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在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同志们:

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开学典礼,今天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我受总政干部部朱福熙部长委托,对培训基地揭牌和培训班开训表示热烈祝贺!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军队建设的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管理企业单位,表示崇高敬意;向即将从“战场”走进“市场”参加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的战友们,表示诚挚问候!

军转培训工作是军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军队转业干部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近些年来,为建立具有鲜明特点的军转培训制度和体系,推进军转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国务院军转办做了大量工作。在清华大学建立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开办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是探索依托知名院校资源培训军队转业干部的有益尝试。今天国家人事部何宪副部长、清华大学汪劲松副校长亲自到会讲话,中央组织部、国家财政部有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和开学典礼,充分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参训人员是一个巨大鼓舞。

刚刚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了全面部署,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知识更新很快。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发展,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里,我想与参训战友们讲三句话:

第一,要倍加珍惜机会。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特别是到企业单位工作,首先面对的挑战是从一个熟悉的领域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从一个习惯的环境到一个生疏的环境。为帮助大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岗位要求,顺利实现由军队干部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转变,国务院军转办筹办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由世界知名学府清华大学承训,中央管理企业单位给予大力支持。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珍惜这一美好时光。

第二,要更加努力学习。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时间不长,为使有限时间发挥最大效益,短时间内塑造大家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清华大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集聚强大师资力量,动用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千方百计提供教学保障。具有送学任务的中央管理企业,克服了年终工作任务繁忙等许多困难,积极为本单位军队转业干部参训创造条件。希望大家把组织的关心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期培训当中。

第三,使命所系,也是特有优势。需要强调的是,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教学地点设在世界知名学府清华大学,培训对象是分配到中央管理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主管单位是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办公室,所以极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大家培训期间注意从政治上思考问题,注重自身言行,遵守培训规定,争做学习和纪律模范,为部队和送学单位争光。

办好这一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是军地双方的共同责任。军队驻京大单位特别是北京卫戍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协助地方做好工作,为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最后,预祝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圆满成功!祝战友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贡献、创造新的业绩!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 震

作者:张超金

第2篇: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服务“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的6.5倍。

(二)教育培训效果和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各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颁布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了一支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部分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成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逐步建立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互相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将带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和国家对农民教育更加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教育培训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工业、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为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3.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形成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和农民远程教育等事业,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努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靠的资源更加丰富、条件设施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壮大。此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也为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开发、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农民群体不断分化、职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不断细化,这些新的变化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不同农民素质结构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3.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原则。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3. 因地制宜原则。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 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得到优化。

——扩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改善结构。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明显改善,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持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学历证书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结构更加协调,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

——提升能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设投入,重点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 广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增强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

2.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草原建设与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3. 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4.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5.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浅显、通俗、形象、易懂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六、重大工程

为确保全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依托,组织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依托条件较好的培训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方法、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

(三)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采用送教下乡、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育质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农业一线生产经营者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两后生”,探索农业中高等教育免试入学、免费教育、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

(四)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教育培训设施,重点改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中央和省、县、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中央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提升县级平台的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提升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五)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专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建立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发展的未来,投入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投入“三农”发展的未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充实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有关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列入执法监督内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支持政策体系,努力将非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畴,使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农民在参加农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3篇:在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同志们:

正当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在水木清华、人才济济的清华校园,第二期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顺利开班了,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基地将隆重揭牌。这是军转工作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全国军队转业干部的一件喜事,更是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创新。在这里,我代表国家人事部,国务院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对全国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首次挂牌,对培训班开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军队转业干部,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把军队转业干部安置的过程,作为向各条战线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文化学校和转业训练班的形式,组织教育培训。1975年邓小平同志支持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之后,亲自倡导军转培训工作,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军转教育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培训机制。从1985年百万裁军到2006年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结束,约有150多万军转干部通过培训,很快适应了地方岗位需要,走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线,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骨干。其中,三年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期间培训了22.4万军转干部,参训率达87.9%。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职业门类越来越多,行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接收安置军转干部的单位,也对军队转业干部的素质和转业要求越来越高。军队转业干部在部队历经多年的培养与锻炼,政治素质过硬,组织纪律性强,管理经验丰富,作风雷厉风行,在很多方面都有自身的优势,但面对人生的重要转折,面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换,面对从军事训练到经济建设的不同任务,还必须有一个学习、提高和再充电的过程。

军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军队转业干部满意,让组织满意,让接受单位满意。要达到这个要求,一要有很好的政策制度作保障,二要能够充分发挥军队转业干部的作用,促进他们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军队干部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是军转安置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给予军转干部的福利。2007年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研究军转工作时,中央领导对加强军转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证明了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军转教育培训工作已成为我们当前一项重要、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二、动员一切力量,支持军转教育培训事业的创新发展

