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产业集群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省产业集群

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省域竞争力评析

摘要:运用偏额—份额Esteban模型实证分析了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省域竞争力。研究发现,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速度快于安徽省平均水平,集群结构合理,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就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各行业来说,金融业为支柱行业,科技服务业为传统优势行业,文体娱乐、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商务租赁行业为后来居上的优势行业,而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则一直为劣势行业。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

Analysis of the provincial competitivenes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luster in Hefei

——on the basis of the Esteban model of shift-share analysis

LIU Lan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hu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Hefei 230601, China)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he Esteban Model of shift-share analysis

现代服务业提法最早出现在“十五大”报告中,国外更多的称之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或“生产者服务业”产业[1]。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2]。现代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008年合肥市发布了《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并进、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3]。2013年《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画下新的蓝图,按照该规划,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合肥第一大产业[4]。因此,对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评析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模型选取

在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竞争力强弱的模型中,偏离—份额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总结形成,Nazara 、Hewings、Esteban等研究者先后对其进行了修正与拓展。国内也有多位研究者使用该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陈伟达(2012)运用修正后的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以长三角十六个城市现代服务业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5]。向书坚(2013)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对武汉市服务业的优势效应进行分析[6]。夏青等(2013)在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与产业范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部门总体规模与相对优势两个方面研究了近几年江苏省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强弱[7]。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用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来分析合肥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在省内的竞争力。

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具体构建过程如下:

设在观察期T(0,t)内,小区域第i产业的产值由bi,0变化到bi,t,大区域(通常为区域的上一区域或为全国)第i产业的产值由Bi,0变化到Bi,t,那么

bi,t-bi,0=bi,0R+bi,0(Ri-R)+bi,0(ri-Ri)(1)

(1)式中,R=∑Bi,t-∑Bi,0∑Bi,0,反映大区域所有产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Ri=Bi,t-Bi,0Bi,0,反映大区域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ri=bi,t-bi,0bi,0,反映小区域第i产业产值增长率。

又令Gi=bi,t-bi,0,Ni=bi,0R,Pi=bi,0(Ri-R),Di=bi,0(ri-Ri),则有

Gi=Ni+Pi+Di (2)

∑Gi=∑Ni+∑Pi+∑Di (3)

(2)式中小区域第i产业产值增量Gi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份额分量N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i。Ni是大区域所有产业的发展为小区域第i产业产值提供的增量,若∑Gi>∑Ni,说明小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速度快于参照区域。Pi是大区域第i产业发展速度超过大区域所有产业发展速度为小区域第i产业产值提供的增量,若∑Pi>0,说明小区域产业集群产值大多来源于大区域中增长较快的行业,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区域优势。Di为小区域第i产业发展速度超过大区域第i产业发展速度为小区域第i产业产值提供的增量,∑Di>0,说明小区域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力优势。

由于(1)式没有考虑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之间的关系,Esteban引入同位变量对(1)式进行了修正,同位变量表达式如(4)。

b*i,0=∑bi,0×Bi,0∑Bi,0 (4)

公式(4)的含义是按照T0时大区域各产业产值占所有产业产值的比重为标准,则对应的小区域各产业产值。显然如果bi,0>b*i,0,说明小区域T0时第i产业集聚度较高,在初期属于区域优势产业。

引入同位变量后,(1)式可以修正为(5)式,对应的,(2)式修正为(6)式,即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

bi,t-bi,0=bi,0R+bi,0(Ri-R)+b*i,0(ri-Ri)+(bi,0-b*i,0)(ri-Ri) (5)

Gi=Ni+Pi+D*i+Ai (6)

(6)式中,D*i=bi,0(ri-Ri),代表撇除小区域和大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后的小区域第i产业纯竞争力分量;Ai=(bi,0-b*i,0)(ri-Ri)为分配分量,分配分量提供了更多的小区域产业信息,分配分量中各种变量的关系与含义见表1。

