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模式对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冲击

2022-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 尤其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方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了比较颠覆性的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之间的间接融资, 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模式。称之为互联网金融资本市场, 成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及融资市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支付边界, 超级制度集中支付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现在金融行业的反攻和专业化程度被大大的淡化了, 被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软件所替代;企业家和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 风险定价以及期限匹配方面等复杂交易都会被相关的软件技术取代。

1.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比较强, 在当前的经营模式下, 传统商业银行无法高效应对小微企业和部分个人客户的业务需求。导致对某些客户的金融排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客户能够突破地域限制, 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 排解消费信贷的压力, 提升社会福利的基本水平。2) 交易信息的对称性, 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 金融结构获得投资企业, 特别是向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比较高, 收益与成本之间并不能够很好的匹配。互联网金融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任何信贷主体和银行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 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企业或者个人的财力和信用状况, 降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当消费信贷出现违约情况时, 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公开违约和降低评级信息方式, 进一步增加违约成本。3) 互联网金融资源配置去中介化。在传统的信贷消费模式下, 资金的供求双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原则, 资金需求方无法得到及时的资金支持。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消费信贷的双方不需要到银行或者是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 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的甄别、匹配以及定价和交易, 去中介化的作用十分明显, 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对消费信贷的市场形态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2. 消费信贷增长与GDP增长率以及个人水平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消费信贷进入了快速的增长阶段。从2005年至2010年, 我国的消费贷款余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2012年底, 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信贷新增2.06万亿, 同比增加1023亿元, 其占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比重也由2009年的18.7%提高至2012年的23.7%。其中, 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规模在2012年达到了8万亿元, 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个人信贷消费贷款余额最大的国家。美国波士顿公司做出了大胆的预测, 到2015年中国的消费信贷规模可以达到21万亿元, 表明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表1的数据分析来看, 我们国家的消费信贷水平占GDP的比例正在逐渐地增加。消费信贷对于全社会的消费需求有着乘数的作用, 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供需平衡。比如美国战后经济高速增长, 经济周期延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消费信贷的增长。根据美国对经济学家的调查表明, 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表示, 消费开支的强劲增长和企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是美国经济繁荣的两大支柱。在1995年美国消费支出47821亿美元, 占GDP的68.5%, 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 而当年信贷消费占到全年消费的97.6%。从表1可以看出到2012年底, 我国的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只有20.23%, 远低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水平,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 在2002年至2012年之间, 全社会的消费信贷数额与占GDP比例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说明在这十年之间我国全社会信贷数额的总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最近十年以来我国的GDP平均增长速率均在10%以上, 全社会消费信贷的增长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商家和客户之间的支付由第三方开始完成, 这种支付方式比较快捷、方便, 支付的成本较低, 所以支付宝的出现也会对传统银行的支付平台带来比较严峻的挑战。

结论

我国的消费信贷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 社会信贷产品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社会信贷的需求也在逐渐地增加。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了消费信贷增长与GDP增长率以及个人水平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的信贷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我国的消费信贷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 社会信贷产品的不断丰富, 人们对社会信贷的需求也在逐渐地增加。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特征的基础上, 重点剖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消费信贷模式的冲击和影响。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分析了个人信贷增长率、个人消费水平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信贷,冲击

参考文献

[1] 李麟, 冯军政, 徐宝林.互联网金融:为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N].上海证券报, 2013-01-22.

[2] 田溯宁.点评“云计算”带来大变化[J].新金融评论, 2012 (1)

上一篇: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策略下一篇:彩超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