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贷风险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资金密集,时间价值长、产业链广,产品金融属性高等特点,同时受政策影响较大,地方房地产市场与土地财政、市政建设、地方负债、个人贷款之间存在复杂的金融关系,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会影响地方经济稳定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信贷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信贷风险论文 篇1:

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

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后,农信社在探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担当着特殊使命。如何防范金融信贷风险,探讨中原经济区内县域金融信贷风险管理及长效机制构建,对丰富金融业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信社信贷风险的表现

一是资产质量差,清非盘活难度大。资产质量偏低,不良贷款高位运行,给农信社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潜在的风险。二是大额贷款占比过高,资金投向不尽合理。三是贷款抵押率低,清收缺乏制度性保障。四是结息不正常,收回本金十分困难。五是自身管理薄弱,增加了清收难度。

二、农信社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信用原因

信用风险是农信社最大的风险。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特别是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严重,往往相互影响形成连锁反应。一些农村中小企业信用观念差,常借“改制”和“破产”的幌子逃债,致使农信社债务悬空,形成不良贷款。

(二)行政原因

农信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既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又要靠地方政府的支持发展。因此,其信贷业务受地方政府的指导、指挥、指引在所难免。地方政府领导为追求政绩,强制农信社发放了大量的风险高、回收难的贷款。

(三)市场原因

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商家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农信社在向商家投放贷款时,这种风险也会或多或少地转嫁到自身。从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看,由于农户属弱势群体,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旦发生风险很容易超越农户的承受底线,进而增加贷款的风险概率。

(四)管理原因

一是重放轻管。有的农信社认为农户贷款额度小,风险分散,即便有风险损失也不大;有的片面强调工作进度、贷款面和投放额,忽略了投放质量和使用效益。二是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只片面注重第二还款来源(即借款抵押物的变现处理)。三是贷时审查与贷款审批有待加强。四是疏于贷后管理,重放轻收轻管理思想严重。

(五)缺乏制约监督机制,责任追究不力

一是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等贷款管理制度不系统,同时,农信社因为人员紧张造成混岗作业、职责不清,忽视审贷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贷款比例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三是不良贷款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执行不到位。

(六)利益驱动

首先,信用社贷款投放缺乏理性思考,为了增加利息收入,将贷款集中投放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其次,农信社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向非农产业,农信社对这些领域不熟悉,对宏观产业政策了解不多,加上农信社管理手段落后,缺乏有效的保全措施,资产变现难,就会形成农信社与借款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三、防范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信社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一定要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部门,这样有利于防止个人独揽大权、侵吞金融机构内部财产等其他不利于机构正常运营的事件发生。建立健全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对相关职位实行严格的职责分离,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处理,防止事态的蔓延与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风险。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建立包括风险确定、风险决策、风险揭示、风险奖惩在内的一整套内部控制机制。

(二)实现贷前审查与贷后监控相结合

农信社要强化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真正建立审贷分离的约束机构,实行“审、贷、查”三岗分设,定岗定责、权责统一、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还可成立风险管理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把信贷风险从事后认定改为预警式管理。从信贷业务的受理、调查评价、审查、审批、发放及贷后管理、档案管理整个操作流程制定统一的标准样本,要严格担保抵押手续,依法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

(三)建立信贷风险分类管理信息系统和农村信用评级体系

建立以信贷业务为主的信贷操作流程系统、信贷风险预警系统、贷后监测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等共同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信息反馈,通过查询,能够及时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资料和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或在其他行、社借款情况。及时搞好贷后检查。对出现预警信号的客户进行风险调查评价,由经营主责任人及时提出纠正或处置方案,报有权人审批实施,预防和减少信贷风险。

资信评估机构是以独立、客观和公正为原则,按照经济标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对农户及农村企业的历史、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资信评估机构所提供的分析报告和评定结果可以反映农户及农村企业值得信赖的程度。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加大对资信评估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法规,明确资信评估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使农户及农村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提高信用等级无形资产的价值。同时,信用评级不仅是对借款人未来债务清偿能力和信赖程度进行评判,而且要对农信社的信用进行评级。

(四)强化队伍建设,预防信贷风险

一是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系统、完整的培训机制,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和目标,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既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法律诉讼知识、心智技能的培训和锻炼。二是要注重吸纳熟悉农村金融、经验丰富、善于管理的金融专业人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这是搞好农村金融机构经济组织管理及发展的关键,也是做好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发展工作的基础。

