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幼儿园体育工作总结

2022-1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很快,我们在季节的变化中,也积累了众多工作佳绩。回首看不同阶段的工作,个人的业务水平也有着提升,为了更好的了解自身工作水平,可以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35幼儿园体育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35幼儿园体育工作总结

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提出了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课题,并且分析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当前幼儿园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相关对策,对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卫生保健幼儿体育现状对策

一、绪论

1.研究背景。在幼儿教育中,体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它是健康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以幼儿身心健康为发展依据。幼儿是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中,国家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本文对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对其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做出了探讨,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确保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真正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2.研究意义。在幼儿教育中,体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它是健康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以幼儿身心健康为发展依据。幼儿是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本文对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现状就行了他调查分析,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并对其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腿与中的发展对策做出了探讨,以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确保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真正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3.研究的目的。正确界定体育、幼儿园、卫生保健以及对对策等相关概念。将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对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业务水平。确保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4.研究思路。本课题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主要指导思想和科学依据,确定广东省公安厅幼儿院为研究样本,正确界定体育、幼儿园、卫生保健以及对策等相关概念;将卫生保工作在幼儿园体育教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当前我国幼儿园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进而探讨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确保幼儿园的卫生保健质量,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借鉴学者的研究经验,初步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二、相关概念综述

1.幼儿园。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洽,决定教学内容。

2.卫生保健。“卫生保健”就是从预防角度出发,已达到维护和增进健康、保护生命、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所采取的综合防护措施。幼儿卫生保健就是从预防角度出发,根据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以维护和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预防疾病发生,从而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正常发育。

3.体育。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三、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重视,师资力量较弱。幼儿园在聘用幼师的过程对于幼师能力的考察也比较局限,大多只重视才艺上,没有重视卫生保健工作和对幼儿身心健康的促进,导致幼师普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不够,无法对幼儿进行专业的指导。

2.体育教育时间少,内容单一。幼儿园的体育教育普遍比较少,室外活动超过两小时的幼儿园只有30%左右,有的幼儿园每天活动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如果天气不好,那么干脆没有体育活动的时间。很多幼儿园没有室内体育活动室,无法满足幼儿体育活动的需求。

3.环境不理想,投入经费少。幼儿体育教学应该拥有宽敞的户外场地,安全的户外器材和器械,但是很多幼儿园的场地和设施不达标,环境不理想,器材比较少,质量也参差不齐,种类比较单一。这些不利于幼儿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体育中的发展对策

1.充分借鉴其他先进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模式。向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较好的城市学习,借鉴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经验,较强的管理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专业的幼儿保健医师为儿童的保健工作提供指导,对待保教人员要加大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充分听取专家和同行的意见,通过不断交流和集体学习来完善保教人员的专业素养,使本园的保健卫生工作顺利并高效开展。

2.幼儿园内部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保健队伍。对于幼儿园的发展而言,需要所有的教师意识到,增强幼儿园对幼儿的爱护程度,确保幼儿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和学习才是幼儿园办学的主导方向。为了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幼儿园内部需要建立高素质的卫生保健队伍,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3.为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选址应该安静,空气清新,远离污染和不安全的地方,幼儿园的教室应该宽敞、干燥、明亮,空气要流通,采光要好,活动室的面积要大。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科学地帮助幼儿安排时间,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让幼儿的各个组织和器官能够有节奏的活动,不会过于疲劳,身心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幼儿园还应该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制定不同的坐席时间,幼儿园的场地、设备和条件要依据制定的生活制度进行随时调整。

5.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幼儿在睡眠、饮食、身体、服装和环境清洁等多个方面都应该具备良好的习惯。通常来说,幼儿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不少于12个小时,午睡时间应该有3到3个小时,这样才能够保证每天的睡眠。

6.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心理健康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关注和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能够增强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可以更好的承受压力,减少幼儿心理疾病的产生。

7.增强安全意识。教师应该帮助幼儿对危险的事情进行准确的判断,告诉幼儿这些危险事物的后果,让幼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要求幼儿排好队,不要拥挤,不可以将手指放在门缝里等,提醒幼儿注意危险的事物,在做手工的时候提醒幼儿剪刀尖向下,避免伤害到别人。在进行户外运动时,在玩大型玩具时,要交给学生正确的玩法,不能拥挤和推搡,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卫生保健工作在幼儿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必须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保健工作入手,这样才能够建立起适合幼儿学习和成长的环节,让幼儿有健康的心里和强壮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有较强的安全意识,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展开,让幼儿能够得到全面和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红娟.幼儿园体育活动实施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40) :202.

[2]罗小梅,陈湘秀,张娟.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内江科技,2018,(08) :133.

[3]邢龙娟.幼儿园开展体育活动的原则[J].青少年体育,2018,(07) :26.

[4]朱寿芸.优化幼儿园体育活动浅析[J].科学大众,2018,(05) :65.

作者:陈建敏

第2篇: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幼儿园 集体体育教学活动总结暨展评会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精神,进一步推动北京市幼儿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展,切实提高幼儿园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质量,全面增强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运动机能协调发展,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于2021年4月29日在北京举办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活动总结暨展评会,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主任王建平、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于静、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研修室副主任李峰、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研修处副主任周建等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市16个区的100余位教师代表参与。

本次活动对“2020-2021学年北京市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展评活动”(以下简称展评活动)的总结和再延伸,展评活动通过园、区、市三级选拔,以科学性(25分)、实效性(25分)、结构性(20分)、趣味性(15分)、策略性(15分)为遴选评价标准,对全市502家幼儿园1927名教師参与展评活动的1931个作品进行遴选,最终220所幼儿园的363个获奖作品(一等奖33名,二等奖125名,三等奖205名)获奖。

会上,王建平致开幕词。王建平对活动的初心、组织的过程、参与教师和园所的积极性以及所起到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强调本次集体体育教育教学展评活动是培训中心首次组织幼儿体育方面的展评活动,未来还将持续推出更多活动,把幼儿体育这个项目扎扎实实做成一个品牌。

于静通过数据对本次展评活动的教师参与情况、获奖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指出本次集体体育展评活动为教师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以及使教师开拓视野、拓展思路、丰富知识的目的,并强调了体育教育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师谷长伟以《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思与评》为题进行了微讲座,详细讲解了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活动价值、开展策略等,解读了本次展评活动的评价标准,分析总结了参评作品存在的10大共性问题,普及了涉及到的有关体育教育专业知识。谷长伟指出在重视幼儿自主游戏的同时也要重视幼儿集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明晰集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与体育游戏的区别和联系:集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有相对严格的结构和时间,是以促进幼儿基本动作发展为目标的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标性和指向性;体育游戏则重在游戏,不必对时间进行严格限制,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发展幼儿身体素质为主。

