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普通外科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及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民及健康与安全。本文通过分析普通外科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交流,以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随之提出措施,目的在于促进普外科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第一篇:普通外科论文

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在普通外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提升护理水平的影响作用。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普外科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8.2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84.21%;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51%,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是2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普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普外科护理水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护患关系,该护理和管理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普通外科;风险管理;护理

在普通外科的临床治疗与护理过程当中,由于患者的疾病类型比较复杂,其病情的变化较快,部分患者病情十分严重,因此患者在治疗中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也提高了普通外科护理工作的难度及不安全性。因此在普通外科的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护理,从而提升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与质量,确保患者安全[1]。本次研究将针对在普通外科护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对于提升护理水平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普通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各类疾病住院患者共计114例为研究样本,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57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6例,女21例;患者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7.2±0.3)岁;胆结石患者11例,结肠癌患者9例,消化道出血患者12例,肠梗阻患者14例,乳腺癌患者11例。对照组:男33例,女24例;患者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46.5±0.2)岁;胆结石患者8例,结肠癌患者1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10例,肠梗阻患者11例,乳腺癌患者15例。两组患者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实施分组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普外科护理,主要包括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常规的护理基础上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具体管理程序如下:(1)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和责任护士等组成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护士长负责小组的管理与领导工作,明确各成员的风险管理责任,依据普外科的护理流程及要求,对患者开展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进行总结,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提升护理质量;(2)建立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普外科临床护理的工作责任制度,对于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需及时的上报并处理,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处罚和奖励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积极的发现问题并上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能够落到实处;(3)加强病房管理:需要在患者病房中设置比较显著的标识,以避免患者出现滑倒或烫伤等不良事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患者的病房探视规定,确保患者充分的休息,保持病房的安静和舒适。同时要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与湿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治疗环境,确保病房内的整洁与干净,需要定期严格对病房进行消毒;(4)合理排班:依据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及临床护理经验等,对护理人员进行合理的排班,确保护理工作可以有序的展开,同时尽可能减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压力。做好护理工作的应激预案,确保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顺利的开展护理工作,进而提升整体护理水平;(5)外科手术管理:手术之前应积极的开展护患沟通,并制定完善的手术护理方案。严格控制好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定期的考核,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在手术室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和优化,确保手术室护理质量。

1.3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以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98.2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84.21%,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3.51%,对照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是22.81%,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普外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因此护理工作的风险程度比较高,在护理中需要严格加强护理工作的风险管理,提升普外科护理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2]。在护理的风险管理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护理人员查房时和进行护理操作时,需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操作流程以及管理规范等,并且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的成员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措施能够落实到位[3]。在普通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于所出现的护理问题应开展深入性的总结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普通外科的护理中比较常见的相关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及时解决护理问题,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以及风险意识等[4]。本次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工作采取了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优化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仅为3.51%,而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8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8.2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仅为84.21%。这表明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于提升普外科的护理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开展普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普外科护理水平,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改善护患关系,该护理和管理方案值得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萍. 普外科护理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3):96-98.

[2]海梦,阿依古麗·奥巴克. 对目前外科护理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5):142-143+146.

[3]张春华. 普外科术后患者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6):3184+3186.

[4]单灵芝. 肝胆外科护理工作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225-227.

作者:付平波

第二篇:浅析普通外科护理风险管理

(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600)【摘要】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医护活动中有效规避和降低护理风险,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活动。加强对外科护理风险控制包括护理安全培训、护理规范化管理、相关制度执行落实管理三大块面,并且要结合护理部门的监察,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关键词】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控制;安全

