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创作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视觉艺术创作

论艺术创作思维对个人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摘 要:艺术创作是依附于观念之上总结的新的理论和方法,既是一种绘画行为,同时也是创造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艺术创作思维是完全为了个人绘画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会为个人绘画艺术创作带来新的可能为线索,探讨艺术创作思维与自我认知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绘画艺术创作中过程的重要性,把艺术家运用艺术创作思维的过程作为重点阐述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艺术创作思维;绘画;艺术创作;认知

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形式,含蓄或隐藏在语言或行动的呈现。思维是由复杂的大脑机制所产生。思维离不开意象,意象也包含思维的活动。思维观念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艺术家的开展各种艺术创作的前提是视觉思维活动。艺术创作活动的实现包含了已形成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能力之上。艺术家使用必须掌握艺术创作手段和方法,将来源于生活的各种素材,按照一个特定的主题方向,展开艺术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意象,并且利用绘画语言和表达手法,物化为艺术形象,这个过程揭示了所有的艺术品的创造活动的规律。绘画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但生活不是简单的复制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美感和经验,使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生活的材料选择、处理、总结和提炼,主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的构思,然后使用材料的审美形象做艺术的呈现,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审美活动,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工艺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媒介活动。

绘画艺术创作是依附于观念之上总结的新的理论和方法,既是一种绘画行为,同时也是创造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艺术创作思维是完全为了个人艺术创作而进行的思维方式。

1 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当艺术家被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吸引,激发创作欲望和意愿后,随即可能进入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主要指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统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中的系统,捕捉艺术形象为目标,形成表象上偏向形象思维的思维方式。现在由于艺术观念的更新,对于画面效果的追求已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的终极目的。多元化的绘画艺术创作形式和观念,也已不再局限于普通的呈现效果或传媒介质, 直觉和灵感也不是艺术的创作的唯一途径,更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即思维方式和意识功能的集成。每一个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是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在艺术个体特性的前提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步给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由这样的思维方式演化形成或状态是因人而异。简而言之,艺术创作思维和核心内容的源于艺术家的自我认知。

在这个时代,更好的自我意识,这不仅是艺术家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自知之明是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观察和自我评价。观察指的是你的意识等方面感知、思维和意向;自我评估指的是他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个人自我存在的行为和心理认知将会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是模糊的,孩子们经常出于好奇和做一些危险的行为和事情。这一次他们的自我意识模糊。经过反复试验,不断加深记忆和思维,在研究自我存在的身体会逐渐成熟。然后有意识地为自己的行为。最后是对自我的心理认知。一般来说,这需要一个人的思维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感知自我的心理变化。艺术创造者是需要这样的自我心理认知。不仅找到吸引你想要的,但发现自己的内心或保留真正需要释放。一般来说,我们的工作人员,基本停留在认知“他人”。大部分的思维方向是由他人决定的。对于别人的模仿,甚至一些媒体在带给自我的思考。看似找到某种形式的结果无论好或坏,至少不是从他们内心的轨迹。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认为“一致”生活艺术所左右的“相似”的真正原因。个人开始区分个人身体,不同的行为和心理行为是自我心理认知的开始。艺术创作思维的形成有利于个人的心理认知。人们的心理认知一般是一个无限的过程,因为心理活动本身是无限的,它将按照个人经验和记忆和思想和想象力不断地发展。所以那些看起来和前一阶段或期后不同的心理活动,个人的心理自我又将会有一个总结和调整。和艺术家的创作意识到自我,了解自我和运作的本质,放弃自我或找到我,是一个超越的过程。和艺术思想促使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特殊性,以及艺术本身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和表达。

2 强调“过程”的个人绘画艺术创作

一般说, 绘画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艺术构思是艺术家的根据艺术构想建立了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主题 ,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新的艺术,即完整的艺术形象。意象物化意味着艺术家使用的艺术语言,成熟的艺术图像显示的审美和欣赏艺术形象的艺术。艺术家在创造不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 ,但他们往往完成后的作品已经忘记之前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艺术家可以创造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但是一般很难清楚地解释他的创造。这是因为形象思维的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随机漫步在任何一个绘画创作的阶段,但形象思维无法描述,只与艺术家的艺术才能密切相关。这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最珍贵,也是最难以捉摸的。

艺术创作思维强调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鼓励性创作的不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艺术创作也是一个理性的思维框架,框架内和填料是“主动表现”,归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范畴。这一部分的艺术创作是一种“最难以捉摸的”的区域。首先,艺术家在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有限的思维框架和被要求给自由创造的框架范围内,这种冲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也因为这样的冲突,使艺术家不失去初衷,更明智的艺术找到更多的机会。第二,控制的艺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无限的可能性的存在。因为由控制和控制逻辑是无形的,和其他地区的想象,我们可以利用强大的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而不扰乱秩序。所以控制可以更加激发了创造的广度和深度。最后,艺术创作思维的影响下我们的情感是合理,分配控制,使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不会破坏创建过程。艺术思维“意识”和“无意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间也相互转换,并自我完善形成的心理系统。

除了在绘画艺术创作中, 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创作过程中都需要艺术创作思维,艺术和创造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会带有很多艺术气息,这是艺术之间的相互启发,也可以给其他艺术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艺术,在强调艺术创作过程的同时,实际上也是自我的表现高度重视。艺术家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经过反复比较和验证在创意过程中获得自我认知一致的信息。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验证的过程。强调创作过程是艺术家自己内心和完整人格的体现。

作者:涂光璨

第2篇:视觉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视觉行为的认识,浅谈视觉行为和视觉心理的关系,探究人类看到的视像、物象与内在心理发展的关系。以儿童视觉普遍发展规律为探究案例,尝试探究儿童视觉能力发展与儿童艺术创作的关系。可见,视觉发展和艺术创作发展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关键词:视觉行为;视觉心理;视觉发展;艺术创作;儿童美术

1 人类的视觉行为

1.1 眼睛与视觉

眼睛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最简单的眼睛结构可以探测周围环境的明暗,更复杂的眼睛结构可以提供视觉。而人类的眼睛也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够帮助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眼睛提供使身体保持平衡的参照物信息,以帮助我们身体获得平衡感。单腿站立时如果睁眼就能保持平衡站较长时间,如果闭眼,因失去参照物,站的时间就大大缩短。在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瞳孔后到达视网膜,视网膜将图像分解到1.23亿个光感受器细胞上,再变换成电压,代表图像的电压矩阵被送到大脑进行加工处理,然后便是我们熟悉的——视觉。

