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为深入理解认证指导体系,更好地培养满足水利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背景,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探讨教学过程中能力导向的有效制度,对专业课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符合认证先进思想、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实施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篇1: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专业认证对于确保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引导专业办学模式由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效果的内涵式发展转变。地方学校的特色专业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与用人单位共同商讨明确专业目标,制定合理培养方案,依托区位优势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可以全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构建思路

“标准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这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所谓“标准实质等效”,就是要符合国际、国家和行业的专业知识要求和能力评价标准,达到实质性的普遍通用共性;所谓“模式和而不同”,就是要结合校情(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地情(区域建设和经济需要)、国情(国家产业市场需求导向),具有求同存异的特殊个性。因此,结合国际、国内和行业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培养的共性要求,坚持市场导向,以培养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科研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目标,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构建全周期、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逆向设计的思路,不是从设计到产品,而是从产品到设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产品),分析“产品”应有哪些“部件”组成,各“部

件”如何制造,各“部件”达到什么功能。前面几个问题自然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问题,最后一个“生产产品”的环节,应属于“教和学”的问题。

2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1工程教育认证的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具备了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与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相符。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7年11月修订)中体现了对多种能力培养的要求,也是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明确要求“课程体系能支持毕业要求的达成”。所以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和认证要求设置好课程体系是提升该专业教育水平的关键工作。

工程教育认证在制定通用标准的同时,还制定了补充标准,其中包括水利类专业补充标准,适用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也适用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该补充标准中,对课程体系做了具体补充说明,对涉及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程有更为明确的指导。通过各类课程设置,可以做到面向能力培养要求。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应培养学生将数学和自然科学应用于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专业类课程应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以四类课程划分为基础,在其中分别根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特色设置认证标准中列出的课程或环节,并根据学校自身定位及目标开设其他相关知识领域教学内容,是面向认证要求、保障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有效方式。

2.2面向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

在明确培养目标后,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工程化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用人单位需求,对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的意见,认真考虑企业技术领域的要求,设置具有水电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具体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重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

2.3优化教师结构和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施工理念的不断提高、施工工艺技术不断的革新,这就要求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一定要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工程师。①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②要求教师进行水利工程实地培训和到设计院、监理公司、开发公司等企业锻炼。③要求学校聘请施工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同时让学生深入施工现场,学习一些在教学课堂上抽象或不全面的基础知识。④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⑤要求推行教师激励和奖励机制,建立高水平的水利水电工程教师队伍。

2.4依托区位优势,培养水电英才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习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针对水工专业的大一学生,以短期定点参观形式进行,至少要参观三种不同类型的大坝,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况,获得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性质和方向的感性认识。生产实习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结合实际工程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地了解,有助于毕业后尽早熟悉工作岗位。这种举措可将水工专业的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对培养用型人才极为有利,这也是大学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的体现之一。

2.5重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施工工种多且施工环境非常复杂的特点,但是受教学计划的限制,为了保证教学进度的有序性,理论课程的学习往往学不能和工程现场实践同步,同时学习期间在学校的时间有限,而一项工程少则几年多达几十年。因此,完善现有的专业和基础实验室同时新建部分实验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實际的重要实践性课程,实验室应为学生完成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造条件,比如采取课后集中实验的方式或是开放实验室的办法,从而来保证实验教学内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历史悠久且时代特征明显,应以认证为契机,完善能力培养保障体系。专业认证对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用途,学校应以专业认证的理念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突出水电特色,加强水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培养高水平的水电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黄铭.专业认证体系下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14-17.

[2]孙桓五,张琤.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39-42+53.

[3]张荣沂,齐建家,徐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环境下本科生应具备的素质与技术[J].价值工程,2017(25):252-253.