海淀区作为获得一等奖数量最多的区县,由李峰作为优秀区县代表进行了《高度重视儿童健康发展 研究引领促进质量提升》的经验分享。李峰表示,海淀区高度重视此次展评活动,以北京市展评活动为契机同步启动了区级展评活动,旨在激发园所参与热情,鼓励各园基于研究和实践成果积极参评,通过市区两级平台为更多教师搭建平台。李峰最后用“引领、珍惜、发现、学习”4个词表达了参与本次展评活动的感受,她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幼儿教师积极参与到此类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随后,北京邮电大学幼儿教育研究中心王晓彤园长做了题为《硕果盈枝引发展 化茧成蝶振翅飞》的专题发言,从幼儿园的角度阐述了如何积极参加本次展评活动、如何区研修室带领下深入研究幼儿体育教育活动以及园所自身如何开展园本研究等,力求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当天下午,会议现场展示了4位教师的获奖作品,并由其本人和指导教师就作品创作思路、亮点和不足进行介绍。其中,房山区韩村河镇中心幼儿园李娇老师的大班体育活动《乌鸦喝水》得到了参会教师和专家的一致认可,李老师利用农村学校所处的自然资源较好的优势,将从学校附近小河边收集到的石子和用过的饮料瓶进行改造,作为活动器材,以寓言故事“乌鸦喝水”为教学情境,让学生练习折返跑,同时活动还加入了竞赛因素,让幼儿间比一比,哪一只“小乌鸦”能先喝到水,活动中幼儿积极性较高,达到了较好的学练效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在学校的天然优势和软硬件设施,开发和创新出幼儿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作为北京市首届幼儿园集体体育教学展评活动,本次活动向幼儿教师普及了幼儿园集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提升了幼儿教师的体育活动设计能力,对提高幼儿教师集体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能力和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璐璐

第3篇:中国房改35年回眸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同志作了关于住房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他说:“关于住房问题,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屋可以出售,老房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因此要研究逐步提高房租。房租太低,人们就不愿意买房子了。繁华的市中心和偏僻地方的房子,交通方便地区和不方便地区的房子,城区和郊区的房子,租金应该有所不同。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些政策要联系起来考虑。建房还可以鼓励公私合营或民建公助,也可以私人自己想办法。农村盖房要有新设计,不要老是小四合院,要发展楼房,平房改楼房,能节约耕地。盖什么样的楼房,要适合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居民需要”。

我国政府和同仁们依据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启动了中国的房改。到今年4月2日,中国房改已经路途坎坷地走过了35年。特写出以下回眸和分析意见,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我国房改一开始就确定了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方向

(一)确定住房商品化改革方向的理由

1.对小平同志谈话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公房低租金制度(注:这是房改时对新中国成立后住房制度的俗称,并不全面和准确),限于当时的特殊条件是不允许公房买卖的,因而房改时把它定性为一种不承认住房是商品的制度。小平同志谈话中指出住房可以买卖,就理解为要求我们改革这种不承认住房是商品、不能买卖的制度,实行住房商品化制度。

2.对我国当年社会经济大形势与房改关系的理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进行了一项重大变革,就是先把推行多年的计划经济改为商品经济,然后再改为市场经济。我国开展房改正好与这一项重大变革同时。既然全国社会经济大形势是商品化和市场化,住房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确定住房商品化改革方向存在的问题

1.不了解世界各国住房制度的变迁和走势。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长期实行的是住房商品化制度。其基本理念是,住房是一种商品,应由市场自发调节;住房是一种生活用品,应由居民自行解决。这种制度也就是一种政府不管广大居民住房问题的制度(注:旧中国推行的也是住房商品化制度,即使“路有冻死骨”也与政府无干)。这一制度的要害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经济实力弱,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果得不到政府的住房福利支持,很难解决好住房问题。因此,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一个较长时期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也是住房问题不断突显的历史。到了19世纪,住房问题更加突出,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把它定性为“住房灾难”,并抨击资产阶级政府不去关心和解决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在社会各界反复批评政府不管住房问题产生的强大动力推动下,西方国家的政府人士和专家都去认真研讨住房问题。终于在进入20世纪后,陆续地在许多国家取得了以下共识:住房是一种福利性、社会性很强的特殊商品(现在则普遍认定它是属于重要福利事业范畴的特殊商品),此前多年来对它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是不断涌现许多住房问题直至“住房灾难”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这一旧制度。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国家陆续通过房改,摒弃了住房商品化制度,推行一种政府介入、以住房福利为主并与住房商品适当结合的新制度。因为各国推行的新制度大同小异,后来人们把这些新制度统称为现代住房制度。由于现代住房制度能够有针对性地消除旧制度存在的弊端,因而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国家,都取得了解决好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显著成效。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我们对国外的情况毫不了解。如果了解,肯定不会提出西方国家摒弃的住房商品化。开展房改以后虽然可以派团出访,但一般情况出访一国的时间限定为15天。15天去掉4个星期天剩下11天,翻译又耗去一半时间,有效工作日只有5.5天。在这祥短的时间里,对出访国现行的住房制度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很不容易,更难了解其来龙去脉。因此,直到我国房改开展了30多年时,还没有见到一篇全面介绍国外住房制度变迁(关键是从住房商品化制度改变为现代住房制度)和走势的文章。现在看来,不了解国外情况,是提出我国的房改要推行外国已陆续摒弃的住房商品化制度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房改路途坎坷的一条重要原因。

2.不了解世界各国推行市场经济与福利事业的关系。有人会问,在推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有何不妥?现在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仍然吃了不了解外情的亏。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国家为了自我完善,提出了要为国民谋福利的口号,并陆续地把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救济(含失业救济)列为应由政府办好的四大福利事业。这四大福利事业,决不能任由市场自发调节,而必须以政府合理的福利支持为主线。这也是许多国家摒弃住房商品化制度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一条理论依据。遗憾的是,我国推行市场经济几十年来,还没有见到一篇正确处理市场经济和各项福利事业关系的文章。在这个问题上不了解外情,很可能是我国包括住房在内有些福利事业改革不尽人意的一条重要原因。