社会教育培训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行业、技能培训层次和质量的大幅提高,对传统军转教育培训的组织管理、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带来了冲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总结各地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我们依托清华大学举办军队转业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并即将开通“军转网络学堂”。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流的高等学府,有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防建设的优良传统,是全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防部首批确定的国防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新世纪新时期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储备基地。我们选定清华大学作为全国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既是看中清华大学一流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也是为了使我们的军转培训工作能够站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创新起步,引导各地以更前瞻的视角、更开阔的思路,紧紧依托军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培训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示范点。现在是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共享的时代。军转教育培训要大发展,必须走培训资源共享之路。

抓好军转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部队的密切配合,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军转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军转培训体系。部队组织也要研究军转干部离队前培训,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考虑选择一批高质量的军队院校作为军转培训基地,发挥军队院校在军队转业培训中的优势和作用。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也可作为军转干部培训实训基地、创业基地,为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服务。

三、珍惜转岗学习机会,争取更大光荣最后,提讲两点希望。

一是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清华大学联合创办这个培训班,2006年已经举办了一次,广大军转干部、军队在职干部以及中央企业都很满意。大家在军营摸爬滚打数十年,在脱下军装的庄严时刻,能够到清华大学学习,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培训班设置的课程,经过清华大学教授和军转培训部门同志反复研究论证,比较符合军转干部实际。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二是要争取更大的光荣。这两年有一本书叫《向解放军学习》,讲述的是如何将军队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管理,看了很受启发。同志们熟悉军队管理概念,通过在清华大学系统学习,要进一步将这些理念融会贯通,提炼升华,并应用于国有大型企业建设的实践中去。保卫国家需要军人,建设国家也需要军人。你们身上承载着党和政府以及军队组织的希望,承载着所有军队转业干部二次创业的梦想,相信大家能够继续发扬军队优良传统,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争取更大光荣!

最后,对清华大学为军转教育培训工作所做的努力,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预祝第二期军转干部企业管理培训班圆满成功,祝同志们培训期间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李 震

作者:何 宪

第4篇:“十一五”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

(人事部 2007年2月9日颁布并生效)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事干部队伍,根据人事人才工作发展需要,结合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大规模培训人事干部,大幅度提高人事干部素质,建设学习型人事部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事人才保证。

(二)总体要求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人事部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工作重点,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部署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人事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

2、坚持学以致用,服务人事人才事业发展。根据“十一五”期间人事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部署,确定培训重点和内容,安排和落实好各项培训,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人事人才事业的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事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人事干部队伍建设实际需要,结合人事干部岗位要求和培训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优化人事干部知识结构,提高人事干部的能力素质,促进人事干部职业发展。

二、工作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根据“十一五”期间人事人才工作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战略任务,加强培训制度建设,提高培训质量效益,五年内把全国人事干部轮训一遍,使广大人事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高素质、专业化的人事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主要任务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加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确政绩观和科学人才观教育,加强党风党纪和反腐倡廉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公务员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人事干部队伍。

2、切实做好全员培训。认真做好人事系统公务员四类培训工作,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和基层公务员培训。领导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其理论水平、执政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基层公务员培训着力提高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依法行政能力。人事系统专业技术干部培训着力更新、补充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根据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及时开展企事单位人事干部培训,着力提高其服务企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人事部每年各举办1期全国人事厅局长培训班、人事人才理论高级研修班、全国市(地)人事局长培训班和基层人事部门公务员培训示范班等。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等制度,确保全员轮训任务的落实。

3、大力开展人事人才业务培训。根据每年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人事人才业务培训主题。深入开展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培训,推进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配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及时组织相关培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人事政策法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和军转安置改革等培训,提高广大人事干部的业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使各级人事干部成为人事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人事部每年制定部业务培训计划和对口培训计划,组织30期左右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班和对口培训班。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制定相应的业务培训计划,普及人事人才业务知识,提高人事干部的业务能力。

4、加强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按照完善人事干部知识结构、提高人事干部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科技、国情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开展办文、办事、办会、外语、普通话、计算机等技能培训,使人事干部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

5、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历学位教育。鼓励人事干部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原则,参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学历学位教育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进一步改善人事干部队伍的学历学位结构和专业知识结构,为人事部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到2010年,市(地)以下人事干部大学本科以上人员比例达到70%。

6、推进人事干部教育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围绕人事人才重点工作,科学设置境外培训项目,有计划地组织人事干部赴境外培训考察,有选择地邀请境外政府人事部门官员、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讲学,促进境外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境外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把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积极为人事干部参加培训创造条件。

