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刚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危机,沿海城市也出现了中小企业破产潮,现在虽然金融危机在逐渐过去,政府也更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但我们仍必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文章通过对金融加速器理论的阐述,以及从其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在避免金融加速效应对中小企业造成的融资负面影响的原则下,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进行了探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1:

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增长

摘 要:基于2001—2012年中国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在不同的外部融资依赖度条件下两种主要的外源性资金(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是影响地区出口贸易的显著因素,且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作用效果更强;外部融资依赖特征不同的地区,不同融资渠道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外资依赖度较高(大于0.07%)的地区较高的信贷密度(大于0.35%)更有利于出口增长,而在外资依赖度较低的地区需要寻找适宜的信贷密度与之相匹配;在外资密度较高(大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有利于出口增长,而在外资密度较低的地区信贷依赖会给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出口贸易;银行信贷;外商直接投资;外资依赖度;信贷依赖度;信贷密度;外资密度

一、引言

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对贸易的影响在于完善的金融体系可以降低外部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Kletzer & Bardhan(1987)指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可以被视为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一样的比较优势决定因素,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在金融体系完善的国家更具有贸易比较优势。Raja & Zingales(1998)的研究結果从行业层面证明金融体系能够通过便利资产交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外部资金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将发展更快、出口份额更高、贸易获利更大。Beck(2000,2002,2003)从金融市场动员储蓄的功能角度分析了金融部门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并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规模经济,采用多国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规模收益越高的制成品对外部融资的依赖性越强、规模收益与外部融资需求具有正相关关系的结论。Svalery & Vlachos(2005)和Manova(200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部门的出口份额较大。Bena & Ondko(2012)利用1996—2005年欧盟国家的相关数据检验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认为金融发达国家的企业需要借助外部融资实现高速增长,为企业成长提供外部融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功能。

国内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朱彤等(2007)使用中国23个行业的相关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比较优势的传导机制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外部融资支持并提高外部融资依赖较强行业的比较优势。谈儒勇(2007)选取31个省区20个行业的1 860个样本,通过在模型中引入金融发展与外部融资程度的乘积项发现,金融发展对不同省区不同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影响会随行业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金融相对发达的地区,适合引导外部融资依赖度高的行业发展,而对外部融资依赖度低的行业则宜于到金融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发展。朱彤和曹珂(2009)基于行业外部融资依赖视角,采用中国制造业部门2001—2006年28个行业的相关数据,针对金融发展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行业因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差别而导致资金获取规模的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更容易通过金融发展而得到丰富的资金支持,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李连发和辛晓岱(2009)通过分析33个国家非上市企业的数据得出结论,企业的外部融资依赖性越强,融资成本就越低,金融发展对企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也越大。高玮(2010)通过构建PR模型考察了银行业竞争程度对不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制造业部门的影响,得出了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类型的制造业发展的结论。齐俊妍(2010)基于行业的外部金融依存度,考察了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关系,发现行业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是金融市场发展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孙灵燕和崔喜君(2011)从融资约束角度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更明显。贵斌威等(2013)使用2001—2007年金融业和制造业的省际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融资依赖效应,结果表明,行业的融资依赖度越大,国有比重越小,将从金融发展中取得越大的优势。

曾璐璐: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增长

综上所述,在已有的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中,研究者大都将金融作为一种影响因素,通过分析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效率等方面对出口结构产生的影响来阐述一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的作用;也有部分文献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将金融视为一种要素禀赋,讨论如何通过动员和利用外部资金来影响一国的贸易水平。但是从外部融资依赖角度考察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贸易发展的研究并不多见,并且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从金融市场的功能出发,而没有区分外部融资的资金来源。然而从融资渠道来看,不同类型的外部资金,例如银行信贷、FDI、股票与债券以及其他来源的资金,很可能对一国贸易水平产生差异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资金来源出发,讨论不同类型的外部资金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具体讲,本文将分别考察两种主要的外源性资金——“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在不同的外部融资依赖度条件下这两种异质资金对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一个系统框架下考察外部融资依赖度、金融发展和地区贸易增长三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为研究金融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计量模型、变量及数据说明

根据Raja和Zingales(1998)所提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性可以通过微观机制和影响渠道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效应,本文预期得出以下结论:地区经济越依赖外部融资,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大;考虑到不同的外部资金融资渠道,即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对外部融资依赖性较高地区的出口贸易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下面首先构建计量模型,然后对所使用的变量和数据进行说明。

1.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Raja & Zingales(1998)建立模型的方法,使用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交互项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考察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联合作用对各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构建如下回归方程进行检验:

