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地区经济发展规划

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

规划概况

前门地区是古都中轴线上南段的重要历史街区,长期以来,前门地区的保护与发展深受市、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得到专家学者多年来对该地区的全面研究。自2003年春,我院有幸参加前门工程启动盛举的《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方案》国际邀标赛。并经政府和专家评审确定由我院综合编制完成《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整治与发展规划》(该规划已于2003年11月30曰经市政府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在此基础上,我院相继参加并承担了“前门大街及东片街区保护、整治、发展规划”、“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前门地区东侧路区规划”,“景观设计”、“鲜鱼口街城市设计专题研究”,“东侧路以东地区总体规划设计”、“广和楼”、“天乐园”、“老字号店铺”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前门大街及鲜鱼口部分试点工程设计等。在此,仅将我们参与该项工程规划设计的历史研究、现状调查分析的认识及所作的规划设计探索作简要汇报,恳请得到同仁指正。

1 规划设计范围及现状

该规划范围为前门大街及大街东片(鲜鱼口街区,长巷、草厂保护区)地区。规划范围:东至新革路、南至珠市口大街、西至前门大街西侧沿街建筑,规划面积为95.3ha(其中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36.3ha),,现有企业单位411处,建筑面积72.26万m2,该地区以居住用地为主,常住人口41795人,共17413户。人口密度高达4.38万人/km2。为北京人口高稠密区之一。规划区内交通及市政设施不足,环境质量差,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图1,图2)。

2 规划条件

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划要求

(1)鲜鱼口街区为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

(2)前门街区功能定位为北京老城区传统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区。

(3)开设前门东侧路与前门西侧路(原大栅栏地区的煤市街拓展)置换前门大街交通功能 确保前门大街为步行街的地位(图3、图4)。

前门地区历史与文化资源价值

1 前门地区历史悠久

前门地区曾是金中都的近郊。元朝建大都时,该地段仅为都城外的自然村落集合地。明朝定都北京后,都城以一条南北长7.8 km规整的中轴线为脊梁,由里外三重城垣(紫禁城、皇城、京城)构建。皇城设城门九座,居中的是前门(原正阳门)。它为古都九门之首——位居中轴线上的南大门 具有京城标志性的象征意义。依托辽,金、元、明、清五代古都,财力物力集中,人文荟萃。前门地区更是商贾云集,外地学子进京赶考,外地官员进京述职和外地宾客驻京交流等云集之地。促进了地区会馆,旅社和士文化、市井文化的发展。随着漕运终点码头从什刹海南移至大通桥后,京城原有积水潭和鼓楼一带的商业中心南移至前门地区成为古都商业中心,清政府推行新政,改良市政,建京汉火车站成为对外交通门户。经民国、新中国建设发展至今仍保持古都中轴线上的商业中心地位。

前门地区的发展承载着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八国联军入侵炮火轰前门的沧桑。更迎来了解放军从前门入城建立新中国,开拓振兴中华伟业的新历程。今日的前门地区在崇文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正把握新时代城巾发展和奥运建设的机遇,保护历史文化 振兴地区经济,焕发新时代的活力(图5~图7)。

2 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珍贵

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评估标准,认识、研究、评价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珍贵的综合价值。

(1)独特性 前门大街是位居古都中轴线上居中区位的繁华街区,它延续至今仍展现着具有“古代中国都城杰作”之誉的城市中轴线的永恒象征,它紧临象征国家的天安门广场和国门标志的前门,共同展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和“首都形象”的独特魅力,是古都冠以“天街”之称的历史街区,它不仅曾是封建帝王祭天之道,更是今天人民追求天、地。人和谐的象征之道,保存着古都外城顺应西北高东西低的自然地形变化,沿古三里河道有机生长演变形成的倾斜、弧形和南北走向的街巷胡同和规模小巧多变、朝向不拘一格的四合院等,成为北京独一无二的特色鲜明的城市肌理和空间形态(图8)。

(2)原真性地区内经元、明清形成构建的传统街巷格局、街巷和胡同原称,四合院形态几乎全都原状保留,老字号商店。市井文化、历史遗迹和轶闻史话等保存至今,成为北京城市可识别性强的珍贵“历史记忆”。

(3)文化性:前门地区是古都市井文化浓郁多彩之地,是“昆曲”、“京剧”民间艺术、灯会,杂耍等集聚之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手工艺品(玉雕、景泰兰、捐花等)是珍贵的无形文化资源。

(4)艺术性 区内传统街区风貌鲜明,形成了以传统商业建筑为主体、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点缀其间的时代特征。独具中国文化的建筑风貌和精致多彩的建筑艺术展现着古都风貌的魅力(图9)。

(5)社会性 街区传统老字号商业基础深厚。全聚德烤鸭店,独一处烧卖等老字号名声不衰,活力仍在。会馆文化,戏楼,茶社,胡同,四合院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地区振兴发展的坚实根基(图10)。

3 现状调研与分析

规划在深入现状调查的基础,摸清区内历史遗存状况,评估区内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及地区发展的综合评价,以提供规划依据。

(1)历史遗存类型多样

前门地区虽经历着历史变迁的兴衰,目前建设发展与发达地区比相对滞后,使其传统的城市元素基本得以保留。传统的街巷机理,胡同四合院,传统商街、老字号商店、会馆、旅社、庙宇、戏楼及市井文化等等保留较多。区内资源丰富风貌特色鲜明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根据调研统计,区内现存、遗存有:

①重要商街5条:前门大街、鲜鱼口街、兴隆街、西打磨厂,东河沿街(现称崇文西河沿街)。

②传统街巷与胡同64条:肉市街、布巷子、南北晓顺胡同、大江胡同、得丰东西巷、长巷头条至五条、草厂头条至九条、冰窖胡同等等。

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火车站、阳平会馆、汀州会馆。

④老字号21处:全聚得前门烤鸭店、便宜坊烤鸭店,月盛斋、庆林茶社,兴华园浴池、前门第一、第二旅馆等等。

⑤会馆31处:台湾会馆,山西会馆,吉州会馆,湖北会馆等等。

⑥庙宇10处:关帝庙,灵应三关庙,福德禅林寺、雷音禅林,火神庙等。

⑦戏楼2处:广和剧场(原明代茶楼),大众剧场(原天乐园),

⑧挂牌保护四合院68处。

⑨古树9株,可保留数199株。

(2)区内建筑、环境建设及商业发展面临挑战

由于地区发展与发达地区比较相对缓慢,区内历史遗存质量、风貌、环境质量、商业发展存在不利因素

①区内现存历史建筑年久失修质量较差、危房比例大。院内新建与翻建的建筑多数风格杂乱,尺度过大,与传统建筑风格和尺度不协调。

②区内传统商业经营特色不鲜明,商品经营雷同,档次低下,功能退化。

③地区区位交通便捷优势未得以充分发挥。区内无完善的交通系统、无停车场、占路违章建筑多、交通不畅、可达性差。

④区内人口密度过高,四合院及胡同内私搭乱建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市政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恶劣,无抗震、防火能力。区内绿化和公共开敞空间不足(图11)。

(3)地区发展优势

①得天独厚的区位,地区位居古都中轴线上的核心部位,临近故宫、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天坛、王府井、大栅栏商业区等国家政治。文化商业活动集中的北京城市核心区。

⑦地区四边交通便捷区内外有地铁2、7、8号线通过,周边均有市级道路,具有对外交通系统完善便捷的优势。

①传统商业街潜力巨大是北京旧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具有发展潛力。

④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传统街区及不同风格的传统建筑风貌。建筑艺术、老字号商店、胡同四合院。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等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①区内不同地区的会馆建筑风格各异,多彩的地方文化 形成独特会馆资源。对建立新时代延续会馆功能发展驻京办事机构,商务中心,集团办公等机构,加强首都与各地联系促进商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

规划主题与宗旨

1、规划主题:《前门交响,时代辉煌》

《前门交响,时代辉煌》是新时代前门地区弘扬先贤伟业,振兴时代辉煌为主旋律,在前门地块古老而现代的传统街区,人们聆听历史的回音,感悟新时的光辉,领略传统文化古韵,品味现代文化时尚,体验传统商街品质,享受现代商街繁华。展示老北京“合院人家,胡同深深”构建新时代“合院新家”、“邻里深情”。高奏前门地区历史,文化,商业,人文的时代交响乐章,以强烈的震撼力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古都前门历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辉煌,展示中华文明永恒的活力,这正是本规划旨在前门这块古老而现代的街区坚持“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规划主题。

2 规划理念与宗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保护为主,突出重点,有效整治、更新发展的理念指导规划编制,

(1)规划原则

①坚持整体、动态、科学的积极保护原则。突出鲜鱼口地区为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位。强调地区历史文化保护为先,整体保护前门地区城市肌理、空间形态、风貌形象,市并文化,传统商业等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确保历史遗存,风貌和信息的原真性:强调保护与整治,延续与发展相结合的动态保护,力求保护与重构,延续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完善保护体系与保护机制,对历史遗存作定性、定量、分区、分级保护与整治,有序实施科学保护,以有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地区经济,文化复兴发展。

②“以人为本”原则。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传承和塑造人性化的商业、旅游、居住空间、在政府主导下妥善处理居住人口疏解、改善提高地区环境质量。

③“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保护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永续性和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制定适应性强的用地功能规划,为土地利用与发展留有余地。

④技术保障现代化原则。提倡引进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新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 提升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和市政交通水平及环境质量。

(2)规划目标

根据北京为“首都城市、国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和前门鲜鱼口街区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定位,该地区建设突出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商业保护,充分发挥首都社会经济文化优势,振兴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其规划目标为:

保护街区传统肌理,传承历史风貌特色,焕发京味文化活力。

保护整合地区资源,调整土地利用功能,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梳理改善道路交通,提高市政设施水平,优化地区环境品质。

恢复区内古三里河,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升华环境景观品位。

调整传统商业结构,激发传统商业活力,振兴地区经济文化。

(3)规划功能定位

前门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精髓汇集地之一。鲜鱼口地区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25片)之一,本规划根据北京总体规划要求和地区历史文化价值,传统商业基础及城市建设需求等条件,确定该地区功能定位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旅游,商业,居住融为一体的综合区(图12、图13)。

积极保护、整治更新

1 保护与更新的规划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也存在“旧”与“新”、“保”与“拆”的矛盾,从当今世界对历史文化定为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价值定位看。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极为珍贵,它是北京城市数百年发展积淀形成的城市特色。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古都历史是北京城市留一份历史的记忆,为后代留一份无价之宝——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有鉴于此,本规划强调在保护中升华更新,在更新中延续历史。以求地区历史保护与地区建设协调发展共盈,在保护更新规划中采取分区,分类制定标准加以实施。

(1)划定保护分区、分级控制

以《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鲜鱼口保护区规划》为依据,结合规划区现状将保护区分为四区,并按不同原则加以控制。

①重点保护区:包括鲜鱼口街保护区和草厂三条保护区。强调保护区内城市格局、肌理、尺度、整体风貌、历史遗存(包括文物建筑、四合院及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与构件等)的原真性。

②建设控制区,鲜鱼口街、草厂三条至九条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地区划定为建设控制区。根据《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要求,本地区的建设控制区应参照重点保护的原则进行保护,适当整合更新,延续城市传统基因。

③建设协调区 指鲜鱼口保护区周边地区。强调传统建筑风貌。城市肌理保护与延续的基础上控制新老建筑的协调与文化的延续性。

④传统风貌延续区 为规划用地外的周边地区,区内建筑形式,风貌与高度力求与保护区建筑相协调(图14)。

(2)划分现有历史建筑保护、整治、更新类别

①文物类:指按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单位普查按文物保护法进行修缮、修复、复建或遗迹标识以保持修旧如故的原真性。

