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护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中医外科护理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隐藏的安全问题,对当今现有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方法路径。方法:随机60名外科住院病患者,并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各30名外科患者。对于B组的外科患者我们正常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对护理风险和潜在危害进行常规化处理。

第一篇:中医外科护理论文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胸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在胸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我院外科门诊患者8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快速康复护理方式,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后,临床效果如下:出现并发症5例,主要是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2例和泌尿系统感染2例,其余75例患者各项指标正常,护理满意度为93.75%,护理工作取得良好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胸外科临床护理中产生积极作用,经过护理,患者生命质量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几率,能够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增加临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胸外科临床护理;应用价值

[

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提高护理工作价值,贯彻落实最新护理工作理念产生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研究有利于护理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案,对现有护理模式进行调整。快速护理以综合治疗为主要工作目标,对患者日常进食、运动康复和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注重构建系统完善的护理方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相关护理方法应用也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缩短住院时间,对提升临床护理水平意义重大。胸外科术后,患者一般较为虚弱,需要进行优质化护理措施应用,构建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的外科护理机制,促进预后效果改善。本文主要分析快速外科护理在胸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对研究过程论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统计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外科门诊中收治的8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35±2.14)岁,患者疾病症状主要包括肺部癌症15例、气胸患者42例食管癌早期10例、胸外损伤13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传染风险。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排除标准:本次研究排除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精神分裂、抑郁和自闭症患者;排除其他医嘱认为不合适本次研究患者。纳入标准:胸外科手术患者;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下;患者本人意识清醒,并且同意本次研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医学伦理管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 胸外科患者术后创伤面积较大,需要进行优质护理,对患者身体健康进行全面干预,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研究表明,对胸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能够降低患者紧张焦虑心理,减少并发症出现几率。为促进预后效果,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主要措施如下:①术前护理:告知患者手术过程,包括具体手术方法和术前注意事项等等,并且对患者紧张情绪进行安抚,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练习,注重深呼吸。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配合完成术中操作,对手术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进行分析,与主治医师共同完成手术,术中,也应时刻监控患者血压、体温和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积极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生命健康提供保障。③术后护理:需要研究可靠的护理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指导,督促患者完成康复训练,并且加强细节护理,对患者进行快速康复护理,防止发生术后感染,影响临床护理效果。术后,对患者饮食计划进行指导,确保营养均衡,帮助患者提高身体免疫力。术后临床护理中,也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督促患者完成简单的心肺复苏训练,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确保快速护理方式应用有效性。

围手术期护理是快速外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应激与并发症,对患者加速康复产生积极影响。快速外科护理中,也注重对病人进行优化教育,根据病患实际情况,对健康知识进行宣导,督促患者注意日常保健,促使胸外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

针对手术干预的胸外科患者而言,护理人员应注重对现有的手术方案进行优化,尤其是麻醉方法,以此降低病患在接受治疗中的痛苦。例如,在控制患者恶心和呕吐方案中,应尽量去除和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并且加强术后护理,使用多模式镇痛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致力于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合理使用鼻胃管、引流管和导尿管,并且构建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案,加强术后健康指导,主要护理方式为营养支持和床下运动,在确保护理方案可行的情况下,应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出院计划,并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确保快速护理方案的临床可行性,巩固预后。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并发症出现几率,住院时间变化和临床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涉及的资料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用“例(%)”表示,χ2验证,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快速外科护理后,患者满意度提升,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护理前后患者 并发症情况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出现并发症5例,主要是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2例和泌尿系统感染2例,其余75例患者各项指标正常,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3护理前后患者住院时间变化 快速护理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与护理前住院时间比较下降明显,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快速康复护理外科理念最早在2001年,由外科医生Kehlet提出,随着临床护理技术发展,护理理念不断进步,目前相关护理方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针对我院临床护理技术发展而言,快速护理方式已经应用在泌尿科、胸外科、骨科和普通外科的护理实践中,对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护理人员应对此提高重视力度,注重在围手术期中对相关护理方式进行整合,不仅关注患者本身护理,而且对现有护理模式进行升级,使得医院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提升。

本次研究中,对全部80例病患进行了快速外科康复护理,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出现几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护理满意度提升。护理措施应用安全可靠。这一结论与荆瑜杨在《饮食保健》中发表的文章“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论述一致,说明快速外科护理在胸外科护理中产生积极影响,应对相关护理方式提高研究力度,关注护理方案的临床价值[3]。

