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2022-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大山大河的文明 南有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通道。

“茶马古道”是从中国人的视角而命名的。现称谓在过去的历史文献中没有使用过。而是由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李旭等六位学者于1 990年7月至10月步行“茶马古道”时首先使用的,并在随后的专著《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中进行了论证。随后逐渐被学界所接受。

截至目前,学者们提到的由中国大陆通向西域的古道主要有三条:北方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东起渭水流域,穿过河西走廊,沿新疆的塔里木河南北两岸西出,越过葱岭,经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大月氏(今阿姆河上、中游)到马里,再经黑海东南的达姆甘抵哈马丹、巴格达,再由地中海东岸各地转达罗马。这条古道起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以丝绸为主。唐蕃古道东起长安,经凤翔、秦州(天水)、河州(临夏)、鄯州(东都),逾日月山(湟源西南)入蕃。这条古道主要兴起于初唐,沿古道往来的主要是土蕃入唐的马、皮毛和唐入土蕃的丝织品。尽管文成、金城公主把饮茶的习俗引入土蕃,但据文献记载,茶叶还不是这条古道上的主要商品。

和其他两条古道相比,茶马古道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北方丝绸之路以运丝绸为主。唐蕃古道虽然也运茶,但运茶量较低,主要商品仍然是丝绸。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把汉地的茶和土蕃的马、骡、羊毛、羊牛皮、麝香、药材等互换,运输方式是人赶着马在高山峡谷中跋涉,这就形成了茶马古道的重要特征。

如今北方丝路、唐蕃古道主要靠马帮驮运的现象已经很少,现代化公路或铁路已经取代了马道。与此不同的是,由于茶马古道以运茶为主,至今仍然活着。特别是在川滇藏三省边缘地带,马帮仍然络绎不绝。横断山地带地形复杂,没有哪一条古道像茶马古道那样险要。这里的地质结构多为堆积层,地质变化复杂,常有大的泥石流、大滑坡发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泼河把海拔几千公尺的高原切割成许多山峰峡谷,因而形成江河纵横,人们主要靠皮伐或溜索横渡。短期内在这些地带筑起现代化公路、铁路网是不可能的。茶马古道很窄,不像唐蕃古道上的茶马大道,北方丝绸之路上的宽阔走廊,它一般只有两尺几宽或更窄。茶马古道乱石叠障,路和雪水溪常常不分,行动起来极艰难。马帮在山中行走,一日气候数变,时而登上寒冷的雪山,时而沉下炎热的河谷地带。尽管如此,茶马古道还是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因为藏民需要川、滇的茶,川、滇人们需要藏区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虫草等山货和各种名贵的药材,马帮的使命不能终止。在我们1 990年的秋夏考察中,沿途随时可以看到马帮驮着松茸、虫草、羊毛、牛羊皮从草原上,从山林中走来,可以说,茶马古道是大陆上惟一一条还在运转的文明古道,这对于研究古代文明传播是活生生的实例。

茶马古道以茶文化为其独特的个性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扎根在亚洲板块最险峻的横断山脉;维系着两个内聚力最强的文化集团:藏文化集团和汉文化集团;它分布在民族种类最多、最复杂的滇、川、藏及东南亚和印度文化圈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至今发挥着它的活力。它是在亚洲板块上和北方丝绸之路、北方唐蕃古道并列的一条古代文化传播要道。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也不亚于其它任何一条。

探索“茶马古道”的目标就是要建筑一个新的“人文生态”系统,为“脆弱”文化类型提供一个新的生存模式,尽可能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自觉继承并弘扬文化传统的进程,并为这一地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为这一地区人民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积累充足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为该区域利用非经济因素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模式。人们最终将在此创造一个人文多样性、大生物多样性的共生地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

如若想寻到新的文化模式,对于大西南,可以说“茶马古道”是最好的切入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条古道是东西方互接的“脐带”。从文化和历史的视点出发,它是连结世界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不同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这条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马帮在不断地游动,茶叶从一个商人手中转到另一个人手中,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等等将这些茶叶一站转一站,送到世界的另一边。茶叶成了连结不同民族的纽带,并形成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

我们应当确定:

1 茶马古道的区域

茶马古道运行范围在中国主要包括:滇、藏、川三大区域,外围可延伸到广西、贵州、湖南、陕西等省,而国外则直接到达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进一步还涉及到南亚、西亚、东南亚的另外一些国家。

