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随着网络产生而产生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自己的历史特征和社会特征,以传播迅速、发展势头猛烈而迅速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研究现代文学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网络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支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篇1:

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分析

【提 要】网络科技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它不断的改变着我国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认知方式。对我国的现代文学经典造成了相当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了我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的缺失。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对网络时代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 文学经典阅读缺失 探究

我国的现代经典文学已经处在了一个全新的背景之下,与以往的历史背景截然不同。随着网络用语风靡全国,电子书籍的逐渐普及,大众的语言文化和阅读文化的方式也在慢慢改变着。以往的现代文学经典内容,是作家深厚文学底蕴的体现,更是他们对当代生活的思悟和憧憬,而如今背景下的文学,似乎少了文化的熏染,更多的涌入了现代人的处世态度和现代人的思维。这就导致了,网络时代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的缺失。

一、现代文学经典生成模式的改变

1.经典语言到网络语言的改变

从古至今,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时候,重要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内在本质来看,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文学经典构成的重要部分,通过文字来传递时代背景,来传递历史信息。

但是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进步,传播语言的媒介也慢慢发生了改变,从古代的纸笔传授,口口相传,到现在随着网络流行起来,网络用语不断风靡一时。近年来网络用语的应运而生,改变着以往的语言文字方式,例如“扎心了,老铁”一词,例如“戏精”一词,这些都是当下的时代最热门的的词汇。但是相比与现代的文学经典来讲,网络语少了一丝文化的韵味和感觉,多了一丝直白和露骨。例如顾城在《一代人》诗中写到,“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譬如海子的诗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歌文字,带给众人的是心灵上的洗涤,是文化上的熏染,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意境,更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

2.纸质书籍到电子书籍的改变

时代盛行以来,传统的书本就面临的巨大的危机。随着电子书籍的出现,人们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省时,省力。不用在出门时带着一本厚厚的文学经典,只要带着手机,有着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方便而且省力。由此一来,现代的文学经典也加速了被读者看见的时间,以往需要经过出版印刷,等待书店出实体书籍,读者才可以进行阅读。但是现在只要作品在网络上开始创作,经典在产生的那一刻,就可以被读者看见,进行浏览和阅读,与此同时也可以在线与作者进行实时互动。这一模式的创新,不仅加快了文学经典出现的同时,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但是随着电子书籍越发的盛行,现代的文学经典却逐渐的被人们忘却。读者越发喜爱接受网络上作品对于感官的刺激,而忘记了现代文学经典带给他们心灵的洗涤。

二、网络时代带来的认知模式的改变

1.生活节奏加快 快餐文化应运而生

当今社会发展的脚步日新月异,当今时代的人们也不得已逼迫自己加快生活的节奏。不仅生活节奏变快,就连最基本的潜心阅读的能力也都丢失了。社会发展的过快,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让人们逐渐奔波在奋斗前端的时候,也开始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所以他们期待着通过阅读来缓解心底的空虚,弥补自己的不足,可是快节奏的生活却让他们无法进行潜心的去阅读。即使将冰心,甚至是鲁迅等文学经典大师的作品拿在手里,心中依旧不得宁静,过快的生活节奏,只能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快速度,至于文章里对于人生哲学的解读,对生活的感悟,也都被他们一带而过,忽略不见。如此以来文学经典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它象征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也被快餐文化的影响下,渐渐消解,一丝不剩,逐渐的,文学经典也就失去了文学地位,包含的文学精神也在渐渐被人遗忘。

2.文学创作出现新平台新支流

随着网络的逐渐风靡,网络作家营运而生。对于这些网络作家而言,他们本身或许没有良好的知识底蕴,但是他们有着一颗敢于幻想,敢于创作的心。渐渐的现代的文学经典中,出现了文学作品的新支流,网络文学。网络带给他们的是一个全新的创作平台,他们写出的都市写作,玄幻写作,由于语言的新颖,想象力的丰富,吸引了一大批的读者。相对于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来讲,本身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比较重,却少了也一些当代人的思维,当众人逐渐被网络上充斥着的网络文学所吸引的时候,却忘了大部分的网络文学缺少了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

三、结语

代文学经典中有着我國历史文人的辛勤汗水,有着他们的心血在其中,它能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滋润和享受,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即使电子书籍盛行,但是如果人们愿意静下心来,在浮世中静歇片刻,现代的文学经典就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李 岚2012《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析》,《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第6期。

冯秀林2014《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讨》,《低碳世界》第21期。

(通信地址:610000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作者:高萍

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篇2:

论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作用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随着网络产生而产生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自己的历史特征和社会特征,以传播迅速、发展势头猛烈而迅速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研究现代文学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网络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支撑。分析认为:网络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网络文学与现代文学是互相渗透的有机的体系;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组成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形态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网络文学;现代文学;作用