EXPORTit=c+α1INDit+α2FINANCEit+α3INDit×FINANCEit+α4CVit+μi+γt+εit

上式中,被解释变量EXPORTit表示出口贸易额,采用各地区当年出口额(按照年均汇率换算成以人民币为单位,并用GDP平减指数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度量。

解释变量IND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FINANCE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金融发展水平;INDit×FINANCEit表示地区i在第t年的外部融资依赖度与该地区同期的金融发展水平的交互作用项,用来分析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相互作用是否对出口贸易增长产生影响,如果这一指标的系数显著,则表明金融发展在外部融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 CVit表示控制变量,μi、γt、εit分别表示截面特定效应、时期特定效应和残差项。

在所有的待估系数中,α3为本文实证检验的关键。如果α3的符号为正且显著不为零,则可以说明地区经济的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促进作用就越大。具体就不同融资渠道而言,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和FDI的融资依赖度越高,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2.变量选择

(1)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

Beck、Demirguc-Kunt和Levine(2001)以国际金融统计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此后的研究大多沿用了这一体系中与金融中介相关的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金融发展结构等指标作为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Love(2003)将金融中介发展指数与股票市场发展指数之和作为反映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总体指标。考虑到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育不完全以及我国金融市场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本文区分了不同的融资渠道,从两个方面度量金融发展水平(FINANCEit):一是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即信贷密度,用DENLOANit表示;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比重,即外资密度,用DENFDIit表示。其中,第一個指标着重刻画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的集中程度和金融发展深度,信贷比重越高表明金融机构(银行)投放贷款量越大,越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出;第二个指标侧重讨论可获得的外源资金中FDI的资金数量和贡献率,外资密度越高表明外资的流入量越大,越有利于解决资金约束瓶颈,促进出口。

(2)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指标

Rajan & Zingales(1998)、Beck(2002,2003)、Svaleryd & Vlachos(2005)、谈儒勇(2006)的相关研究中,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指标的测量均以行业数据为基础,以检验不同行业由于各自的行业特征差异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是否不同。与以上着重微观层面的行业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从宏观层面考量不同地区对不同融资渠道的依赖程度。考虑到企业融资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固定资产积累及再生产,我们借鉴并改进黄玖立(2010)的做法,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INDit)的度量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区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用INDLOANit表示,采用国内贷款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本文将除自筹资金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主要为FDI)、债券、其他来源,统一界定为外部资金。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二是地区经济对FDI的依赖程度,用INDFDIit表示,采用利用外资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外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来度量。

(3)控制变量

地区出口贸易的增长除了与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关以外,还受该地区的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为了控制其他地区特征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本文的控制变量重点考虑了以下影响因素:

一是政策性因素。为把握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些政策特征因素:国内投资(DIit),采用各地区的固定资本投资额与外商固定资本投资额之差度量;政府支出(GOVit),采用各地区当年财政支出额度量;外资比重(SHFDIit)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从事出口贸易,FDI对地区的出口贸易应当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 ,采用各地区外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度量。其中,前两个指标反映了地区经济的政策导向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第三个指标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外资企业所占份额,还能够间接体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

二是制度性因素。本文选取用两个制度性变量:国有化程度(SOEit),采用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度量;信贷偏向(BIASit),采用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比重度量。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部分流向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相对高效的非国有经济在国内信贷市场受到融资约束限制,这种信贷资源的偏向性供给可能会对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三是要素禀赋,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丰富程度和劳动力密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采用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度量农业禀赋(DENARGit),采用当年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度量自然资源禀赋(DENINit),采用就业人数(LABit)和高等学校在校人数(EDUit)度量人力资源禀赋。

3.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内地29个省区(不包括西藏、重庆)2001—2012年的面板数据。文中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有些省份某些变量的数据区间小于2001—2012年,本文保持原数据区间不变。计量所用数据均采用CPI指数消除了物价因素,并将相关数据单位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进行折算。同时,各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增强数据测量的平衡性。表1为数据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估计方法,即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随机效应进行估计,并由Hausman检验决定最终采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的计量结果。通过检验结果的对比可知,本文的待估模型均应该选取固定效应的形式。由于文中采用的数据是面板结构,因此我们使用GLS方法消除面板数据中的异方差。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stata11.0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回归,表2的(1)~(4)列列出了采用“信贷密度”(DENLOAN)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采用“外资依赖度”(INDFDI)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5)~(8)列列出了采用“外资密度”(DENFDI)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采用“信贷依赖度”(INDLOAN)衡量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9)列报告了以上四项变量的联合回归结果。

