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首先分介绍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开发,最后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旅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篇1: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逐步完善起来,从深圳“锦绣中华”微缩景点开始,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产业支柱。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年节假日旅游景点的游览人数都在不断打破记录,因此,旅游业已成为当今的热门产业,也是我国经济收入的主要产业之一。

关键词:黑龙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基金项目: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旅游景观设计对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开发促进作用的研究”(QC2017002)研究成果。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旅游景点的品质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多的人追寻特色民俗旅游,以寻找与自身生活环境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体验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所以,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当下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比如黑龙江,当地有很好的特色民俗资源待开发建设,这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增加当地人民群众收入,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

一、黑龙江特色民俗简介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部,以寒冷著称,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度甚至零下50度,夏季气温在18度左右,冬季时间较长,其省会哈尔滨有“冰城”之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去参观冰雕或冰雪节的人士络绎不绝,夏季去黑龙江避暑的人们比比皆是,其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造就出热情、豪放的东北人民。同时,黑龙江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常驻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多样性使得黑龙江更加具有吸引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游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民族信仰、不同的民族住宅,饮食文化、民族服饰都不尽相同,此外,近代历史事件的风起云涌,也为黑龙江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积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素材。

(一)黑龙江的节庆民俗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作为中国的“雪上冰城”,每年都会举办享誉世界的中国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国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丰富多彩的国际盛会。同时,在黑龙江还有很多更具民族特色的节庆盛会,例如中国雪乡旅游节、中国关东文化旅游节、中国阿城金源文化节、同江赫哲族乌日贡节、祭神节庆活动等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十分符合现代人们所追求的与众不同的旅游理念。

(二)黑龙江饮食文化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于黑龙江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随着民族饮食文化不断相互碰撞与创新,创造出独特的“龙江菜系”。同时,黑龙江凭借着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肥沃的土壤,食材多样,物产丰富,充分满足了当地人民的饮食需求。我国历史上出现对东北三省大规模移民事件,例如,清朝初期,许多来自山东、河北的移民在黑龙江落户,还有清末民初的“闯关东”,给黑龙江带来传统的中原饮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黑龙江饮食的多样性。另外,黑龙江地处我国边界,与俄罗斯为邻,随着异国风俗的不断融合碰撞,黑龙江新增面包、啤酒、香肠等西式风味的餐点,为黑龙江增添了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南与朝鲜接界,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南韩料理和朝鲜冷面等特色小吃在黑龙江也得到广泛的传播。除此之外,黑龙江53个民族也有着不同的饮食风俗习惯,例如,满族著名的满汉全席、白肉血肠、白肉烫饭等,满族忌吃狗肉的饮食禁忌一直延续至今;而朝鲜族以米饭为主,喜吃狗肉,朝鲜族著名的冷面、腌菜也受到汉族同胞的喜爱,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对汉族有着一定的影响;赫哲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黑龙江常居少数民族,该民族以捕鱼为生,有吃“生鱼”的传统习俗,受其他民族饮食的影响,如今的赫哲族饮食与满族、汉族、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日趋一致,唯有喜吃生鱼的传统延续至今;回族多为伊斯兰教信徒,有着严格的饮食文化习惯与禁忌,回族最有代表性的饮食主要有油香与盖碗菜,每逢节庆盛典,回族人人都要炸油香,不仅自己吃,还要赠与亲朋好友,供大家一同享用。

二、黑龙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特色民俗文化正在消失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密不可分。随着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逐渐增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使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民俗差异逐渐缩小,呈现统一、相似趋势,本土的部分传统文化、习俗正在被外来文化所侵袭,且随着现代人们思想的逐渐开放,特色区域文化并没有得到重视与保留,而是在现代人们的不断更改中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甚至正在慢慢消失。