(五)引进贷款保险,转移信贷风险

一是在担保中引入保险机制,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二是修改《担保法》,使交易更便捷。要按照减少繁杂程序,降低交易费用,提高商业效率的要求,对部分条款进行修订完善。

(六)提高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银行监管部门在实施分类监管的基础上,要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监管资源和实地监管资源,密切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及风险程度,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资产的风险情况。建立非现场监管制度,设置监管员,实施现场检查,重点纠正超业务范围经营等违规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应指导其加强和规范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报送,协调具备报送条件的辖区内银行业机构与其签订“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数据代报协议”,明确报送要求和职责,规范报送行为,维护信息安全。银行监管部门应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点,加强有效监管,引导并督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严格防范风险,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

(七)加强政府职能,进行合理调控

首先,制定并完善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其次,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增强安全性,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稳健运行。再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先进经验,采用集中处理模式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农村金融机构所发放的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保证,其安全性得到增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王珍

金融信贷风险论文 篇2:

地方房地产市场金融信贷风险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已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资金密集,时间价值长、产业链广,产品金融属性高等特点,同时受政策影响较大,地方房地产市场与土地财政、市政建设、地方负债、个人贷款之间存在复杂的金融关系,因此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会影响地方经济稳定发展。本文从信贷融资风险、市场风险、风险形成及传导机制等角度对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总结结论并对我国地方房地产金融稳定政策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业;金融信贷;风险分析;政策建议

引言

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发展了30多年,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的巨大推动力,同时还促进了众多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土地拍卖、地方财政、商业银行、房地产商以及居民消费者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资金流动链。但由于高杠杆、高负债以及房产金融产品化,导致房地产所面对的金融风险巨大,当风险不断积累,则就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若泡沫破裂,危机会从房地产行业传导进入金融市场,从而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产生。独山县400亿“地方债”、恒大地产破产等事件已经为房地产市场敲响警钟。因此有必要对地方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改革:严格监管地产金融市场,拓展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信贷体系,以分散房地产风险。

1.房地产金融风险分析

1.1银行信贷风险

我国房地产行业与银行业联系紧密,由于房地产信贷的高利润率,以及贷款回收的稳定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市场,贯穿开发建筑的全过程,数据显示,2020年7月我国金融机构以个人房地产贷款为主的住户中长期贷款为45.41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总额之比为27.26%。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过高。就会造成房地产泡沫增大,一方面,银行的流动资产相对减少,同时其资金信贷受房地产企业还款能力制约加剧,一旦房地产杠杆破裂,普通储户无法正常提取流动性资产,从而造成流动性欠缺,最终会形成金融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同时由于各大地产商加杠杆、高周转现象严重,在很多地区出现“烂尾楼”、“无人区”,很容易出现不良资产堆积,也会造成银行金融风险。

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实质是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使用权,通过拍卖土地获得收益,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但土地储备机构收购的资金,同样是从银行借贷而得,受长期房地产市场增长观念,土地储备机构倾向于大面积购地、囤地,而缺少科学市场调查。一旦市场行情下降,土地大面积流拍或者拍卖收入不能抵消借贷本利和,就会造成贷款风险,形成银行坏账。

截至2018年,我国大型房企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70%,远超国际上以50%作为企业负债率的警戒线。房地产开发项目习惯回收一部分资金后立即加杠杆借贷进入下一个项目,高周转、高负债是地产行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很多企业甚至采用假首付、假按揭这些方式来骗取银行的贷款。一旦监管加强,银行提高放贷门槛或者减少贷款额度,很容易造成開地产商资金链断裂,从而可能导致烂尾楼、欠债、欠货、欠薪等社会问题。

此外我国居民购置房屋几乎都涉及银行贷款,目前居民购置房屋的首付及贷款几乎需要倾尽所有。若经济下行导致不良贷款率过高就会造成房价下降,同样造成流动性风险。

1.2 其他房产融资方式风险

众多房地产企业利用金融手段进行融资,如发行债券、理财产品等进行融资,通过高于平均利率和支取方便来吸引用户,但实际是通过市通过配股和增发等其他方法来进行转移银行贷款。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2.房地产市场风险分析