1.2 动物的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的是群体中不同的成员彼此分工合作,进行交流,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例如,许多的弱小动物和性情温和的草食动物都是集群生活的。比如黑猩猩、蚂蚁、大象、羚羊等。多个个体的协同作战、共同捕猎或抵御敌人,有利于个体生存,也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群体依靠通信使各成员沟通,行动一致。视觉是群体通信的其中一种方式。例如,雄性萤火虫利用光信号与雌性萤火虫传递信息。而人类视觉不仅仅作为一种通信方式的社会行为,并且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

2 视觉发展和艺术创作相互作用

人类是发展的,由在母体内的生命到婴儿至成人并且老去,是一个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体。我们的视觉行为、视觉心理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视觉能力推动着艺术创作的不断发展。不断发展的艺术创作,反作用于推动视觉能力发展。

探究视觉发展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以2~9岁中国儿童为例。

2.1 2~3岁阶段一

2~3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绘画能力的涂鸦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呈现出自我行为的觉醒,也是视觉行为发展的过程。他们能够发现因为自己的动作而能够在物体上留下痕迹。视觉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观察、认识世界。由分辨亲密关系的人物及物体,开始拓展至初步认识到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物体的不同形状以及感受到不同的色彩带来的刺激。这个阶段,家长常常能够发现儿童对造型、色彩非常敏感。儿童会呈现出想要绘画、涂画的行为,但基本是基于本能发展为主,色彩很多,造型自由却与对象无关。视觉行为和视觉心理都在渐渐发展,但视觉能力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不明显。

2.2 3~5岁阶段二

3~5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绘画能力的象征期。这个阶段的儿童视觉能力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渐渐明显。在儿童用“符号”以联系身边世界时,通常是联系儿童接触较多,身边所接触之物为主。视觉能力的发展能影响到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创作。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用非常简单的图形和线条象征表现身边事物。虽然这个阶段的儿童绘画的图形和线条与真实的客观事物有一定距离,但是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符号”语言来表现事物,给“符号”命名,以“符号”联系身边世界。此阶段的儿童能够创作这些尚未成型的艺术作品,并乐于向他人分享。

2.3 5~7岁阶段三

5~7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绘画能力的前图式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以主观的视觉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认识周围的社会环境。他们喜欢模仿、观察和发现,呈现出对世界的浓厚兴趣。视觉能力的发展能推动、影响他们在艺术上的表达。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用简单的封闭图形以及圆形、方形等的图形象征表达身边事物。在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视觉心理发展的记忆印象,而不是靠直接观察。他们开始会在绘画中加入情感语言、故事情节,开始想要画出他们所思所想的内容。

2.4 7~9歲阶段四

7~9岁儿童的身心发展处于绘画能力的图式期。这个阶段的儿童对绘画内容受到个人经验、个人兴趣影响。艺术发展,缤纷精彩的美术作品反作用于视觉能力发展。常浏览、欣赏各国丰富多彩的优秀艺术作品,能提高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儿童的视觉能力发展。而经常浏览暴力画面或者有暴力行为影片的儿童在绘画创作表达上会显示出一些暴力的故事情节与对象。在乡村的儿童,网络较为落后的地区,所接触的美术作品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相对较弱,视觉能力发展也相对较缓慢。

3 利用视觉行为因素作用于儿童美术教育

正是因为人们的视线是有选择性的视觉行为,视觉心理受到具有个体差异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了解该年龄段儿童的普遍发展特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儿童的绘画作品,利用视觉发展普遍共性,作用于影响儿童的美术发展。

3.1 专注力(基于视觉因素而提升专注力)

认识和了解儿童该年龄段的发展,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兴趣点。运用儿童普遍的兴趣点为主题,以兴趣点为课前导入手段以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兴趣,以视觉因素为激发点,创造情景让儿童融入,有助于提升儿童的专注度。

3.2 颜色和造型视觉发展

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保护并激发儿童的色彩感受能力。通过对图形的“看”和感受,促进造型视觉发展,提高造型能力。

3.3 有选择性的视线,提升艺术感受能力

在0~9岁儿童发展阶段,视觉发展对儿童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正面的、良好的、有选择性的视线影响儿童,不仅能促进儿童视觉能力的发展,提高儿童的美术鉴赏能力,更能推进儿童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 眼睛[D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C%BC%E7%9D%9B/362?fr=aladdin.

作者简介:陆雯菁(1991—),女,广东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

作者:陆雯菁

第3篇: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方法分析与形式流变

摘 要:美术作为八大艺术之一,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规律而体系的创作方法。艺术家可以从创作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这些方面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的创作方法形式也经历了一代代更迭变幻,但不管怎么变,都要符合“艺术”这一基本内核。

关键词:艺术创作 创作主题 艺术形象 风格

一、艺术创作中美术创作的流程

一般来说,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艺术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进行主观的研究、分析和选择,进而对生活素材加工和提炼,塑造出艺术形象,最后创作出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步骤一般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如颜料、水墨、雕塑泥等)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艺术家拥有极高的艺术审美甄别能力和高超的驾驭艺术材料的技法。

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的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美术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也类属于同样的创作过程。艺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提炼、升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也就是画家,是美术创作主體,其思想倾向、生活积累、性格气质、个人艺术修养等这些主观因素是其开展美术创作并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优秀的美术创作的诞生,不仅需要艺术家自身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受,而且同时艺术家自身也要掌握与其作品相匹配的良好的艺术创作方法。而在漫长的美术史历程中,有无数艺术大师为更好地让美术作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动向,身体力行地推动着美术创作方法的一代又一代变革,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美术史。

二、艺术创作中的美术创作方法

任何一种艺术的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美术也不例外。艺术创作方法是艺术创作中的一条核心线,而艺术创作方法就是围绕核心运动的分子。在一张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一定有其自己遵循的创作方法,这个创作方法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主观为之,但其一定会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会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直秉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会让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个画面的进程把控得胸有成竹。最典型的莫过于古典风格的绘画大师们,他们在创作过程极为严谨而理性地遵循着每一个绘画的步骤,对于细节和结构的描绘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最大化真实又细腻地描绘出想表达的场景。

