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制度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制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制度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

城市社区流动党员主要包括一些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民营企业中的人员、个体经营户等,这些人都属于社区党组织管理的范围。社区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他们的工作场所、住所、经济收入大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要对城市社区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

作者:杨群红

第2篇: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探析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状况,分析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提出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等对策,并探索创新型模式,即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 流动学生党员 党员管理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加强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做好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这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管理部门立足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为此,本文试分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状况

在高职院校中,所谓的流动党员,就是指因某些原因而导致党组织关系没有随着党员的流动一同转移、被暂时保存在学校的学生党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流动学生党员是如何形成的。

(一)外出顶岗实习或者是毕业实习的学生党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会有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计划,时间长度有的是几周,有的是几个月,因此,部分学生党员在毕业之前,会进入工厂或者企事业单位实习,很多学生党员因此而变成流动党员。因为还没有正式毕业,这些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被暂时保留在学校。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党员实习的单位地域广且分散,无法安排专人进行跟踪培养和管理,以至于后续的发展会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学生党员出现思想状况不成熟、不稳定,无法正常参加“三会一课”的党组织生活,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牢。

(二)待就业学生党员。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后无法马上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党员关系也不能及时被接收,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毕业生的党员关系可以暂时被保管在学校一段时间。由于所处环境或者家庭与学校距离遥远,待就业的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学校党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对于党性的教育与培养不到位。

(三)已经毕业但组织关系还没有转出的学生党员。有些高职院校学生虽已毕业,但因选择非公有制企业或自主创业等,就业单位或是党的组织建设不完善或是根本就无党组织,因此,毕业生党员毕业后无法立刻转移组织关系,只能依靠在学校的党组织,从而导致这些流动学生党员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的生活,甚至是预备党员不能按期转正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使得党组织的管理、监督和教育出现空缺现象。

(四)短期出国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的一些高校间有一定的学术交流合作,高职院校中部分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党员有机会申请到国外的学校进行阶段性的交换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由于国外没有相关的党组织可以接收,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管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这部分交流学习的学生党员组织关系仍然需要保留在原来的学校,这类学生党员也属于流动管理的性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具有年龄偏低,就业群体多样化,整体素质较高,面临继续深造,但是党员意识较薄弱,可塑性强等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其管理工作难度更大。

二、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党员管理不到位。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由于学制短的特殊性,学生实习时期一般在大三阶段,部分专业教学设置也有在大一、大二阶段的见习期。根据教学安排,这个时候,学生会陆续进入各个企业见习或实习,由于企业种类多、地区分散,因此,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落实起来比较困难,一些细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一些没有党组织的企业或单位,对党员的管理和要求根本不重视,这使得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面临困难。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大,口袋党员数量多。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毕业生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他们的工作变动频繁、不稳定,所面临的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由于缺少所在单位党组织的正确引导,部分毕业生党员对党员身份不重视,往往出现毕业后不重视党组织关系落实新组织的现象,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不在规定时间去办理,甚至出现长期存放在自己手中的现象,导致成为口袋党员。对于一些党组织活动,他们也很难积极参与或者是根本不参与,这样一来,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就会越来越缺少组织性,这也导致学校管理困难大,但是不管也不行的局面非常普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困难的现象。

(三)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一部分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于学生党員管理特别是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学校组织观念和管理方式落后,甚至认为学生毕业了,应该归当地基层党组织管理,缺少与毕业学生党员的联系与沟通,或者是联系不上的情况,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处于学校与单位双向被动的局面,这些都带来较严重的管理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将可能导致流动学生党员党组织关系混乱或者丢失的现象,这不利于我国党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掌握基本情况,全面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流动学生党员属于一类特殊的社会群体,社会任何单位和组织以及学习都应高度重视这块“流动的阵地”建设,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流动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防止党员教育管理的边缘化问题的出现。

(一)意识养成阶段严把学生党员“质量关”。高职学生新入学的阶段,是党员意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应强化对申请入党人员的筛选,通过开设第二课堂、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建立高素质的党员管理队伍。从实际经验来看,综合素质高,在校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的学生,其成为流动党员之后,也能够积极与党组保持联系,管理起来较为容易,能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因此,必须严把党员入口关,着力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关。