2.1地方房地产市场泡沫

由于全球货币发行量激增,同时经济危机下优质投资减少,使得资金进一步流入楼市寻求稳定收益,而部分经济上行,人口流入多的城市就成了资金的最大蓄水池,同时又带动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导致地方房地产市场泡沫溢出现象严重,大量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很低,但房价却居高不下,同时土地财政作为政府最重要的收入源又无法真正调控,导致了金融结构性的矛盾

2.2 房屋空置资源浪费

大量开发商盲目投资地产项目,导致了众多空置房,空置房越多,时间越久,占用的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就越高,不但占用开发资金,还有维护费用,如果市场真实需求不足时,就会面临销售难导致资金无法回收,这同样会形成经济泡沫。

3.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

当房地产市场处于扩张峰值的时,其信用不断的扩展,导致信贷数量不断增加,从而造成房地产金融风险不断积累直至爆发金融危机。从风险形成到风险显现是一个并不漫长的过程,若政策逆转,市场低迷,那些债务又无法按规定的时间偿还时,这个时候风险就会显现出来。房地产风险形成的基础是信贷扩张,而前提则是房地产泡沫。

4.政策建议

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是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库,对土地用途进行分类,并以市场需求来决定土地供应的数额,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土地储备贷款挪用。建立严格的开发商和个人的征信制度、金融监管机制和专门法律体系,对抵押物价值缺口严格进行控制;管理好房地产信贷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对不同地区银行的信贷额度及标准进行严格的区分,以分散融资渠道潜在的风险;建立好保障房与租房市场,使得广大居民能够有地可住,有房可居,从而降低资金集中于地产领域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欣缘.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浅析[J].价值工程,2019(7):4.

[2]郭永济,唐建民.房地产泡沫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研究[J].时代金融,2011(12X):2.

[3]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刘居照,张婷婷.房地产市场发展与房地产金融风险关系研究———以江西省房地产市场为例[J].武汉金融,2010(07):43-44.

[4]Zhang N . Big data simulation for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of real estate bubble based on embedded system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 - ScienceDirect[J]. 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systems, 2021.

作者简介:

刘思奇(1994-),男,汉族,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建筑经济与管理方向。

作者:刘思奇

金融信贷风险论文 篇3:

农村金融信贷风险成因及防控对策

【摘要】近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行业性、地区性的风险时有发生。作为金华市本级的农村金融机构,金华成泰农商银行通过几年的高压运作,不良贷款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风险防范任务依旧严竣。文章试着通过还原信贷风险的真实面貌,探索防范与规避信贷风险的途径,以期解开禁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枷锁。

【关键词】信贷风险 内在原因 防控思路

近几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内产业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略有变化,金融稳定状况受到影响,行业性、地区性的风险时有发生。作为金华市本级的农村金融机构,金华成泰农商银行定位于服务“三农”,支持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需求,通过几年的高压运作,截至2014年8月10日,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8%,不良贷款余额13828万元,不良贷款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月至8月,该行新增贷款投放164290万元,新增五级不良贷款6568万元,不良新增占比达4%,不良贷款新增势头猛烈,风险防范任务依旧严竣,给该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

本文试着通过还原信贷风险的真实面貌,以期解开禁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枷锁,最大限度地利用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和低位的不良资产运行水平,强势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在新形势下的破茧成蝶。

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存在的问题

服务对象较特殊,信贷风险较高。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以农户和中小型企业为主,虽然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大部分商户既没有过往信用记录,也没有进行完善的财务评估分析。同时,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如果遇到市场行情不稳定等特殊情况,容易形成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金华市苗木产业的贷款不良率一直居高不下,从一个重点扶持行业到风险重点监测行业,苗木产业的风险隐患成为该行目前风险防控的一项重点工作。

企业内生隐患重重,贷款风险控制难。首先,由于部分小微企业基础性资料缺乏,规模小、固定资产少、有效抵押物不足,缺乏第二还款来源;同时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升高等因素,小微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抗风险能力降低、核心竞争力低下,停工停产等都加剧信贷风险。

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不乏一些高耗能、低产值、污染型企业。近年来,金华市本级相继开展“四破”行动和“五水共治”活动,整治环境污染,部分企业在此次行动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停工停产整顿导致资金流不能顺利回笼,间接形成信贷风险隐患。

