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青春携手同行

2022-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叛逆青春携手同行

青春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青春路上,携手同行

——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慈溪中学 王金立

主题: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目标:帮助学生认识到两性交往的意义,并树立起积极的交往观、掌握恰当的异性交往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背景:

高中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恰当的异性交往对高中生来说有利于增进对异性的了解,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促进智力与人格的健全发展。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很多个体还难以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与距离,在与异性互动的过程中存在着交往过密、交友观困惑、交往方式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得到澄清和解决,不仅不利于性别社会化,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问题;也会对个体的其他方面如情感发展、人格形成等造成影响,从而阻碍个体的整体发展。

设计思路:

由于性别意识的逐步觉醒,高中生对于两性问题变得异常敏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随着身心的剧变,两性之间的交往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挑战。作为一个“准成人”,他们需要更为深刻的认识异性、了解异性,并懂得如何与异性对象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顺利适应。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很多高中生尚不能把握好异性交往的尺度与距离,在两性交往中容易出现交往疏离、交往过密、交友不当等各种误区,而有害于个体的发展。为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渡过这一危机,本课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心理辅导的原则得出了如下思路:

随着大脑机能的成熟及知识经验的增多,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接近于成人,甚至在某些方面(如记忆力)好于成人。随着思维的发展,高中生更热衷于也更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问题的解答。因此,本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主体性原则、活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本课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的模式,通过一定的情境设置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出关于两性交往问题的思考,再通过讨论等方式帮助个体对原有的思考进行扩充与调整,最终帮助高中生解决其关于两性交往问题的困惑,并树立起健康友爱的异性交友观,掌握两性交往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得完成性别社会化,促进其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最近有点烦

高一女生静雅最近有点儿烦。最近,不知道校长怎么“突发奇想”,竟然要搞什么教育实验:说是要趁文理分班之际实施一项叫做什么 “因性施教”的教育实验,要把新的文科班分为男生班、女生班和男女混合班。虽说学校说了想报文科的同学可以自主报名,可这个问题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对于要选哪个班,死党、父母、老师意见不一,到最后把静雅弄得是左右为难?

女生班?混合班?

如果你是静雅的朋友,你会给她怎样的建议呢?理由?

注意事项:在本环节中,要注意激发出关于异性交往的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异性交往的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到异性交往的课题上来。

教师小结: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看到:虽然在异性交往的问题上,我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与担心,但是学会和异性相处与交往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忽略了这一课题,就可能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也是上海八中在2001年所实施的教育实验告诉我们的:

幻灯片呈现:2001年9月,上海市第八中学在一份基于2000人的关于性别差异的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了一项“因性施教”的教育实验:在2001级新生中实行男女同校分班的教育模式。一年之后,实验表明,男女同学通过分班教学在学科学习上都有许多进步,但是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交往能力的发展上。

有一部分家长对男班的纪律不满,男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比以前更贪玩,似乎更容易妥协,缺乏认真的态度。而女生则更“小心眼”。进入男班或女班后,孩子好像更不善于交流,尤其是男孩子。有些男班学生的家长发现,进入男班后,孩子的性格比以前更活跃,但交往能力更差,因为男生之间的交往很少需要过多的考虑交往技巧。在这一问题上,一部分意见认为对交往能力的影响不一定是长久的,进入大学后,在男女同班中会有改变;但也有家长认为,高中阶段是交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通过各种意见的综合,学校增设了共同选修课以提供男女同班共学的机会,并鼓励男女生在分班下的正常交往。并且在2002年新生入学时,学校没有继续进行男女分班教学,而只是在数学和外语两门课上实行男女分开的小班化教学。对此,当时的校长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这关系到学生的将来,所以学校每走一步都必须谨慎,实验方案仍处于不断的完善中。

来源: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8日,记者:沈颖)

