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教学策略,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素材冲击力;开展相关活动,渗透正确理念;布置实践作业,培养良好习惯;落实家校共育,做好监督工作四个方面展开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研究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整合奠定了基础,一方面依据“工具——实践”的协同性,在现实生活场域挖掘小学语文的德育价值,另一方面结合“人文——德育”的协同性,在育人价值层面寻求相互融合的途径。本文据此展开探索,提出资源型、媒介型、场景型、合作型四种整合模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语文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学科基本理念是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塑造崇高的思想道德及审美情趣,作用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与良好个性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资源型整合模式

所谓资源,泛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与德育要素,但由于“语文教育”和“德育”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语文资源与德育资源不能直接进行整合,否则所形成的关系容易显得突兀、僵化,应通过教学资源颗粒化处理,实现语文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根据《语文标准》对于教学资源的阐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定义:其一,语文学习资源及实践机会是广泛的,这是因为语文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祖国语言文字”,广大小学生在未接触学校教育之前已经通过“语言习得”方式掌握了“听和说”基础,“读和写”属于对语文课程资源理解、掌握的进一步深化;其二,根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开发应与课程资源保持匹配,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尤其互联网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全新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语文课程资源不是静态的、而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开发新资源以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是应有之义;以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为参照,德育资源同样具有广泛的来源与创新的动机,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美德、良好家风等,以及“网络道德”“社会新风尚”等,均与小学语文德育资源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借助多元化资源,实现与德育的有效整合。首先,扩充语文教学资源,这是将课堂教学活动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如“景观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局限、走近荷塘观察,这样一来灌输式教学就演变为探究式教学,如“绘画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画笔、参考课文《荷花》的描写,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图像;其次,引入针对性的德育资源,如中国古典文学视域下的“荷花意象”,具有“洁身自好”“清风正气”的意蕴,基于观察和描绘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握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形态特点,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风韵,将“高风亮节”“纯洁坚贞”等良好道德品质传递给小学生,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整个过程,随着资源种类、数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二、媒介型整合模式

顾名思义,所谓“媒介型整合”就是充分利用教育媒介的张力,赋予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大的开展空间,为德育实现创造条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工具能够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應,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联合机制,进一步强化“家校联合”的教育协同作用,这也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线上+线下”媒体型整合模式,互联网工具主要发挥收集功能,减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例如,将《赵州桥》一课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现实中无法保证学生真正去过“赵州桥”,可以通过线上媒介(如官方网站、纪录片视频等)了解相关知识,在线下让学生通过习作、做手工模型等方式,把想象变成现实,教师也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如“关于赵州桥的畅想”主题作文竞赛,或者“创新后的赵州桥”模型制作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萌生民族自豪感,强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科技的认同。

基于“课内+课外”媒介型整合模式,互联网工具主要发挥桥梁作用,旨在强化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联系,强化“家校联合”教育模式在德育方面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综合实践活动中,除了按照教材要求,展开学生之间的探讨、合作、交流之外,还可以借助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将活动对象扩展到家庭教育中,邀请学生家长作为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象,按照“亲子模式”设计一份电子海报,将家庭日常生活中有关保护环境的做法、建议等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中,既能够实现“生态文明”“保护自然”等德育目标,也有利于和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为良好家风传递创造机会。当然,媒介型整合的基础虽然是“媒介”,但对媒介种类、形式并不需要做过多限制,除了互联网媒体之外,组织小学生作为“小小志愿者”参加社会宣传活动,或者通过诗歌朗诵、作文等比赛媒介,也可以达到良好的德育整合效果。

三、场景型整合模式

鉴于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模式”这一事实,限制了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空间、时间,即相当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校内及课内展开的,场景型整合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场景,泛指为凸显某一德育目标而设计的场地情境,它能够增强小学生的情感带入、心灵共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视频、语言描述、道具扮演等形式,让小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在演绎“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体验“将相和”的内涵及意义。进一步将这种场景扩大化,模拟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矛盾、争议,同样采用“负荆请罪”的演绎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合作型整合模式