而相反,如果一张美术作品在创作时毫无章法,纵然可能技巧熟练高超,但整个作品如果细细品来是经不起推敲的。同样的,一个艺术家可以采用看似极为简易直白的创作语言,但只要拥有符合其创作理念和意识的创作方法,一样可以创造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艺术作品。如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尚的代表作《泉》,就是艺术家购买的一个非常普通的标准工业化生产的小便池,但这一作品的出现,直接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对传统的艺术概念表达了强烈的嘲讽并将艺术的概念与生活现成品相结合,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标志着生活与艺术不再那么泾渭分明。

尽管在美术创作中风格可以百种多样,但同时也遵循着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最核心的艺术创作方法,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首先,是关于创作题材的选择。艺术家一开始在充分的想象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下选择出即将创作的题材,这个题材,可以平凡,亦可以非凡。历史上有诸多的以农民为创作题材的画家用最平凡的劳动人民为题材创作出了意义非凡的艺术作品,如著名巡回画派代表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绘制了大量农村生活场景的尼德兰现实主义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等。题材的选择直接决定了一件艺术作品主题的高度。

其次,就是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创作主题决定后,艺术家就要选择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物象或者自行创造一个形象进行描绘,但不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处理和加工,这样才能创造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一味地根据现实照搬照抄不是绘画,艺术形象不是自然的翻版。而这个艺术形象,无论真实还是虚拟,无论典型还是平凡,都需要满足一点:传神。东晋画家顾恺之最早提出了“以形写神”的概念,极其强调绘画要能表现人物的神韵风貌。其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极其注重对于人物神态的描绘,显示了魏晋女性浓郁的生活气息,将当时女官们雍容华贵、妩媚优美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真实而感人的艺术形象的刻画往往能更好地展现出艺术家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强烈的持续的感人的力量。

最后,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历史上优秀的绘画大师,都拥有自己强烈的个人风格。所谓风格,无非是作品所显示的一种格调、气派,这一点往往与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密切联系的题材、主题的特殊性特别是表现方式的习惯性有着极大关联,因此一个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往往都有着一种相似的基调。但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是能够做到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个人风格做出相应的调节和适应的。如果风格一直一成不变,就容易流于形式和僵化。如达芬奇,在创作晚期的时候就渐渐陷入一味的“蒙娜丽莎”式的模式之中变得俗套。创作风格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为创造优秀的艺术形象服务;同时,也不要孤立地强调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这会使得艺术创作变得表面而肤浅,而且脱离实际生活。

三、美术创作方法形式的演变

纵观整个美术史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都在不断推动着绘画这一艺术无论是从表达的内容还是创作的技法等方面更好地符合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艺术本质上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同时又能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或进或退的反作用。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进步,而且甚至能感受到整个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对“真善美”的无尽追求和对人性的光辉的呐喊。

在经历了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后,一批勇敢而向往人文主义的开拓者出现了,他们就是来自“文艺复兴”的斗士。他们以文字或画笔为工具,呼吁人们挣脱沉重的镣铐,正视自己生而为人的权利,主张人首先要成其为人。他们主张欣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单纯的崇高,静穆的伟大”,重视“人”这个词的分量,力争将当时“神”的艺术变成“人”的艺术。给充斥着宗教画的日益呆板僵化的画坛带来了鼓吹人性和自由的号角。在他们的笔下,画中人物的形象开始富有生气,题材的选择慢慢不再拘泥死板。在“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笔下,那些圣母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像是优美高雅而且散发着温柔母性的少妇。这场文艺变革不仅开创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先河,而且奠定了西方绘画的再现式表达基础。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当时政治因素的失败,其鼓吹的理性王国也渐渐暴露出名不副实的真面目。知识分子们开始对当时权威的古典主义感到失望,比起虚伪的理性主义,他们更渴望一种能够带领人民走向自由、追求理想的充满希望与朝气的艺术,于是浪漫主义美术应运而生了。浪漫主义美术的主题往往宏大到甚至夸张,多以鼓舞人心的革命历史题材和美好壮丽的大自然为主。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不再强调理性,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和想象力。在作画手法上,被古典主义所重视的素描的地位开始被拉下神坛,画家将注意力集中在色彩对整个画面氛围的萦绕。正如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作《自由领导人民》一样,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一个半裸的年轻女子在战场冲锋陷阵,只可能是画家的创意幻想。而这种幻想,正是基于艺术家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能有所改变的希望。

继浪漫主义的风靡之后,有一群艺术家开始对一味追求幻想至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感到厌倦,他们开始把艺术的目光投射到自然上,主张艺术的返璞归真,于是以写实的手法为基调创造了现实主义美术。现实主义在题材上抛弃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传说与古代英雄人物、浪漫主义的中世纪传奇、异国情调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将眼光指向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尤其着重描绘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和斗争,此时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深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范围。而在艺术表现上,它重视自然美、真实美,以写实手法如实地描绘大自然和反映现实生活,倡导对社会生活的评价,对普通人生活的关切。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赞美自然、歌颂劳动的伟大作品,为大自然和朴实的劳动者们谱写着深情的赞歌。

随着工业革命逐渐发展成为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社会变迁,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开始做出更多方面的探索,如与机器化生产有着直接关联的立体主义、结构主义,以及由现代批量化工业生产设计而诞生的波普艺术,至此,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边界被彻底打破。同时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人们对未来感到虚无、哀伤、失望和迷茫,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对人的情绪展现了更多的重视,甚至仅仅表达情绪而已,如蒙克的作品《呐喊》。在这种战后情绪的笼罩和西方写实主义发展的饱和,也有一部分艺术家主张颠覆传统,全盘否定,如前文提到的达达主义,积极为艺术的发展探索更多形式。尽管现代主义有其过于剑走偏锋之嫌,现在艺术界也对于现代主义的价值有诸多争议,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艺术是对人们心灵世界的高级审美表达,在这一点上,现代主义美术是纯粹而大胆的。

结语

艺术创作方法在具体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运用既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方法是可以有规律可循的,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不能仅仅靠创作者所熟悉的规律,因为艺术始终不是工业流水线的产品可以复制粘贴。我们既要不断努力提高技术层面等创作的硬性需要,但同时也审时度势地提高艺术创作的意识层面内容,形成自身的艺术创作方法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和进步,艺术创作方法作为艺术创作时的重要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艺术家终其一生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新艺术创作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彭锋.艺术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3] 诸迪,鲁燕生,于冰,韦秀玉译.西方美术大师绘画技法[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6.