二、我的舞伴

在听取了更多的意见后,静雅最终选择了“男女混合班”。一段时间后,静雅发现这种选择还不错,班上的男生相对来说视野更为开阔,思维也更加灵活,班上的氛围相对女生班来说也更加活泼。不过,烦恼也来了。新潮的海归老班说为了培养绅士淑女,竟然要搞一场舞会PARTY,让班里的男同学邀请女同学参加。这在校内掀起了热议,静雅心里也变得颇不平静。开始时,静雅非常担心没人邀请自己,后来是静雅面对四个邀请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最后,静雅决定去跟死党征求一下意见。

四个男生的介绍:

志明:聪明好学,活泼开朗,兴趣广泛,能力强,被同学们推举为班长。

亚辉:老实善良,为人热心,值日时经常主动承担重活累活,也帮过静雅很多 高超:俊朗有型,老爸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所以贵气十足,但为人傲慢,与班里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交集

刘伟:为人体贴,对女生特别热心,被女同学暗地里称为“花心大少”,听说这次舞会他其实跟好几个女生都提出过邀请,还经常跟男生炫耀说自己多有“女生缘”。

如果你是静雅的朋友,你会做出怎样的建议呢?理由?你会不会先都答应下来,最后时刻再决定选谁?为什么?

注意事项:本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出关于交友观念的探讨。同时,基于心理辅导的价值中立原则,教师要避免简单的“是非对错”的道德判断,而应该是尽量引导学生认识到交友中“内在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交友观。

三、心跳的感觉

虽然亚辉很好,也多次帮过自己的忙,但是静雅考虑到自己与志明之间有更多的共同兴趣,静雅选择了志明。最终,班级的舞会办得非常成功。在舞会当中,男生和女生彼此都有了更多的了解。舞会之后,在老班的带领下,班里的气氛活泼中多了一份素雅,男女同学间有了更多的尊重与理解。在相处时更加彬彬有礼。而静雅因为舞会中跟志明的近距离接触,竟对他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虽然之后也没有特别的接触,但是偶尔的眼神碰触,竟会让静雅生出一种心跳的感觉。静雅是怎么了?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你对这种感觉有怎样的理解?

注意事项:本环节重点帮助同学们理解青春期性心理,对于两性之间的好感有更科学理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进入青春期后期,随着生理的发育成熟,我们的性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性激素的作用下,我们会体验到一系列的变化,精神兴奋程度明显增高,在自己欣赏或喜欢的异性面前特别容易体验到心跳的感觉。这时,我们对于异性也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关心他/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会为对方的一个眼神而失神良久,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能与他/她接近和交往。这时的我们由于对异性变得非常敏感,会特别在乎自己在异性眼里的形象,关心他们对我们的评价和反应,尽管这些心理有时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困惑,但也成为我们塑造与培养自己的重要动力,是我们由青涩走向成熟的开始,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四、特别的邀请

不知不觉,静雅的生日快到了。在生日的前一天,静雅收到一张小小的卡片,卡片是志明写来的。在卡片中,志明邀请她第二天去一个叫做“神秘树”的餐厅,说是有神秘大礼相送。收到卡片后,静雅的心乱如麻。在生日时被邀请,她不知这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更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最终,静雅又想到了死党。

现在,如果你是那位死党你有何建议吗?理由?你如何看待这张卡片的含义?

注意事项:本环节意在引出同学们对交往过密的认识与看法。并最终帮助大家认识到同学间的交往完全可以大方自然些,但是要学会把握距离和尺度,在交往中要懂得遵守“公开性原则和群体性原则”。

五、大结局

在死党的陪同下,静雅到达了“神秘树”。在进入餐厅的瞬间,静雅惊呆了。„„静雅看到老班和全体同学站在面前为自己唱起了生日歌,这让静雅感到意外之余也特别感动。原来,静雅的父母一直远在外地做生意,因为担心静雅在生日时冷清而感到难过,班长策划组织了这次生日聚会,并特别邀请到了老班参加。

宴会结束时,老班还给大家来了一段真情告白(引出异性交往的原则与方法):

