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科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机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急诊外科危机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急诊外科危机管理论文 篇1:

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的风险管理

【摘要】 目的:为有效降低急诊外科风险发生率,提高急诊外科诊疗质量。方法:对急诊外科高风险患者进行风险管理,并与常规管理对比研究,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制定并落实风险管理措施。结果:对照组发生医疗纠纷23例,实验组发生医疗纠纷4例,其百分比分别为2.3%,0.4%,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能明显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 急诊科; 风险管理; 医院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0.075

随着社会交通,建筑、娱乐的发展,急诊外科伤病员人数日渐增多,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故此急诊外科伤病员及亲属在急诊科就诊时常显急躁、冲动,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导致医疗纠纷和伤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使医护人员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故此在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指对伤病员及其陪护者、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干预的过程[1]。通过对本院急诊外科1年时间患者的统计,本院急诊外科高风险病种按病因分类分为车祸伤、高坠伤、斗殴3类。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分别进行常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共,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对照组男586例(58.6%),女414例(41.4%);年龄4~82岁,平均46岁;车祸伤711例(71.1%),高坠伤104例(10.4%),斗殴伤185例(18.5%);面部外伤90例(9.0%),失血性休克34例(3.4%),脊柱四肢骨折229例(22.9%),胸部外伤202(20.2%),单纯软组织损伤65例(6.5%),腹部外伤128例(12.8%),脑外伤201例(20.1%),其他损伤51例(5.1%)。实验组男612例(61.2%),女388例(38.8%);年龄5~79岁,平均38岁;车祸伤688例(68.8%),高坠伤112例(11.2%),斗殴伤200例(20.0%);面部外伤102例(10.2%),失血性休克40例(4.0%),脊柱四肢骨折217例(21.7%),胸部外伤162(16.2%),单纯软组织损伤82例(8.2%),腹部外伤150例(15.0%),脑外伤184例(18.40%),其他损伤63例(6.3%)。

1.2 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就诊模式对伤病员进行常规管理。

1.2.2 实验组

1.2.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1)科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骨干,其中包括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和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做到明确职责分工,保持通畅的联系方式。(2)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完善院前、院内急救流程。(3)由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启动风险管理预案。

1.2.2.2 院前急救风险管理 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详细记录相关信息,立即启动风险管理抢救预案,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安排抢救工作,缩短出诊时间,120救护车在3 min内出诊,医务人员准备好药品、外固定材料、担架、氧气袋、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急救物品,在第一时间给伤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充分的知情告知。急诊科与出诊医疗人员保持联系,了解现场伤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科室等)调整抢救方案,以便做好院内抢救和接收伤员的人力、物力准备。

1.2.2.3 院内急救风险管理 成立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分成风险管理救护员、抢救员、协助员。风险管理救护员负责中度伤、轻度伤的救治,病情观察,陪检,将伤员转运至住院部或手术室;风险管理抢救员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风险管理协助员负责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联系家属、维持秩序、畅通通道、完成医疗文书和知情告知书的书写和签署及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补充抢救治疗物品,做到既分工,又紧密合作。

1.2.2.4 注重急救过程中护理工作 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给予患者一个温馨、和谐、高效的就医环境,维系“绿色通道的畅通”,一切工作以抢救患者生命为目的。

1.3 观察指标 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不愿接受调查的视为不满意(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技术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满意度提高了13.6%,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医院急诊科主要模式:(l)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2)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其余由住院部医护人员定时轮换;(3)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各科负责各科急诊。急诊工作的特点: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相关文献报道,急诊科比医院其他科室更容易外发医疗纠纷,医疗风险更大,工作人员遭受职业暴力更频繁[2-5]。本院急诊科室属于半独立型,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行常规管理的时候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30%,半年总共发生23起,平均每月就有3.8起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高,对照组共有163例患者对服务不满意,满意度只有83.7%。当采用风险管理办法后本院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上,对如何防范风险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6]。

3.1 高风险原因分析 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7],即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要预防风险发生,必须弄清楚风险危险因素。目前将急诊科风险,分为医疗风险和非医疗风险。本院急诊外科主要有3类高风险患者。(1)车祸伤:医疗风险,随着我国交通日益发达,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车祸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最大威胁[8]。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由于车祸伤患者涉及第三方,容易出现经济纠纷,患者方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和医院发生纠纷,第三方也因为经济问题和院方发生纠纷。(2)高坠伤:医疗风险,同样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部分患者伤情严重,医疗花费大,部分患者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用,患者家属可能出现不能理解,发生医疗纠纷。(3)斗殴伤,医疗风险,斗殴患者,特别是斗殴所致刀刺伤,患者受伤严重,部分合并失血性休克,可能出现抢救无效死亡,此类患者大多数年纪较轻,患者家属一时无法理解,认为患者死亡是医方造成,从而出现纠纷。非医疗风险,此类患者存在第三方,当患者家属和第三方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可能将矛盾转移向医院。患者在斗殴过程中和斗殴后,情绪激动,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对治疗不配合,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可能。