(二)责任强化阶段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教育管理模式。高职院校要健全相关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建立专门负责流动学生党员管理的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规范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体系,完善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实行学校与学生党员和流动学生党员联系制度,设立流动学生党员党支部,建立一对一培养管理模式,更要重视对学生流动党员的信息收集工作,掌握流动学生党员的情况,并对他们面临的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跟踪服务。应充分利用党课培训、“两课”教育、社会实践等平台强化理论教育,筑牢其思想防线,可适当向学生灌输“学校就是企业,上课就是上班”的理念,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人习惯,促使学生正确转换角色和身份,养成事前有动员、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评价的好习惯,才能永葆流动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党性巩固阶段探索校企合作、齐抓共管新局面。针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提升在校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方法。在校期间,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实习期间,加强校企合作共赢,对学生思想教育问题校企双方都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探索高职流动学生党员党建工作的新方法。

四、加强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型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要创新流动学生党员的党组织设置模式,通过多渠道、多载体、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网络平台将流动学生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创新模式,在流动学生党员中成立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和顶岗实习要求对学生党员进行党建分类化管理。针对学生外出实习或者就业区域分散的问题,根据相对集中的原则,有意识地选拔和成立临时三人以上的党小组。学生党支部要加强与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于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请企业和单位党组织与学校党支部共同安排党员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对于没有党组织的企业和单位,可以联系企业和单位所在的社区党支部与学校党支部共建的形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指定党小组组长对流动学生党员开展以“三会一课”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和活动,结合企业文化和工作,能够让学生党员联系实际更好地找出自身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二)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党课,提升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随着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发展,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应该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载体,通过QQ、微信、微博、教师网络教学平台等渠道和途径探索建立网络党小组的模式,开设教育和管理为目的的党课,利用平台增设签到区、讨论区、成果展示区、精彩一课、创先争优、三会一课、最佳党日等,定时跟流动学生党员形成有效的互动和学习,创新流动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和手段,从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总之,强化对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是维护流动学生党员利益、推进我国党组织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措施。应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流动学生党員管理教育的新模式,保证流动学生党员的党员本色。

【参考文献】

[1]虞剑英.创新高职院校流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报,2011(26)

[2]赵敏.运用管理学原理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周娅敏,林景路.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科教导刊,2017(6)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梁勤

第3篇:近二十年来流动党员管理文献综述

[摘 要]在社会转型期,一切社会要素流动加快,流动党员的数量在不断攀升,流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流动党员管理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困难。通过梳理当前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文献,对流动党员类型、特点、管理现状、管理方式创新、管理遇到的困难、两新组织和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流动党员管理取得的成绩和成效,发现管理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提供些许借鉴,进而提升基层党建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流动党员;互联网;高校;两新组织

一、流动党员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流动党员的定义

流动党员是一个特殊的党员群体,随着党员队伍中流动党员群体的日益庞大,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定义流动党员这一基础问题尤为必要。党务工作者和学者们对流动党员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界定。2006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中就对流动党员的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1]这一定义从前提说明、时间范围、关键要素、组织关系四个方面对流动党员进行了界定。这四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流动党员的类型

中国人口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党员群体是个不小的数字,流动党员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者们对流动党员的类型进行了划分,这也有利于对流动党员群体进行管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流动党员进行的划分有所不同,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主要是从“身份”特征、地域分布、实际状态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1. 以“身份”特征对流动党员进行划分。按照这一标准,学者将流动党员划为四类,分别是农村流动党员、城市社区流动党员、部分转业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流动党员和外出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連续时间超过3个月,或转移正式组织关系而人事行政关系仍在原单位的党员。[2]

2. 按照“地域”分布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从本地流出的党员;二是在本地流动的党员;三是从外地流入本地的党员。

3. 按照流动党员的实际状态,有学者将其划为五类:一是“地下”党员,即进城务工并已在居住地工作或生活半年以上,而组织关系仍在原单位且不过组织生活的农村党员;二是“口袋”党员,即随着原单位被改制、破产、重组而下岗在家或务工,且组织关系虽已转出却没有转入社区而揣在口袋中的原国企党员;三是“挂靠”党员,即组织关系从原单位转出后,暂时存放在民政部门和人才服务中心的部分复转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四是“户口”党员,即一些派驻外地,但是管辖关系仍在原单位,且在外地工作或生活半年以上而组织关系未转出的党员;五是“隐名”党员,即从原单位流入新单位后而不愿亮明身份的党员。[3]

(三)流动党员的特点

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些党员所不具备的特点,从已有文献综合来看流动党员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从流动党员整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在当下流动党员数量越来越多,流动党员流动覆盖的范围较广,不受限制,流动党员流动的时间也较长,流动党员群体的职业构成十分复杂。[4]第二,从流动党员个体来看,流动党员群体内部个体差异性较大,每个流动党员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行为,因此,不难想象流动党员群体中个体的稳定性差,由此,流动党员在面临着“流动”的压力时不主动、不愿意参与党内组织生活,参与组织内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欠缺。流动党员从流出地进入流入地,其管理归属难以界定从而造成流动党员管理困难的问题,很难对其进行与一般党员一样的有效管理,所以流动党员这个群体在现在的客观条件下缺乏有效的管理。[5]

