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科书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中应不断充实内容,并采用时事新闻(典型案例)、课堂讨论、对比分析、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互评等方法,改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摘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必须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理念,采用设问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会学习、有创见、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经济发展实践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理论理解和分析现实的经济现象,提高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几点体会:

1 要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的现代教学理念

构建学生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

1.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老师多数在讲台上是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记笔记,这种灌输式的教育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的积极性,首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

1.2 确立以“学” 为重心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重心的思想,确立以“学” 为重心,即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应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的,这样才能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竞争的挑战。

1.3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面前往往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较大,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心里压力,使得课堂气氛过于严肃,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消极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地参与意识。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权威形象和家长式作风,尊重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人际环境,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展示其聪明才智的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

2 要采用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

2.1 设问式教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大量的经济学基本概念与理论。如果老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运用抽象的分析方法,通过变量定义、 假设、 假说、用图形或数学推导来讲述经济学基本原理,往往令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在讲解理论之前,可以先设问来引起同学注意。比如,在讲授“需求弹性与总收益关系”时,先让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有些产品可以薄利多销,而农产品却存在丰收悖论和谷贱伤农?”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听讲、去思考,这样,对弹性理论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专研精神,讲课的效果也会更好。

2.2 互动式教学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与交流,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动式教学方法,则是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与进步的目的。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为了达到更好的互动效果,最好在课前先告知同学们下节课要讲的内容,布置相关问题让大家预习。例如,在讲授国民收入决定论时,引导学生先查阅GDP的有关资料,了解中国GDP在世界排名的变化情况,思考GDP的局限性。在课堂上则鼓励大家将自己预习的心得与老师交流,鼓励同学们将自己预习时碰到的问题提出来,与老师共同探讨甚至争论。课后要求同学们再简要地将自己预习及与老师交流的体会用文字整理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对GDP指标的意义及局限性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养成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与互动式教学不同,前者侧重的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首先,在教学目的上,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以认知为目的,满足于掌握结论。其次,参与讨论的人员不应局限于师生双边交流,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再次,在教学内容上,应选取没有现成答案或不一定有唯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其积极探索问题的兴趣。

讨论式教学主要运用于案例教学中。要上好案例分析课,一定要让学生就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一般可采取以下步骤:第一,课前准备。首先,老师要精心选取案例,案例要有较强的时效性,最好是近期经济社会或同学自己(下转第11页)(上接第9页)身边发生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经济学就在身边。教师还要事先熟悉有关材料,提出所要讨论的问题。其次,学生要根据老师布置的案例在课前进行阅读,了解案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每位同学都要写出发言提纲,做好发言准备。第二,课堂上对案例进行讨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先小组讨论,这样可以给更多同学发言的机会,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做补充发言。另一种是由教师任意抽选同学发言,这可以迫使每一个学生都做好课前准备,改变一些同学做旁观者的习惯,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主动性。第三、教师作总结发言。在同学们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简短总结。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和思想的闪光之处。对讨论中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也应作重点讲解。通过老师的总结,使讨论课放得开,收得拢。总之,通过教师精心地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的经济问题各抒己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多边的交流与讨论,达到互相启发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 要运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活动,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将经济学课件和经济学资料放到校园教学网,由学生自行下载预习或复习;通过建立教学网络,为师生提供及时交流和探讨理论问题及现实经济问题的网络平台,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和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自己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讨论课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讨论,使讨论课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更加深刻。总之,将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于经济学教学中,有助于改变学生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孤立地掌握一些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给经济学教学带来突破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构建以学生主体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必须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觉行动和潜能,使学生学会从经济学角度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经济现象,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洞察力,为经济社会培养会学习、有创见、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宇平,何伟军.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

[2]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丘丽云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2: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进研究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教科书中存在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为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教学中应不断充实内容,并采用时事新闻(典型案例)、课堂讨论、对比分析、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互评等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新闻案例;课堂讨论;成绩评定