(二)健全统筹规划、分级实施的管理体制。人事部负责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制定、综合规划、协调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工作,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归口管理并指导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人事部门负责指导本地区、本部门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人事部门负责本地区人事干部教育培训的综合管理工作,政府各部门内设人事部门负责做好本部门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培训基础建设。建设统一规范、科学实用的培训教材体系,人事部负责编写《人事业务培训读本》等统编教材,鼓励各地开发精简实用的培训专题教材和多媒体教材等。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育培训师资库,实行师资评估制度,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中心和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形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体系。

(四)抓好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培训管理者要深入学习人事人才理论和业务,研究培训理论和方法,探索培训工作规律,提高培训管理水平。人事部举办10期培训管理者培训班。各级政府人事部门也要积极开展培训管理者培训,开发好培训管理人才资源。

(五)确保人事干部培训经费的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加大人事干部教育培训的投入,保证人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加强对培训经费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使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六)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培训内容,深化培训理论研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应用研讨式、双讲式、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培训方法,

提高人事干部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培训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个性化、差别化培训。

(七)实行培训计划备案制度和办班申报审批制度。各省(区、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每年要向人事部报送本地区人事干部培训计划和总结。根据《人事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举办培训班的规定》、《人事部举办培训班审批办法》,人事部各司级单位举办培训班要纳入人事部培训计划,统一审批。各地区、各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备案制度和办班申报审批制度,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5篇: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反腐倡廉建设实际,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为重点,实施全覆盖、多渠道、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岗位职责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位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有效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融入反腐倡廉建设全局,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统筹党性教育与业务培训、国内培训与出国(境)培训、发挥纪检监察培训机构优势与利用其他培训资源等关系,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员培训、分级管理。面向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培训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教育培训秩序,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践确定培训重点、设置培训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深刻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适应反腐倡廉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工作目标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在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脱产培训等方式对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普遍进行一轮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

二、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内容加强理论政策培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纪检监察干部头脑,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培训,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着力提高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本领。加强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教育培训,注重用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培训纪检监察干部,着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着力增强法纪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力。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纪检监察干部,引导纪检监察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

加强知识技能培训。适应纪检监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加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本领,努力培养一批熟悉纪检监察业务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新知识教育培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管理、现代领导科学、高新科技特别是网络信息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二)重点任务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把新任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放在优先位置,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5年内,中央纪委监察部举办4至5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加大市、县两级纪委书记、监察局局长培训力度,2009年,集中开展县纪委书记专题培训;2010年,集中开展市辖区纪委书记和地市纪委书记专题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对本地区或部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安排。5年内,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时间累计应在3个月以上,新任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前或任职后1年内须接受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培训。

纪检监察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培训。适应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的需要,大力开展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培训,抓紧培养一批纪检监察工作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中央纪委监察部每年举办30期左右的专题培训班,培训3000名左右业务骨干。依托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学历教育或举办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适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出国(境)考察培训,围绕廉洁教育、廉政法制建设、监督制约等专题,优先安排关键岗位和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纪检监察干部到国(境)外参加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加强对新录用和选调纪检监察干部的岗位培训,新录用和选调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着眼于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紧贴实际、注重实效,采取脱产培训、在职自学、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措施,实现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干部依法办事、村民选举、村务公开、信访举报、应对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加强城市街道纪检监察干部社会管理、公共资金监管、化解社会矛盾、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

开展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效能监察、厂务公开、治理商业贿赂、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各地区要在5年内将以乡镇纪委书记、街道纪工委书记、国有企业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为主体的基层纪检干部轮训一遍。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5年内举办4期西部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其中2期为少数民族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东部地区要加大与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对口培训。

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紧密结合驻在部门业务工作,以提高有效监督能力、依法执纪办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重点,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的培训。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司局级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脱产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直属机关纪工委的作用,把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纳入部门干部培训计划,作出具体安排。

三、工作措施

(一)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着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牢固树立按需培训、因人施教的理念,努力做到反腐倡廉建设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研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注重对纪检监察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开展调查分析,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深入了解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和派驻机构干部的实际需要,以此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科学依据。扎实推进培训制度、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加强对反腐倡廉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针对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大力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在完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等载体开展培训,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资源利用率。整合干部教育培训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开放、兼容的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纪检监察电化教育的优势,加强电教片、远程教育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组织纪检监察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自学活动。鼓励和支持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职进修、自学、函授等多种途径接受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积极推行干部自主选学,逐步实施菜单式选学、模块化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途径上,为干部提供更多的选择。把实践锻炼作为教育培训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要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实行基础建设与教学同步推进、学历教育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创建一流学院。中央纪委监察部培训中心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形成鲜明的办