1.分别用“信贷密度”和“外资依赖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

仅加入INDFDI变量未加入DEN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1)列,INDFDI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值。表2的(2)列为未加入INDFDI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信贷密度是否会独立对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数据显示信贷密度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表2的(3)列为同时加入DENLOAN和INDFDI变量的回归结果,DEN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负,而INDFDI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是显著为正。加入DENLOAN和INDFDI交互项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4)列,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因此,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信贷是各地区的重要外部资金来源,但与出口贸易增长负相关,信贷资金供给越多越不利于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同时,对外資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越快。

信贷密度与出口贸易负相关的结果与预期不符。根据以往经验研究(孙兆斌,2004;阳佳余,2007),地区银行信贷可以促进当地对外贸易发展,增加出口。而本文模型中的这一指标系数显示为负,表明信贷资金的密集投放并没有对地区的出口贸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多供给较低效率的国有经济,而相对高效的非国有经济在信贷市场融资困难。控制变量中的两个制度性因素——国有化程度(SOEit)和信贷偏向(BIASit)也支持了这一判断,这两个指标的估计系数均为负 ,其中国有化程度更是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国有经济集中和信贷资金流向国有经济较多的地区,银行信贷对出口贸易没有正向助推作用。也就是说,国有化程度越高,信贷资金越集中供给国有经济的地区,出口贸易发展越缓慢。

值得注意的是,(4)列结果显示DENLOAN和INDFDI的系数均为负,而DENLOAN与INDFDI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说明信贷密度和外资依赖度之间有明显的互动关系,见表3。

INDFDI临界值为0.07%,大于临界值时,DENLOAN增加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小于临界值时,DENLOAN增加不利于出口贸易增长。

DENLOAN临界值为0.35%,高于临界值,则INDFDI越高越能促进贸易出口;小于临界值时,INDFDI较低有利于贸易出口。若INDFDI大于临界值0.07%,DENLOAN越高越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若DENLOAN大于临界值0.35%,INDFDI越高越能促进出口贸易增长。结论是,INDFDI越高的地区,DENLOAN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增长。

若INDFDI小于临界值0.07%,DENLOAN较高不利于出口贸易增长;但DENLOAN过低以至于低于0.35%时,INDFDI的增加对出口的是不利的。结论是,在INDFDI较低的地区,应该有适宜的DENLOAN与之相匹配。

从表3中可见,要使外资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为正,信贷密度必须大于一定临界值,即全部金融机构贷款额占当地GDP比重超过0.35%,低于0.35%时外资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信贷密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通过信贷投放为地方企业提供资金,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相反还可能因为滞后的经济环境减少对外资的有效利用。(4)列数据还表明,DEN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是-0.46+6.69×INDFDI,当外资依赖度高于0.07%时,DENLOAN与出口贸易是正向关系,反之仍为负向关系。因此,结合INDFDI和DENLOAN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得到的结论是:不同地区、不同外资依赖程度下的信贷密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外资依赖度较高(大于0.07%)的地区,无论是从INDFDI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还是DENLOAN对出口贸易的边际作用来看,较高的信贷密度(大于0.35%)更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依赖度较低(小于0.07%)的地区,过高的信贷密度将直接通过DENLOAN变量对出口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但是信贷密度太低(低于临界值)的金融发展水平,又会由交互关系导致外资依赖程度对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这些地区需要寻找一个适宜的信贷密度与当地的外资依赖度相匹配。

2.分别用“外资密度”和“信贷依赖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和外部融资依赖程度的估计结果

仅加入INDLOAN变量未加入DENFDI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2的(5)列,INDLOAN的系数显著为负。表2的(6)列为未加入IND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用以检验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外资密度是否会独立对出口贸易增长产生影响,分析显示DENFDI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表2的(7)列为同时加入DENFDI和INDLOAN变量的回归结果,DENFDI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仍显著为正,而INDLOAN对出口增长的作用仍显著为负。加入DENFDI和INDLOAN交互项的结果见表2的(8)列,交互项系数虽然为正但不显著。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各地区的重要外部资金来源,与出口贸易增长正相关,FDI数量越多越能拉动出口贸易增长,也就是说,FDI有助于缓解地区经济的融资约束,弥补资金缺口;同时,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越慢。

