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小学语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爱上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理解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篇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论述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及对策。首先分析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方法与措施。希望可以解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对策

新课改明确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并不高,引起了学校、教师,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提出具体改善的办法与措施。下面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指导,教学效果不高。在新课改下,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朗读时间。这样,虽然调动了学生在朗读方面的兴趣,但是由于整堂课被安排为朗读内容,从而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流于形式。在新课改下,多媒体资源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具有图片、声音、动画方面的功效,给学生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视听画面,受到了小学生的喜爱。很多教师为了迎合小学生的口味,更是在课件中大做文章。比如,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给予配乐。采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被过分重视,导致学生与教师都成为朗读中的配角。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在朗读方面的兴趣。

3.教师评价针对性不足。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做出评价。然而,很多教师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一些语文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简单的肯定性评语,比如“你很棒”“不错”等。这样的评语降低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不利于在知识方面的拔高,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办法与措施

1.朗读与指导相结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采用单纯朗读的方法,不能发挥教师在指导方面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采取朗读与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对全文进行朗读。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通过朗读这篇课文,你觉得青蛙说的对还是小鸟说的对?天空是不是真的和井口一样大?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这些问题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认真回答这些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对其进行指导,告诉他们看待事物要全面,不能像青蛙一样目光狭隘。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是一样,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最后,再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由于学生理解了这篇寓言的内涵,自然在朗读中,流露出了真情实感,从而达到了朗读的目的。

2.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朗读课由于形式过于花哨,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思考文章的含义,仅仅扮演了“读”的角色。这种教学现象,往往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的本末倒置,很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在进行课文朗读时,应该积极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朗读《放风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再让学生再进行朗读,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其主动联系以往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3.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化特点。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的评价,然后进行适当点拨,促进其发展。在实施评价时,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与学生评价的方式。比如,在语文朗读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全班学生对朗读者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当前,小学语文朗读课堂中,主要存在缺乏指导,教学效果不高;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流于形式;教师评价针对性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改进的策略。比如,朗读与指导相结合,朗读与思考相结合,朗读与评价相结合等。希望可以解决小学语文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朗讀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旭升.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常见问题及对策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6).

[2]陈跃.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有效改进措施探讨[J].课外语文,2014,(12).

[3]李志敏.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快乐阅读,2015,(05).

作者:黄玉梅

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篇2:

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分析

摘 要:小学语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让学生爱上朗读,在朗读中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朗读能力和语文理解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效果

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语文学科中的基本语文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都能在对文章的朗读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丰富朗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现状

(一)教师未充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都会带领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大概的了解课文内容。但教师更多的只是把朗读作为教学导入的一个方法,未能深刻的体会到朗读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上也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教师缺少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多是让学生多次的、反复的阅读课文,但学生在这样一遍一遍的、反复重复中并不能找到朗读的乐趣,也难以通过自己的能力体会文章含义,领会作者表达的深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提高,教学效果差。同时,枯燥的朗读还占用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三)教师未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充分的指导

教师在给学生布置朗读任务时,只是让学生通篇的朗读,或是采用默读、齐读等方式,但在具体“怎么读”“读什么”等重要问题上,未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并不知道该如何读,不能体现朗读的作用,朗读教学的效果也无法体现。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和情感的培养

朗读的重点在于通过朗读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与互通,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朗读指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例如在朗读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清朗读时的停顿、轻重、缓急和语气等等。教师要注意选取重点的文章进行指导,

对每一个技巧重点都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例如,在朗读《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啊!”的读法,要表现出经历了秋风秋雨之后,天气放晴时的愉悦心情,表现出又能够上学的喜悦之情。在朗读到“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时,要用轻轻的声音,并要把声音逐渐的拉长,把省略号体现的含义表现出来,展现出这条路的长。在朗读文章最后的“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这一句时,要注意使用赞叹和轻快的语调来朗读,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小组学生合作朗读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相互合作朗读,提升朗读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提升朗读能力。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朗读小组,一名学生扮演青蛙,一名学生扮演小鸟,还有一位学生负责旁白,让学生们共同合作完成一篇文章的朗读。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文章的世界中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直观的体会到坐在井里的青蛙的狭窄视野,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合作朗读能够改变传统朗读死板、枯燥的缺点,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合作朗读中,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分工能力,促进小组同学的交流与沟通。