学特色。各地区要加强对本级培训中心的管理和使用,注重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培训机构,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合理利用国(境)外培训资源,科学设置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严格培训管理,切实提高出国(境)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整合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促进优质师资资源共享。中央纪委监察部不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注重整合兼职培训师资资源,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的来源结构。纪检监察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动态考核、管理和服务,对考核合格的兼职教师颁发聘书。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到培训机构授课。

加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按照系统构建、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廉政监督等学科为重点,加强对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围绕培训需求,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技能训练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基本框架,进一步形成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中央纪委监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用好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程。

(三)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稳步推进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积极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客观公正、突出重点、重在激励、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考核。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与干部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干部的重要渠道,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的学习表现、考核成绩等情况,要记入培训档案,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积分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纪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干部所在单位要重视并组织实施好本单位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坚持和完善在纪委常委会领导下,宣传教育室主管,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宣传教育室要切实履行整体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加强对培训中心工作的指导,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抓好所管培训对象的教育培训。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配合,认真完成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将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完成。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支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职能部门的建设,保证足够的人员编制,充实必要的工作力量。抓好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动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第6篇: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实施《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实施《2009—2013年

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据监察部网站消息,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颁布了《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强调,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全员培训、分级管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实施全覆盖、多渠道、高质量的教育培训,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规划》指出,要以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纪检监察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为重点,加强理论政策培训、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要牢固树立按需培训、因人施教的理念,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着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不断更新培训课程,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资源利用率;要加强培训机构建设,优化整合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加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为开展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有力保障;要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规划》要求,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整体部署;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完善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职能部门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

2009—2013年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依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反腐倡廉建设实际,以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为重点,实施全覆盖、多渠道、高质量的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适应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岗位职责的要求,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职位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培训需求,有效开展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培训,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融入反腐倡廉建设全局,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的全过程,统筹党性教育与业务培训、国内培训与出国(境)培训、发挥纪检监察培训机构优势与利用其他培训资源等关系,推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全员培训、分级管理。面向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建立健全分级负责的培训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教育培训秩序,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践确定培训重点、设置培训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深刻把握干部教育培训规律,适应反腐倡廉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更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提高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工作目标

从2009年起,用5年时间,在切实加强经常性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脱产培训等方式对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普遍进行一轮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党性修养,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做到对党和

国家无限忠诚、对腐败分子和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

二、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内容

加强理论政策培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纪检监察干部头脑,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培训,突出抓好科学发展观的教育,着力提高保障和服务科学发展的本领。加强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形势任务、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的教育培训,注重用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培训纪检监察干部,着力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着力增强法纪观念,提高自我约束力。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纪检监察干部,引导纪检监察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加强知识技能培训。适应纪检监察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加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内容、业务流程、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本领,努力培养一批熟悉纪检监察业务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新知识教育培训,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管理、现代领导科学、高新科技特别是网络信息等知识技能的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二)重点任务

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把新任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培训放在优先位置,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把握全局、科学决策、开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5年内,中央纪委监察部举办4至5期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加大市、县两级纪委书记、监察局局长培训力度,2009年,集中开展县纪委书记专题培训;2010年,集中开展市辖区纪委书记和地市纪委书记专题培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对本地区或部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安排。5年内,县处级以上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参加脱产培训时间累计应在3个月以上,新任职领导干部在任职前或任职后1年内须接受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培训。

纪检监察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培训。适应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的需要,大力开展纪检监察干部专业培训,抓紧培养一批纪检监察工作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中央纪委监察部每年举办30期左右的专题培训班,培训3000名左右业务骨干。依托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职学历教育或举办高级研修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专业人才。适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出国(境)考察培训,围绕廉洁教育、廉政法制建设、监督制约等专题,优先安排关键岗位和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纪检监察干部到国(境)外参加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加

强对新录用和选调纪检监察干部的岗位培训,新录用和选调人员应当在试用期内进行初任培训。

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着眼于把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紧贴实际、注重实效,采取脱产培训、在职自学、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措施,实现培训资源向基层倾斜,加大基层干部培训力度。加强县、乡两级纪检监察干部依法办事、村民选举、村务公开、信访举报、应对群体性事件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加强城市街道纪检监察干部社会管理、公共资金监管、化解社会矛盾、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开展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能力。加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效能监察、厂务公开、治理商业贿赂、财务监督等方面的培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各地区要在5年内将以乡镇纪委书记、街道纪工委书记、国有企业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为主体的基层纪检干部轮训一遍。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纪委监察部5年内举办4期西部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其中2期为少数民族地区纪检监察干部培训班。东部地区要加大与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各类对口培训。