同学们,今天看到你们彼此之间能够如此体贴和照顾。我觉得特别欣慰。说实话,带我们这个班,我心里其实有很多压力。像你们这么大时,我的观念比较保守。(众人讶异)除了老妈和老师,都不敢跟男生讲话,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众人笑)等我到了大学,没男生追倒算是小事,反正那时还不到成家立业的年龄,关键是还看到男生就脸红。都不知道怎么跟男生打交道,快毕业时,因为这事都不敢去找工作,后来才决定出国留学。到了国外,我把什么面子都扔了,反正谁也不认识我。李开复不是为了锻炼沟通能力,专门找老板聊天吗,我是专门找男生说话。为这一度还被同学当成“花痴”,被女同胞指指点点。慢慢得我才认识到跟异性交往其实有很多门道。在跟异性同学交往时,我们要学着做绅士和淑女,要把握住几点:

1. 公开交往 两性之间的交往尽量公开化,这样可以避免无端猜疑,更能保护自己。 2. 集体交往 尽量避免个别朋友的密切交往。团体交往可以吸收多个异性的优点;缓解与异性交往时的羞涩与困窘;避免陷入“一对一”的交往;也更容易得到家长、老师的理解。

3. 自然交往 言语、表情、行为举止及情感流露要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要恰当地表现自己。

4. 适度交往 不要故意疏远,也不能过分亲密,要保持适当的心理和空间距离,做到诚恳待人和热情大方。 5. 保持独立 要有独立性,不能过分依赖朋友。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要学会独立思考与感受。

6. 尊重对方 交往中要尊重对方,所言所行要留有余地,不要毫无顾忌,谈话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时要回避。不随便干扰对方 。

7. 自尊自重 同异性交往时要自尊自重,更不能自作多情。要注意衣着打扮和言行举止,不随意打闹和挑逗,身体接触要有分寸。

六、结束(如时间宽余则请男女同学互赠祝福)

同学们,在成长的里程中,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经验,我们要真正的学而为人: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知道学习和工作,我们也要知道如何与人交往,懂得如何生活。而这就需要我们男女同学在青春之路上携手同行。

参考资料: 1.《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钟志农著,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2.男女同校分班 上海八中:局部分离的试验,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8日,记者:沈颖

第2篇:《青春路上 携手同行》主题班会

【指导思想】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教会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发展,为学生将来赢得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践行我校“为升学预备,为人生奠基”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进一步深化我校“五心教育”和“云环教育”,开展有实效的特色德育。围绕《自主·体验·实效》,培养学生自主正确交友,明辨是非观念,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班会目的】

进入高中之后,学生得心理日益成熟。追求个性发展,摆脱父母束缚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想法。因此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在一起。尤其当他们遇到烦恼的时候,但他们还没有具备完全明辨是非,把持自己的能力。因此有时会左右不了自己,养成不好的习惯。进而影响今后的发展。因此通过本次主题班会,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交友困惑,寻找交友的原则、程度和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星空》,相关照片,调查问卷,主题课件(相关图片、信息、影音处理)。

2、学生准备:排练情景剧《考试》,完成调查问卷。诗歌《真正的友谊》 【活动过程】

同学们,首先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片,请说出你的感受. 图片1:广阔冰原上的一只北极熊 图片2:浩瀚沙漠中的一个匆匆的过客

大家感觉怎么样? 孤独,寂寞

是的,虽然有时候我们需要独处,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生活在群体之中,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那如何使我们身边拥有与可以信赖的朋友,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主题班会——《青春路上 携手同行》

我们为什么要和别人交往呢?不与别人交往行不行?

同学1:在春秋时期,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说明人与人交往时可以发现自己缺点,不断改进自己,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

同学2:政治老师说过,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而每个人的力量薄弱,所以我们要携起手来。且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自己的成功也需要别人的认可。所以需要交朋友

同学3:不交朋友遇到困难时没有人帮助你,而且也很孤独,有了朋友才会有快乐。

同学4: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心。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存在。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的。我们与人交往是为了满足我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和自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的需要。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后,就一定会产生交朋友的欲望。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不能逃脱这个规律。前几天老师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 83 %的同学当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选择朋友去述说,这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朋友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每个人都想拥有,每个人也都想成为。那同学们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困惑呢?