作者:白江

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篇2:

专业认证体系下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为深入理解认证指导体系,更好地培养满足水利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依据水利水电工程背景,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探讨教学过程中能力导向的有效制度,对专业课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提出符合认证先进思想、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评价方法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的工程类专业教育的专门性认证。1989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和签署《华盛顿协议》,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也成为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为促进工程教育发展,加强与国际接轨,中国在2006年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教育部办公厅2006年3月17日发布《关于成立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5号),积极努力为加入《华盛顿协议》做准备。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13年6月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2],2014年初提交转正申请。2016年6月2日,经过《华盛顿协议》组织全体正式成员集体表决,全票通过了中国的转正申请,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3]。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逐步扩大工程认证学科范围,以国际化的标准,引导工程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持续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应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相适应,与水利工程发展相适应;同时还应进一步开拓视野,与国际接轨,所以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进行认证意义重大。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是中国较早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之一[4],加入《华盛顿协议》后,要求其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从招生到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学生是否达成培养目标的检查、评估都有着明确的规定[5-6],专业认证的思想和体系和以前相比更加国际化、系统化,培养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别。本文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及持续发展的实践认识,重点探讨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制定、能力导向的培养体系,以及专业课评价方法改革等内容。

一、水利水电工程特点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水利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现代生命力的重要学科,其任务是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水利建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对此作了具体的政策要求。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作为水利建设领域的重要专业而倍受重视。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和建设实践,中国已成为世界高坝建设重心,积累了大量的大规模闸室和长距离调水等工程经验,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与此同时,随着水利工程的发展,一系列高难度课题摆在专业人员面前,涉及建设、运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既与工程地质、建材、结构等技术有关,也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等密不可分。正因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该专业注定是一门理论、技术、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这也要求高校培养的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相应的综合能力[7]。

作为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的摇篮,高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该专业总体需求方向一致,同时应根据自身特点,细化、定位培养目标。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5版)对培养目标的制定有明确要求[5]:一是要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二是培养目标能反映学生毕业约5年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三是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

可见,专业认证对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非是简单的大而全,而要有该专业学生毕业约5年后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体现专业认证注重实际、重视成效的特点。同时,培养目标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评价加以修订,这是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重要体现。

本科院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社会需求,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适应水利水电工程学科发展,培养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领域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能从事本专业相应层次工作需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培养目标还应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并与该专业学生毕业约5年后所期望成就相匹配。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对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点,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才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模式改革的方向[8]。水利水电工程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具有系统性强、专业性高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往往直接参与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成效,也關系到认证体系中毕业生预期成就的达成。

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2015版)对毕业生的要求有12条[5],内容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从认证标准对上述12项内容的具体阐述可以看出,能力培养的要求非常重要。例如,工程知识方面,要求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等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重点是掌握知识并用以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再如,关于终身学习,要求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学制时间内的学习培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自古以来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例如,人們对坝体结构状态的认识,从早期仅以经验、几乎没有计算分析,发展到具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水力学等较为完善的力学应用体系;从早期对工程安全状态模糊浅显的掌控,发展到采用精密仪器、现代网络和实行信息化技术综合监控管理,所有这些都要求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具备适应科技发展、能解决新的工程问题,甚至推动专业技术提高的能力。作为高校,则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保障能力培养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水利专业补充标准[6],课程体系包含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三部分,各部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和能力培养都非常重要。笔者曾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进行过一定研究[9],探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已形成基本课程结构,覆盖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工程教育认证水利类专业工程补充标准对相关课程有明确要求,各培养单位通常会根据需要补充开设一些课程,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对专业主干课,可以发挥其学时较多、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教学环节设置相应内容,采取有效形式,使学生得到更好的能力训练。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教授各类水工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设计计算等内容,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主干课,通常在第6或第7学期开设。从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可知,该课程主要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和职业规范等方面提供相应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深化水工建筑物设计、监控运行等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使水利水电工程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工程建设与运行维护相结合。还可以结合对三峡、小浪底、小湾以及南水北调等先进水利工程的分析,阐述水利水电工程发展动态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方法强化了水工建筑物专业主干课的作用,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了更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专业课成绩评价与能力培养

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无论是百分制评价,还是分级评价,都是社会对毕业生能力水平判断的重要依据。结合教学内容,与认证要求相对应,设置合理的专业课成绩评价体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加强能力培养,有利于保障毕业预期目标的达成。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涉及力学、数学等基础课程,与大坝、水电站、水闸等实际工程建设直接相关,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是进行相关工程建设的必备知识。科学设置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可以较好地控制学习过程,引导能力培养。