此外,游岸(2018)在《为流动党员构建精神家园》一文中提到流动党员中甚至存在极个别的流动党员无视组织纪律,不服从组织管理和约束,甚至出现违背党纪党规的行为,不但损坏了党员自身形象,也为党组织造成负面影响,群众影响消极。[6]

(四)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

朱孟光(2015)在《近二十年来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一文中写到综合各地实践探索的经验,目前大致有六种管理模式。

第一,双重管理模式。即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党组织为辅,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经常沟通,协调解决流动党员管理中问题的共同管理模式。

第二,属地(流入地)管理模式。即以流动党员集中居住地为依托建立独立党组织,或以党员服务中心为依托,以组织关系不适合挂靠在其他党组织的党员为重点,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化管理。[7]

第三,流出地管理模式。即流出地党组织通过严格执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登记、汇报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方式,实现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8]

第四,中介管理模式。即以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党组织为依托,建立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

第五,行业管理模式。即按照工作时间、地点及工作性质的不同,依托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菜市场、建筑工地、楼宇等建立的各类行业党组织,就地、就近、就便对流动党员进行分类管理。

第六,联建管理模式。即针对党员组织关系隶属于流出地而挂靠在流入地党员服务中心的流动党组织,采取流入地党组织与流出地党组织签订联建共建协议的方式,并规定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各自在管理中的权责。[9]

由于各地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有所差异,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是几种模式兼收并用,例如坚持“流出地管理与流入地管理相结合”,“中介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相结合”。

二、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般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下,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是丰富的,但在目前的流动党员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问题:

1. 流动党员教育的问题。流动党员由于其特殊性,流动党员的教育问题相比其他也显得困难许多,流动党员的底数难摸清,组织找党员难,党员找组织也难,导致流动党员中出现了很多“有名无实”的个体。此外,流动党员还存在教育不适应的问题,针对流动党员的教育问题存在空缺,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呆板,流动党员的党员作用很难发挥出类,这无疑也给流动党员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10]

2. 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完善。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表现出轻视,甚至无视的态度,夸大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采取不作为,不主动作为的消极作风,[11]这给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些党组织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僵化单一,流动党员觉得在党组织生活中无法发挥自我价值,党性观念逐渐弱化,其参与党组织内活动积极性一降再降,这也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阻碍。

3. 流動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一些流动党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升,缺乏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的意识,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党组织生活失去了参与兴趣,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也存在一些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享受党员的身份,却不愿意履行义务,甚至选择隐藏身份,成为流动党员。[12]部分流动党员并不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有极个别流动党员从事违法犯罪的事情。

(二)特定领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和两新组织是流动党员产生比较多的地方,针对这些特定领域流动党员管理,学术界也进行了专文研究。

1. 高校流动党员研究

(1)定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党组织关系未随学生转移,仍然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即已就业或待就业,但组织关系仍没有转出的毕业生党员。[13]

(2)类型。按照流动成员类型可分为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14]按照其流动的方向可分为流入党员和流出党员,其成为流动党员的原因,一是流入的原因可能是来校进修、人才引进、科研合作、互换培养、临时用工等,二是流出的原因可能是外出进修、离校挂职、人才流出、合作办学、出国交流、外出实习、毕业未转等原因。[15]

(3)现状。从现实情况来看,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高校学生大多在毕业之际面临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其中具有党员身份的学生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成为流动党员群体中的一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数量每年呈上升趋势。在高校中相关党组织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管理真空”,组织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落实,活动难以得到开展,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组织关系不能按时转接,不利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后续管理。部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长期缺乏党的教育管理,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党性弱化较快。

(4)存在困境。目前,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是技术手段不强。对于非流动党员,高校能够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丰富组织生活内容,严肃组织生活纪律,努力提高组织生活效果;而对于分布广、流动快、频率高的流动党员却难以落实到此。

二是外部环境不佳。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但地方政府社区和各级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流动党员党支部资源缺乏、机制不顺;一些地方的“两新组织”未建立或健全党组织,重企业利润,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的高校党组织重发展轻管理,重业务轻思想。一些积极的党员想要参与组织活动,却可能面临着无处参与的窘境。

三是党务队伍不足。很多单位党务工作者队伍人员、经费和素质欠缺,忙于应付工作,教育管理跟不上,存在着“能干不愿干、不能干也不愿干、愿干不能干”等情况。

四是个人修养不够。有的流动党员觉悟不够,不愿意主动“亮身份、树形象”,不参与组织生活,不及时交纳党费,存在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意履行义务的情况。