2 茶马古道的线路

以现今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勐腊、勐海、宁洱、思茅、澜沧(也就是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地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沅、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

以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抵达尼泊尔、印度。另外,我们认为“身毒道”、 “滇越麇泠道”等均应该视为“茶马古道”。

3 茶马古道存在的时间

分三段:a 公元前4世纪~唐代;b 唐代~1949年;c 1949年~至今。

4 茶马古道主要商品及载体

商品主要是“茶、盐、棉布、药材”等,负载是马、牦牛再加上人背肩扛。

“茶”本来具有实用功能,但这种实用功能逐步转化,在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里产生了“异变”,它同各个不同民族的性格、情感及审美情趣相结合,并融于众多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习俗之中。 “茶”的魅力,不仅因为它只是一种单纯的饮料,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植物体,而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不断地在“茶马古道”上“流动”与“定着”。这样一来,它就能反映许多民族的理想,并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之中,它是大西南人民的智慧之果,虽已结了2000余年,但大西南的各个民族至今仍被笼罩在它浓烈的文化馨香之中。

茶是中国文化的边疆。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影响,茶逐渐被中华民族各个组成部分的少数名族

接受,进而成为生活方式。从“饮茶版图”来看,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东北三省成为一条巨大的陆路中华茶文化边疆,而靠海的广东、浙江、江苏也是饮茶大省,从而也构成了海岸茶文化带,由此构筑了中国茶文化边疆,而毗邻的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印度、尼泊尔、蒙古、俄罗斯等国也在中国茶文化的“浸泡”之中。由于茶马古道的不断延伸、不断激活过去“断绝”的古代通道,使得“茶溶于水”,流淌到海洋,流淌到英国、法国、荷兰……红茶成为了欧洲人生活的一部分,茶饮风靡世界,茶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体现的是“温、良、恭、简、让”的和谐文化。

茶马古道是文化传播之道。茶马古道沿线居住着汉、藏、傣、彝、白、纳西、阿昌、德昂、景颇、怒族、羌族等30余个民族,承载着中原文化、雪域文化、贝叶文化、毕摩文化、本主文化、东巴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茶马古道上传播的茶和茶文化,消除了种族、国界、地域之分,传播着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久而久之,汉族文化、边疆文化,海外文明相互传播,彼此影响并得到了融合和发展。如有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的景东文庙、鹤庆文庙;有反映外来文化特色的澜沧糯福教堂、德钦茨中教堂;有宗教建筑魏宝山道教建筑群、丽江白沙大宝积宫与琉璃殿;有体现异地文化的江西会馆、石屏会馆;有融合傣汉建筑艺术的孟连宣抚司署、勐腊曼短佛寺等等。各民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中的民居样式、衣着服饰、原始宗教、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融合,使得茶马古道文化显得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成为世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

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年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周文王伐纣而从蜀地认识到茶,文成公主进藏带动藏区广泛饮茶,宋代大兴茶马互市,明清两代以茶治番,从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茶叶于民族、经济、政治、民生的伟大价值。藏族民众说“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一张巨大的古代交通网,把生活在其中的各民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着茶马古道,各民族加强了沟通,增进了情感,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寻找到了对彼此的认同感,客观上起着了增进民族和睦、维护区域安定,利于国家统一的作用。

茶马古道是佛教传播之道。茶马古道不仅是“茶马互市”的商品贸易之道,也是佛教东传的精神传播纽带,是东西方文明传播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信徒与茶商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通过茶马古道,印度的佛教在唐代传到大理,使南诏和大理国的佛教兴起并盛极一时,留下了大量的佛教艺术瑰宝,大理三塔和剑川石窟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佳作和石刻艺术珍品。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在这一区域宗教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情;除了佛教之外,沿着茶马古道传承进来的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教形成了宗教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

茶马古道是城镇发展之道。茶马古道的繁荣,促进了古道沿线城镇的发展。丽江因处于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位置,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从一个集市逐渐演变为一个聚居区,最终成为一个古城,为我们今天留下了一座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清雍正年间普洱府在宁洱设立,思茅设总茶店,并砌石筑城。各地茶商纷纷迁往思茅开设茶号、茶庄,新建会馆,思茅城日渐兴旺,成为滇藏道的中心。西双版纳的易武、大理的沙溪、迪庆的建塘镇以及四川的康定、西藏的昌都等城镇,都是由于茶马古道而相继出现和不断繁荣。可以说,没有茶马古道,这些地方的城镇不会有今天的古韵和气象。同时,在这些茶马古道城镇的辐射下,带动了周边农业、手工业的进步,繁荣了区域经济。

