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高朋友矮朋友

2023-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班高朋友矮朋友

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高朋友和矮朋友》及教学反思大全

中班优秀数学教案《高朋友和矮朋友》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获取高与矮关系的概念,体验比高矮的快乐,尝试按高矮给五个物体排序,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高朋友和矮朋友》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背景:

中班小朋友对高矮已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也许会比较高矮,但不清楚在同一平面比高矮,分清最高最矮,按高矮顺序排序还需要在活动中感知体验。

活动目标:

1.体验比高矮的快乐

2.感知物体的高矮,获取高与矮关系的概念。

3.尝试按高矮给五个物体排序。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高朋友和矮朋友》。

2.桌子、椅子若干。

3.教师:四种颜色的同样高的积木若干,小太阳图片

4.每个幼儿五块高矮不同的彩色小方块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帮帮忙:拿小太阳请一名幼儿帮忙拿小太阳,拿不着,为什么?(矮了)怎么办?(请高一点的小朋友拿就行了)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请高一点的小朋友拿,老师邀请你们比赛搭高楼。

二.造楼比高

1.请幼儿用小方块积木搭楼,分两组进行,一组都在桌子上搭,另一组一个在桌子上搭,一个在椅子搭,比高。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在桌子或者椅子上搭楼玩造楼房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说开始,小朋友就开始搭积木造楼,我说停止,所有小朋友都要停下来,然后,我们比一比,谁搭的高。

2.教师引导幼儿用数积木或者把两排积木并放在一起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谁的楼房造得最高呢?你们是怎么做比较的呢?(注意引导幼儿学说如"我搭得比你高,你搭得比我矮""我搭得最高,你搭得最矮")

3.讨论:如果在桌子上的积木看上去比椅子上搭的积木高,我们是不是就能判断在桌子上搭积木的小朋友胜利呢?(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

4.小结:比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比。小朋友们真能干,把积木整理归位,我们一起来玩抱抱团的游戏吧!

二.和同伴比高

1.两人谁高。

教师:请起立,到老师这里来。抱抱团、抱抱团,两个小朋友抱成团,你们俩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学说"我比你高,你比我矮")

2.三人比高。

教师:抱抱团、抱抱团,三个小朋友抱成团,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3.模拟游戏:高朋友和矮朋友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

2.教师带领幼儿给故事配上身体动作(见附录),在游戏中感受高和矮的区别。

三.幼儿给积木按高矮排排队

附录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

从前有一个人长得好高、好高,(掂起脚尖,身体和双手尽量向上伸)他有一个朋友长得好矮、好矮。(蹲下,身体紧缩成一团)矮朋友叫高朋友:"喂!上面的高朋友,你好吗?"(两手合拢于嘴前,抬头往上叫,声调提高)高朋友也叫矮朋友:"喂!下面的矮朋友,你好吗?"(掂起脚两手合拢于嘴前,低头向下叫,声调低沉)矮朋友说:"再见,我的高朋友!"(蹲下往上看,挥挥手,声调提高)高朋友也说:"再见,我的矮朋友!"(掂起脚尖往下挥挥手,声调低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本文扩展阅读: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的人。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刻时,可称之为知己。

第2篇:数学活动 高朋友 矮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高度或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2、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具有相对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画有两位小朋友,一位小朋友站在凳子上,另一位小朋友站在地上。

2、各种各样的饮料瓶、水杯、宝宝霜盒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高人走、矮人走”

幼儿边听音乐(十个小矮人),玩着“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回到位置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一玩“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吧,请你们跟着音乐学高人和矮人走路的样子围着教室走一圈,然后坐回自己的位置。

二、比一比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在比较中知道高矮是相对的

1、比一比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师:诶~刚才我们玩了高人走和矮人走的游戏,那在我们教室里,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呢?