现阶段,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快速护理方案依托多个学科和医疗团队,其中主要有外科医生、护士团队、营养规划师、康复治疗师和麻醉医生等等。因此,在快速外科护理方案的制定中,应对不同内容进行合理融入,注重提高护理措施应用水平。对护理方案的精细化应用,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目前护理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术前护理方案优化: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创伤性应激反应的发生几率进行分析,并且全面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为胸外科手术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强用药指导和饮食干预。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导,告知患者戒烟、戒酒,并且进行适当的体力恢复训练,锻炼心肺功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注重缩短患者术前禁水禁食时间。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并且做好腸道准备工作。②关注术中护理细节: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麻醉状态下,控制液体输入量,以患者实际缺水需求和术中失血量要求为主。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对患者体温进行控制,防止患者体表温度下降过快,出现严重并发症。术中护理中,尽量不使用引流管,或是减少引流管放置时间。护理过程中,也关注患者感受,应用更多人性化护理措施,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③完善术后护理方案:快速外科护理中,采用多种模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术后根据患者恢复状态,进行饮食护理和运动干预。术后需要加强患者心理辅导,经过临床调查研究,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况,倘若未能及时进行护理,患者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预后效果。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对患者进行积极指导,督促患者严格按照快速护理方案相关内容,对自身习惯进行改正,防止出现较为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快速康复护理被广泛应用在胸部外科手术的临床护理中,对降低患者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产生积极影响。在快速康复护理中,应关注患者身体康复状态,并且将最新护理理念进行融入,使得护理工作更加安全可靠,发挥快速护理的应用优势。护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对护理方案进行升级,通过对患者积极有效干预,促进其早日康复。临床护理中,对患者进行全面干预,注重患者心肺功能复苏,促使其摄入高蛋白、高能量食物,避免摄入油炸、辛辣食物,使得患者饮食得到合理搭配[4]。快速康复护理是目前应用的有效护理方式,相关人员应注重研究护理方式的价值,构建围手术期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形成积极正向指导。相关护理方式在胸部外科治疗与术后护理的应用,能够避免患者发生感染,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产生积极作用。提示关注快速外科康复护理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胸外科临床护理中,应用快速护理方案产生良好价值,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出现几率降低,对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提升也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可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快速外科护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与安全性。相关护理方式应用也能提高临床护理价值,对医院护理水平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静.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9, 33(1): 86-87.

[2] 薛桔吉, 沈祝苹, 汪亮, 等. 我国胸外科快速康复护理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 17(10): 98-99.

[3] 荆瑜杨.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心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 2019, 6(7): 207-208.

[4] 闫晨. 胸腔镜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流程在胸外科围手术期的效果探讨[J]. 养生保健指南, 2019, 18(30): 156.

作者简介:秦占虹(1976-),女,汉族,山东省垦利县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外科护理工作。

作者:秦占虹

第二篇: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贯穿中医护理知识初探

摘 要: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时代的潮流、体现申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笔者在近4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联系中医护理理论。通过课堂讲授、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巩固和加强了学生所学的中医护理知识。

关键词:中医护理;外科护理;教学方法

作者:蔡恩丽 武煜明 刘 双

第三篇:外科护理潜在的护理风险与对策

【摘 要】目的:探讨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隐藏的安全问题,对当今现有的护理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提升护理质量、优化护理方法路径。方法:随机60名外科住院病患者,并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各30名外科患者。对于B组的外科患者我们正常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对护理风险和潜在危害进行常规化处理。对于A观察组的外科患者实施与之相关的潜在护理风险规范化管理与健康干预措施。在外科患者出院之前对他们的健康恢复情况和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总体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结果:A组外科住院患者的在院平均时间更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更低,护理质量和医疗效果较好。结论:合理规范外科的护理风险,对于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和反思,整合有效的对策和办法,有助于提升外科护理的工作质量,降低患者在院期间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外科护理;潜在;护理风险;对策与比较

【Key words】Surgical care; potential; nursing risk; countermeasures and comparison

引言

外科护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外科患者的康复情况,对患者的医疗体验和医疗满意度有着较大影响。在外科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到位、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缺乏、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较弱,都容易造成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缺漏。我们应该加强护理规范性训练,对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外科护理的整体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外科住院部抽取了六十名患者,并且研究了每个患者的病情资料。该60名患者性别组成:男性37名,女性23名。年龄区段:年龄在50~89岁之间。之后我们按照普通护理和规范化护理的分类方式,将所有病人分为两组,在分组的同时考虑到组内患者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等。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外科住院患者,我们进行常规的日常护理:患者生理指标的日常测定、患者心率血压的监控、对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等等。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我们除了常规的护理办法之外,还要采取具有临床意义的规范化风险规避护理方法,对外科护理中容易疏漏的部分进行处理,采取规范合理的防治措施,对对照组护理人员对具体培训内容如下[1]。