(三)扩展阅读背景知识

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有限,对于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不能全部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关于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扩充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内容以视频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望洞庭》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播放一段关于洞庭湖的影像,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洞庭湖在秋天的月光下与优美的景色,将学生们代入到诗人刘禹锡当时的情景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教师要为学生介绍诗人刘禹锡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体会诗人被贬后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对诗篇的理解,在朗读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小学语文课中虽然语言较为简单,但每一句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表达着丰富的含义。在以往的朗读中,学生只是大声的朗读,大部分对文章含义并没有清晰的理解,也并未对文章中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思考,停留在一种机械的朗读中,这样必定无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培养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在朗读课文《一分钟》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一分钟里大家都能做什么事情呢?”“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的时间里少了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的朗读。这样,朗读的过程就变成了解答疑问的过程,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加深了,使朗读更有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熟悉文章,锻炼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水平,深化文章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创新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丹.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成长——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分析[J].祖国,2018(06):205-205.

[2]杨秀亮.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方式分析[J].文渊(高中版),2019(02):434-434.

[3]曹素琼.加强语文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研究[J].成才之路,2018,590(34):42-43.

[4]李胜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方式分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01):75-75.

作者:林梦夏

小学语文朗读分析论文 篇3:

节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要】本文笔者对节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节奏;运用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教材中每篇课文都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想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实现及时的情感升华,促使其获得正确的发展,都离不开朗读教学环节,也更离不开节奏在朗读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一、节奏与朗读概述

所谓节奏,即在文字内容及情境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而引发,具体特点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逻辑强弱和快慢缓急变化等,是一种有相应规律的有序运动。

所谓朗读,即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一种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是学生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写作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朗读在语文教与学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节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概念解释分析作用。节奏能将主客观、生理和心理进行有机统一,所以朗读对于学生主客观思想和心理生理机能的挑战性都十分大;节奏是声音在人体中变化各种不同要素对比组合的重要呈现,所以节奏在朗读中可以促使学生将各种因素组合起来,发挥综合性的能力,并借助对比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节奏需要在不断的交替中进行,是一种有较强规律的有序运动,可以对不同句子及段落情感的起伏变化进行表现。

2.功能结合表现作用。节奏在朗读中的功能主要有三大点:调节朗读情感、强化朗读风格、定向朗读分析;节奏是学生主客观、心理和生理的有机统一,和学生本身的关联十分紧密;节奏能够给人带来环环相扣的感觉,如果情感处于递进状态,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层次性的情感体验,以定向朗读逐渐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具体课文中的运用。以“山中访友”为例子,节奏在朗读前必须要设定好,应该以轻松明朗声音为准,高但却不能有著力的感觉,语势起伏应轻柔且舒缓,朗读时应以舒缓的语速进行朗读,此篇课文朗读时需要学生掌握住节奏,以舒缓的节奏类型进行朗读训练。

4.类型变化需结合性使用。对于课文的朗读而言,节奏在朗读中较多时候虽有明显的具体情感类型,但是并不是每次的朗读都可以一成不变,朗读节奏的变化性较强,声音的高低、轻重、急缓三方面不同的比例对比整合有不同的运用,构成了节奏的具体变化形式转换。因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节奏使用到具体的朗读中时,必须要有具体的变化展示结合。有的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有的为欲快先慢,欲慢先快,又为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这些都需要全面的进行考虑,节奏类型结合变化现实朗读中必须要考虑到。

综上所述,节奏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运用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确概念解释分析与功能结合表现的作用,然后进行具体课文的分析与类型变化结合的使用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节奏在朗读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永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21).

[2]张鹏,张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作者:刘燕梅

上一篇: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颁奖发言稿(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