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摆正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位置,利用改编得好的名著影视作为教学片,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并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互动中有所得有所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1:

浅谈影视资源与外国文学学习

摘 要:在当今全球化局势下,多种文化之间发生交融和碰撞,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个多元、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文化背景,在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子获取外国文学的途径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多元化。影视作品借助新媒体,在网络推动下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当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学习外国文学,可以较快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减少学子的陌生感。本文通过浅谈影视资源在外国文学学习中的利弊,以给出如何通过影视资源来增加我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

关键词:影视资源;外国文学;学习

外国文学的学习可以开阔当代青年的文学视野、扩展其思维方式、增强其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视觉艺术日益兴盛,中国社会已进入大众消费文化时代,文学的艺术介质和电影的强大传播效力由此产生了空前的合力,迸射出谣言的光辉[1]。影视资源通过将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再次创作和改编,从视听角度将其呈现在学子面前,为学子造就视听盛宴的同时,还为学子灌输了大量的外国文学文化。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影视资源在外文文学学习中的利弊,给出外国文学学习的建议。

1 影视资源的优势

研究发现,视听学习效果远高于通过视觉或听觉的单一学习,在景观社会中,视觉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先性和至上性[2]。

影视作品以视听结合的优势,通过充分激活感官,提高学子对外文文学内容、人文文化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形成系统、立体的认知。影视资源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依托,通过语言、人物动作表情、戏剧情节、美术、音乐等方式交汇,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所处的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生动逼真的表达出来,这种生动活泼的场景不仅能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还营造出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意境,从而加深了当代青年对外国文学的印象。

影视作品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是集阅读、观赏与收获审美快感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观看作家不同时期的照片、画像、作家生活时代的图片,可以快速消除时代、社会的隔膜,从而产生更强烈的赞同感。通过影视作品传达的声音,学子可以在感受文字内涵的同时,感受其韵律与节奏之美,在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同时,受到艺术的熏陶。影视作品的声形并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互动性,是形象性与学习性的有机融合,符合学子的接受习惯与心理特征,加深了学子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影视作品不仅具有高度审美性,还可以提高学子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水平,不但可以提高学子的文化修养,更能增强学子的人文情怀。

2 影视资源的弊端

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则重点有所不同,文学作品重叙事,影视作品重表现。很多时候为了体现情节的戏剧性,影视作品将原著审美重构、叙事方式变更,改编后的产物与原著相比,可能会有大量不符之处。影片有时长限制,在镜头前呈现出的情節、语言等信息量必须尽量简明,因而原著中大量的抒情、议论性语言、人物的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的表现手法都被大量删减。这类缺少可视性的描写段落的缺失,使得影视较文学作品显得单一、扁平。另外影视作品的表达还会受到导演、演员的限制,且其表现手法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时空性。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影视资源所体现的是导演对原著的感悟,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这种表象化的输出形式对培养青年的想象力是非常不利的,影视的直观性会对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和想象力产生一定的束缚。影视的直白语言性不仅难以传达出原著隐含的深意,还可能会限制青年学子的思考深度,让他们对原著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或停留于观赏影视资料时产生的肤浅印象。文学文本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这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反复的体会、思考与揣摩,才能得出答案。

影视作品在视觉上产生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已经向消费型、享受型社会转化,当代青年群体更加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外国文学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日益躁动沸腾影视狂欢所遮蔽,更多的经典名著被冷落,当代青年鲜读名著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

3 利用影视资源了解外国文学

当代青年应该适应互联网时代,利用时代优势,利用影视资源,更快的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宗教信仰以及作者所处的阶层,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尽快了解原著的情节内容、作者风格、历史背景和人物特征等,打破国际、时代与文化的隔膜。青年学子应当尽量选取较忠实于原著、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作品,要兼顾语言文学与文选鉴赏的特点[3]。这类影视紧紧围绕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性与视听享受、美学鉴赏等,较完美的融合了文学、电影这两种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可能会唤醒当代青年的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当代青年可以通过自导自演、改编等形式,积极主动理解、吸收文学知识,经过对人物对话的反复揣摩和学习动作、神情的恰当表达,加深自己对外国文学的理解把握。