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方式。基于合作型整合模式,既可以有效保障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也能够促成学生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形成,有利于小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尊重他人、信赖他人、诚信待人的意义。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演讲”为例,合作型整合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可划分三个步骤:分工、协作、演绎,每个步骤下都可以实施德育。首先,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避免任何一名学生被排除在集体之外,以突出“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的德育主旨。合理分工的前提是完成“班级分组”,基于德育深度整合考虑,教师需要综合各组学生性格、能力、兴趣等,确保既有特长、能够实现彼此互补,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严重分歧和冲突。进一步结合“演讲”任务,要求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结合推荐、自荐方式),负责任务布置和协调其他同学,例如“探讨环节”,由组长主持演讲话题的筛选讨论(科学主题、读书主题、健康饮食主题、家乡新貌主题等),如有不同意见需要给出合理的意见、建议,最终通过公平公正的投票方式确定。其次,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贡献”,在确定演讲主题之后,按照确定的分工,同时展开资料收集、演讲稿撰写、口语练习等,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强化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各组学生进行“竞争”,竞争是激发学生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方式,避免合作型整合止步于“分组分工”阶段,而后期大部分任务分摊到少数学生身上。这一步骤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过程性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之外,鼓励学生对他人、对团队展开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一个团队的成功除了合作精神外,还要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如果学生能够自动完成身份角色定位、转变,也就意味着德育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成效。再次,生动演绎、分享成功,班级演讲活动背景下,各个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内部是合作关系,在完成这一轮演绎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间的演讲比赛,全面升华“合作型整合模式”的价值。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展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的整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是小学语文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贾登雯.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94-95.

[2]安天祥.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发展,2020(2):91.

(责任编辑:吕研)

作者:王平英

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 篇2:

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于立德树人理念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教学策略,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素材冲击力;开展相关活动,渗透正确理念;布置实践作业,培养良好习惯;落实家校共育,做好监督工作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教学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向来就是基础教育的重点之一,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德育教学都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提出,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也不再仅仅是班主任教师的职责,更是所有一线教师的职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成为了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小学学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比其他知识性学科,其以实践活动为主,能更好地让学生将德育与生活、与自身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这在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中占据着巨大的优势,而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也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素材冲击力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在新课改以兴趣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理念下,无论是何种学科,无论是在理论学习中,还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激发都异常重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逐渐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方法在短时激趣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故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引入素材的冲击力,在提高学生探究主动性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例如在“我为班级出把力”这一节,教师就可以以一系列视频小故事进行导入。而基于学生认知特色,教师还可以选择与学校相关的动画素材。相比传统的文字素材,动画素材无疑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之后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也更加积极,更能明白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重大意义。这样,通过数字化资源,教师有效提高了引入素材的冲击力,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相关活动,渗透正确理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德育教学通常存在着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学生未能將良好品德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无疑是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在何种学科中,实践活动都是一种学习的有效方法,而相比知识性学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这对于让学生将良好品德与现实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将德育教学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效渗透正确的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例如在“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调查”这一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周边的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而在调查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森林资源的宝贵,讲述“一棵树的价值”,让学生明白深林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遏制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而在调查活动之后,教师即可以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写下了“少用一次性筷子”方面的感想。这样,结合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向学生渗透了正确的理念,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节约”这一品德。

三、布置实践作业,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品德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具有符合正确认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的行为习惯异常重要。而在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作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重视在课上的活动,而一次活动往往是难以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这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布置长期实践作业,有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例如在“校园分类垃圾箱”这一节,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最新实行的垃圾分类标准,并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回收的巨大作用。而在知识讲解完毕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布置垃圾分类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为期一个月地帮助父母进行垃圾分类,并录制视频,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培养自身垃圾分类的能力,还在垃圾分类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垃圾分类良好习惯,深入培养学生环保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落实家校共育,做好监督工作