对于信贷资金依赖度与出口贸易存在反向作用不难解释。与一般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有所不同,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压制或制度偏向特征(黄玖立等,2010)。由于证券市场发育迟缓,大量外部资金以信贷方式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而银行贷款的发放带有强烈的选择性,其主要依据不是投资项目的潜在获利前景,而是制度特征,即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Huang,2005)。制度上的偏向使得低效率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可以长时间依赖银行贷款这种廉价和便捷的融资方式,以优先获得连续、丰富的资金供应。这意味着,对信贷资金依赖度越高的地区,其国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越大。而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出口额的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非国有经济贡献的,也就是说,相对效率较高的非国有经济并不能从信贷渠道寻求更多的资金来源以支持其出口比较优势。

与DENLOAN作为金融发展水平衡量指标的估计结果类似,表2的(8)列结果显示INDLOAN的系数为负,而DENFDI与INDLOAN的交互项系数为正,这说明外资密度和信贷依赖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IND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是-2.31+1.41×DENFDI,这表明,要使信贷依赖度对出口贸易的作用为正,外资密度必须大于一定临界值,即外商直接投资占当地GDP比重超过1.64%,低于1.64%时,信贷依赖度的增加对出口贸易表现出负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外资密度较低的金融市场不仅不能缓解信贷资金不足对非国有经济带来的资金约束,相反还可能因为非国有企业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国有企业借贷而增加低效率的国有经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减缓出口贸易增长。结合DENFDI和INDLOAN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边际作用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外资数量的增加可以给地区出口贸易带来正向效应,但不同地區、不同信贷依赖程度下的外资密度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尽相同;外资密度较高(大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密度较低(小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表2(9)列的结果也支持了以上分析,无论是以信贷密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还是以外资密度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都表明金融发展水平在外部融资促进出口贸易增长过程中具有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在外部融资依赖度越高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增长。此外,在表2的估计结果中,外资密度的估计系数均大于信贷密度的估计系数,表明相比信贷资金,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拉动作用更强。

3.控制变量的估计

政策性因素中只有政府支出指标(GOV)显著为正,表明政府政策的干预与调节是地区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符合我国一直以来推行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般预期。国内投资指标(DI)的估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外资比例指标(SHFDI)的稳健性不强,表明这两个指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并不明确。

制度性因素中国有化程度(SOE)和信贷偏向(BIAS)的估计系数均为负,其中国有化程度在各方程中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显著性较高。这基本反应了我国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偏向较低效的国有经济的事实,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困难阻碍了出口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变量中的农业禀赋(DENARG)的系数为正,但稳健性不强,表明农业资源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因素之一,但各省份之间的禀赋差距不大;自然资源禀赋(DENIN)的估计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自然资源禀赋的确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但并不能在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形成贸易优势;表示人力资源丰裕度和技术水平的变量LAB和EDU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一方面揭示出我国充足而又低廉的劳动力是构成现有劳动力密集型商品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根基所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也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选取地区出口增长率(GEX)作为被解释变量,重新估计金融发展水平与外部融资依赖的联合效应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效果和显著性。我们重复了表2的模型回归,将结果列于表4,其基本结论与之前分析基本一致。估计结果再次表明,外部融资依赖和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对于外部融资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文的分析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五、结语

本文采用中国29个省区2001—2012年的相关数据,基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视角,实证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表明:(1)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外部融资渠道。在信贷资金的配置过程中,由于银行部门存在制度性选择歧视,信贷资金大量集中于低效率的国有经济,而非国有经济普遍遭遇“融资约束”,这使得信贷资金并没有在促进出口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限制了地区出口比较优势的体现;而外资数量的增加对出口贸易有积极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非国有经济的融资压力。(2)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贸易有促进作用,但外部融资依赖特征不同的地区,金融发展通过不同融资渠道对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外资依赖度较高(大于0.07%)的地区,较高的信贷密度(大于0.35%)更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依赖度较低的地区,需要寻找一个适宜的信贷密度与当地的外资依赖度相匹配以促进出口增长。在外资密度较高(大于1.64%)的地区,信贷依赖有利于出口贸易增长;而在外资密度较低的地区,信贷依赖会给出口贸易带来不利影响。(3)与信贷融资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作用效果更强。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调整银行体系的信贷资金配置结构,纠正制度性扭曲对非国有经济造成的融资约束;第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引导FDI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以缩小贫富地区的出口差距以及收入差距;第三,在对外资的引进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我国不同地區的融资依赖特征,发挥信贷资金与外资的相互作用;第四,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匹配地区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样本,从融资渠道角度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促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1)对于融资渠道的度量并不全面,银行信贷和外商直接投资只是金融市场的两条主要融资渠道,股票、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资金来源并没有在文中涉及,在以后的研究中,随着数据可得性和可操作性的增强是,对其他融资渠道的研究也可以纳入;(2)本文的样本区间仅为2001—2012年的数据,研究区间较短可能会影响对某些变量的分析及其显著性的讨论;(3)本文采用的是宏观层面的样本数据,后续研究可以考虑采用行业、产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进一步研究融资渠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高玮.2010.外部融资依赖度、银行业竞争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分析[J].当代财经(4):79-86.