(5)问题产生原因。高校流动党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从流出地进行考虑,高校里的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观念、体制和措施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二是从流入地进行考虑,用人单位的党建工作体制尚不健全,对于流入的党员群体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梳理管理。没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从高校毕业生自身来考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于管理和进行教育的群体。

2. 两新组织流动党员管理研究

(1)定义。两新组织是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两新”组织在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来源。“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来源于农民党员。他们以中青年为主,身体条件比较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

二是来源于外地原国有(或集体)企业中的党员。这部分流动党员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职业技能,在“两新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和复员军人中的党员。他们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比较敏捷,在“两新组织”中表现活跃,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往往能发挥一定的带头作用。[16]

但是,应当注意到,“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较少参加党组织的活动,甚至于有不少人隐瞒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他们作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既能监督他们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又能在组织的帮助下使他们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是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3)存在问题。“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两新组织”中党组织设置问题。目前,“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数量相较于之前大幅度增加,影响力明显增强。但现实中“两新组织”中党组织建设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仍是一个薄弱点,有相当多“两新组织”中没有建立起党的基层组织。此外,“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和领导体系。存在不愿意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不愿意为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对“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②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少基层党组织没有有效组织党员经常性的学习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有些基层党组织甚至忽视对普通员工中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基层党组织重视对相对稳定的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忽视对流动党员,特别是流动性强、工作不太稳定的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③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问题。当前,不少党员的工作地或者居住地不断发生变化,党员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流动党员大量增加的现实。 “两新组织”中有关流动党员的事务(如组织关系接转、预备党员转正、参与党的基层组织活动、参与政治学习和交纳党费、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行使建议权和申诉权等)都面临不少新的难题,尽管各级党组织尝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权利保障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17]

(4)问题产生原因。两新组织流动党员管理难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①客观条件的制约。“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自身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有些流动党员党性观念不强,不主动承认自己是党员、不接转组织关系,宁愿选择成为处于“三无”(无党组织、无组织活动、无归属感)状态的党员。大多数“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经常变换工作单位和居住地址或出差,流动性比较强。“两新组织”的特殊性对流动党员管理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目前情况看,有相当多的“两新组织”处于初创阶段,一些规模小、无党员或仅有个别党员的“两新组织”,不具备单独建立党支部的条件,这些情况在客观上都对“两新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的建立和流动党员开展活动带来了困难。

②党员管理理念滞后,过分强调管理而缺乏服务的理念也是造成当前“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管理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两新组织”中的流动党员而言,过分强调管理而缺乏服务,无疑使他们难以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难以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向心力,从而也增加了“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从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流动党员作为流动人口中的一部分,他们在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更渴望得到组织的关怀与帮助,否则流动党员无疑会产生偏离党组织的倾向。因此,党组织要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才能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减小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

③党员管理手段滞后。“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个体的差异性和工作的流动性使得任何希望以“一刀切”的统一模式实现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设想都可能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见到成效。缺乏创新、有效的措施对流动党员这一群体开展落实工作。[18]

三、流动党员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对于流动党员管理措施与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首先,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建立流动党员教育培训机制、流动党员考评机制、流动党员管理服务机制,[19]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流动党员虽在“流动”,但对其的教育培训工作却不能流失,反而应该更加重视,做到无论流动党员人如何流动,心却一直和党组织保持紧密联系。[20]除去對流动党员的教育,也不能忽视定期对流动党员的工作、思想进行考察,做到无论人如何流动,但其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却要始终如一,激励约束流动党员工作的进展。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的一份子,应该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仅需要管理,也要在管理中不断提升其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才能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增进联动。流动党员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打破流动党员管理障碍,特别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实现党组织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就要对流动党员进行“活”的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网上档案信息管理,实现平台信息共享,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之间、流动党员和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只有增进互动沟通,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无障碍。

最后,利用网络搭建流动党员管理平台。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于建立全国党务信息管理系统,打造智慧党建平台提供了便利性。在互联网上建立站点,建立网上党支部、党总支,将线下党组织结构搬到线上来,打破流动党员的分散问题,实现集中管理。通过“网络”把“流动的”和“非流动的”党员充分组织起来,形成“网络社会新党建”组织结构,实现“互联网+党建”的发展模式。[21]

四、流动党员管理新平台—互联网

在传统管理环境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阻碍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原因。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平台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针对过去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环境,推动流动党员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党建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互联网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动态化的管理。传统的管理受限于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时收集更新流动党员的信息变化很难。现如今,流动党员的规模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在互联网上建立动态化的管理平台,打破时空的界限,扩展了基层党建工作方法、载体。根据党员在社交平台上的动态,随时更新信息,实现跟踪管理。[22]

