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七上词语解释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教材七上词语解释

部编人教版七上教材分析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介绍 教材编写组

一、教材编写依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 ◎初中学生生活的逻辑 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 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 教育的引领和指导

我是一个生命,我在进行一场生命的旅行。中学生活会有怎样的风景?

我是一个生命,我的成长需要见证与陪伴。友谊真能地久天长吗?我 能和老师、父母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我是一个生命,我喜欢探索。我的生命从哪来,到哪去?生命可以永恒吗?生命的意义在哪 生命不停地追问,我在不断的成长

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改善

--------朱小蔓

二、教材编写理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在具体落实上,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有机渗透,如在“少年有梦”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在“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体现了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我和其它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的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首先,教材语言尽可能引入传统文化经典。如在谈到少年要立志,相关链接中引用《格言联壁》的一段话:“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接着正文直接引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勉励学生不仅要立志,更要勤奋,不断付出努力。

其次、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等方面也尽可能安排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在探讨“学习”这一话题时,把“学习”的繁体字用说文解字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然后从《礼记•月令》中对“学习”的论述开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内涵。

再次,在对文化内容的处理上,教材不仅仅是引经据典,而且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力图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活动,让学生感受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以民族精神丰富和提升自身的精神世界。

3、准确把握学科特点。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如在“家的意味”中,从“家规”、“家训”以及家庭文化中的“孝”等方面,特别探讨了“中国人的‘家’”,体味中华文化深厚的意味和丰富的内涵,同时又渗透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将道德和法律有机融合。同时,教材注重过程和实践,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通过实践整合态度情感、能力和知识。

4、科学遵循育人规律。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通过设计与青少年生活贴近并喜爱的活动,不断深入,在讨论与分享中达成共识。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主要面对的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与同伴、老师、家人的交往,核心词是成长。教材以成长为核心,涵盖、整合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和生命的话题。从引导学生生活、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相关要求,本册教材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第一单元作为对初中生活开端的阐述,具有统领全套教材的意义,既是学生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起点,也是全套教材建构的逻辑起点。

对于刚刚告别小学生活的学生而言,中学时代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面对一个生活和学习的变化,学生会有各种感受,也可能有各种困惑和问题。教材不是让学生被动去适应这些变化,而是把变化看成是生命成长馈赠给自己的礼物,认识到新的阶段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接纳变化,在积极面对中学学习、自我探索等课题中成长。

本单元以“成长的节拍”为主题,体现了学生初中生活的基调,映射出全套教材的青春文化底色。 (目录图片)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学会交往,处理交友中的问题既是学生道德和心理发展在本阶段的核心任务,也是初中生活逐步展开后学生实际的需要,在学生生命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2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台,“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作为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出。

本单元从交友方面使学生体会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一方面在交友中体验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另一方面认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关心和支持,从而体悟到人人需要接纳、支持和帮助,这有助于初中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青少年期的同伴关系不仅仅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之间亲密感也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提高了中学生友谊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交友态度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录图片)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承接上一单元中学会和同伴交往,本单元则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人际交往的继续和延伸。 师长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学生和师长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到了青春期以后,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凸显,他们要求摆脱依赖、走向自立的愿望和行动增强,有时会和师长产生冲突。教材不回避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在尊重学生的独立愿望、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近师长,看冲突背后“爱”的流动,通过主动对话和交流达成相互理解。 (目录图片)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一个温暖的词。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世纪初以来,指向自然生命为基础的讨论生死现象,普及生命知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安全与健康,求问生命意义与人生幸福等等,含有明确的生命元素的生命教育开始兴起并渐成潮流。它体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尊重人、关怀人的意识不断觉醒,是社会进步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生命本身是多侧度的,每个侧度都有存在的价值,都需要关怀与开启。