民间资金交易泛滥,民间借贷风险显现。近几年,民间资本活跃,受逐利思维影响,部分企业通过银行融资后以更高的利息借给其他中小企业,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部分企业利用社会的资源进行相互担保从银行融得资金,再转借给其他需要资金的融资企业,赚取利差,因而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复杂的担保怪圈和资金链条。随着当前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调整等,民间借贷风险逐步加大,跑路、失联事件不断,有部分出借人由于资金断裂处在破产的边缘,也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营危机。

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经营风险加大。第一,由于信贷人员违规操作、工作失误、自身能力不强等原因,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仍旧突出,信贷人员操作风险依然存在。该行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部分信贷人员违规操作行为时有发生,合规意识欠缺,2014年1月至6月,通过审计、可疑数据排查等手段发现的各类违规问题层出不穷,共处理违规人员计22人次,涉及违规信贷资金3477.23万元。

第二,风控体系建设不强,如抵押物评估管理工作,目前该行抵押物评估由外部评估公司负责,现认定的评估公司有6家,客户的房产评估均可以通过这些评估公司进行评估,不乏存在部分评估机构为多收评估费、留住客户的私心,故意上调评估价格,然而对此现象一旦发生风险,银行方面无法向评估公司追责,造成工作被动。

第三,目前客户评级工作尚未建立系统的客户评价机制。一直以来,该行都沿用较为粗放的客户评价制度,对客户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或隐性问题不能分析透彻,且分析数据没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对客户的评价尚处在一个摸索阶段。

形成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外部原因。第一,历史体制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嫁风险。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起步较晚,金融改革程度落后于城市金融。由于历史经济机制的原因,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金融结构单一、矛盾集中,在经济改革转轨时期,企业集体产权全能残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前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企业产权性质不明确,形成了潜在的、长期的经营风险;部分金融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等改制后,将大量大额的不良资产转嫁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使部分贷款和债务悬空,部分企业盲目扩张,导致风险转嫁金融机构,金融风险不断加剧。

第二,政策风险较高,政策依赖强,受国家扶持力度影响较大。为鼓励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壮大,国家与政府大力扶持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因此,准入门槛低,在税收优惠等刺激下,难免会产生政策依赖性,其受政策影响的可能性相比一般金融机构更大一些。同时,由于政策依赖性过高,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其发展便会受到阻碍。如一些项目未经过实行严格的考证但盲目上马,有些仅因为需要金融机构配合发放贷款等,便放松审核条件,产生了大量的高风险贷款。如此一来,一方面,可能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导致政策性项目无法顺利完工;另一方面,资金链断裂可能造成部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因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信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存在漏洞。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化竞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也在不断完善。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监管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法律制度不规范、法律监管缺失问题严重,没有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来监督和制约农村金融市场立法执行情况与发展现状;二是由于法律法规以及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或有效性发挥受阻,消弱了内控监管职能,为一些营私舞弊的不良行为创造了条件,进而产生人为操作风险;三是监管理念模糊,市场没有形成多层次良性互动结构。一方面,过于保守的行为无法更好地推动资源有效配置,形成合理竞争;另一方面,定位模糊过于自由,又背离了法律法规的制度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这种以牺牲效率和竞争力为代价而换取的暂时安全与稳定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①

第四,没有形成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不佳,农村金融基础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是我国农村金融环境恶化的主要体现。②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一些企业和个人恶意逃贷等不良行为未能得到有效的打击和遏制,消弱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个体经营者及私营企业。有些人一旦遭遇经营困境、资金周转不灵,便想方设法逃贷,更有甚者在放贷之初就骗贷。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有效的惩处机制,对不守信的个人和企业没有严格的处罚机制,导致其守信成本低,更加大了其违法违规操作的可能性,信用意识更加淡薄,由此导致的失信成本,均由金融机构承担,加剧了信贷风险。

内部原因。第一,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出现风控盲点。一是金融机构尚未形成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运转不规范,风险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未能良好分离,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二是内部信贷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健全的资产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完备的资产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有效的制度制约机制等,无法完全适应当前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埋下信贷违规隐患,诱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以罚代管,在实际操作中对工作人员批评多、奖励少,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金融机构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创新,没有建立适合新进信贷人员引进的选拔任用制度和合理薪资水平,改革尚未到位;四是业务流程不匹配与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出现操作困难或执行障碍,操作风险不可控,出现风险控制盲点。