(二)没有科学开发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同形式的展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人文艺术气息,才能正确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不断传扬下去,同时,还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去挖掘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深层次的文化创意。然而,许多旅游景点为吸引游客眼球,摒弃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只知一味地迎合游客需求,从而出现各种低俗不堪的民俗文化宣传,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也是对民俗文化的扭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充分尊重民俗文化,更没有科学、合理地对民俗文化进行宣传,宣传要么是与本地文化南辕北辙,要么为迎合市场需求使宣传内容变得庸俗不堪;二是没有对传统民俗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没有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出民俗文化浓厚的民族气息与淳朴气息,很多时候直接生搬硬套,反而降低了旅游的价值,失去了民俗文化的意义;三是为迎合游客心理,对民俗文化肆意解说,没有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误导游客对民俗文化的了解。

(三)资金投入不足

民俗文化的开发需要政府的资金拨款支持,只有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民俗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黑龙江对民俗旅游项目的开发仍出现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自2000年以来,虽然旅游项目开发的经费一直在不断增长,但为保证高品质以及高质量的民俗旅游项目,政府在同时对民俗项目的开发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还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的。

(四)民俗旅游宣传不到位

一直以来,黑龙江留给大众的旅游印象一直都是冰雪旅游圣地以及避暑圣地,而对民俗旅游这一块知之者甚少,足以证明其对民俗文化宣传的重视程度需要进一步加深。而对黑龙江拥有50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特色底蕴知之者更是少之又少,如此优渥的旅游条件没有好好把握十分可惜,因此,为重塑旅游资源,适应旅游市场发展,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刻不容缓。

三、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一)政府加大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对民俗旅游的投资力度,才能保证民俗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融资是民俗旅游项目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只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才能确保民俗旅游项目工作快速展开。同时,政府也可借助外资来进行资金整合,鼓励企业对民俗旅游项目進行投资,在减轻政府经济压力的同时,为民俗旅游开发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二)重视宣传策划

黑龙江的“冰雪圣地”之称已享誉世界,值得民俗旅游项目借鉴。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俗聚居的优势,是黑龙江的天然名片,只需宣传到位,其天然所成的魅力便可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新闻媒体多方位的宣传,提高黑龙江民俗特色旅游的知名度;也可借助交通工具,来对黑龙江民俗文化特色就进行宣传,或者以视频形式在电视广告时间或人群密集地区大屏幕上进行滚动播放,增大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印发有关黑龙江民俗旅游的宣传册及精品视频挂件,来进行特色民宿旅游的宣传简介。只有重视宣传策划,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黑龙江民俗旅游区的魅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当地游览、参观,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游客达到满意的期望值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符合现代社会实现“双赢”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民俗旅游开发除了必备的硬件设施以外,旅游从业服务人员也是民俗旅游项目中重要的一环。与其他景点参观不同,民俗旅游对从业服务人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因为民俗旅游主要体现当地的人文情怀与传统民族特色,这要求服务人员对当地民俗民风特别了解,对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包括当地的接待礼仪与文化起源、历史典故、饮食习惯、宗教信仰与民族禁忌等都要十分清楚,以此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如何最好地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成为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同时,专业的服务态度也是民俗旅游中一张很好的名片。所以,黑龙江旅游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专业人才输入工作,以较高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黑龙江民俗旅游工作中来。

四、结语

在民俗旅游开发方面,黑龙江有着独有的优势,同时民俗旅游也十分符合当代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所以,黑龙江旅游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民俗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投资,建立高品质的民俗旅游开发项目,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使游客得到民族特色文化熏陶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延斌.蒂姆·伯顿动画电影的哥特文化[J].电影文学,2018(6):105-107.

[2]乔爽.旅游景观中入口空间的民俗特色元素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5.

[3]马雪松.浅析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2(3):115.

[4]王丽芳.浅析乡村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205.

[5]唐艳红,杨傲宇.民俗旅游影响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1):29-31.