3.对小平同志谈话的理解有误。小平同志作风严谨,每次谈话都要做认真的调查。当年的调查办法,是选择几个住房问题解决得好的国家,由我国驻该国使馆提供该国的住房制度情况。这些住房问题解决得好的国家都是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国家,因而小平同志讲的主要依据是现代住房制度。例一,住房商品化的特点是政府不管居民的住房问题,而“谈话”一开头就要求我们考虑住房建设、分配的一系列政策问题。这开宗明义就说明,“谈话”讲的是现代住房制度的要求。例二,现代住房制度对高收入者和中等(或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都可以买卖,因而小平同志讲了住房可以买卖,它说明不仅是住房商品化才可以买卖住房。例三,现代住房制度对低收入者的房租进行补贴,因而小平同志讲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一条,是住房商品化制度所没有的。例四,推行购房抵押贷款是现代住房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小平同志讲了要推行购房抵押贷款。现在,人们从以上内容就可以认定,小平同志讲话的主要依据是现代住房制度而不是住房商品化制度。可惜当年各使馆限于他们的条件,只能提供各国住房制度现况,而不可能深入地去查清其来龙去脉,指出该国是在实行一种摒弃住房商品化制度的现代住房制度。因而,小平同志谈话也就不能提及现代住房制度问题,这就是历史的局限。但是,谈话中也没有提住房商品化。当年我们在学习小平同志谈话时,也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就直接了当地把谈话中的住房可以买卖,误解为小平同志要求我们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

二、我国房改的第一阶段

从1980年至1988年,是我国房改的第一阶段,也称为房改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是:

(一)理论、思想和舆论准备

在这一阶段里,召开了多次房改研讨会,学习理解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并对为什么要房改、房改的对象、房改的难点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研讨。重点有二:一是揭露旧制度的弊端,找出推倒旧制度的理由;二是说明要推行住房商品化的理由。同时,在报刊上不断地发表有关房改的文章,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

(二)试点准备

当时人们认为,要实行住房商品化必须完成两项任务:一是把公房的低房租提升为商品化房租;二是出售公房使之成为私有的商品房,并依此进行试点。主要有:1982年至1984年,我国先后在常州、郑州、沙市、四平等城市进行了公房全价出售和公房补贴出售试点。1984年和1985年开展了全国城市住房普查工作以摸清底数。1985年在一些城市进行了住房金融改革试点,例如发行住房建设企业债券等。1986年上海、广州两市制定了有偿转让土地的办法,1987年广州、深圳两市率先进行了有偿转让土地试点(注:当年两市的朋友都对我说,他们应是第一试点城市。据我了解,两市筹组此项工作基本同时,以并列第一为宜)。1987年,在烟台、唐山、蚌埠等城市进行了公房提租补贴试点。

1984年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市住宅建设,要进一步推行商品化试点,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的要求;1988年七届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草案》中,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有偿转让,既是吸纳了试点工作的成果,又是推行土地有偿转让和住房商品化的法律保证。

当年一个试点城市公布了各级公务员的住房标准,并声明在提租补贴试点中要对超标部分收取高房租,从而出现了有的住房超标的公务员提出大房换小房的要求。虽然人数不多,而且当时仅仅是试点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但却被媒体宣染,证明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

(三)准备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不了解国外住房制度的变迁和走势而误解了小平同志的谈活,确定了我国的房改要走住房商品化道路。

2.在行动上也直接地不符合小平同志谈话的原意。小平同志说:将来房租提高了,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这“将来”二字意义深远,出自小平同志的周密思考。其一,因为当时我国还在实行低工资制,缺乏提租的条件。也就是说,较多地提高房租应是“将来”广大职工走出低工资制那一道坎以后的事。其二,只有广大职工走出低工资制,才能逐步地像国外那样把居民分为高中低三部分收入者,并对低收入者进行房租补贴。可惜当年的房改同仁没有认真地去学习领会小平同志“将来”二字的深刻含义,而是从心眼里都急着要争取当改革的先锋,因而急不可耐地去开展房改,并确定了对所有的公房都提租并对所有的居民(小平同志讲的将来只对低工资职工补贴,而当时全体职工都在实行低工资制)都进行补贴的改革办法。这一过急的行动显然犯了改革急性病。1997年俞正声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房改。这句话完全符合小平同志谈话中“将来”二字的精神。

(四)一条比较靠谱的建议而未得支持

在准备阶段中,经过反复研讨,主管房改部门的同志们认识到,由于公房低租金制度建立在低工资制的基础上,如要顺利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最佳的办法是把房改和工资改革密切地结合起来进行。例如,广大职工某年平均增加工资100元,就明确其中有25元为住房消费。如果某城市平均每户有两人工作,则每月可增加50元住房消费,按该市户均拥有住房使用面积(当年多数单位按使用面积收房租)40平方米计算,就可决定当年平均每平方米公房提租1.25元。由于是在提高工资的基础上提租,就不需要补贴,而且不会产生多少阻力。只要坚持实行这一办法,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以后,房租就有可能达到或接近商品化水平。

为什么现在说这是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因为这一办法并不完善而只是比较靠谱。但它的可取之处在于,提出了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并与提高房租相结合的办法,是一条能够解决提租不需要补贴、较易行得通的办法。更重要的是,不断地提高居民收入,正是解决好住房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惜当时房改没有形成大气候,相关部门对于房改不甚了然,而且两者结合进行确实有许多困难。因而当房改主管部门将这一办法作为建议去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时,令人遗憾地没有得到支持。

三、我国房改的第二阶段

从1988年至1998年,是我国房改的第二阶段,也称为全国展开、摸索向住房商品化前进的阶段。全国展开,就是从少数城市试点逐步转向全国各城市都推行房改;摸索前进,就是我国的房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循,当时提出的各项房改措施都会存在着不少缺陷和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必须经过实践检验,进行取舍、修改、补充和完善。例如,当时虽然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方向,但还提不出改革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新住房制度。

(一)以提租补贴为主的第一步

1988年2月25日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即“11号文”,从而迈开了房改逐步向全国推开的步伐。“11号文”首先提出房改的目标是: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入手,将现有的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改变为住房分配货币化,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这里需要指出,“11号文”提出的房改住房商品化目标,影响了我国房改的全过程,而且长期无人提出异议。直到2014年我发表文章指出,住房商品化是许多国家摒弃了的制度,房改应以解决好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即“人人享有适当住房”为目标。我就成了第一个提出异议的人。“11号文”在明确了商品化改革目标后,提出了8条改革措施,即:合理调整公房租金;确定住房券补贴系数的方法;多住房多交租和少住房可得益;建立住房基金;出售公房;改进住房金融体制;税收优惠和加强市场管理。

1991年6月7日发出了《国务院关于继续积极稳妥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即“30号文”。在“11号文”的基础上,补充了3条内容,即:住房租金新房新制度;住房建设推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投资;多渠道筹集住房资金。

