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對省级烟草部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当前省级烟草部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当坚持的战略目标,结合科技创新的特征,从资源整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1:

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 文章对所选取的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进行调研,主要从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和特色协同模式三个方面展开,总结每一家被调研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并以图例展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的异同: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在基础服务协同模式来的表现差别不大;从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上来看,政府、高校和企业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协同主体;从特色协同模式来看,被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基本支撑服务之外,又以独特的方式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最后就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立科研机构;区域创新体系 ;协同

0 引言

区域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创新体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在理论上,区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空间层次,各区域存在着自然资源、人力资本、产业基础、科技发展水平、历史背景及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的重视;其次,在实践中,美国硅谷作为区域创新的成功案例,也增加了人们的研究兴趣。

而国立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之一,不同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模式有所不同,但都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对重要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模式进行描述并进行国内外比较的研究较少。因而,本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的异同之处,以期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所助益。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国立科研机构相关理论研究

国立科研机构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着国家的利益与意志,并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目标是带动国家科研系统的发展。国立科研机构的含义指的是由国家或者中央政府建立并资助的各类科研机构,包括国家设立的科学院、科研院所、中央(联邦)政府部门所属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等【 】。 国立科研机构最早出现在欧洲,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1666年法国科学院成立,这两个机构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国立科研机构。到了十九世纪初,主要从事国家地理自然资源和核物理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开始在欧洲出现,一直到二十世纪,涉及众多领域,比如国家安全、农业发展、工业标准、社会发展等的国立科研机构,尤其是二战之后,国立科研机构普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在,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已经和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共同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

1.2区域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研究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Cooke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并开展了较深入和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 】。哈佛大学的Porter提出的集群概念,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 】。目前,区域创新体系正成为创新体系研究的重点,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正成为国际、国内一个新的经济政策工具。Cooke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这种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 】。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一个地区内,由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的制度、机构网络,其目的是推动新技术的产生和使用。柳卸林还指出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创新制约因素,如不同的价值观念、制度框架、消费习惯、产业专有因素,,造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不同,这些因素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核,是地区经济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还包括对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过程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由主体要素、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三个部分构成【 】;区域创新过程可总体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创立孵化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创新衰退或持续创新阶段【 -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主要应用了案例分析与比较的研究方法,其中,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对选取的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家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和四家国内国立科研机构进行网络调研,探讨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作用与协同模式。

调研的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分别是美国能源部(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International Max Planck Research School,以下简称马普学会)【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Fraunhofer-Gesellschaft,以下简称弗劳恩霍夫协会)【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以下简称澳大利亚科工组织)【 】,基本情况简介如表1所示;调研的国内国立科研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基本情况简介如表2所示。

3 国立科研机构与区域创新体系协同模式分析

3.1基础服务协同模式分析

根据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主要从基础服务、与其他主体的协同以及各个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三个方面展开调研。其中,基础服务协同主要关注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对整个体系的基础支撑与服务功能。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如表3所示,国内国立科研机构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被调研的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基本都承担了基础研究任务,为其他创新主体的研究提供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马普学会还承担了接受研究人员深造的任务,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则为学者提供奖学金。被调研的国内国立科研机构中,中国科学院主要承担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任务及信息服务,其他三家机构则分别承担了本领域的基础研究任务和相应的信息服务,四家机构都承担了人才培养任务。3.2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分析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一般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如前所述,国立科研机构是由国家或中央政府设立并资助的,并且与政府的协同在基础服务协同模式中有所体现,因而,本部分不再对其与政府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介绍。国外国立科研机构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如表5所示,国内国立科研机构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除政府外,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中的协同主体主要是高校和企业,其中,中国地质科学院还与其他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国外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的协同模式主要为合作研究、共用设备以及研究人员与高校师生的交叉合作等;与企业的协同主要是合作研究,提供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等。国内国立科研机构与高校和企业的主要协同模式都为合作研究,其中,中国科学院拥有直属高校。