第二,推动各部门协同的管理。流动党员群体的复杂性也给其管理带来了难点,党组织很难获得流动党员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互联网在这一方面给党组织收集信息和共享信息带来了便捷,也方便与其他部门展开配合,实现对党员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全方面考核,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23]

第三,创新人性化的管理。在传统管理模式中,党组织强调的是对党员的控制与教育,对党员的号召力、凝聚力缺乏。而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党组织转变管理理念,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帮助。管理的人性化体现了党组织的温暖,形成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作为党组织一员的责任感。

(二)存在问题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坏影响着党的根基是否牢固。面对新事物、新情况,基层党建工作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就会逐渐落后,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发展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怎样在党建工作中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不受互联网复杂的情况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用措施

1.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立体化党建[24]

构建互联网平台,首先要要了解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和充实起符合自身地区情况的平台和内容,既要有统一平台,也要突出其特色,才能真正做到优化完善。其次,建立线上平台也不能忽视线上线下的互动联系,线上要及时了解线下的情况并及时更新信息,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开放的工作格局。再次,平台的建立要具有可实施性,党员在流动期间也能够利用网上平台参与组织生活,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接收党组织信息。以虚拟化的平台拉近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距离,党建不只是二维平面的建设也要形成三维立体化的党建。

2. 加速提升“互联网+党建”智能水平

“互联网+”拥有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新时代的基层党建工作应把握“互联网+”智能的发展优势,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优化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基础环节,打造智能党建。广泛使用新媒体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媒介,将党员培训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提高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新兴平台,第一时间发布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和基层党组织学习动态以供流动党员学习思考。

3. 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优势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基层党建工作中既要把握好其积极作用,又要降低其消极影响,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虚拟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党组织与党员的双向沟通,实行党务公开,打通两者及时进行沟通的渠道。互联网是一个复杂的新型媒体,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保证网络平台的公开透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优势,保障党员权利的实现。党员对党组织平台进行监督,党组织平台也可以对党员进行约束。

五、研究评析

当前流动党员类文章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前文主要从流动党员的类型、管理现状、特定领域流动党员管理的成效及困难、互联网+管理创新等方面梳理了当下学术界对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现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深度,对后来者的研究也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但是,从笔者参与课题组调研情况看,在流动党员管理实践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操作问题,流动党员管理仍然是当下基层党建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据此可知,现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

第一,加强流动党员底数和分类研究。目前,关于流动党员有多少、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具有哪些主要的职业身份等基本问题,学术界缺少基于严格有效实证调查结果。而党的组织部门,基于这类数据的敏感性,一般又不愿意公开。如果关于流动党员底数和基本分类信息都不明确,那么,遑论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问题。所以,期待政府和学界的联合行动,开展流动党员底数和分类研究,为之后的管理奠定基础。

第二,当下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泛泛而谈居多,对某些地区、某些行业、某些单位流动党员管理的典型案例和有效经验进行挖掘总结的成果还比较少;比较有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也比较少,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推进。

第三,流动党员管理手段和方法创新研究。当下,有关流动党员管理的研究,有不少学者把研究角度转向互联网。的确,互联网这一平台建设成为基层党建的助推器,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但是,目前学界对互联网这一党建平台和手段的使用,过于乐观,对互联网给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局限性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未来也可以在这个方面深耕。同时,流动党员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也不能局限于互联网,而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应该从基层实践中总结经验推广之。

第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效果研究。當下学界对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支招不少,但是对教育管理的实际效果缺乏定量的实证研究。未来研究也可以加强教育管理绩效研究,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来甄选有效的管理教育方式。

第五,流动党员管理与两新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两新组织是流动党员的主要就业单位。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能就管理而管理,应该与两新党组织建设、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从结合的角度加强研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笔者关于推进流动党员管理进一步研究的一点浅见,抛砖引玉,企望对当下学界的研究有些许推进。

参考文献:

[1]郑绍保.流动党员管理手册(第2版)[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于红.关于流动党员问题的思考[J].求实,2007,(08).

[3]毛晓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党员管理的新途径[J].理论界,2006,(S1).

[4]方华明.新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浅析[J].人民论坛,2013,(05).

[5]高国舫.流动党员管理面临的难题及其对策[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03).

[6]游岸.为流动党员构筑精神家园[J].人民论坛,2018,(04).

[7]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途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8).

[8]潘纯正.关于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与研究———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一个实际问题[J].社会科学家,2006,(3).