第二,基层信贷人员队伍现状堪忧。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要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市场竞争力、加快业务发展,增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重要途径。受环境和条件限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聘用信贷人员时整体水平与大中型商业银行有所差距,部分信贷人员在职业技能、知识层次、年龄结构、客户理念等方面跟不上现代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部分信贷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违规操作、以贷谋私,发放人情贷款、冒名贷款等,造成银行大量的风险和损失。因此,信贷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已成为制约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是信贷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三,信息技术缺失引发技术失误。如今,新技术飞速发展、市场环境复杂,金融机构发生技术风险的可能性与市场中的交易量增多、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呈现正相关关系。一是技术缺失。由于业务相关技术的欠缺,导致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信贷人员的判断失误增多,采取不正确的交易策略或操作失误而产生操作风险;二是系统安全性有待提升,由于外部系统或内部系统安全缺陷,容易发生计算机事故,导致客户群体资料泄露、数据泄密等操作风险;三是没有充分发挥计量与信息技术在系统升级过程中的作用,各项风险量化评估方法与模型未被开发和应用,缺乏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信用评级系统、自主评估限价制等模型,不能科学地计量风险,无法有效地将风险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防范信贷风险的途径

完善内部控制是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③当前,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降低风险是摆在金华成泰农商银行面前的重要问题,强化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风险,是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

第一,建立健全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系统。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授信决策和审批机制,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审贷分离等风控制度,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等规范管理制度,防止对单一客户、关联客户等的高度集中,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投放;落实信贷风控主体责任,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机制,严格规范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岗位权限及岗位职责,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通过部门与部门间、岗位与岗位间的相互监督,加强对信贷业务全过程的风控管理,防止信贷人员行为不端,规避违反信贷原则发放关系贷、人情贷;及时处理风险事件,降低人为控制风险。

第二,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审查流程,建立健全信贷审查中心的贷款授信、强化事前控制、把握信用过程中的流程控制;落实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明确审批的内容、权限、程序和责任,推动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依托信贷审查中心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审查人员审核书面资料,独立、客观、科学地量化评估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建立切实有效的信贷权力分配管理防控机制。

第三,创新工作手段消除信贷隐患,建立自主评估限价制,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和集体论证,推动科学评价能力和自主定价能力,一方面是紧抓抵押评估自主权,防止抵押悬空。通过对房产市场的调查,以文件形式出台《抵押物评估价格参考目录》,为基层自主估价框定范围;另一方面是价格紧跟市场行情,按照房地产市场行情变化情况出台《房地产评估指导意见》,按照评估限价制随时调整评估金额,规范支行抵押物估价行为。

第四,建立客户评价体系提升预警能力,建立健全《信贷客户分类评价管理办法》,根据客户风险形成的前期预警信号,及时探测风险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阻止问题授信或其他客户风险的蔓延,或者至少可以在客户风险难以避免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信贷损失。通过采集客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类现象和特征,并进行量化汇总,科学判定信贷客户可能的隐性风险。

第五,提升科技支撑推进信息共享,利用现有科学技术力量和系统资源,加快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的应用,还原信贷客户业务经营的本质,通过大量的业务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衡量信贷客户的等级,同时,打破信贷客户信息收集的局限性,可以联网工商系统、环保系统、公安系统、人行征信系统等与经济个体相关联的各种数据,完整地收录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经营现状,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的预估信贷风险,也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提供数据依据。完善客户信用档案,建立一套适合本行客户群体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升级信贷系统等,对恶意逃贷行为进行曝光和制裁,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客户不端行为的发生,逐步改善信用氛围。

第六,强化人员管理,打造企业文化建设高素质队伍。一是建立专业化的信贷人员队伍,吸收并培养一批职业素质高、法律意识强、道德修养好、风险意识足的信贷专业人员,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内部学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培养员工良好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用正确的职业观和行为准则指导信贷工作开展;三是建立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实行信贷岗位定期轮换制度,防止信贷腐败;建立内部投诉机制,防止徇私舞弊;制定培训计划,提高信贷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避免行为失范;四是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岗位轮换等手段为优秀员工打通上升通道,促进队伍建设制度化、长期化。

(作者单位:浙江金华成泰农商银行)

【注释】

①刘金宝,何广文:《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风险度量管理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第220~222页。

②田力,故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金融研究》,2004年第3期,第125~135页。

③王建英:“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研究”,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责编/丰家卫(实习)

作者:黄展华 康政伟

上一篇:高校阳光体育论文下一篇:幼儿园见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