你与朋友交往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呢? 同学1:我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我妈妈总想让我交一些学习好的做朋友,可我更想要一些性格相似,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所以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学2:我有一个朋友,总喜欢对我说一些她与别的朋友之间的摩擦和琐碎的小事,有时候不在一起就打电话一说就一个多小时。耽误我做其他的事,有时候还会被父母说。而且我并不喜欢听那些事,又怕她生气。她也常对我说她其他朋友的坏话。但见到别人的时候又表现的很热情。我不知道应该怎样与这样的人交往。

同学3:我的朋友有些想法做法是很不对的,还要我帮忙骗他家长。我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切入劝他,而且我不同意他就说我不讲义气。她认为义气就是两肋插刀,可我认为对朋友错误的帮助其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以致我每次见到他家长时都有一种负罪感

同学4:我的性格比较腼腆,若和熟人在一起比较放得开,但遇到一个新的环境,就不知道怎样开始一段友谊。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同学5:我曾经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但后来他有了一些坏的习惯,抽烟喝酒,甚至逃课打架。我曾多次的劝告他,但他就是改不了。我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是不是要放弃?

同学6:我有一个朋友,只想我和她一个人好,我和别人好的时候,她就生气而且产生醋意。很是霸道。

同学7:我在初中时有一些好朋友,但到了高中之后就有了一些距离和隔阂。时间长了就生疏了。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保留这种长久的友谊。

同学8:我不知道该交一个什么样的朋友,以前总是觉得他(她)无话不谈。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是很尖锐的,我不知道这样的朋友继续做好朋友还是做普通朋友。

感谢同学们能把内心真实的困惑说出来。有时候我们把它说出来的时候,它也许就已经减半了。我们同学主要从交友标准、交友应把持的程度和交友技巧方面存在烦恼。下面我们就依次解决大家的问题。

四 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我们的朋友呢?

同学1:我会交一些大方的朋友,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不仅仅计较。如果天天因为一点小事计较就会觉得很累。

同学2:如果说交朋友的标准,我也说不准。比如我跟我的同桌是不错的朋友,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一起上课,时间长了,彼此了解的就多了,有什么事做错了,对方都能理解。所以我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的次数多了,就是朋友了。 同学3:我愿意与有一颗平常心的人做朋友,有的人为了利益,权势等等交朋友,这很可怕。这样的友情长久不了,他会随着利益和权势的丧失而消失,这种人是自私的。而平常心的朋友不会因为你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事业灰暗的时候瞧不起你,也不会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就忘了老朋友,这样的人应该交,这样的友情也会天长地久。

同学4:交朋友时,我首先要看这个人是否爱父母,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

那怎么会真诚的对待别人呢?我觉得孝顺是最重要的。孝顺的朋友肯定有感恩的心,这种情感会传染给周围的人,我要交这种朋友。 同学5: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诚,要不然太累了。

同学6:我喜欢交一些时尚的人,这个时尚并不是指穿漂亮的衣服,而是发自内心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时尚的人在一起会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我相信快乐时可以传染的,我希望从我朋友那里得到了对生活的美好,也会将这种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同学7:能谈得来的,也能指出自己的缺点的人。

同学8:交朋友要性格相投,在此基础上你不好的方面很好。比如说我和我的同桌。她脾气很好,而我脾气不好,因此我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同学9:我觉得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性格爱好不一样就没有共同语言,大家在一起应该谈一些都感兴趣的事。比如我喜欢听流行音乐而如果我朋友偏偏喜欢听京剧的话,那聊天的范围就会小很多,更没有办法了解彼此。就只能听听“one night in Beijing”这种混合型音乐了。

同学们谈的非常好!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也有过关于交友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论述。朋友应该是一面镜子,我们只有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变得更加完善。因此我们要审视自己的交友之道,要分析自己身边的朋友。要正确规划自己的发展和成长,选择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监督者和互助人。当然我们也要努力成为朋友前进道路上的促进者、催化剂。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其实,我们每个人交友都有自己的原则,但这种原则应该具有普遍性。老师认为我们正确的交友原则应该是:

顾全大局,品德高尚

见多识广,终身受益

志趣相投,互相体恤

互助互补,共同进步 五

我们知道应该和什么样的人成为朋友了,那交往的过程中又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度呢? 情景再现:

小茹是一个刻苦勤奋的学生,成绩优秀,性格开朗。可是近日来她的成绩直线下降。原因在于她和小倩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而小倩不爱学习,还经常带着她一起去上网打游戏及逛街。为了周末外出,小茹还撒谎向妈妈要了钱。

此情此景你是否见过,小茹的人际交往是否存在问题呢?

同学1:我们人际交往应该学会拒绝。如果朋友做了不正确的事,而且拉着我们去,我们应该主动拒绝。不能怕友谊出现裂痕或面子而忍着做自己不愿作的事情。而且应该提醒他,不仅不让自己陷入泥潭也不能让朋友陷入泥潭。

同学2:我觉得应该理性,保持清醒的头脑。这还是比较轻的,如果他要拉着你去绑架抢劫呢?

再请大家观看一个同学们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考试》 他到底该不该帮?请表达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同学1:我觉得不应该帮。你能帮他一次,但你能帮他一辈子吗?他找你抄了一次就会找你抄第二次。抄完了成绩是好了,家长也放心了,但他自己心中却是愧疚的,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会在意同学怎么看他。

同学2:我觉得应该帮。他朋友已经认识到了了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他迫于很多的压力,在这个环境中他会觉得抬不起头。而他如果帮了他这次,事后在告诉他

这样不对,再帮助他在学习上真正的提高,对他影响是很好的

同学3:我觉得考试作弊就像是一种诱惑。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如果自平常的时候作弊在高考的时候也会有这样想法。我们都知道高考作弊是三年不让参加高考的,三年在人生长河中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在我们拼搏的年华中却是一个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的很关键的时候。所以说我们敢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嘛?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帮。

同学4:我觉得可以帮。我们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应该辩证的看问题。他已经说了他什么都不会,如果他就这样的去考试,一定不会考好,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这个同学帮助他被老师抓到确实偶然的。概率比来看,应该帮。 同学5:我也觉得应该帮。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我也用政治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我们承认作弊不是很好。但这样很特殊,他迫于父母的压力,老师的期望,还有同学之间面子的问题,有这样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我们先不说第二次。这一次如果你要不帮他的话,他可能从此就一蹶不振,在高考中可能落榜。这样就是对他好吗?我觉得不是的,我们也不能通过一次错误就否定了他整个人,否定他之前的努力和以后可能要付出的努力。

同学6:我觉得不应该帮。他考不好一次可能是有原因的。让他考不好后去寻找自己的原因寻找不足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帮了之后他也不会找到自己的原因,就会越来越落后,造成恶性循环。

同学7:首先考场作弊违法了考场纪律。如果大考中作弊则是违反了法律。在小考中违纪得到的成绩是对全班学生得不公平,在大考中作弊成功是对全国考生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学8:不应该帮。这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他找你帮忙是一定会为自己做辩护。但他是你的朋友,既然是好朋友,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不应该帮助他做坏事。即使我们不能帮助他提高成绩。真正的友谊,应该坚守原则。

总结:同学们说的入情入理。确实很难选择。但当我们冷静的去思索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君子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三思而后行。虽然有情义,但是我们更应该遵循一种法则,绝不可突破自己人格和道德的底线。一段时间内他可能会埋怨我们,但我相信长久以来,当他真正的理解了我们的用意之后,他一定会感激我们,而且会认为我们是他真正的朋友。所以如果大家以后真有碰到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坚决的选择不帮。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和方法呢?请把你的做法说出来。