1991年10月17日发出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又补充了4条内容,即:住房租金分阶段达到商品化目标;房改的基本原则;在提租方面,改行多提少补或小步提租不补,新房先卖后租,新房新租;推行个人购房抵押贷款。

当年的思路是,既然明确了住房商品化改革目标,就应该通过房改,逐步地把公房租金提高到商品化水平。加上小平同志的讲话也讲了应该考虑补贴的问题,虽然小平同志讲的是“将来”,我们提前先改则更为积极。因而当时认为,以上文件不仅反映了小平同志的提租要求,而且一开始就把提租补贴放在主导的地位。

在执行中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就是一些城市按“11号文”件要求实施提租补贴办法,很快就发现提租补贴,特别是发放住房券问题太多,很难操作和推行,而公家补贴房租仍然属于旧制度“一条腿走路”(即只靠城市政府或单位出钱)的性质。因而在1991年10月房改领导小组的文件中,就把它改为多提少补,或者小步提租不补贴。实际各地的执行,主要采用小步提租不补贴的办法。小步提租不补贴虽然可以避开提租需要政府和单位补贴的困难,但因不能以提高工资为基础,这种“孤军冒进”的办法也带来了增加居民负担的另一困难。执行的结果是,提租的步子越来越小。从1988年至1993年实行以提租为主的办法,用了5年多时间。全国各城市的公房房租,仅从原来的每平方米1角6分钱提高到3角至5角,前进的步伐相当缓慢。特别是到1992年下半年和1993年,有些城市已经停步不前。与此同时,各城镇出售公房只占公房总量的一成多,进展也相当缓慢。面对房改前进步伐严重受挫的情况,人们没有去想(因为当时确实没有去想的依据条件)改革本身有没有问题,而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认为:要改革就会碰到很多困难,提租和出售公房很缓慢就是困难,我们应该迎着困难上。

(二)转向以出售公房为主的第二步

提租补贴严重受挫使人们认识到,如果继坚持以公房提租为主的路子,要达到住房商品化的目标将会遥遥无期,必须改弦易辙。最佳的办法,就是将房改以公房提租为主改为以出售公房为主,这是当年盛行的“改革遇到红灯绕道走”的办法。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在1993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的全国住房改革会议上,讨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草案)。这个草案的一条重要内容是,要求把房改的侧重点从公房提租转移到出售公房上。这是因为,不仅出售公房也是住房商品化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出售一套公房,就减少了一套公房的提租任务。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出售完可以出售的公房,也就同时结束了这些公房的提租任务,可以称之为一举两得。剩下少部分没有出售的公房,就好办得多了。同时,出售公房迈开了大步,反过来也会产生带动公房提租的作用。因此,这一思路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代表的赞同。

会议结束后的十几天里,发现了一个新情况。就是有几个城市不等国务院颁发文件,抢先用极低的价格突击出售公房。针对这一新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迅即在当月分别发出了制止低价突击出售公房的通知。这一新情况也使人们发现这次会议有一个重要疏漏,就是没有制定如何确定出售公房价格的办法。没有统一的办法,就无法衡量出售价格是高是低。于是,房改领导小组组织力量,一方面抓紧修改文件,一方面抓紧制定出售公房确定价格的具体办法。在多方征求意见取得一致后,终于在1994年7月18日发出了国务院的《决定》,即“43号文”。同时,发出了出售公房确定售价的操作办法。出售公房的价格是比较低的,主要考虑是,当时职工的收入尚未脱离低工资的范畴,售价定得低才能让广大职工买得起“房改房”。以上办法,确实加快了出售公房的步伐。

“43号文”还新增一项重要的房改内容,即推行住房公积金。这是从新加坡借鉴来的办法。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属于现代住房制度的住房社会保障办法之一,而不属于住房商品化制度的办法。

(三)提出推倒旧制度的理由和分析

当年人们的思路是,房改必须要有彻底革命的精神。也就是要彻底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而把旧制度建设的公房全部卖掉,就是彻底革命的具体体现。因而从房改一开始,就不断地寻找旧制度的弊端来充实彻底推翻旧制度的理由。因而在确定房改要侧重于出售公房后,就更加给力地寻找旧制度的弊端,以充实出售公房的理由。现对当年找出的份量最重的四条旧制度弊端作以下分析:

弊端一,每平方米收房租1角6分,属于象征性收费,因而旧制度是一种实物分配制度。其实,1952年我国内务部发文要求在我国建立的是一种供应公房为主,收取商品房租的制度。后来,不少人反映在推行低工资制的情况下,收取商品房租居民负担过重。因而1957年周恩来总理在一个报告中,决定改为收取以租养房的房租(即房租只包括折旧、维护、管理3项费用)。国家机关立即把每平方米房租定为1角6分钱。从1958年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极为特殊历史时期。从1958年至1978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钱给广大职工调工资。而物价却在不断地上涨,使得职工低工资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最苦的是1958年评定的二级工,月薪38元,竟然长达20年没有调动。在那20年里,月房租1角6分当然不能调动。而与职工不调工资相比,决非房改中讲的是象征性收费。当年许多月薪38元的二级工和40多元的三级工,因生活很艰难而交不上这每平方米1角6分的房租,许多单位总有一两成房租收不上来。因而把1角6分以租养房租金20年不动的责任扣在旧住房制度头上,并称之为 “实物分配制度”,是没有道理的。

弊端二,旧制度居民房租承担过少,因而长期不能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导致当年的城镇住房困难户竟占城市居民的1/3。其实,从1958年至1978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国家没有钱调广大职工的低工资,根本不可能要求增加居民的房租承担。同时,在这20年的穷日子里,国家没有钱调工资,中央政府也没有下拨过一笔建设住房的资金。那些年,只靠城市政府和各单位千方百计地去筹集建房资金。由于长期不能筹集较多的住房资金,当然也就长期不能解决住房紧缺的问题。以上,才是造成长期不能解决住房紧缺的主要原因,而与住房制度是毫无关系的。

弊端三,建国时的194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0.8平方米。而到1978年,竟降至6.7平方米,住房供应每况愈下的趋势,使得人们认识到,旧的住房制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其实,除了前面讲了住房长期紧缺的原因外,这里还要着重讲1966至1976年的“十年动乱”。在这10年里,人们热衷于“打内战”和“夺权”,根本不去关心住房建设。前5年每年城镇建设住房1000多万平方米,后5年每年2000多万平方米,确实少得可怜。现在一说人们就明白,只有连续10年的全国动乱,才有可能造成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下滑到比29年前的解放初还低。而在房改中却把下滑的原因归罪于旧的住房制度,并成为彻底推倒旧制度最重要的理由,应是我们(包括我在内)在房改中制造的一大冤案。