表1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中分配分量各种变量的关系与含义

Ai>0Ai<0bi,0-b*i,0>0

ri-Ri>0小区域第i产业在T=0时为优势产业,且观察期发展速度快于大区域对应产业bi,0-b*i,0>0

ri-Ri<0小区域第i产业在T=0时为优势产业,但观察期发展速度慢于大区域对应产业bi,0-b*i,0<0

ri-Ri<0小区域第i产业在T=0时为劣势产业,且观察期发展速度慢于大区域对应产业bi,0-b*i,0<0

ri-Ri>0小区域第i产业在T=0时为劣势产业,但观察期发展速度快于大区域对应产业∑Ai>0,小区域产业集群结构没变,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强化∑Ai<0,小区域产业集群结构改变,优势产业与劣势产业在相互转化二、变量解释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解释

依据现代服务业内涵、合肥市2008年公布的《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及2011年公布的《合肥市“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圈定的现代服务业行业,本文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由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1),金融业(i=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i=3),科学研究(i=4)、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i=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i=6),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i=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i=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i=9)等9个行业组成。本文的观察期T为2007—2012年,之所以基期确定为2007年是观察2008年合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的效果。bi,0—bi,t代表合肥市现代服务业第i行业2007—2012年各年度的产值,Bi,0—Bi,t代表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第i行业2007—2012年各年度的产值。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用数据均来源于2007—2012年各年度的《合肥市统计年鉴》和《安徽省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根据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对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静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2007—2012年)亿元

行业GiNiPiD*iAiBi,0-b*ri-Ri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36.7956.25-37.9413.035.4514.900.37金融151.1670.71119.13 -23.98 -14.7124.12-0.61租赁和商务79.7128.5333.14 18.49 -0.45-0.640.70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39.6639.94-18.86 11.01 1.042.000.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4.2719.435.11 -18.65 -10.156.15-1.65教 育73.3452.39-33.79 87.56 -32.82-28.191.16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15.0323.43-6.29 -3.49 1.37-13.62-0.10文化、体育和娱乐28.0716.28-8.84 21.98 -1.35-0.961.4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98.6848.610.46 68.22 -18.60-16.351.14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518.17355.5752.12 174.17 -70.22——

由表2可知,2007-2012年,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9个行业中,除了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它8个行业都实现了正增长。集群产值增量(ΣGi)为518.17亿元,主要来源于集群中的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业、教育等四个行业,占增量的近80%,说明这四个行业已成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增长的主导产业。

ΣGi>ΣNi,表明在观察期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增长速度大于安徽省的增长速度,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产值观察期年均增长率达到21.28%,超过同期安徽省16.15%的年均增长率。就集群内部来看,Gi>Ni的行业有金融,租赁和商务,教育等5个行业,说明这些行业增速快于全省现代服务业平均增速,其它4个行业增速低于全省现代服务业平均增速。

ΣPi>0,表明合肥现代业集群产值增量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的行业,反映合肥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结构较为合理。从集群所属各行业来看,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贡献了较大的正的结构偏离分量,特别是金融业贡献占绝对多数。

ΣD*i >0,表明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在安徽省的竞争优势明显。就集群内部来说,除了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外,集群内其它6个行业在省内都有竞争优势,特别是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竞争力优势明显。

ΣAi<0,表明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内部结构在改变,优势行业与劣势行业在相互转化。为了更清晰地体现集群内部结构改变,我们以bi,0-b*i,0为横坐标,以ri-Ri为纵坐标,把集群内部各行业对应分放在四个象限中(见图1)。四个象限分别代表不同发展情况的行业,第一象限为期初是区域优势行业,但观察期增速快于全省同行业增速,是强者更强的行业;第二象限为期初是劣势产业但后来发展迅速成为后来居上行业;第三象限为持续衰落行业;第四象限为由强转弱行业。从图中可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合肥市传统优势服务业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为传统劣势行业。金融业在基期竞争力很强,但是观察期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省金融业发展速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四个行业为基期竞争力较弱,但观察期发展速度迅速,成为区域优势行业。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结论

合肥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集群结构合理,具有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就现代服务业各行业来说,金融业为合肥现代服务业支柱行业,科技服务业为合肥市传统优势行业,文体娱乐、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商务租赁行业为合肥市后来居上的快速发展行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为合肥市劣势行业。