外科主要的护理风险是输液和输血过程中出现错误因而导致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等情况的发生。这些不安全的因素与消毒隔离制度、查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查对制度、消毒隔离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是减少护理风险的重要举措。(1)查对制度的执行与落实管理 .1要注意护理工作中的“三查八对一注意”。“三查”即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八对”即对准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有效期。“一注意”即注意病人用药以后的反应。在核对病人姓名的过程中,应当引导病人进行反向查对,应当把护士直接呼叫病人姓名而后由病人判断正误,转变为护士询问病人的姓名后由护士自行判断正误,这样可以减少因病人情绪紧张误判而引起的偏差。2.输血过程中的“双人查对”及“八对”:为了防止输错血,护理人员应当统一要求在输血时做到“八对”:核对床号、核对姓名、核对住院号、核对血袋号、核对血型、核对血量、核对血液种类及血交叉配血的报告。要求取血人以及执行人双方核对并且在输血登记本上签下双方姓名后方能输血,输血以后还应当及时把输血同意书注明在不干胶标签,血袋应当保留24 小时,以备后期查对。在进行采集血交叉配血过程中应当一人一抽。3.必须执行医嘱进行查对:医嘱进行班班核对,并且每周总核对医嘱至少两次。疑问医嘱以及抢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必须在医生进行重复核对药物名称、剂量以及用法,在信息无误后方可执行,并且应当及时签名、记录、标明执行的时间,每抢救一个病人后使用一个治疗盘,将抢救过程中使用过的药物安瓿保留在盘内,直至病人抢救完毕后,双人信息核对后方可全面清理。4.术后及转入病人查对:对于术后、新转入病人接诊的过程中,护士应当交接好生命体征,对于意识、瞳孔、皮肤情况、伤口敷料、各种管道、病理标本、药物使用情况、特殊治疗、重点交代等,并且交接者应当在交接本上双签名。对外科护理进行风险监察的护理部门及外科部门都应当建立起护理风险分析制度,各个科室应当每月定时召开护理质量安全会议,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发生护理风险问题的原因,并且剖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研究规避医疗事故隐患发生的方法及对策。要按照护理部门制订的外科质量管理标准,每个月进行质量监控,结合护理部检查情况将已经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隐患问题、有待改进的措施在安全会议上进行通告。再制定出一套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在下一次将问题进行重点检查,使质量得以持续改进。 在实施外科护理风险管理活动至今,我们从风险预防性管理上下工夫,在各项检查和查房活动中评估已存和潜在的风险隐患,督促相关部门实施预防性措施,着重从制度和流程上查找原因,加大制度落实过程中的执行力度并且要不断完善,以此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并且降低风险系数,并且可以对提高护理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彭婷玉

第三篇:普通外科临床护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及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民及健康与安全。本文通过分析普通外科临床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交流,以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随之提出措施,目的在于促进普外科临床护理的安全性。

【关键词】普通外科;临床护理;问题;对策

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工作直接关系着患者健康,工作时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造成护理事故的发生。因此,针对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加以防范,只有良好科学的护理对患者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1 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普通外科要求护理人员要具备急诊科和妇产科护士的“急”、内科护士的“细”、儿科护士的“暖”,因为护理的服务对象有急诊患者、手术患者、老年性高危并发症患者等,普通外科护理工作的繁琐、细碎,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如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没有高度的责任感,有章不循。普通外科护理工作技术性强、压力大、风险大、风险大、夜班多、待遇低等综合因素,并且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给护理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压心理力,体力精力透支,身心疲惫,导致护士对工作的行为和态度发生了改变,出现易怒、脾气暴躁等不良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职业效能降低,极易出现护理的不安全效果,以至于护理人员严重流失。

1.2老年性病人并发症多,造成普通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存在风险性

虽然我过普通外科护理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普通外科是以老年性病人及急性腹痛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急性全身症状等一系列表现的一种多发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变化多和病因复杂等特点,工作预见性难,易造成工作忙乱、态度急躁、解释不细致、记录不完善等,以及病人自身因素,自然性社会因素、人为因素等许多因素影响,从而存在不可预测的危险,均可导致意外的发生,意外的发生,意外后果严重,有时造成的远期后果不可弥补。

1.3护理

1.3.1术前护理

1.3.1.1术前呼吸系统的护理。老年患者因为排痰能力相对较弱,在呼吸到分泌物多的情况下,不仅会妨碍换气,术后也容易发生肺不张。因此在术前要求患者戒烟,并服用抗生素治疗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情况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雾化吸入以改善排痰功能。如果。如果有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控制炎症。

1.3.2术后护理

1.3.2.1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老年患者抵抗力低下,术后体温常出现异常。比如发热可高达38-40℃,心脏、动脉和循环血量,可通过对脉搏的监测来实现。而呼吸不同,表示术后病症不同,例如呼吸深且慢,表示可能是急性腹膜炎、膈下感染或低氧酸中毒。很多患者有高血压老年疾病,患者生理性血压增高,对术后恢复极为不利。因此,观察是要注意基础血压的高低【1】。

1.3.2.2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控制。急腹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呕吐、腹痛、不能进食和腹腔渗出的情况,很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要进行监测和及时补充,否则容易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2】。