[9]朱孟光.近二十年来流动党员管理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01).

[10]李德锐.流动党员管理:问题、成因与对策[J].理论学刊,2005,(12).

[11]曾振华.“互联网+党建”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J].人民论坛,2018,(16).

[12]徐敏宁、陈安国、张红生、冯治.流动党员隐性流失问题的四维治理模式探析[J]. 理论导刊,2012,(12).

[13]代武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14]郑利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15]崔益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9).

[16]王世谊.“两新组织”中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研究[J].新视野,2009,(01).

[17]杜玉华.加强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J].红旗文稿,2018,(05).

[18]王刚.加强新时代“两新”组织党建工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1).

[19]东方治.流动党员工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20]张希贤.如何让流动党员心不流[J].人民论坛,2017,(18).

[21]高歌.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J].人民论坛,2018,(16).

[22]刘奎东.让流动党员过好网上组织生活[J].领导科学,2016,(06).

[23]金昕.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1).

[24]张颖、苑帅民.基层党组织要善用“互联网+”[J].人民论坛,2018,(16).

(责任编辑:卫令海)

作者:王楠 葛笑如

第4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流动党员管理

党员流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党组织应及时为他们转移组织关系。其中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入所去地区、单位的党组织。外出时间较短(6个月以内),获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证》。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参加会议、学习进修等,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地区、单位的党组织。 具体要求情况如下:

1、流动党员要做到:①党员外出前,应向流出地党支部报告,并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②流动党员凭《活动证》及时到流入地党支部报到,流入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可就近、就便到流入地村(社区)党支部报到,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按规定交纳党费,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③党员外出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支部保持联系,每年至少向流出地党支部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和参加党的活动的情况;④流出党员返回后,应及时将《活动证》交流出地党支部检查,并向党组织汇报外出期间的情况。⑤流动党员要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在流入地参加党的活动,在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参加选举等重要活动,自觉接受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⑥党员擅自离职、不向党组织报告、不办理有关手续流出的,

- 1 -

党组织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本人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分配的工作的,按党章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党支部对外出流动党员要做到:①党员外出前,流出地党支部应负责对其教育、提出要求,按规定登记,并发放《活动证》,督促流出党员按时到流入地党组织报到,参加党的组织生活。②党支部要指定联系人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就业和生活等情况,及时向流出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情况,通知流出党员按规定参加党内选举等重要活动。③流出党员返回后,流出地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活动证》等有关材料,及时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和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情况,并将《活动证》和外出地或单位党组织的鉴定意见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党组织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④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流动的,流出地党组织要责成专人与其经常保持联系,定期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预备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待预备期满时,流出地党组织要负责对其进行考察,向流入地党组织了解预备党员外出期间的表现,按规定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⑤对于因公或因私出国(境)党员,其组织关系的处理按照中组部的有关规定办理,不向他们发放《活动证》。

3、党支部对流入本地的外来党员要做到:①党支部接收流入党员时,要认真查验《活动证》,对流入党员的身份

- 2 -

进行登记确认。②依托本单位党员组织中心积极为流入党员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服务,关心流入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③流入党员离开本区时,流入地党支部要在《活动证》上如实填写党员参加党的活动、交纳党费等情况,党支部书记要签章,及时将流入党员的重要情况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同时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其思想、工作、生活等现实表现做出评价,形成书面材料,寄回流出地党组织。④对于外来流动人员中的预备党员,要及时将其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教育管理。流入地党组织要注重对预备党员的日常考察,在预备党员转正时,及时将教育、管理、考察的情况认真负责地介绍给流出地党组织。

4、对于外出时间较长(6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根据其本人意愿,选择将其党组织关系保留原单位或是转入新单位。若其同意将个人组织关系转入新单位。原单位即开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入所去地区、单位的党组织。

- 3 -

第5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流动党员是指由于就业或居住地变化等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无法正常参加正式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活动的党员。

二、流动党员外出前,应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的应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持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外出超过六个月并有固定地点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往流入地。

三、党支部要建立《流动党员登记台账》,掌握外出党员的流动去向、外出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

四、外出流动党员返回后,党支部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及有关材料,发现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长期不与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联系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经教育仍不改正的,按党章及党内有关规定进行组织处理。

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一、党支部每年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二、民主评议以《党章》所规定的党员标准为主要依据,重点围绕政治思想、宗旨观念、理想信念、组织原则、工作作风、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评议。