[6]朱桂凤.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开发浅析[J].满语研究,2008(1):133-136.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

作者:乔爽

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篇2:

关于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介绍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重要意义。其次探讨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足,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开发,最后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旅游。

关键词: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引言:这些年以来,国内的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盛行,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旅游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对其保护。在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我们也不能仅仅为了保护就不进行开发,但是也不能只看到旅游开发的有利一面,而忽视其不利的一面。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二者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有效开发和合理保护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才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和生活,不断创造而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还包括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主要涉及人们的穿衣、食物、住宿、出行、礼仪、文学、舞蹈、科学、节日等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能够成为文化旅游资源。像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等隐性方面的文化,游客就不容易对其产生理解,所以无法直接作为旅游资源。而显性方面的民族文化更容易成为旅游资源。某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都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并且跟该民族所身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紧密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主要是开发其中具有差异性的部分。

二、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开发和保护国内民族文化方面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基于民族文化而开展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柱。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而且还给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做了贡献。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增加了旅游方面的就业机会,这也解决了民族地区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也带动了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其次,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且对文化进行创新。我国文化具有多样性,因为民族众多,但是虽然有许多民族的文化,但是却能够成为一体。这就少不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能够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且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了解,达成各个民族之间的认同,从而保证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为民族地区和全国范围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如今少数民族的语言、习惯都跟汉族越来越类似,而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能够激发人们更加重视民族文化,继承民族文化并且对其进行开发和创新。

三、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足。首先,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没有保留民族的特色,而失去了民族的本真。民族的饮食、穿衣、舞蹈等方面都跟汉族越来越相似,失去了民族的独特韵味。民族文化旅游的活动为了娱乐游客而降低了文化格调,只是为了逗人开心而作的一场秀。为了符合游客的需要,几千里的民族文化开发成为旅游产品,搬上了旅游景点的各个舞台,成为旅游形势下专门开展表演的活动。这些表演活动脱离了民族本身的特色,失去了本质,失去了内涵,而只剩下表面的华丽外衣。为了吸引游客,大肆开发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被开发得越来越低级。民族的礼仪、艺术变成商品,本来质朴、纯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被玷污和破坏,不仅贬低了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使民族文化失去了真实性。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被旅游开发破坏了,严重污染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过于重视利益和功绩,急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工作,旅游管理也相对落后,盲目的旅游资源开发智能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最后,在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时,侵蚀了民族价值观。民族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具有民族特色,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工程中更好地进行选择和评价。在民族价值观中,善良、城市、谦逊、勤劳、节俭、坚韧、奉献、节制等是重要的品质。这些民族价值观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影响而形成的,从民族舞蹈到绘画,从民族建筑到饮食,从民族服饰到风俗,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色,凝结了民族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财富。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主要是以市场作为指导方向,基于市场的需要和要求,把旅游资源开发成产品。这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来开发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把民族文化进行商业方面的包装,投入旅游市场,供游客消费。而少数民族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在旅游行业开发的地方,他们都非常热情地对待游客。但是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商业化,少数民族居民的价值观也受到旅游商业文化的影响,逐渐重视旅游带来的利润。在旅游行业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被污染了。许多少数民族旅游地区都出现了假的民族风俗和传统,也就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人为制造出来的风俗习惯。游客虽然受到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招待,但不再是发自内心的,而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了。

(二)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我国需要有效利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首先是原始的开发形式,就是直接利用原始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对其进行加工或者改造,只是添加必要的设施。所以,在最初的旅游开发时期,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但是因为民族文化旅游地区是比较原始的区域,交通不是很发达,引入大批游客比较困难。即使增加交通设施,改善了交通问题,但是也容易使得民族文化走向庸俗之路,甚至破坏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次,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整合,进一步提升来加以利用。民族文化中能够吸引游客的部分可以加以提炼,加工成为歌曲舞蹈的表演活动,再现已经不再存在的民族文化。有些民族文化旅游把已经淡化的民族文化现象加以提升,再现这些现象。有些民族文化旅游集中几个典型的民族文化现象,在其他地区展示出来。

这种形式的旅游开发将旅游资源进行整理,集中得以展示和呈现,它既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对于游客来讲,能够在短时间里体验到几个民族的文化风情,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是还可以体验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但是,这种形式的旅游开发需要进行充足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建设人为的旅游景观,因此耗费时间比较长,投入也比较多。而且因为人为制造的旅游景观毕竟是模仿出来的,分割了民族文化旅游与原始民族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最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复原民族历史文化的遗产。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实物遗产,或者历史文献的详细记载内容,以及口述传说,对历史遗产进行复原,同时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四、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在对国内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精髓,要想促进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就需要重视和保护民族地区的文化。因为文化旅游涉及到民族的方方面面,能够展现民族的独特性。保护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各个级别的政府都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互相协调工作。政府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督制度。对于旅游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保证民族地区人民能够从旅游行业中获得利益。政府还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工作进行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促使人民群众保护民族文化。政府通过教育活动能够帮助民族地区的人民认识到民族文化在旅游方面具有的价值,及其产生的经济价值,并且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实际上就是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