《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它既偏重抽象理论分析又与当前社会实践密切相联,教材中有大量的概念、定理、模型以及计算。该课程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经济理论素养,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新问题、新模式、新挑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实行多年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渐渐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经济能力运用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模式,不断充实新内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教学手段简单乏味。今天的大学经济学教师在当初接受经济学知识传授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宣讲和灌输理论知识,并用板书进行公式和模型的推导,因此比较习惯这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在自己成为大学老师后,也倾向于自己讲课,由学生自主记笔记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法,学生的思考时间主要在课后,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较少。这种较为单一和乏味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效果有待商榷,另一方面不太适合当前90后大学生性格活跃、思维发散的个性。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的话,课后再不复习,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基本上不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2.西方理论与中国实际相脱节。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与政府干预手段,与国内的客观实际有相当程度的脱节。以国内广泛采用的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为例,虽然高鸿业教授在每一章的结尾部分都对本章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评述,但书上讲涉及到的例子和大多数定理描述的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经济现象。这和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学生感觉用课本上所描绘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理论来对照我国的实际经济,并不完全合适,以至于产生许多困惑,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考核方式单一片面。西方经济学一般属于考试课,其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主要是期末卷面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通常是期末卷面成绩占80%而平时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明显比重过大。考核方式单一片面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学习不上心,仅依靠期末熬夜突击复习来应对。西方经济学的期末考试一般采取笔试的形式,有标准化的试卷,至少三种以上题型,都有标准答案,真正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不多见。这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应试心理,在考前短时间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点,甚至助长了抄袭舞弊的不端行为。同时老师为避免出现大面积不及格现象引发教学矛盾,对平时考核流于宽松,致使部分学生不认真对待平时课堂互动、作业汇报和课堂出勤,最终分数也无法反应学习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鲜活的教学方式方法。①时事教学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30多年,目前经济总量达到全球第二,无论宏观经济调控还是微观市场主体都有大量生动鲜活的时事,再加上如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通过网络就可以收集到许多影音、文字和图片资料。在课堂知识点讲解时,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和模型,都可以结合一个个具体新闻时事展开分析,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笔者在讲述价格弹性概念时,就通过一个地处重庆的馒头店新闻让学生分析为什么馒头这种需求弹性小于1的商品却可以实现薄利多销,引导学生意识到需求弹性概念的应用其实是需要一些前置条件的。②课堂讨论法。《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較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只顾埋头记笔记,缺乏独立的思考判断和思维锻炼,一旦跟不上老师思路,就难免开小差,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预先就关键知识点准备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思考,并邀请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还可以对其观点进行再思考和展开辩论,教师最后总结评述,往往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点理解,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③表格分析法。《西方经济学》抽象理论多,还有一些特别容易混淆,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线,在笔者的授课过程和最后的卷面考试中,经常发现有学生搞错这些概念,导致知识框架混乱。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把相关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定律做比较分析,最好是通过表格的形式,突出其异同和适用环境,以加深学生印象,理清知识框架。

2.理论联系实际,引入本土案例。其实经济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将理论和实际割裂开就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和期末考试出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数据是衡量消费者生活费用支出的一个重要指标,单纯讲指标学生通常兴趣不高,如果用诙谐的“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糖高宗”等实际网络词汇来说明物价上涨,学生往往印象深刻,也便于理解。在期末考试时也可以更多安排案例分析题,减少对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经常用美国国内案例来进行分析说明,由于国情差异,这些案例在中国并不常见,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授课和课堂讨论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引入本土案例。案例教学是理论课程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如果教师选择利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本土案例,与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充实教学内容,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讲述规模经济理论时,就用家电价格屠夫——格兰仕的例子来说明内部规模經济优势,用北京百荣世贸商城来解释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规模经济规律的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积累案例库时应该注意及时更新案例,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知识信息大爆炸,学生获取这些知识和信息也非常容易,如果案例过于陈旧,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改革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西方经济学是重要的统考科目,无论有多少个班,多少个老师上课,最后都以一份试卷、一份答案。学生最后的课程成绩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前者占20%的比重,后者占80%的比重。这样的课程成绩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是会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和思考,寄希望最后临考抱佛脚。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全程认真学习,应将平时成绩占得比重加大到50%。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小组案例讨论和汇报、考勤等组成。其中课堂回答问题和课后作业以及考勤的分数(占20%)可以主要由教师根据你学生实际表现评定,而小组案例讨论和汇报的成绩(占30%)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组成。这主要是因为在完成小组作业时,往往有一些同学只是搭便车却并不参与实际工作,实际参与的同学碍于面子也不会拒绝,这样教师就很难给所有同学一个客观公正的成绩。笔者在布置小组作业时,常常预先固定角色分工,比如发言人、素材收集人、撰写报告人等,并根据工作复杂程度赋予不同的分值。课堂汇报时,其他听汇报的同学也要根据小组作业完成和汇报情况为该小组成员打一个综合分。最后把这二者结合在一起,使每位同学能得到一个比价客观公正的平时成绩。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学生对经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直接影响对其他专业课的有效学习。作为经济学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经济学教学模式,对其改进创新,以克服学生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乐趣,从而改善经济学整体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