同学1:礼貌待人。前几天我看了《窈窕绅士》很有感触。如果我们礼貌待人,会很有气质,同学们也会觉得我又一种内心的美

同学2:我觉得朋友之间过于礼貌,就见外了。而应该像家人一样,相互了解。知道他在意什么不在意什么。要在关键的时候站出来保护自己的朋友。 同学3:互相帮助

同学4:诚恳。你不对别人诚恳别人又怎会对你诚恳。如果你的朋友的十句话中有五句以上是假的,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我我肯定受不了。我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两个男生非常的要好。有一天,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我母亲病了需要用钱,另外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都给了他。当知道他是用来上网的时候,他们从此就不再说话,我认为不一定是应该他没有改掉上网的这个坏习惯,而是因为他不诚恳,而且这种不诚恳还带着不孝顺的味道,他是拿他妈妈做的幌子。这是让人非常寒心的

同学5:放大与缩小。从两个方面。从自己的方面首先要做一个值得成为别人交的人,然后要宽容。

同学6:沟通和倾听很重要

总结同学们的发言: (1)待人真诚坦率;

(2)重视、信任并认可他人; (3)学会主动倾听;

(4)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5)礼貌待人;

(6)热情开朗、心胸宽阔

结束语:其实,我们今天主要在探讨了交友的标准,程度和技巧及解决大家在交往过程中的困惑。我们想要交到什么样的朋友,我想我们首先就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做到了真诚礼貌,热情宽容,大方孝顺,理解他人。如果我们拥有了这些优点的话,我们的身边就不会缺少朋友。二十一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同时更是一个需要广泛联系和密切合作的世纪。如果我们做到了黑板上所列的这些,我们的人生之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最后祝愿大家拥有更多的知心朋友。友谊地久天长!(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第3篇:《青春路上,携手同行》——青春奋斗演讲稿

青春路上,携手同行

陈宇键

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青春,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含情。青春的时代充满着年少轻狂,充满着无限生机,充满着美丽自信。青春的步伐不会因为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挠。青春是太阳,是自信的标志;青春是月亮,是优雅的代表;青春是星光,是引领时尚的先锋。在这段时光总会有一些人在你我身旁,伴随我们成长!

正在花季的我们正处于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在这一段时光里,我们会彼此走到一起,不在乎身份的差异,因为在校园里,我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学生。我们彼此一起把各自的快乐共同分享,把烦恼一起分担。我们之间没有隔阂,所以我们可以肆意地胡天乱侃,从天南到地北,只要是我们感兴趣的都会成为我们讨论的对象,就算我们无意间伤害了彼此也从不计较……

青春更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那些人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这回忆中有我们欢笑的背影,也有我们面对挫折时的举足无措,也有我们辛勤挥洒的汗水。从入学时的丝丝不熟悉,有些陌生,到现在,我们俨然已成了一个大家庭,彼此相互关爱,团结一心。快一年了,我们越来越熟悉,彼此间的亲情也越来越浓厚。班级早已不止是学习的代名词,更是同学们的用真诚与友谊,老师用无微不至的关怀,父母无私的付出搭建起的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回首我们的人生路,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很多甘愿为我们付出、奉献的人:父母、老师、同学……还有无数陌生人。他们一同撑起我们成长的天空,让我们更健康、更挺拔地生长在梦想的世界里。青春的路上,是他们的陪伴,才有了今天的我们。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你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老师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到毕业以后就会忘记了;同学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的让我们不愿与他们往来。可就是这样的人,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在你困惑的时候为你讲解,让你成功;在你痛苦的时候为你开导,帮你恢复。他们,指引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朋友们,我们不能去抱怨,而是要尝试去感恩。感谢生命中的过客,感谢那些为你付出的人,要知道,他们没有义务爱你,关心你。我们以青春这一宝贵的时光作为你我相遇的节点,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辜负,能做的也就是一起在青春携手,走过这美好的三年,走向那光明的未来。

第4篇:携手同行共建共享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长达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这是在中国。

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掠过怒江江面去对岸,在江上架一座桥仅需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十分不易。这也是在中国。

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与活力。这是在中国。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已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仍然是在中国。

……

也许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中国?其实,它们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

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1978—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5153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

——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比如,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逐步拉大,2009年扩大到3.33∶1。从绝对差距来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到1242.6元,2009年达到12022元。

比如,区域发展差距明显。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余元。从省际差别来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

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高达94.1%。

比如,除经济差距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应该说,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层次,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 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何在?