3.3特色协同模式分析

3.3.1国外特色协同模式分析

(1)美国能源部

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形成了独特知识产权系统; 创建了三个机构:即能源前沿研究中心(EFRCs)、能源创新中心(Energy Innovation Hubs)和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ARPA-E),三个机构有各自的分工和目标,同时三个机构又在更高层面合作。图1展示了美国能源部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协同模式,在政府的资助下,以能源前沿研究中心、能源创新中心和先进能源研究计划署为中心,同其他国家实验室、大学、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展开广泛合作,并且美国能源部还鼓励共同参与项目的其他主体彼此之间的合作。

(2)马普学会

马普学会创立马普创新公司(Max Planck Innovation)为马普研究所与企业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马普学会帮助研究所科研人员评估其研究的应用前景和经济价值,并帮助他们申请专利和提供知识产权咨询;帮助公司了解研究所的研发的技术,以确定是否引进或者与其合作开发。图2展示了马普学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协同模式,马普学会除了自身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主体提供基本协同服务以外,还通过创立的马普创新公司搭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为企业和高校提供服务。

(3)弗劳恩霍夫协会

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弗劳恩霍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资助,官产学研相结合,以企业形式来运作研究所,主要从事应用领域研究,弗劳恩霍夫协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协同模式如图3所示,在“弗劳恩霍夫模式”中,弗劳恩霍夫协会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平台+桥梁”,即作为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平台,同时又作为沟通政府界、科技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桥梁。

(4)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模式特色为其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提供较全面的服务,建立良好产业和社区环境,包括提供最新技术、管理系统、中介服务和最终产品;作为独立的科学技术出版商;主持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科学产业捐赠基金,主要用于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澳大利亚科工组织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协同模式如图4所示,该组织主要在政府的调控下,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主体和高校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撑服务。

3.3.2国内特色协同模式

(1)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院地合作”,促成研究所与企业间的技术经济合作,院地合作机构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技术转移中心、科技(创新)园、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中科院的特色“院地合作”协同模式如图5所示,对企业的需求快速作出反应的是科技园这个平台,在给企业提供即时信息的同时会把无法满足的需求部分传递给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归总这些需求信息并提交给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进行试研究,研究所相对而言对企业的需求反应最慢,但是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这些需求并与企业进行合作。

(2)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与省级地方政府合作,创建区域创新中心,如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和在在湖南省建立的以长、株、潭为中心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该中心辐射并服务于长江中游区域的农业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协同模式如图6所示,通过与政府共同建设,并与科研单位、高校展开合作,建立区域农业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3)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与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局)合作,形成了所-局合作模式,该特色协同模式如图7所示,所-局合作建设地质科学创新基地,该基地的作用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兴办高科技企业,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中国地质科学院与陕西省地矿总公司还共同探索和建立符合地球科学研究规律与国际结构的科研新体制和新机制。

(4)中国工程院

中国工程院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协同模式如图8所示,中国工程院与国务院下属其他部门之间进行院部合作,主要成果是与工信部和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合作的京津冀项目调研;与省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院地合作,主要成果为与江西省展开的战略合作,合作形式主要包括:战略咨询、学术活动、院士行以及院士工作站。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服务协同模式、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每一个被调研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的总结和图示,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相应建议:

首先,从基础服务协同模式来看,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的表现差别不大,基本都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了基础的支撑作用,比如从事基础研究、培养人才等。相比较而言,国外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服务,像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成立专门的专利中心为其他主体提供配套服务。相应地,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应该加强信息支撑服务,中国科学院有专门的知识产权在线分析系统,可以加强宣传,以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马普学会通过将论文编辑成册,向公众发布研究成果,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方法。

其次,从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模式上来看,除政府外,被调研的国内外国立科研机构都是以高校和企业为主要的协同主体,其中,在与高校的协同中,国外国立科研机构的方式更加多样,主要有合作研究、共用设备和设施、转让科研项目、师生和研究人员互相兼职等,而国内科研机构则多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协同方式。在与企业的协同中,无论国外的机构,还是国内的机构,合作研究都是主要的协同方式。因而,我国的国立科研机构可以在合作研究之外,增加与高校和企业的协同方式,积极寻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自身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中,被调研的国立科研机构均未发现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协同,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或许可以在这方面寻求突破,在政府的资助下,实现与更多主体的互动协同,并起到协调不同主体合作关系的作用。