贵斌威,徐光东,陈宇峰.2010.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行业数据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5):50-61.

黄玖立,冼国明. 2010.金融发展、FDI与中国地区的制造业出口[J].管理世界(7):8-17.

李连发,辛晓岱.2009.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73-86.

齐俊妍.2010.金融市场发展与贸易竞争力:基于中国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5):45-51.

孙灵燕,崔喜君.2011. 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1):61-66.

孙兆斌.2004.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9):64-67.

谈儒勇.2006.影响金融发展效应的行业特征[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79-84.

谈儒勇.2007.外部融资依赖度与增长机会:金融发展效应行业差异探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3):23-27.

阳佳余.2007.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4):46-57.

朱彤,曹珂.2009.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基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行业分析[J].上海金融(12):17-21.

朱彤,郝宏杰,秦丽.2007.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经验分析——一种外部融资支持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 (3):124-131.

BECK T. 2000. 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261-300.

BECK T. 2002.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s there a Link?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7(1):107-131.

BECK T. 2003.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1:107-131.

BECK T,DEMIRGUC-KUNT A,LEVINE Ross. 2001.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Database,Th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 Cambridge:The MIT Press.

BENA J ONDKO P. 2012.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llocation of External Finance [J].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19:1-25.

HUANG Y. 2005. Selling Chin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Reform Era[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LETZER K,BANDLHAN P. 1987. 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7:57-70.

LOVE I. 2003.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the Structural Investment Model [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6:765-791.

MANOVA K. 2008. Credit Constraints,Equity Market Liber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76:33-47.

RAJAN R,ZINGALES L. 1998. 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559-586.

SVALERVD H,VLACHOS J. 2005. Financialmarkets,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49: 113-144.

(编辑:南 北;段文娟)

作者:曾璐璐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2:

金融加速器理论视阈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

摘要:在刚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我国中小企业面临了巨大的危机,沿海城市也出现了中小企业破产潮,现在虽然金融危机在逐渐过去,政府也更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但我们仍必要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文章通过对金融加速器理论的阐述,以及从其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在避免金融加速效应对中小企业造成的融资负面影响的原则下,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加速器理论;优化融资结构;外源融资

一、金融加速器理论简述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理论最早是费雪针对大萧条提出的债务-通缩理论。该理论将信贷市场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的中心,指出信贷市场运行恶化不仅仅是宏观经济衰退的被动反应,其本身也是经济衰退加剧的推动力量。这一研究思路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随着信息经济学的蓬勃发展,伯南克将不对称信息因素引入该理论,对其进行了重新阐释与检验。“伯南克和格特勒将由信贷市场的变化所引起的对初始冲击的放大效应定义为金融加速器效应,并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其作用机制的关键是“外部融资溢价”与借贷人的“净值”之间的负向关系。“外部融资溢价”是指企业对外筹集资金的成本与内部融资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从代理成本的角度看,“外部融资溢价”应该是大于零的。为了能降低企业“外部融资溢价”,企业会想方设法改善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通常以企业的资产作抵押。因此,企业的净值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对外融资的成本,企业的净值越大,可供抵押的资产越多,越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就可以获得较为便宜的贷款;反之,企业净值小,其将面临较高的“外部融资溢价”。企业的净值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如资产负债表、当前和预期的现金流等。“金融加速器”理论预示,在经济衰退期将出现信贷“逃往质量”,其主要出发点就是中小企业的企业净值在经济危机中会相当的差,融资状况会遇到相当大的挑战。

二、金融加速器效应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影响

格特勒和斯蒂格利茨(1993、1994)通过实证检验指出,金融传导机制的作用在经济繁荣时期与在经济下降时期是不对称的,金融传导机制对中小的企业的作用更明显。也就是说金融加速器效应在经济衰退起的作用更加明显,并且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比起对大企业来说更加突出。赵振全、于震和刘淼(2007)通过非线性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结果发现:我国也存在显著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表现为对于相同特征的各种外生冲击,经济波动在信贷市场处于“紧缩”状态下的反应均明显强于信贷市场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反应,另外,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明显高于大企业。

(一)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加速器效应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环境