从接触、破壁到喜爱,将外国文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将外国文学的学习与影视资源的互补变成常态。当代青年可以通过影视资源感受外国文学独有的魅力,利用影视资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锻炼并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即人学。影视作品将外国文学中的抽象概念呈现为可视化的、丰富感性的图像声音,高度契合了当代青年的审美趣味,有利于当代青年的理解并接受。但是,当代青年还需逐渐修正这种浅层次的图像阅读方式,学会真切体会文字背后的意蕴,在强化文字阅读时,更重视体会文学的高雅与理解人文情怀,提升对外文文学的审美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正确利用影视资源进行外国文学的学习,可以激发当代青年对社会现状、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索,进而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成为具有道德感、责任感、使命感和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人。

参考文献

[1]司俊琴.影视资源与外国文学教学.社科纵横.2018.(5).130-133

[2]卢艳玲.外国文学中国影视化的跨文化叙事研究.电影文学.2018.(11).43-45

[3]焦玲玲.外国文学教学中影视作品的选取原则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8)

作者:范可帷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2:

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探讨

摘要读图时代的发展趋势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摆正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位置,利用改编得好的名著影视作为教学片,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专业有所侧重并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关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互动中有所得有所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涵养。

关键词改编影视狂欢经典文本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ous Work Film & TV and

Classical Text in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ZHENG Zhihua

(Literature School, Xuchang college, Xuchang, Henan, 461000 )

Key wordsadapt; film & TV; classical text

20世纪电影和电视作为第八艺术和第九艺术进入人类生活,以其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当今社会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有学者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影像狂欢的时代”。读图时代的来临使图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普通高等学校外国文学教学也很难抵制影视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渗透侵蚀,不可避免地要调整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地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之间的关系。

1 影视狂欢时代的到来与经典文本的失落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從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著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著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著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著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著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 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2.1 大量可资利用的名著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著《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著《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著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2.2 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著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著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著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著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

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著加我”、“我”加原著、原著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著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著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著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著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著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白痴》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著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

名著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著影视只是了解原著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著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著、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著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

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色色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著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著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 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著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著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著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

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著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閱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著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著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著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著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著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著影视和原著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著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著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著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著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4 名著影视对照原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教师要立足于经典文本,在教学中运用一些精彩的电影或片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一些灵活有趣的或悬念性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对经典文本的回归。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上下两卷洋洋洒洒数百万字,但前苏联1957年版电影《堂•吉诃德》对原著作了较多删改,如电影一开始有堂•吉诃德拜见心爱姑娘的细节、堂•吉诃德和侍从出村时遇到的一条沟被摔倒等,在原著中却没有;堂•吉诃德出道后干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与大风车搏斗,但电影中与大风车搏斗是堂•吉诃德游侠生涯的最后一次战斗;桑丘在作海岛总督期间曾审判过一个案件,顾客拿布让裁缝做帽子,裁缝按要求做了五顶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的帽子。在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片段后提出一些问题:如原著中与大风车的搏斗是堂•吉诃德骑士生涯的首次还是最后一次战斗?堂•吉诃德见过自己的心上人么等。在课堂上我请同学们当法官来裁定帽子一案,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把帽子卖了赔顾客钱,有的说顾客和裁缝都有一定道理案子没法判等。我趁机告诉雪深桑丘的判决很有意思,究竟如何宣判请他们自己从原著中找答案。有的同学在课下找答案过程中喜欢上了它,还写了读书笔记并和同学讨论。

教学中可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作家作品设计讨论课,鉴于课时限制,这种讨论也可以在课外专门组织,就某一两部电影和原著在主题精神、人物形象、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得失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通过不同思想的撞击能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诸多版本中只有费雯•丽和苏菲版更好些,但仍然都没有传达出原著精神主旨,原因何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开篇对伏盖公寓周围的环境长篇累牍的描绘,读者无法在脑海中把这幅图绘制出来,但电影却生动、直观地展示出伏盖公寓阴森、肮脏的环境,原因何在?对于这些问题,提示学生先阅读原著和电影对照,然后组织课堂发言、讨论分析、随堂小作业等形式,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实践证明很受学生欢迎,他们思想活跃,讨论热烈。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从文学和影视的艺术特性方面分析,使他们在影视改编、影视鉴赏等专业知识方面得以实践。