(二)政策建议

1.保持金融业在现代服务业集群中的主导地位。金融业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支柱行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省域竞争优势,但与国内其它发达的金融中心比较,差距明显。当前合肥市发展金融业应首先在规模上下功夫,主要措施包括: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分部或区域总部落户合肥,特别是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形成有效应的金融区域集聚功能;重组、增资地方性金融企业,成立区域金融控股公司;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着重发展民营银行;发展信用评级、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相关的金融服务中介机构。

2.巩固区域传统的优势行业。科技业为合肥市传统的优势行业,当前合肥市发展科技业应立足科技服务产业。合肥市为中部地区著名的制造业基地,汽车、家电、电子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合肥市可以依托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科技服务制造业的体系,通过产业发展提升科技业规模和水平。

3.大力发展区域新兴快速发展行业。就发展文化业来说,合肥市当前应着力发展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创意文化,通过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等措施形成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就商务租赁业来说,合肥市当前应重点改善城市商务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落户合肥,同时培育本土品牌中介机构,同时依托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提升会展业的规模和档次。

4.积极推进劣势行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医疗和环保业发展空间巨大。卫生和环保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政府的参与不可或缺,合肥市当前应加大对卫生业和环保业的财政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业和环保业,使之成为合肥市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Niles Hansen.The Strategic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4,16(1/2):187-195.

[2]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07-212.

[3]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EB/OL].(2008-08-04).http://www.shui5.cn/article/ba/12994.html.

[4]安徽报业.合肥出台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EB/OL].(2014-08-22).http://www.hfzdj.cn/n1105/n32486/n67288 /n67609/35222756.html.

[5]陈伟达,景生军.基于偏离—份额空间结构模型的长三角现代服务业协调布局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1-36.

[6]向书坚,温婷.“十一五”时期武汉市服务业优势效应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Esteban模型[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6):138-146.

[7]夏青,周敏.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3(10):25-29.

[责任编辑:范君李丽]

作者:刘岚

第2篇:产业集群论文产业集群 论文

基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摘要:介绍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点与作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分析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关系,二者之间互为前提又互相促进;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一是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二是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产业集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以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农产品地理标志使标志所在地区得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和宣传。地理标志与农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充分的法律保护,加强对其品牌效应的利用,将成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与作用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的解释,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地理标志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的两大特点为:第一,地理标志的权利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而非某个特定的权利人专属,即地理标志为一项共有权利。第二,地理标志不像商标权、著作权那样具有一定的权力保护期限,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没有期限的,即地理标志的保护是永久性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农产品地理标志采取登记保护制度,特定区域内的达标企业和农户可以无期限地使用该地理标志,标注该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即表明其来源于特定区域并且达到了较高的质量要求且具备特有品质,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基于对地理标志的信赖而更倾向于购买其产品。此外,地理标志还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由于地理标志是一项共有权利,特定区域内的企业或农户所生产农产品的原材料、工艺设备、安全卫生条件等必须沿革符合一定标准,才可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进行保护,这就推动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避免了分散经营、质量不一的农产品生产状况。

第三,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定的良好品质,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提升该标示农产品的竞争力和价格水平。以湖南桃源县的“野茶王”为例,自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起,产品不但在全国范围内打开了市场,销售价格也平均上涨了20%,企业效益和农民收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

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人文环境,围绕某一主导产业的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组织、协会、科研院所等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地方产业集群

60%;印度约有350个中小企业集群,出口产品占全国的60%。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一带的产业集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发达国家和我国沿海地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竞争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首先,农业集群化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农业是对自然资源依赖度较强的产业,农业资源的天然地理分布使得某一地区因特殊的资源、环境等条件,吸引了农户和农业联合体来进行特定的农业生产。这种为了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而集中在特定区域的生产有利于农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也是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前提。

其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地理标志产品往往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拥有地理标志的产品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促使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上游的品种改良、种植、新品种开发等科研力量,生产加工等中间环节,以及下游的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物流配送等环节逐步形成聚集效应,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态势得以形成。