①保护修缮类: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法规进行原状修缮、复建或建筑内部更新。

①保留整修类:保护区周边质量较好建筑高度与风貌较协调的近现代建筑,根据临近地段的传统风貌进行外观改造整饰,以延续协调传统风貌。

④拆除更新类:无历史文化价值,质量极差的建筑予以拆除。更新建造具有传统元素与特色的现代建筑。

(3)拟订保护项目

根据区内历史文化价值、区内的街巷、胡同肌理、建筑状况确立保护项目其中

①保护整合街巷胡同28条(包括前门大街、鲜鱼口街、

西打磨厂街、草厂地区胡同等)。

②保护区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包括“前门大街火车站、阳平会馆、福建汀州会馆”)。区级普查文物建筑20处(灵应三官庙、关帝庙、柳祖祠等)。老字号21处(全聚德,月盛斋、独一处、天兴居炒肝等)。

③保护整治戏园,寺庙、宗祠8处(包括“广和楼”、“天乐园”,“关帝庙”等)。

④保护整治会馆26处(包括:台湾会馆、湖北会馆,广州会馆,广西会馆、晋翼会馆等)。

⑨保护整治挂牌保护四合院88处(包括大江胡同、长巷及草厂地区部分四合院等)。

(4)突出重点保护项目,以点带面,辐射扩展

①古都中軸线上前门地段的整体性保护。

突出前门地区位居古都中軸线上临近国家象征的天安门广场和国门标志的南大门——前门居中的核心地位,保护前门大街冠以“天街”之称通天之道的灵气与街区繁华。构建以天安门广场为依托的中外宾客和人民大众汇集的中华文化中心,赋以古都中轴线“人民至上”的新时代主题。保护前门地区独特的城市肌理,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和青瓦绿树交融的风貌。展示古都中轴龙脉“天地之道,龙腾云翔”的格局和天、地,人融合的灵气、中华民族精神和古都神韵(图15、图16)。

②保护与复兴“前门大街”、“鲜鱼口街”传统风貌和商业文化的活力。

前门大街为古都中轴线居中的商业中心。商业的活力与繁荣延续至今仍为首都旧城三大商业街区之 。其保护与复兴规划强调:冠名“前门天街”。以吸纳通天之道的灵气,突出古都南大门——前门象征国门的地位。营造国门第一街,塑造北京商业中心的民族气质和现代中国商业中心形象,其功能定位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构建传统文化为主题,传统商业与现代精品时尚相结合的旅游观光购物休闲步行街,保护与复兴以“全聚德烤鸭店”、“独一处”,“长春堂”等老字号为主体,引进中华著名老字号及适当引进现代时尚的品牌商店。营建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大众街区;保护前门大街历史街区风貌, 以精湛的商业建筑艺术和人性化的品质,展示北京新时代的古都风采和泱泱大国的气质(图17)。

鲜鱼口街形成于明朝,依托古三里河。由早期渔民打鱼,沿河岸叫卖开始,发展形成街市在此建街巷为鲜鱼口,历史上曾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之说”,至今仍保持着“天兴居炒肝店”、“兴华园浴池”、“祥聚公糕点铺”等老店古风与商业活力,成为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强调原地、原貌保护。其功能定位为融老北京传统“京味”、“京韵”特色商业,市井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步行街,街内以老字号和传统京味小吃为主要业态,整修街内老字号“便宜坊”,“兴华园浴池”等修建以,天乐园为原形的“天乐园戏园”,与鲜鱼口的关帝庙、三里河梯子桥结合,再构鲜鱼口街区标志性景观(團18)。

②保护地区顺应地形、融于自然的斜街 弧形的南北走向的胡同,东西向的四合院的独特肌理和胡同四合院文化展现古都风韵(图19、图20)。

④恢复古三里河。按古三里河历史形成的走向,原芦草园河段区位恢复河段。改善地区生态环境,扩大地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地区的绿色景观(图21)。(根据市政府批示,现阶段只预留河道。以后待复建)

⑤复建正阳桥,整修正阳门牌楼,再现古都中轴线上前门城楼、箭楼、正阳桥及正阳门牌楼组合的标志性建筑群。再现天子出城祭天,百姓桥上观灯的盛景。记忆八国联军入侵时从此入城的国耻和解放军从这里入城建立新中国的新里程(图22~26)。

⑥整修复建珠宝市过街楼建筑。珠宝市过街楼是正阳桥,牌楼广场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至今主体建筑保存完整而过街楼已毁。规划拟订恢复过街楼、完善正阳桥、五牌楼建筑群的传统风貌,再现历史风采和珠宝市繁荣。

⑦保护以“草厂三条至九条”、“长巷头条至五条”为主体的四合院、并根据院落边界、产权边界划分不同类别的保护院落。采取以院落为基本保护与更新单位的渐进的方式。推进四合院保护更新弘扬老北京胡同、四合院文化(图27~图29)。

⑧发掘、整理、保护与恢复非物质文化(戏曲、字画、民间艺术等)和老字号商店,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展示地区京腔、京味浓郁的民间市井文化。

(5)控制建筑高度

建筑高度指坡屋顶建筑的檐口高度,平屋顶建筑指女儿墙顶高度。其高度控制按鲜鱼口历史文化区保护规划要求而定。文物类建筑及重点四合院保护区按原建筑高度加以控制,更新类建筑不超过区内建筑平均高度3m~12m,前门大街沿街二,三层建筑控制在9m~12m,珠市口东大街北侧新建筑高度不应超过24m,各区块建筑群体高度应保持高低错落,延续街区起伏多变的天际线和屋顶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

有机整合 激发活力

前门传统街区是北京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它随时代的进程而生长发展。街区保护有别于历史文物博物馆式的展示性保护,更应坚持历史发展观念。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永续价值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地下空间利用等城市和地区建设活动和旅游产业发展、经济复兴规划。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机关系,激发街区活动。

1 优化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

根据前门地区历史文化价值及历史建筑分布状况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对上地利用与功能分区采取各类功能“分”与“混”相结合的复合化模式,构建以特色功能为主体,兼有 定灵活性和弹性容量的多元化土地使用机制。该地区土地功能规划以多种商业文化、旅游、服务用地为主,商居混合用地相结合为特色,加以调整进行区域划分。

用商业建筑用地,以“前门大街”、“鲜鱼口大街”为主体的商业街区。应用现代“体验经济”理论和主题性商业综合体的新模式,按前门地区传统商业特征构建“逛”、“购”、“吃”、“乐”等多目的、多功能的特色功能区:

①前门大街:定位为中华老字号精品街。引进北京及中华著名老字号精品店,构建具有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活力的旅游购物区。

①文化娱乐休闲综合区:以广和楼文化广场为核心。展示国粹“昆曲”、“京戏”,“说书,杂耍”等京味文化为主题现代文化娱乐时尚相结合,以提供多种文化活动、文化沙龙、书市茶楼,宾馆旅社等综合功能的老北京市井文化综合区。

①美食文化综合区,以“全聚德”、“便宜坊”、“鲜鱼口京味特色食街”,“长春堂中药膳”等传统美食为主体引进国内四大菜系的著名酒楼和外国特色餐饮店等美食文化,营建以美食为主题的歌台、酒楼、茶社、娱乐、保健休闲等多功能的综合区。充分发挥前门地区名吃云集的传统,塑造不到前门评美食等于没到北京和不出北京城能品世界美食的声誉。

④精品购物区以布巷子传统布艺服装文化为主题,“亿兆”品牌百货老店为基础。引进国内外高档名牌商品,构

建以新时尚购物为主体的多功能综合区。

①四合院宾馆区,以前门大街南端保护四合院为主体,构建四合院特色宾馆区。

(2)商居混合功能区,以东侧以东“草厂”、“长巷”四合院保护区为主体的地区。本区结合“西打磨厂”、“兴隆街”传统商业街区和三里河旅游观光休闲功能,构建以居住为主,会馆(驻京办事机构)商务办公、家庭旅游、餐饮地方手工艺作坊等综合区,以提升老北京胡同旅游的场景与服务设施(图30)。

2 完善道路系统及交通组织

(1)区内道路系统以解决区内商业,旅游和居民生活交通功能为主,并能确保与周边城市干道衔接通畅,过境交通由新开设的前门东侧路,周边城市路网及地铁承担。

(2)区内道路以整治梳理传统肌理形成的街巷胡同为基础,适当拓展原街巷(西河沿街、西打磨厂街、兴降街、茶食街、前门东侧路、正义路南延、新革路等)构建“四横三竖”道路系统并与区外城市干道相连通。区内道路宽度即能保持传统空间格局与尺度又能满足区内交通要求为准则,结合通行需求道路宽度分级设置。其中过境道路25m,境内道路10m~12m为宜。区内胡同按原宽进行梳理整治,拆除违章建筑,道路一般宽度3m~5m为宜(图31)。

(3)地区交通组织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体,合理安排交通流线,公交站点和有轨交通7、8号站点的设置、优化交通管理,提高道路通行功能,确保进入该地区的通达性,区内建立完善的步行体系,适当设置游览电车。电瓶车、三轮车等,保证多样化交通方式。

(4)完善区内停车空间。以地下停车方式为主,地面停车适量安排停车空间区位结合开敞空间、路边等地段设置,力求方便区内各功能区及胡同居民停车要求。

3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1)前门地区用地紧张,寸土寸金。为提升土地利用率需构建垂直分层交通网和地下停车空间体系,扩大地区商业、购物、娱乐建筑地下空间及辅助用房等综合空间,建立多功能的地下空间体系。

(2)地下空间的设置按地面用地性质的要求加以控制,文物建筑及成片的保护类传统建筑用地禁设置地下空间,整治更新类建筑用地均可利用地下空间,地面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地应充分利用设置地下空间,现有人防及已有的地下空间应加以整治利用。以设置地下停车场,扩大商店地下空间,形成互相连通的地下商业网。

4 提高市政设施水平

本区市政府设施规划以保护历史街区传统风貌,提升市政设施水平为标准,结合北京城市大市政设施的布局,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机制,制定适应保护区特殊条件与需求的技术措施。结合市级路集中的市政主干线和区内规划路,设计市政管线系统和末端站点。结合区内胡同条件布置末端支干管线,以应用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提升老街区管线铺设水平。完善保护区市政设施,提高地区环境质量和居住水平。

5 人口疏解规划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考虑居民意愿。采取有序调整安排妥善处理地区内的人口疏解。

(2)通过前门地区产业结构和商业发展,扩大前门旅游服务产业等第三产业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分解前门地区低收入和下岗劳动力,经优化选择,适当保留部分老居民,发挥本地区老居民参与旅游业服务的潛力,积极保护“商居混合”的传统模式,地区传统的社会网格及人文资源与市井文化特色。

(3)根据地区居住的现状条件、房屋产权和保护规划对现存房屋保护整治、改造的要求,综合考虑居民意愿以及居民的经济实力等因素,制定人口疏解的综合政策与措施。

(4)保护区内必须外迁或另行安置住户的实施条件。

6 绿地系统规划

(1)保护延续该地区分散绿化的传统格局和特色。恢复和整治完善原有的院落、胡同绿化体系,充分考虑传统的植树培植方式。保护现存的古树和其他树木。保护绿树融于胡同与院落中的老北京绿化特色,

(2)坚持分散,小型为主的绿化原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适当开设集中绿地、调整、补充、完善区内的绿化空间。

(3)保护规划地段中的挂牌树木和高大乔木,选择易于生长和存活率高的银杏,枣树、石榴、柿子、椿树、槐树等多种乔木,提高地区植物的生命力和多样性,升华地区传统四合院及胡同帥绿化特色。

(4)在西兴隆街南側长巷四条和长巷五条间的地块内设置地块级的公共开敞绿地,在古三里河(一河一路)的两侧设置休闲绿化带。

(5)结合绿地分布建设区内绿化系统,突出三里河两端绿化景观节点和三里河绿化带为主体的景观体系。

7 商业复兴规划

根据北京建成“首都城市,国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前门地区商业定位为传统文化为主题,核心旅游产业为主体,传统与现代化多种商业相融的综合商业区。其规划要点

(1)前门大街冠名为“前门天街”。突出前门大街位居京城中轴线南段“天街”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的最高地位和永恒活力。

(2)强调商业复兴与传统文化复兴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不同档次、不同规模、不同模式并存的模式提升传统文化价值和现代商业品质。