[4] 季海洋.“意大利超前卫艺术”创作态度的后现代特征[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作 者: 刘平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雕塑和油画创作。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作者:刘平一

第4篇:莫扎特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及创作背景

摘 要:歌剧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歌剧创作中,强调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和反映角色内心活动的巨大作用,巧妙地运用重唱形式赋予人物个性化特点,做到通俗性与深刻性完美的结合,追求典雅、轻快的音乐风格,使每部歌剧散发出瑰丽的艺术风彩,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莫扎特; 歌剧; 艺术特征

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沃尔夫冈Amadeus mozare)在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去世。

莫扎特时代是欧洲最强烈的反封建的历史时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在成熟的,革命的启蒙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封建文化的思想逐渐被人唾弃,它在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也逐渐渗透到更深文化艺术层面。

莫扎特音乐在他成长的不同欧洲地区流传,感动着无数的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大。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地位很不满意,他痛恨老一代作曲家,包括他的父亲,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他用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取代了卑微感。莫扎特艰难的生活,疾病和上流社会贵族对他的寒冷态度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忧郁,沮丧和他独到的能量充分得以体现,只是创作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莫扎特早期的音乐是华丽的,细长的,和有趣的高贵宫殿风格,那么后来的莫扎特在音乐中更多的是忧伤,是对黑暗和压迫的社会深层人的同情,悲伤和矛盾心理在他的歌剧中得到体现。莫扎特说他的歌剧就是他的思想,他的音乐创作思想代表了真正的德国歌剧创作精神。

当时的歌剧代表了贵族的文化艺术修养,在欧洲很受欢迎,甚至使每个国家的舞台都被意大利歌剧狂热者垄断。莫扎特深深的蔑视他们的盲目崇拜。在1785年3月21日诗曼海姆教授来电:“你认真的态度越发像你想象中的德国人了”。莫扎特在与朋友的谈话中多次表示:“写一个德国歌剧,这是我多年最热切的愿望。”晚期的莫扎特经常有很多幻觉,当他疲劳时,似乎总有一个内在的声音在鼓励他,对他说:“是亲爱的上帝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抱着对上帝的感恩之心,他一次次地从抑郁的心情中走出来。可以说,莫扎特对民族歌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称为德国国家歌剧院的创始人之一。

莫扎特是音乐界的奇才,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以法国作家卢梭的作品“乡村仆人”为蓝本,创作了小歌剧《巴斯汀与巴斯汀娜》,这是一部用德文写的歌剧。随后,又天才地创作了一个完整的德国歌剧《后宫诱逃》,这部歌剧的创作手法极其成熟,超越了莫扎特的年龄范围。歌剧《魔笛》是莫扎特代表作品,他的歌剧特点是从对话与唱词到音乐都具备明显的德国民族特色,尤其是他创作的歌剧中的奇妙旋律,调式,音乐的和声,可以看出莫扎特成熟地掌握了德国民间音乐的旋律特征,他用分解和弦,四个八度音阶起拍,和常用大调或分段曲式形式等进行创作。特别是《魔笛》这部的歌剧,它是以德国文学体裁为基础,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剧里的帕帕基诺的音乐曲式是具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如《魔笛》的第一幕中的第二曲和第二幕的第二十曲的帕帕基诺咏叹调,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这部歌剧不仅是莫扎特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所有歌剧当中最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息的作品。莫扎特不仅使用了以往的宣叙调,同时也对《费加罗的婚礼》或《唐璜》里意大利式的宣叙调进行改变,也借鉴使用了近似巴赫受难曲当中那种深刻抒情的德国式宣叙调。尽管《费加罗的婚礼》是用意大利文写的,但是此歌剧音乐也是德国化的。除了部分曲调借用了西班牙风格以外,几乎其它都是跟德国民歌密切有关的,甚至有的直接采取了德国的民歌,如《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里的第二场和第八场中的费加罗谣唱曲和咏叹调,全是采用民歌调式的独唱曲。可以说,莫扎特是开创德奥民族风气创作的先河之人,他解决了民族歌剧创作中采用曲调的手法和应用的方法。

莫扎特很重视每个作品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的音乐风格,重视音乐中对人物形象的特性及人物塑造的心理描写。在歌剧中,他经常使用音乐赋予每个角色的独特个性,使作品散发出其美妙的艺术风格。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他多次明确地讲明自己的观点,如,“在歌剧中,诗歌必须服从音乐”,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非常重视在作品中的形象塑造和刻画主角的情感。在音乐会上,从莫扎特对歌剧的分析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他在曲子中有这样的速度术语,例如allegro(快板),allegretto(小快板),vivace(很快 活泼的快板)和presto(急板的快板)等等。莫扎特在创作中注重在旋律上追求自然风格,精巧的,优雅的,纯净的轻音乐线条,他的作品强调节奏明快,这种手法使音色显得透明,圆润,优雅和生动,充分体现了典雅轻快的音乐特征。

莫扎特他最好的四部歌剧《后宫》、《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成为世界歌剧舞台上的经典剧目。莫扎特一贯重视剧本和歌词的影响,他注意音乐与戏剧元素之间的平衡,而当时对意大利歌剧只强调独奏部分而忽略其它乐器的作用, 突出声乐技能太多,忽略了歌剧的共存的思想内容,为此,这使莫扎特不仅成为当时音乐界最耀眼的明珠,也成为歌剧创作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出的歌剧继承了格鲁克歌剧改革思想,强调音乐在歌剧中的主导地位,最直接和最生动地反映了莫扎特的艺术观。

莫扎特有很多种类的歌剧,但重点是喜歌剧,特别是1781年喜歌剧的创作之后,涌现出大量作品,共有九部歌剧,六部戏,另有两部是含有非常丰富诙谐内容的喜剧歌剧,莫扎特创作的艺术特点,戏曲改革风格,几乎都是基于喜剧歌剧的改革。几乎所有的喜歌剧或喜剧歌剧都代表着莫扎特对歌剧创作的挚爱。莫扎特曾经说过:我们要永恒的音乐,因为音乐可以影响不同性格的人物,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也正是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动力。