[2]郝淑丽.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2-53.

作者:马迁利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主导的时代,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为这个时代所急需。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生力军,更应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从经管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难点问题及培养方式上入手,试图以本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运用实践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创新即产生某个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当你产生出一个东西,不论是一个产品,或是一个过程,乃至一种思想时,你就展现出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能力,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需的能力之一。对于此能力的培养教育日渐为世界高等教育所重视,这是面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趋势。创新能力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情感与人格,从而造就创新型人才,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一、经管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经管类专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专业,而经济建设工作对于实操能力要求是极强的,换言之,对于这类专业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绝对程度依赖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校虽是刚升本的综合性地方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开办至今只有两年,但经济管理专科班的开办则已有多年的经验和基础。在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申报并成功开办以来,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经管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要求

从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如何拓宽学生就业途径,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铺设道路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方面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实操能力,纯粹的理论知识难以适应企业、机关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无法对接。另一方面原因则是国家经济发展和转轨所导致的就业岗位难以适应高校扩招的人才数量激增。

从国家政策层面以及一些高校的教育改革思路来看,我国开始倡导高校的创业教育,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上,即处在为学生就业找出路的阶段,而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和有效组织,没有有效地形成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必须是在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的各项能力与思维的基础上,其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就是创新能力。从而,不论是对口专业的就业还是学生的自主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难点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与教材创新

教材是学校进行理论教学的基本工具。在高校教育不断进行改革深化的今天,各级各类的学校出于各种目的,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订购所谓最佳教材,选购的依据大多是各专业名师或教育部规划的所谓权威教材,以满足教学计划中教学任务的要求。而实际上,多数教学计划在制定之初对人才培养的能力架构问题很少涉及,导致教材的革新处于“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境地。而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就是教材的滞后现象,这在对于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要求、时代感更强的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教材来说,更是如此。

经管类专业应侧重培养创新型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即要求学生对于所学各个专业能够融会贯通,更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准确摸准问题症结、分析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那么在教材选择上,就不能只听一家所言,也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比如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我便针对所教专业应该选择多本专业权威教材,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整理。并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建设案例库,并更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本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综合。

(二)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实践教学在我国各高校来说,近年来都进行得如火如荼。最常见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花大量资金购买教学仪器和设备,认为花钱进行基础设施配置就符合了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要求,但现实绝非如此。以我校为例,现在大多数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大多数课程也都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学生来说是好事情,大多数课程也达到了理想效果。可有些课程却由此走入误区。

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变成了如何丰富电子教案,如何添加更多的信息案例和动画,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是授课方式来看,还是为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讨论大多是应付式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激发。经管类的学生更多的就业对象是社会企事业单位,如何让他们能适应这些单位的需求了?肯定就不能局限在学校和课堂,必须走入社会,进入到企事业单位中去进行切实的实践操作,这才是最有效的实践培养。创新和实践,是新时代教育的大趋势和主旋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理论予以验证,才能将理论学习中的疑惑进行解答,也才能从中寻求出规律,激发出新的认识,形成新的理论,即进行创新。可以反观世界上的所有发明创造,无外乎都来自于实践,而非闭门造车。