(3)保护传统多功能,多元化业态,多种特色店铺组合的传统商业模式。突出老字号复兴,整合优化现存店铺,发挥地区旅馆、会馆、餐馆等优势,引进中华各地老字号及国外精品和现代时尚商业,构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商业特色和现代商业相结合的综合商业链,营建京城中轴线上的商业圣地。

(4)充分发挥前门大街位居中轴线的统帅地位,密切东西(大栅栏商区)两区对称、互动、协调发展关系,营建“天街商圈”力求两区优势相补。提升综合实力,增进两区协调发展,振兴古都外城地区经济繁荣(图32)。

8 旅游规划

(1)充分保护和发挥前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最集中,京味京腔最浓郁、价值最珍贵,邻近天安门广场、故宫、天坛等的区位优势,发展以古都历史文化为主题,融观赏历史文化,购物、休闲,娱乐,美食、保健为一体的京味文化旅游区,建成古都中轴线上最具诱惑力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2)丰富前门地区旅游产品设计的特色性、多样性,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等综合功能,升华前门地区浓郁的“京腔”、“京韵”、“京味”文化,振兴前门地区商品丰富、酒楼兴旺,歌舞升平 街头杂耍,灯火通明、丰富多彩的时代繁荣。

(3)建立三线、五片特色景点组成的旅游景观结构 创新“观光与体验”、“购物与逛街”、“休闲与保健”,“组团与自助”相结合的旅游模式。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

①三线景观带有“前门大街”、“鲜鱼口街”、“步巷子传统布艺街”组成。

①五片特色旅游区结合前门地区历史文化分布、景观及街巷特色划分为:

以广和楼文化广场为主体的京味文化综合区:以“全聚德烤鸭店”等老字号酒楼为主体的中外美食区;以“亿兆

百货”老字号及布巷子传统布艺为特色的服饰、布艺、服装区;以“三里河”,“月亮湾”绿色休闲区;以老字号“兴华池”,“长春堂药房”为主体的中医。中药保健休闲区,

(4)设计多彩的旅游产品:“京城天街观灯游”、“皇帝祭天观赏游”、“京腔,京韵文化游”、“中外美食品赏游”、“中药,浴疗保健游”、“名店、品牌购物游”、“合院人家胡同游”、“三里河畔绿色游”、“灯火良宵夜色游”(图33)。

(5)调整完善旅游业。加强夜色旅游,拓展月光产业。

(6)建立先进的旅游服务机制,完善和提高服务设施水平。

保护与城市设计

历史保护区的城市设计强调地区生长与延续的规律性。保护地区发展的历史记忆——地区文化的综合表征,地区有机生长的传统肌理。街巷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及文化景观等等形成的历史意象,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地区有机生长延续发展相结合为宗旨,制定保护地区的城市设计。其设计要点为:

1 控制地区格局与空间形态的整体性

(1)保护位居古都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街区原有街巷、胡同独特的肌理和富有变化的空间形态。延续前门地区街巷胡同走向多变不规则的肌理特色,结合街区文化,旅游、商业多元化的功能,整合鲜鱼口、肉市街、布巷子、大江胡同等纵横交锚的传统街区结构,构建适应现代商业旅游、休闲活动的步行街体系。

(2)保护延续具有逛街、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复合型”传统街区形态和京腔京韵的市井商业文化,营建既传统又具现代时尚的前门街区(图33、34)。

(2)构建以室外步行街为主体的,室内室外相结合,地上地下相通的步行街区体系,加强街区主体化的城市设计,充分发挥土地利用价值,营造多维组合的现代商业空间(图35、36)。

2 保护与拓展开放空间

(1)延续,梳理拓展街区和居住区公共空间

前门传统商业区因受时代的局限,建筑密度过大,公共活动空间缺少,不能适应现代商业 旅游及居住生活等需求。本设计在街区现有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延续梳理拓展街区公共活动空间,扩建不同主题的广场,以保护和延续传统街区市井文化活动和现代时尚活动的交流舞台:营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购物、休闲、观光体验传统文化等多功能的人性化街区空间环境,以提升人气,繁荣商区。

(2)建立主题性广场

在前门地区街巷网络中,结合功能分区,构建不同主题,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主题性广场,其中以“前门大街与珠市口街文汇的南入口文化广场”为主体,构建前门大街南入口的标志性景观(图37、38)。

①阳平会馆广场,扩建以戏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广场。

②广和楼文化广场:以广和楼为主体,扩大西侧绿地,作为街区休息群众参予的活动广场构见展示京味浓郁的市井文化中心。建立以“昆曲”为主体的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演艺、研究等活动中心。

①天乐园广场:以茶园,关帝庙活动为特色的休闲,娱乐、购物的活动广场(图39)。

(3)调整扩展公共空间

在前门大街采取扩展街巷,胡同及重要建筑前空地 梳理街巷、胡同中的小型开放空间,以绿地提升步行者休憩,停留的场地,力求构建相隔百米左右的距离就有停留休息的空间场地和丰富的街巷胡同空间环境,修建箭门楼东南的月亮湾广场与天安门广场相配合,构建绿色休闲空间(图40)。

(4)调整梳理胡同空间

以三里河水景区空间为主体,结合居住胡同交汇处设分散布置的公共空间。做到与三里河水系景区空间相联系,构建通达性强的活动场地。

3 街区风貌控制

保护延续前门大街,鲜鱼口等街巷传统商业建筑风貌及形式各异、组合多变的特色。应用现代技术结合时尚加以提升。展现街区传统风貌的艺术魅力。

(1)临街建筑分类整修

根据历史考证,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经营需求,对前门大街,鲜鱼口街及其它街巷沿河街建筑立面分四类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整体更新。

①立面修复类建筑:对现状保护尚好的历史建筑进行原址、原貌修缮以延续历史记忆和传统商业特色(图41)。

①立面修饰类建筑,具有时代风貌特色的“老字号”店铺等。以参照老照片建筑风格及现状建筑状况原址加以改造修饰,再现历史风貌(图42)。

③调整改造类建筑:结构完好、体量过大、风貌不协调的建筑、以改造为主、调整体量及建筑风貌。

④更新类建筑:对街道两侧无历史遗存依据,建筑质量差、风貌杂乱、无法改造整治的建筑、采取更新重建。此类建筑严格按所在地块规划控制要求对建筑高度,尺度、体量及屋顶形式,色彩等,加以精心设计,做到既延续传统风貌又能适应现代商业功能需求,体现时代发展的新建筑。

(2)突出老字号建筑风貌的修饰与升华

老宇号店面进行原址、原貌修缮为主,以传统建筑形式原汁原味、精致多彩的店面装饰、富有文化底蕴的店铺匱额、商标、招幌等装饰点缀,结合现代功能和玻璃橱窗等现代材料适当扩展。修饰,延续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图43)。

(3)保护和升华前门大街,鲜鱼口街,兴隆街,东侧路等街道风貌

①前门大街

以传统建筑风格为主体,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和具有中国文化韵味的现代化建筑点缀以多元并存的建筑风貌,展示古都传统商业建筑魅力,展示民国时期中国人对引进西洋建筑,构建中西合璧建筑风貌,求新、求洋的追求和审美观的变化和以现代审美观、创新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商业建筑风采,综合体现传统街区发展生长的历史规律。在街面建筑立面设计中,以历史现状照片为依据,按沿街建筑分类、分级保护整治的要求进行精心设计。以现代商业建筑艺术和电子化的商标、广告及灯光、银屏艺术等手段升华传统风貌,增强现代时尚和商业气氛,展示中轴线上今日”天街“的辉煌、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泱泱大国的气质(图44、图45)。

②鲜鱼口街

鲜鱼口街以保护小尺度,小体量、多店铺组合的传统风貌,以精致而朴实的砖、木、铁艺装饰。小尺度的勾连搭屋面、青砖灰瓦色彩的传统风貌,结合现代功能及装饰手段加以升华、再现鲜鱼口街区传统风貌(图46、图47)。

(4)保持街道起伏多变的天际线

保护和延续前门大街,鲜鱼口等街道两侧建筑整体气势平缓高低错落多变的天际线,和北京旧城平缓开阔,起伏变化的空间形态(图48~图51)。

(5)丰富地区景观设计

前门地区景观环境凝聚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景观设计强调延续地区历史文脉,京韵文化及人文特色组成的景观意向。升华地区景观魅力,展示前门,正阳桥,牌楼组合的标志性景观(图42、图53)。

①以前门大街为軸线,构建纵横交汇的街巷入口标志小广场组合而成的景观链,强化京城中轴线的景观表现力:

②建立人性化的休息设施和街区现代化的标识系统,运用现代光电技术,对传统的匾额、招幌文化继承,创新和发展再现招幌飘拂、热闹繁华的传统商业街景象。同时,以雕塑小品,城市家具丰富街区景观和街区文化表现力。

①应用现代技术,强化地区夜景照明设施。提升中轴线上“天街”的艺术魅力,和街区繁荣景象。

结语

古老的前门是北京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前门历史文化,焕发传统商业活力是建设新北京,高扬“人文奥运”的主旋律,是当代人弘扬先贤伟业,振兴前门商街时代辉煌的历史重任。我院有幸参加“前门地区,多项规划及部分设计工程实践。使我们得到学习,提高的宝贵机会。在近五年的工作中得到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崇文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北京大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兴隆置业有限公司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指导和支持,对此表示深切的感谢,同时感谢我院领导和师生的热情关注支持,感谢所有参加工程设计的设计者。

作者:业祖润

第2篇:统筹规划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担负着普及和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扶持下,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7年11月26日,我国正式宣布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如期完成,标志着我国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新的飞跃。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则更大。从民族地区自身的情况来看,各民族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也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这种非均衡发展态势,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进而也影响到民族地区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实现。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缩小城乡与地区差距的目标,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启动实施,为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一伟大的历史机遇,在人、财、物等方面统筹规划,大力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教师———努力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

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总体上来看,民族地区的师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在落后的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著较大的差距。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长期以来难以有效提升的根本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仍有44.8万中小学代课教师,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如云南省某民族自治县2008年全县共有教师1875人,其中代课教师794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42.3%。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教育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体现民族教育特色的双语教学师资更是奇缺,贵州省有1500个校(点)35万名学生存在双语教学需求,而坚持开展双语教学的校点不足10%。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教师学历达标率比较高,一些条件好的小学,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已经达到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硕士、博士任教中小学的情况。而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农牧区和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率较低、职称较低,而且观念陈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育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针对民族地区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1.要建立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缩小东、中、西部教师收入差距,以稳定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据测算,西部10省区目前约有中小学教师300万,假定给每位教师平均一年补贴4000-5000元,每年总计约需120亿-150亿资金,这在目前我国GDP已突破30万亿元的国力条件下并不难实现。为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所需全部资金应由国家通过中央财政负担的方式来承担,以减轻民族地区的财政压力。唯有如此,才能稳定、巩固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同时吸引优秀人才到民族地区从教。2.要建立民族地区城乡教师定期流动机制,通过教师资源的有序流动,优化教师资源结构,促使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平衡。3.要建立适应少数民族地区需求的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在岗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师资质量。

投入———建立有利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为发展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贫困地区义教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两免一补”等,对于改善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落后面貌,缩小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差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举措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为扭转地区间义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调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这对于从理顺机制入手解决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问题,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特别是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调整和改革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是十分必要的。1.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促进地区公平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要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保证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大体一致,淡化并逐步调整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同时注重省对辖区内政府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逐步缩小辖区内地区间教育投入差距,确保从根本上缩小全国地区间差距。2.调整现行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结构,加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数量,扩大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规模,使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真正能发挥平衡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的作用,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地区间财力均衡的力度。将现行的多种转移支付统一为两种———均等化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形式过于繁杂,不够规范,通过简化转移支付形式,中央政府可以减少税收的增量返还,特别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增量返还,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补贴数额,规范均等化转移支付的制度体系。3.建立稳定、持续、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转移支付、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等一系列专项补助,对促进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增进公平与效率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要确保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真正用于当地教育的发展,还有必要建立专项拨款项目严格的项目准入机制,减少专项拨款项目设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规范资金分配的原则和程序,加强监管,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硬件———合理、优化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制约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均衡性一方面体现在现有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办学条件差。民族地区尤其是农牧区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室、课桌凳等学校硬件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危房问题。虽然国家从2001年起开始在全国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相对民族地区学校大面积的危房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教育资源匮乏,使许多学校连办学的最基本条件都难以保证,“一张讲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民族地区许多中小学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体现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缺乏合理的利用。民族地区大多自然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分布疏密不匀,中小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小、效益低。据统计,目前云南省小学学校数16573所,规模不足300人的完小多达12558所,其中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有4057所;一师一校点8770个,最小的禄劝县云龙乡新合完小在校生仅有9人。教学点虽然为当地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了机会,但师生比过低,办学水平低,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对学校管理极为不利。