1.3.2.3注意胃肠道功能恢复。腹部大手术后,常因卧床不起,胃肠功能减退,进食少、应用抗生素等引起腹胀和便秘【2】。

1.3.2.4切口的观察。普通外科患者多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切口愈合差晚。当有腹内压增高时,常突然发生腹膜撕裂致切口裂开或切口疝,甚至因肠管嵌顿于缝线之间引起肠坏死。为预防起见,可在围手术期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等。肝肾功能正常时,可每静滴复方氨基酸、人血白蛋白,以纠正低蛋白血症,有利于切口愈合。切口必须加张力缝线线并应用腹带包扎。术后预防防治剧烈咳嗽、腹胀、便秘和尿潴留;缝线一般于2周左右拆线。一旦裂开应即时再次手术,按上述步骤缝合。有嵌顿坏死肠管者一并切除【3】。

1.3.2.5吻合口瘘。普通外科患者常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动脉硬化、肠管供血不足,常发生消化管道吻合口瘘。结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高,预防中可继续纠正低蛋白血症,并遵守晚下床、晚进食、晚拔胃管、腹腔引流管、侧卧位的原则,以减轻吻合口的张力,可有效防止吻合口瘘发生。若一旦发生,轻者,经腹腔引流管严密观察,以期自愈;重者应及时行肠外置造瘘术。

1.3.2.6尿管护理。绝大部分患者术后存在排尿困难,所以术后多会留置尿管。要保持清洁,引流管及时更换,必要时行膀胱冲洗,会留置尿管。要保持清洁,引流管及时更换,必要时行膀胱冲洗,以防止尿路的逆行感染。

1.3.2.7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和压疮。普通外科病人术后如果病情允许,就及早进行适当的运动或者按摩,可以防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另外,由于老年患者的皮肤组织特点,很容易发生压疮。所以当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对体位定时更换,定时给卧床患者翻身,注意观察受压部位及皮肤【4】。

2 普通外科临床护理措施

2.1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拟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的培养,制定巡视签名卡,督促按时巡视,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同事对于普通外科护理专科操作必须全面熟练掌握,便于在临床工作中灵活应用。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地努力學习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技术素质,从而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的产生。因此,要想每名护理人员都精通业务,必须加强普通外科护士的业务技能专业培训。

2.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医疗设备层出不穷,医院要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站稳脚步,就必须全面加强医院的硬件建设。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加快现有的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提高医院的竞争力。针对性防范措施,检查病区设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硬件设施的性能和操作,落实对医疗器械的用前检查,治疗中观察,定期故障维修制度、及时维修或报损等,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发生意外的不安全情况,以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

3 讨论

“健康是福,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临床护理水平是医疗管理的战略目标。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医学护理队伍和高水平、高素质的护理专业学术团队,提高临床实践中普外科临床护理关键,从而提高普外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7-288

[2] 王文生,刑艳会.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6-97

[3] 张培生.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应试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413

[4] 沈桂花.褥疮的预防与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1):101-102

[5] 邹莉.褥疮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杂志.2009.9(2):326-327

作者:郑建华

第四篇: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原因及对策

【摘要】 目的:探讨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原因及临床对策。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26例行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结合病情与手术实际分析临床大出血的原因,提出临床对策,进行总结。结果:26例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医源性、疾病本身和其他原因三大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置措施后,26例患者脱险,手术继续顺利成功进行,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发生再次胸腔出血,全组随访半年,均恢复良好。结论: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病情紧急,需针对性地根据原因提出临床对策,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防范,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防止手术大出血的发生,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大出血; 胸外科手术; 原因及对策

正常情况下胸外科手术出血量在800~1500 mL左右,然而临床实践中亦可见到普通胸外科手术中血管破裂引发的大出血现象[1]。如果手术过程中对大出血处理不当,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患者休克、危及生命,有数据统计表明胸外科手术并发大出血死亡率大约在5%[1]。本院近年来对部分胸外科手术大出血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性地对大出血等高危医疗事件及并发症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下面就这些措施的应用及体会回顾性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26例行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22~54岁,平均38岁;病种方面包括胸外伤18例,肺大泡自发性气胸4例、乳腺疾病2例,肺癌2例;手术方式上开胸手术23例,胸腔镜监视下手术3例;在出血部位上肺动脉9例,支气管动脉7例,上腔静脉5例,穿刺戳卡处3例,其他2例。

1.2 临床概述 胸外科手术的范围与疾病所涵盖的种类较多,本组大部分为胸部损伤,多由于暴力挤压、冲撞或钝器碰击引起,少部分为胸部内科疾病引起,胸外伤后,从皮肤到内部的各种组织结构和脏器都可能损伤,术中和术后往往因不同原因造成的大出血,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