(二)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护民族地区环境。旅游拥有一定的差异性,才具有意义。如果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失去了差异性,就失去了民族自身的独特特色,也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保护民族文化时,需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传统意义的旅游规划基本上都是遵循旅游市场的需要和要求,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但是却很少考虑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民族地区在发展新兴的旅游产业时,就需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在涵义,充分展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时,体现民族文化的个性,使其文化旅游更加独特。只有坚持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发挥民族文化的个性,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

结语:随着我国在旅游行业方面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旅游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民族文化方面的旅游项目已经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重要内容。如今,国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且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我们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民族文化,开发和保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蒲姝,甘孜州藏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8):54-55

[2] 田敏,邓小艳,近十年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6):36-37

作者:陈朝

旅游资源与文化保护论文 篇3:

文旅融合背景下济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红色文化作为山东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济南提升旅游发展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资源。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深入实施“红色旅游”战略,大力发展“红色+”,把红色人文与绿色生态结合起来,已然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学界关于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鲜有学者从文旅融合角度对济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旨在对济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探究济南红色文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济南市红色文化资源特色

济南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谱写了无数红色故事,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首要前提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找到自身的鲜明特色和潜在价值。总体来讲,济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色。

(一)红色文化地位高

济南战役和莱芜战役奠定了济南的革命地位,也造就了济南丰富的红色基因。莱芜战役打乱了国民党的全盘计划,收复了山东西南大部分地区,为后来打响济南战役奠定了基础。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改变战略战术的转折点,揭开了三大战役的序幕,树立了济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红色文物类型丰富,革命遗址遗迹数量庞大

山东的革命旧址、遗址、纪念地、陵园、纪念碑、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多达130余处,尤以遗址、纪念馆居多。2016年印发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显示,山东共有13个地方入选,其中位于济南的有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解放阁。再加上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筑了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景区名胜重叠

济南红色旅游景区人文与自然风光兼具,资源组合性好,便于打造兼容度高的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济南市红色资源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南部山区、长清区、莱芜区等,其中,主城区的红色旅游景点几乎与济南泉水核心区重叠,长清的红色旅游景点如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就在大峰山风景区内,南部山区的众多红色旅游景点至今还保留着非常原生态的景观。将红色旅游景点与泉水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红、泉、绿、古、俗”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对于打造复合型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四)红色文化主题特色鲜明

在济南发生的红色革命发展轨迹清晰,从党组织建立到党领导革命运动与社会建设,都留下不少遗址遗迹,是践行党的革命发展路线的典范。这些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如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等,一脉相承、交相呼应,形成了主线清晰、内容完整、有主有辅的红色主题教育项目,成为山东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是新时期学习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场所。

(五)红色精神内涵丰富

济南战役和莱芜战役所蕴含的革命信仰和精神品格对新时代建设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济南解放的伟大胜利,孕育了以“爱党爱军、依靠人民、英勇顽强、敢于胜利”为核心的济南战役精神,而莱芜战役的伟大胜利也留下了“爱党爱军、依靠人民、机智顽强、敢打必胜”的莱芜战役精神。两大战役精神与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脉相承,是济南人民重要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

二、济南市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济南市的红色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其中,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党史陈列馆、济南战役纪念馆、济南解放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等运营得已比较成熟,打造了多条红色研学旅游线路,每年接待一定数量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人员,成为济南红色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的首选地。南部山区众多红色资源点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得较为紧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济南还积极联动山东红色重点区域,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红色专线,“聊城—济南—莱芜线”和“济南—青岛—威海—烟台线”成功入选全国“65条抗战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对于济南打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济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保护力度有待加强。济南红色革命遗址数量丰富,但是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很多文物遭遇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后,仅剩下遗址供后人瞻仰,有的甚至已无踪迹可寻。第二,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形成“拳头产品”。一方面,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流于形式和表面,没有完全展示出其精髓和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展示以静态形式为主,空间容量小,展示内容有限,游客基本以走马观花型游览为主。第三,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济南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红色主题教育及文化体验性产品严重匮乏,游客的获得感不足。第四,空间协作有待加强。就济南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而言,对内,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整合度不高;对外,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和产品组线力度偏弱,未能形成旅游发展合力。第五,红色文化形象感知力较低。与山东省内的沂蒙山区、胶东革命老区等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济南的红色旅游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红色文化品牌打造任重而道远。