弊端四,分给住房只收象征性的房租,是福利分房,因而旧制度是一种住房福利化制度。对此要说明以下几点: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度,职工无力买房或自行建房,只有靠单位建房来分;由于长达20年不调房租是20年不调低工资造成的,这种长期不调房租谁也不会承认它是住房福利;由于当年各单位筹资建房十分困难,每次新建一幢住房只能分给部分职工而使得分房十分困难,因而当年的实际是 “困难分房”而不是福利分房;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到10平方米,还有1/3的住房困难户,在世界各国中,是住房福利最差的国家之一。把当年福利最差的状况称之为我们在推行住房福利化制度,只能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以上分析说明,房改中列举的旧制度弊端并据以提出必须彻底推倒旧制度的论断,不具备充足理由。

其实,新中国建立后推行的是一种摒弃旧中国政府不管居民住房问题的住房商品化制度,改为政府要管住房问题的现代住房制度,也是英国最早推行的现代住房制度模式。英国的“政府要管”,是扎扎实实地管,每年政府都下拨充足的住房资金,因而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我国的制度虽然也是“政府要管”,却一直是资金严重不足,因而一直不能解决住房严重短缺的问题。英国最早推行现代住房制度,曾经存在政府包揽过多而居民负担过少的缺陷,他们随后曾经进行了两次改革以弥补缺限。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政府必须对粮食、副食和住房等诸多方面进行补貼。英国是居民负担过少,我国则是居民无力负担,两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我们只能根据我国当年的实际情况和发生的问题,提出改进、补充和完善旧住房制度的意见和办法。而断然地提出彻底推倒旧制度的意见,只能推行一个与旧制度截然相反的住房商品化制度而走上老路。这是我国房改路途坎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一个新的推动力而未予借助

1996年联合国召开人居大会的宣言中,提出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总目标,要求各国派出副总理级别的领导干部参会(我国是邹家华副总理参会),并在大会宣言上签字对实现总目标作出庄严承诺。大会前召开了几次准备工作会议,我参加了其中的一次,随后又参与了大会的全过程。在准备会议上,以及在大会上从有些国家的代表发言中了解到,有些国家己经基本上实现了“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总目标。因此人居大会提出的目标要求,既是各国政府应这该承担的责任,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要求。人居大会后,我国党和政府随即提出了“住有所居” 的总目标,与联合国的提法属于同义语。既然当年对联合国的会议要求作了庄严承诺并提出了同义语的口号,就应借助这一巨大的推动力,推动我们认真地审查我国房改目标是否得当,是否应该把目标改为实现人居大会“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要求。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把这样重要的要求束之高阁。我国在其后发布的房改文件中,都没有再提及总目标这个重大问题。

当然,联合国人居大会在帮助我们接触和认识世界各国的新住房制度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

(五)一个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推动力

1996年和199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分别在两次谈话中,提出了“加快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的要求。这个要求不同于联合国人居大会的提法,但却符合住房商品化的要求。

1994年国发“43号文”发出后,出售公房的步伐比此前有所加快,但仍然不够快。主要原因有:各单位的住房是前些年含辛茹苦建设起来的,要把它卖掉,人们特别是单位领导的思想很难转过弯来;把单位的住房都卖给现在有房的老职工,还有一部分无房职工怎么办,今后要新增加职工又怎么办;现在职工住在本单位的大院里,上下班距离很近,有利工作,如果把大院里的住房都卖掉,今后需房职工都得到院外去解决住房,增加上下班距离,于工作十分不利。……因为有以上列举的很多问题在房改文件中没有交代,各单位的领导心中无底,忧虑甚多,因而对出售公房缺乏积极性。这就出现了,每年各地在房改文件统一要求下,都能出售一批公房,同时在每年新建成的住房中,又有一批变成了公房而进行单位分配。而当年许多搞房改同仁们的认识则是,把能出售的公房都出售而实现住房商品化,是1988年“11号文”规定的房改终极任务,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这一房改任务而奋斗。出售完公房后职工需要住房怎么办?一句话,按住房商品化的要求,到市场上去买。将来会有什么困难和问题现在想不到那样远,到时侯总会有办法。

各城市房改同仁在讨论朱镕基总理的要求时认为,只有加快房改步伐、亦即出售公房的步伐实现住房商品化才能加快住宅建设。因而在1997年,许多城市没有等国务院出台新的房改文件,主动采用了许多“加快房改步伐”的措施。其中还有好几个城市将“11号文”提出的逐步地将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改变为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逐步”要求,改为立即“截断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断然措施,并付诸行动。许多城市的积极行动,掀起了一个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的新高潮,并成为把房改推向了一个新阶段的强大动力。

(六)另一个新的认识逐步在国内传播

在开展房改的进程中,以考查住房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出访团不断增加,由于访问的对象多是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国家,总会带回来一些对这种新住房制度的认识在国内传播。例如,1992年我与林志群同志联名发表了一篇介绍美国住房制度的文章,但内容只是介绍了美国的主要做法,连住房分类供应这个总名称都没提。后来我曾两次出访美国,都带着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其中一些不大明白的地方,询问美国的专家,从而有了较多一些的了解。再加上参加联合国人居大会了解的情况,1997年我再次发表了一篇介绍美国住房制度的文章,宣传这一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合理性和优点,并建议在我国推行这种住房制度(缺陷仍然是没有说明其制度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在讨论房改问题的会议上,也有同仁介绍了与美国住房分类供应大同小异的新加坡住房分类模式(注:最后23号文采用的是新加坡分类模式)等。这都说明,向国内介绍国外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份量在不断地增强。

四、我国房改的第三阶段

1998年7月3日,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即“23号文”。从此,我国的房改进入了第三阶段。产生“23号文”的历史背景之一是,1997年许多地方提出加快出售公房的步代、尽快完成住房商品化房改任务的要求。因此,文件把住房商品化列为房改的指导思想,并提出继续完成出售现有公房的任务。产生“23号文”的另一历史背景则是,现代住房制度的合理性和优点已取得了一些同仁们的共识,因而把房改后应该推行住房分类供应新制度写入了文件。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含有一定社会保障的经济适用住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含有较多社会保障的廉租屋。这是一个以社会保障住房为主结合适度商品房的制度,是一个以解决好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为重点的住房制度。把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写入文件,是“23号文”最重大的成绩,也是我国房改最重大的成绩,因为它指出了我国房改要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当时人们(也包括我在內)并未发现把两者写在一个文件內有何矛盾之处。为什么长期不能发现这矛盾?主要是人们认为,“23号文”的正确性已被公认,勿须再去研究其是否有问题。只有我这个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房改问题的人,因为房改后迅即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使我产生疑问,推动我继续研究这个问题。由于个人孤军奋战,而且要否定自己已经形成的许多旧理念,困难实在太多。因而足足花了25年的时间,直至2013年才弄明白了,住房商品化制度是20世纪许多国家房改摒弃的旧制度。