1.3 手术大出血原因分析

1.3.1 医源性原因 胸外科手术的疾病特点与解剖复杂特点往往导致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发生,直接影响手术的成败和患者生命安全,处理不及时或对策不当可能引发医疗纠纷[3]。手术中解剖知识不足是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血管本身的解剖变异、局部病变的侵犯挤压、粘连使邻近血管解剖位置变动等情况均增加了血管损伤概率。在手术操作中如医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或是不注意血管的解剖异常,盲目分离结扎极易导致血管损伤。此外,还有一类医源性大出血来源于术者的责任心不够,如术中操作不规范,动作粗暴、过分自信,盲目剪切和牵拉,也是发生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如肺叶切除血管意外出血多由助手牵拉太紧、局部解剖变异、游离不充分时缝合器强行穿过,血管气管肺裂处理顺序不当等造成。

1.3.2 疾病本身原因 由于胸部疾病涵盖范围较广,涉及心肺、纵隔等重要脏器,病变范围大、侵犯大血管、纵隔等部位时易导致术中出血多。本组有4例气胸为少见的胸外科急症,气胸时肺组织萎陷,造成脏、壁层胸膜之间的粘连带小血管撕裂出血,肺大泡破裂时位于肺大疱壁的小血管断裂出血。此外一些气胸患者肺大泡与壁层胸膜之间存在先天异位,同时气胸时肺组织受压萎陷,无法对出血部位起到压迫止血作用,出血不易自行停止。胸部乳腺疾病在术中加压包扎未压迫手术区域、皮下血管撕裂、胸大肌深面血管活动性出血等也易发生大出血。

1.3.3 其他原因 患者体质差异手术耐受性的问题,以及一些特殊体质患者凝血功能的差异如肝素化后凝血机制的改变、转流过程中血小板的减少、破损、纤维蛋白原的减少、凝血因子的变性等,此外术前准备工作如评估的不到位等也使术中大出血的可能性增加。

1.4 对策 针对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的各种原因,笔者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防范,具体如下。

1.4.1 术前评估 胸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对胸外科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十分重要。除对病变的性质、程度、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外。还要对营养状况、年龄及全身各主要器官的功能评估,以决定能否耐受手术和预测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前应正确评估患者的肺功能,以期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MVV>60%、FVE1>60%,无手术禁忌;MVV>50%、FVE1>50%,可行全肺切除;MVV>40%、FVE1>40%,可行肺叶肺段切除;MVV、FVE1均<30%,应禁忌开胸手术。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60%预计值,手术较为安全。

1.4.2 术前准备 明确诊断及完成各项检查,手术前必须有详细的病史记录,体格检查,改善全身情况,给予充足的热量。术前1 d配血型。

1.4.3 术中大出血处理 术中常规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心电图,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HCT)、血生化、血气分析及中心静脉压等。依据患者年龄、体重、手术部位估计手术难易,增加对手术中大出血的预见性。除血好新鲜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外,还应加输冷沉淀和血小板,预防出血倾向。估计术中可能发生大量出血者,宜选气管内插管全麻或硬膜外加全麻,以保证充分供氧及有利于急救处理,至少应建立3条以上静脉液路便于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术中合理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和适量使用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微循环,尽量维持动脉收缩压不低于90 mm Hg,MAP不低于60 mm Hg,尿量接近正常,为患者在术中平稳及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在手术方式上依据病情而定,可采用肋间切口进胸或胸腔镜等微创技术,方便对胸顶隔角隐蔽处的止血,术中使用电凝或超声刀分离粘连和止血;在肺手术中仔细解剖游离血管,避免误伤大出血;关闭胸腔前彻底止血,防止二次开胸止血;术后应用止血剂,减少胸腔内渗出等。注意手术中的解剖与手术技巧,针对各类不同病情开展术中止血操作,支气管扩张出血处理段间肺动脉时要警惕粗大曲张的支气管动脉,异常体循环血管出血时可直接结扎切断。肺叶切除血管意外出血后可用吸引器横按压迫止血,边吸引边缝合结扎,或用超声刀及选择适合的钉高缝合器等方法止血。上腔静脉出血可用吸引器压迫后镜下缝合止血,穿刺戳卡处出血可直接电凝,胸腺手术中要注意胸骨后胸膜返折,及汇入上腔静脉处的损伤,用钛夹止血。胸腺静脉撕裂很短时,尽可能以0~0 Prolene线缝合血管断端,纵隔肿瘤手术中胸腺瘤切除时应避免左无名静脉的意外损伤和变异情况,一次性或短暂低血压情况给予多巴胺。