幼儿A:我是高朋友,

师:哦?A说他是高朋友,你们同意吗? 幼儿:不同意

幼儿B:我是高朋友

师:诶~A和B都说他自己是高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鉴定一下呢? 幼儿:让他们比一比。 师:好办法,(幼儿背对背,比较高矮)他们俩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啊? 幼儿:A是高朋友,B是矮朋友。

师:好,我再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觉得自己是高朋友还是矮朋友。

幼儿C:我是高朋友。 幼儿D:我是矮朋友。

师:我们其他小朋友一起帮他们鉴定一下,他们说的对不对。(幼背对背、比较高矮)

2、在比较中知道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师:E,你觉得你是高朋友还是矮朋友?

幼儿E:高朋友

师:诶,E是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可是他真的就是高朋友吗?你们确定吗?

好,你们看,他和周老师比呢?我们两个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幼儿:周老师是高朋友,E是矮朋友。

师: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E一会是高朋友,一会变成矮朋友了?谁来说说看。 幼儿:因为他和我们,我们都比他矮,所以他是高朋友。他和周老师比的时候,周老师比他高,所以他又变成了矮朋友。(此处可请多名幼儿回答)

师:所以,孩子们,高和矮是一定的吗?

幼儿:不是。

师:什么时候你会是高朋友?(和比你矮的小朋友比的时候)

什么时候你又是矮朋友呢?(和比你高的小朋友比的时候)

小结:高和矮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而言的。可能和比你矮的小朋友比你是高朋友,但如果和比你高的小朋友比,你就是矮朋友。(注:加下划线处幼儿齐说)

三、探究比较高矮的规则,需要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

师:孩子们,你们看看黑板上这两个小朋友他们俩谁是高朋友呢?(出示图片)

幼儿:一样高。

师:诶,你们都觉得他们一样高,周老师啊也和你们想的一样。这两个小朋友头顶都是在一条线上的。(用长尺测量小朋友头顶)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儿:想!

师:我也很想知道,(做神秘状)嘘……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猜得对不对。

(揭开遮盖的纸)

师:是不是一样高?

幼儿:不一样。

师:咦~可是刚才我们明明看到他们两个是一样高的啊,也用尺子量了一下。为什么你们现在又说他们不是一样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因为小女孩站在一块木头上,木头把她垫高了,所以她看起来和小男孩一样高。

师:那如果我把这块木头拿掉,他们俩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了?

幼儿:小男孩是高朋友,小女孩是矮朋友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请两名幼儿上台 冰冰和韦宇涵)

现在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幼儿:冰冰

师:(冰冰踩在箱子上)那现在呢?

幼儿:涵涵是矮朋友,冰冰是高朋友

师:(请幼儿回位置)那孩子们,我们平时和好朋友比较高矮的时候能不能一个站在高处,一个站在下面,这么比啊? 幼儿:不能

师:那应该要这么比?

幼儿:要站在同一条线上,要站在同一个地面上,要站在同一个高度上。

小结:在和小朋友比较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高度上,这样才能正确比较出高矮。

四、学会比较三个及以上物体的高矮并排序,尝试高矮排序的表达。

师:诶~刚才我们比较高矮的时候都是两个两个比的,现在啊,我想请你们自己动手,按照图片上从高到矮的顺序给你们桌上的瓶子、杯子、盒子排排队。最高的瓶子应该从哪开始放啊?(红旗边上)一会,小朋友不搬椅子上位,排好后就请你们回到半圆安静地坐好,周老师今天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像小解放军一样又快、又好、又安静 师:好,现在请第一排的小朋友先上位,第二排的小朋友上位。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很快,我请XXX来说说,你是怎么给你的瓶子排队的? 幼儿:高的,矮的,最矮的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师:除了这个说法,我们还能怎么说?XX你来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给你的瓶子排队的?