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紧密结合驻在部门业务工作,以提高有效监督能力、依法执纪办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为重点,加强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的培训。中央纪委监察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司局级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的脱产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党政直属机关纪工委的作用,把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干部培训纳入部门干部培训计划,作出具体安排。

三、工作措施

(一)创新培训方式方法

着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牢固树立按需培训、因人施教的理念,努力做到反腐倡廉建设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就培训什么。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深入研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注重对纪检监察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情况开展调查分析,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深入了解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和派驻机构干部的实际需要,以此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科学依据。扎实推进培训制度、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手段的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加强对反腐倡廉建设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针对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培训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大力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在完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等载体开展培训,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资源利用

率。整合干部教育培训网络资源,逐步建立开放、兼容的全国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纪检监察电化教育的优势,加强电教片、远程教育课件等现代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组织纪检监察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自学活动。鼓励和支持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在职进修、自学、函授等多种途径接受学历教育,进一步改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知识结构。积极推行干部自主选学,逐步实施菜单式选学、模块化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途径上,为干部提供更多的选择。把实践锻炼作为教育培训干部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轮岗、挂职锻炼等方式,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二)加强基础建设

加强培训机构建设。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要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实行基础建设与教学同步推进、学历教育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创建一流学院。中央纪委监察部培训中心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各地区要加强对本级培训中心的管理和使用,注重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培训机构,通过联合办学等方式开展培训。合理利用国(境)外培训资源,科学设置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严格培训管理,切实提高出国(境)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适当、专兼结合的原则,优化整合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立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促进优质师资资源共享。中央纪委监察部不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提高专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注重整合兼职培训师资资源,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改善教师的来源结构。纪检监察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动态考核、管理和服务,对考核合格的兼职教师颁发聘书。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到培训机构授课。

加强纪检监察学科体系建设。按照系统构建、突出重点、着眼长远、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廉政监督等学科为重点,加强对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规范,逐步形成既与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纪检监察学科体系。

加强教材建设。围绕培训需求,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技能训练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基本框架,进一步形成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体系。中央纪委监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要制定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建设规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各地区各部门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际,编写符合需要、各具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用好新编纪检监察业务教程。

(三)建立健全培训质量评估和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按照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原则,稳步推进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对培训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培训机构应当根据评估结果,积极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客观公正、突出重点、重在激励、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考核。健全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与干部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干部的重要渠道,干部参加教育培训期间的学习表现、考核成绩等情况,要记入培训档案,作为干部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学习积分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

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纪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情况,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干部所在单位要重视并组织实施好本单位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

(二)加强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

坚持和完善在纪委常委会领导下,宣传教育室主管,有关职能部门配合,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宣传教育室要切实履行整体规划、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加强对培训中心工作的指导,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抓好所管培训对象的教育培训。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配合,认真完成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建立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投入

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将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的完成。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支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需要,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职能部门的建设,保证足够的人员编制,充实必要的工作力量。抓好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动纪检监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第7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专题

学习心得体会

番禺区洛浦中学 谭理

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令人鼓舞,非常振奋,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教育改革发展的美好蓝图。它紧扣国情,实事求是,目的明确。

一、优先发展:教育优先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教育事业将会借此东风得到深入全面的发展。每一年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在辖区内的四条村委在物力和财力都对学校的发展给予大力的支持,让学校的各种设备设施得到了更新和完善。

二、育人为本: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工作得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校也早已确立了“责任文化”的人本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并实现转型教育。

三、改革创新:纲要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

四、促进公平:在纲要中,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国家是同等对待的。

五、提高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提升办学质量

我们的办学思想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它突出了现代教育的片面精神,体现了对人,尤其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它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选择的教育,即是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育。

确实落实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

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作为一线的农村学校教师,学习贯彻纲要精神,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职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教师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题 类 别:学

科:子 课 题名称:实验单位名称: [3]子课题负责人:填 表 日

期:

(批准号GLA102037)

子课题结题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体 育 与 健 康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1]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2]东莞市振兴中学 东莞市石碣中学 [4]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冯伟华

2013年12月20日

学校(单位)盖章

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

摘要:本课题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座谈、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和教学实验法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旨在总结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以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体能素质 课课练 体质健康 健康水平 管理模式