1.4.4 术后措施 监测血液动力学,严密监测BP、SpO2、HR、R等的变化。术后24 h内引流的颜色逐渐加深,由淡红、暗红转为鲜红色提示有活动性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是术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因凝血机制异常造成的出血较少见。胸腔粘连严重术中出血量大,以及输入过多的陈旧性库血也可造成继发性出血。应给予止血药物、输入全血补充血容量,开胸后迅速清除血凝块,对活动性出血点给予结扎处理,反复仔细查找可能的出血部位。

2 结果

26例患者行普通胸外科手术,其大出血的原因主要为医源性、疾病本身和其他原因三大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处置措施后,26例患者脱险,手术继续顺利成功进行,无死亡病例,术后1例发生再次胸腔出血,全组随访半年,均恢复良好。

3 讨论

胸外科手术具有不同于其他科手术的特点,首先是手术范围较大,剥离面广,容易出血和渗血,一些肺切除术等常需解剖血管,过程中易误伤血管,需紧急大量输血,正常胸腔内呈负压,因而出血也不易自然停止。可见对普通胸外科手术中大出血要随时保持警惕,一旦发生后临床需积极寻找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降低严重危害[4]。

通过本组实践,发现普通胸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最大程度地防止发生并采取措施减少危害是手术中大出血的基本处理措施[5]。对于技术原因术中手术操作者应保持解剖层次明确、视野清晰,操作轻巧、准确,这是外科医生的基本功[6]。一旦发生术中出血,若术者惊慌失措,应用血管钳盲目钳夹或缝扎,常可导致大血管损伤或者使破裂的管壁出现更为严重的挫伤。手术中难控性大出血,一直以来都是手术科室的一个难题,一旦术中发生难控性大出血,应认真回想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是否处于血不凝状态等,并进行有效的吸引和到位的止血[7]。对可看到的出血点,用手指压迫、长把的Allis钳轻轻钳夹等方法暂时控制出血后,采取结、缝扎或者补片缝合法进行可靠的止血。尤其注意不要在胸部大中动脉等部位的出血处盲目钳夹,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1]。部分胸外科手术需要分离肺脏层胸膜,对肺脏组织损伤很大,常常导致肺组织较严重的破损,每次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毫升的较大出血量,有报道指出进行创新的锐性分离术改用手术剪人工对粘连在肺脏膜上的硬壳进行充分剥离后,能够明显降低术中的出血量

医源性血管损伤是血管损伤中常见的一类,临床中应在思想上加以重视,外科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加强解剖学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训练[8]。术前充分估计手术难度,了解病变与血管的毗邻关系,如术中可能涉及大血管时,术前应备足血源,防止术中出血致使措手不及。分离组织器官时一定要重视病变部位的解剖关系,对周围组织经细心辨认后方能分离切断,切勿盲目追求速度。如遇血管要仔细辨认后再仔细蚊钳分离,逐一结扎。术中血管损伤以突发性的大出血多见,出血来势凶猛,术野因大量涌血而无法操作,应立即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或以沙氏钳钳夹损伤部位,如破口较大可用纱条压迫止血,切忌贸然处理。止血后保持冷静,尽快想到是哪根血管损伤及损伤类型,同时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待循环状况改善后再从容处理血管损伤[9]。

手术技术方式的改变也是应对术中大出血的一个有效途径,胸腔镜手术的可视性能准确判定出血原因和部位,并迅速处理损伤,减少失血量;利用镜下止血宜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宜的患者,对出血部位的血管意外要有一定的预判性,不可随意盲目用加长器械去钳夹,初步控制后寻求合理的镜下止血方法,如镜下缝合、结扎切断、超声刀、电凝、Hem-o-lok、直线切割闭合器止血等处理。

总之,普通胸外科手术大出血病情紧急,针对性的根据原因提出临床对策,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防范,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生命,防止手术大出血的发生,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小青,梁丽梅.肺癌切除术中突发大出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J].中国医药导报,2012,23(4):223-225.

[2]周钢,田宝文,邢宇彤,等.胸部开放伤血气胸合并继发性脊髓损伤截瘫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1):108.

[3]赵秋月,刘素芳,原红,等.胸外科手术大出血29例的术后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8(,7):226-228.

[4]曹会存,赵同源,李天晓,等.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严重医源性肾出血临床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2,12(2):128-130.