目前在欧洲的歌剧舞台上又开始上演莫扎特的《魔笛》,而且引起音乐界的一片热议。《魔笛》创作于1791年,从它的创作时代背景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为什么它会一直影响到今日。《魔笛》讲述了一位王子受委托,带着魔笛与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象征光明的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一面,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考验获得了爱情,驱走了黑暗和邪恶势力的夜后和摩尔人。这个故事情节讥讽了当时欧洲权贵的贪婪和势力心态。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民歌风格的小曲还是复杂的合唱与赋格、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在莫扎特音乐风格中,以通俗、质朴,带有浓厚的德国民族色彩的音乐语言和文化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完美的表现出德国音乐创作手法的严谨风格,也反应出作者的创作思想,依旧遵循爱情和正义永远是音乐家创作的主旋律和动力这一思想原则。正如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假如我能帮助把德国歌剧提高,我该会多么受人爱戴啊”。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浅谈莫扎特歌剧的平衡特质[J].美与时代,2003(11)

[2]王春燕.莫扎特歌剧的审美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3]黄晓和.《伊多美涅奥》——莫扎特歌剧创作原则的初步体现[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04)

作者简介:

张竹,女,硕士研究生,讲师,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表演专业,现任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 教师。

作者:张竹

第5篇:扎染在艺术创作中的视觉表现

【摘要】扎染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将作品以扎染的艺术形式呈现,突出了扎染在创作中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先阐述了创作的内容与框架,明确了图案设计运用的设计方法,详细论述了作品制作的过程,并且预设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为扎染艺术能在艺术创作中被广泛地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艺术创作;应用;视觉表现

藝术创作要求艺术者通过观察、分析、研究确定好创作对象,虽然多以现实生活为灵感源泉,但不是纯粹的复制,要求运用一定的设计方法来提炼、塑造艺术形象,呈现形式也是复杂的。作为研习扎染的艺术者,应该继承传统的手工扎染技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扎染艺术成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到地区、文化、经济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现代纺织业与数码印染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视觉创新的追求越来越高,扎染形式的创作型作品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创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使我国的传统扎染艺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1]。

一、创作准备

(一)确立主题。该创作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为背景。故事发生于一个暑假,一位卖艺的歌舞伎艺人在巡回的途中与学生时代的“我”互生情愫,“我们”三次相遇,每一次舞女都向“我”展现了不一样的女性魅力。通过三次舞女的形体变化,确立了以女性的形体美为创作思路,选取舞女的两次体态特征:羞涩、丰盈为题材进行创作。

(二)作品形式。扎染艺术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性,它是一种简化的、概括的抽象艺术。该创作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构图,尤其是线条弯弯曲曲、疏密聚散的特点较好地表现舞女的形体变化。点、线、面很难在图案的构成中独立存在,只有将三者巧妙地结合,才能使作品产生丰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扎染的表现手法,制作出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及实用性的艺术作品。

二、创作构思

(一)图案的设计方法

1.抽象概括。抽象概括又称简化法,是为了突出物象最美最主要的特征,而把其他次要的部分进行省略的方法,是对物象的高度概括[2]。在创作中按照舞女作舞时的姿态,简化了人物的形象,提取细长的头发、凸起的胸部、挥舞的手臂等动态美,灵活运用线条的可塑性,整体风格向几何纹靠近,展现整体的仪态走势。图案虽然简单,删减了脸部五官,但是抽象化地概括了女性从少年到成熟的身形变化,用简练的方式将主要的部分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新的面,不拘泥于舞女的形象美,适应了扎染艺术对工艺的要求,也能达到了调和、统一的效果。

2.解构重组。将固有的图形用直线或曲线分割出多个大小不一的部分,首先对纸稿进行块面分割,选取舞动的手、腰和腿的部分重新拼接。这种设计方法比较随意,手臂和腿共用一条线达到空间错落的效果,或者将一个完整的上半身进行分割,留出的空白部分用点、线、面进行填充,形成新的胸部,巧妙地将共同轮廓线外的局部造型进行联想设计,在视觉上形成立体感和矛盾感。合理的重组有疏密、聚散等变化,可以产生无数种多样的形式,它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整体具有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力。

3.夸张对比。夸张的手法是将物体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清楚,增加形式上的美感,紧紧抓住观者的眼球[3]。在创作中,更多的是对舞女的身体轮廓进行夸张设计,抓住舞女的典型特征进行强调处理,例如夸大臀部突出舞女的圆润;加长手指的长度呈现舞女的纤细;缩小腰围展现舞女的轻盈,可以整体夸张也可以局部夸张。通过夸张夸大的方法打破了单调、刻板的印象,让画面产生新意。而对比是在差异中求“异”的一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密有疏,通过这些对比拉开了层次,使传达的内容更加生动,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丰富的艺术想象。

(二)色彩的搭配选择

色彩的搭配在扎染艺术中极其重要,它主导和牵引着观者的情绪。扎染中的色彩运用与一般绘画的色彩运用有着很大区别,受到工艺的影响,扎染的色彩不能像纯绘画中的色彩那样复杂,它追求简洁,用较少的颜色表现出丰富的画面感。

为突出少女时代的羞涩选择了红色调,红色的光波相较于其他颜色最易被人们的目光捕捉到,在其他色相中,能调动人们的敏感情绪。红色也象征着热情、激动,是少女初次见到爱慕之人脸庞娇羞的颜色。在大基调是红色下,黄色为辅助色,它是光感最强的颜色,给人希望、发展的感觉。黄色与红色搭配既稳定又注目,符合少女青涩、天真的形象。

在光谱中,蓝色光波远小于红色,但是折射角度比较大,能够表现空间的深远和冷静,象征少女在经历世态变迁后心态由单纯转向成熟,使色彩起到呼应主题的作用时,在视觉上产生节奏感。绿色作为蓝色的辅助色,它不易跳动,与蓝色搭配非常温馨而稳定,使各自的色彩个性更加突出。在染色时,不仅要直接表达设计者的情感,也要满足色彩整体的均衡,要求颜色的强弱、冷暖、轻重等达到平衡统一,相互呼应。

三、创作过程

(一)材料准备。创作扎染艺术作品,首先要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工具。该作品主要是布艺材料,因此需要准备好尺寸适宜的纯棉布,其质地柔软、吸水性强,是制作扎染作品的首选。该作品用到的染料是直接染料,它能直接溶解于水。直接染料的颜色齐全、色彩鲜艳,并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是制作扎染品常用的染料。另外还要求准备足够结实的线,保证在结扎拉扯的过程中不会断结。除此之外还需要缝衣针、剪刀、盐、可加温的电锅和一个备用盆。