1 前言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的状况令人堪忧,令人欣喜的是,自2006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层领导已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旨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政令性文件,如2006年颁布实施的《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2007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随着越来越多基层学校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和致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我国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部分体质指标有了明显的提升。广东省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2006年至2008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试行方案)》并建立了广东省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心,使得我省的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与跟踪落到了实处。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模式的研究”及其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的应运而生,为有效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我们子课题(《“课课练”教学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研究》)组的一线老师在认真执行和落实《课程标准》的同时,依据总课题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对该子课题进行规划和深入的研究,旨在加强与落实对本地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管理,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本子课题按照总课题的设计思路和指导思想,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及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依据,结合当前东莞市初中阶段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实施情况,从体能素质练习有效干预的角度进行选题。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全市十二所公办初中学校、三所民办初级中学的学生、家长、班主任进行抽样调查。学校共抽样学生3500人,家长780人,班主任500人。 2.2研究方法 2.2.1调查法

一是座谈调查,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论证“课课练”的意义价值,课题开展的思路与技术路线,研讨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提高的影响因素与有效的干预方法,并对课题进展进行动态检查;二是访谈和问卷调查,走访一线体育教研员、体育教师,了解体育教师对“课课练”实施的态度,“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现状和可能性,征询“课课练”的内容与方法,讨论影响“课课练”开展的因素,以及“课课练”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三是现场调研,到学校观摩体育与健康教学课、观看教学进度和课堂教学计划,了解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现状、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条件,以及学生对“课课练”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等。 2.2.2资料分析法

依据课题研究原则,对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及现场调研获得的文字、录音和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提取青少年体能素质发展干预的途径及“课课练”内容与方法信息,建构“课课练”教学管理模式框架结构,并逐步细化。 2.2.3 实验法

以初中水平四学龄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测内容、所测数据为研究基础,针对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课练”的教学模式为干预措施,在实验学校中设计并使用体现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等较强特点的体能素质“课课练”干预措施,检验与验证其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调整与规划,寻求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的更有效方法。 2.2.4 检测法

课题组专门成立数据汇总检测小组,把各实验学校报上来的数据逐个进行审查汇总检验,在进行问卷调查期间,为保证本次问卷的真实有效性,不定期对部分学校学生进行抽测。在进行问卷整理期间,对于没有按要求进行测试的数据,一律退回学校,务必组织人员进行重查并接受检测小组的监督,确保所有所测数据的真实性。 2.2.4统计分析法

对各学校统计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用Excel电子表格数据分析库计算各变量的频数、平均差、标准差,将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并初步描述,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3 研究内容与结果与分析

3.1我市水平四学龄段学生对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每家参与课题研究的学校学生进行随机性的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注:总共发放学校十四家,共计问卷10000张,回收9150张,有效问卷8986张。问卷有效率是98.21%,符合问卷调查要求。

表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

人数

动机类别

城区

增强体质 减少疾病

百分比%

镇区 1684

城区 78.5

镇区 74.9

1765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应付考试 提高运动技能

减肥 健美 交朋友 没其他事做

25002000150010005000活1721 2138 1432 865 321 672 72

1673 2121 1236 723 276 935 196

76.6 67.8 63.7 38.5 14.3 29.9 3.2

74.5 58.9 55 32.2 12.3 41.6 8.7

城区(人数)镇区(人数)折线图 3折线图 4能质试肥减余生强课付增富应丰提高运动技体考 图1 学生对体育锻练动机的调查对比

通过对十四间地域不同的各实验学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动机问卷调查表表明,在各类别项中城区与镇区大部分数据差异不是很明显,说明我市的城区与镇区各类别的学校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其他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上及各类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新《课标》的普及与理解上无显著差异。 3.2“课课练”教学模式在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的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表2 “课课练”在我市实验学校开展情况调查表

类别 答案(%)

学校是否推行体能素质“课课练” A.是(94.7) B.否(5.3) 通过推行“课课练”学生体质

A.明显好转(86.1) B.不明显(5.3) C.其他(8.6)

每节课用多少时间进行“课课练” A.3-5分钟(42.8) B.5-10分钟(52.4)C.其他(4.8) “课课练”内容与方式的选定 “课课练”是否与主教材相结合

练习时学生如何分组

. . . “课课练“通常放在课的什么时间

A.教师选定(78.2) B.学生自己选定(21.8) A.是(83.6) B.不是(11.7) C.不知道(4.7) A.同质分组(87.8)B.异质分组(9.6)C.不确定(2.6)

.

. .