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均衡的配置是关系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能否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教育资源总量缺乏的状况,应建立一种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相融合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应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计划体制的积极因素,使政府在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分配中充当重要的角色,运用科学、严密的计划方法和手段,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从长远来看,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力培育市场机制,不断引进和培植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植根于民族地区教育自身的需要,培养和创造本土性资源。2.针对民族地区现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的突出问题,通过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规模效益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于2004年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央专项投入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新建、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对于突破制约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瓶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来看,当前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对现有的寄宿制学校也要加强科学管理,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信息———大力加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具备“知识传播快、覆盖面广、资源共享”的优势。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普及教育的道路,可以为缩小学校间的差距,实现区域内、区域间,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200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提出用5-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水平总体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教育、文化发展不均衡,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从人均拥有计算机数来看,北京、上海等地目前已经实现每16-17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而贵州为118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云南为186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民族地区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甚至没有一台计算机。同时,民族地区中小学普遍缺乏信息技术教育师资。而现有的教师水平不高,缺乏培训,使有限的信息技术设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种巨大的“数字鸿沟”使民族地区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今时代处于明显的劣势,并由此又加剧了基础教育的落后程度。这种局面如不加以改变,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扩大。反之,通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消弭“数字鸿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巨大优势,以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缩小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可以预期的。

针对民族地區的实际需求,在当前,积极创设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各种环境和条件是一项迫切的任务。一方面,要努力改善硬件环境。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利用社会各界捐助等方式解决民族地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软件环境的建设。建设一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够适应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

借鉴———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当前,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明确的是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等举措尽快提升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尽可能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国外许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为促进处境不利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所采取的“积极差别待遇”以及“补偿教育”政策;英国在1967年普劳顿报告书中针对“物质和经济极为贫乏和不利,需优先予以改善以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理想实现的地区”而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区”计划等,对于缩小本国不同族群、不同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增进教育机会的均等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实际上,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采取积极的倾斜和扶持政策,使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不高的不利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东中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从现实来看,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有不断扩大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利的状况。因此,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在新时期采取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是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和倾斜的力度。同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切实抓好民族地区的“两基”的巩固和提高工作。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在制定当地的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突出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义务教育优先发展权,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少数民族教育公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7CMZ0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杨军

第3篇:上海新农村建设中南汇地区民宿产业发展规划

摘 要:对于在上海新农村建设中的南汇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是其作为新农村的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其旅游业,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是建设南汇地区民宿产业的推动力和主要核心力。民宿体验更能让人们接触到南汇地区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有助于推动南汇新农村的环境,反过来,南汇地区农村环境的改善,也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的民宿产业建设发展。本文为上海新农村建设中南汇地区民宿产业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并进行规划。

关键词:民宿 新农村建设 发展规划

1 南汇地区民宿产业的发展与农村环境建设之间的“双赢”

南汇地区民宿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当地居民而言,他们可以把自家闲置的房屋整改之后,用于民宿的用途,这有助于当地居民收入的提高,南汇农村的经济收益也会随之大有较大增长,经济的增长、居民的富裕,对南汇地区农村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当地旅游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居住在当地的民宿,可以更好地体验到南汇农村的风土人情,可以体验当地人的生活,也可以花费比住在酒店更低的价格,体验到更加舒适的生活的感觉,消费者会把自己的体验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南汇的民宿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相应地,可以促进南汇经济和有效地提升农村环境。

以市场主体的角度,南汇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可以借助民宿和旅游的渠道,将南汇地区的一些商品,例如当地水果蔬菜、农副产品、手工产品或者具有当地风俗的商业加工品等向前来旅游的消费者出售,通过这样的一个市场,从中获取营利,可以大大拉动南汇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居民和商家的收入,促进了南汇地区民宿产业的建设发展,也会反过来促使南汇地区去改善民宿的环境,从而改善当地农村的环境。

总之,在上海南汇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中,民宿产业的发展路途是十分光明的,民宿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环境的建设,会呈现互惠互利的状态,双赢的结果。

2 南汇地区农业发展优势对民宿产业的推动力

近年来,南汇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南汇地区的农业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南汇目前已形成极具优势的水蜜桃、西甜瓜、特色蔬菜、粳谷稻这四大主导产业。其中优质水蜜桃、西甜瓜等市场适销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养殖业方面,科技含量和名优产品的比例显著提高,蛋禽、牛奶等优质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不仅如此,南汇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近几年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好,化肥和高毒残留农药用量逐年减少。同时,林业绿化建设也成效明显,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0%,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不仅如此,南汇地区农业产业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达到历史新高,全区共有涉农企业12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7家,培育起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阿强”牌鸡蛋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祥欣种猪、清美豆制品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

3 上海新农村建设中南汇地区民宿产业的优劣势

3.1 优势

在上海新农村建设中,南汇地区拥有优越的农业基础,民宿作为旅游业的载体之一,在南汇地区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大规模地发展与规划。

3.1.1 接地气的生活气息

按照《上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浦东新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新区将逐步建成“绿色田园”园、村、镇三级“三五示范”(500个示范园、50个示范村、5个示范镇),形成“四优四特”(四优:布局优化、环境优美、产品优质、增效优先;四特:特色品种、特色农园、特色品牌、特色产业),打造浦东特色“绿色田园”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行者和示范点。

截至目前,浦东已验收通过51家“绿色田园”示范园、19个示范村、1个示范镇。其中,南汇地区有10个镇,16个村被评为“绿色田园”示范村,42家合作社被评为“绿色田园”示范园,如作为浦东新区“绿色田园”建设重要阵地的老港镇就有大河村、东河村、牛肚村等7个村被评定为示范村。

绿色田园就在家门口,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的先行者,南汇地区示范村、示范园的形成无疑为民宿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能很好地将农村生活、当地风俗等融入到游客当中去,真正体现出民宿之“民”的意义所在。

3.1.2 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南汇地区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努力形成“四横六纵”的公路网格局。如今全区建成9个市级花园单位、90个市级绿化合格单位,建成沪南公路、南六公路、白玉兰大道、郊区环线等景观道路250万平方米,区属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1%;全区建成6座生活垃圾中转站,城镇生活垃圾坚持生产日清,农村建成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系统,还引进第三方,解决了人力、物力缺乏的困难,同时助力全面做好垃圾分类,实现更精细、更精准的服务和管理,积极争创垃圾分类示范镇,提升垃圾分类城市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其医疗卫生机构也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镇级影剧院、图书馆、中心城镇文化广场等娱乐设施也必不可少。农村风土人情和现代化娱乐相结合,使游客体验升级。

3.1.3 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汇陸续建成了一批旅游景点和设施,如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迪士尼、临港滴水湖、海昌海洋公园、浦东射击游乐有限公司、滨海高尔夫俱乐部、滨海森林公园、东海影视乐园、峻友赛车俱乐部、希迪垂钓园等,为形成滨海旅游经济带和南六公路旅游经济带奠定了基础。

新世纪南汇旅游业的发展,利用深水港项目启动的重大机遇,以上海“都市旅游”为背景,以建设“旅游景区”为目标,以“花”“海”“野”为特色及优势,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农业、主题公园、未来文化为一体,使休闲娱乐和文化输出做到最大化和最优化。

3.2 劣势

3.2.1 民宿风格相似

上海新农村建设中的南汇地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是其作为新农村的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其旅游业。但这一优势也恰恰造成了民宿风格的过于趋同,南汇地区的大部分民宿风格都着力于亲切、自然,给游客以田园自然之感。民宿设计缺乏创新理念,同质性经营风格会造成消费者的审美疲劳。同时,在整个行业大背景下,民宿行业规模散乱、专业程度低、质量参差不齐也成为制约民宿发展的重要因素。

3.2.2 位置偏僻,离市中心远

南汇地区的旅游资源固然丰富,但游客一般分为上海本地游客和外来游客,上海本地游客选择留宿的情况较少,大部分游客的游程通常为一天;而外来游客则不可能只在浦东新区、南汇地区游玩,往往会去上海的其他区县进行观光游览,南汇地区位置较为偏僻,虽然交通便利,但往返消耗时间较长。这一因素也可能会导致南汇地区的民宿发展不太乐观。

4 基于南汇地区现状及未来规划分析民宿发展

4.1 南汇地区与崇明地区在短租民宿预订平台上的运营现状

4.1.1 南汇地区与崇明地区在爱彼迎APP上的运营现状

南汇地区民宿偏向于现代风格,由于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野生动物园、迪士尼、海昌海洋公园等,都吸引了大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民宿的运营者中当地人占了大部分比重,民宿也是在居民区中,由运营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装修以及改造,符合年轻游客们喜爱的小清新或是文艺风格。由表1中收集的数据可见,民宿容纳的最多人数不能超过4人,也就是说南汇地区的民宿面对的群众都为以家庭或者朋友关系前来游玩为主。而民宿的设施也符合了他们的生活需求,除了一小部分小型民宿之外,厨房与娱乐设施都是齐全的。为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房主也会选择将家中的客房作为一间独立房间,让游客们在入住的同时能够享用到房主提供的美味佳肴,同时了解到南汇地区的风情文化。

南汇地区的民宿价格亲民,以270~280元为每晚均价,旅游旺季大概为300元,与房主共住的每晚均价则为90~100元。干净的环境、充分的独立空间以及齐全的设施设备,使得民宿的好评率超过95%。交通便捷及民宿的位置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距离地铁站较近,民宿周边有便利店或者商场是消费者考虑是否入住的重要因素之一。

崇明地区作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拥有着巨大的自然面积,景点也以生态自然为主,例如东滩、西沙湿地以及明珠河。当地的民宿则以整栋别墅或者别墅中的独立房间供消费者选择,民宿的最大容纳量可达16人及以上,换言之最多的房间数达16个。民宿面向的消费者就差异较大了,一些是家庭出游,一些则为公司或朋友的团建,但房间的风格都以自然物语为主。设施方面都非常的齐全,由于一些群体的需求,甚至可能有游泳池或者烧烤架、台球桌的提供,这些使得好评率提高。而由于崇明地区较为宽阔,别墅区居多,所以说出行的便利与否,是否提供租车等服务,是房主也会考虑到的一大问题。

从价格方面来看,独立小型房间的民宿每晚均价在400元左右,中型的别墅民宿每晚均价(容纳6~8人)均价为950~1000元,大型别墅民宿(容纳16~20人)每晚均价在3000元上下。可见民宿每晚均价由其大小决定,差距甚大。

4.1.2 南汇地区与崇明地区在美团民宿APP上运营现状

上海海昌公园附近民宿普遍适合3~5人入住,人均50~100元,物美价廉,性价比比较高。美团民宿APP显示,海昌公园附近的民宿基本都具备停车位,方便家庭出行。民宿基本是独栋或者是公寓,面积比较大。附近具有商场,也比较能吸引过来游玩的人在此住宿。是否具有娱乐设施和厨房设施也成为民宿的一大竞争点,如表2所示。

近年来,崇明坚持生态导向和市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业,进一步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实现绿色生产美。

虽说是乡村民宿,民宿主人也同样注重追求高舒适与客户体验。每间均带淋浴与独立卫生间、中央空调、液晶智能电视、全自动洗衣机、烘干机等。民宿的改造普遍具有简约复古的气质,适合过来静心游玩的游客。