(二)工艺技法。该作品采用的是缝绞扎法,按照织物上的样稿一针一针进行缝纫。主体物用平针缝纫法能突出轮廓线,区别于背景的纹样,此种扎法靠缝衣针来缝扎,一般选用强力好的棉蜡线。画面都以块面为主,从转折处入手,要求针线的入口也是出口,使其形成一个闭口的路径和块面,一进一出,线与线之间的间距是8mm左右,也可根据最终效果调整间距的大小。缝好后两端的线需要留出10厘米的长度方便缠绕打结。平缝之后先用手把布撮起,再用线结扎,有齐根扎、半根扎、全扎、分段扎等,方法有繁有简、多种多样[4]。舞女的头法用齐根扎和分段扎,身体的部分用半根扎和全扎,这样在布局上产生了疏密的变化,让作品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在抽取线绳时务必把线拽紧,这样才能起到“防染”的效果。

(三)染色实践。作品中用到的是直接染料,两幅作品需要分开染色,第一幅先将电锅中加满三分之二的水烧开,水滚之后加入草黄色染料和食用盐,盐用来固色,然后用搅棒搅开,放入已经结扎好的作品,使其充分浸在染料中煮沸,十五分钟后捞出在备用盆中,待冷却后进行二次结扎,通过上述的结扎方法留住黄色,随后倒入枣红色染料和适量的盐,开始第二次染色,捞出后进行第三次结扎,留住红色,最后倒入煮青色染料,做第三次染色,时长为五十分钟,期间需要不停地翻面,使作品能完全着色,取出作品后用清水冲去浮色并晾干,拆除扎线、烫平。第二幅的染色过程是一样的,染料颜色先加学生兰,然后加草黄色形成绿色,最后加入煮青色。整个染色过程是一次进行多套色染色法,颜色由浅入深,根据图案设计的意图重复结扎、重复染色,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四、创作的应用预设

扎染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质朴、自然、清雅是其特性,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风格,在已有的扎染风格中如何将其完美地应用在生活中,碰撞出新的视觉火花是这次创作面临的挑战。从作品的最终效果来看,预设了在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作品尺寸较大,在平面设计中很难整体应用,日本的刺绣艺术家平佐実香擅长将扎染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可以借鉴其创新的设计手法将精彩的部分裁剪,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作品,缩小了作品的尺寸,可以直接应用在书籍封面、手拎袋等。扎染艺术能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地应用,主要是扎染艺术本质上存在着商业性、平民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5],这些与平面设计在市场中体现的价值不谋而合。

本次创作主要以纺织和布艺为载体,在室内装饰应用中最直接地体现在沙发、被罩和桌垫上,另外地毯、靠垫、墙上装饰画、窗帘等在家居和装饰中也是非常常见,虽然扎染艺术基本适用于任何的家具软装,但是需要掌握室内的整体调性才会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的用色不是很多,整体颜色偏深,适合应用在浅色基调的装饰中,这样的对比效果强烈、醒目,图案内容抽象、复杂,如果应用在豪装的家居中会相互抢眼,要以画面的协调、统一为最终目的。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创作有了新的理解,现在的艺术创作不能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依葫芦画瓢,创作者应该用心去了解自我的内心需求,并用发展的眼光去探索画面的最终效果。整个创作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运用扎染艺术的设计方法对点、线、面进行创新式地组合排列,使画面融于扎染艺术中,极具现代感和装饰感。本次实践深入了解了扎染艺术的的独特性和代表性,但是傳播范围和传播途径相对较小,没有完全地展示出扎染艺术的美,大家有责任继承中国的传统扎染艺术的工艺技术,创作出更优秀的扎染作品,让更多人走进扎染艺术,了解扎染文化。

参考文献:

[1]余庆.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黑龙江纺织,2019,(4):3.

[2]李尚婕.织物的艺术空间:扎染[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7:45.

[3]王薇雅.传统扎染艺术在围巾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5:39.

[4]王济成,翟鹰.现代扎染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26.

[5]刘素琼.现代扎染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5:36.

作者:陈相 张吉成

第6篇:当代艺术创作中民间艺术元素探析

【摘要】民间艺术是一个独立的造型体系,它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深厚的艺术创作之源。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民间艺术元素,这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学术命题,本文通过对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观念和民间艺术元素的论述,深入剖析典型范例,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家运用民间艺术元素,不仅仅是把民间艺术元素简单地导入创作空间,而应当立足民间,立足本土,用现代艺术观念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出原始的力量和稚拙的美,并渗到当代艺术的创作之中。

【关键词】原始主义;民间艺术元素;当代艺术;创作

民间艺术作品无论是在生活哲学上还是在社会道德上,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表达含义上,都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所留下来的文化精华。它起源于人民大众,表达的是民众生活和民众精神,其展示形式多姿多彩,是民众在审美层面、哲学层面和道德层面上所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民间主义的特征具有原发性、集体性、传承性、区域性、民族性和自娱性,从造型观念、色彩元素、艺术形式、图案图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创作。

“中国的民间艺术正是中国文化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凝聚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历史,她为现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①。面对这样一个精神宝库,当代艺术家应当用现代艺术观念去挖掘地方特有的文化和内涵,并进行抽取和提纯,才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一、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观念解析

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出构成现代艺术的元素,可以从西方艺术史中回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历史发展和变革。西方现代艺术在经历了传统艺术的极端繁荣之后,艺术家们渴望通过新的形式来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有效地促使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新的艺术风格流派层出不穷。原始艺术、部落艺术、儿童艺术等给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使他们的作品在形式或内涵上折射出“原始”的迹象,它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工业文明的生活节奏带来紧张的情绪,现代文明与人类情感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显现出诸多危机;其次,战争的残酷、疾病的困扰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使人们开始反思现代文明,转而开始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状态,以达到释放内心压力的目的;另外,现代艺术的发展规律也促使艺术从注重外在的真实性和纪实功能,向注重内在的个体情感发展,这些因素都指引着艺术家开始回溯民间的原始与天真。