第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够扩大相关地理标志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围绕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开展的科研、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农业产业集群成为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载体,它可以实现地理标志的价值最大化。

三、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一)围绕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农业产业集群规划

对于已经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地区,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规划,使该地区围绕该地理标志的科研、生产、销售等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促进该区域农业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对于具有一定地理优势但尚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的特色农产品,政府可以通过规划该地区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出口、扩大规模等措施,为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供有力的前提和基础。

(二)注重培养和扶持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

企业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规模、效益、竞争力对地理标志的发展和价值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对实施地理标志的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提升产品和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协助他们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将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和地理标志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①林东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崔俊敏.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地理标志产品产业化发展.商业时代,2009(18)

③常跃智.宁夏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前景思考.甘肃农业,2008(12)

④洪艳.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9)

⑤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农村经济,2009(1)

第3篇: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4篇: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随着形势的发展,“产业集群”这条巨鲸已经游进我国辽阔的经济水域,并以其特殊的水性搅动起排天巨浪,充分展示出特殊的经济魅力和力量,从而受到人们的瞩目和青睐。

作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实现转型,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接续产业,而大力发展并尽快形成若干

产业集群,自然就成为我们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培育和建设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这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实施的“5510工程”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看,这项工作虽然在总体上正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见雏形,有的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但有的悄无声息或动静不大。

影响和制约这项工作开展的因素可能有多种,但认识问题没跟上去可能是重要原因。

为此,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产业集群这条巨鲸,认识一下它的面目,了解一下它的水性和能量。

我们对产业集群这个概念虽还有些陌生,但说起来也并不复杂。通俗地说,产业集群是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为其服务的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外部经济性、联合行动与制度效应所构成的集群效应释放,在经济竞争中能够产生很强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组织方式,通过对产业集群的有效培育与发展可实现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因此,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产业集群的面目轮廓大致清楚了,那么,产业集群有啥特征或者说有啥特点呢?

概括说来,特点有四:

一是围绕某一产业而形成的,即产业特性。

二是在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即区域特性。不是以行政区域划分,而是以地理的邻近性为界限。

三是该产业集群的产品在特定的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是一般都包含供应商、成品商、客商、中介服务机构、规划管理机构等五大类相互作用机构,它们之间存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产业集群化能得以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它有竞争优势存焉。

专业化是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性。专业化使得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则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

集中化是通过分工专业化而实现的,充分获得因专业化而产生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化,从而刺激集群中的企业勇于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网络化促进了集群中厂商之间共同行动,强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会资本较厚,彼此之间的交易费用较少。

产业集群地域化,实际是经济全球化的本地化的体现。产业集群中业主之间天然的亲情、乡情和友情构成了本地的社会资本,是集群厂商之间的共同行动的基础,也是厂商之间交易费用减少的重要条件。

产业集群之所以有活力,有吸引力,还在于它对发展中小企业有特殊作用。

首先是培育与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一些产业,尤其是那些产业链较长或迂回生产方式比较突出的产业,利用集群化发展可以迅速提升该产业的区域、国内或国际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的地方性和集中性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们提升了该地的经济总量,拉动了该地就业,增加了该地税收,推动了该地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此外,也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是企业规模小、市场接近难、融资渠道少、人才储备不足、信息资源欠缺等等。而产业集群的网络化正是把大小不等的各厂商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的网络,各厂商都只是该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面对市场的首先是产业集群本身,其次才是各具体企业,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很大,市场势力很强,集群内人才丰富、信息多,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综上所述,在当今形势下,产业集群优势多多,力量强矣。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对阜新来说是形势所趋、自身所需。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个产业集群一定能快速推进,迅速形成,条条巨鲸遨浩海,波光浪影耀中华的画面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来源于,欢迎阅读产业集群-遨游经济之海的巨鲸。