所谓网络文学是随着网络的興起而兴起的,网络文学的出现时间较短,但是其发展势头却是十分的勇猛,尤其是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网络文学更是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有网络和终端,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发表或者查阅相关网络文学,把网络文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作用也开始显现,并且在研究现代文学的过程中,还不能够忽略网络文学的研究,可以这样说,伴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现代文学的发展必须要研究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的作用。

所谓现代文学,其实就是研究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的文学发展历程,现代文学广泛的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也结合了中国现代的历史发展的过程,用一种现代的语言来描述现代的思想,其描写方式、题材、描写手段和结构都是具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的出现更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历史增加了浓厚一笔,也和世界文学的潮流一只,成为真正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因此,网络文学其实在现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的载体是网络,是通过网络来发表的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的传播渠道有一定的不同。但是传播渠道的不同,不代表着文学类型就不同,网络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她具备了现代文学的特色。

首先,网络文学和现代文学一样反映了刻画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是从现代以来,吸收了外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优点,又继承了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发展的工程,网络文学也是反映了近年来网络迅猛发展后的历史轨迹,二者是一致的。

其次,网络文学的描写手段和描写方式包括题材都和现代文学一致。现代文学有多种题材、诗歌、散文、小说等,在网络上反映的网络文学也同现代文学一样其描写手段和题材都是一致的。

另外,网络时代,现代文学的传播趋势已经突破了传统的传播出版渠道,也开始向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靠近。二者在互相融合,网络文学可以通过网络走红后进行纸质出版发行、甚至改编成影视剧,并且具有巨大的优势;而现代文学纸质出版后也会通过网络平台来宣传自己,使之拥有更多的读者群体。

二、网络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纵观现代文学史有着很突出的历史特色,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都有反应历史的现代文学而产生。而网络文学的产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也是一种改变文学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发展模式。

传统的现代文学,读者在读书的时候要用专门的时间购买专门的书籍来领略这种文学的盛宴,甚至必须用专门的时间来阅读,而网络文学却打破了这种传播模式,网络带给了读者的便利,也带给了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空间,读者可以随时随地的选择阅读或者不阅读,网络文学的兴起是必然的,也满足了读者跨时间和空间的读书要求,网络文学成为了现代文学更好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传统的媒体比如报纸、广播和纸质书籍会不会被网络和新媒体替代从而消亡,是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现代文学的传播和保存方式也应该借鉴网络文学的方式,更好的发展现代文学。而网络文学在网络上进行发表,所包含的写作范畴也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也可以向现代文学一样在实体渠道进行出售,因此网络文学和现代文学从本质特征上来说已经开始渐渐在融合。

三、网络文学与现代文学是互相渗透的有机的体系

网络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借助了强大的网络媒介,因此网络文学本身是具有多样性的。作为网络文学的展示平台,互联网为网络文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文学在网络上呈现的网络形式可以是博文、也可以是一般帖子,其形式都是类似于传统现代文学的。实际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发展也不是对立和矛盾的,本身就是互相渗透和有机结合。甚至,在眼下,不少传统现代文学也开始尝试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模式,通过电子化或者数字化的现代文学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而网络文学的作者也开始慢慢趋向于传统现代文学的方式,接受了传统现代文学的熏陶。因此,网络文学通过正式的出版进入到现代文学的传统文学的领域,并且还依靠强大的网络的影响力,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和现代文学形成互相渗透的有机的体系。

四、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组成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形态的重要部分

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基本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本身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或者是已经出版的纸质的文学作品经过相应的电子的扫描技术成为电子文学作品,然后通过人工计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进入到互联网络;这种形态可以是纸质的现代文学的网络化,形成网络文学;第二种网络文学的文学形态是网络作者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直接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网络终端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虽然是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属于现代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随着网络产生而产生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的产生有着自己的历史特征和社会特征,以传播迅速、发展势头猛烈而迅速发展,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研究现代文学的同时,不能够忽视网络文学的研究,网络文学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支撑。

因此,网络文学在现代文学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作用体现在网络文学的文学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学以其自己的独特的优势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网络文学传播迅速,网络表达文学的特色还被传统现代文学所借鉴,使之现代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其网络文学的优势,便于现代文学更好的发展和加强。

【参考文献】

[1] 付 静. 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析[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2] 张金海. 网络文学的去分化初论[J]. 山东师范大学, 2012,6.

[3] 郝魁锋. 网络资源中现代文学史料的应用与鉴别[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9.

[4] 吴冠军. 后现代文学的斑马线——从一部网络小说谈起[J]. 粤海风, 1998(10).