3.2 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组织 首先医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医院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安全、减少医院额外资源消耗都是非常必要的。依靠发生差错和纠纷后的事后处理不仅无益于患者就诊,也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支出,更会影响医院的声誉。条件成熟的可以单独设立医院风险管理科,条件不成熟的可以由医院办公室或者医务科牵头实施。本院急诊科成立风险管理急救组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 急诊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及保障措施 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制定各种策略去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保障措施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用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医院或医师以缴纳一定保险费为代价换取保险公司对其医疗风险承当风险责任,是医疗风险处理的高效方法和主要趋势[9]。

3.4 急诊科规避风险的管理策略

3.4.1 保证急诊流程畅通 保证急诊流程通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救护人员;提高护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合理布局,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充分的医患信息沟通和知情告知也是规避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

3.4.2 树立风险意识 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过程中风险无时不在,必须随时具备风险意识,只有做到了这点,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冷静应对风险。可通过全科医学社区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临床医生扩大知识面,增进沟通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病患需求,为今后医疗工作中规避风险打下基础[10]。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正确判断医疗风险,正确理解危机管理,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

3.5 重视风险管理 任何医疗机构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医疗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组织、行业的有序发展。风险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实行风险管理能明显减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

[2] Ryan D, Maguire J. Aggression and violence-a problem in Irish Accident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s?[J]. J Nurs Manag,2006,14(2):106-115.

[3] Kowalenko T, Walters B L, Khare R K, et al. Workplace violence: a survey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in the state of Michigan[J]. Ann Emerg Med,2005,46(2):142-147.

[4] May D D, Grubbs L M. The extent, nature, and precipitating factors of nurse assault among three groups of registered nurses in a regional medical center[J]. J Emerg Nurs,2002,28(1):11-17.

[5] Henson B. Preventing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criminology theory[J]. Violence Vict,2010,25(4):553-565.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34.

[7]陈伟强,王晓杭.市场条件下医院新经营策略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5,9(2):25.

[8]施建红.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18.

[9]陈泳.医院经营战略选择的外部环境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3(19):80.

[10]印爱平,李会廷,胡承明,等.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研究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0,23(1):92-94.

(收稿日期:2013-03-11)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唐仕明等

急诊外科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机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5月至 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诊科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有助于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护理质量;护理安全

由于急诊科就诊患者病情紧急,使得护理人员工作风险较高且任务繁重,而部分急诊科护理人员因缺乏一定的应急能力,同时可能在专业素质方面不强,从而影响该科室的护理质量[1]。护理危机管理是指护理人员对于出现的危机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与管理的方法,进而降低或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危机管理模式对急诊危机事件的发生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急诊科患者8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47例,女33例,患者就诊时间为2-23h,平均就诊时间(13.5±3.6)h,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9.8±5.8)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及观察组(40例)。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积极抢救,加强监护与巡视,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立即进行抢救。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急诊科危机管理模式,包括以下3个部分。危机前预防控制:①规范护士病历书写,严格按护理操作规程执行;②先对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救治,加强护患沟通;③需加强护理危机意识,对护士进行危机管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④制定急诊护理危机应急预案,护理管理人员需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组织急诊护理危机管理小组,需冷静处理,尤其是对高龄、病情危急或以往对急诊服务不满意的患者,需采用腕带进行标识;⑤把控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护理相关操作,学习相关抢救技能与专业知识。⑥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护士需加强学习,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及独立评估、分析病情的能力,积极配合其他医护人员的操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方针,通过个体化及全方位的护理干预,为病人进行舒适护理,遵医嘱进行疼痛管理。⑦针对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的交流渠道,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另外,邀请资深护士定期为年轻护士讲授急诊手外科的照护措施、注意事项以及沟通技巧。鼓励护士学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缓解护患之间的紧张氛围。

1.2.3 危机后评价处理完危机事件后,护士需努力协调护患之间的关系,消除因危机所致的不良影响,使病人及家属的情绪得以平复,并努力发动家属的配合与支持力度。与此同时,护士需将本次事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必要时应予以警示,从而强化护士应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病人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掌握轻重缓急,缩短抢救时间(A);危机意识和应对策略(B);掌握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清楚地记录病情(C);护士规范的语言和恰当的态度(D);护士越职操作(E)。