第5篇:产业集群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建设工作汇报

桐柏县茶产业化集群是以国营桐柏茶种场为龙头(农业部河南省茶树良种繁育场),桐柏太阳池生态农业公司、桐柏山野茶开发公司、桐柏县新合作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香港中华文化传播公司注册出资)、河南亿嘉农林集团、河南省盘古溪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骨干,20余家茶业专业合作社及全县茶叶产区为生产基地的产业化集群。集群以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良种繁育为主导,集茶叶北方基因库开发、推广种植、茶产品储藏包装、茶文化为一体,以桐柏绿茶、红茶、全国北方良种、茶油、茶多酚、茶饮料、茶食品等为主导产品。集群含1个省级2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

2010年以来,全县年均新发展高标准茶园1万亩以上,总面积达7.9万亩,年产干茶1350吨,年良种茶苗繁育能力6000万株以上。茶叶产品远销南阳、郑州、西安、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75亿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营桐柏茶种场实现产值3.5亿元。集群带动茶农1.2万户,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了帮助规划、指导栽培、无偿服务、收鲜制干、储存销售的利益经营体系。生产加工企业自建基地生产的原料或与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60%以上,茶叶加工转化率达到100%。

集群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太白银毫”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桐柏玉叶”、“清淮绿梭”茶获全省十大名茶、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在“全省名优茶评审会”上,“桐柏红茶”、“黑明云雾”荣获省级新名茶奖;在“河南省茶叶十大品牌评选”上,桐柏山野茶开发有限公司的“禺峰”牌和太阳池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严茗”牌均荣获省级十大品牌称号,桐柏山野茶有限公司获得有机茶认证;在2013年中国杨凌农高会上,“严茗”牌桐柏红获得最高奖“后稷特别奖”。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始建于2012年,是以河南三源粮油公司为龙头,以桐柏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等为骨干,以桐柏及周边花生产区为生产基地的农业产业化集群。集群建立以来,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结合县情,大力开展了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2012年集群入选市政府重点培育的11类20个产业化集群名录,2013年入选全市13个重点产业化集群示范工程。

一、集群基本建设情况

桐柏县花生产业化集群以花生油脂加工为主导,集花生良种培育、推广种植、收购、储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以花生油、茶油、蛋白粉、饮料、食品、饲料等为主导产业,形成的产研联动,上下游利益联结紧密、产业链完整、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生产经营群体。其核心龙头企业河南三源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2.6亿元,由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出资控股。2012年4月投资16亿元的一期工程年产20万吨清香型冷轧花生油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生产产品5万吨,销售收入达12.42亿元,2014年1—8月份完成销售收入达1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2013年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骨干企业淮源方欣粮油有限公司、桐柏江记油脂有限公司2012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在3000万元以上。集群内先后组建花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市级示范社2家。建立花生专业市场5处,其中毛集花生市场为豫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300余台剥壳、粉碎、榨油等机械,辐射带动周边两省六县市区,常住购销加工商户164家(其中销售额200万元以上的大户就有68家),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常住客商26家,年花生交易量16000万公斤,交易额达4亿元以上,2013年被市政府确定为“三百”工程重点扶持市场。集群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2013年集群内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与周边3.6万户花生、油茶等油料种植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建立订单原料生产基地70万亩,生产加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收购的原料占生产加工原料的50%以上,花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2014年1—8月份桐柏花生集群销售收入达18.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以上。

集群核心龙头企业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低温冷榨工艺和专利技术装备,实现节能、全过程无废料的花生精深加工,填补了国内空白。生产的清香花生油、浓香花生油和花生蛋白粉,达到了“原色、原味、原生态”的健康标准。2013年“三源”牌花生油获国家农高会农产品最高奖“后稷奖”,目前已申报农业部绿色产品认证,待批复。