茶马古道是马帮精神之路。茶马古道从亚热带地区延伸到高寒山地,趟过大江大河,翻越崇山峻岭,沿途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在这种险绝异常的条件下,每一个赶马人在马锅头的指挥下,懂规矩,顾大局,明事理,讲信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赶马生涯中,马锅头们创作了许多源于生活、抒发情感的马帮歌谣和诗词,反映了赶马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山川河流的赞美,对精神家园的热爱。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赶马人义无反顾地为国家奔走呼号。抗日战争时期,许多赶马人投鞭从军,奔走在大西南的茶马古道上,为抗战后方的物资供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950年冬,滇西1 564名赶马人和4692匹螺马组成的大马帮从保山出发,延滇藏道开始了马帮运输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运粮援藏”行动,将20万公斤粮食运送到西藏,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马帮千百年来凝聚的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容忍豁达、敬业爱家的品格,我们认识茶马古道开辟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也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再次升华。

对于茶马古道而言,旅人、商人、探险家、僧人……都是匆匆过客。而在人类历史过程最漫长的这条艰险之道上,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衰退,但仍能想像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和热气腾腾的生活,那人类不畏艰难的“茶马古道”精神,将会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前景。

我们将看到:风景如画,不同民族的生活画卷,以及西双版纳和喜马拉雅一阴一阳“两极”文化的神秘。热带雨林、苍山洱海、东巴象形文、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横断山脉、“三江并流”、香格里拉、墨脱、察隅、布达拉宫等等,一切的一切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茶马古道”沿线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藏、汉等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共同结晶,是中国西南各民族和睦相处、同生共存的历史见证,是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铁证。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险峻的驿道,是目前世界上仍在部分运行的古道。

“茶马古道”沿线是世界上地势差异最复杂的区域,拥有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东亚植物区的核心地带,植物区系特有成分十分突出。

“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对藏、川、滇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所拥有的众多而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精品旅游热线的可能性。

“茶马古道”串联的“喜马拉雅文化带”,向来有“亚洲文化水塔”之称。这里也是民族迁徙的走

廊,众多民族的文化在此孕育并走向世界。以云南滇西北为个案,我们可以看到:

从古到今,滇西北一直都是多元文化相互叠置交融、相互碰撞的地域。这里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社会结构体系。这里文化种类的多样性世界罕见。清晰的文化分层、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完整的文化序列令滇西北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焦点之一。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无数的中外学者都在此地做过实地考察。滇西北备受世界的注目,无数人类文化学者皆视此地为民族文化研究的最佳基地,而今由于世界的飞速发展,此地已成为人类为数不多的几块民族学研究乐土。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辉煌的茶马古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山间铃响马帮来的铃声渐渐减弱了。古道的消失不仅是古道本身的消失,伴随的是古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消失和语言文化的消失,这对人类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当然,和其他文明古道不同,茶马古道2000年以来延续至今,并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因为公路不能覆盖到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深处,需要茶马古道来连接那里的村落,满足村民对茶的依赖,使茶马古道成为一个活着的文明通道,还在一些高山峡谷延续着生机。茶马古道的可延续性是茶马古道和其他文明传播古道不同的又一个区别特征。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见证和多民族大家庭的珍贵文化遗产,茶马古道的现实意义将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加凸显。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价值及重要影响将体现在诸多领域,包括学术研究、文化品牌、旅游开发、商业贸易以及中国多元一体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等诸多方面。

然而,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区域的人文资源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滇西北的普遍贫困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人文资源多样性所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严重恶化。其二,现代化和工业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令此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程度不一的“断裂”。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人文素质的弱化对这一地域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已经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人文资源多样性的流失必然对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影响。这样就必须宏观地对这一地域人文资源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必须微观地对这一地域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模式进行挖掘、比较和描述。通过对影响人文资源多样性的复杂因素进行深层分析,找到一条发展之路。可以说滇西北和西藏的察隅、墨脱一带最有可能建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

时至今日,这块土地上,为今天的文明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里的自然资源不断的流失,三条大江流域两岸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贪婪的公路。统一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濒临灭顶的民族语言危机。金沙江是中国长江的上游,怒江、澜沧江对东南亚诸国也影响巨大,上流资源的流失将给中下游的居民带来无限的灾难……