幼儿:最高的,高的,矮的

师:我们一起说最高的、高的、矮的

(此处不设统一答案,可以是开放性回答)

师:刚才XX和XX说的都很好,真棒!好,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排队的方法,请你们自己看图重新给你们的瓶子排排队。 幼儿操作

师:谁来说说,根据图示,你是怎么给你的瓶子排队的?(从矮到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比较,知道了高矮是具有相对性的,和矮朋友比,你就是高朋友,和高朋友比,你又是矮朋友。我们还知道,比较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比较才公平。

五、学做解放军,快速按高矮排队

师:现在啊,司令员要来我们中一班招募小小解放军了,我们知道,解放军叔叔都是从矮到高排队的,而且排的又快又好。这里有六张小椅子,每张椅子上都有你们小组的编号,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每一组的小解放军都面向小椅子,按照从矮到高的的顺序排好队。司令员聘请了六位小队长来帮助你们,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在你们队长的指挥下排的又快又好,可以被司令员招进我们的军队。 师:准备好了吗? 幼儿:准备好了。 师:准备列队

今天我们的小朋友排的都非常好,全部通过考核,恭喜你们已经都成为小小解放军啦。现在我们排着队一起去操练吧。(在进行曲声中幼儿排队走出教室活动)

第3篇:“朋友圈”模式高段写作指导新途径

【摘要】利用“朋友圈”模式,开启写作训练指导的新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写作团队,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在自我展示中提高写作信心,进行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写作素材多样化,还能让交流评论即时且双向,从而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意,激起写作兴趣。

【关键词】“朋友圈”模式;习作训练;途径;指导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深受学生喜爱。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我们可以用书面“朋友圈”这种模式,代替学生并不怎么喜欢的日记,它是锻炼写作的绝佳途径。所谓“朋友圈”,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5人左右。每人准备一本“圈本”,本内的正面为写作区,学生一周写作五次,有兴趣的可以每天更新内容;反面为评论区,由学生、家长或教师按操作要求及时地对所写内容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点赞,还可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朋友圈”写作模式的运用,开辟了小学高段学生日记指导的新途径,成为习作教学中一道新的风景。

一、强化读者意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当他们看到“朋友圈”这种模式,就特别感兴趣,何况还能得到家长、教师的支持指导。更关键的是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人关注,也有很多人分享共鸣,所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建个“朋友圈”――有分享合作的小团体

建“朋友圈”时,可以按写作水平的高低来分组(通常高水平的2人、中等水平的2人、较低水平的1人),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可由小组内学生推荐产生:选择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负责“朋友圈”每天的活动――刷“朋友圈”、与别组学生交换经验等,对提升整个小组成员的日记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天天有人“刷”――有促进表达的阅读群

每个人都有交流与表达的动机和需求,小学生也是如此。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之间更是如此。每天刷“朋友圈”,是他们非常期待也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写“朋友圈”最大的优点是拥有很多的读者,有很多的交流对象。每天早上或中午自修时段,利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同组学生轮流阅读“圈本”,并在发言区进行点赞和评价。教师的点赞和评价放在自修课后进行,家长的则放在学生放学后。

(三)“追评”更热闹――有激发互动的交流欲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与平常的习作和日记不同的是,“圈本”上每天有同?W或父母长辈给予的点赞和评论,每位小组成员在拿到“圈本”后,首先做的事肯定是浏览“圈本”评论区中他人对自己所写内容的评论,像网络朋友圈一样,他们会对一些疑问式的、争论式的评论进行回复。疑问式的评论如这次旅途中除了黄山,你们还去了哪里?争论式的评论如数学课上那题的答案好像是错的吧。读了评论之后,“圈本”的主人很多时候有话可说,就会立马回复,回复之后,再将其传回给写评论的人,对方看了如还有想法,可继续追加评论,一来一往,乐此不疲。这样不仅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竞争力,还满足了他们表达的需要。

二、表达自由灵活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形式不拘一格,表达无拘无束。平时的习作,由于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受字数、文体、形式等多方面的牵制,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因此,“圈本”要借助其独有的魅力把学生的表达愿望源源不断地诱导出来。