1.2.1对对照组的護理人员进行科学的护理技術培训

在外科护理风险对照实验进行之前,我们选取了部分医院的优秀护理人员和医务人员,要求他们学习了病患心理学,外科患者的健康指导指南和多种老年呼吸、消化、心脏疾病的相关护理技术。在培训时强调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生活指导。

1.2.2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的缺乏容易导致患者对医嘱理解不到位,在日常陪护工作中出现失误。因此,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前的沟通有助于提升护理整体质量,减少外科医疗过程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护理人员沟通技术的提升包括提高医嘱药方的阐述解释能力、加强与患者日常的沟通、术前的心理开导和压力疏通沟通、对术后体位进行指导等等。

1.2.3加强护理文书的整理工作

护理文书记录对患者对医疗有着指导作用,但是个别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护理文书的记录书写方面存在问题和漏洞。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医院对护理人员的记录操作进行规范性训练,要求护理人员记录患者的日常康复情况和病情的变化,以辅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

评分测定:在外科住院出院之前,对患者对康复情况和医疗满意程度进行测定,测定的具体内容包括住院期间的心理压力,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医疗自我保护意识等等[2]。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也开展自评工作,对患者的整体康复情况和医疗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从而评定规范性护理的价值与作用。

2 结果

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关数据的比较,我们在讨论后选择采用最新的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合格率的比对和分析。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于A组B组的比较,我们通过患者的在院意外医疗事故发生概率、护理满意度、术前心理压力、术后健康意识进行评分,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详情参考下表

连续护理开展实验的对比

组别

项目 B组(对照组) A组(观察组)

健康知识评分 87.6 96.3

锻炼频度(?/天) 0.46小时 0.8小时

医务意识评分 76.6 89.4

在院意外事故发生率 2% 4.5%

對护理人员满意度 96% 100%

3 讨论

外科护理潜在风险规避式护理外科护理工作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今我国的医疗体系仍处于发展状态,对于外科护理细化工作和人性化的护理办法我们仍然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对外科住院患者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和安全细节的提醒不仅可以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也可以减轻家属的压力。

外科手术对于大部分的患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压力,对于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容易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帮助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和适当的生活指导,才能够帮助他们积极对抗疾病,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护理人员就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这次的实验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良好的外科护理方法和规避风险是的外科手术护理方案对于患者有着或多或少促进康复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手术后的护理过程当中,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質、心理承受能力差异进行不同护理方案的制定可以有效的规避患者在术后出现的不良情况。例如,对体重较大的患者进行次数较多的翻身指导,有利于减少褥疮的形成。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按时,用亲切的语言与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可以减轻儿童手术后压力,防止儿童心理阴影的形成。

在人性化护理方案实施的同时规范护理技巧,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也是有效规避外科手术护理风险的重要对策。在日常工作当中,广大的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强化自己的业务水平,与上级医院的同行人员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以了解护理工作开展的差异和缺陷,从而更好地推进护理工作的开展。就外科护理中,患者的麻醉后副作用、手术后神经官能症的出现、患者心理压力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加强自己的业务总结能力。

对于A组观察组的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开展规范化护理前后,患者家属(陪护人员)的压力测评结果:规避风险式护理办法开展之前,患者家属的高压力人群比率为30%,开展干预护理工作后高压力工作人群比重降到10%。从数据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优质的外科护理服务可以减小亲属陪护人员的照顾压力。因此,优质的外科护理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护理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于患者家属而言也是一种科学优质的护理办法[3]。

4 总结:

在这次的研究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外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办法、沟通办法、心理疏导技术方面进行风险规避式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总体技术和水平,不仅有利于提升外科护理的整体质量,也能够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减少医疗意外事故的发生。作为医疗护理的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对当今外科护理工作进行更加细致的反思和探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和护理理念,引入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从而提出解决外科护理潜在风险但具体办法,以推动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琴琴 张芬 外科风险规式治疗及预防治疗的意义[J].医学志,2015.5234-5244

[2] 龙国芳 国外护理模式对我们的启迪作用[J].时代科技(上),2015,321--333.