课时有限,我们可以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上下功夫,如院系或学校可以在学生中组织影视文化社团,由专业老师作指导,每周五周六晚上用一些较大的多媒体教室免费放送一些优秀的电影并形成定制。名著影视要占一定的比例,尽量和教学大体同步,这样课余文化就和课堂教学能够互动,有效节约课时,还有利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和加强安全。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实践。

2.5 以影视和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提升人文素质

高尔基指出,文学即人学。外国文学涉及到东西方大量经典名著,折射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丰厚的思想内涵,“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西方社会中人的精神发展史,也是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演变史。”④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把名著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传递出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在这方面我院晁召行老师有着多年成功的教学实践,他开设的“外国文学名著名片欣赏”选修课极受学生欢迎,他对名著影视和文本的解析都紧贴社会人生,如结合社会实际,请学生通过俄狄浦斯的人生经历谈自己对命运的认识,结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藤叶》请学生谈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等,授课过程和期末试题始终围绕社会人生,贯穿着教育为人的思想,使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外国文学课堂不是封闭的单纯知识性学习,“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掘”⑤认知方式、独立思考观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都很重要。因而,教学不能完全和社会脱节。在教学中可通过名著影视和经典文本的探讨,结合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行思索,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成为有道德感、责任感的人;学会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注释

①图像时代,是机遇还是挑战?――论名著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2):60.

②王予霞.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影像文化[J].集美大学学报,2010(4):87.

③张兵.新时期电影改编观念多样化的发展走势[J].电影文学,2007(23):10,11,12.

④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

⑤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111.

作者:郑志华

影视时代外国文学论文 篇3:

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

摘 要:微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非常大,传统的精英文化地位受到了威胁,当代审美文化变得更加大众化与娱乐化,外国文学名著对微电影的改编就是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化审美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外国文学名著电影和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转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叙事模式有其独特的特征,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为人们呈现的是审美大众性以及情节碎片化的特点。下面这篇文章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外国文学微电影叙事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具体发展。

关键词:外国文学;微电影;审美文化;微媒体

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当代审美文化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微媒体的出现,对当代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非常大,审美文化观念发生转型也是受到这一原因的影响。这种大众化的文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精英文化,文学阅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文学纯文本阅读变为影视化鉴赏型的阅读,从而影响了现代人的工作节奏和学习节奏,使快餐型鉴赏文学经典形式慢慢形成,也加速了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在当代审美观念下文学鉴赏和大众化形象。现阶段我国微电影已经达到两万多部的年产量,其中大学生上传作品占到总数量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微电影的创作中大学生是主要群体。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确实存在与原著稍有偏离的地方,但是这也是真实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微电影的叙事应该存在其该有的特征,和院线电影不同的是微电影不能完整的叙事。

一、外国文学微电影叙述话语的多维性

1、运用多维叙述话语的原因

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編和原著所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型,而且在模式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原著一般是鸿篇巨制,而微电影改编所呈现的艺术形式是短小且简约的,由此可见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是对原著的再次编码;一般情况下,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都是以学院微电影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没有专业的演职人员和拍摄技术进行微电影作品的拍摄,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原著作品原貌的还原是存在很大难度的;对于中国受众来说外国文学名著就是异域文化,所以在我国校园中改编微电影是很难呈现出外国文学名著的时代背景的,也没有办法将外国文学名著的人物心理世界表现出来。为了尽量遵循原著作品,将原著作品的艺术空间构建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现有的艺术形式中突破出来,而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运用多维叙述话语。

2、字幕叙述话语和旁白叙述话语

字幕叙述话语和旁白叙述话语对于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将微电影和原著之间的差距进行弥补。外国文学名著到微电影改编作品从艺术样式的角度来分析是从宏大到微小的转型,因此名著作品中很多情节是没有办法在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但是通过利用字幕叙述话语和旁白叙述话语这两种方式,能够实现补充原著作品中关键的情节和内容的目的,从而对关键的情节和内容进行说明。通常字幕叙述话语是用来对原著文学作品中的事件以时间进行介绍的,而旁白叙述话语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原著作品中人物的精神空间进行说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可能的还原原著作品,从而使原著微电影作品情节的内容更加连贯,对于建构微电影作品的内在逻辑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叙事的本微化与碎片化