2009年12月下旬,一部名叫《国情备忘录》的电视纪录片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纪录片以广阔的视角、形象的手法对我国国情作了深入解读,也生动展现了我国发展

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对城乡、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距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那么,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是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

二是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

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三是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四是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

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

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

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7年与重庆一道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成都开始了一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变革。3年来,成都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城乡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

蓉城大地的探索实践,可以说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政府采取

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连续7年下发“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我国城乡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任务还很重。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 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拿出更多财力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因此,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决策时,必须优先向“三农”倾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基本公

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2009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增加了投入。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深入推进城乡配套体制改革。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 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2010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出今后10年的目标任务和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之际,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不仅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新一轮发展,也将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0年前,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后来根据国家整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近年来,

又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在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全面超过东部。2009年,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0.7%、11.7%、13.4%和12.5%,西部地区增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和东北地区增速继续快于东部。目前,中国经济四大板块逐渐成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也应看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一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

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今年中央将陆续投入330亿元,大力支持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今年中央拟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4168亿元,比上年增加250亿元。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5篇: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总体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突出。由此带来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像一个个谜团一样,让人们充满了探究的热情。

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何引关注?

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就是为了让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

谈成绩

第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第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治国深入推进,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强,全社会焕发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谈问题、谈表现

但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第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第二,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第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疗服务供给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均衡,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仍比较强烈;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

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里也可说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基本一个意思。

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概括地说,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匹配和不和谐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始终广泛存在,只不过在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地、全面地、具体地进行分析。

为什么/原因

第一,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多。

第二,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中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很长时间都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支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

第三,政策原因。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

第四,体制原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 为什么重视发展不平衡问题?危害

现代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讲的是木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它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状况,不仅要看较高发展水平的部分,而且要看较低发展水平的部分。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

第一,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二,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着力在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

第一,以加强“三农”为根本立足点。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饮水、公路、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

第二,以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为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二是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三农”服务。

第三,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为战略着眼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协调推进。一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第四,以城乡改革联动为关键切入点。

一方面,要深化农地经营、集体林权、农村金融、农垦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在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推进现有制度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破?

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必须立足长远、合理规划,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是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三是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四是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积极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一是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细化国土开发格局的空间尺度,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二是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制度,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完善和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一是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欠发达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落后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第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完善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二是要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健全考核体系,推动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让所有地区、全体人民都共同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6篇:同行交流 携手共进

——上海龙湖物业同行交流学习小记

2012年11月,上海龙湖物业热情接待了3批同行的参观交流,来访公司分别为上海绿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华侨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和浙江开元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共四十余人。

11月14日上海绿地物业、11月20日华侨城物业、11月23日浙江开元物业在公司总经理、技术部总监、人力资源行政部经理和项目经理的陪同下,分别对滟澜山和郦城项目的园区、会所、设备用房和客服前台、中控室等场所进行了现场参观。

参观结束后,大家就高端物业的细节服务及特色服务、前期销售配合、员工培训管理、服务质量监管、装修管理、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众人分享了物业工作的心得体会,交流了宝贵的经验,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提醒及建议,大大增进了同行间的友谊。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闹非凡。

本次参观交流对上海龙湖物业的宣传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公司积累了良好口碑,更为上海龙湖物业在行业内树立品牌形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上海绿地物业包括业务分管领导、品质保证部及项目骨干人员等一行7人

华侨城物业包括华侨城物业公司副总经理2人,北京、成都、武汉、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及部门总监一行16人

浙江开元物业包括松江区域总监、台州区域总监、萧山区域总监等一行24人

上海龙湖物业人力资源行政部

2012年11月28日

上一篇: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下一篇:班子政治生态建设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