[3] 于琼 干预护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卫生产业,2016,179-199

作者:单庆荣

第四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的探讨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探讨

中医护理是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色,在医疗保健、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是通过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来实现的,也是检验中医护理理论的途径。本文就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对深化我国护理改革,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中医护理技术的概述

中医历来高度重视护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理念,突出强调了护理在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中医护理技术是将中医传统疗法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它包括毫针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韩丽莎等认为中医有许多方法简便[1]、实用、安全的操作技术都可以纳入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从操作程序上看,中医护理技术并不比西医护理技术难,但从内涵上看,护士若要熟练掌握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除了必须掌握操作程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顺利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前提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中医医院的成立,中医护理从中医学中分化,逐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采用中药敷脐防治术后膀胱痉挛;用择时选穴按摩的方法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2];用隔姜灸关元穴促进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避免了医源性感染等[3]。这些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在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护理技术与现代护理技术相结合,是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下称《护理纲要》)明确指出[4],近5年我国中医护理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护理纲要》的提出,为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工作的应用现状

2006年发布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了针灸、按摩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可以由护士独立实施。但目前临床存在针灸、按摩操作主要由针灸、按摩医师实施,护士一概不能操作的管理趋势。2008年王俊杰等人对浙江省省内二、三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医护理技术总体开展情况不够普及[5];可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远远不如其他西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处于边缘状态,中医护理技术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服务领域逐渐萎缩,特色和优势逐步淡化。从而明显影响了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影响了中医护理学科建设。

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因素分析

学科内涵模糊:由于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中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目前仍面临着学科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的困境。使得医护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制约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被忽略。

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及临证施护能力薄弱:目前造成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护理三基知识和临证施护较为薄弱,其可能的原因:①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士毕业于西医院校,基本未经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②当前大多数中医院校为了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同时学习中医、西医护理两套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使得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此外,一部分医院在培训和考核时将重点放在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上,忽视中医知识、技能的系统培训,导致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时缺乏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影响了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实践机会少:《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规定,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必须要有医嘱。而《护士条例》也规定护士执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因此,如果医生不开医嘱,护士就无法开展这些操作技术。目前工作中,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很少,其原因除了护理人员本身中医知识和临证能力较为薄弱外,还可能因为:①部分中医院的中医医师在临床存在中医西化的现象。②中医技术收费不合理。目前2005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3966项服务项目中,中医只有97项,且大部分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部分中医护理操作新农合不给报销;这些现状影响了医生对中医治疗的选择。

护士配备不足:目前大多数医院临床护士配备不足是事实。而部分实施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穴位按摩法、药熨法等要需要一定的时间,操作时需要护士待在患者身边;在护士配备不足的情况下,护士为能完成岗位职责,总是先完成规定是护士做的任务,而对界限不清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艾灸、水针等操作则尽量少做或由医生自己去完成,致使中医护理技术实践机会更少。

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由于中医院护士绝大多数是西医护校毕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的经历,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临床应用少,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其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其中因素。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对策思考

落实《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指导各中医院的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规定在各臨床科室开展中医护理技术≥2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为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药知识与技能,是做好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医医院应切实加强对全体护理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且根据《指南》要求,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培训,系统接受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总数必须在70%以上;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小时。培训依据《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按《中医指南》要求制订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学时要求,以达到中医医院护理人员熟悉并正确应用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因此,普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建议参加中医教学医院组织的中医护理技术培训,或(并)运用现有的中医技术骨干定期对护士进行中医技术操作培训,并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运用纳入综合护理质量考核之一,每科室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2项作为中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韩丽莎.对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6-19.

2邵乐文,俞小玲.择时选穴按摩对胃肠道术后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52-753.

3李建美,王俊杰,等.隔姜灸关元对痔手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58-459.

4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21-1022.

5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9-180.

作者:黎娟兰

第五篇:晚期肿瘤患者中医护理的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探究晚期肿瘤患者的中医护理措施,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方法:择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前来我院治疗晚期肿瘤的患者40例,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作如下分組:行以常规护理的20例患者归入常规护理组,基于常规护理同时行以中医护理的20例患者归入中医护理组。观察护理效果、调查患者满意度,并行以对比。结果:就护理效果和患者满意度而言,中医护理组都要比常规护理组优秀得多(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住院期间,为晚期肿瘤患者基于常规护理辅以中医护理,可以使患者感觉更加舒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普遍感到非常满意,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关键词】肿瘤晚期;护理体会;中医护理;舒适度;满意度