(一)篇幅上――多少字数都欢迎

我们在网上发“朋友圈”的时候,全凭内心的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在“圈本”上写“朋友圈”的时候,教师当然不能在字数上做硬性规定。篇幅的长短,可根据内心表达的需要而定。只要学生把心里最想说的那些话表达出来,就是做到了“我手写我心”,达到写日记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此时是用心、自由、真情地表达,那么他的文字就是有温度、有感情的。随着这种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和日记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二)表达上――文体形式皆不拘

“朋友圈”与“日记”之间并不是简简单单换个名称,除了篇幅,还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表达形式。“朋友圈”的表达形式很丰富:可以有主题,如六一节前后,大部分学生都以“欢庆六一”为主题撰写文章,有写表演节目的,有写参加跳蚤书市的,有写家长送节日礼物的„„也可以是系列,如小王与小沈是班里的两个“学霸”,学习竞争激烈,他们俩在班里发生了很多故事。王敏同学根据他俩的情况写了一系列“朋友圈”:《学霸的对决》《哈哈,小王哭了》《逆袭》《竟是平手》„„受到全班学生的欢迎,大家争相去写。当然,文体形式尽可能各不相同,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写诗„„没有固定的形式,不用“合理”来束缚学生,笔者在各方面肯定他们的点滴发现,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自由驰骋。

(三)内容上――图文并茂更自由

我们都知道,微信“朋友圈”大都以图文合一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的“圈本”也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有的是借助文字,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洋洋洒洒、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有的用文字表达内容,用图片表示心情;有的喜欢用连环画式的手绘图,图画简洁有趣,文字精练准确;有的在图画上写字,用字很凝练,含义很深刻。有了各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学生写的时候会更自由,读的人也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有时他们在画完图后还会用文字作注脚,这更让学生喜欢上了写作。

三、追求无痕指导

综观学生的网络微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他们交流的内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话题很单一,内容较干瘪,有时负面情绪也较多。为此,我们书面的“朋友圈”要求教师“不动声色”地做好写作指导,承担写作训练的责任,其中无痕地评论是一个关键。

(一)激励――让学生更有信心

我们有些学生,在写“朋友圈”时,不是没有东西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评论区评论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亮点、精彩点,要让他们对表达有信心。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用了一个好词,或是出现一个佳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

第4篇:中班语言:好朋友

活动目标:

1、理解童话中一一对应的配对关系,能根据童话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初步的仿编。

2、初步体会小鸟热爱自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朋友间友爱互助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童话内容形象图片一套。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风景图一张。

2、衣服、裤子;铅笔、橡皮;碗、筷等可以配成对的形象图片若干,其中相对应的一半贴在

3、配乐录音童话《好朋友》及歌曲《找朋友》CD。

4、经验准备:幼儿能掌握一些物体之间的配对关系。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今天许多老师来我们班做客了,我们向老师们打个招呼吧,说声 老师好!

2、今天还有许多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了,这些调皮的小客人要和我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它们要请小朋友闭好眼睛,老师数

一、

二、三,这些小客人就出来了。大家快把眼睛蒙起来。 (教师出示童话配套形象图片。)

二、基本部分

(一)图片配对

1、"请小朋友睁开眼睛,说说哪些客人来了?"(幼儿集体回答)

2、"这些小客人告诉老师说它们想找一个好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们么?"(集体回答)

3、"老师有一个要求,在找朋友的时候,要说一句好听的话,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快快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找到了举手告诉我谁和谁是一对好朋友。"

(二)欣赏童话,理解内容

1、"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就为它们找到好朋友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它们自己是怎么说的。" (幼儿欣赏配乐录音童话一遍。)

2、"我们给小客人找对朋友了么?"

3、哪些小客人找对朋友了? 为什么茶壶和水杯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钥匙和锁是一对好朋友? 为什么雨伞和雨鞋是一对好朋友?

4、谁和谁不是一对朋友? 小鸟为什么不喜欢和鸟笼做朋友?

听鸟笼与小鸟的对话录音片段后请小朋友讨论:小鸟为什么说我们的朋友是蓝天、白云、大森林、绿草地,还有爱鸟的孩子?