最后,从各个国立科研机构的特色协同模式来看,被调研的各家科研机构除了基本的支撑服务之外,又都以独特的方式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作用,美国能源部创立的三个创新机构、马普学会的马普创新公司、弗劳恩霍夫模式、澳大利亚科工组织服务的全面性都体现了这些机构寻找独特定位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在国内方面,有中科院的院地合作模式、中国工程院的院部与院地相结合的模式、其他机构也都凭借自身学科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协同模式。可见,国立科研机构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除了要提供基础协同服务外,机构还是要结合自身特点,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经济、文化、其他主体发展状况甚至自然地理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协同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江洪 王微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2:

省级烟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策略分析

摘 要:對省级烟草部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当前省级烟草部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当坚持的战略目标,结合科技创新的特征,从资源整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关键词:烟草 创新体系 制度建议

当前,我国烟草行业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加快,省级烟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务必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坚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结合科技创新的特征,从资源整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开展策略研究。

一、省级烟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国烟草行业相继印发了《烟草行业“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型行业建设的意见》,为各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基本遵循,但是多数省级烟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期,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科研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省级科技创新体系一般由省级烟草科研所、地市级技术中心和县级技术推广组成,各级创新主体呈现各自为战,协同较少的弊端,技术创新体系没有形成强大合力。

2.配套不够齐全。科技创新需要实验室、仪器设备、试验田等基础条件支撑,由于烟草行业同样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面临提质增效的严峻压力,基础设施投资更加谨慎,实验室建设进展收到一定的影响,有的甚至无实验场地或场地不符合要求,仪器配置不到位,且利用率不高。

3.项目管理控制不足。省级烟草系统自主科技项目主要有省级烟草研究所和地市级技术中心承担。在项目管理实际运行中缺乏统一指导、科学论证,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存在研究质量不高、重复立项、易脱离生产实际、成果应用少等问题。

二、创新体系建设思路及目标分析

1.思路分析。科技创新思路是开展创新的总布局和整体规划,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省级创新主体必须结合实际,总体思路应当包括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产发展实际问题,整合科研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大平台,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凝聚自主创新合力。

2.目标分析。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当综合考虑资源、技术和人才,达到适应形势需要的体系建设目标。

2.1科研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整合系统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合作协同创新新格局。与行业外科研单位深度合作,在重要战略领域加快建设综合集成的高层次创新平台,统筹利用各项科研资源,提升精益研发水平。

2.2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突破一批制约本地区烟草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技术瓶颈,取得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技术成果,在若干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显著提升本地区烟草科技创新水平。

2.3科研人才不断涌现。结合科研人员特点,通过项目带动、联合培养、专项工程等方式,快速培养科研带头人,在烟草特殊领域培养一批科研专家,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创新体系建设措施建议

1.以统筹资源来提高创新效能。各创新主体应当统筹优势资源,坚持技术、平台、人才一体化发展,发挥科研资源整体效能。

1.1统筹科研资源。建立全省烟草实验室和设备仪器共享机制,打造开放性科研大平台,根据科研需要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充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提升仪器设备使用率。

1.2统筹科研人才资源。要发挥好行业科研人员整体实力。根据需要,选择优秀人员组成项目组,集中人才资源,加大重大项目科研攻关。地市级公司可以相互邀请专业人员介绍经验、指导工作、共同合作。加强与行业外高校、科研机构、工业公司的深度协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邀请专家合作、指导。

1.3统筹行业内外资源。通过成立科技创新联盟、博士后流动站,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统一、融合运行。利用好行业外科研成果,引进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快速提升自主科研水平。利用好行业外人才优势,开展项目合作研究。

2.以围绕需求提升技术。省级烟草创新体系主要承担烟叶生产发展的科技创新任务,务必围绕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技术攻关,体系建设重点在以下几方面攻关。

2.1品种选育。品种作为影响烟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烟叶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解决烟叶生产问题的关键环节。要把品种选育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科研项目。做好新品种试验、新品种示范等工作,构建品种选育及筛选利用体系,探索新品种配套技术试验。

2.2土壤保育。推广适宜的技术措施,细化技术落实步骤,大力推广烟田土壤保育关键技术。针对不同区域土壤存在的实际问题,细化解决方案,在烟田土壤质量和烟叶质量改善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烟叶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