“23号文”既要求继续推进住房商品化制度,又要求推行现代住房制度。是在当年极为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要求同时推行两个极其矛盾制度的一个极为特殊的文件。两个极其矛盾的制度不可能和平共处,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矛盾斗争。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就会出现其中一个制度压倒另一个制度而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

(一)住房商品化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既然“23号文”决定要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从此以后的工作,就应该把重心放在推行新制度上。但因从1980年启动房改开始,一直宣传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方向。将近20年的思想渗透,使它形成了十分强大的习惯势力。因而在执行“23号文”的过程中,它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是:其一,“23号文”发出后,大大加快了出售公房的步伐。截至2000年,已经把城镇中可以出售的公房全部售出成为私房,完成了1988年11号文提出的实现住房商品化的任务。其二,“23号文”发出后的头两三年,有些城市建设了几百套保障房,完成了宣传任务就按兵不动,其后也进度迟缓,直到2007年,年建设的保障房只占年建房总量的5%左右,年建设的商品房却占年建房总量的95%左右,说明当时仍然在货真价实地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需要指出。正因为那些年建设经济适用住房数量很少,受不到城市政府的重视而放弃管理,因而不断地出现经济适用住房“三失控”(套型、价格和供应对象)问题。许多媒体对经济适用住房出现的问频频曝光,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人提出取消经济适用住房的要求。其三,后来人们对这个问题逐步地有所认识,并从2008年开始,较多地增加了保障房的建设量,说明现代住房制度正在矛盾斗争中逐步地扩大所占的比重。但据前几年住建部领导的预计,到今年(2015年)底,保障房的覆盖面,只能占居民总户数的20%左右。它说明,现代住房制度的前进步伐还不够快。直到今年,住房商品化制度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里要强调指出,把可以出售的公房全部售出变为私房,当年被认为是“彻底革命”实现住房商品化任务最重大的成就。而现在看来,它却是我们在房改进程中下出的最大“昏招”。因为“23号文”已决定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其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保障房的建设,争取用不太长的时间实现保障房对中低收入者的全覆盖。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住房制度,是与英国最初采用制度相同的一种“不够成熟”的现代住房制度。到1998年,住在公房中的居民占城镇居民总数的60%(注:在房改进程中已卖掉一部分公房,但未发产权证),这是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建设保障房强大的物质基础。在“23号文”发布后,如果有一个明白人能提出,公房仍可继续用原价出售,但要宣布出售的统统都是共有产权的保障房,并纳入保障房机制运行。在房改过程中已经售出的公房,在发房产证时也宣布出售的是保障房。实行这一办法,到2000年把可以出售的公房全部售出后,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就会达到60%,必将大幅度地加快建立健全新制度的步伐。可惜当年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认识,而是坚持彻底推倒旧制度的理念,包括彻底卖掉旧制度所建公房的理念,从而“理直气壮”地把可以出售的公房售出,使之全都变成私房。然后,只能从零开始再去建设保障房。现在看来,这一“昏招”之大,是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文字来形容的。

(二)推行住房商品化产生的推动作用

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实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曾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推行住房商品化,在开初一个阶段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房改30年)我曾把1998年“23号文”以后推行住房商品化12年产生的推动作用,归纳为以下8条。

1.12年来,我国的住房投资,以每年百分之十几至二十几的高速度增长。它有力地证明,推行住房商品化,发挥了推动住房“生产力”大发展的作用。

2.这些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8—11个百分点,其中有1—2个百分点来自房地产业,而住房投资占房地产投资的60%—70%,占据房地产业的主体地位。它也有力地证明,住房建设的高速度增长,对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3.12年来,我国城镇每年建设住房多为五六亿平方米。许多城市新建的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比此前城市拥有的房地产总量高出五六倍,使得许多城市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4.这些年许多城市的财政收入,有40%甚至更多一些来自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为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做了大贡献。

5.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6.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增加了大量就业人口。

7.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18平方米增至2008年的28平方米以上,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1%,大幅度地提高了居住水平。

8.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较好地发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热点作用。在2003年的一个国务院文件中指出,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住房建设投资迅猛增长需要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我国确实有巨额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其一,广大居民过了50年的住房紧缺日子,其中还有相当比重的无房户,只要条件稍好一点,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攒钱买房。因为人数众多,就形成了一笔很大的资金。其二,我国城镇不到20%的富有者,却拥有80%以上的私人资金。他们的钱存入银行因为负利率会不断贬值,而买房却因房价上涨很快而能迅速增值。因而高收入者普遍地买了几套、十几套甚至更多套住房。这又是一笔很大的资金。其三,房价不断飞涨产生的高额利润,驱动着社会资金向房地产业倾斜。一方面会招来大量的住房投机,另一方面各行各业中有较多资金的单位,都纷纷兴办房地产企业。对每个新成立的房地产企业注入的资金普遍在千万元以上,上亿元的也不少。这再是一笔很大的资金。

(三)迅即产生不少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不尽人意

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推行住房商品化制度,住房问题与日俱生并与日俱增,直到19世纪形成了“住房灾难”。我国房改后走上住房商品化老路,住房问题也迅即涌现并及时为我国政府所查觉。从2002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我国政府连续发出下列8个宏观调控文件,即:2002年建设部等6部委发出《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还有,2007年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因为它是一个继续部分地贯彻执行1998年“23号文”要求的文件,因而我没有把它归入宏观调控文件行列。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问题。世界各国经济学界把房地产分为住房房地产和非住房房地产两大部分。从投资额来考查大体上各占一半。我国前些年住房投资迅猛发展,投资额要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住房房地产属于四大福利事业范畴,需要政府介入管理并分类给以适当的福利支持。非住房房地产属于一般商品性质,主要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因此,有些国家的政府设有管住房的部门,却没有一个国家设有管房地产的政府部门。主要是两种房地产出现了问题,需要采取不同性质的处理办法。我国的8个宏观调控文件,主要是调控住房问题的,却有6个文件笼统地贯以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名称。它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存在着概念混淆不清和对策混淆不清的问题,这应是宏观调控不尽人意的一条原因。