4.1.3 南汇地区与崇明地区在途家APP上运营现状

途家平台3天及以内的订单量占比超过80%,入住1天的订单量超过了35%。在途家APP上,迪士尼度假区附近的民宿最近的车程在5~10分钟,多为独栋别墅,可以独立房间或者整套房源出租。入住時间订到国家法定假日如元旦时,可以看到途家上迪士尼度假区的民宿比平时工作日的价格上涨了约40%~100%,价格在350~800元,低价房源多是独立房间。民宿的风格既有迪士尼卡通风也有简约北欧风,设计感在现在已经被大众高度重视,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表3所示。

在崇明的长江边的小渔村,有几个宁静温馨的小屋。屋主将整栋小洋房整修成统一风格,可提供亲子家庭或是朋友出游,也有多间独栋别墅改成农家乐概念民宿,正适合崇明的长江边惬意而又幽静的范围。

孩子可以去附近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人可以去高尔夫球场挥洒半天、或学姜太公钓鱼,慢生活便是这里最大的特点。3km可以到最近的向化镇,有超市、餐厅、市场,1小时左右可以到森林公园、西沙湿地公园、东滩湿地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甚至可以途经高尔夫球场,多样化的生活在这里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

农家乐的单间价格在100~300元,两室一厅小洋房在580~1000元,一般房源屋外环境也比较广阔,有足够的私家车停车场地以及野炊或休息的小花园。最大的别墅有10居宜住20人,甚至有麻将机等设备。

4.2 未来规划带来的机会

4.2.1 人口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

未来南汇地区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至2020年,规划常住人口控制在558万人以内,并作为2035年的动态调控目标。未来南汇会有适宜的人口密度,这样有利于南汇利用更多的土地和空间去发展布局民宿,有更多的机会做到理想中的民宿布局。

4.2.2 交通网络升级

南汇将强化交通网络支撑,提升轨道交通在城镇圈的服务覆盖率,促进公共服务共享,将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设置在交通枢纽附近,巩固城镇圈内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特色化,使区域内居民都能便捷获得服务。未来民宿的布局,应以交通线为主线,民宿区域内的交通会更加便捷。

4.2.3 综合性节点城市

南汇新城是沿海综合发展走廊上具有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和开放创新先行试验区。巩固先进制造、贸易航运、海洋产业特色,拟筑成国际智造城。

4.2.4 特色市场风格

南汇有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小镇。例如,新场镇: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和生态农业资源相互融合,兼具郊野公园特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大团镇:农业生产、森林与河流水网相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历史风貌区的共存,形成上海市郊重要的生态农产品供应基地,以旅游、休闲为特色的生态宜居特色镇;惠南镇和大团镇,尤其是祝桥镇等都会大力发展交通便利,一主一新一轴三廊和四圈等都是会与周边配套形成城镇圈,因此会向中间村落发展,且这些村落也基本位于城区中心,所以民宿的发展在这些城镇是最好的。

5 南汇地区民宿产业发展设想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南汇地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旅游资源等优势,但也存在其不足,民宿风格的同质化、地理位置的偏僻等因素都导致了南汇地区民宿的分散以及发展的缓慢。这些优劣以及未来的规划都对民宿产业的空间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的设想体现在以下方面。

5.1 基于南汇地区农业基础对民宿选址的设想

由上述南汇地区农业基础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发展和优势,我们认为南汇地区民宿的布局可以建立在一些“绿色田园”示范村中,譬如老港镇的东河村、建港村、欣河村都被评为特色型示范村,它们皆具有“四优四特”,即布局优化、环境优美、产品优质、增效优先;特色品种、特色农园、特色品牌、特色产业。一般来说,游客们都会挑选更具有知名性的民宿,无论是从旅游体验还是从自身的偏好来说,特色型示范村都是最佳的民宿布局地点。在老港镇,有12家“绿色田园”示范园,大部分为果蔬专业合作社示范园,这些果蔬专业合作社拥有不少优质的果蔬等市场适销产品,这些涉农企业、合作社可与民宿老板(示范村中愿意将闲置房源建设为民宿的居民)达成一定的合作,提供专车接送,将这些产品作为体验项目,让游客体验采摘,将游客亲自采摘的新鲜果蔬大批量地低价出售。如果一个好的民宿布局能让他们体验到所想要的旅游过程,能让他们的偏好得以实现,那这无疑也会回馈于当地民宿业的发展。养殖业和农场也类似,让游客体验农家乐的同时,又因为居住在示范村而非果园、养殖场附近而免受蚊虫的困恼。示范村的环境也较为优美,生活节奏缓慢,来此居住的游客可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

5.2 基于南汇地区基础设施及未来规划对民宿选址的设想

南汇地区的基础设施近年来正在不断改善,交通、绿化等系统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机构也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还广泛分布着镇级影剧院、图书馆、中心城镇文化广场等娱乐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无疑对民宿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设施还未完全深入到南汇各个区域。乡村的闲适与安逸固然令人向往,但是城市便捷的生活需求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在基本生活保障生理需求的前提下,休闲娱乐才能更加锦上添花。因此,除上述将民宿选址于示范村的设想之外,我们认为民宿的布局还可以设立在这些娱乐生活设施丰富的地方。譬如,南汇新城中心为远郊综合服务中心,包括旅游服务、文体休闲、商业金融、研发总部等功能,规划增加高等级文化体育设施、大型旅游设施及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滴水湖地区的文化旅游吸引力。同样地,川沙主城片区、南汇新城、祝桥—惠南等地也可作为民宿的选址地。

5.3 基于南汇地区未来规划对民宿主题的设想

南汇地区未来将优化慢行交通环境,提升轨道交通对城镇圈的服务覆盖。交通对民宿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我们认为,南汇未来的民宿布局,应以交通线为主线。南汇地区未来计划将南汇新城打造成“国际智造城”,以高端服务、未来文化、优美环境为支撑,打造滨海未来城。因此,我们认为在南汇的民宿,应有多个可以体现南汇魅力和特色的主题,依据主题来对房间进行装修和改造,例如,“航运的魅力”“深邃海洋”“南汇文化”“滨海风情”等主题,可以更好地通过民宿来宣传南汇地区的文化,同时,丰富多彩的民宿主题也可以带动消费者的选择,提高南汇的民宿和经济发展。

我们规划将大多数民宿布局散落在这些城镇,可以拉动这些镇的共同发展,并且一起促进南汇地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民宿产业的建设。另外,在南汇还可以建造高级民宿套房,以高科技技术为主打,可以在民宿中加入各种智能科技,例如網络操作房间中的电器,实现遥控拉窗帘、网络呼叫服务总台、网络订餐等服务,还可以采用AI智能机器人管家和服务员,提供24小时的服务。在房间内,还可以提供电影投屏等具有现代感的设施。这样的民宿规格在价格上一定不会很便宜,想要实现这样的设想,势必需要政府部门的财政政策支持,这是我们项目在下一步会提及的内容。

5.4 具体布局设想

农园民宿可以选址于示范村内,如老港镇、大团镇、万桥镇等,像老港镇拥有较多示范村的地区,可以将几个村落形成集合住宅型,以农家乐的形式,让游客从现代都市的繁重压力中回归大自然,回归农村,融入并享受简单纯粹的自然生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体验野外采摘、养殖等乐趣。集合型住宅也能让住客之间互相熟悉,扩大社交圈。

海滨民宿则可以选址于南汇新城、合庆镇等滨海地区,民宿主人可以将房间装修成“深邃海洋”“滨海风情”等主题。傍晚时可漫步在民宿附近的海边,美丽的彩霞高挂天空,游客可以卸下一天的疲惫,在附近散步吹海风,还可以在海边看日出日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南汇地区的现有基础以及其未来的规划对该地区民宿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南汇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民宿的选址地,只要深度挖掘其资源,认真做好规划,就能更好地推动民宿产业进步,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区民宿布局规划图

参考文献

项子颖,赵黎明,陈洁,等.浅谈民宿现状与发展构思——以温州为例[J].中国商论,2019(11).

何建木. 南汇区现代农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 上海农村经济,2007(08).

作者:严婧怡 罗银霜 张怡辰 管红波

第4篇:新常态下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探索

摘要:在上一轮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发展探索出两条路径,一是依赖招商引资实现产业发展,二是依赖土地财政实现城市扩张。新常态下我国中小城市面临着招商引资乏力、房地产过剩、城市空间扩张过度等问题,甚至存在土地财政断裂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关注增量扩张的传统规划手法变得难以适应,探寻新常态下中小城市的规划方法成为新的命题。以江西省鹰潭市为例,剖析城市发展的内在困境和背后动因,结合规划实践探索,指出:新时期城市规划,需要更科学的规划理念,关注市场社会,走向精明收缩;需要更系统的规划内容,战略与策划兼顾,设计贯穿规划;需要更有效的规划手段,综合平台应用,空间动态监管。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3.010

改革开放第一个三十年所创造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使整个社会习惯了日新月异的速度和立竿见影的效果,城市建设亦是如此,无论是建设决策者还是规划编制者,都容易陷入求快、求大、求新的功利思维中。[1]进入后危机时代和城镇化中期之后,在宏观经济不振、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难以为继等现实情境的叠加影响下,各项社会发展增速普遍回落,新常态下的城市传统增量扩张路径出现困局。由于中小城市在规模、阶段和动力等方面处在相对劣势,新常态对其影响更加深远。因此从规划视角为中小城市寻找发展动力、探索可行路径,成为当下的重要命题。

一、新常态下的城市挑战与规划转型

(一)新常态下城市挑战频现

新常态[2]是在现实分析基础上对当前国情做出的重大判断与全新揭示,即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提质增效成为新的发展导向。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三大特点。首先是经济由高增长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从国际经验推断即将经历经济明显减速,[3]2020年以后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到7%左右;[4]其次是结构调整成为中高速发展下的重要任务,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结构表现为服务业和消费的作用大幅提升,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上升到51.6%,消费占GDP比重将上升到60%;[4]再次是发展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为主导的多元驱动,“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策刺激下投资报酬递减规律已经显现,因此未来的发展出路将转向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5-6]

对于城市而言,降增速、调结构、转动力的背后意味着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趋向饱和,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驱动的投资高增长时代即将结束①;另一方面,城建投资重压下的地方政府负债已经十分严重。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考虑或有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近18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公司负债约7万亿元,[7]继续扩大融资规模很可能使潜在风险成为现实风险。[8]正因如此,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行为②,从而直接影响地方政府财力,倒逼其对依赖大规模投资和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做出调整。

(二)新常态下的规划转型初显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问题,城市规划需要给出新答案。复杂的发展形势下,业界、学界广泛关注规划转型,在规划思维、规划对象和规划方法等方面均进行了相关探讨。

规划思维上,规划关注重点正在转变。首先从关注政府诉求转向关注市场和社会。上一轮高速增长期取得的经济成就与社会和环境的历史欠账反差巨大,这要求规划理念更加侧重社会发展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影响规划决策,建立完善的生态规划体系,有效引导城市全方位发展。[9-10]其次,从关注增量转向关注存量和减量。上一轮高速发展造成了粗放的空间利用与增长,新常态下更多的工作将转向存量挖潜,城市规划需要从确定合理规模、统筹增量空间、调整存量结构、推动城市更新和创新政策机制等方面对规划方法路径进行创新与探索。[11-12]再次,从开展多头规划转向关注多规合一。各部门规划“打架”导致规划工作自相矛盾的情况长期存在,从政府到社会对多规合一的诉求日益增强,相关学者提出了多规合一的具体内涵与工作思路,为技术协作与协同管理提供支撑。[13-14]最后,从关注空间方案转向关注规划实施与空间治理。相对于空间方案,规划实施与空间治理是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发展问题,城乡规划作用的发挥是加强城乡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平台,[15]应该将城乡规划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进行认知和探索。[16]

规划方法上,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智慧城市、实时可视化等为代表的新型空间认知与识别方法发展迅速,对经济行为和群体行为的认知更加准确和清晰。伴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来自智慧城市传感网络和公众参与平台自媒体的各种大数据逐渐与传统数据一起应用到城市规划实践,一方面形成了新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方式,另一方面其产生的大数据也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17]空间管理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使得数据获取采集与分析挖掘工作更加富有实效,进而为研究城市空间流动、土地混合利用、微观个体分析等提供新的可能。[18]