三、整个评议按一会四评程序进行。

四、民主评议应召集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分别评议,听取意见。

五、评议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和表扬,对不合格的进行严肃处置和帮教。

发展党员制度

一、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制度

1、入党积极分子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条件成熟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党支部要指定一至两名正式党员做其培养联系人,至少每半年对要求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2、对发展对象,要进行政治审查,审查合格后方可发展入党。

3、发展对象须经短期集中培训;未经培训的,不能发展入党。

4、发展28周岁以下的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团组织推荐。

5、发展党员以“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为方针。

二、发展党员申报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通过申请入党的决议后,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和批准的规定。

三、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转正制度

预备党员预备期为一年。党支部对预备党员要进行进一步教育、考察,要有明确的考察重点和要求,指出优点和不足。

对考察合格的预备党员,党支部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按时办理转正手续,对考察不合格的应给予办理。

党员民主评议情况 表格见EXCEL支部书记抓党建工作专项承诺

为认真发行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根据镇党委对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我在2016年郑重承诺做到以下几点:

1、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单位党建阵地建设,继续抓好干部职工考勤和周例会等制度。

2、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规范党组织生活,年内争取发展党员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名,每季度按时为流动党员寄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并采取党员大会及党员红星视频网络学习的形式加强党员的综合素质。

3、抓好基本活动建设,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巴陵先锋先行”的具体要求,结合“五服务两争创”、“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开展,提升党员形象和群众满意度。

4、抓好基本制度建设,重点是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从今年4月起结合“两学一做”坚持每2个月召开一次党员大会、上一堂党课、开展一次专题讨论,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议和党小组会议。

5、抓好其他党建特色工作。

第6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因各种理由要求外出流动的,应在外出流动前向所在党组织提出申请,经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方可流动。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未经同意不得擅自离职。

二、党组织要支持人才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或自谋职业、带头创业的党员,如本人提出转移党员组织关系,不能用限制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等办法阻止其合理流动。

三、党员个人与所在单位在能否流动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应通过充分协商妥善处理。达不成协议的,个人和单位均可向当地的人事、劳动仲裁机构提请仲裁。党组织应根据仲裁结果确定是否办理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手续。

四、党员外出流动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原因、外出地点、外出时间、从事活动的内容以及外出后与党组织的联系方式等。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在党员流动前对其进行党员管理基本要求等方面的教育,并根据党员外出时间长短、地点是否固定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

五、党员三人以上集体外出,同在一个单位或地点相对集中,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外出前所在党组织应组织他们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指定负责人,出具有关证明,介绍给所去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负责人应定期向原单位党组织汇报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

六、党员单独外出,有固定地点或单位,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居住地或单位党组织,外出六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流动性大,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要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所去地方参加组织生活。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仍在原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七、因公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出境的党员,其组织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党组织,党费可在出国出境前一次交齐,也可委托其他党员或亲属定期代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党员应自觉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八、下岗职工党员已经再就业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再就业单位的党组织。再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可将组织关系转至居住地街道党组织,或由上级党组织安排其归属某个基层党组织,并参加那里的组织生活。暂没有再就业的下岗职工党员,可把组织关糸转至居住地街道党组织。

九、流动党员持有相应的手续后,应及时到外出居住地或单位的党组织接转组织关系,或与之取得联系,积极参加那里的党组织生活。原单位党组织要指派专人与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流动党员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流动的党员返回后,党支部要及时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

十、凡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经济开发区、集贸市场等经济组织以及居委会、个体劳协、人才(劳动力)中介机构等组织中必须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不足三人的,可建立联合党支部,负责接收、管理外地流入的党员。

十一、凡是按照有关规定转来的党员组织关系,有关单位党组织不得拒绝接收。对外来流动党员,在街道接收党员关系,验证其党员身份后,应及时将他们编入相应的党组织,并登记造册,报上级党组织备案。

十二、对流入到本地本单位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党员,用人单位或街道党组织要通知他们将组织关系转入。对没有转入党员组织关系,又没有出具党员证明信或《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不得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十三、开具党员证明信或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的流动党员,在原所在党组织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原所在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如外出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经党员大会同意,可不计算为应到会人数。

十四、没有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应回原所在党组织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因特殊情况无法返回参加民主评议的,必须向党支部写出书面自我总结材料,接受党员和群众的评议,党支部负责将评议结果转达党员本人。

十五、流动党员持党员证明信和《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流动期间,应定期向原所在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按时交纳党费。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可将党费交到所去的流入地党组织。

十六、对外出不向党组织报告,长期不转移组织关系,不交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流动党员,党组织应按照党章和民主评议党员的有关规定,给予其必要的组织处置。处置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处理恰当、手续完备。

十七、本制度同时适用于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中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党员的管理。

第7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1、凡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到固定单位工作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外出单位。