公司是国家粮油加工工程中心、河南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拥有南阳市重点实验室和质量检测中心,被评为南阳市冷榨油技术研究中心,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共申请了12项科研成果,已获国家专利。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育种,选育的高油型花生新品种已进入中试。集群规划在“十二五”末以花生良种研发、培育、推广种植为基础,以三源粮油二期工程年产40万吨低温冷榨清香花生油生产为龙头,配套建设年产20 万吨蛋白、1万吨山茶油、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100万头生猪和和食品深加工项目,实现集群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核心公司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推进发展。桐柏县高度重视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把产业化集群培育作为发展“四化同步”促进产业进步的重点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予以安排部署。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副组长,农业、发改、财政、工信、交通、统计、电业、金融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县处级领导与服务部门责任人集群联系点制度,统筹协调安排部署集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承担各项具体协调工作。二是建立综合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建设纳入各相关乡镇(园区)政府和相关县直单位目标管理,对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机制、发展规划、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资金到位、项目建设成效等重要内容,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与考核。三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解决的问题。四是建立专家工作组,落实建设工作督导制度。

2、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进步。结合省市产业化集群发展实施意见的要求,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专门技术力量,结合县域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县农业产业化集群2012—2020年发展规划。对重点培育的花生产业化集群专门聘请专业机构高起点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强化产业链条完善,明确每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集群内经营主体协调融合,建立起科学发展的规划蓝图。在三源粮油的设计定位上,借助安棚碱矿工业循环经济的成果,立足于全国最先进的工艺,在循环利用上综合考虑上下游生产,从初端花生原料生产——花生蛋白——饮料——饲料——生猪——沼气——沼气发电——沼渣利用,从建设之始即着眼产业的集群发展开展高层次规划设计,有效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发展。

3、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集群完整产业链建设。一是制定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形式先后出台花生、油茶等食用油产业发展扶持意见,县财政设立专项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以上,重点扶持花生、油茶等高效农业集群基地建设、品牌培育、科技支撑等。二是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县政府出台整合涉农项目集中建设高效农业的实施意见,对1000亩以上高效农业集群基地进行山水田林路电配套,实行先建后补、社会投资奖励等引导措施,为产业化集群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据初步统计,全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在3亿元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县委、县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县政府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立足于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化集群发展。花生产业集群上,以三源为龙头,先后引进花生蛋白、油茶生产、淮源饲料加工等生产厂家,预计2015年建成基地规模75万亩,形成年产40万吨花生油、1万吨茶油、20万吨花生蛋白、60万吨饮料、60万吨饲料深加工能力,实现年综合产能200万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95%以上,带动农户10万户;2016——2020年食品深加工项目链条拉宽延伸,建成105万亩基地,年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农产品就地加工率100%,带动农户18万户,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遵循集群发展规律,强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开展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工作,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

第6篇:培育主导产业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沁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创建全省一流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知名产业,培育超百亿企业群体”的战略目标,按照“四集一转”的工作要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努力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强力推进集聚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主要做法:

一是建设一个新载体。在沁北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6000亩的化工工业园(包括氯碱化工园、氯氢精细化工园和复合材料工业园)和一个面积达4000亩的铝工业园,引导相关企业入园发展,实现集约经营。新规划园区与沁北产业集聚区连成一片,共享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首先,以昊华氯碱化工为依托,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1500亩的氯碱工业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关联企业,带动全区中小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以申报省级特色园区为手段,鼓励现有玻璃钢企业改造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成为支撑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新的增长极。其次,以沁澳铝业和广东兴发为支撑,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制品及相关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两大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品的上档升级。

二是打造一批名优品牌。重点打造“中国〃沁阳玻璃钢制品”区域品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区域品牌、

产业品牌建设,以重点骨干企业、优势产品为重点培育对象,引导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质量、营销能力,争创一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园区创建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2个(件),省级名牌产品3个、著名商标8个。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辐射,壮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培育规模以上化工企业30余家,铝及铝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化工制品企业9家、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铝及铝制品企业4家。积极引导和培育骨干企业(或集团)上市融资。重点支持永威集团、思可达和尚宇公司等企业整合资源,申报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开拓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企业规模。

四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1)广东兴发10万吨高档铝型材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2)广东兴发铝业幕墙门窗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3)河南神火10万吨铝板带项目,计划投资10亿元;

(4)北京金隅100万吨水泥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5)思可达公司4×700万平方米太阳能封装玻璃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

(6)河南启瑞年产15万吨高性能增朔剂项目,计划投资5.2亿元;