规划对象上,对中小城市的关注持续升温。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篇名进行检索,对中小城市的研究文献达到950条,与(特)大城市的研究文献1 056条基本相当(见图1)。从增长来看,近十年来对中小城市的研究增长迅速,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相关研究已经超过大城市,表明后危机时代的新常态下业内对中小城市的发展更为关注。

二、中小城市传统发展路径与现实困境

根据现行标准,中小城市占到我国城市总量的94%③。作为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中间层次,中小城市是转移制造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承接地,也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上一轮发展中,中小城市通过对外输送劳动力、对内依靠土地财政驱动自身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决定了地方政府做出增量扩张的决策选择,以期通过出让土地获得财政收入。后经济危机时期的新一轮发展中,“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阻断了中小城市复制先发地区的传统路径,中小城市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的同时,新一轮发展进退维谷:由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局限和发展阶段的限制,通过高端路径实现增长缺乏条件,无法竞争过特大城市;沿袭低端增长路径又无法作为持续动力,难以为继。

本文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选取湖北、湖南、江西中部三省(以下简称中部三省)的中小城市作为研究样本。统计可知中部三省拥有大城市及以上15座,中等城市17座,小城市237座④,中小城市占到城市总数的94%。中部三省的254座中小城市中,常住人口达到1.37亿(2010年),将近三省总人口的82%,2013年GDP高达4.11万亿元,将近三省GDP总量的68%。由此可以看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承载人口与创造产值上,中小城市都是中部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其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一)高速增长时期中小城市传统发展路径

1.高额投资驱动经济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首个三十年间,井喷式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16]高额投资成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小城市也表现出依赖投资驱动经济的发展特征。以中部三省为例,过去20年间中小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一路走高,2012年达到2.45万亿,是1992年的188倍,相当于1997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甚至2009年高达80%,有力支撑了将近15%的年均经济增长,可见投资对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见图2)。

2.招商引资助推地方产业扩张

招商引资活动伴随着沿海四大经济特区的设立而开展,意图通过吸引外资和项目促进本地发展,实质是通过外向型生产将自身纳入全球化生产链之中。随着开放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开发区的大规模设立,这一路径成为东部沿海城市实现早期经济起步的重要手段。全面开放格局下,中部省份城市试图复制东部地区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先后加入招商引资行列(见图3)。2012年中部三省中小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113亿美元,将近1992年的50倍,相当于1991年全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外资的注入有效助推中部三省的产业扩张,例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从2005年的8.6%上升到2014年的12.4%。

3.土地财政支撑城市品质改善

高额投资和招商引资背后表现出围绕土地的发展模式。伴随着分税制和房地产商品化,土地财政逐渐成为地方政府谋求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小城市政府更是找到了迅速增加地方财政的“捷径”(见图4)。据统计,中小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比例从2001年的16.6%增长到2010年的76.6%(见图5)。

土地财政一方面刺激了房地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拥有改善城市建设的资金基础。房地产的积极发展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压抑的住房需求,从原来统一无差别的单位建房、优购房,转向市场为主的、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商品房。湖北省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显示,2000年之后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39平方米/人,是1990年水平的4倍。同时政府在拥有相对充裕的财政收入基础上,不断扩大向公共服务与城市风貌的财力投放,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空间风貌品质。如通过对滨江地区、老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与资金投入,提升城市服务水平和市民幸福感。以中部三省为例,2012年中小城市财政支出将近5 000亿元,相当于1992年的60倍,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4个百分点。

(二)新常态下中小城市发展困境

从诸多中心城市快速发展路径看,他们更多地采取土地财政支撑下的城市共性扩张路径,即通过借债或PPP的模式撬动资金进行城市开发,这一过程需要出让土地来形成金融担保。城市政府希望通过国有土地向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的流动,第一环节通过土地出让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地方财政的平衡,完成土地城镇化;第二环节吸引实业,继而创造税收、带动就业、激发消费,实现民富,完成人口城镇化,最终形成以土地财政为源动力的城市开发循环(见图6)。这就决定了各级各地区政府选择扩张型发展路径——获得维系城市滚动开发循环的驱动本源。而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与内部成本的变化,中小城市在土地出让后无法顺利接续第二环节刺激实业发展,使得上述循环无法顺利完成,发展困境不断出现。

1.土地财政难以为继:政府财政风险和房产过剩

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第一环节往往以新城新区建设为载体,新城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构成(见图7)。另一方面新城土地也成为政府贷款融资的重要资本与工具,将土地抵押给银行的方式进行融资,成为政府获取资金的重要手段。许多新城甚至在土地出让前,就已经将土地抵押给银行进行融资。地块与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捆绑开发,提前透支土地贷款融资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2002~2012年的10年间,地方政府的负债增长了10倍,其中最大份额即是依靠土地抵押换取的银行贷款(见图8)。而新城一旦真正出现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土地出让难的困境,政府则面临高负债,甚至财政断裂的风险。

而在市场自发调节下,新城开发主要以房地产类土地出让为核心。当新城房地产市场出现供过于求,销售有限,库存过高的问题后,新城新区也开始出现土地出让难、土地开发难的情况,政府将面临资金难回笼、负债过高的财政风险。同时在房地产商品化前期,刚性需求的瞬间释放通常表现出乐观的市场信号,往往刺激市场加大开发规模。但爆发性增长过后是逐步回稳的住房需求,尤其在中小城市较低的人口集聚水平下,很难出现持续的大规模需求。巨大的建设量使得房地产面临巨大风险。全国目前已存在超过7亿平方米的住房库存,中小城市的住房库存过高问题更加严峻。部分中小城市住房商品化后,过量的投放导致供过于求,住房库存量为合理库存量数倍,但由于中小城市人口和需求有限,部分中小城市甚至需要十余年才能消化完毕。

2.税收财政动力不足:产业根植性弱,成本变化引发企业快进快出

与东部地区发展不同的是,中部地区不再具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达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历史机遇期,中国逐渐由引资国成为投资国,使得招商难度不断增加。三省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速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侧面反映了招商引资面临的困境。外部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内需市场的有限发育,加剧了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使得产业转移趋势减弱。同时中部地区劳动力、土地、交通成本普遍抬高后,低成本优势竞争难以为继,区县间的依靠低成本竞争实现工业化的时代已到尽头。在对江西省各城市二产比重变化进行过程分析发现,2005年以前省域工业化更多集中在南昌及沪昆线上的中心城市;而2005~2008年工业化开始沿沪昆轴线扩散,呈现带状分布;2008年后江西县域工业化全面推进,沪昆轴线比重下降,外围山区县二产比重不断上升(见图9)。这种现象背后面临的实际隐患是新一轮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根植性不强,基于低成本、低地价的企业从中心城市迅速流失。

三、新常态下中小城市规划方法探索:以鹰潭为例

土地财政式微和税收财政空虚的双重压力使得中小城市面临发展困境:常规的城市定位判断和指标体系分析无法解决发展乏力的问题,严峻的资源环境条件不容许无节制的增量扩张,传统土地开发模式造成城市财政风险上升。传统规划“创造增量”的手法无法继续套用复制,中小城市规划要求走向定制化、精细化。本文以江西省鹰潭市的规划工作为例,阐述面对新常态进行的规划探索。

(一)鹰潭城市发展特征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沪昆线上的重要节点,市域面积3 560平方公里,是中部地区典型的中等城市。2013年常住人口114万,城镇化率52.7%,全市人均GDP 4.85万元,人均财政收入8 100元。上一轮发展中鹰潭市形成了“因路而生、因铜而旺”的传统路径,表现出忽视市场、依赖土地、投资驱动的典型特征。

1.产业结构偏重,市场发育不足

由于铜产业一枝独秀,2014年鹰潭市二产比重达到62%,三产比重为30%,工业主导特征明显(见图10)。第二产业以铜产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发展动力较为单一,2012年鹰潭市的铜冶炼加工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并持续上升。

上一轮的产业招商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低地价、低税率、低工酬等优惠手段吸引企业入驻。企业问卷显示,78%企业选择鹰潭主要看中了税收优惠、地价便宜、劳动力成本低等非产业因素,没有关联企业或少数关联企业的占65%。由于并未充分发挥市场自主性,没能建立稳固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关联,导致企业根植性较弱。随着新常态下成本的迅速抬升,鹰潭面临企业再度转移、外来投资下滑、产业出现空心的现实问题(见图11)。

2.土地扩张迅猛,发展方向摇摆

外来投资和企业税源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据统计2013年鹰潭市区土地出让金收入高达15亿元,占当地财政税收55%。与之对应的是鹰潭城市的迅速扩张,2007~2013年间城市建设用地由25km?增至31km?,而人口仅从20万人增至23万人,用地拓展明显快于人口增长,建设用地的开发相对粗放(见图12)。

受制于土地的财政体制其根本在于可供开发的空间载体,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的开发使得在追逐可供开发的土地,而抛弃城市整体的宏观发展与战略方向。鹰潭的城市扩张就表现出发展方向反复摇摆、结构不稳定的特点。通过建设用地比对可以看出,在过去二十年间鹰潭城市空间拓展先后经历了向东、转西、再向东、又向北的多轮方向调整(①老城;②梅园;③鹰潭高新区;④高桥体育;⑤月湖新城;⑥信江新区。)。

3.城建效果显著,楼市风险上升

伴随着新城新区④的建设和城建支出的增长,鹰潭城市建设水准不断提高。鹰潭十年累计销售房地产面积约300万m2,投资4亿元建设信江滨江公共空间。一方面满足了市民居住需求,有效改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美化了城市风貌,极大提升城区品质。

过度饱和的房地产市场和过快的住房供应无法及时消化,导致库存偏高。2013年鹰潭市区房地产库存量约为500万m2,房屋销售面积约为70万m2,存量与销售量差距高达7倍多,超过合理阈值⑤(见图13)。而按照最高年份住房销售量计算,消耗完现有库存大约需10年时间。同时购房人群结构上发生转变,市区居民购房比重在从2010年47%下降到2014年27%,购房需求开始从本地刚需为主转为周边区县投资性购房为主(见图14)。

(二)规划理念与方法探索

1.更科学的规划理念:关注市场社会,走向精明收缩

在政府调控手段有限、财政负债风险增加的情形下,规划需要调整重点,更多地关注市场反应与社会诉求,结合访谈、问卷、城市体验等多手段研判核心问题与未来趋势。在鹰潭的调研过程中,项目组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房地产商、工商业企业、市民和村民等主体代表,发放相应问卷了解其发展诉求。访谈问卷之外,通过骑行、步行等慢行方式感知城市生活,深入数十个乡村了解农民城镇化意愿等,通过多视角多手段综合客观地掌握鹰潭实际发展情况。由此得出结论,应更着重市场与公众调研,重点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产品消化能力等;应加强公众百姓调研,了解市民城市生活服务需求,科学评判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在转变关注重点的同时,坚决转变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无序是鹰潭现阶段的重要问题,有限的土地空间与未来财政收入是矛盾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推动土地财政退出,加速向税收财政转变,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通过关注运营机制、土地批租和抵押以及市场需求,采用协商式规划的方法,通过近远期协调利益关系,提出适应鹰潭发展的精明收缩战略,实现突出重点与规模缩减相结合。继而划定都市区,整合强化重点地区的发展格局。在充分评估论证城市发展资源和基础条件之后,提出“北进、南优、东收、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做到有增长、有预留、有缩减、有更新,将城市开发规模限制在合理可行的范围之内。明确重点缩减东部月湖新城,降低等级作为居住配套发展组团。在恢复合理的库存量和寻求到新城的新发展动力之前,住宅销售应以消化库存为主,避免新开发住宅项目,暂缓居住用地供应,实行居住用地的科学增长。对非重点发展地区空间规模进行适当缩减,实现城市空间的精明收缩。