家庭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相比学科知识多在学校中学习不同,在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中,家庭对学生有着更加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发生冲突,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家校共育是家庭与学校以一个目标努力,形成合力的方法,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落实家校共育原则,以让家长做好监督工作,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重要环境。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等远程交流工具定期与家长在德育教学方面进行交流,就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方面取得一致。而在做家务、垃圾分类等涉及到家庭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让家长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家长评价。这样,通过家校共育,教师不仅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认识了自己,还让学生能更好地将行动坚持下去,这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德育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在,基于导师制提出的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的理念,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即需要以信息技术、活动教学、实践作业、家校共育等多种方法将德育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海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设计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刘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作者:游清华 黄双华

实践活动下德育论文 篇3:

“实践德育”模式下德育实践活动开发的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追随素质教育的步伐,把教育目标放远至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而“实践德育”的德育模式不仅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认识和实践,使学生通过德育实践活动来发展自我道德意识,而实践活动开发、组织状况的优劣对实践德育模式成效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德育 德育实践活动 教学模式 策略

在“实践德育”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主德育习惯,对提升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很重要,尤其是对道德思想说教十分厌倦的中职学生而言,实践德育更是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以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因此,中职学校更要以自身的校情和学情为基准,努力开发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使实践德育通过德育活动这个抓手快速提升学生品德。

一、实践德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资源,积极开展实践德育活动。德育实践是人类形成具有共识性的道德品质的最基本途径,他对于优秀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现如今中职学校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培养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多功能型人才。充分地利用德育实践资源不仅有利于充实德育教材的内容,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2.开展实践德育的途径也是很重要的,德育为先是我国首要的办学理念,德育的问题也是受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中职学校来说,本身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且学习主动性并不是很强,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这些都是中职院校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一定要注重德育和知识的同步教育,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资源,冲破传统的只能在教室内课堂上教学的理念,将德育教育推动到课堂内外和校内外。

二、对中职学校实践德育活动开发策略的分析

1.为了确保实践德育能够在学校内发展起来,一定要保证德育活动目标明确,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德育培养。学校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方式来提升师生的实践德育认识,作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很重要。另外一个硬件设施就是积极构建德育实践活动基地,实践活动基地将直接关系到德育建设的成效,所以学校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中心,或者是社团活动中心等场所。要确保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如果国家或政府拨付的经费不足,则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支持。

2.为了激励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因此,德育活动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完善激励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具体的可以从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两个方面着手,切实推进德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健全奖惩制度也很重要,定期的评定优秀工作者和表现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全校表彰,极大地鼓励全校师生的学习激情。

3.完善德育实践活动的反馈机制也非常重要,对德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的教育方向应该明确要做什么、避免什么和摒弃什么。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双向性,甚至多向性的特点,在开发和组织德育活动的过程中汇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很重要,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学会自我评价,认真客观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建议,并予以积极的改革。只有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不断地进步,才能把德育事业稳步推进。

三、以和谐作为实践德育及其活动开发的基础理念

1.学校要贯彻落实和谐的教育理念,争取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形成多方合作的德育合力,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的合作。建立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确保学生和学校、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能够顺畅。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方面的基本情况,还能促进学生对道德活动后效应予以强化认识,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道德意识的充分认识。

2.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环境,不断地优化校园环境,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良好的和谐校园风尚,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学习将道德品质素养的提升潜能化,并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校园环境建设不仅要强调自然环境的建设,还要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道德环境,争取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反展。

只要学校和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相信在“实践德育”的德育模式下,学校的道德建设可以取得新的成就,学校的校风、学风也会有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学校德育实践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02).

[2]易连云,邓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02).

[3]王克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微[J].职业圈(理论). 2007(14).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學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职学校 “实践德育”模式构建的行动研究——以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082)

作者:蒋新娣

上一篇:图书馆网站建设论文下一篇:辩证艺术物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