A.基本部分前(17.6) B.基本部分中间(11.3)

段 C.基本部分后段(21.5) D.结束部分(22.3) E.视具体情况而定(27.3)

实验中期通过对我市十四家实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表明,这几家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实施了“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并且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水平等等,但还仍了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没有实施或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等等。 3.3对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表3 “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表(平均分x)

初一级

测试

指标

初二级 初三级

x

实验 学校 75.2 73.3 78.6 72.5 67.8

非实验学校 74.9 72.1 76.3 72.1 66.2

实验 学校 88.4 81.8 88.9 87.3 76.4

x

非实验学校 86.3 79.2 86.5 86.1 75.3

实验 学校 93.4 90.7 95.3 90.3 90.5

x

非实验学校 90.2 88.6 91.2 88.7 88.7

P值

50M 立定跳远 坐位体前屈 实心球 800(女)/1000(男)

<0.05 <0.05 <0.05 <0.05 <0.05 100800/1000M坐位体前屈050M初一级初二级初三级5050M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实心球800/1000M 图3 “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测试数据的统计表(平均分 )对照

通过表3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经T检验及P<0.05 ,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课课练”教学在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对同一年龄段和同一年级学生单项成绩的提高是比较显著的 3.4在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三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

学生的体能素质测试以《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健康标准》所要求的测试内容、测试方法、评价体系为基础,各实验学校采用自测自报的形式来统一上传与实施相应的统计,并做数据的整理与比较、分析工作。

注:测试项目为50M、立定跳远、立位体前屈、男子1000M与女子800M;测试方式为仪器测试法;统计采用TK878“掌中宝”数据录入并做相应的分析研究,最后结果用概率、平均数、和相关的显著性T检验进行分析总结。

表4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

学年 学生 总人数 2936 2717 2883 2835 病残人数 17 29 43 37

合格

实测人数

合格人数 2881 2653 2809 2776

合格率 % 98.70 98.70 98.9 99.2

良好 优秀

备注

良好良好率 优秀优秀率 人数 % 人数 % 2782 2562 2434 2471

83.2 83.6 85.7 88.3

783 739 1099 1295

26.8 27.5 38.7 46.3 08-09学 09-10学 10-11学 11-12学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2919 2688 2840 2798

实验前 实验后

08-09学09-10学10-11学11-12学实测人数合格人数良好人数优秀人数 图4 同一实验学校“课课练”教学前后两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表对照

通过表4对同一学校在“课课练”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后,经T检验及统计值P<0.05 ,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不难看到,进行“课课练”教学,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非常显著。

3.5在我市“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表5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类别

10-11学年 合格/% 良好/% 优秀/% 合格/% 良好/% 优秀/%

实验学校 98.9 85.7 38.7 99.2 88.3 46.3

非实验学校 92.7 78.3 27.6 93 90.6 31.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1-12学年

120100806040200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两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比较

合格良好优秀合格良好优秀

图5实验学通过表5的“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各类别比率的比较,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 ,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显然“课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是非常有效果的。

3.6“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近三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与比较分析

“体育中考”,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体育中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就变成应试教育了,孩子们的体育课也就没有了“快乐体育”了,就又会回到以前的体育中考考什么一线的体育教师就只教什么、只练什么的状况。其实不然,我认为,在近些年来新《课标》理念的推行与课程各领域目标的实施下,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近几年来在本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的指引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验与调整,按照水平四学龄段的教学领域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下的“2+1”教学模式设计出了各年级的“小单元大循环”的课程目标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如图表6。

注:在实施“课课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学校,根据每一所学校师资力量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备的情况,我们都是有准备、有计划、有目标的设计与落实了 “2+1模式”下的如上实物图上的主教材内容的教学再加体能素质练习为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堂。

经过近三年探索式的操作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如下表7

全市平均分

学年

实验学校 非实验学校

x

84.7 86.4 88.63

x

88.76 91.8 94.65

x

80.64 81 82.61

P值

08-09学年 09-10学年 10-11学年

<0.05 <0.05 <0.05

100959085807570全市平均分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 图7近三年的实验与实施,“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对照图

通过“课课练”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体育中考平均分统计表的比较与分析,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 ,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水平四学龄段“小单元大循环”的主教材教学内容加相对应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也可以说,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模式不但不会影响体育中考的成绩,反而对体育中考成绩有着极大的推动与提高作用。 3.7“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数据来至采用各实验学校随机抽样的方式来做统计比较)