在经济萎缩时,企业的盈利状况会受到相应的负面影响,使得企业的利润降低,因此,企业的现金流受到很大的影响,企业需要外部融资来度过危机,但是减少的企业净值和恶化的现金流将使得企业外部融资溢价上升,企业获得的可贷资金更少,引起企业投资与产出的进一步下滑,从而使企业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恶化,这一围绕资产负债表放大经济波动的效应称为金融加速器效应。然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打击是更进一步的,因为“金融加速器”理论预示,在经济衰退期将出现信贷“逃往质量”,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资产负债表看起来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的时候人们普遍对小企业能够抵抗系统风险的能力表示怀疑,所以信贷资金会流向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我国沿海许多中小企业出现严重的破产潮,未破产的企业融资也及其困难,甚至银行信贷的大门直接对其关闭。而相形之下,我国国有大型企业,有政府的隐性担保和潜在的政策特权。在经济危机中,国有大型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仍十分轻松,我国2009年上半年的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之类的客户,政府大量的注资,并通过联合重组增强其市场垄断地位来保证企业盈利。我国中小企业在危机中损失惨重,大型国企反倒增强了市场地位,其中原因与国际不尽相同,但金融加速器效应更为明显。

(二)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金融加速器效应加大了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成本

金融加速器效应产生的核心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代理成本。这一成本在经济衰退中大幅上升,使得信贷市场外部融资升水过高,信贷供给不足,加剧了危机的范围和烈度。金融加速器效应是怎样影响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中小企业是最容易受到负面外部冲击的,其经营现金流很脆弱,迫使企业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增加外部融资补充现金流,这使信贷资金的需求上升,使外部融资成本升高;二是资产抵押价值的降低,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很少有政府担保贷款或者政策性优惠贷款,因此,中小企业贷款主要是靠资产抵押贷款,然而外部冲击使企业经营恶化,企业的净值或可抵押资产贬值,企业财务风险大幅上升导致融资成本升高,由于外部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在消化外部冲击的不良影响时往往减少其外部融资需求,减少投资与生产规模,处置资产缓解现金流危机。这会使得资产价格进一步贬值,外部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三、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

企业的融资模式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也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还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目前,我国企业可采取的融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公积金再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银行贷款等。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安排来看,主要还是依赖银行贷款,以及发行股票的股权融资,而债券融资和真正的公积金再融资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所占比例相对前两者而言较小,我国银行融资比例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中占50%以上,而内源融资才占到19%。有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公积金形式的内源融资,而全部依靠外源融资,而外源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又占据了绝大比例。这种融资结构不但与现代融资结构理论——融资次序理论不相符合,而且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衰退时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也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更有可能使很多的中小企业无法抗击金融或者经济冲击,而显得过于脆弱,无法生存。

四、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

为了避免金融加速器效应在经济衰退时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致命的冲击,我们的中小企业应该适当的调整自己企业的融资结构。按照应对金融加速器效应的原则,中小企业的融资的结构应该调整为:提高内源融资比例,适当减少并调整外源融资比例(特别是减少外源融资中的银行贷款融资方式的依赖,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可以缓解经济衰退情况下,出现的资金严重紧缺,可以通过自己企业公积金再投资,改善企业经营状况、资产负债表和企业“净值”。与此同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需要外部融资时,也相当于为自己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企业外部融资环境,减少了外部融资成本。

而直接融资方式如股票与债券融资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它具有许多间接融资不具备的优点,所以采用多种融资方式会帮助企业扩大其长期资金来源,而且多样化的融资方式选择会整合现行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化的状况,改善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弱化资金需求压力。企业直接融资比率的提高能帮助解除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过分依赖,这一点也正好能帮助中小企业躲避金融加速器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银行贷款是最容易受到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的。发展直接融资还带来企业股份化、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有内在联系的企业就可通过互相参股、控股形式来组织生产和进行市场运作,这将有利于提高各企业自有资金的配置效率并且形成一种更具合理性、更富效率的企业融资结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金融加速器理论的阐述,以及从其理论视阈出发分析了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在避免金融加速效应对中小企业造成的融资负面影响的原则下,谈了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然而为了能够更好地优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我们还需要政策的允许和配合,在此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维护中小企业内源融资机制

在经济情况不乐观以及市场环境仍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维护中小企业的内源融资机制,并激励其投资倾向。关键是,国家要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并确立和履行产权保护承诺,逐步取消与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约束,尤其是地方政府所强加的各种交易成本与市场障碍。与此同时,需要尽力避免中小企业与现有的国有银行发生广泛联系,以防民营企业资本结构向国有企业的趋同。从根本上讲,让中小企业通过内部相互之间的资金流动与组合来缓解资金供求矛盾,鼓励中小企业自身出资组建金融中介机构势在必行。由于这种金融中介机构是由中小企业内部的资金供求矛盾导出,因此不会损害其内源融资机制。