[5] 王雪梅. 网络小说改编剧价值呈现与效果反思[J]. 电影文学, 2015,3.

[6] 余海鹰. 网络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 嘉应学院学报, 2004(10).

[7] 王 衡. 网络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实践策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6.

[8] 冯秀林. 网络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阅读缺失原因探讨[J]. 低碳世界, 2014(11).

[9] 刘瑞林. 刍议网络小说成为现代文学形式的原因与发展不足[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3).

【作者简介】

魏瑶(1993—),重庆三峡学院本科学生。

作者:魏瑶

网络时代现代文学论文 篇3:

对网络信息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时期以来社会生态语境的变迁,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而要应对这一困境,则需要回到文学本身,倡导对经典文本的细读;通过对文本中包蕴的人生问题与生命意识的追索,使现代文学的教学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语境之间构成有张力的对话,在文学的阅读与赏鉴中重建一种文化和价值理想。同时,以“回到文学的现场”为立足点,借助网络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信息资源,尝试建设现代文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细读;“立体化”教学

作为全国各层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类课程,现代文学这门学科迄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十年来,随着社会时代语境的变迁,各高校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已然面临着非常现实的困境,原因大致有三:①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大多数高校为适应专业扩张与面向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了办学定位,由之前的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各学科的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亦因此做了大幅度调整,强化通识与技能成为课程整合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大学各专业据此新增了大量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类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类课程,自然导致现代文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大幅度压缩。在教学时间被严重压缩的状况下,“现代文学”应当讲什么?怎样讲?这是课程教学首先遭遇的突出问题。②在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中消费主义理念主导下,整个社会物质至上的急功近利与实用主义精神等浮躁的大氛围;一面是学生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压力,不得不将时间更多投入到考取能为他们增加择业竞争力的各类证书。而文学教育则因为缺乏与社会直接对接和对话的能力,自然易被学生视为“无用之学”而加以疏离。对此,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如何应对这“文学之用”的质疑?③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视觉图像为中心的当代文化正在逐渐取代昔日以印刷符号为中心的文本文化,传统文学的文本阅读自然也难逃日益边缘化的命数。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与之相应,当前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接受主体的情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基本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之下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思维和审美方式具有图像化阅读的特点,但是却缺少对现代文学史现场的历史感想象,也缺乏透过文本把握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兴趣和文学功底。因此,现代文学所承载的沉重的社会历史内涵、情感与价值取向等,自然因时代语境的变迁而显出疏远与隔膜,而通俗类文学却因此成为快餐式阅读下被消费的对象。面对这一难解的谜局,人文学科将何以突围?现代文学的教学应当如何在图像时代借助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力量求得新的生长空间?对此,笔者以“回到文学的现场”为原点的思考,或可看作对打破现代文学教学多重困境的尝试之一。

一、回到文学文本,重视对经典的文本细读

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文学史与作品解读。在当前学科的教学时间被大量压缩的状况下,教师必须做出选择: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应当主要讲什么?文学史的教学,涉类庞多,举凡思潮、运动、社团、流派、论争等文学现象,皆在其中。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文学史的教学很容易被历史叙述的逻辑和建构的理论框架架空,成为文学知识学,于是,星空浩瀚的文学史最终成为了各类抽象理论与概念的堆砌,而学生也仅只以知识性认知的方式来加以识记,包蕴丰厚的文学史教学因之变得干瘪单一。对此,学界早在数年前就已有有识之士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即变“史”的知识性认知,转化为文学阅读的审美性感受。北大温儒敏先生就明确主张:“本科基础课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以文学为本,文学课的教学应以史为纲,而以文本的阅读、体验和文学现象的讨论分析为中心,围绕经典文本展开教学,着重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语言形式、价值倾向、审美意蕴等。而通过各类不同题材思想风格的作品解读,最终激活学生对作为经典文本生成语境的文学史的认知。

回到文学本身,对文本的细读则是切入作品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直接面对作品,来获得自己的独特感知。一方面,任何读者的阅读都是带有个人隐秘经验的介入,因此对作品的理解应当避免主题的单一性解读,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不同的解读思路,使其对文学的多义性与复杂性有所体味。同时,借助近年来学术界引介的各类西方文艺批评理论提供的解读视角,亦可多维度拓展文本的阐释空间。另一方面,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通常更关注作品表达了什么,却忽略了去探究作者是怎样书写,又何以采取这种书写形式的,而后者对于作品的认知来说恰恰可能是更重要的,它潜在制约了作家的创作心理与文学的呈现面貌。由此,分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结构布局、语义意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矛盾、裂缝与张力等,应当成为文本细读的重要内容。总之,回到文学本身,通过对大量凝聚了本民族人文理念与精神传统的经典文本的阅读和赏析,现代文学的教学才是真正鲜活,充满艺术的美感,也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有情的历史”。

二、现代文学教学的当下意义:生命的历史“影像”与价值理想的重建

在现代文学的教学解决了“教什么”的困惑之后,另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却是:除了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存在外,现代文学与我们当下的现实人生有何关联?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关联?