1.4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常会面临危机事件,而临床工作中有许多潜在危险因素造成急诊危机的发生,急诊科危机事件发生后,护理人员不同的方式的解决问题,同时给医院带来了不同的结果;急诊护理人员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应及时处理,可预防危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2]。常规护理注重症状管理,易忽视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因为急诊科的特殊性,要求救治在短时间内完成,无形中增加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良好氛围的构建是保证各项诊疗程序有序进行与开展的前提,只有以规章制度作为引导,才能使医务人员在各项操作中保持慎独思想,避免相关危险事件的发生[3]。另外,通过帮助医务人员构建危机管理理念,使其对诊疗前、诊疗中及诊疗后的具体危险事件进行全方位剖析,构建系统及全方位的理论知识体系,利于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管理。其次,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可以避免因操作生疏所致的不良事件,使病人在诊疗期间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护理安全感,并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护理质量的提高,与持续开展的理论与技能培训密切相关。培训过程中应注重风险意识培养,考虑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因素,使护士不论在培训或实操中均能全面应用危机管理模式,进而提高护理安全感[4]。以往护理中因未沟通态度较差、交接班不清楚等都会引发危机,造成患者或家属不满,甚至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从而引起信任危机,此时就需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而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注重护理人员与患者、上级部门沟通,可以更有效的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急诊危机管理模式有助于能提高其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

参考文献

[1]震森,罗翠芳,唐昌盛,等.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7,7(13):142-144.

[2]陈丹玉.优质护理对急诊外科施行清创缝合患者的应激反应、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7,23(15):144-145.

[3]吴晖.损伤控制及护理配合在急诊外科腹部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8,21(6);153-155.

[4]刘敏,荣燕,翟飞飞,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4.

作者:王艳花

急诊外科危机管理论文 篇3:

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NIHSS及GCS评分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討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昏迷(GC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外伤急救模式,设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急救时间、NIHSS及GCS评分、预后、转运意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急救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结论: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缩短急救时间,预防意外事件,改善预后,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 危机管理 外伤急救模式 急诊颅脑损伤 NIHSS GCS

Effect of Crisis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rauma Emergency Mode on NIHSS and GCS scores of Patients with Emergency Craniocerebral Injury/LIU Yup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01): -174

[

[Key words] Crisis management Trauma emergency mode Emergency craniocerebral injury NIHSS GCS

First-author’s addres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annan Medical College, Ganzhou 341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01.042

颅脑损伤是导致青壮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以便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对患者实施外伤急救模式时,通过科学、规范的急救方案,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救治[1]。危机管理是针对危机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可对患者高危因素进行有效评估,并实施合理防范[2]。通过危机管理可使突发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应对,是一种预防处理方法,可使患者最大程度减少因灾害而受到的影响,可使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处理,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3]。本研究选取96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探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NIHSS及GCS评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與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外伤急救模式,设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8例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设为观察组。(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诊断为急诊颅脑损伤。(2)排除标准:①重大创伤;②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③生命体征弱。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外伤急救模式,建立急救小组,明确成员职责,对组员实施培训考核后上岗。接到急救电话后于5 min内出诊,在接到患者后及时评估,予以现场处理。及时通知院内急救,对重症颅脑损伤予以绿色通道。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入危机管理模式,具体如下:(1)建立危机管理小组,组员均掌握颅脑外伤急救措施。加强小组成员针对颅脑外伤急诊方面的安全风险宣教,提高其危机意识,加强预防,做好急诊物品准备。(2)制定危机预防措施,制定急诊颅脑损伤危机管理方案,建立健全急诊颅脑损伤救治流程,并实施救治应急演练。加强急救物品管理,做好定位、定人、定量、定期,以便及时补充物品,确保用品均安全合格。根据既往急诊颅脑损伤相关资料,将急诊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予以分类分项,并针对危机管理预案,加强院前、院内、护理交接管理,确保救护车能在第一时间向急诊科报告患者情况,使之做好院内准备,便于患者得到针对性急救。加强意外事件预防管理,制定危机监测及预警制度,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合理调整,确保患者在急救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危机管理,能够及时处理危机事件。(3)危机后期管理,当危机事件得到有效处理后,应对急诊颅脑损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分析,并采用合理预防干预措施,避免类似危机事件。对管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急救流程得到有效完成。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3.1 急救时间 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

1.3.2 神经功能缺损及昏迷程度 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估。NIHSS评分总分0~42分,0~1分:正常或接近正常;2~4分:轻度卒中;5~15分:中度卒中;16~20分:中-重度卒中;21~42分:重度卒中[4]。GCS评分按睁眼反应(1~4分)、语言反应(1~5分)、肢体反应(1~6分)进行评分,15分:意识清楚;12~14分: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中度意识障碍;<9分:昏迷[4]。