2.更系统的规划内容:战略与策划兼顾,设计贯穿规划

面对传统工业化路径和土地财政的巨大惯性,单纯的城市目标与战略很难扭转城市发展方式,城市发展动力仍然不够明确。规划认为新一轮中小城市发展不仅要明确城市性质和指标体系,更要关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动力找寻和功能业态策划。总体判断认为,鹰潭除了关注工业化以外,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过程中更要关注多元发展动力。工业化、城镇化、特色化(旅游、大健康、物流)多元发展是驱动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因此分别制定旅游、产业和空间战略,明确总体发展方向。

总体规划在制定战略后,对策略部分进行了充分研究,指明了战略实施的具体路径。为了扭转传统路径的固有惯性,制定了明确的功能项目策划,推动鹰潭城市发展动力转型的“软着陆”。同时编制城乡统筹美化手册,将宏观战略具体化,在规划编制阶段关注规划实施,加强规划的实施性。

为了增强精明收缩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采取以总体城市设计稳定城市长远框架的技术方法(见图15),规划通过对城市空间资源本底条件的梳理和分析,结合鹰潭城市独特的山水格局,提出“一江、一脊、多楔”的景观本底构成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江耀城、一脊串城、三园嵌城、四片塑城”的城市总体形态意象,强化信江两岸及中脊的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空间结构,针对不同空间制定不同的空间增减策略(见图16)。

3.更有效的规划手段:综合平台应用,空间动态监管

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平台也将从原来各部门自成系统转向在同坐标、同尺度下融合多个核心规划的综合空间平台。鹰潭通过建构市域与中心城层面的综合空间平台,在平台内实现了土地、生态、耕地、空间综合四项合一的综合管控。在土地管控方面,鹰潭在市域与中心城区层面做到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统一用地分类,统一中心城区管理范围,统一空间坐标,形成了“一图一表”的土地空间数据(见图17、图18)。

实现横向各类规划间的同平台内综合统筹。在相同空间范围、空间坐标、指标口径的空间平台内,录入各类规划及城市核心数据。在数据录入过程中会遇到规划范围不一致,图纸坐标不统一,建设用地布局不吻合,用地分类难对应等问题,因此首先将各类规划的管理边界,用地分类,空间坐标在空间平台内进行统一,形成基础的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将相应规划落实在平台内,并将涉及城市空间管控的规划内容在信息平台内进行链接,确保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协调性。同时将土地、经济、人口、用地、影像、行政审批、规划、项目等8类要素进行统筹管理。信息平台在同一界面融合多种数据,可进行多图比对。

加强不同层次规划间的同平台内落实与控制。纵向对接确保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促进规划有效衔接,维护规划严肃性。为此,在信息平台中录入“中心城区卫星影像图、2013用地现状图、2020土地利用规划图、2030城市总体规划图、控规拼合图、已批在建项目用地红线”等相关数据,形成规划体系在同一平台内的整合。在信息平台内,形成由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至项目层次不同尺度的协调管控,便于规划管理查询与审批。

四、结语

新常态正在改变城市发展的模式,继而引发规划转型与变革。为了能够迎合发展趋势、解决发展问题,规划工作将变得更加系统、更加精细,并面向实施。对于面对巨大发展诱惑和竞争压力的中小城市,规划工作需要更加谨慎、更加明确、更加有效,理性的精明收缩规划、完整的功能策划规划和精细的空间管理规划可能是探索的一个可行方向。

注释:

①在投资总额中,从过去五年平均值来看,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5%左右,制造业投资则在30%以上,这三项可以解释全部投资80%以上的变化。而制造业投资的变化,较大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带动,以及出口产业的带动。

②市县一级政府举债需要通过省级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不能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

③根据现行标准,中小城市被定义为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其中常住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为中等城市,50万以下为小城市。本文中的常住人口数据采集自2010年人口六普统计数据。

④中部三省中小城市名单

⑤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两会”期间对高库存设置的标准为,“城市住房可售库存合理区间在月销售量的12~15倍,而超过15个月的,属于较高库存”。

参考文献:

[1]石楠.耐心[J].城市规划,2015(1).

[2]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EB/OL].新华网,2014-11-10[2016-03-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0/c_127195118.htm.

[3]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政策瞭望,2014(12).

[4]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5]吴敬琏.如何确立合意的中国经济新常态[J].人民论坛,2015(6).

[6]洪银兴.经济新常态不只是速度状态[N].人民日报,2015-01-23.

[7]国家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R].2013.

[8]刘世锦,等.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2014-2023):在改革中形成增长新常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

[9]王兴平.面向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规划转型的方向[J].城市规划,2015(1):16-21.

[10]李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乡规划转型发展[J].城市规划,2014(38):77-83.

[11]赵燕菁.存量规划:理论与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14(4):153-156.

[12]邹兵.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转型的动因与路径[J].规划师,2013(5):5-10.

[13]朱江,邓木林,潘安.“三规合一”:探索空间规划的秩序和调控合力[J].城市规划,2015(1):41-47.

[14]张少康,等.以近期建设规划为平台推进“三规合一”[J].城市规划,2014(12):82-83.

[15]孙施文,等.重视城乡规划作用,提升城乡治理能力建设[J].城市规划,2015(1):86-88.

[16]张京祥,陈浩.空间治理: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J].城市规划,2014(11):9-15.

[17]王鹏.大数据支持的城市规划方法初探[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4.

[18]琴箫,甄峰.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空间规划方法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4(10):18-24.

责任编辑:许 丹

作者:孙娟 张一凡 孙晓敏

第5篇:新常态下中部地区中小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分析

摘 要:针对城市规划方式的探索具有多重途径,其中招商引资为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众多规划路径之一。我国中部地域包含许多中型和小型处于发展及建设进程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建设期间会面对诸多问题,其中经济建设问题最为明显,选取正确门路发展城市经济项目,可有效增强城市的基础经济建设,但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依旧会呈现诸多问题因素,针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整改,是现阶段发展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小型城市的挑战及规划转型,探讨了中小型城市原发展路径及现行困境,简要阐明了中小型城市的空间动态监管。

关键词:新常态下;中部地区;中小型城市;发展困境;规划分析

城市建设期间要同时面对时间概念、空间概念、地域改革概念和一众关联城市建设方向的基本概念,在这些概念之中,有些改善了城市的建设方向,而另一部分则是重新规划了城市的发展思维。城市发展期间,最重要的发展内容为经济建设,建立较好的经济项目可加深城市的发展基础。良好的基础,是改善城市发展时期自身所处地位的关键。传统的城市建设,城市作为客体存在,而在新常态下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地位逐步上升至主体。

一、新常态下中小型城市的挑战及规划转型

1、新常态下中小型城市挑战初显

新常态是在现实分析基础上对当前国情做出的重大判断与全新揭示,即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小同的新阶段,提质增效成为新的发展导向。对于城市而言,降增速、调结构、转动力的背后意味着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需求趋向饱和,以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驱动的投资高增长时代即将结束。另一方而面,城建投资重压下的地方政府负债已经十分严重。

2、新常态下中小型城市规划转型频繁

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其发展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单一关注政府决策转向对社会动态的关注。在这期间,再次调整方向,将关注点落实于市场经济。在针对关注点的不断转换下,中小型城市的规划范围得到扩张。规范方式的转变,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发展需求发生变更。并且伴随着大数据概念的不断延伸,众多规划方式得以实现。全新的规划概念在不断实践下,为城市的规划提供全新的数据信息分析工具。

二、中小型城市原发展路径及现行困境

1、中小型城市的规划理念研究

地区的发展模式关联中小型城市的建设基础,在中小型城市之中,其建设路径通过生产劳动力承接空间载体,进而转移制造业。其发展形式为对外运送物资或人员劳动力,对内开展资金项目,重点发展土地财政的经济建设。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扩张原有城市建设模式,以促进财政经济收入为重点,开展城市建设基础。根据现行标准,中小城市占到我国城市总量的94%。作为大城市和乡镇农村的中问层次,中小城市是转移制造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承接地,也是未来城镇化的重要空问载体。上一轮发展中,中小城市通过对外输送劳动力、对内依靠土地财政,这一发展模式决定了地方政府做出增量扩张的决策选择,以期通过出让土地获得财政收入。

2、中小型城市的规划方式试探

中小型城市的城市规划内容包括,对城市地方市场的观察,以及社会对城市的诉求。城市的规划方向根据内容重点进行适宜调整,以保证城市的规划进程顺利进行。规划方式应综合依据社会的问卷调查数据,城市信息的访谈内容和内部栖息人口对城市的实际体验开展,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应在调研进程中进行规划。规划小组根据城市需求,选取平民代表进行问卷访谈。在政府调控手段有限、财政负债风险增加的情形下,规划需要调整重点,更多地关注市场反应与社会诉求,结合访谈等手段研判核心问题与未来趋势。

3、转变发展思路关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重点

發展方向无序是鹰潭现阶段的重要问题,有限的土地空间与未来财政收入是矛后制约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推动土地财政退出,加速向税收财政转变,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通过关注运营机制、土地批租和抵押以及市场需求,采用协商式规划的方法,通过近远期协调利益关系,提出适应鹰潭发展的精明收缩战略,实现突出重点与规模缩减相结合。继而划定都市区,整合强化重点地区的发展格局。在充分评估论证城市发展资源和基础条件之后,提出“北进、南优、东收、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做到有增长、有预留、有缩减、有更新,将城市开发规模限制在合理可行的范围之内。明确重点缩减东部月湖新城,降低等级作为居住配套发展组团。

4、土地管控的综合平台运用

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平台也将从原来各部门自成系统转向在同坐标、同尺度下融合多个核心规划的综合空间平台。鹰潭通过建构市域与中心城层而的综合空间平台,在平台内实现了土地、生态、耕地、空间综合四项合一的综合管控。在土地管控方而,鹰潭在市域与中心城区层而做到了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统一用地分类,统一中心城区管理范围,统一空间坐标,形成了的土地空间数据。

三、中小型城市的空间动态监管

在数据录入过程中会遇到规划范围小一致,图纸坐标小统一,建设用地布局小吻合,用地分类难对应等问题,因此首先将各类规划的管理边界,用地分类,空间坐标在空间平台内进行统一,形成基础的工作平台。在此基础上,将相应规划落实在平台内,并将涉及城市空间管控的规划内容在信息平台内进行链接,确保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关联性与协调性。同时将土地、行政审批、规划、项目等8类要素进行统筹管理。信息平台在同一界而融合多种数据,可进行多图加强小同层次规划间的同平内落实与控制。纵向对接确保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促进规划有效衔接,维护规划严肃性。

结论:日前,新常态已转化传统城市的建设及发展模式,在这一转变下,城市的建设态势得到丰盈,原有理念得到扩充,其目的在于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新发展趋势。在我国的中部地域包含众多中型及小型城市,这些城市处于长期发展阶段,且发展进程缓慢。源于发展期间经济的诱惑,导致中小型城市发展期间出现困境。这些困境阻碍了城市的规划工作,使得城市规划进程泄留。有效整改这一问题,可运用土地收缩法对土地经济进行加强,或是通过完善城市传统的经营方式来加深城市土地空间的规划及管制概念,对规划方向进行适当扩充。

参考文献:

[1] 吴天婉.北方中小城市规划发展探究——以松原城市规划为例[J].江西建材,2017,50(20).

[2] 魏翊.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中小城市交通规划[J].民营科技,2017,20(10).