(出示画有蓝天白云森林草地的风景图片一幅)

教师小结幼儿的发言:原来小鸟喜欢自由、喜欢大自然。它是人类的朋友,小朋友要爱护它……

(三)学习童话中的语言,尝试分组讲述。

1、再一次欣赏童话故事录音,请小朋友轻轻跟读。

2、集体讲述童话一遍,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讲述。

(1)"好朋友之间说话时心情是怎么样的?讲话的声音会怎么样?" (2)"现在我们一起来讲述一遍这个童话故事,请小朋友用好听的声音把它们说的话讲出来。"引导幼儿运用表情有感情地讲出对话部分。

3、分角色讲述。

"现在我把小朋友分成两组,左边的小朋友来扮演茶壶、桌子、钥匙、雨伞、鸟笼,右边的小朋友扮演水杯、椅子、锁、雨鞋、小鸟,一起来讲一遍这个童话故事。"

三、结束部分

1、这些小客人都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它们非常感谢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可以配成对的好朋友,我们可以把它们找出来编到这个童话中去。明天来念给老师听好么?

2、你有自己好朋友么?现在我们去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给自己找个好朋友,好么?随着《找朋友》的音乐,幼儿做音乐游戏,互相拉手结束活动。

第5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案

一出历史的悲剧——《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赏析 冯骥才善于记录现实的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擅于描写近代历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写法不拘一格,富有探索精神。 而他在198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就是文革题材小说中的力作。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里讲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文革故事,而是一对身高悬殊的夫妇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成反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故事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身高超群的女人嫁给了矮她很多的男人,但悲剧随之也就开始了。 关注与忽略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女人是一个普通的化验员,而她的矮丈夫是研究所的研究员,拿着不菲的工资。邻里的窃窃私语愈演愈烈,也愈加恶毒起来,一切皆因他们俩那引人注目的身高对比,人们只关注他们不

1、掌握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技法。

2、归纳高女人、矮丈夫和裁缝老婆的人物形象。

3、结合小说背景,分析其主题。

4、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归纳小说主人公及看客们的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身高一米九几,原来是省队的一位二三流的篮球运动员,因为一次训练受伤,不得不告别心爱的篮球运动,从此中国多了一位一流的画家和作家。每次作家聚会的时候,大家都调侃他为文坛、画坛的巨人,他就是冯骥才。下面我们就一起进一步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二、走进作者:

冯骥才,浙江宁波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文革”期间他饱受磨难,做过工人、教师等工作,是“文革”后“伤痕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他已出版各种文集近百种,其中《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均获全国文学奖,2006年创作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姊妹篇《抬头老婆低头汉》。善于记录现实风云,表现“文革”中令人颤栗的生活,又善于描写近代史,表达对传统文化积淀的思考。其写法不拘一格,富于探索精神。

四、情节简介:

一个特殊的人生故事:一对夫妻由于身高差异很大,他们结合在一起,饱受非议,生子后仍受议论,后丈夫遭受批斗,夫妻同受屈辱,丈夫入狱,妻子等待,妻子中风,丈夫扶持,妻子病故,丈夫鳏居。

一对夫妻

身高差异 饱受非议

女人生子仍受议论

夫妻同受批斗屈辱

丈夫入狱 女人忍辱等待

丈夫出狱 夫妻团圆

女人中风 丈夫扶持 女人病故 丈夫鳏居

五、研习文本:

(一)习惯

你家院里有棵小树,树干光溜溜,早瞧惯了,可是有一天它忽然变得七扭八弯,愈看愈别扭。但日子一久,你就看顺眼了,仿佛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如果某一天,它忽然重新变直,你又会觉得说不出多么不舒服。它单调、乏味、简易,象根棍子!其实,它不过恢复最初的模样,你何以又别扭起来? 提问:习惯认为,美丽的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明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子佳人,花前月下„„

提问:为什么说高女人和矮丈夫的结合打破了这种“习惯”?