(三)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改革创新

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被探讨了若干年,关于其中的考试改革的讨论也一直没有停息。一致观点都认为,现行的各类考试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规定考试重难点,采取灵活的考试形式和考试方法,从而使得整个命题和评分过程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考试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创新型教育方式的践行则需依托于创新型的教师。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渊博的学识素养及创新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和手段,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学方式创新中,首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摒弃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倡导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再来就是营造必要的教学和实践环境。

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来说,不同于数理化,在实验室里就能有所创新突破,而必须要突破课堂教学的藩篱,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践行理论提供条件。在教学中,也应该突破课本的掣肘,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的一些经济理论和社会热点经济问题,营造一种激励学生探求科学结论的探索精神。此外,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机制的设立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保证。

三、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教学方式探讨

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具体来说,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再现、外出调研、分组策划、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最大可能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引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经济学,其理论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晦涩性和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学好该门课的要点,笔者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有三类:

(一)抛砖引玉法

抛锚教学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上,用老师抛“锚”引发学生的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一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锚”的设计,即典型案例与现实经济问题的选择上。

1.典型案例分析的应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案例,可是因为该课程的起源在西方,其经典案例不一定适合中国,另外一些重要的案例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更缺乏亲近感。案例要想具有典型性,最好是选择学生曾见过或感受的经典实例,并最好具有一定的创意,能给予学生较大冲击。譬如说,在讲述边际效用这一理論的时候,除了运用经典的面包的案例之外。在课堂一开始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初恋是最美好的,最难以忘怀的”。或许这个案例并不恰当,可是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现实经济问题的选择与应用。课程设计基于真实企业,最好以学校附近或所在城市知名企业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来设计问题。因为,学生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所处环境较为熟悉,方便其进行调研,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市场竞争模式时,给学生出了到课外调查的题目,让学生去了解铜仁地区加油站、超市、服装业、农贸市场四个行业的企业数量、产品内容及价格、消费者人数等状况。对于大家调研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之后,让学生来判断各个行业对应的市场模式及其特点。进而让学生更深刻了解这一知识点。

(二)开放式拓展能力培训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性理论,从而要求学生对于这些基本的理论方法深入了解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这就决定了该课程必须实施开放教学策略。一方面走出课本,既不局限于本门课程的限制,与其他科目融会贯通,又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而是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和接触前沿理论,形成系统的知识构架。另一方面走出校园,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开放教学。首先,我们系已经与若干当地企业(包括有证券公司、水泥生产制造企业、超市等)联系并建立起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到这些企业或自主寻找一些企业单位进行调研或实习,在实践中发现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回到课堂上可以就此进行讨论和分析,增进理论认识。其次,可以请知名企业管理人员与知名学者到学校讲课,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以及经验教训,并从中学习到相应的实战方法和技巧,充实对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三)团队学习法

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复杂问题,学生往往无法独立解决,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思想上的辩论碰撞,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认识的集中、修正,即通过团队合作学习才能有效解决。笔者在教学中,因为受教学时长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一一指导,从而开展了分组学习的策略。依照班级人数来进行分组,但每组人员不宜过多,5~7人比较合适。各小组里成员性别、性格互补。分组之后,通过自荐或推选方式产生团队负责人。为了激励团队成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小组名称、口号等方式,制定小组目标,增强小组凝聚力;并通过分工等方式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组长轮流制则可提高团队责任感。让每个团队明确团队目标之后,老师以团队任务的形式布置课堂或课外作业,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团队的运转。团队的讨论结果以专题总结或小论文形式呈现。而在呈现团队成果的形式上,采取师生角色互换方式,即由小组推选代表上台阐述自己团队的结论,并以小组间相互打分、互相质疑辩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总之,在当代高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而在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难题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改革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參考文献

[1]李光明.基于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综合版)

[2]王卫红.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策略探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5)

[3]林嵩.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06

[4]陈建华,赵振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6)

注:本篇文章主要是着力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是院级教改项目

作者:彭虹

上一篇:物流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春季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