以上8个宏观调控文件的头几个文件,归纳起来主要指出我国住房(注:文件是写的房地产)产生了以下5大突出问题,即:有的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有的城市房价过高;有的城市住房供应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城市住房投资规模过大;有的城市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后几个文件又增加了住房投资和投机问题,算是6大突出问题。

以上6个问题都讲的是住房问题,只有第5题可能是要与文件的题目相应使用了房地产市场而包括了非住房房地产,但文件的内容却没有提及非住房房地产市场问题。既然推行住房商品化,衡量规模大小只能看市场。而那些年住房一直在市场上畅销,因而文件第4条规模过大的提法既不符实、也勿须政府去调控。因此,宏观调控文件提得比较准确的突出问题是前3个问题加第6个问题,其中最为广大群众关心的是房价问题。由于每次调控文件发出后,房价不仅没有得到平抑反而飞涨,这是广大群众把宏观调控评为很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我对宏观调控的评价也是很不尽人意,但不限于房价飞涨这一条原因,而是还有以下3条更重要的原因。第一,自始至终没有找出最突出的问题。西方国家的住房问题与日俱生和与日俱增,主要是解决不好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的中中和中下群体的住房问题。这是一个涉及人数最多的社会问题。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把它定性为“住房灾难”,就是因为当年的住房问题己经形成了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我国最突出的,也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其中的中中和中下群体的住房难问题。这些年,不少中中和中下群体因住房问题闹出家庭纠纷甚至悲剧;不少中中和中下群体家庭的青年因没有住房谈上恋爱无法结婚而告吹,或者勉强结婚而成了无住房的“裸婚”者。这些,都是影响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定的大事。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在2007年以前的宏观调控文件却没有提到。到2008年,对保障房建设量过少的问题有所查觉,并开始增加建设量。但仍然没有提到这是一个严峻社会问题的应有高度。其后在2010、2011和2013年的宏观调控文件中,根本就没有再提这个重大的问题。因此,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第一个大缺陷。第二,自始至终没有揭示产生各种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走了住房商品化的回头路(可能直到现在有些人才明白)。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第二个大缺陷。第三,自始至终没有找出找出解决突出问题的根本办法。现在已有不少人认识到,根本办法是把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努力实现保障房的全覆盖。这是我国宏观调控的第三个大缺陷。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存在着以上三个带有根本性质的缺陷,把它评价为很不尽人意,是毫不过分的。

顺便指出,到2014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己经超过32平方米。如果能坚持建设中小套型住房为主和每户一套保障房的原则,住房大幅度增加达到人均32平方米的水平,基本上可以实现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的要求。但因前些年建设的住房,120平方米以上套型的住房要占60%以上,这些住房又主要为高收入者、住房投资投机者买走,无助于解决中中、中下群体的住房难。

(四)认识的逐步提高和近些年做出的成绩

为什么房改以后会迅即产生许多突出问题,为什么宏观调控不尽人意,推动着人们去思索,并逐步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都与推行保障房不力有关。例如,2007年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其最为成功之处是把保障房提高到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的高度。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其缺点是,只提到低收入者,而忽视了1998年“23号文”关于保障房要对全部中低收入者全覆盖的要求。它说明提高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这些年不仅认识在不断地提高,而且还在逐步地付诸行动。例如,在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开展棚户区改造(住棚户区的居民中,一半以上是中中、中下收入者),继续加快廉租屋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都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中央财政开始注资支持困难地区的保障房建设,制定廉租屋建设规划和“十二五”建设保障房规划等,更是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从2008年至今(2015年)在发展保障房问题上取得的成绩,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与此前相比,确实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这是宏观调控不断改进所取得的实绩,也是人们认识逐步提高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由于预计到2015年底我国保障房的覆盖面只能达到20%,这个成绩与“23号文”保障房对中低收入者全覆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要我们继续为之艰苦奋斗。

五、下一步深化房改的几点意见

(一)统一认识

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不了解世界各国住房制度的变迁和走势。误把世界各国所摒弃的、也是新中国所摒弃的住房商品化制度,定为房改的发展方向。虽然在1998年的“23号文”中提出了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正确决策。但因住房商品化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造成我国在应该推行新制度的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仍然让住房商品化占据了主导地位,致使我国的房改走了一条大弯路。

为此,必须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大家认识到:为什么我国住房领域会产生许多突出问题,为什么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中中、中下群体的住房难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根本原因是走上了住房商品化的回头路。只有坚决摒弃住房商品化的老路,才能使我国的房改在加快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正路上阔步前进。

(二)纠正房改的目标

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房改文件,即1988年国务院发出的“11号文”,把房改的目标定为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这个目标影响了我国房改直至今日的全过程,也是走弯路的全过程。现在转变了认识,应把解决好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作为我国房改的目标。这一提法,也就是联合国提出的“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我国提出的“住有所居”的目标。

(三)坚定不移地推行“23号文”确定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

对高收入者供应商品房,对中低收入者供应保障房,对最低收入者供应廉租屋。推行这一制度的现阶段任务,是要用不长的时间做到,广大中中和中低收入群体能够买(租)得到和买(租)得起相应的保障房。

推行这一制度的现阶段主要措施是,每年建设的保障房要占总建房量的绝大比重(注:新加坡的经验是每年建设的保障房要占总建房量的70%—85%,德国则是占50%以上,主要是两国的基础条件不同。我国的基础条件如何,每年建设保障房以占多大比重为宜,希望主管部门仔细算清楚)。由于这些年推行住房商品化的确给今后大比重建设保障房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因我国已经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加上下一步在深化房改中,会用法律规定采取中央政府、省政府、城市政府、单位(单位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居民共同负担的办法,完全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实现每年大比重地建设保障房的任务。

与此同时,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加人民的收入,特别是要着重地增加中低收入者居民的收入。这是让广大中低收入者买(租)得到和买(租)得起相应的保障房的另一重要环节。

(四)妥善解决相关问题

较长时期让住房商品化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了许多困难问题。诸如:土地财政问题;银行住房建设贷款利率过高的问题;对住房建设乱收税费的问题;大套型住宅比重过大的问题;不少人拥有多套住房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要在深化房改中,经过认真研究拿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并载入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中。

(五)安排好下一步的两个扩展

一是城镇的保障房,要逐步向无城市户口的长住居民、特别是长住农民工的中低收入者扩展;二是要把农村住房问题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逐步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农村情况的住房制度,努力提高农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

(六)坚持质量第一

树立“百年住宅”的方向,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注重住房的低碳、节能、减排、省地、抗震和环保,不断地提高住房,特别是保障住房的质量和水平。

王春敏/责任编辑

作者:包宗华

第4篇:教育宝宝幼儿吃饭儿歌35首

教育宝宝幼儿吃饭儿歌35首

孩子不好好吃饭总让父母很“头痛”,如吃饭不坐好、经常掉饭粒、只吃肉不吃菜、边吃边玩……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建议父母通过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儿歌来引导孩子好好吃饭。

1、吃饭:吃饭时,坐坐好,手拿勺,碗扶牢,细细嚼,慢慢咽,一口一口全吃掉。

2、吃饭啦:吃饭啦,一口饭,一口菜,饭菜吃完啦!你胖啦,我胖啦,大家都胖啦!