今天人类对资源、生存环境有了新认识,生态的平衡、生存的和谐引起许多的思索。但愿香格里拉地区能给你一点启迪。圣洁的梅里雪山,康巴人在高原草场引吭高歌,惊涛拍岸的怒江峡中,基督堂里传颂着四部的合声,碧罗雪山,怒族人的舂米声、织布声、孩童们的嬉戏声,都淹没在夕阳的炊烟之中。自信、祥和、愉悦,是那里民居民族的灵魂。

附录

有学者认为“蜀一身毒道” “进桑麋泠道” “茶马古道”“剑南道”“大秦道”“西蜀经吐蕃通天竺道”等组合成“南方丝绸之路” ,这个说法笔者觉得不妥。理由如下:

(1)“南方丝绸之路”的名称,显然因为中国北方有条丝绸之路,故而使用的一个模仿式的名称,这让人感到生硬,总觉得和我们现实中的这条路离得太远。

(2)“南方丝绸之路”只是一种文本考证意义上的线路,它的现实性成份较少,其对商业、文化的贡献缺乏确定性。

(3)不能概括大西南特有的路途和自身的商品载体, “丝绸”不能算做真正意义上大西南同外在商品交易的主体。

(4)茶马古道传输着茶文化,茶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饮料,可以认定云南和四川南部是茶的原生地和原产地。

(5)张骞推测的“蜀一身蜀道”也只能是商道,而不是丝绸路,而茶马古道是一条活生生的道路,至今仍在运转,而于史实也斑斑可考。用“茶马古道”命名,并统摄历史上当时大西南的对外商品交易道路,更符合该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情况。

作者:木霁弘

第2篇:《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主要从课程资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五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资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网络媒体上的各种资源、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课程教学资源。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课程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中的重点课文。本课主要讲述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四五千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形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神奇的金字塔”一目主要讲述埃及文明的形成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主要讲述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种姓’的国度”一目主要讲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 2.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及佛教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其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都不明白,了解的一知半解,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用心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步体系完备的法典。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检索有效信息。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扩大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感受人类的伟大,认识到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体验古代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种姓制度。

2、教学难点:佛教的兴起。

四、教学方法

看图讲解、对比、阅读分析、小组辩论、启发讨论归纳。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以一个富有感情的声音引领同学们踏上穿越时空之旅,思维牵到远古时代。

(二)、问题导入:

1、看大屏幕所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提问:你知道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吗?

2、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3、出示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并在黑板上板书:四大文明古国

(三)、教学过程开展

1、神秘的古埃及

第一步:利用一首赞美尼罗河的诗歌,引出尼罗河对埃及人命的贡献,从而说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第二步:让学生列举埃及的文明成果,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

第三步:利用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金字塔的认知,并组织学生讨论“金字塔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2、东方神韵的古巴比伦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两河流域的两河指的是什么?加强学生对西亚文明的理解。

第二步:从空中花园的消失来引出《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让学生看

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知识,如历史地位,内容构成等。

第三步:利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引出“君权神授的思想” 。 第四步:摘录一些法典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再议一议,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3、佛音缭绕的古印度

第一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种姓制度” 的相关知识,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第二步:设置问题,自然过渡到佛教的相关知识,并简要罗列佛教的产生时间、创始人、教义等。

第三步:小小辩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区别。 第四步:简要讲解佛教的,同时表明佛教最终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畅谈收获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然后出示教师总结的内容。

(五)课堂反馈

出示练习题。

板书设计

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第3篇: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自学提纲

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传入中国:汉朝

课后习题答案

P92动脑筋想一想佛教的主张与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佛教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认为神、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达到:‘极乐世界”。每课一得

你知道金字塔的神奇之处吗?

提示:金字塔的神奇之处有:金字塔顶部有磁场;塔内能起保鲜作用;生锈的金属放在塔内一段时间会变的金光灿烂;头痛病人在塔内坐上半小时,就觉得脑目清醒;塔高的10亿倍,大致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塔的底层是正方形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误差不超过0.5度;塔高的平方和三角形斜面的面积正好相等;塔底周长和高度的2倍之比正好是3.1416。

P93材料阅读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汉谟拉比法典》

提示:反映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P93自我测评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分别产生于哪些大河流域?请将它们与它们的产生地用线连接起来。

提示:古代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

P93活动建议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 都处于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都建立了专制王权,维护国王、奴隶主的利益。 教后反思

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4篇:《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教学设计

谭磊

导入新课:

在上新课之前,老师首先请同学们回答两个问题:第

一、同学们知道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思考第二个问题,看地图想一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课件展示)