西方原始思想的复归,源于启蒙运动的伟大思想家卢梭,他认为,与其拥有资本,丧失人性,不如回归到自然,恢复原始社会的平等人性。而后印象派巨匠高更最早研究民间艺术,他走出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巴黎,置身于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原始生活之中,去探求他们的精神世界,他用世居人一样的眼光观看事物,表现生活。他发现在民间艺术中,那古怪的形式、夸张的比例,以及野性的活力,充满着神秘的力量和丰富的创造力。这位忠实于艺术精神的艺术家,以这种“原始”来挑战西方描述世界的方式,创造出纯朴诚挚的藝术,开创了20世纪的原始主义。

如何理解民间艺术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作用,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原始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原始主义指的不是具体某个艺术流派,它指涉民间艺术、儿童艺术、种族艺术等。从广义而言,艺术中的原始主义并不单纯局限于对原始艺术的取材,而是一切在主题和技法上崇尚人性原始本真状态,以纯真、质朴、稚拙等风格来表现,并创造出具有原始主义精神的艺术作品。

纵观西方原始主义的出现,以及继承和变革古典的传统艺术,都是时代与历史的必然,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总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总是要在更高的层次观照旧的模式,传统的惯性才会不断衍变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
二、中国当代艺术家对民间艺术元素的挖掘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一些西方现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相继被介绍到中国,如凡·高、毕加索、马蒂斯、莫奈、高更、达利等。西方现代派的发展历史和代表作品向我们证明,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应当具有表现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千变万化的当代艺术在受到时代制约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的制约,我们在走向现代艺术的过程中,既要对当代现实展开思考,还应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追溯。“从传统走向现代”,这强烈地刺激并调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新的艺术思维方式,他们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从民间艺术中发掘原始的力量和稚拙的美,激活了民间艺术元素中的现代因子,用他们独特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探寻和创造出一件件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首开历史的先河,由杨先让先生主持创办的民间美术系,就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例证。“杨先让先生曾绘制过一张中国艺术发展的图表。图表显示,人类艺术延续至今有三条线,一条是宫廷艺术,一条是文人艺术,还有一条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都是从民间艺术的线索分化而来的,民间艺术才是一切艺术的母体”②,这充分表明了杨先生对民间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度热爱。1983年,正值新时期美术思潮在中国兴起之时,杨先生赴美国讲学,他通过对美国各大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惊奇地看见国际艺术大师借鉴民间艺术所创造出的优秀作品。他深感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那么深厚,民间艺术那么丰富,我们学院应当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并结合中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本民族文化底蕴的优秀艺术家。回国后,杨先生在中央美术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将原“年画、连环画系”改成了“民间美术系”,首次将中国民间艺术体系引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学府。

民间美术系把学习和研究民间美术、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作为宗旨,通过“请进来”,请民间艺术家来讲授表演技艺;“走出去”,师生到农村采风,民间艺术家与现代艺术家平等交流学习的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扭转了表面的猎奇倾向,首先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并抓住民间艺术的气质、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研究其造型观念、形式、手法,即在深入研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把民间艺术的精神、艺术语言沉浸入自己的审美心灵之中,再进行艺术创造。该系还编写了30万字的著作《黄河十四走》,这是他们足迹踏遍沿岸八个省,深入一百多个县镇考察的成果。书中不仅论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他艺术风格和民族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正是“民间美术”教育的铺垫,使得该系造就了一大批活跃于中外艺坛的“新民间”艺术家。

民间美术系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是吕胜中,他几乎一成不变地挪用民间艺术符号与现实环境重新组装的方法,叩开了中国现代艺术与本土传统文化的大门。1985年,他开始以剪纸的技法进行创作实验,在民间艺术的海洋中,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总是“单挑”一个小红人剪纸,于田间、胡同、商场、公园、火车里、井冈山、韶山冲、美术馆、大使馆、热气球上等大江南北,做出他层出不穷的装置母题。他先后创作了《天地合·万物生》《醒·幻·梦》《招魂堂》《灵魂之祭》《红色列车》《降吉祥》等数量多、体量大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始至终运用了“对称的人形”这一象征生命的符号。吕胜中从思维方式上寻求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契合点,在现代化的艺术空间中展现、洋溢着民族底层感觉的视觉形式,完成了从民间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换。

邬建安毕业于民间美术系,他从小就被“刑天”“蚩尤”“精卫”等民间神话和传奇故事所吸引,至今他都会常常与人聊起《山海经》中那些离奇异兽,在他的作品中也会展现一些神奇的生物图式。他十分善于从中国民间艺术传统中吸取营养,并将皮影、剪纸这些传统技艺纳入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语言,他是一位融合了“学院”和“民间”两种特质的艺术家。读研究生期间,邬建安曾于陕西、河北等地考察皮影,并开始与皮影大师汪天稳合作,创作了大量援引自古代神话、历史传说和现代文明的形象和典故。在创作手法上,他通过体量惊人的手工拼贴,创作了巨型装置作品《刑天》,该作品以制作皮影的牛皮为材料,用传统处理方法镂空之后做成LED灯箱装置,作品具有强烈的民间意味和现代气息。2015年,他与汪天稳合作展览了“化生:《白蛇传》的古本与今相”,作品用当代视觉艺术形态,结合传统皮影的艺术语言讲述了《白蛇传》的故事。邬建安利用民间剪纸与皮影的语言和技法,以现代艺术观念转化了远古时期的文化母题,创造出富生命感的艺术。