恶性肿瘤患者发展至病情末期,精力大量消耗,再加上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愈加沉浸在病痛的折磨之中。患者食欲减退,经常会出现恶心呕吐表现,胃肠功能异常又导致内分泌失调,极其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选择中医护理为研究对象,试探讨中医护理的临床实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前来我院治疗晚期肿瘤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2岁~85岁,平均年龄(63.24±3.48)岁,病程0.5年~4年,平均病程(1.06±0.12)年。进行病理学诊断与细胞学试验,均确诊是肿瘤晚期。癌症类型分布为:肝癌14例、肺癌10例、直肠癌7例、胃癌6例、食道癌3例。这其中,有23例有既往肿瘤切除史,14例肿瘤复发并出现转移,9例患者未发生转移,17例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作如下分组:行以常规护理的20例患者归入常规护理组,基于常规护理同时行以中医护理的20例患者归入中医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P>0.05),可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与不同的护理模式。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中医护理组基于常规护理辅以中医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中医护理包括耳穴疗法、穴位注射、外敷止痛、穴位贴敷、灌肠、泡洗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护理效果并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测定两项指标的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就护理效果而言,中医护理组是(72.95±11.73)分,常规护理组是(56.44±9.68)分,中医护理组要比常规护理组优秀得多,t=4.85,P=0.00<0.05,统计学差异鲜明。就患者满意度而言,中医护理组是(76.67±13.56)分,常规护理组是(59.96±9.38)分,中医护理组要比常规护理组高得多,t=5.29,P=0.00<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肿瘤晚期患者根治可能性较低,临床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机体性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采用中医护理,可以避免或者有效缓解病痛与不良反应。

3.1 耳穴治疗

肿瘤晚期患者会有胃肠功能异常、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使用耳穴埋豆法对耳廓上各穴道进行刺激,经过脉络的传导,可以对胃肠功能和内分泌起到调节作用[1],缓解疼痛的同时改善睡眠质量。此外,耳穴疗法还可以调整机体的虚实,使机体达到阴阳的平衡,从而防病治病。

3.2 穴位注射

肿瘤晚期患者会有恶心呕吐感觉,长期如此将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患者能量摄取过少,体能将会明显下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抑郁情况。对此,可以选择对应的穴位进行艾迪或华蟾素等药物的注射[2],以调节患者消化道出现的反逆反应。

3.3 外敷止痛

肿瘤晚期可能发生骨转移,骨转移带来的疼痛可谓是患者于病情晚期体会到的最严重的病痛。服用阿片类镇痛药可以达到止痛效果,但大量使用会引起恶心呕吐或呼吸抑制等毒副作用。使用中药可以避免如上不良反应,通过中药外敷,药效可以透过皮肤直接作用于病灶,不但起效迅速,还可以避免口服后消化道各环节对药物发生的灭活作用。尤其是危重症患者无法口服,中药外敷更是起到了极大的帮助作用。

3.4 穴位贴敷

针对晚期肿瘤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可以将中药制剂贴敷于穴位上,以起到润肠通腑的作用。黄酒、陈醋、蜂蜜甚至凡士林均可以作为溶剂用于外敷。对于部分具有毒性的刺激性药物,需要提前做好皮肤护理。

3.5 其他中医护理

晚期肿瘤患者容易并发肠梗阻,患者感到腹痛或腹胀,排便排气非常困难,无法正常饮食,甚至可能发生水电解质的紊乱。常规治疗方法是禁食与静脉补液,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使用“增液承气汤”这一中药药方[3],可以行气散结,促进肠蠕动,从而解决排便排气困难的问题。此外,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导致下肢血栓与水肿,使用中药进行泡洗或熏蒸,可以活血通络,止通消肿,使患者手脚麻木情况有所改善。

3.6 总结

本研究中,中医护理组的20例患者由于接受了中医护理,因此不仅在原发病痛上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因之前服用西药或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也有了一定的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护理效果和满意度评分分别达到了(72.95±11.73)分和(76.67±13.56)分,远远高于常规组的50余分,可见其效果之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中医技术为晚期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痛与治疗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显著,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宝英.晚期肿瘤患者中医护理的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19,26(9):119-120.

[2] 陈洁.中医护理肿瘤晚期患者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2(17):119-120.

[3] 王敬,舒晓宁,毕然,等.晚期肿瘤患者的中医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0(22):116-117.

作者:彭嫦玉 李旭英

上一篇:智能化论文下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