1.3.3 预后 痊愈:未出现后遗症;良好:存在轻度缺陷,有效恢复,生活保持正常;轻残:能独立生活,经保护可正常工作;重残:肢体显著功能障碍,经由他人照顾下生活;植物生存:生存反应非常小;死亡[5]。总有效=痊愈+良好+轻残。

1.3.4 转运意外事件 包括心搏骤停、呼吸困难与窒息、管道移位或堵塞、急救物品不全、送错部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3~58岁,平均(42.56±2.36)岁;车祸43例,高空坠落4例,跌倒1例。对照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3~57岁,平均(42.52±2.35)岁;车祸42例,高空坠落4例,跌倒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观察组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急救前后NIHSS与GCS评分比较 急救前,两组NIHSS与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急救预后比较 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7.08%(χ2=7.207,P=0.007),见表3。

2.5 两组转运意外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08%,低于对照组的18.75%(χ2=7.144,P=0.008),见表4。

3 讨论

颅脑损伤实施急诊120急救,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中,需在完成病情评估后及时联系神经外科医师,确保患者进入院内及时得到抢救,并对患者院前、院内等整个转运过程进行监督,使患者能及时有效抢救,可避免相关检查、会诊等延误急救时间[6]。实施外伤急救模式,可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通过急救流程进入医院治疗,可预防因收费、检查等环节导致患者就诊时间延长[7]。在此过程中,神经外科医师可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避免会诊、交接等环节出现延误,使患者能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8]。通过外伤急救模式的应用,可使患者得到连续的救治措施,急救现场通过神经外科医师评估后,可对患者病情有初步了解,并能在首次面诊时,及时评估患者病情,通过检查,可了解其病情变化[9-11]。需手术治疗时,应提前联系好手术室,确保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及时得到麻醉处理,神经外科医师可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11-13]。急诊绿色通道的应用,可使患者在急救中更快速得到治疗,避免错失治疗最佳时间。

经研究可知,观察组院前急救、急诊救治、辅助检查时间及受伤至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知,观察组采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与对照组单纯采用外伤急救模式相比较,可使患者更为快速地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其神经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有效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对患者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危机管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方法,在应用中,需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预先评估,根据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合理预防措施,有效预防危机事件发生[14-16]。危机管理模式在实施中,属于一种超前管理,在危机事件未发生前,对其防患于未然。通过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使危机损伤明显降低,对患者预后改善具有明显促进作用[17-18]。危机管理模式具体使用中,应通过建立危机管理小组,确保成员均详细掌握急诊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危机事件,提高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使之能够在对患者进行救治时,按照对应流程进行危机管理,在提高患者抢救效率的同时,可预防危机事件发生[19]。按照危机管理模式,应确保急救相关用品完善,根据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制定对应预防处理措施,可对整个患者急救流程实施危机评估,掌握患者危险事件发生因素,并及时采用处理措施,有效避免危机事件发生[20]。通过危机管理模式,可使整个抢救流程衔接更顺利,在各个救治阶段,可及时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及快速反应,確保患者得到有效抢救。

总之,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应用于急诊颅脑损伤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昏迷程度,缩短急救时间,预防意外事件,改善预后,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恩離.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20):3824-3825.

[2]赵小英,王君芬.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模式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NIHSS及GCS评分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11):1817-1818.

[3]谭莹.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9,4(10):183-185.

[4]陈美芳,吴月峰,黄春华.危机管理模式结合传统外伤急救护理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应用效果[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4):693-695.

[5]贾敏,易继涛,王从平,等.急诊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创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及预后影响[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9,7(5):317-319.

[6]马晓莉.危机管理结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模式在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21):1975-1977.

[7]杨小丽,姜丽娟,顾玉慧,等.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104-107.

[8]王倩,朱春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9):1225-1228.

[9]李艳君,郭凯,姜秀霞.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0,8(8):455-456,462.

[10]杨小丽,姜丽娟,顾玉慧,等.基于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院前急救护理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急救效率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3):324-326,330.

[11]陈奕菲,张春鹏,王慎安,等.医联体模式下院前急救联合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6):180-181.

[12]刘伟明,吴毅滨,薛力山.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279-280.

[13]焦国英.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时间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6):27-28,125.

[14]丁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对策与护理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7):3921-3923.

[15]胡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化用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7):218.

[16]陈华莹,陈同,洪景车,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改良大骨瓣减压术中采用渐进减压对神经功能、远期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9,35(1):81-85.

[17]李雪芳.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一体化急救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9):131,134.

[18]丁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对策与护理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27):3921-3923.

[19]郝亚兴.改良急救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9,18(4):56-58.

[20]张琴.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治疗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与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7):111-114.

(收稿日期:2021-02-26) (本文编辑:程旭然)

作者:刘玉萍

上一篇:体育调查报告(通用3篇)下一篇: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