1、自然生命

人首先是一个生物体的存在,肉身生命是人存在的基本依托和载体,遗传因素赋予了人天生的生命特征,面且遗传的未确定性和后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也让人的自然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自然躯体层面,生命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失而不得,当然无比珍贵。在此基础止上,教材帮助学生学习自救自护,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不仅如此,承认每个个体由于遗传而与生俱来的生命独特性、个体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重视个体生命在后天发展中的学习潜能,包括在智力性向和情感反应特征方面的潜能,在教育活动中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命特征和优势出发,发挥自己的生命潜能,做更好的自己。

2、社会生命

作为社会成员,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生活中承担一定的角色,拥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生命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每个生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自觉意识和承担相应责任的能力,而且懂得他人的社会角色承担及其实现与自己的关联所在。教材中,要求学生懂得“生命相互依存”,使学生明确:生命的关怀圈在扩展;生命的依存关系,关怀关系需要每个个体主动建构。将社会生活中的关怀、合作、责任等伦理道德范畴纳入到生命教育中来,使其与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得以相通。

3、精神生命

生命需要阳光、雨露和其它养份得以滋长;人具有情绪和高级情感表征自己的精神性生命。一方面是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感、意义感并没有随之增加,人的感情文明遭遇许多新的问题,折射出人对精神生命的诉求。教材关注学生精神生命的需求,增强其对生命的感受力,让生命得以滋养。

本单元内容在七上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本册书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虽然课程设置上只是作为一个单元内容来呈现,但对生命成长的关切贯穿整套教材始终。 (目录图片)

四、教材编写特点

1、注重导言的引领作用。

单元导语、课导语的设计有思想性,既能贴近学生、引发兴趣和渴望,又简洁明确,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冲击,引发学生对熟悉现象或问题的反思。文字有总括性、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引言导言图片)

2、重视教材的思想性,避免表面化。

教材在不同的主题上都力争有所突破,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思维张力,避免低幼化。

3、精心设计问题,增强思辨性。

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应当是面对真实生活的对话、感悟、体验的关系。教材用学生的视角思考和表达,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情感。

4、贴近生活,而又引领生活。

生活是具体的,也是复杂的。教材以学生具体而复杂的生活为起点,将各个资源的内容、活动设计、组织编排等的目标聚焦于道德价值观的探讨,引导师生一同发掘、体现并实践正面价值观。采取以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去组织和分析材料,在活动后用正文进行引导。 在学生活动体验基础上,概括正文进行引导,语言准确、言简意赅,平和但有力量,体现讨论与对话的姿态,有开放性和思维张力,有价值方向而不失公允。

五、教材使用建议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内容上,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等。从教学的要求上,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对课堂生成性部分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教师的挑战。

第2篇:部编教材七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简案

复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代表作。

2、讲读课重点词句及问题探究。

3、品味的语句精妙,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复习方法:合作探究法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下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巨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今天就让我们再来重温第一单元四时美景!下面让我们齐读第一单元的内容提要了解一下这一单元有哪些内容?

2、课文一览:出示课件2《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雨的四季》(刘湛秋)《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3、本单元三篇现代散文、四首古诗:出示课件3《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时令景象。《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了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雨的四季》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了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

4、复习目标:出示课件4

1、积累字词、了解作家作品及代表作。

2、讲读课重点词句及问题探究。

3、品味的语句精妙,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授新过程:

(一)字词积累:出示课件5

1、课下注释生字、生词强调的要记牢

2、同桌利用辅导时间提问背诵

3、生字、生词在背书组长处默写

(二)讲读课探究:

《春》

一、文学常识:出示课件6:《春》的作者是

朱自清 ,字 佩弦 ,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二、文章主旨:出示课件7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表现了春天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问题探究:出示课件8

1.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反复、拟人,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来临的急切喜悦之情。)

2.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统领全文)

3、品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睡醒”、“张开了眼”是拟人。本句十分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情景。) 出示课件9

4、第三自然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赋予小草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和小草不经意间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出示课件10

5、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 (揭示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有,这是对春草的侧面描写,用来衬托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的可爱。) 出示课件11