(二)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着规模偏小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制度环境的滞后等诸多问题,制约着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妨碍了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在以下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一是对信誉高的中小企业放低其发行公司债券的门槛,鼓励其通过债券融资;二是大力培育保险公司、社保基金和住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并给予政策优惠;三是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以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四是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企业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一套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特别是相关法律的构建。

(三)完善创业板建设

2009年10月23日,我国创业板正式开板,这对于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的影响,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来说更是福音。创业板的建立为许多中小企业初期的融资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性企业在初期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即便是获得债务融资,也很难承受财务压力,这样的企业更需要的就是直接融资,特别是风险投资,创业板的设立为风险投资找到了更好的出口。在创业板建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完善创业板建设,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一是建立直接退市制度,避免进行借壳重组;二是建立投资者司法救济机制,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化创业板保荐机构责任,保荐人终身责任制。

参考文献:

1、崔光灿.资产价格、金融加速器与经济稳定[J].世界经济,2006(11).

2、赵振全,于震,刘淼.金融加速器效应在中国存在吗?[J].经济研究,2007(6).

3、黄国建.金融加速器理论综述[J].江苏经贸学院学报,2009(1).

4、Bernanke.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D].Princeton university,New Your University and Boston University,1999.

5、崔秀丽.企业融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

6、韩文强.基于成长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

7、刘会平.国有企业融资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谢 伟 张小梅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篇3:

贷款增长适度性的量化分析:基于企业融资需求的视角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为样本,尝试从企业融资需求测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定量分析贷款增长适度性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银行信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针对传统信贷运行分析方法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央行信贷运行分析体系,应重点从定量分析和需求分析着手,研究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鉴于工业制造业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以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为样本,建立了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测度的一个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样本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进行了量化分析。

一、贷款增长适度性“定量分析”的基本思路

银行贷款作为一种间接融资,其基本用途是为满足微观主体在生产、投资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就此而言,贷款增长是否偏快,应主要考虑这种增长是否与实体经济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相适应。以工业企业为例,作为生产性部门,工业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换言之,工业企业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应与企业产销规模基本匹配。如果工业企业融资量远远低于其产销规模,表明工业贷款投入不足,企业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反之,如果工业企业融资量大大超越其产销规模,则表明贷款增长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部分企业贷款可能未进入实质生产领域或被移用他处。

因此,如果以企业产销规模为参照指标,并借助一定的计量方法,就可以测算出样本企业一定时期内与产销相匹配的融资需求规模,再与企业同期实际融资量相比较,就可以对企业融资规模的适度性作出“量化”的判断,进而为贷款增势判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这是本文的基本切入点。

二、企业融资需求规模测算的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以工业企业为例,要对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对企业与产销相匹配的融资需求进行测算。具体而言,影响工业企业生产性融资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投资性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增加,如:企业为扩大再生产、更新设备、扩建厂房等形成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流动资产的增加,如:企业增加原材料库存、应收账款上升等,都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上升。(3)流动负债的变动。流动负债的增加,如企业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上升,会相应减少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反之亦然。因此,如果用简化的公式表示,则有:

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投资性资金需求+流动资金需求-流动负债增加额

由于以上计算结果为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总规模,要确定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规模,还应剔除企业内部筹资额。事实上,在现实当中企业内部筹资渠道较为复杂,在报表中难以全面反映,本文使用了企业上年留存利润作为替代指标,则有:

企业外部融资需求=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上年留存利润

根据以上框架,首先选定企业与产销变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库”,运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观察较长时期内各个指标与企业产销变动的相关程度,就可以大致测算出企业与产销相匹配的生产性资金需求,然后剔除内部筹资因素(即上年留存利润),就可以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外部融资需求规模,从而为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分析提供判断依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产销变动具体反映在多项指标当中,但也有一些指标的变动尽管形成资金需求,但却与企业产销关联度不大,比如:某企业大量投资股票,会导致“短期投资”增加,但这种资金需求与企业产销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属于企业的一种投资或投机行为。因此,从外部融资需求与产销相匹配的角度分析,本文在测算中选择性地使用了资产负债表中与产销关联度较高的部分指标。

三、工业企业融资需求规模的测算过程

1.测算方法的选择。

目前,测算企业资金需求量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销售收入资金率法以及资金习性法等。

趋势分析法是利用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历史趋势来进行推算,其应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假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已掌握,并将持续到预测期;第二是假定相关财务变量虽有变化,但不会改变总体趋势。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准确性欠佳。

