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背景下优化省级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文章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其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省级农科院在科技创新体系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面向现代农业建设开展科技创新,省级农科院必须致力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建立现代农业科研组织范式和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方向调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吉林省是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商品量和调出量等多年位居全国前列[1-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布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5年3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和在吉林调研时作出重要指示,要充分发挥吉林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当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16年吉林省全面启动实施《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提出以“建设三大体系、打造绿色大粮仓、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战略任务,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规模效益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道路[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3],为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切实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谋划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调整科研方向和重点,面向农业农村拓展学科领域,在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上取得了一批现代农业需求成果,有力地助推了吉林省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举措

1.1建立商业化育种科研创新团队2015年,为解决育种团队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资源利用率低、育种效率低等问题,实现“多出品种、出好品种、出大品种”的战略目标,以玉米、水稻两大作物为突破口,在全国农业科研单位中率先打破了所际之间、学科之间自立门户、各自为战的局面,聚集优势科技资源,构建“金字塔式”的商业化育种科研创新团队。

1.2发起成立东北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2017年,牵头东北四省(区)六院成立“东北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与交流平台,凝聚优势科技力量,通过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环节的协同创新,形成“集团军式”的研发模式,破解东北地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

1.3强化农业创新工程在创新方向、组织模式和团队建设上的引领作用“十三五”农业创新工程确立了“在科研选题上突出市场导向,在创新组织上突出协同攻关,在路线选择上突出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在项目实施中强调:一要面向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二要突出创新的引领性,三要强化创新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四要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1.4推进任务引领下的协同创新重视用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法宝,针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求,积极推进任务引领下的协同攻关工作。2018年,建立“重大项目库”制度,先后协调组织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杂交大豆产业化”“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推进油莎豆产业化”等13项重大科技攻关的方案设计与协同创新工作。

1.5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机制2016年,制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将成果转让净收入的70%一次性奖励给完成人或团队,将育种家单品种纯利润提成比例由5%提高到20%,有力地激发创新激情、释放转化活力。2017年,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励办法》,积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研、献身科研的氛围。

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取得的主要成效

2.1调整品种创新方向,助推农业结构调整

1)调整主要粮食作物育种方向。一是玉米育种。玉米育种以耐密、适宜机械化作业为重点,同时,加强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品种选育工作。新选育机械直收籽粒品种“吉单66”,具有高产、多抗、宜精播、脱水速度快、适宜机械化等特点,2016年参加全国玉米机收籽粒生产模式展示(黑龙江林甸)产量排名第一,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之十大新产品”。二是水稻育种。水稻育种以低水肥条件下优良食味品种选育为目标。超级稻品种“吉粳511”实现了优质、高产的有机统一,2016年在“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鉴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优良食味水稻“最优秀奖”;“吉粳816”“吉粳515”“吉粳528”三个品种分别在第一届(2018年)和第二届(2019年)“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现场鉴评会”上荣获金奖。三是大豆育种。重点开展高油、高蛋白、高异黄酮等加工专用大豆以及专供出口的小粒黄豆品种选育工作。高蛋白“吉育69”、高油“吉育202”、小粒黄豆“吉育108”等系列新品种在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2)加强小宗作物育种研究,破解吉林省作物结构单一的难题。2012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了花生研究所,目前已经审定“吉花”系列品种11个,累计示范推广20多万hm2,有力地助推了吉林省花生产业的发展;“吉杂”号高粱系列新品种产量水平居全国首位,高粱不育系“吉2055A”是迄今为止国内育成杂交种最多、推广面积最大、应用最广的高粱不育系;针对绿豆生产中半蔓生型品种难以适应机械化收获的问题,选育出了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吉绿10”,填补了吉林省直立型绿豆品种空白;以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为育种目标,选育出以“公谷80”为代表的抗除草剂简化栽培型谷子新品种,解决了农民因谷田草荒难种谷、弯腰挥镰收谷田的困境。

3)开展地方畜禽品种改良,为做大做强优质特色畜牧业提供良种支撑。“松辽黑猪”是我国北方第一个瘦肉型黑色母系品种,填补了吉林省瘦肉型猪的空白,胴体瘦肉率高达58.3%,2014年和2016年被原农业部列为主推品种;培育出吉林芦花鸡、吉林黑鸡、吉林黄鸡等新的地方鸡品种,尤其是吉林芦花鸡,因其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羽色美观、肉质鲜嫩、产蛋率高,已经成为支撑吉林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养殖项目。