明确: A、高女人: ①她身高一米七五。

②这女人长得又干、又瘦、又扁,脸盘象没上漆的乒乓球拍儿。五官还算勉强看得过去,却又小又平,好似浅浮雕;胸脯毫不隆起,腰板细长僵直,臀部瘪下去,活象一块硬挺挺的搓板。 ③眼睛可就象一对糊里糊涂的玻璃球儿了。 B、矮丈夫: ①他身高只有一米五八。

②她的丈夫却像一根短粗的橡皮滚儿;饱满,结实,发亮;身上的一切——小腿啦,脚背啦,鼻头啦,手指肚儿啦,好象都是些溜圆而有弹性的小肉球。他的皮肤柔细光滑,有如质地优良的薄皮子。过剩的油脂就在这皮肤下闪出光亮,充分的血液就从这皮肤里透出鲜美微红的血色。他的眼睛简直象一对电压充足的小灯泡。

提问:周围的人怎样看待这对夫妇的结合?请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 明确:不谐调;不相称;不般配

(二)“执着”的看客

提问: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明确:快乐着别人的痛苦,源于自己灵魂的空虚和无聊。 思考:裁缝老婆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街道“积极分子”→ 街道居民代表→治保主任

裁缝的老婆却是个精力充裕、走家串户、爱好说长道短的女人,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私。这大楼里家家的夫妻关系、姑嫂纠纷、做事勤懒、工资多少,她都一清二楚。凡她没弄清楚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地打听到;这种求知欲能使愚顽成才。她这方面的本领更是超乎常人,甭说察言观色,能窥见人们藏在心里的念头;单靠嗅觉,就能知道谁家常吃肉,由此推算出这家收入状况。

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语言描写:

①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 ②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 ③好啊!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 ④好,好,你不服气!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你心里是怎么回事,我知道! „„

2、动作描写:

①带着一股冲动劲儿扭着肩上的两块肉,从家里抱来一个肥皂箱子,倒扣过来,叫矮男人站上去。

②裁缝老婆一拍胸脯,手一挥,还有几个婆娘在旁边助威,她真是得意到达极点。

③裁缝老婆却一直守在窗口盯着她的动静。见她出去,就紧紧尾随在后边,出了院门,向西走了两个路口,只见高女人穿过街在一家门前停住,轻轻敲几下门板。裁缝老婆躲在街道面的电线杆后面,屏住气,瞪大眼,好象等着捕捉出洞的兔儿。她要捉人,自己反而比要捉的人更紧张。

提问:概括评价裁缝老婆这个人,她有没有典型性?

明确:这个人集各种市民文化劣性的表现形式于一身:势利、自私、麻木、愚昧,还有无聊生活导致的低级趣味。

思考:当灾难降临,高女人和矮丈夫是如何面对? 明确: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患难与共。提问:文本是如何具体体现他们这种感情的? 明确:细节描写

①高女人蹲在门口劈木柴,一听到他的招呼,刷地站起身,直怔怔看着他。两年未见的夫妻,都给对方的明显变化惊呆了。一个枯槁,一个憔悴;一个显得更高,一个显得更矮。两人互相看了一忽儿,赶紧掉过头去,高女人扭身跑进屋去,半天没出来;他便蹲在地上拾起斧头劈木柴,直把两大筐木块都劈成细木条。仿佛他俩再面对片刻就要爆发出什么强烈而受不了的事情来。(沉默中显示两人的彼此牵挂,相互眷恋。)

②从这天起,矮男人每天清早和傍晚都搀扶着高女人在当院遛两圈。他俩走得艰难缓慢。矮男人两只手用力端着老婆打弯的胳膊。他太矮了,抬她的手臂时,必须向上耸起自己的双肩,他很吃力,但他却掬出笑容,为了给妻子以鼓励。高女人抬不起左脚,他就用一根麻绳,套在高女人的左脚上,绳子的另一端拿在手里。(他们不离不弃的感情。)

(三)小说主题(结合社会背景分析)