三、济南红色文化旅游資源保护开发路径

(一)坚守保护红线,科学制定保护措施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历史、传统、文化、伦理、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而保护工作的重点,首先就在于保护好这些构成历史文化遗产的实物遗存硬件要素。济南革命遗址丰富,但损毁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对红色文化资源而言,首先必须坚守遗产保护这条红线,其次才是开发和利用。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政府主导地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计划开发秩序,成立专项保护资金,普遍强化群众保护意识,多措并举将保护理念贯穿到项目开发全过程。

(二)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红色教育功能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研学价值,是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具备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2018年5月,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印发《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游实施方案》,提出要完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能满足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实践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因此,必须重视对红色研学教育产品的开发,开展动静结合、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活动和课程,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讲好济南红色故事,实现缅怀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打造全国知名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红色地标”。

(三)加强资源整合,打造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品牌

“济南战役”“莱芜战役”是济南红色文化的两面大旗,奠定了济南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应在深入学习两大战役精神的基础上,系统挖掘整理济南的红色历史文化精髓,凝练济南红色旅游的形象,打造“红色泉城”文化品牌。同时,不断加大对济南红色文化的创新開发和利用,将“红色泉城”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提升济南在全国红色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建设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四)强化区域联动,推动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济南主城区内的红色资源点与泉水核心区大部分交叉重叠,红色资源与泉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如解放阁、中共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等。此类红色旅游点的开发,除了要强调自身产品项目的挖掘打造外,还要注重与周边五龙潭、趵突泉等旅游景点的协作,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红色文化旅游开发作为济南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抱团发展,联动开发,打造“红+泉”“红+古”“红+绿”“红+城市”等融合发展模式。在市域层面,可推动济南与沂蒙、胶东等革命老区串连成线,实现捆绑式联动发展,形成山东经典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

(五)创新高科技利用,增加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

目前,济南市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以静态展示为主,博物馆、展示馆等场馆占很大比例,这也是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市场一直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为了提升济南红色旅游的感染力,在深挖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可融入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开发VR/AR高科技项目;再结合密室逃脱、对抗竞赛、知识问答等游戏元素,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特色线路;强化“沉浸式”红色文化活动体验,充分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的体验需求,让游客获得更加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精神感悟,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旅游产品。

(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开拓客源市场

为了扩大和强化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在市场营销上必须另辟蹊径。首先,用好媒体组合拳,充分利用纸媒、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介,预热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市场,稳定老年客群;其次,广泛使用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年轻群体与网络群体的互动;另外,为了做大做强济南红色文化旅游,必须走区域合作联动宣传路线,与临沂、枣庄、济宁、胶东等地区在线路上进行串联,在宣传上进行整合,提升红色文化旅游的市场号召力。同时,红色旅游市场的营销模式应不囿于常规,可充分利用红色节日,广泛开展先烈缅怀、红歌联唱、诗歌朗诵、红色主题摄影、集体宣誓、研学教育等活动,讲好济南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七)强化保障和支撑,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提升公共服务也是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目前,济南的旅游公共设施供给还不完善,因此,要构建多级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红色文化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优化住宿、餐饮、购物产品结构水平等,多管齐下,不断完善红色文化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红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和支撑基础。

结语

总之,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济南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应多措并举,寻找最优保护和开发路径。通过挖掘文化价值,并将其与旅游要素深度融合,使红色文化与旅游相互渗透,协同发展,最终实现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的转型与升级,从而推动济南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张 玙]

作者:高向华

上一篇:检察院工作报告范文下一篇:主任述职报告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