6、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运用衬托的手法,化静为动,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小蝴蝶的飞舞衬托春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突出了百花争春的气氛,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有波澜有起伏。 )

7、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闹”赋予花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一派喧嚣沸腾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叫”只写声音。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

出示课件12

8、文章结尾连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春天,它们分别突出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降临,新的开始,给人以希望,体现了春天“新”的特点。 “春天像小姑娘”春天装扮大自然,美化人间,突出春的“美”的特点。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象征春的强壮的生命力,青春活力,体现了春的“强”的特点。 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出示课件13

9、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济南的冬天》

一、文学常识: 出示课件14

《济南的冬天》作者(

老舍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中国著名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出示课件15

二、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 温晴 的特点来写。文章第1自然段先用 对比 的写法,从自己的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图景:一是济南的山景,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突出其 暖和安适 的特点; 薄雪覆盖下 的山,突出其

秀美;;城外远山,突出其 淡雅;二是济南冬天的水,着眼于表现其 暖、清、绿、亮 的特点。

三、课文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热爱。现在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用心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16

1、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本句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的手法先出感人的脉脉情感。何况山们还“低声地”说着,再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出示课件17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什么表达效果?(“卧”字用得很贴切。济南城外的小村庄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赐。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出示课件18

4、品析“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表达效果。(作者把夕阳下粉色的薄雪比作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修容与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表达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山景的喜爱之情。)

5、品析“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的表达效果。(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表达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水的赞美之情。) 出示课件19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出示课件20

7、对比阅读:对比《春》第四段和《济南的冬天》第四段()

1、写景顺序——都是按照

空间顺序 进行描写(1)《春》的选段从树上再写到花下最后写到草丛里,(2)《济南的冬天》选段中从山尖→山坡→山腰;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四、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出示课件21

1、“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葡萄蔓被风吹得凌乱不堪的情形) 出示课件22

2、“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运用“跑、撑、撞、滑、跌倒”一连串动词,准确地表现了羊受到惊吓,在风雨中惊慌失措的样子。) 出示课件23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运用一系列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雨的猛烈。)

《古代诗歌四首》出示课件24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工迁龙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

一、文学常识填空:出示课件25(1)《观沧海》作者 曹操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政治家、军事家。代表作有诗歌 《龟虽寿》

、《蒿里行》

等。与

曹丕

、 曹植

并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作者为 唐 代诗人 王湾

。次,是

停留 的意思。(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 《李白集校注》 作者是 唐

代大诗人

李白 字 太白 , 号

青莲居士

。(4)《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 马致远

,号 东篱,是 元

代著名 戏曲 作家、 散曲 家。

他与

白朴

关汉卿

郑光祖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天净沙是 曲牌名

二、读《观沧海》中,回答问题。出示课件26 (1)曹操的《观沧海》中,交代观沧海的地点的一句诗是

东临碣石

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三、诗句填空:出示课件27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5、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出 示课件28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颈联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示课件29

4、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7、运用设问的名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五、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课件30

1、这首诗中点明事情发生的时令的诗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2、借月亮抒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与对友人的关怀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也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六、《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31

1、《天净沙 秋思》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用景物表现游子孤独凄凉的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出示课件32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11个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施图,即:枯 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第3篇:部编六上语文《山雨》词语解释

《山雨》词语解释

轻捷:轻快敏捷。

宣纸:安徽宣城,泾县出产的一种高级纸张,用于写毛笔字和画国画。 宛若:仿佛,仿佛。 飘飘洒洒:飘舞着落下来。 优雅:优美雅致。

融化:这里指不同的色彩合成一体。

丝丝缕缕:一丝一丝,一条一条,连续不断。 啼啭:鸟婉转地叫。 余韵:遗留下来的韵致。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调色板:画家绘画时,用来调和各种颜色的木板。

上一篇: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步骤下一篇:溶剂油安全预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