2、外出到非固定的地点,不便转移组织关系的,必须将外出时间、地点、事由向所在党支部登记,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工作,思想及学习情况。党组织定期用电话、书信与其沟通情况。

3、外出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可办理临时党组织关系。

4、对无正当理由在外出期间长期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党组织应及时教育批评,经教育人无转变的,按党章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劝其退党或除名。

5、支部要及时对外出、暂住的党员进行登记。

第8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黄田农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任务

1、挑选政治觉悟高、工作责任心强、有较高威信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正式党员为流动党员的联络员,并备案。

2、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活动情况和思想状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掌握党员的流动情况,并及时向场政工办汇报、备案,各党支部每季度向政工办上报本支部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

3、组织开展本支部流动党员的政治学习和各种组织活动,掌握本支部流动党员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做好本支部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4、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活动,为团场、为职工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5、按时向政工办汇报本支部流动党员的动态及学习工作等情况,搞好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二)流动党员联络员工作制度

1、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利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党员与职工思想交流,不断加强流动党员与职工之间的联系、密切流动党员与职工之间和流动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接受党支部和党总支的培训。培训的内容由党总支统一安排实施,包括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流动党员管理先进经验介绍、吸收和培养非党同志加入党组织的方法程序等。

3、接受党支部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协助党总支、党支部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工作任务、工作特点、思想动态等,掌握工作方向。具体做好联络工作的上通下达,不脱节、不推诿、不扯皮,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团队精神。

4、流动党员联络员在工作中要做到热情、耐心、主动;组织上听从领导、听从指挥,敢于同不良思想行为作斗争。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党支部或上级党组织汇报,帮助解决。使一切矛盾化解在基层,杜绝一切上访事件的发生。

5、流动党员联络工作情况应当经常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信件等方式向政工办反映汇报;对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上报;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提交情况反映;年终要对本年度的党群联络工作作出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并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三)流动党员跟踪管理制度

1、党员因工作需要外出超过两个月的,应事先向党支部报告,由党支部向政工办备案。

2、当党员的工作单位、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变更时,各党支部应及时书面、电话报告政工办,保证党员与党组织的密切联系,及时跟踪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

3、党员外出时间在六个月以上,且有固定地点的,应主动将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的党组织。

4、党员临时或季节性外出且无固定地点的,组织关系仍由所在党支部管理,并由所在支部出具党员证明信,党员可持证明信在外出所在地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四)流动党员教育制度

1、加强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进一步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员队伍建设,永保先进性。

2、实施流动党员教育,要根据上级党组织统一部署,深入实际,把组织管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流动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党课或其它形式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党员综合教育。

3、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由各单位党支部统筹安排,各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积极行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台帐,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

4、各党支部对本单位内的所有流动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组织、引导党员增强党性,坚定信念,提高综合素质。

5、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制定科学的党课教育培训计划。党课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针对党员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努力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

6、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和党员思想状况调查汇报制度,由各党支部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流动党员的活动情况、人员思想状况和调动情况,及时汇报给政工办。针对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个别谈心、批评教育等方式转变其不良思想。

7、共产党员要破除迷信,不准信仰宗教。对于共产主义信念动摇、热衷于组织或参加宗教和进行迷信活动的党员,经过批评教育后有转变决心和实际表现、本人要求留在党内的,可作限期改正处理;经过批评教育不改的,应劝其退党。

8、党员要求退党的,党支部应对其进行教育;坚持要求退党的,应由本人向所在支部提交书面申请,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并作出书面同意除名的决定,报党总支批准并上报党委备案。除名决定存入个人档案。

9、建立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抓好薄弱环节的检查和督导;正确、及时地树立好典型,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黄田农场流动党员服务电话:0902-6401035 黄田农场流动党员服务站:黄田农场政工办(机关二楼政工办公室),

第9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党员外出前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提出申请,说明外出理由、去向、时间及党组织联系的方式,并去党支部进行登记。

二、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6个月以上、有固定地点的,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及时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所去单位或居住地到组织。

三、党员6个月以上或长期外出,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在外出居住地或单位党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

四、党员外出参加会议、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业务、休假探亲6个月以内,3个月以上的,应开具党员证明信,参加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生活。

五、党支部必须坚持与属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同时对外来流动党员及时接收,加强管理,做好反馈工作。各党委每年应对所属的流动党员的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市委组织员办公室。

六、外出的党员必须主动与原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汇报在外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自觉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七、党员外出不向党支部申请登记,出外后也不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长期不交纳党费,应依据党章和有关规定处理。

上一篇:自我剖析发言材料下一篇:南昆士兰大学新生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