2.3绿色防控。要以生物防治、保健栽培、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精准施药等为基础,控制病虫发生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高新生物技术和经典技术相结合,建立适时监测技术体系,从源头控制烟草病毒病的暴发,促进烟草健康生长,提高烟叶健康安全品质。

2.4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用科技创新推动烟叶生产供给侧改革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烟叶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设施现代化、管理模式现代化、生产组织现代化。

3.以加强控制提升项目质量。在项目管理上,需要注重项目的方向和过程控制,保障科技创新有序开展,提高科技创新效能。内容控制要解决科研立项不切实际、盲目求新、针对性不强的问题。突出对所有立项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准确把握这些基本问题。根据项目特点、难易程度,合理平衡各级创新主体的立项研究内容,属于全局性和重大问题的由省级科研所集中研究,属于区域性的科研项目转交地市公司技术中心承担,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项目过程的跟踪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度,深度跟踪。重点查看项目计划进展情况、采取的研究措施、取得的成效和下步安排,避免研究方向偏离生产实际需要,提高项目研究内容目的性和针对性。

4.以成果转化提升创新驱动效率。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快速有效转化能促使创新和烟草系统发展的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从科研部门进入生产管理部门,确保既出成果又出效果。

4.1健全转化机制。在省级技术创新体系内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处置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机制、考核评价制度。解决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操作瓶颈问题,构建全省系统科技成果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发布、共享和管理功能。

4.2加快成果转化。在项目立项时要重视项目的统一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注重各项目之间在顶层设计上的前期衔接。坚持理论研究和田间试验同步进行,边研究边局部试用,确保项目完成转化基础工作完成,快速进行推广试验。

4.3做好技术集成应用。面对某些环节和局部取得的技术突破,注重不同领域的技术成果横向系统集成和组装,将现有技术或改良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有效技术集成,提升技术集成转化效率。

5.以激励引导提升科技创新动力。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营造潜心研究、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环境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

5.1重视人才价值。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用多层次行业科技奖励制度体系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完善青年人才发展机制,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年轻科研人员,要通过专家帮带、深度介入重点项目、培训、进修等方式,提升青年人才的專业能力,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发表高质量论文、开展技术授课、晋升职称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行业内影响力,培养一批行业内专家。

5.2开展创新交流。定期召开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交流会,针对重大项目召开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参加会议开展指导,开拓视野,相互交流创新成果。

5.3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行业网站、烟草报纸等媒体,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项目进展、好的措施、成果、成效的宣传。通过宣传展现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动态和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面貌,营造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孙洪敏.创新概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2]陈伟明.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途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8).

[3]曹务栋;黄国友;王唯;唐新苗.关于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3期.

作者:何雷

创新体系下农业科技论文 篇3:

河北科技创新体系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对河北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科技创新体系

1 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性

衡量区域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技创新能力。近几年来,河北省经济虽然一直稳步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一直处于前几名的位置,的确可以称之为经济大省。但是,我省并不能称之为经济强省,我们目前的经济发展并非依靠科技的发展,而是以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然而,河北省目前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令人担忧。

来自《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的数据显示,河北省201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8位,其创新能力在全国来说明显偏弱,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两个指标上的排名更为落后,在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3位和21位。

2 河北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提高创新能力,首先需要完善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主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只有各主体要素在创新体系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做到有机组合,从而起到提高我省创新能力的作用。在我省的创新体系中,主要存在着政府“越位”、 高校与科研机构“卡位”、企业“缺位”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等主体“位置”偏差问题。

2.1 政府“越位” 在区域创新体系的培育过程中,政府一直处于主导者的位置。各种创新活动往往首先是由政府确定目标并下达任务,然后再交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去落实。这就是所谓的政府“越位”。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考虑如何为实现科技创新创造相应的条件,比如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加大在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投入等等。而目前我省政府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的贡献还有待提高,2010年度,我省金融环境综合指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可持续发展与环保综合指标创业环境综合指标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25、25、27和26位。