教师讲述:正是因为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农业生产,所以在这四个地方都产生了农耕文明。关于古代中国,我们七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他三个文明古国,请同学们翻开历史课本第90页,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课件展示) 新课讲授:

一、请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了解关于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学习任务有哪些?(课件展示)

二、课下的时候老师已经让同学们自己预习这一课了,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自己看书,然后完成黑板上的表格。(同学看书,教师板书表格)

三、学习古埃及

1、(课件展示古埃及地图,教师对照地图讲述古埃及历史)古埃及居民通常被认为是北非的土著居民,这种居民被称为哈姆人。埃及于公元前4000后期步入阶级社会,奴隶制国家初步形成。最初形成的国家称为“斯帕特”,最高统治者称为“阿塔兹”,拥有军事、行政、司法,祭祀大权。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埃及处于早王朝时期,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后来又经过若干年后,埃及进入到古王国时期,都城在孟斐斯。在这一时期,金字塔开始修建并盛行,所以这一时期也称为金字塔时期。

2、(教师)提起金字塔,我想同学们应该不陌生,这是埃及留给世界的著名历史遗产。(课件展示金字塔图片并介绍因为它的形状很像汉子“金”,所以我们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3、(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看书看资料想一想,为什么埃及人要修建金字塔?

(教师补充)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金字塔的修建来源于埃及人的灵魂不灭观,金字塔法老们的陵墓,古埃及的法老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他们深信埃及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

4、(教师)埃及境内现存金子塔有约80座,散布于尼罗河下游两岸。众多的金字塔中以第四王朝的第二代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规模最大。(课件展示并介绍)在胡夫金字塔旁边稍小一点的是胡夫的儿子哈佛拉的金字塔。塔旁有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高二十二米,长五十七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长。它是用一整块天然巨石雕成的,面部是哈佛拉的脸型。古埃及神话里,狮子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据说法老死后要成为太阳神的,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陵墓。(课件展示并介绍)

5、(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建造这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和威风凛凛的狮身人面像,古埃及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呢?(使人们相信,国王凌驾一切的权威是永世不可动摇的,妄图以此震慑人民的心灵,维护奴隶主专政。)

6、(教师提问)屹立几千年的金字塔,在建筑上的高超技巧是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未解之谜。这么庞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成的呢?(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教师通过课件,与学生们分享未解之谜)

7、(教师)当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靠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尽管多种理论都有它的依据,但不可否认,古埃及奴隶们从中所起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因此从金字塔的建造,我们可以了解到它的实质。(展示课件,解说金字塔实质)

四、学习古巴比伦

1、(教师过渡)离开了神秘的古埃及,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亚洲。

2、(课件展示两河流域地图,教师讲解古巴比伦历史)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它们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们并行奔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波斯湾。在两河间是肥沃的平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我们通称为两河流域。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在埃及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西亚的两河流域地区也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5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南部建立的一系列奴隶制城邦,苏美尔人就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被称为苏美尔文明,后来苏美尔人建立的这些城邦逐渐衰落了。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来自叙利亚草原的游牧部落阿摩利人,来到两河流域,占据了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政权,历史上称为“古巴比伦王国”。到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以巴比伦为首都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

3、(教师)其实汉谟拉比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在位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制定了一部全国统一的法典,即《汉谟拉比法典》(课件展示并介绍法典)

4、(教师提问)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91页,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课件展示问题)《汉谟拉比法典》分为几部分?《汉谟拉比法典》把哪些方面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样的地位?这部法典的目的是什么?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即它用来维护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五、学习古印度

1、(教师过渡)说起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古巴比伦还不算是最厉害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比它还严格,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文明之旅的最后一站——古印度。

2、(课件展示古印度地图,教师讲解古代印度历史)如果说尼罗河造就了古埃及,两河流域成就了古巴比伦,那么古代印度文明就始于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0世纪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游牧部落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而雅利安人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即 “种姓制度”,它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重要的特征。

3、(教师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92页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印度的种姓制度可分为几类?分别代表那个阶级?