表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

近视眼

年 度 总 人 数 发 病 人 数 发 病 率 % 7.4 6.5 5.6 4.9 3.9

沙眼 发 病 人 数 45 38 31 31 30

发 病 率 % 1.3 1.1 0.9 0.88 0.85

龋齿 发 病 人 数 38 34 32 31 30

发 病 率 % 1.1 0.98 0.93 0.88 0.86

寄生虫 发 病 人 数 25 24 23 21 22

发 病 率 % 0.73 0.71 0.68 0.6 0.64

脊柱弯曲 发 病 人 数 49 32 31 31 30

发 病 率 % 1.4 0.93 0.90 0.89 0.86

备 注

04-05 3468 257 05-06 3432 223 06-07 3443 193 07-08 3502 173 08-09 3508 136

实施课程

开展实验

7

09-10 3321 124 10-11 3289 109 11-12 3245 101 3.7 3.3 3.1

24 23 22

0.72 0.7 0.69

24 22 20

0.72 0.68 0.63

18 19 16

0.53 0.58 0.49

27 25 22

0.81 0.76 0.68

300250200150100500近视眼沙眼龋齿寄生虫脊柱弯曲04-05学年05-06学年06-07学年07-08学年08-09学年09-10学年10-11学年11-12学年 图8“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对照图

通过对表10“课课练”实验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统计表的数据纵向比较来看,经T检验及统计数据P<0.05 ,说明计算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可以说自从我校03年开始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来,全校学生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尤其08年开展“课课练”实验后,最常见的近视眼、脊柱弯曲等疾病,发病率下降尤为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做为学校体育来讲,通过对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效果是非常明显并是行之有效的。实验与探索性的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课练”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有效的学习和掌握了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施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找到了高效的、学生真正需要与喜欢的实用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学生通过近两年对“课课练”教学模式课的实践与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全面综合身体素质,同时也学到了大量的体育锻练基本理论常识和各种运动技能及自我训练的方法。更可喜的是,学生能在课堂之外、或离开老师时知道自己如何去健身、如何去锻练、如何去提高,也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1.1能通过体能素质“课课练”的校本课程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每堂的体育与健康课中,依据主教材的内容与授课的类型,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可以对学生身体产生改善作用的身体练习,并科学合理地实施这些练习,并加以归纳管理,从而达到对学生体育健康具有保证性的管理水平。

4.1.2通过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加强对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的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对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为个体体质数据诊断,利用体育课堂为载体,“课课练”为手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通过建立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体系,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4.1.3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从而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与诊断,利用体能素质“课课练”为干预手段来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全面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室学生常见病调查跟踪表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4.1.4能通过抓体能素质“课课练”的高效课堂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以体能素质“课课练”为抓手,建立学生喜欢的、有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和相配套的技术、技能相传授的高效课堂,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力保障。因此,对体能素质“课课练”高效课堂的管理,也是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4.1.5能通过对体能素质 “课课练”课堂教学中的安全和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来提高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和社会背景下,我们体育老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安全问题。在一些正常的教学伤害事故下,由于社会和家长们的不依不饶,使得我们体育教师受到特别大的压力,许多很好的教材我们也不敢教了,这对学生们的体质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通过对老师和学生们的安全教育,靠我们对老师的爱心、责任心和缜密的安全工作加以程序化的严格要求与管理,使得我们老师正确对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使我们的老师在搞好体育教学的安全工作基础之上,上好每一堂体育高效课,这对我们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4.2建议

4.2.1建立《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管理依据

各学校应通过完善《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对每一位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促进与维护,以完善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体系。

表9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标准成长跟踪及体能发展诊断卡

4.2.2通过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

各校应建立高效体育课堂的管理制度,完善两操及大课间活动的形式,落实体育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使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确保1小时以上,这才是真正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力保障。 4.2.3要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应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之外的研究

要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管理,还需从学生的总体运动、膳食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风险评估等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不科学合理的运动也会倒置学生身体疾病的产生,不合理的膳食,营养过剩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等等,所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贝迎九,沈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侧不及格学生情况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P23. [4] 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樊能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 邵伟德.体育教学模式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7] 邓树勋,王健,乔得才.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9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学习心得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学习心得 为了进一步贯彻《教育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纲要的通知》精神,依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远程专题培训实施方案》,从2011年6月开始参加这次远程培训,通过这次的学习培训,我从中深受启发:教育优先发展,以人为本,均衡公平的发展,也就是国力增强,必须以提升人的素质,更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同时提高教师道德水准和专业化素质。结合实际工作,我再谈几点认识:

一、以人为本。《纲要》再一次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可见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德育为先。《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纲要》具体地指明了教育的目的及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之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业务能力,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当做一种事业,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将《纲要》落到实处。

三、教育公平:纲要明确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间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现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的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义务教育阶段不能分重点学区,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今后高中“三限”择校会逐步取消,严格按照录取分数线进行招生,实现教育公平。今后的高考改革招生也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国家有能力逐步调整到位。

上一篇:煤矿瓦检员工作任务下一篇:校企合作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