建立在当下视野中的现代文学阅读,首先应当发掘的是对人生层面的捕捉。而现代文学纠结于现代与传统、历史与机遇、欲望与焦虑之间,其文学世界中已然承载了丰富驳杂的人性、情感、经验、道德意识、生命理想等。因此,通过阅读作品接通历史与当下人生的连接渠道,今天的读者就能从中发现自我人生问题和生命意识的“历史”影像,从中得到“生”的启示。同时,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亦并非定格在历史中的抽象而孤立的个体,他们的文字无不渗透出自己独特而张扬的精神人格,通过对作家精神世界的剖析,揭示生命的尊严与魅力,对苦难的承受,对信念的坚执等,皆是当下社会所稀缺的“正能量”,由此,文学的阅读即是推促着学生建构与发展自己的人格理想,在精神的洗礼中走向成人之旅。

其次,由于现代文学价值视域的开放性,文本的阅读还应当指向对现实的叩问。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正契合着传统中国被迫走向“现代化”之途的进程,因此,现代文学记述的实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由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现代文学诞生之初就伴生的“启蒙”品格,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任一变迁,都深深地烙刻在现代文学的字里行间。现代文学记录的正是现代中国人在寻找“现代”之路时的精神取向与价值诉求,而这些渗透在文学文本中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关怀,最终构成了今日围绕我们的时代氛围、文化精神与知识架构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文学与当下的中国人、当下的现实生成之间,实为血与肉的关系。现代文学的教学并非是疏离于人生,而是应当指向和回归到当下的。

三、“回到文学的现场”:网络信息时代的现代文学“立体化”教学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而这种改变既对根源于文字印刷媒体的现代文学教学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赋予其一种新的机遇——借助网络时代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复原“历史的情境”,使得那些被书本化和知识化了的文学史,能够以立体化的“文学史现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最终使学生获得鲜活的历史感。

1.多声部的文学史教学

文学的历史中总是包蕴着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而当我们尝试用某个逻辑的框架去统摄这些无序的文学事件时,我们获得的是看似简洁明晰的现象序列,却失去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然而,如若抛开这些建构文学史的理论框架,我们又该怎样去言说历史呢?这是历史叙述中的一个两难困境。而有效弥补这一教学困境的方式,笔者以为,可在文学史的教学中适当减少一些宏阔的高屋建瓴式的史论性阐述,而增补一些多维度的历史细节,以及不同历史语境下解读同一文学史事件的差异性视野,在众声喧哗的多声部中,才有可能增进我们靠近历史的可能性。

2.多媒体技术手段之下不同艺术形式的交错

在国内各高校的现代文学教学现状中,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技术手段。通过借助文字、图片、影像、动画、音乐等信息载体,多媒体技术可搭建一个容量巨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有效地拓展教学的思维与想象空间。而就当下图像时代的特征,多媒体技术所承载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利用视听课件和影像资料,实现创设教学情境与还原历史场景的目的。现代文学有大量改编自经典文本的影视话剧资源,利用此类影像资源中富有意味的剪辑片段,亦可为教学提供对话平台。而影像的鲜活生动也有助于激活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与想象,唤起学生的历史在场感。在具体的教学进程中,教师还可设计主题讨论、社会调查、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多样态的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之下不同艺术形式的交错,教师的教学可产生某种复迭般的审美效应,从而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美、历史性和当下意义的感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3.搭建拓展式的课程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技术的手段建设课程的网络平台,拓宽和加深教学的辐射力。课堂上集中展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核心资源,而延展式的文学史资料和多媒体资源则借助网络的平台加以扩充和展示。此外,开设论坛、留言板、答疑、作业等窗口,建设与课堂教学配套的一个交互式教学运行平台。

四、结语

借助网络信息时代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教师可结合经典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努力尝试复原文学和历史的现场,使教学的接受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学生群体,在文学史的研读过程中,既像是历史的旁观者,也像是历史现场的在场者或亲历者,从视觉和听觉等多维度,以类似于剧场的方式,拓展他们的感受力和思辨能力,对文学史和文本的时代性与历史感产生深切的体会。而建立学生对于文学的现实感,这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尤其是文学创作和新闻方向的发展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文学呼应现实本身,从而接通遥远的文学现场与当下现实人生的链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亦可更有效地整合人文教育的精神。

作者:张厉冰

上一篇:个人年度述职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质量监督工作要点(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