民间美术系的毕业生徐大为早期从事油画创作,他通过在民间美术系的学习,开启了新的绘画世界,他力求找到一个“生与再生”的创作主题,并作为个人创作的艺术语言。他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人体和自然中的动植物夸张、变形,转换为一种隐喻的符号,然后将这些具有民间艺术形态的符号重复堆砌,让人们去探寻这些符号和主题的象征意义。他先后创作了《禁果》《大秧歌》《混沌》《涅槃》《离骚》《高粱·玉米·大豆》等大量作品,从这些作品标题上便可看出他是借助民间美术某种“巫术的力量”,如生命、生殖、吉祥、避邪等主题内容,来表现某种永恒的精神。在绘画语言上,他充分借鉴民间年画和剪纸的对称式构图、稚拙的形象、时空的自由转换和图形随意的嫁接等手法,营造出一个个生命的繁衍和勃发的景观,表达出当代艺术家对生命的赞颂和热爱。徐大为在艺术语言符号上排除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艺术内涵上表现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民间美术系的老教授靳之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油画家,后来他从民间剪纸中发现中国本原文化符号,将目光转向了寻找和研究中国文化的精髓。在落户延安期间,他深入调研民间艺术,并开办了农民剪纸、壁画、农民画等各类农民美术班,普查、挖掘并“抢救”了陕北原生态民族的民间文化。1986年靳之林调入民间美术系任教,他通过大量的田园考察,发掘并研究民间美术符号,从美学和艺术学等角度,探寻分布在中国民间艺术中艺术符号的深层内涵和彼此间的文化联系与文化指向,并将大江南北不同区域的文化与艺术符号互相比较、整理与提炼,由此撰写并出版了《抓髻娃娃》《瓜瓞绵绵》等多部著作,为该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重庆艺术家朱光萍,他选择了民间特有的材料棕榈,并使用传统棕编工艺进行艺术创作。这源于他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和天生对自然材质的特殊的敏感,从1987年起,他创作了上千件棕编艺术品,其总重量高达一万多斤。棕榈,天然而质朴,材质柔韧粗犷独具乡土气息,朱光萍把原始图腾崇拜特有的强烈、怪异、拙朴的特征引入棕编,他充分运用了现代构成、现代装置和现代环境艺术等多种手段,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一种野性之美,令人感受到生活在今天的人类是多么需要回溯远古,回溯生命之源,回溯朴素、单纯而又执著的梦想。朱光萍在较短的时间内,由最初创作的棕编饰品,逐步走向棕编面具、棕编壁挂、棕编软雕塑等,直至棕编装置艺术,完成了民间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换。他的创作提示了我们,传统编织工艺作为艺术创作语言,充满无数的可能性。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先生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朱光萍的作品是从民间走向现代一个很有分量的例证,是近年我国软雕塑的又一力作。”《美术》杂志曾评论:“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意义上的惊人展现。”在原始情调和现代意识之间,在精神创造和自然质材之间,在外来文化和本土体验之间,朱光萍的作品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展示了传统编织艺术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无数可能性。
结语

上述艺术家的创作表明,当代艺术家对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最重要的仍然是观念,观念决定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反之只能看到民间艺术某种抽象的外表,而不是创造性的转换,如简单地搬用或摘取民间剪纸、年画、皮影、花布、面具、石雕、泥塑等民间样式图案或造型手法,迎合都市中人对原始和野性的猎奇心理,在艺术理念上既没有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追溯,也没有對当代现实的思考,内涵苍白,表现力贫乏,缺少民族精神气质。因此,观念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家个人心性的体现。当代艺术家只有在对社会的透彻理解、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个人艺术创作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控,才能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民间艺术元素,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较高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

注释:

①范迪安:《再生之途》,《高梁·玉米·大豆》,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第12页。

②颜新元:《中国当代新民间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第12页。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2]王林.现代美术100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3]吕胜中.觅魂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罗强烈.贵州现象启示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5]黄啸,周建林,萧洁然.现代艺术大师学民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赵红

第7篇:视觉艺术创作大赛策划书

一 大赛主题:青春绽放 创意无限

二 大赛时间:10月13日~10月28日

三 大赛内容:

大赛以艺术学院美术楼及小剧场外墙为底稿进行创作,可以以班级、团体、个人为单位,创作手法不限。

四 征稿对象:美术系全体学生

我们还将特邀部分优秀作品参与展出,以便丰富同学们的视觉欣赏及活动内涵,个别优秀作品还将运用于美术楼及小剧场外墙制作的方案。

五 作品上交地点:学生事务办公室

六 作品要求:

参与内容 参展作品具体要求

摄影手法作品

1、寻找生活中美的瞬间,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2、分辨率:500 dpi

3、作品背面署名姓名班级,交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处。

4、 交作品时间:2011年10月21日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统一交由负责人绘画设计作品

1、 内容:国画、书法,水粉、水彩、素描,漫画、版画、剪贴画、卡通画、装饰画、雕塑画、各类设计作品。

2、 国画、书法:不超过四尺,其余的:四开大小。

3、 作品背面署名姓名班级,交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处。

4、 交作品时间:2011年10月21日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统一交由负责人

手工制作

1、 雕塑(纸雕、木雕)、剪纸、编织、陶艺等.

2、 大小:不低于30 cm,体积在100cm左右。合作者不超过4人。

3、 署名姓名班级,交各班班长或学习委员代表处。

4、 交作品时间:2011年10月21日由班长或学习委员统一交由负责人

优秀参赛者(获奖人员)展位

1、 作品不少于3件。

2、 参与内容要求:获奖作品

3、 本次仅每个人提供5个展位。

4、 预约时间:2011年10月28日前,约完为止。

5、预约方式:直接与活动负责人联系

团体展览

1、 由各团体负责人申报,时间:2011年10月28日前

2、 作品不少于10件。

3、 参与内容要求:参照以上各条标准。

4、 本次仅提供3个展位。

5、 交作品方式:直接与活动负责人联系。

笑脸征集

1、 本次视觉艺术大赛增加笑脸征集活动,用相机拍下自己最美丽的笑脸。

2、 照片可以一人,也可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照片统一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交至联系人。统一为5寸规格.用标签注明班级等信息。

3、 交作品时间:2011年10月21日

七 奖项设置:

1、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4名;

2、“最佳创意奖”1名,“最佳人气奖”1名

3、优秀指导老师4名。

活动联系人:刘。。 „„

25日下午展厅评画 26日公示 29日于艺术学院展厅展览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学生事务办公室

2011年9月

第8篇:艺术创作过程

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重要阶段。

一、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积淀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深切的感受和审美发现,激起创作的欲望萌动和动机生成。它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

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着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体意象,运用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思维。

艺术构思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创造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如果不致力于艺术形象的典型化,创作意图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艺术典型化的程度越高,就越完美,越有普遍意义。典型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

典型化:是构思典型或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和方法。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文艺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性的艺术意象的过程。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将典型的艺术意象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将艺术构思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物态化,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可供鉴赏的艺术作品,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

艺术创作中的“传达活动”,就是艺术家运用各种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和认识成果,把构思形成的审美意象实现为作品的阶段。简言之,艺术创作其实质就是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也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完成阶段。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笔下之竹”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三阶段的形象描述。

上一篇:税务顾问下一篇:数控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