作者:温晓颖

第6篇:海南五指山地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与建议

导读:海南五指山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便利,具有发展高山蔬菜的自然优势和社会优势,经试点目前该地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存在经营模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设施栽培应用少、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物流等销售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应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体系,合理开发、节约资源,加强高山蔬菜包装、深加工及物流体系建设,建设“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地处热带,年均气温23~26℃,年均降水量1 600 mm以上,长夏无冬,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光温充足,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是全国人民冬季的“菜篮子”。然而,夏季海南蔬菜供应却严重依赖岛外。据统计,海南每年从岛外调进蔬菜超过100 万t[1],长途运输使得海南夏季菜价居高不下[2],一旦遇上灾害性天气,价格更是无法预测,且品质与数量都难以保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在海南生活或旅游的人们对高品质蔬菜均衡稳定供应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解决夏季海南本地菜缺位的难题,五指山地区适时在山区试种高山蔬菜。

所谓高山蔬菜生产,即是选择海拔600~2 200 m的山区进行规模化、商品化蔬菜生产的一种方式[3],是一种反季节、绿色无公害的蔬菜生产模式,具有技术简单、资源丰富、设施简易、投资少、见效快、产量高和品质好等特点。实践证明,高山蔬菜已经成为反季节蔬菜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较高经济效益、能够带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4~6]。

推动以海南五指山为中心的中部山区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可充分利用五指山高山地区夏秋凉爽、便于排水、污染少、昼夜温差大等有利条件,进行海南地区夏秋淡季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在缓解海南本地夏秋季节因台风、暴雨、高温等自然因素而造成的蔬菜供应难问题方面,能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其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可促进海南中部山区经济发展,推动当地新农村建设。

1 五指山发展高山蔬菜的优势条件

1.1 自然优势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主峰在五指山市境内,是海南省的最高山脉,素有“海南屋脊”之称。五指山主峰海拔1 867 m,山脉延伸及五指山、琼中、保亭、陵水4个中部山区市县,地理位置优越,随着“中线高速”的开通,其交通将更加便利。

五指山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夏季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6℃,较周边的万宁、三亚等地低2.5~2.8℃,且不受寒潮侵袭,受台风影响较小。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出岩为主,加上历年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土地较肥沃,适于蔬菜等农作物生长。海拔高,纬度低,森林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因此,对海南本岛而言,五指山地区发展高山蔬菜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

1.2 社会优势

五指山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相继制订出台了《五指山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有机农业专项发展规划》,相关的扶持力度也较大。目前,五指山已在部分乡镇建立了高山蔬菜生产示范点。2012年5月,五指山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了《2012年五指山市常年高山蔬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当年为全市新增高山蔬菜基地面积33.4 hm2,力争高山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05 hm2,总产量超过3 万t。

2 发展规划

2.1 发展现状

目前,五指山高山蔬菜生产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在南圣、水满等乡镇形成以“公司+农户”为模式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但是,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①经营模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五指山高山蔬菜目前主要分布在南圣、水满等乡镇,受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山蔬菜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发展遇到瓶颈,特别是生产技术方面的缺乏,使得高山蔬菜的品质不均衡、上市时间不能精确控制,供求关系失衡,公司以及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打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高山蔬菜产业的发展。

②设施栽培应用少,科技含量不高 在五指山高山蔬菜生产基地中,露天或简易的设施种植依然是主要的生产模式;设施栽培面积比例低,喷灌、滴灌等措施很少应用;传统的管理、灌溉模式使得工人的劳动强度大,这些都使得五指山高山蔬菜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品质难以进一步提升。

③市场、物流等销售体系不健全 由于生产标准化程度低,规模不大,难以形成市场与品牌优势,市场与品牌的认同度尚需建立。同时,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能力更是因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而难以形成。

2.2 发展目标

①初期阶段 充分整合五指山地区现有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探索出高效、规范、标准化生产的基本模式;通过引入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龙头企业,建立高山蔬菜生产的示范基地,带动其他企业的高山蔬菜生产,使得“公司+农户”等多种生产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初步树立“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②发展阶段 进一步扩大高山蔬菜种植面积,同时要更加注重高山蔬菜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以期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更大的产值。通过5年左右的发展,把五指山建成全省高山蔬菜的核心产地,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出“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并结合五指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以展示高山蔬菜生产过程与热带特色农业,以体验、休闲为宗旨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

2.3 区域布局

根据五指山地区地形地貌分析和实地考察,五指山适合发展高山蔬菜的地区集中在水满乡、南圣镇、冲山镇和畅好乡4个乡镇。选择海拔500 m(海拔400 m以上,温、光、热、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合的区域亦可)以上、适合高山蔬菜种植的区域,重点开展和推广高山蔬菜基地建设(表1),逐步形成设施好、品质优、科技含量高、无污染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每个乡镇发展167 hm2左右,实现5年之内五指山地区高山蔬菜实际的种植面积达到667 hm2以上的规划发展目标。

通过高山蔬菜基地的带动,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高山蔬菜生产带,突出抓好主导品种,如小白菜、菠菜、生菜等常见叶菜品种,适度发展西芹、小香葱等品种,并且通过品种选择和茬口安排,实现市场均衡供应。

3 发展对策

3.1 合理规划布局,强化基地建设

在发展高山蔬菜的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基地建设,突出特色,逐步建立产品结构比合理、应变能力强的高山蔬菜生产体系。

3.2 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服务体系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服务与企业化经营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是五指山高山蔬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原动力。

3.3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开发,注意节约资源

五指山发展高山蔬菜生产,要坚持走节约资源的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逐步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特别要注意高山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并举。在合理利用现有适宜土地资源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禁止毁林开荒,防止水土流失,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高山蔬菜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高山蔬菜保鲜包装、深加工及物流体系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高山蔬菜的增值潜力,要从加强新鲜蔬菜的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运保鲜技术开发和开发高山蔬菜深加工产品两方面着手,使新鲜蔬菜以洁净、美观、方便的环保包装形式供应市场,真正体现高山蔬菜绿色、卫生、安全的价值,使高山蔬菜上档次,并产生品牌效益[7]。同时也需要加大蔬菜采后处理及贮运设备建设,建立起高山蔬菜商品化过程的冷链运输环节。

3.5 市场开拓与“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建设

五指山开展高山蔬菜生产要避免各自为阵的局面,这样不利于形成合力,难以形成最佳品牌效应。要借鉴外地的成功做法,着重打响某一品牌,如天台石梁牌高山蔬菜[8],余姚古址牌茭白等[9]。因此,必须从五指山高山蔬菜生产的现状出发,按照共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统一“五指山高山蔬菜”品牌形象,进一步加快市场拓展;加强市场管理,对产品实行分级管理,按照统一的包装、商标和产品质量,保证上市蔬菜的品质和安全;以响亮的品牌和独特、健康的风味与品质,赢得海南省老百姓的青睐,成为海南省夏秋健康蔬菜的主打产品。

参考文献

[1] 周月光.海南本地菜缺位造成菜价居高不下[N].海南日报,2010-05-14(A3).

[2] 范南虹,张静,吴聚平.海南夏季蔬菜供应淡 菜价更比冬季高[EB/OL].(2009-07-31)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9/07/31/010528842.shtml.

[3] 邱正明,肖长惜.生态型高山蔬菜可持续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

[4] 朱文佩.景宁高山蔬菜渐成农民增收支柱产业[N].丽水日报,2011-06-02(3).

[5] 胡万庭,周朝顺.宣恩:高山蔬菜助农增收4 000万元[N].中国特产报,2011-06-29(A2).

[6] 小明,杜强.高山蔬菜产销对接签约8亿元[N].湖北日报,2011-08-22(3).

[7] 詹成波,敖清艳,张建军.四川省高山蔬菜的现状和发展思路[J].长江蔬菜,2011(13):1-3.

[8] 陈素云.打品牌、创名牌,提升高山蔬菜产业——天台县高山蔬菜产业发展概况、主要作法和发展思路[J].长江蔬菜,2008(4):1-3.

[9] 张德明.关于无公害高山蔬菜品牌建设的思考[J].上海蔬菜,2004(6):6-7.

作者:刘建 庞真真

第7篇: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塔城地区特殊教育“十年”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促进我区特殊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拟《塔城地区“十年”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一、过去十年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回顾

过去十年以来,我区特殊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爱扶助残疾儿童,全面实施“两免一补”等扶残助学政策,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区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区0至18周岁三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

残疾、智力残疾)总人口约500余人(地区残联提供数据)。聋哑、智障学生在地区特教学校就读110人,肢体残疾儿童少年随普通班就读。

(二)特殊教育政策保障逐步完善。逐步完善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各项设施,并对学校的各种设施进行了规划,确定了地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了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保证了特殊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逐步健全。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实施了 “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了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目前办学条件有限,不能全部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问题,特别是重度智障和严重综合残疾的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今后十年特殊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坚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坚持依法投入,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坚持积极扶持、规范管理,促进我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健康、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总体目标。构建完善的残疾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多元化特殊教育需求,保障其接受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权利。

(三)具体目标。

1.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契机,积极争取

特殊教育项目及经费,于2011年在塔城市建成能容纳300名在校生,条件齐备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能满足周边残疾

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2020年在30万人口的县市再建一所特教学校。

2.发展学前教育,提前早期干预年龄。办好聋哑儿童

听力语言康复班,开办智残幼儿早期干预班。

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除丧失学

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外,力争到2020年听力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智力适龄儿童少年残疾90%。

4.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凡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具

备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5.深化办学及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集体、社会、个人多渠道办学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地区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理顺特殊教育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加强业务指导、协调各方力量、交流经验情况、研究发展措施、督促政策落实的要求,由各成员单位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有关特殊教育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民政、卫生、劳动、财政和残联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1.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做好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对特殊教育工作进

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特教师资培训;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2.协调卫生部门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分类和检查诊断证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特殊教育招生的筛查鉴定工作;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定期复查和医疗康复指导;对教育康复效果进行评估鉴定;承担向社会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的工作。

3.负责组织特教学校培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师资;对残疾儿童进行学前康复训练、教育,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

4.协调劳动部门、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种类和用工准入资格进行指导和规定,帮助做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5.协调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进行统筹协调,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特教师资待遇等经费政策,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责任。

(三)科学布局规划,完善运行机制。遵循肢体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聋哑、智障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布局。

1.地区教育局按规划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学历教育体系,在巩固完善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特教学校向高级中

学及职业教育延伸,普通高中招收肢体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为补充的残疾学生高中以上教育发展。

2.建立和完善以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体系。承担0-6周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工作。负责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规划、指导、管理、评估和督查,负责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后的义务教育入学衔接。为残疾人获取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为切实做好我区特殊教育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国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切实加强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设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多方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工作指导,把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 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得到培养,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努力,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特殊教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

环境,让全社会关注残疾儿童成长。鼓励家长及时送残疾儿童入学接受相关教育和康复训练。通过努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支持,为残疾儿童构建美好的未来。

第8篇:《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白纸

发展背景:河北沿海地区包括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87公里,海域面积0.7万平方公里。

河北沿海地区北接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嵌天津滨海新区,南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促进京津冀及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规划》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战略定位: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我国开放合作的新高地、我国北方沿海生态良好的宜居区。

发展目标:到2015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新型工业化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发展方式的工业体系;港口布局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现代化综合港口群;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制度创新取得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城镇化率达到58%。到2020年,区域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全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之一。

总体布局:河北沿海地区总体布局为‚形成由滨海开发带和秦皇岛、唐山和沧州组团构成的‘一带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其中,加快发展唐山湾生态城、黄骅新城和北戴河新区。 ‚一带三组团‛指‚滨海开发带‛、‚秦皇岛组团‛、‚唐山组团‛和‚沧州组团‛。

产业发展: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包括钢铁产业、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其中,重点项目包括沧州渤海新区专用汽车制造基地、沧州管道装备制造及风电设备基地,渤海新区醋酸乙烯、己内酰胺等高端化工项目,渤海新区综合物流基地等。《规划》同时明确了积极发展包括黄骅冬枣等在内的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及渔业在内的特色农业。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要求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黄骅港重点实施综合港区二期工程,有序推进煤炭、矿石、原油、集装箱、杂货、液体化工泊位建设;加快修编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推动形成京津与秦唐沧一小时交通圈,加快建设邯黄、张唐铁路,改造大秦、朔黄铁路和秦皇岛、唐山、沧州铁路枢纽;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区域公路网络,形成秦皇岛—曹妃甸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沧州渤海新区快捷公路通道。在沧州渤海新区、曹妃甸新区建设沿海及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研究规划鄂尔多斯至唐山港、黄骅港的煤基液体燃料输送管道,建设沧州渤海新区2×30万千万热电项目等。

城乡发展:在加快城镇发展,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发展滨海新城,有序规划建设北戴河新区、唐山湾生态城和黄骅新城,推动产业和人口加快集聚,建成生态型、现代化滨海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镇。积极发展迁安、遵化、任丘、黄骅、河间、泊头等县级市。

在推进农村发展方面,一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上一篇:法学实验下一篇:蛋白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