4、(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种姓制度)

5、(教师)在奴隶制的发展中,不仅劳动人民对等级制度不满,刹帝利阶层也对婆罗门阶层不满,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的矛盾矛盾愈演愈烈。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刹帝利获得大量财产,政治地位也随着王权的加强而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婆罗门的地位开始下降,不得不靠劳动为生。刹帝利不再甘心屈于婆罗门之下,他们利用了吠舍和首陀罗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发动了对婆罗门特权的攻击。公元前6世纪,佛教便在这种情况创立了。

6、(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页最后一段,归纳佛教兴起的时间、创始人、教义。

7、(教师通过课件讲述佛教的传播)由于统治者们的认同,佛教发展很快,并且广为传播。汉代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对古代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并由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本课小结过渡)关于佛教流传的故事有很多,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如何在菩提树下创立佛教的?中国的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等等这些,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老师就不再往下扩展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课下跟我交流、讨论。说到这儿,本节课就结束了,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进入畅想收获的环节。

畅谈收获

1、(课件展示: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邀请同学一起分享。

2、(课件展示:歌谣总结知识点)

尼罗河畔古埃及,建金字塔是奇迹。

《汉谟拉比法典》制,古巴比伦有第一。

种姓制度古印度,婆刹吠首四等级。

前六世纪佛教现,创始人释迦牟尼。

第5篇:第二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本课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古埃及的国王们不仅仅满足于生前统治着人世,而且幻想死后复活成神,仍是阴间的统治者,永远庇护着他的子孙后代。根据埃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保存好尸体,灵魂才有寄托的地方,才能复活。因此,他们把尸体挖去内脏,浸以盐水等防腐剂,填以香料,然后用麻布裹紧。这种可以保存很久很久的尸体叫做“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木乃伊的地方,是他死而“复活”后的“永世的城堡”。这便是每个国王继位后就着手为自己建筑陵墓的宗教方面的原因。

建筑金字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建筑胡夫的金字塔,就有十万人头顶烈日在监工的皮鞭之下劳动,整个工程历时三十年。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纪念碑。同时,金字塔也是无数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它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公元前十九世纪初期,阿摩利人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中央集权政权。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制定了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法典分为序言、本文、结语等三部分。本文二百八十二条,内容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处理、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家庭和继承、伤害和赔偿、奴隶关系等方面。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尽力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这是目前所知道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消除了原来各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因此,它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法典比较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的重要资料。

整理自:人教网

第6篇: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的

1.知识和技能: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法典。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的种姓制度。

2.过程和方法:

(1)在教师帮助下,要求学生结合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起,从国家的强盛和国王对人民的残酷奴役两方面思考,使学生认识公元前15世纪埃及帝国的实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古代埃及国家的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到金字塔既是埃及国王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更是埃及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一大奇迹。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金字塔汉漠拉比法典希伯来国家印度种姓制度

难点:埃及奴隶制军事帝国的兴衰汉漠拉比法典的实质 印度的种姓制度

【讲授新课】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埃及国王的巨型陵墓——金字塔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3500年)

2.古巴比伦王国

3.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3.印度的种姓制度

四、佛教的产生

1、产生的时间与地点:前6世纪古代印度

2、创始人:

第7篇: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主备人:古广龙审核人:朱梅菊(编号:2) 【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统一的时间,金字塔式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 两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金字塔,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介绍金字塔建造过程,向学生描绘其精确设计和雄伟壮美,引导学生领略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 【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一、 走进教材,我要自学 知识提纲:

(一) 金字塔的国度

1、 约从年开始,河流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自称是神的化身,他们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

2、埃及是“的馈赠”

(二)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亚洲西部, 河与为年以后 隶制小国。公元前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为维护的利益,他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约公元前后来,来自中亚自称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他们进入印度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根据这个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第二等级是第三等级是第

四等级。各等级之间有别,不同等级的人不

得。这个等级制度的实质是严格维护利益。该

制度激化了,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

来。 小组合作: 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很多人怀疑5000年前的人类是否有这样的建筑能力,发表你的见解? 我要求助: 我看教材还不明白的问题:

二、 探究教材,思维对话 思维对话——交流预习成果 盘点收获(师生小结) 过关检测:

1、被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作“尼罗河的馈赠”的古代国家是()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该法典是维护() A、地主阶级B、奴隶阶级C、奴隶主阶级D、国王

3、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首陀罗D、吠舍

4、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建造的()A、博物馆B、陵墓C、宫殿D、避难所

5、假如你是一名伊拉克人,时光倒回到公元前18世纪,你可能见到的国王是() A、胡夫B、亚历山大C、阿育王D、汉谟拉比

6、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A、交通便利B、大河流域土地肥沃C、城市兴起较早D、统一局面出现较早

7、我自己设计一道题当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进步)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是:

2、我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上一篇:市级机关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财政涉农资金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