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

五、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读曲歌》)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总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相爱)。

④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

——在家里点着灯深情地嘱咐你,这次相别你可不要违了期。

按:[井底]犹“家里”。井,古制八家为一井,引申为家宅。[深烛]与“深嘱”谐音,深情地嘱咐。[长行]犹“长别”。[围棋]与“违期”谐音,过了约定的日期。

⑤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宋朝歌谣)

——惩处童贯,撤了蔡京的官职,天下便成了人间好世界。

按:[筒n皆音“童”,指宋朝的奸臣童贯。[菜]与谐音“蔡”,指宋朝的奸臣蔡京。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①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按: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②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人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迥廊;绕迥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螫;泣寒蛰,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 千行。[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2005年湖北卷)

——她她她,伤心地与汉天子告别。我我我,与她手拉手走到桥梁上。她在随从的簇拥下走向穷僻蛮荒的大漠,我独自乘坐銮舆返回咸阳。返回咸阳,经过宫墙;经过宫墙,我顺着迥廊向前走,走近昭君原来住的椒房;站在椒房前,这时月色昏黄;月色昏黄,夜凉已生;夜凉生,寒蝉悲鸣,似在啜泣;寒蝉悲泣,我徘徊在绿纱窗前;绿纱窗前,我怎能不回想起昔日两人欢娱的情景!呀!不回想昔日的情景,除非是铁石心肠的人;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想起昔日也会泪流千行。

按:首尾相接,句句蝉联,成功地抒发了别后伤感的凄凉之情。

七、叠字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辋川积雨》)

——迷茫一片的水田上飞起了白鹭。黄莺在绿叶成荫的夏天树木中间婉转地啼叫。

按:[漠漠]写出了久雨之后水田的迷茫景象,可见其广阔。[阴阴]状出绿叶成荫幽暗的情景。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唧唧]叹息声。“唧”的叠用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梭,织梭飞快转织机札札响。整天烦乱纺织不成绢纹。泪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

两颗星的距离又有多长?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

按:“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通过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思恋。“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银河为何隔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写出双星可望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气氛,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

——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

5 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九、对偶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归乡途之乐。

十、排比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

一、通感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心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有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袅,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

二、层递

所谓层递就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形成层层加码的格式。

①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没见着,好像三月久相隔。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没见到,像隔三秋受煎熬。姑娘采艾去田间,只有一天没会面,好像隔了整三年!

按:按照时间单位的大小,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既在时间单位上递进,又在情感方面递进,表明了越来越多的相思之情。

②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时听雨在歌楼上,红烛朦胧,美人倩影映罗帐。壮年时听雨在客舟中,江面宽阔黑云低,西风里,孤鸿哀鸣闻动容。而今听雨在僧房下,双鬓白发似星星。有道是悲欢离合都无情。任凭它阶前淫雨,点点滴滴到天明。

按:这首词按照“少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一人生的发展顺序抒写了作者不同时期听雨的感受:少年不谙世事,故听雨歌楼蜜意柔情;壮年感时伤世。故听雨客舟悲愤难抑;老年饱经风霜,故听雨僧庐遁世不惊。这可说是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形象化的概括总结。

三、对比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战士在前线出生人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按: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官们骄奢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

7 示了出来。

②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自居易《买花》)

——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值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交纳的赋税。

按:交纳赋税是封建社会贫苦人民的沉重负担,而靠国赋养活的京城豪贵之家却大肆挥霍,仅仅为了一丛深色牡丹花,就要化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诗人抓住生活中的这件小事,以鲜明的对比,揭露封建贵族官僚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③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按:这首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

四、衬托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运用其他事物来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

——双环发髻多么妩媚,秀美异常人间绝无。一个发髻值五百万,两个发髻值千万余。

按:“一鬟”句是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姬两鬟上佩戴的首饰之昂贵,以此来衬托她的美丽。

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天空广大尚且有鸟路,江汉却无通行的桥梁。

按:以天空中小鸟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现实中的处处受阻:欲渡江汉却无桥梁,旧地难返,故友难见。

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

按: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的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④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

——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

按: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按: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五、用典

.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

按:[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8 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六、互文

所谓互文,就是相互为文,指的是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省了“在船”,下半句“客在船”省了“下马”。前后拼合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互文一般也可以照原文直译出来。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眼前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只是万里长征的人至今还未回还。

按:“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夜晚停船靠近岸上的繁华酒家。

按:这是七言诗,因字数要求,所以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烟”和“月”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或“烟月笼着寒水烟月笼着沙”)。

③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死尸一片片,横尸野外乌鸦可食。

按:两句是互文,“战”与“死”互补,“城南”与“郭北”互补,实际是说:“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绝句没有颔联和颈联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

一、二两句为首联,

三、四两句为颔联,

五、六两句为颈联、

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第一联称首联,首的意思就是头,第二联称为颔联,颔的意思是下巴,第三联称为颈联,颈的意思是脖子,第四联称为尾联,尾的意思是尾巴。即第二联。

第9篇:小学常见8种修辞手法

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1、比喻

2、比拟

3、借代

4、夸张

5、对偶

6、排比

7、反问

8、设问

1、比喻

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明显,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像......似的”、“像......一样”等。

例如: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变为”等。

例如: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 借喻:只出现喻体,没有比喻词,本体也不出现。

例如: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去。 (蓬草 = 凌乱的头发 ) 注意两点:

(1)有些句子用了“像”“好像”一类的次,并不表示打比方,二十表示估量或者比较的意思,这类句子不是比喻句。如:刚才的铃声好像谁也没有听见。

她的相貌长得好像他妈妈。 (2)本体喻体之间必须有所相似,但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如:这顶帽子真像昨天商场门口挂的那顶。

比喻的作用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2、比拟

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分为:拟人、拟物

①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要有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例如:

1、蜜蜂引路!

2、风翻开了书!

3、花儿随风舞蹈。

4、小狗伸了一个懒腰。

(不需要讲)

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赋予他们物的表现和状态。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分为: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局部代整体

①特征代本体 : 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风筝(本体)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借体)...... (2)“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②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③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例如: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垮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2)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④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本体事物。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刻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5、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当然,要两面对称不能多字也不能少字。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 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 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 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6、排比

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例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反问(只问不答)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8、设问 (自问自答)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作用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

上一篇:山西高一政策下一篇:历年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