3、好宝宝,吃饭了,小饭碗,手扶好,小勺子,快拿好。绿青菜,红大虾,啊呜吃个饱。

4、吃饭坐端正,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一口一口往下咽,不剩饭菜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

5、大米饭:大米饭,喷喷香,小宝宝,来吃饭。吃得饱,长得胖,不把饭粒掉地上。

6、宝宝吃饭:小宝宝,坐坐好,妈妈盛饭喂宝宝。细细嚼,慢慢咽,宝宝吃得直叫好。

7、小花猫自己吃饭:小花猫,吃饭啦,扶好碗,拿好勺,吃青菜,吃鱼虾,吃的香,吃的饱。

8、右手拿勺,左手扶碗,身体坐直,两腿并拢,一口饭一口菜,宝宝吃得好,干净又安静。

9、吃饭歌:小饭碗,扶扶好,小调羹,拿拿牢。一口一口自己吃,一口饭、一口菜。

10、吃饭不要喂:娃娃比我小,吃饭要人喂,我比娃娃大,吃饭不要喂。

11、样样东西都要吃:白米饭,我要吃。红烧肉,我要吃。绿青菜,我要吃,样样东西都要吃。

12、吃饭喽 :吃饭喽,吃饭喽,大家吃饭喽。一大口,一大口,饭菜吃完了,你高喽,我高喽,大家长高喽!

13、吃得干净真正好:小饭碗,扶扶好,小调羹,拿拿牢。一口一口自己吃,吃得干净真正好。

14、进餐:小餐桌,已摆好,大家搬椅做桌旁,一口饭,一口菜,不洒不掉全吃光。

15、进餐(餐后):小手绢,四方方,拿起它,擦嘴巴。一二三,左右擦,嘴巴乐得笑哈哈。

16、进餐:进餐前,洗净手。打喷嚏,遮住口。轻轻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饭。

17、进餐:右手拿勺,左手扶碗,两腿并并好,身体往前靠,一口饭,一口菜,宝宝吃得好。

18、进餐:小小勺,真灵便,握在右手中。一手拿勺,一手扶碗,不撒不漏,送到嘴边。

19、吃饭:

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调羹,左手扶着碗。

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

20、大拇指、食指、中指一起捏住勺柄,另一只手端碗,一勺一勺送入口中,椅子放平,身体坐正,靠近饭桌,饭菜、汤要交替吃,不让饭菜撒落在地上、桌上和衣服上,碗里的饭菜要吃干净。

21、进餐:

吃饭前,洗净手,爸妈忙,应等候,不挑食,不霸食,闭嘴嚼,慢慢吃。

爱粮食,不浪费,有好菜,敬长辈。吃饭后,擦净嘴,漱清口,椅放回。

21、进餐:

白米饭,热腾腾;红烧肉,喷喷香;青青菜,营养高;豆腐汤,味道好;

左手——拿碗,右手——拿勺;看我宝贝真能干,一口饭, 一口菜;

吃的快,吃的香,比比看谁长得壮!

22、进餐:进餐前,手洗净,入座时,动作轻,细细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饭。

23、爱惜粮食:自己吃,不用喂,吃干净,不浪费,爱粮食,惜食物,粒粒米,皆辛苦。

24、不挑食: 小朋友,在成长,若挑食,缺营养,瓜果菜,都品尝,食五谷,身体棒。

25、进餐歌:

小椅子,放放好,上面坐着乖宝宝。

不东瞧,不西看,一口菜来一口饭。

青菜、萝卜、豆腐汤,宝宝样样都喜欢。

26、好宝宝吃饭了,小饭碗手扶好。小勺子快拿好,绿青菜,红大虾。凹呜凹呜吃个饱。

27、宝宝吃早餐:小宝宝吃早餐,椅子小手都放好。吃早餐,身体好。

28、进餐歌:

要做文明好宝宝,就餐礼仪不能少。

0 网址: 开心树儿歌网

筷子勺子不乱敲,讲话嬉笑就不好。

不挑食也不剩饭细嚼慢咽肠胃好。

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29、吃饭不挑剔:吃饭不挑剔,小羊爱吃草,小鸡爱吃米, 小兔爱吃菜,小猫爱吃鱼。 我是好孩子,吃饭不挑剔。

30、啊呜啊呜吃得香:小兔自己吃萝卜,啊呜啊呜吃得香;小猫自己吃小鱼,啊呜啊呜吃得香;小狗自己吃骨头,啊呜啊呜吃得香;宝宝自己来吃饭,啊呜啊呜吃得香。

31、吃饭歌:小兔兔,吃饭罗,洗小手,高高坐。爸爸来,吃馍馍,妈妈来,吃肉肉;我吃青菜又吃肉,又吃馒头又喝粥。吃得快,真不错,小兔兔一家真快活!

32、吃饭:小花碗,口儿圆,大花盘,扁一扁,一个装满菜,一个装满饭,小朋友,围桌边,细细嚼,慢慢咽。不挑食,不浪费,妈妈夸,爸爸赞。吃饭了,坐坐好,小心吹,别烫着,细细嚼,慢慢咽,多喝水,身体好。

33、吃饭不挑食:米饭白白馒头香,窝头尖尖面条长。萝卜白菜营养好,吃得多来长得壮。我们吃饭不挑食,爸爸妈妈都夸奖!

34、吃饭歌:吃饭时,坐坐好,小脚放在桌子下,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一口饭一口菜,不挑食不浪费,吃的干净吃的饱。

35、比吃饭:快来瞧,快来看,两个娃娃比吃饭。鼓着腮,瞪着眼,咕噜咕噜往下咽。没嚼细,没嚼烂,消化不了怎么办?肚子胀得滚瓜圆,哎哟哎哟进医院。

1 网址: 开心树儿歌网

第5篇:

上一篇:台湾自由行手续下一篇:成长路上洒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