销售收入资金率法是假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不同阶段的销售额来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其局限性主要是假设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的比例关系相对固定,但这一假定经常不符合普遍存在的事实,难以动态反映企业资金需求的变化趋势。

资金习性法则是按企业资金变动与产销量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资金数量与产销量关系的规律测算资金需要量。将企业资金分为不变资金和变动资金,其中不变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运作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基本的资金需求,变动资金则是随着企业产销规模的扩大而新增的资金需求,其数学模型为线性关系,即y=a+bx,其中Y为资金需求量、a为不变资金、b为变动资金、x为销售收入,运用回归模型,利用历史资料即可确定a、b参数。该方法既对企业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历史变化关系进行了量化,又可以利用模型同时考虑不变资金和可变资金两个方面,实用性较好,它也是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资金需求测算方法。本文采用的即资金习性法。

2.工业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测算。

(1)样本数据的采集。由于测算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历史延续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因此对数据的收集要求较高。本文采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业景气监测浙江省500户监测企业数据作为样本,在时间序列数据的质量和跨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证。

(2)测算指标的选择。如前所述,从企业融资需求与产销规模相匹配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工业景气监测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连续性,除“销售收入”作为模型估计的参照指标外,本文选择了以下9项指标进行模型测算:①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指标。选择了流动资产科目下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四项指标。②影响投资性资金需求的指标。选择了固定资产科目下的“在建工程”指标。③流动负债类指标,选择了“应付费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四项指标。这些指标均与企业产销密切相关。

(3)模型的估计及参数计算。

本文使用了1996—2006年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的月度数据,并将上述指标值分别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进行模型估计(具体过程略),具体参数见表一。

表一:企业生产资金需求量回归直线方程(Y=a+bx)模型参数表

由此得出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量的测算方程为:

Y=a+bx=231.0596+0.136598×x,其中x为企业当年销售收入。

(4)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的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本文对2001—2006年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见表二。

表二:2001-2006年500户工业监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测算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本文测算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与产销变动相关性较强。从表二数据看,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逐年递增,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强。

2.以2003年为拐点,样本企业实际银行借款与外部融资需求测算值的差额逐年扩大。2001、2002年,样本企业银行借款反而要低于外部融资需求规模。由此也可看出,2001、2002年样本企业贷款供给相对不足,而2003年贷款增长尽管同样存在偏快现象,但企业贷款规模与融资需求规模测算值却是最为接近的一个年度。

3.2006年样本企业银行借款与外部融资需求的差额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从存量看,当年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的理论测算值为595.8亿元,而同期企业银行借款余额为702.2亿元,两者差额为106.4亿元,占企业银行借款的15%;从增量看,当年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测算值比上年增加了57.9亿元,而当年银行借款新增108.1亿元,两者差额为50.2亿元,占当年银行借款新增额的46.4%。换言之,从2006年度测算情况看,样本企业银行借款存量中的15%、增量中的46%超越了其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与企业产销增长趋势不相匹配。

4.当前工业企业贷款存在“超额需求”的情况。从本文测算的情况看,2006年样本工业企业实际贷款规模要大大高于其外部融资需求的理论测度水平,这一方面印证了贷款增长偏快,另一方面也表明工业贷款运行中存在“超额需求”的情况,也就是贷款实际增长超过了实体经济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分析原因,从经济面情况看,目前不少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资金跨行业、跨区域流动的规模和范围日益增大,企业投资意识日益增强;与此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融资环境趋于宽松。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并呈现多元化趋势,一些企业融入的资金可能没有投向生产领域,比较典型的如以制造业集团企业名义贷款,实则用于下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甚至有少数企业将贷款移用到股市进行一级市场操作。上述情况不仅对贷款增长偏快有一定影响,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对于上述结论,还有两点值得说明:一是本文在测算企业融资需求规模过程中,着重考虑其与产销规模的匹配性,对企业产销规模增长本身是否合理没有涉及,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这一因素也不应忽视。二是本文测算结果显示,2006年样本企业新增贷款的46%超越了其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这一比重似乎偏大。除测算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因素外,我们认为主要与浙江省工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主体地位有关,贷款移用现象多发生在工业企业,如果考察其他行业如房地产业,情况可能相反,也就是企业新增贷款可能远远低于其融资需求增长水平。因此,从整体看,2006年浙江省贷款增长的偏快程度要更低一些。

(责任编辑: 周智立)

作者:徐 宏

上一篇:份额分析产业结构论文下一篇:安全总结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