①社会环境 “文革”,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那是一个执政者永远不愿回首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都可能因为一句话、一段历史被扣上反动派、走资派等形形色色的帽子,从而遭受无尽的折磨与羞辱,其间自杀或被折磨致死及被法院宣判执行死刑的不计其数。

思考:试结合背景和小说内容,说说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明确:病态的世俗、扭曲的时代,摧残人性,毁灭自由,践踏人权,上演闹剧、炮制悲剧。 ②小说主题

赞美高尚、纯洁、真挚的爱情;批判卑微、污浊、丑陋的世俗心态;呼唤善良、同情、宽容的市民文化。

(四)问题探究

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提到“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也填补不上”。其中“伞”和“空间”分别有何寓意?

明确:①“伞”是遮风挡雨的,如同“家”,但在污浊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这把伞那么弱小、乏力。②“伞”是他们夫妻坚贞爱情的见证,伞下的温情弥补了两人身高的不和谐。人世上最美妙的男女之爱,尽容于这尺寸。③“伞”下的空白有着极深的寓意:对矮丈夫,那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补的感情创伤;对读者,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让人们反思悲剧的根源,思考现在和将来。

(五)现实反思 在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所引发的悲剧肯定不少。其实,即使现在的人们,不还是对一些不合习惯的事物戴着有色眼镜去评价吗?看一个人,仿佛盯着白纸上的黑点,只关注他的缺点,却对优点视而不见,这样的事情不是司空见惯吗?一个人构不成大气候,如果全社会都是这样,那岂不是会孕育出更多的悲剧?人们啊,请摘下你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视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这对生活在“团结大楼”的平凡夫妻,屡遭厄运,请大家小组合作,概括造成高女人和矮丈夫生活悲剧的原因

身高的悬殊 人们的恶意猜测 市民的无知 、 冷酷、 无聊、愚蠢

裁缝老婆的搬弄是非

裁缝老婆的落井下石、趋炎附势 人们长期的习惯 荒谬的思考逻辑 变异的时代 扭曲的人性

当事人的不解释 知识分子固有的清高

1、:高女人面对裁缝老婆“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的发问时,流露出了怎样的不同神情?这些神情表现出了高女人怎样的心理?请你简要分析。(4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回到原文,抓住人物的表情变化,进行揣摩和概括。原文写道高女人听到裁缝女人的问话后“怔住”、“脸上满是诧异的神情”、“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学生需要揣摩神情变化后面的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答案示例】①神情:高女人面对裁缝老婆的问题,先是“怔住了”,然后流露出“诧异”的神情,继而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②心理:“怔住了”表现出高女人对裁缝女人竟莫名其妙地提出与研究所的人立下的“罪状”毫不相关的问题而惊呆了;“诧异”的神情表现出高女人对这突如其来的无聊的低俗的问题感到惊讶,觉得奇怪,而又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的茫然无措和惶恐不安;眼里闪出一股“嘲讽、倔犟、傲岸”的光芒表现出高女人明白了裁缝老婆阴暗心理和不良念头后,对市井小民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及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的鄙夷不屑,为自己与丈夫纯洁坚贞的感情而内心坦荡,备感自豪。(神情1分,心理2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3:(4分)“他想要什么样的,我知道。你们瞧我的!”一句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这句话写出了裁缝女人的丑恶嘴脸,为后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答案示例】①推动情节发展:引出后文裁缝的老婆把自己的侄女介绍给矮男人当对象情节。②刻画人物形象: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裁缝的老婆自以为是、趋炎附势的的嘴脸。③巧妙地揭示小说主题:裁缝的老婆的话是其自身也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投影,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庸俗、势利,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批判、讽刺意味。④与后文矮男人丝毫不领情、绝不再娶的结果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裁缝的老婆狭隘无知、荒唐可笑的特点以及矮男人对妻子、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特点。

小题4:(8分)小说着力刻画的是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这一对夫妻形象,为什么还要在裁缝老婆身上花费许多笔墨?请你结合原文进行探究。(8分)