(7)永威集团年产5800万平方米阻燃装饰板项目、计划投资6.6亿元;

(8)河南尚宇10万吨三氯氢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

(9)泓盛精细化工年产1万吨系列化工产品、河南焯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海世鸿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万吨氯化石蜡-52生产装置和鼎泓工贸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氯化石蜡生产装置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

(10)山西晋煤集团煤化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1830”项目。

新建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新增产值180亿元以上。

五是建设一系列服务平台。完善行业协会和商会建设,增强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沁阳市玻璃钢制品企业商会建设,加强会员企业之间以及会员企业与国内外同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会员企业参加国内外举办的产品推介会、展销会活动,促进玻璃钢制品和其它制品企业与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提升商会的服务能力。扶持行业公共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营造良好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扶持行业公共

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产品研发、检测和质量认证、信息技术支持、教育和培训、电子商务等服务,建立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体系。办好中国(沁阳)耐腐蚀制品博览会。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把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端行业展会,为企业提供产品展示、交流、营销平台,提升玻璃钢制品产业集群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组织参加国内外名优产品经贸活动,引导、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定期举办产品发展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探索新路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大力开展产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扶持培育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努力促进高等院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鼓励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和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大企业的科技研发机构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发挥技术人才、装备等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

六是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院)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办各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班,为企业培养技术专业人才。积极利用省内外大专院校、研究所的力量,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重大课题

研究和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进项目、人才、智力引进一体化。加强技术员工在职培训。坚持特殊工种持证上岗、重点工种定期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再教育制度。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主,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活动。保护员工的民主权利、工资报酬、医疗保健、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形成了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队伍。

存在问题:一是两大主导产业原料和市场为“两头在外”,对外依存度极高,容易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的影响;二是两大主导产业在产品质量、技术进步和争创品牌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三是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术标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能力不足。

第7篇:产业集群的条件?

1、产业内资本的迅速集中、劳动力及产业技术的充分自由流动(这些应该是属于要素)产业内的资本必须能在某一区域内较快的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缺乏产业内资本的支持,产业的发展就相当于无源之水,根本就无法生存;而如果劳动力及产业技术无法充分自由地流动,则产业内就无法形成大量的企业群,产业集群集聚也就无从谈起。只有这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

2、存在充分的市场需求要实现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集聚,就要求必须存在充分的市场需求,即有市场能充分接纳在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

3、价值链(或者产业链)与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与以资产联系为主的大企业集团模式不同,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产业的价值链联系。价值链是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任何企业都是由各个阶段的价值创造活动构成的。但一个企业往往在某个阶段或环节上具有竞争优势,而不可能在各个阶段都具有竞争优势。这就决定了每个企业既在保留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能力基础上,把一些竞争力相对较弱的环节转包出去,又需要同与自己的生产活动相互关联的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通过产业的价值链联系和企业间的技术传递链的整合,从而实现了企业间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

4、产业集群区域当地的制度支持一个专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要满足以上条件外,还需要各种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信息、对外宣传和政策扶持等等,只有存在这种产业集群区域当地的制度支持,才可能使大量企业愿意且能够快速的集聚在区域中,形成产业集群。这种制度的支持包括了当地政府的各种政策支持(例如财税扶持政策、融资扶持、公共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支持)、当地市场制度、竞争者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等。

亚洲开发银行关于印尼经验的论文(本网站上刚附的)中有很好的关于集群条件的相关内容,建议阅读并讨论。

关于集群形成的条件,可以分为两类:必要条件和辅助条件。其中必要条件为: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足够长的价值链并能高度分解;产品具有全球化的市场,一点和骆文达所述的“充分的市场需求”一致;区域具有知识导向性,即集群所在区域具有使知识有效流动的社会资本。辅助条件可以表现为:比较完善的配套产业和公共服务机构,根植于当地的促进合作与创新的社

如果企业间只有水平合作,例如软件企业,由于是智力活动,垂直分工也不是太明显,这样的集群就不需要太长的产业链了,这是不是一种特殊情况呢?

上一篇:代交社会保险协议书下一篇:感染科三基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