[5]邓宏军,曾慰,曾和平,等.胸外科手术中大出血的原因及防治[J].山东医药,2007,38(24):228-230.

[6]孙学峰.胸外科急诊手术治疗难治性大咯血9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23(5):333-345.

[7]李勋.60例胸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8(12):128-130.

[8]喻风雷,王翔,陈名久.5267例普胸手术中109例致命性大出血的外科处理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5,23(3):122-124.

[9]祝鑫海,毛伟敏.胸外科手术并发大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治疗[J].肿瘤学杂志,2007,21(6):225-227.

(收稿日期:2013-07-19) (本文编辑:黄新珍)

作者:叶飞

第五篇:普通外科医疗纠纷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医疗纠纷出现的频率也大大提高,不仅影响到了医院的正常运营,同时也破坏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本文就普通外科中常见的引起医疗纠纷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普通外科 医疗纠纷 卫生事业 医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群众在医疗方面的价值观念有了巨大的改变,从过去的知之甚少,到目前的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这对医院在医疗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存在于部分医院内部的各种弊端,如医院存在的“乱收费”项目,以及医院的医疗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改变与患者对医疗水平的期待更是加剧了矛盾。另外社会上对医院有很多误解,把存在于医院中的各种偶发事件都怪罪到医务人员特别是外科医务人员身上。

一、普通外科医疗纠纷的成因

(一)公众缺乏医疗风险意识,期望值过高

风险无处不在,尤其对于医疗行为来说更具风险。虽然公众在医疗保障方面的自我保护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他们对存在于医院中的各种风险没有正确的意识。他们认为那些外科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都很高,足以应对各种疑难杂症,公众寄予医生很高的期望。其实不然,大多时候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能够解决患者的病症,但是患者的病情并不是稳定不变的,一些潜在的病情隐患还是存在。如果不及时对这些隐患采取措施还是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以现代医学的水平,一些病情还不能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治疗,只能起到缓解患者病痛的情况。

(二)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

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十几亿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已经进入到了法制的轨道,依法行医已经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通过《医师法》学习的医生数量虽已经达到72.6%,但参加过医师法律法规培训的医生只有25.18%,这样的数量占比远远低于现实的需要。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医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观念的淡薄就有可能导致医生在工作中忽视患者的感受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承担能力而采取不适合患者情况的治疗方法。

(三)外科医生技术能力不够

医患纠纷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医生的技术能力有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大医院中的外科医生中年龄大、资质高的医生很受欢迎,低年龄、低资质的外科医生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医院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考虑到公众对高年龄资质医生的信任度比较高,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年龄资质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对一些紧急的情况不能够有效地应对,容易产生医疗事故。这样一来,低年龄资质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各种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普通外科医疗纠纷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医学宣传的力度

针对外科医疗领域容易发生的风险事件,医患各方都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宣传措施。首先,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及家属,都要端正思想,正确地认识医学领域的各种风险。有些风险是可以提前预防的,但是有些风险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这就需要加大医学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对通过手术治疗疾病的风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端正公众不合理的就医观。对医生产生必要的医疗期望是对手术医生的一种信任,但是过高的期望就会让公众陷入误区,为纠纷的产生垫下基础。因此,科学、合理、理性地引导公众进行就医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专家开放日,让专家与患者进行零距离的接触,来解答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制观念

依法行医是减少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前提必须是医务人员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针对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的情况,院方要想法设法地为外科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受培训的平台,让医生接受系统的《医学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平时的手术工作中强调按照法律的要求来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压力。

(三)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

外科医生要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项要求和意见以及以往失败的手术中总结经验教训,从中找出自身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虚心地向那些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请教和学习,学习他们谦虚谨慎的态度和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手法。同时作为医院的管理方,还要转变用人观念,鼓励那些高年龄资质的医生帮助低年龄资质的医生,还要定期地组织医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为年轻医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晋升平台,激发他们上进的信心。

三、结语

显然,医疗纠纷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在外科手术中,还有很多影响医患和谐的因素,需要我们医务从业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进行分析与总结,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立强,石晓云,江发云.浅析新形势下医疗纠纷的特点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2(06):13-15.

[2]杜治政.医患关系面临的课题:利益的冲突[J].医学与哲学,2011(11):24-27.

[3]齐月梅.加强医患沟通对减少医疗纠纷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09):32-36.

[4]李振洪,叶海洪.普通外科医疗纠纷的成因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04):25-27.

作者:郭波

上一篇:趣味教学法论文下一篇:通讯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