考试是采用最多的一种专业课成绩评价方式,具有较好的公平性。但在过程控制方面有所不足,部分学生仅以临考复习的应试方式获得学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许多宝贵的技术方法、专业思维和实践应用内容的学习。

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教材体系深入讲解、合理拓展,尤其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将课程知识的讲授与典型工程相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而言,应该重视教学过程,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如果仅仅追求课程最终结业考试成绩显然无法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

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具体情况,设置多个评价指标,以加权的方式,形成最终评价成绩,以实现过程控制和能力引导的目的。

参与评价的指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通用性强的包括出勤率、作业、考试等,就加强能力培养而言,课堂授课环节可增加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等;课外环节的作业类可增加文献检索、小型论文等;动手环节可有实验、小制作等等。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评价指标的制定应与专业认证思想结合起来,与能力培养、毕业要求相呼应,形成导向、过程和评价相一致的体系。仍以水工建筑物课程为例,该课程专业特点突出,设置适当实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动手能力。综合课时等其他因素,可以选择表1所示评价指标构成评价体系。

如前文所述,表1中课堂讨论、课外文献等指标,有助于训练学生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水工建筑物发展前沿,培养持续学习能力。可见,根据课程任务与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指标体系,采用更为合理的评价方法及权重,是发挥课程教学能力导向的重要工作。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作为较早开展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正日趋完善。本文根据认证标准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水利水电工程特点,探讨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结合课程设置,研究结合认证能力培养要求,发挥主干课作用,并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进行专业课评价的改革方法,以期培养符合认证标准的优秀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3] 新华网.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6-06/03/c_129037991.htm,2016-06-03

[4]吴海林,周宜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5(305):59-61.

[5]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通用标准,http://cn.ceeaa.org.cn/column.php?cid=17

[6]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水利类專业补充标准,http://cn.ceeaa.org.cn/column.php?cid=18&ccid=29

[7]黄铭.面向水利水电工程的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5):27-30.

[8]顾亚凤,甘黎明,戴鼎震,张志成.浅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14):130-131.

[9]黄铭.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成绩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7):100-102.

(编辑 王 宣)

作者:黄铭

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篇3:

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摘 要] 新工科建设是为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在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过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 新工科;专业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基金项目] 2018年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xjy1857)

[作者简介] 任 杰(1980—),男,河南信阳人,博士,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理论与教学研究。

一、引言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2018年9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1]。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将通过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2]。

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2018年6月12日的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名单,标志着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全国共计有1.9万多个工科专业,包括水利类四个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简称水文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简称水工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简称港航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简称农水专业),共计206个专业点,分布在128所高校中。其中,水文专业54个,水工专业82个,港航专业36个,农水专业34个。说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很大,所以毕业生质量的好坏对经济社会建设有较大影响。

水利类专业认证始于2007年,2011年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获批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水利学会。截至2017年,水利类本科四个专业,已有32所高校的45个本科专业点通过认证。其中,水文专业15个,水工专业15个,港航专业8个,农水专业7个。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十几个省份本科一批招生,近三年每年招生规模为4个班,其中“卓越工程师班”1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于2002年获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获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年获首批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获批为教育部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历来秉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坚持探索和践行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精神(Spirit)和素质(Quality)协调发展的KASQ教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在水利水电及相近领域能够扎根西部、面向全国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3]。

三、新工科与专业认证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修订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

为切实引入促进专业持续改进的社会评价力量,营造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建设水平的良好外部环境,从本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出发,本专业分别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的内部评价制度(试行)》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持续改进的社会评价制度(试行)》等文件,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内部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