2、试题分析:这需要从文章的表达需要入手进行分析,裁缝女人是一个典型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是作为高女人的对立面的形象出现的,是为了反衬高女人的优秀品质。从而图出文章的主旨,引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答案示例】裁缝老婆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在小说中也具有重要作用:①裁缝老婆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人性的阴暗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她身上可以窥见当时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她千方百计打探高女人嫁给矮男人的原因,当得知矮男人是个有钱人后得出高女人贪图金钱的结论;当矮男人失势的时候,她无情地侵占高女人的财产;可悲又可笑的是当高女人死后,她竟想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矮男人。②在塑造正面典型人物形象时,裁缝老婆起了反衬作用:她的丑恶、势利反衬出高女人和矮男人夫妻两人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人性的善良。③裁缝老婆这一形象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批斗会是小说最精彩的场景,批斗会中她气冲冲地问:“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她所抛出的问题实则革委会批斗矮男人的“打算私逃出国”的罪名毫无关联,而批斗会竟在她的叫嚣声中掀起高潮并闹剧般收场,足见其煽风点火之能量。④有助于深刻地揭示小说主题:裁缝老婆是那个非常时代人性被扭曲的一个代表人物,她从来不知道人性深处最感人的东西,如爱情、同情心、善良、廉耻等,从她的身上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环境的庸俗、势利,对他人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表达了作者对病态社会的强烈的批判、谴责与控诉,以及对纯真美好人性的渴望与呼唤。

第6篇:中班数学教案找朋友

第二课找朋友(简单分类)

活动目标:

1、尝试按事物的属性分类

2、能说出分类的理由

活动准备:水果、鸟类等图片彩笔铅笔圆珠笔等实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在美丽的青青草原,羊村超市就要开业了,大家推荐沸羊羊来当管理员。沸羊羊正在摆放商品。他把所有的笔都放在了一个盒子里。这一下可有麻烦了。所有的笔不干了,都大声嚷了起来:“你放错了,你放错了。你可别把我们放在一起,我们是不一样的。”

听了这话,沸羊羊急坏了:呀!这可怎么办啊?

2、出示彩笔、圆珠笔、铅笔等实物。

师:孩子们,让我们擦亮眼睛好好看看这些笔,一起来帮助沸羊羊吧!这些笔到底应该怎么放才对呢?

幼儿尝试分类,并交流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幼儿说出理由

二、观察图片,尝试按事物属性分类

1、师:听说羊村超市开业了,很多小动物都来祝贺。看一看,都有谁来了?(出示小兔、小猫、燕子、啄木鸟图片)

幼儿看图说出名称

2、师:大家庆祝着,一下子时间就过去了,这些客人就留在羊村里休息了。不巧的是,羊村旅店只剩下两件房了,四位客人住两间房,应该怎么安排呢?村长爷爷犯难了。孩子们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吧?注意哟,分的时候一定要有依据,要不然客人也许会不高兴的。

幼儿尝试分房子。

师:孩子们,你们是怎么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幼儿交流并说出理由

师小结:小兔小猫是小动物,燕子、啄木鸟是鸟类,他们都自己的生活习惯,所以这样分很合理。

三、游戏巩固

师:(出示不同颜色、大小的球)为了表示感谢,村长爷爷送来了很多球类玩具,可是他们都堆放在了一起,玩的时候很麻烦。所以我想请大家帮忙,把这些球分一分。

请三组孩子进行比赛,讲球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类

四、动手操作,自主分类

师:孩子们分类的本领可真大,所以现在要用你们很大的本领将图中的物品分类摆放好。

(出示水果、文具等图片)

幼儿尝试自己动手分类,并展示成果

师:想一想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结束活动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所以我们要去外面放松一下。听口令

男孩女孩各站一队。

幼儿按性别站队。

师查看幼儿站的是否正确。带领幼儿去户外活动

上一篇:那一段难忘的时光下一篇:团购网商家合作协议