2.2面向新发展理念强化技术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1)创新推广了一批绿色增效技术。“黑土地玉米长期连作肥力退化机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创建及应用”创建了独具东北特色的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推广950万hm2;“玉米大面积丰产高效绿色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创建了玉米丰产高效绿色技术体系,累计推广319万hm2;“苏打盐碱地水稻抗逆稳产技术”推广面积占西部稻区总面积的40.8%,对吉林省西部水田开发作出重大贡献。另外,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米豆轮作”制度,在两年玉米一年大豆轮作下,玉米平均产量达11568.1kg/hm2,较玉米连作增产5.94%;“球孢白僵菌绿色防控玉米螟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累计推广276万hm2,降低了化学农药投入,有效地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2)联合攻关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联合东北四省(区)六院,开展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等资源化利用途径攻关,破解东北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按照“多元利用、农用优先”的原则,提出“玉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通过“机收粉碎—喷施腐解剂—深翻整地—平播重镇压—分次施肥”的方式,实现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施肥,提高水肥利用率,效益增加13%~35%。

3)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为助推吉林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布局粮食、畜产品和长白山特产资源三大精深加工板块。目前,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和功能性益生菌系列产品、专用型大豆制品、发酵酸豆奶等产品研发与工艺制订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形成了功能性益生菌产品(辅助降血糖、抗过敏、降血脂等)、特产加工产品(人参饮料、化妆品和林蛙产品)、食用菌产品(黑木耳露、香菇功能食品)等三大类35项产品与专利技术,转化形成了紫鑫药业的“参呼吸”、命之元的“益生菌”、盛京围场的“木耳露”等一大批著名饮品和保健食品。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中面临的问题

3.1瞄准前沿科技视野不开阔还存在重视“立地”,轻视“顶天”的问题,对基础、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瞄准前沿科技视野不够开阔,部分团队研究领域拓展、转移缓慢。对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基因编辑技术、全基因组学、农业信息化、健康养殖等学科经费投入不足。

3.2新兴学科领域开拓进展缓慢智慧农机装备、数字农业创新等领域是目前人才争夺的热点,在整个东北地区人才大量流失的背景下,存在人才引进缺乏有效措施、政策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导致人才引进、团队建设进展缓慢。2019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招聘工作小组,分赴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院校进行招聘,但效果不理想,因此,迫切需要突破体制限制,建立新机制,引进高层次、新兴学科人才。

3.3传统科研思维坚冰还难以打破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结合力度依然不够,还存在所间、学科间障碍,不能形成协同攻关态势;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贯通还缺乏有效手段,全院科研统筹力度不足,“单打独斗”的科研组织形式没有彻底转变。

4面向现代农业建设开展科技创新的建议

4.1面向现代农业开展科技创新,省级农科院必须致力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新一轮科技革命具有“技术群”特征,科技创新不再依赖单一技术的产生和支撑,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4-5]。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特征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系统,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要改革和重新确立创新生态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金融等相互协同的复合系统,打破技术、信息壁垒,进行人力、技术、信息、平台和资本等创新要素深度整合[6]。

4.2面向现代农业开展科技创新,省级农科院必须

建立现代农业科研组织范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的线性科研模型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基本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当代科技发展[7]。但现在的观点是:线性模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阻碍了其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被片面分割,科研功能集中于科研院所和大学,以论文和实验品为成果形式不利于成果转化。因此,在建立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中,要重视引入“发现—发明”循环模型,可以让发明与发现深度融汇,打通基础与应用的通道,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从“论文—论文”循环变为“市场—论文—市场”循环[8]。

4.3面向现代农业开展科技创新,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面向全产业链开展集成创新,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梯次利用,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新特征[6]。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延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因此,面向现代农业开展科技创新,必须强化全产业链研发思维,抓住当前需求侧消费结构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的有利时机,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发挥好产业引领作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9-10]。

5参考文献

[1]佚名.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EB/OL].(2016-03-01)[2020-09-16].

[2]周鹏.中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探究[J].全国商情,2016(34):47-48

[3]黄南,郑琼洁.全球科技创新的范式变革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建设的路径探索[J].中国发展,2019,19(6):24-30

[4]仇秀丽,池敏青,周江梅,等.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20-24

[5]刘涛,曹永生,任天志,等.浅议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5):16-19

[6]窦莉,任玉婷,阮方鹏.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38(1):53-56

上一篇:感知网络安全状况的威胁情报技术下一篇:超长距离电力光纤通信遥泵放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