1、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情节的碎片化

外国文化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对外国文学名著情节的简化就是微电影情节的碎片化具体表现形式。由于微电影属于微型艺术,所以没有办法将原著作品的全貌进行还原和呈现,从而智能对外国文学原著作品的部分内容呈现出来,这也是对外国文学名著情节进行提取与简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在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碎片化的情节。除此之外,外国文学名著的鉴赏到对微电影的编排中的主体因素也是造成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出现碎片化的原因。由于学院微电影是改编外国文学名著的主要方式,所以将两种艺术形式不同的主体连接在一起的就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对原著作品的接受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微电影作品的最终呈现形式。在遵照原著作品的接受模式的基础上对微电影作品进行编排,能够将微电影情节进行进一步的完整,而基于兴趣型接受模式的微电影编排的情节是不完整的,因为兴趣型的接受模式下编排的微电影作品情节较为随意。而兴趣型的接受模式是大多数大学生群体对外国文学名著的接受形式,在这种接受形式影响下编排的微电影情节安排更具选择性,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情节的碎片化。

2、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情节的土本化

外国文学名著作品到学院微电影的改编作品其实就是对两种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化进行编码,但学院微电影制作本身技术性和专业程度就不高,所以在制作微电影时只能尽量还原原著作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明显的植入或者转化外国文学名著作品情节内容本土化的情况经常出现。虽然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情节本土化的现状,使其偏离了原著作品情节与内容,但是也是因为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情节本土化使原著作品影视化改编具有整体性。

三、外国文学名著作品微电影改编主题意事的多构性

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和院线影视改编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对于原著作品的还原没有要求,同时有些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作品在其主题方面也不再追求原著作品的极具深度和厚度的原著作品主题。大部分外国文学名著改编的学院微电影都是以具有深度的主题呈现给人家,而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的非专业性使外国文学名著的学院微电影改编对原著作品主题解构,这也成为外国文学名著学院微电影制作更加随意和戏仿的原因,从而不再一味地追求 厚重且有深度的外国文学名著作品主题。第二个原因就是与大学生群体接受外国文学名著作品的接受模式有关系,因为大学生对外国文学名著作品的接受模式属于兴趣型,所以他们对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作品只是选择式的演绎原著作品,因此其最终呈现出来的微电影主题意蕴更加不具有完整性。第三个原因就是受到当代的审美文化观念的影响,当代审美文化观念和传统的精英文化是不一样的,当代的审美文化观念是一种与传统精英文化相反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观念具有去精英性以及大众性的特点,外国文学名著的微电影改编对原著作品的主题深度和厚重已经不再有要求,对原著作品主题意蕴的重构与肢解就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需要呈现给大家的。

四、大众性的审美

一般情况下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相较于院线电影,画面不够唯美,不管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的整体画面,还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的声音,甚至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都没有办法和院线电影相比,因为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的大众性和娱乐性是非常强的,在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中将原著文学的厚度和深度消解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将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称为经典艺术,但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是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的。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更对我们的审美文化观念做出了改变,微媒体平台具有快捷且方便的特点,因此人们能够通过微媒体平台鉴赏文字或者视频形式的文化,这是不同于传统文化消费方式的,这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方式和传统的文化消费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这种新型的文化消费方式具有非常强的反传统性,通过微媒体平台对外国文学名著作品进行鉴赏也成为一种新形式。

结束语:

当代审美文化观念受到微媒体技术的印象而出现新的转型,大众型的审美文化成为新的趋向,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正是当代文化审美语境下的产物,虽然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不能称为经典,可是外国文学名著微电影改编作品使真实存在的,同时外国文学名著作品也显示了当代审美文化趣味转型。

参考文献:

[1]孙悦. 审美文化语境下的微电影探究[J]. 现代视听, 2012(11):44-47.

[2]张吉琳. 当代审美文化视阈中的微电影研究[J]. 电影文学, No.615(18):17-18.

[3]何敬, 吴燕萍. 新视觉文化语境下微电影叙事研究[J]. 计算机时代, 2017(11):17-19+23.

[4]李娟.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叙事主题与价值传播[J]. 学术界, 2018, No.240(05):142-150.

作者:何玥

上一篇:会展旅游策划书下一篇:评优评先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