2.2 高校和科研机构“卡位” 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我省的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是,这些科研成果大多停留在文献资料或实验室里,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非常低,这种现象称之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卡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高校与科研机构研究出来的很多成果并不适合企业的真正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们疲于应付各种课题的申请以及论文的发表,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尽管表面上看科研成果很多,但缺乏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其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要转化成企业可以应用的技术,一般都需要再进行二次开发、试制、试销等转化过程,然而,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市场运作能力,使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二次开发,无法转化成经济效益。

2.3 企业“缺位” 创新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然而,我省在2010年企业创新能力的国内排名是第23位。从深层次原因来看,企业创新的“缺位”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企业缺乏创新动力。长期以来,我省大部分企业,一直采用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来提高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方式,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和意识,忽视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其次,企业缺乏创新实力。民营企业在我省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竞争能力,它们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非常迫切。然而,从产品研发到投放市场,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民营企业往往由于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而缺乏创新的实力。

2.4 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 与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问题是科技中介机构的“不到位”。科技中介机构是技术需求方与持有方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促进成果转化的催化剂。河北省科技中介机构近几年来发展迅猛,从数量上看,在全国来说并不算落后,但其专业服务质量还很不到位,主要体现在:

首先,依附性强。科技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促进科技进步的服务性组织,不是政府附属物。然而,我省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是由科技管理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办的,“官办”、“半官办”色彩浓厚,其独立性和公正性比较差。

其次,服务质量较差。不少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实质是政府机关的衍生品,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成了物业管理,缺乏高素质人才和市场化的服务机制,很难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 完善河北创新体系的建议

为了突破以上制约我省创新体系发展的瓶颈,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解决:

3.1 明确政府的定位 政府在完善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应该是引导、推动、组织和协调,是服务者而不是主导者。具体来说,政府应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优化环境和扶植创新主体。

优化创新环境,包括优化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的是技术信息网络平台。目前,“河北省科技信息网”平台已取得一定成绩,今后需进一步完善的是,加强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外技术信息的互通,真正做到信息共享。软件环境指的是围绕创新活动的相关政策,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鼓励、引导、保護和协调性的相关政策。

扶植创新主体,首先是要发现和扶植一批在创新方面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在省内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进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创新意识;其次是要扶植高新技术企业,在资金来源方面,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帮助;第三是要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退出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垂直管理,使其逐渐走向市场化的道路。

3.2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众所周知,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河北省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缺位”,并非是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利润低而减少技术投入,2010年,河北省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有0.61%,于是陷入了“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下降——竞争力下降——研发投入更低——创新能力更下降……”的恶性循环。为了使我省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转入良性循环,非常必要的措施就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近十年来,我省农业科技转化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贡献显著,由河北省农科院主导,将研究所、高校、企业、实验室、试验基地、信息网和成果推广中心等机构有效地联合,对我省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发挥了有力的的推动作用。

我省其他“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的失败,主要原因是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技术供需双方互不信任:技术需求方怀疑资金的使用和研发效果,希望短时间内就能看到收益;技术提供方(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抱怨资金投入不足,而且强调研發效果的滞后性。所以,这样的联合体非常容易解体。从我省农科院以及省外的先进经验可以总结出,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是非常好的途径。“产学研一体化”受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的驱动,技术创新的供需双方按照“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采用公司制的运营方式,才能调动双方积极型,才能真正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效力。

3.3 规范科技中介机构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源于我省各种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蓬勃发展。非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也许借助于科技中介机构,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首先,理顺科技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应该逐渐从现在的微观介入向宏观管理、引导、扶植和服务转变。科技中介机构应从政府管理部门中逐渐脱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法人。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中介机构与科技创新的供需方按照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模式进行合作。

其次,应逐渐完善科技中介门类。河北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很不均衡,近几年,各种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园发展的比较迅速,但少有风险投资、行业协会和技术评估等重要组织。政府应着手在这些方面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

最后,建议由政府出面,成立科技中介协会,对科技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管理。目前我省各种科技中介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良莠不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管理。由科技中介协会,来建立中介行业自律制度,完善科技中介资格认证、资质审查、服务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信誉评估体系,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卢苓霞,女,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第二作者,陈维红,河北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硕士生。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2011年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创新系统的河北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框架研究》(11457202D-8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卢苓霞 陈维红

上一篇:信息调研会讲话下一篇:秋家长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