通过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及座谈以及往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内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可以有效了解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合理性评价情况、就业情况及在用人单位的表现,并且从毕业生的反馈信息中有效提取建设性的建议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与培养方案相关的问题作为优化培养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本专业成立了由用人单位、行业或企业专家等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通过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计划研讨等方式,促進本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在专业负责人的召集下,专业兼职教师和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到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体系论证活动,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对培养方案的修订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和社会评价反馈信息,在2012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专业在2016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具体修订内容和结果见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本专业充分重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在专业持续改进中的作用,不断优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有效促进了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进而推动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1.教学检查评价用于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对于本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学院教学秘书在每学期末将专家听课记录和学生评教结果反馈至任课教师,以督促教学效果较弱的任课教师不断改进其课堂教学形式,如果出现学生学习效果提高仍不明显的情况,可进一步采取其他措施。比如,2016年秋季学期,院督导组对某青年教师所带的课程进行了随堂听课,两位督导反馈的信息表明该青年教师对授课内容不是很熟练,讲解离不开教案,有些紧张,在授课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缺少师生互动。意见反馈后,该教师积极面对问题,并针对意见给出了应对措施与方案的回复。2017年秋季学期,督导再次对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了跟踪听课,本次听课反馈信息表明该教师不仅在授课内容熟练程度上有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对课堂纪律和与学生互动方面的安排,使授课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按照上述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机制,使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价工作形成闭环,使教师的成长成为螺旋式上升的曲线,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用于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为了形成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除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外。本专业还建设了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课程质量评价的反馈与改进。在课程质量评价机制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考核,二是课程达成度分析计算。课程考核一般由考试或考核结果体现。任课教师通过对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是否正常,考试内容能否正确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否覆盖大纲要求的考察点,学生在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充分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并最终形成试卷分析报告。该报告作为下一年度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重点,教学工作的改进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定期抽查、重点跟踪等多种方式实施监督。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以课程的综合评定成绩为主要依据,将总分值按所支撑课程目标的指标点进行划分,并通过各指标点上学生的平均得分统计该指标点的成绩达成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成绩、上机成绩等各部分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加权汇总,得到课程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达成度的计算目标在于定量化的考核教学质量的达成情况。通过2017届和2018届连续两届学生的达成度计算可知,本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计算所涉及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值为0.702~0.834,平均值为0.739,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均达成。(2)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反馈与改进。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包括基于课程考核/成绩的计算和基于问卷调查的计算两个部分。按照水利水电学院审查通过的《水利水电学院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办法》,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相关的49门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三类)进行了2017届和2018届的课程成绩/考核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计算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专业所有教学环节对毕业要求1~12的达成度在0.71~0.79之间,平均值为0.74,达到了毕业要求。

基于问卷调查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主要利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具体的分析计算。由问卷调查达成度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要求1~12项合理性的认同程度均超过了0.97;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对本专业毕业要求1~12项合理性的认同程度均超过了0.93,对本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毕业要求1~12项达成情况均在0.84以上;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对本专业毕业要求1~12项合理性的认同程度均超过了0.98,对本专业毕业要求1~12项达成情况均在0.91以上。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较高,表明了本专业目前的培养方式能够完成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本专业对现行的问卷内容不断修改和完善,更好地体现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三)评价结果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持续改进

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面对工程实际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本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在指导教师的配合下,并着力引导和促进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技节、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水利创新大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在此类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并操作到本专业科研仪器与设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往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方面的训练不充分,应增加校外实习的时间,增强实验、实习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直观、生动地讲授工程案例。但由于实习经费十分紧张,并且受限于实习时间与地点,这一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专业生产实习经费逐渐增加,2012年由200元/生提高到400元/生,2014年提高到700元/生,2016年增加至750元/生。近年来专业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2014年至今本专业拥有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拉西瓦水電站、积石峡水电站、公伯峡水电站、西安市黑河水库枢纽等22个校外实习基地。近三年,本专业又新建了一些实习基地,如东庄水库、李家河水库、引汉济渭工程、旬阳水电站等。在实践实习环节中,通过教师实习前的宣讲、发放实习资料和学生自身查阅相关资料,在实习基地邀请基地技术人员给学生做报告、现场参观等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专业概念的理解,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坚定了学好本专业知识的信心。培养了学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保证生产实习更具有针对性,强化学生的理论与工程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四、结语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优化提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内部评价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制度的实施,不断修改和完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Z].2018-10-08.

[2]董鲁皖龙.扎根中国大地 奋进强国征程——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2.

[3]任杰,王瑞骏.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75-77.

作者:任杰

上一篇:关于消防工作计划下一篇:教育局语言文字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